優秀的作文常常能夠體現作者的獨特觀點和思考,引起讀者的思考和討論。下面是一些優秀作文的引語,希望能夠激發大家的寫作靈感和創作能力。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一
每次她都會用同樣的的瓶子裝好了吃的讓我帶到學校里,坐在車上,我把瓶子放在掌心。覺得有一股暖和與舒適的感覺,不知是否是車里過于悶熱,還是外婆手上的余溫?腦子里想著白發的90歲的外婆,是怎樣地快樂。
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外婆能健康長壽,一直陪伴著我。但生死修短,又豈能強求!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二
明日就是清明。每年的清明都會下雨,雖然明白這是正常的節氣變化,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上天的眼淚,對所有逝者的哀思。
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首以《清明》為題的詩詞,抒發詩人在小雨紛飛的清明,看到路上的行人在前去憑吊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詩人孤獨地在雨中趕路。春寒料峭,小雨打濕衣衫。詩人想借酒消愁,向路人打聽酒家。順著牧童所指的方向,看到遠處杏花似錦,村頭酒旗飄飄。很能理解,清明注定是一個灰色的節日。我們會在這一日,想到很多很多已經離我們遠去的。細雨中,站在冰冷的墓前,腦海中的畫面是生前的模樣,我們尋不到逝者的天堂,唯有在清明,將那逝者最愛的花,寄予墓前。
“我是清明的看客,就像當年在一具棺槨里看你長眠的神態和業已飄向上帝、到上帝那兒去述職的情形一樣,除慟哭,我只有觀望。”還記得往年清明,外婆的墳前,媽媽的眼淚。但這種失去的痛似乎已經被時間沖淡,每年的清明都會不一樣,更多的是從容。清明,只應該有懷念,傷痛從來都是人自己給自己強加的。相信,回憶,會讓一切變的美麗。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三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春天到了,清明節也到了。云兒像白蓮花一樣在天上綻放的時候,我和媽媽準備去踏青。
我們來到郊外,看見春暖花開,就連那馬路兩旁人行道上的樹木也都綻出了嫩芽。不久以前,它們還是光禿禿的呢,可是現在你看,它們披上了嫩綠的衣裳,興高采烈地迎著路人,傾吐著濃郁的春天氣息,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啊。我們開心的奔跑著,快樂著。
天空是那樣的沉碧,太陽像海綿一樣溫軟,風吹在人們身上使人著了魔一樣快活,我快要溶解在這種光景里了。我和媽媽走在林子里,泥土夾雜著清新的氣味,小草也慢慢地開始探頭。在樹根,在灌木叢,在我的腳下,安靜地蔓延著不為人知的淺綠,像淡淡的水粉,遠遠看著地上,綠得有了煙霧,暈得如夢一般,禁不住過去看時,地上卻沒有葉片。
河邊的柳枝吐出了嫩芽,河里平靜的水,也從冬天的肅靜中蘇醒過來,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翠了。真是“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呀!
走著走著,我看見許多大人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不知去干什么。我奇怪地問媽媽:“媽媽,他們都是去干什么的呀?”媽媽回答:“孩子,他們都是去掃墓的。”“為什么要在清明節掃墓呢?”“清明節是踏青的日子,也是祭祖的日子,人們祭祀祖先,緬懷親人,表達對先人的崇敬、感恩,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媽媽還告訴我,清明節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的妃子麗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想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他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就流亡出走了。他身邊的大臣大都離開了他,只剩下幾個人,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在路上餓暈了,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給重耳吃,保住了重耳的性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忘掉了介子推對他的恩情,后來有人提起這件事,晉文公感到很慚愧,就派人去請。可是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又親自去找他,可他已經帶著媽媽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下令用火燒山,逼他出來,但是火熄了以后,發現介子推母子倆已經抱著一棵大柳樹死了。晉文公在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面是介子推的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便把這天定為清明節。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的很好。
我聽完這個傳說,對清明節頓時肅然起敬。令人我想了《論語》中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看來人們要祭拜祖先,就是要學習和繼承先人的優良傳統呀!
我和媽媽邊走邊聊,不遠處看見幾位農民伯伯在種樹苗。他們附近有一些大坑,有些樹已經種好了,還沒有種好。他們黑黑的臉上躺著汗珠,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光亮,要是我也能種一棵樹該多好啊!我央求媽媽種樹,媽媽爽快地答應了。于是媽媽買了一棵小樹,它是筆直的,跟我的身高差不多,樹干像是我的胳膊一樣粗細。媽媽挖了一個深深的小坑,我把小樹苗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扶正,媽媽開始往里面培土。我們又在上面使勁地踩。硬實以后,又向農民伯伯借來水桶,澆了一桶水。嘿!種好了!
我望著它,心里在想,它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一定會把根須扎得深深的。那時,我會是什么樣子呢?我現在也要打好基礎,把根扎得深一點,再深一點,將來長成參天大樹!我們走時,我對小樹留下了最美好的祝福:祝愿你快快長大,長成棟梁之材!
這個清明節里,沒有綿綿的春雨,只有旭日清風,它帶給我的是溫暖,是希望。哦。又是一年清明時。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四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又是一年清明時,這天下午,我去掃墓。
也許上天為了特意渲染出,因清明的到來而悲傷凄涼的氣氛,由前幾天的晴空萬里,忽的轉變到了陰沉沉一片,時不時還有雨。
終是到了墓山。在祖先的墓前,我幫助大人們運用各式各樣的工具除去雜草。而那些小學生們則什么都不會做,只是毫無目的的在一旁嬉戲打鬧,爬上爬下,簡直是把此地當成了另一個游樂場,看來清明節在他們的心中與平日并無區別。
誠然,在掃墓時,我并沒有升起什么特殊的情感,因為它只是與我有血緣關系的人,并非是我親近的人。人從出生到死去,幾十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人的出生是上天對你的家人的最好的禮物,而死去則是上天將禮物收回,給你的家人帶來了痛苦。所以我想,有時人并非要為了自己而活。
上千年的清明文化,從剛開始給死去的朋友和親人帶去自己真心實意的祝福,到現在只不過是走個形式罷了。提起“清明節”,也許人們最先想起的便是“掃墓”二字,但是卻又不知道掃墓和祭祖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一滴雨水掉進了我的眼里,難道,它在為人類哭泣?
獻上鮮花,我們便要回家了。在這個鳥語花香的地方,即使人死了,或許也會很快樂?
祭祀清明,重要的不是它的過程,而是它的意義。我們可以將思念與敬重記載船只的一頭,讓它帶我們送向遠方,送向那邊的親人。
作者:八(7)韓樂沁。
公眾號:黃正泛。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五
用手抹去飄落在臉上的幾絲細雨,踏著被雨水和成爛泥的道路,攀著路邊的毛竹繼續向上攀登。終于看到我們家的祖墳---一座古老而又寬大的石板墓。這里安眠著我們楊氏家族嫡系祖先十余人。
幾十人將墓前并不寬廣的空地擠得滿滿當當,大家各有分工,齊心協力地將墓旁的雜草拔除。當大家休息時,一位老者慢慢地走上墳頭,向后輩們講述楊家的歷史,我們家族祖上三代單傳,直到爺爺的父親生了八個兒子,兩個女兒,家族才興旺起來。
忽然身后的一群人在瞬間安靜了許多,那位老者也停止了精彩的講述,慢慢滑下墳頭,我向后一看,只見四名后生抬著一藤椅,椅上安安穩穩地坐著面帶笑容、臉色紅潤的老人。我們紛紛朝兩邊退去,給令我們敬重的老者讓路,邊上一個年輕人問道:“今年只來了一個七公,五公和八公呢?”馬上有人說:“五公去世了,你長年在外不知道吧,唉!”大家即刻陷入了沉沉的哀思中。五公、八公、七公是我們家族年齡輩分最大,德高望重的長輩。五公去年離我們而去,很多人知道!可八公呢?先前講述故事的那位老者走到人群中說:“我爸這幾天肺氣腫老毛病又犯了,下不了床。”“唉……”眾人又嘆了口氣。就在這時,七公顫顫巍巍地走向墓前,嘴里含糊地叨念著什么,他快一百歲了!和他同輩的人去得差不多了,由于對父母和兄長的思念,雖然年事已高,身體不好,但也要堅持要來上墳!這時我想起我可親可敬的爺爺,在八兄弟中爺爺排老六,在我五歲時就去世了,此時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但爺爺陪我的幸福時光依然清晰記得……想想自己也沒能回報他對我的疼愛,忍不住朝著爺爺的墓牌跪了下去,并磕了三個頭,心里默叫著:“爺爺……”
在焚燒紙錢時,升起的裊裊灰煙中,我陷入了沉思。想起自己,想想那些剛出生的嬰兒都難逃死亡的魔掌,心里不禁有了幾絲哀愁,生老病死這是自然之規律,誰也逃脫不了!所以,珍惜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和身邊親人共處的美好時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趁父母身體還穩健時孝敬他們,不要在父母離我們而去后才感到后悔。
祭祖的儀式很快就結束了,我隨著人群下了山。雨小了很多,一抹陽光從云層中露出,沾了雨水的植物莖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青翠欲滴。遠處傳來幾聲鳥鳴,整座山都充滿著新生命的活力。我邁著輕快的步伐,帶著已故親人對我的期望,向前走。
作者:八(7)楊宸。
公眾號:黃正泛。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六
天陰了,又是一年清明時。雖說放了小長假,可幾乎沒有人愿意外出游玩,整個世界都沉浸在壓抑的氣氛中。
清明的雨是悲的。綿綿細雨從天空中落下來,悄悄地打在樹枝上,又緩緩地滑落下去,悄無聲息,卻又是那么觸動人心。這雨時而大,時而小,時而猛,時而柔,它似乎是天空的眼淚,滴落在大地上,也滴落在人們心里。
清明的樹是悲的。大樹好似一個個巨人,靜靜地佇立在街道兩旁。一陣風吹過,它們一改往日的張牙舞爪,低垂著枝葉,一動不動,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群。大樹的枝干仿佛被掏空了,在陰天的襯托下,顯得有些空洞,不再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清明的人也是悲的。街道上,仍舊有不少人群。他們或拎著包去買菜;或拿著錢去買早點;或騎著自行車瞎轉悠。看起來是那么的平常,卻又是那么的凄涼。那些人無一不低著頭,想著各自的心事,快步朝家走去。不再有友好的交談;不再有爽朗的笑聲;不再有輕快的腳步。更多的是憂愁,一種說不完,道不盡的憂愁。
此時,陰郁了好久的天空中終于下起了雨。那雨力量無比巨大,忍了許久的悲痛跟雨點一起噴薄而出。天空在哭泣,樹木在哭泣,世界在哭泣。我眼前濕潤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節來了,我跟著爸爸去鄉下拜祭已經死去三年的爺爺。
我們到達鄉下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正好碰上趕集時間,我隨爸爸到水果攤前買了水果去奶奶住的地方,奶奶見我們到來,非常高興,給我們做了一桌鄉村小菜。
在靜謐又下著雨的夜晚,我回想著和爺爺的過去一起生活的情景。
我記得我那時剛進入五年級的第一天,爺爺為了鼓勵我在五年級能夠取得好成績,給我做了一頓非常使我難忘的飯菜。他告訴我這道菜的由來,說是以前本村的一個青年,去京考試的時候,因家里非常的貧窮,母親只好給他做了一道她最拿手的菜,后來這位青年憑借著自己的才華考上了狀元,并且后來在朝廷上做了大官。后來為了紀念他就流傳下來這道菜,取名為“狀元紅”。爺爺又說希望我能夠向這位狀元學習,考到一個好大學,走好自己的人生。
五年級暑假我跟隨爺爺去漆樹林取漆樹上的漆油,()我跟隨爺爺后面,給他提采漆的工具,回來時我不知怎么了,得了一種病,臉上生滿了許多紅腫,感覺很癢,看了醫生還是沒好,后來一個老人家說:“這是你感染了漆樹上的一種病菌,要用一種樹根燒水洗澡才能好。”爺爺二話不說,馬上拿著砍柴用的`刀去山上砍取這種樹的樹根,后來真的好了。我回想著與爺爺一起生活過的時光,我心中祝愿爺爺能夠在天堂快樂。
不知是清明時節的天氣經常都是這樣的。下著小雨的鄉間小路更是不好走了,并且不能阻擋我們的行路。來到爺爺的墳前。我的心終于不能受我自己控制了,臉上流出了淚水,立馬跪在爺爺的墳前,嘴上說著:“爺爺,我來看您了,您還過得好嗎?孫子已經幾年沒回來了,你怪罪我這個不孝孫子嗎?”父親見我如此激動,把我從這個地方扯上來對我說:“爺爺不會怪你的,爺爺還是要你不要哭,說他在另一個地方關注你,希望你人生前程似錦。”拜祭完之后由于時間關系我和父親坐上了去岳陽的火車,我在心中暗暗地說:“爺爺,您放心,下一個清明節我還回來看您的。”
又是一年清明時,照樣是下著小雨的天氣,下一個清明又有地下的人在等待親人去看望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紛紛上山為親人掃墓,以表達對先人們的哀悼和思念之情。
大清早,爸爸、媽媽、舅舅帶著我來到了外婆睡的公墓地,我告訴外婆:“外婆,我們來看您了!”舅舅拿起刀把墓旁的樹木修剪了一下,接著用小鋤頭把周圍的雜草仔細地清除干凈,再把墓石擦了一遍,然后在墳上添了新土。
與此同時,媽媽把事先準備好的糕點和水果擺上,然后,點燃了香燭,把它們插在墳上的泥土里。該給外婆燒貢品了,我折了許多“紙元寶”,我一邊折一邊數,總共折了七十二個,我想:外婆看我送給她這么多“元寶”,她一定非常開心。媽媽把那些沒折過的“紙元寶”也一起燒了。媽媽又把紙別墅、紙汽車、紙電視、紙電腦、紙冰箱、紙手機、紙衣服等一起燒給外婆,媽媽還燒了點紙錢給土地公公。媽媽走到墳前,給外婆拜了三拜,又揮手叫我過去,給外婆叩頭。我一邊叩頭,一邊默默地祈禱:希望外婆保佑我身體健康,學習成績再好一點!
臨走前,我望著外婆的墓地,心里默默地想:外婆,祝您在天堂過得快樂!我們明年一定再來看您!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學會感恩。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七
兒子面臨小學畢業,為了讓他能自信地升入初中,做一個輕輕松松的初一學生,我開始全面了解他的學習情況。數學課由我親自教,不知道是為了替媽的面子著想還是我的課確實吸引了他,兒子的數學成績比起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簡直可以說是飛躍,上學期期末考試考了全班第一,這讓我激動不已,暗地里也有幾分得意。兒子的英語一直學得不錯,雖然考試難得得滿分,但出錯的地方也是一點就通,這門功課我基本不擔心。在我心中,語文一直是兒子的強項,直到最近我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每一次檢測試卷,認真地讀了他的每一次習作,我才知道我一直產生著錯覺,兒子的閱讀和作文水平簡直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我開始反省自己,兒子學習時有幾次能陪在身邊?兒子的作文有幾次是自己指導過的?兒子的語文試卷有幾次自己認真分析過。。。我內心有些痛,我覺得兒子的學習被我給誤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做起了兒子的語文輔導老師。休息日我拒絕了朋友的一切相約,和兒子一起在家看書,一邊看一邊相互分享著好詞佳句,分享著寫作手法上的獨到之處,我相信量的積累肯定會引起質的變化。我還買來了語文閱讀材料指導兒子做閱讀題,教給他學習語文的方法。指導兒子寫作文成了難度最大的事,放得太開怕寫不好沒起色,抓得太緊怕有包辦代替之嫌,兒子還不會樂意。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雖然累點,但心里充實。
為了鼓勵兒子,答應把他每次寫的作文上傳博客里。
伴隨著綿綿春雨,清明節又來到了。學校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掃墓活動。
那天,天氣陰沉沉的,仿佛和我們的心情一樣。全體師生排著。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八
今天的天氣十分晴朗,但是卻不是什么好日子,因為今天是清明節,爸爸和媽媽帶我去鄉下掃墓。
我們乘車到了老家,下了車來到了一個公墓區里,這里有一個墓就是我爺爺的。我對爺爺的印象已經十分模糊,爺爺在我非常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聽奶奶說,在我和姐姐、妹妹中爺爺最疼我了。我對爺爺唯一的印象就是,老家門前路的盡頭有一條小河,爺爺經常帶上我拿上魚竿去釣魚。爺爺的樣子我只有一點朦朦朧朧的印象,只有看到爺爺的遺像時才能想起來。記得爺爺去世那天,我家里來了很多人,他們都在哭,姐姐也哭了,可是我那時還小,不知道他們為什么要圍著爺爺哭,在我看來爺爺只是睡著了,不久以后就會醒來。可爺爺并沒有醒過來,而是永遠睡在了墳墓里。
爸爸跪在那兒給爺爺燒紙錢,我也在幫忙,可是腦子里還是在胡思亂想,爺爺現在在哪里?在那兒生活的好嗎?,這些問題我當然不會知道答案,可卻包含著我對爺爺的思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寄托了我們對逝去的親人懷念,可時光不能倒流,他們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們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九
季節就像一把記憶的鑰匙,一次又一次地開啟了我童年的回憶。
這個寒冷的冬季已經過去了,又到了那個萬物復蘇、草長鶯飛的春天。我知道,清明節即將來臨,這使我又想起了記憶中的那次難忘的清明。
小時候,每逢清明,爸爸總會帶我去上墳。
我依稀記得,我跟著他到鄉下去。乘坐汽車一路顛簸了幾個小時,還爬了好高的山。經歷了千辛萬苦,我終于跟著大人來到了墳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我看到大人們先是把周圍的雜草拔干凈,接著砍倒幾株小樹,最后點上蠟燭,擺上花籃,嘴里還不知道小聲嘀咕著什么,大家的精神十分嚴肅,氣氛也是那樣的沉默。
“呵呵!”不懂事的我覺得很好玩,忍不住笑出了聲。可是不知為什么,只見爸爸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對著這個用石頭構成的墳拜兩下。“為什么呀?”我當然不樂意,這是什么東西呀,又為什么要拜呢?可是,我見爸爸不高興。我覺得很是奇怪。“媽媽,這是什么東西啊?”我奇怪的問。只見媽媽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輕輕地對我說:“這里面有你爸爸的爺爺和奶奶。”“爸爸的爺爺和奶奶?”我心里頓時覺得難過。
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漸漸開始懂事了起來,我也懂得了許多。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到時,正如杜牧的《清明》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
清明節后有很大的變化,讓我們一起看看。冬天的水固步自封,小孩子們在上面玩,它必須讓他們摔倒。顏色像灰泥色。
可春天的水清澈見底,水底有沙石,可以給河邊的柳樹、天上飛過的小鳥和天空中的云朵當鏡子用。
冬天的風寒風刺骨,無惡不作,鐵石心腸,像一把刀在劃我們的臉,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它都會劃的很紅。
春天的風跟冬天不一樣,因為春天的風很溫和、暖和,像一只溫暖的大手撫摸著我們的臉。
冬天的陽光自私,不冷不熱,慘白無力,像一個臉色煞白,生了病的人。
春天的陽光很溫和,春天的陽光無私,把溫暖給了小燕子和小孩子們,還有世界萬物。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有這么多的好處,大家要多出去玩玩,要珍惜時間。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一
“好累呀!終于到家了。”老公一回來就倒在床上動也不動。就讓他睡吧,他在醫院已經整整呆了一個星期了。我走到廚房整理著今天中午的飯菜,盡管此時才上午才九點鐘。
“鈴鈴鈴。.。.。.”電話鈴聲響起,老公懶懶地接起。電話是幺舅打來的,他叫我們今天去給媽媽掃墓。老公說不想去,我說去就去吧,下個星期家中又是一番怎樣的境況還不知曉。于是我就先把飯蒸好,等會兒回來就只炒菜了,這樣也好早點把飯送到醫院去。
老公突然問我,上墳要買些什么東西。其實我也不知道,我也沒準備過,去年是爸爸準備的。現在臨到自己準備了,眼前是一抹黑。但是,今年等著爸爸準備是不可能的了,可能將來也只有我們自己去準備這些事了。
我和老公憑著去年上墳的記憶,我們走到一個小店門口,問老板上墳要帶些什么東西,他就給我們撿了一堆蠟,三支香,兩串火炮,兩沓冥幣,一提黃色草紙,我們也在水果攤前買了幾個蘋果。我們和幺舅三人就出發了。汽車在寬敞的大路上風馳電掣,耳邊呼呼作響,汽車隨著公路的起伏而起伏著,眼前是似曾相識的景物,它們一閃而逝,仿佛是病房中難以預測的生命曲線。
那條路,我至今記得。那是去年三月,我和奇準備結婚了,我們是去給媽媽報喜信兒的,那時候大家都是喜慶著的,大舅還在調侃,明年帶著孫子一起來,那時候的爸爸也是笑瞇瞇的。可如今,今年的清明節,卻是這番模樣。
我們把車停在路邊,或許是因為今年天旱的緣故吧,雜草長不起來,樹枝干枯,一碰就斷,我們沒有帶刀去砍路也順利地到達了山頂。山頂上,放眼望去,松柏依然青蔥著,但籠罩著一層烈日炙烤的悲哀;油菜澄碧,但仿佛遇上了疲倦,總是蔫蔫的。還是經過那片土地,但是今年卻是光溜溜的,荒了,連生命力旺盛點兒的雜草都沒有。鮮紅的土壤裸露著,蒸騰著熱氣。遠遠的有一片豌豆,都結出了干癟的豆莢。還是經過那片墳臺,黑色的紙灰,凌亂的鞭炮,蒼白的枯草,在說著他的親人來過。我們來到那個斜坡前,那節枯樹莊上還掛著去年我們留下的干樹杈,今年,同樣是奇走前面,我跟在其后,幺舅在后,只是爸爸來不成了。我們再往下,就來到了媽媽所在的山坳里。還是整潔的墳臺,還是衰草蓋墳,只是今年來時,旁邊一株樹上開滿了一串串淡雅的白色小花,靜靜的,有的默默地落在了地上,只等一陣春雨來送它回家。
我們沒怎么整理,因為去年拓寬的地方今年依然夠用。我們拿出蘋果,香,蠟等,我們點燃錢紙,錢紙特有味道頓時彌漫在這靜靜的山里,氤氳在那淡淡的花朵上,絲絲扣入那墳冢的空隙里,空氣因為熱浪而涌起股股熱風,墳旁那一串白色小花隨風而舞動,那個穿著婚紗,陌生而又熟悉,漂亮而又遙遠的婆婆又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媽媽,今天我可以叫你媽媽了,我們在去年五月二號已經結婚,你和爸爸的故事,你兒子對你的思念,在這兩年多的時光里,已經刻進了我的生活中,它也將會刻進你的子子孫孫的腦海里。在我們心中,你沒有看到我們結婚,已經是遺憾了。可是呀,媽媽,而今將又會有遺憾了。
“媽媽,你倒是走了十年了,我以為可以讓爸爸帶著孫子到白頭,然后無悔的離開。可是呀,媽媽,現在爸爸也要走了,我留不住了。.。.。.媽媽,我就要成為孤兒了。.。.。.你幫我把爸爸留下來。.。.。.”老公一邊燒著錢紙,一邊念叨著。
眼淚從眼角如火山爆發似的涌了下來,看著眼前這個可憐的男人,為何不幸的人都要如此徹底的不幸。十年前,他二十歲時,母親患癌癥去世,十年后,在他三十歲時,父親也患癌癥將要離他而去了。
就在此時,爸爸一個人在醫院里躺著,一個月前被查出是肺癌晚期,現在連床也起不來了。老公是一個獨生子女,現而今只有他一人陪伴在父親床前,無論白天黑夜。如此情況已經近一個月了,我們工作分兩地,我也要每周末才能回家一次,在醫院的每件事都只有老公去辦理了。看著日漸消瘦的愛人,我除了心疼,別無它法。
“媽媽呀,我要爸爸!我要爸爸!”老公在媽媽墳前跪著長呼。一個大男人在媽媽墓前哭得像孩子似的。我心如刀絞,我不知用什么才可以彌補他內心的遺憾和哀傷。我淚如泉涌,我以為我們的孩子可以沖淡這份巨大的悲傷,可是孩子又在哪里呢,本來打算去年下半年要孩子的,可是計劃不如變化,這么久以來,我們求醫問藥,不見孩子蹤影。我們的孩子啊,何時才聽到你的腳步聲呢?孩子啊,你在哪里?你快來給你的爸爸帶來一絲安慰吧,你快來讓你病危的爺爺有些許寄托吧!你奶奶見不著我們,是你爸爸一生的遺憾,看來爺爺也是見不著你了,你讓多愁善感的爸爸情何以堪啊!
我倆抱在一起失聲痛哭,無能為力,眼前這片山水,它們是那么的平淡無奇,在這偌大天地間,仿佛就只有我倆了,沒有父母,我們何處去撒橋,我們何處去找依靠呀?沒有兄弟姊妹,我們滿滿的親情向誰去訴說?。.。.。.“快不要哭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祭奠完畢,還要到醫院去照顧爸爸。”幺舅在一旁勸說。我拉起老公,我們整理自己的面容,媽媽去則去了,爸爸的事還得我們來料理,面對此事,除了堅強,我們別無選擇。
我們把最后一掛鞭炮放在墳頭,一瞬間,鞭炮粉身碎骨,只留下一綹綹青煙籠罩在墳頭,不是思念,甚是思念,更是愁怨。“媽媽,我們明年再來了。”老公向我說到,“明年還有爸爸了。”淚又在我倆的眼角流淌。我們爬上斜坡,回頭看時,卻恰恰看見開滿小花的那棵樹,它像一柄花傘似的蓋在墳頭,遠遠望去,更像一只只翩躚在墳頭的小蝴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我又想起了高翕的這兩句詩。這是蝴蝶嗎?不是,它分明是那一串串祭奠的淚花,亮晶晶的,朵朵都刻滿了遺憾,朵朵都刻滿了傷心,朵朵都刻滿了獨生子女的孤獨。.。.。.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二
甲午年荷月,余聞許郎匆匆而逝,頗不信其實,訪遍同窗。探其為實,轉而酗,大醉之。踉踉蹌蹌,指天天不公,道地地不仁,言人人不義,拜神神不禮。于是乎,嗚呼哀哉,垂然喪然,頹頹若喪家之犬。既已,奈何之,惟寄此文,表余一爿心意。
許郎諱名明劍,雍州扶風人士。年及弱冠,身長八尺,形貌瑰姿,有摩羯積石如玉列松若翠之感,蕭蕭肅肅,爽朗清舉。頗使人嘆芝蘭玉樹,大方之家,念此,莫不使人慨之,嘆之,憐之,惜之。
余識其在高二,結緣在高三。念此際,方大考,人心惶惶不可致。余每午后回舍而憩,再而揮拳掄錘,美其名曰健身耳。或俯臥撐,或跳高跳遠,或引體向上。適逢劍來,觀余之,甚不以為意,余侃曰,君試乎?劍體質甚健,果三兩投足大煞我也。劍球技精純,籃下過人,運球,頗為了得。
忽忽而幾月時日已逝,念此莫不痛心疾首,怒罵蒼天厚土,佳人未出茅廬創不世功名,卻已止步鄉野間。與菘蒿為伴,與清風為鄰,與明月共觴。孤魂行山間兮,寧不寂寥乎。
嗚呼,余甚為慟楚,憶幼時初閱陳壽三國,每觀周公瑾羽扇綸巾,談笑間,破諸侯,平江東,又兼佳人陪伴,可謂得志。但不及人世無常,早衰耳。再溯前史,封狼居胥霍去病,滕王閣千古一序王子才,瘦驢錦囊詩鬼李長吉。盡皆英年失足,痛哉兮我心,傷哉兮我心。
昔年不可嘆,昔事不足提,昔人不具論。惟寄一腔哀哉心,慟剎天地神鬼人!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三
黃糖又揉糯米飯,登山祭先人。
單車、摩托、汽車、飛機出動,
帶槍帶鞭炮,和香紙蠟燭酒肉。
除草撇荒刀鏟鋤全帶上,忙碌,
先祭遠祖,后拜嫩祖,全拜祭。
老年人之外的家人,翻山越嶺,
送給長眠於地下之先人祝福聲。
祈禱地下或天堂的先人保佑順,
年年柳色,紀念先人的行動隆。
曬日光,沐微雨,走動祭拜祖,
上山頂,下嶺坳,開荒拓路艱。
帶上一片孝敬和祭拜的憶祖心,
留下深深的.山路足跡和香汗水。
記憶和紀念祭拜先人可選網祭,
每次清明節來臨,祭拜詩風起。
用孝子賢孫的初心和尊老情懷,
永遠構筑天上人間的陰陽常禮。
沒有前輩先人,就沒有我們種,
清明和重陽,都必須懷念先賢。
敬老得福,懷念和祭拜先人們,
心里踏實我佛保佑祖先亦保順。
清明,追捧清清正正明明白白,
兒童樂意傳承孝風和做人道理。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四
每周六的“萬里行”實踐活動如約而至,今天的主題活動是——走進二十六烈士陵園。通過活動前老師的.介紹,我知道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農諺。
坐在大巴車上沿途看到遍地金黃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和許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很快,我們便到了莊嚴、肅穆的西順河二十六烈士陵園。在高大雄偉的紀念碑前,輔導員代表唐莉老師激情飽滿地向我們講述了革命烈士的光榮事跡。我們在烈士墓前默哀三分鐘,繞烈士墓一周,為革命烈士敬獻了花籃和一朵朵小白花。革命先烈忠貞不渝的革命氣節,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使我們進行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同學們,作為一名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絕不能讓革命烈士的鮮血白流。讓我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用實際行動爭做最好的自己!
文檔為doc格式。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五
又到清明了,我和父母、爺爺奶奶驅車來到公墓,為太奶奶掃墓。望著那墓前的松樹,我陷入了深深的回憶。
太奶奶是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她那精明干練的形象,尤其是那頭干凈利落的短發,還有那未成型的“三寸”小腳,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在那艱難的歲月里,憑借自己的力量,拉扯大了七個兒女。沉重的生活負擔,使她的脊背近乎彎成了90°。
記憶中的太奶奶,一直是個能干的老太太,她身上穿的衣服可以不漂亮,但一定是干干凈凈的。小時候,我住在爺爺家,每天最快樂的時刻,便是到太奶奶家去玩。我剛進門,太奶奶便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迎了出來。我的.手上、口袋里立刻就塞滿了餅干、糖果。這些都是她平時舍不得吃藏在柜子里的。我是她的重孫女,是她最疼愛的重孫。她會拄著拐杖,在房間中走來走去,陪我玩捉迷藏;她會教我編頭繩給我梳小辮。累了,我便躺在她的懷中,聽她給我講種種稀奇古怪的故事。深深地呼吸,滿是肥皂的清香。
漸漸地,我長大了,她卻老了,老得再也下不了床,老得再也講不出故事。她身上的肥皂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老人身上特有的難聞的臭味。我開始減少去太奶奶家的次數,一天一次,一周一次,最后變為一月一次。我不再喜歡她的糖果,不再需要她給我梳小辮。即使是那一月一次的探訪,我也只愿意坐在床邊和她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上幾句,全然看不到她眼神里的那份落寞。
漸漸地,她老了,老到再也認不出身邊的人。她會像小孩子一樣,無緣無故地掀翻剛煮好的飯菜;她會像小孩子一樣,將家中翻得亂七八糟。我坐在她的床邊,看著她那呆滯的眼神,聽著她一遍又一遍地詢問:“你是誰呀?”“太奶奶,我是你的重孫女呀!”這一遍又一遍的回答,像刀子般一下又一下地割著我的心。原先精明的老太太,竟成了這般摸樣。
漸漸地,她老了,這次是真的老了。她是在睡夢中走的,沒有任何痛苦。
我是在清晨得到這個消息的,當時的我竟然異常平靜。我趕到她家時,家中已擠滿了大大小小的人——全家人都趕回來了。我又來到了她的床邊,靜靜地看著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容。她躺在那里,臉上還留著一抹淺淺的微笑,似乎只是睡著了,隨時會醒過來。
我實在難以想象,她那弱小的身軀中竟有怎樣的一種力量,能支撐她抱大了我的爺爺、叔叔和姑姑,還有我。她辛勞了一輩子,還沒來得及享受兒孫滿堂的幸福,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了。就連臨走前,都沒有給兒孫添任何麻煩,在那種孤寂的夜中,一個人走了。我想,她一定升入了天堂。
墓前的松樹在藍天白云下愈發地蒼翠,那黑色的墓碑也更加莊嚴肅穆。
墓碑上刻的不是墓志銘,而是全家人上下四十多口人的名字。這些名字,就是她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六
又是一年清明時,大街小巷擺滿了各種奇葩的祭奠品:元寶紙錢、紙糊的平板電腦,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電視新聞里更是輪番轟炸:踏青的,祭祖的,堵車的.,一茬接一茬。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故土更讓人們重拾了歷史的記憶。
這一天,爸爸早早叫醒了我們,帶著先一天集上選購好的用來祭奠的青、紙錢和爆竹,還有自家釀的米酒、煮好了的豬頭,裝了沉甸甸一籃子,就出發了。走在小路上,四處是油菜花綻放的笑臉,一陣微風吹過,粉紅的桃花瓣像雨一樣從天而降,又翩翩起舞。田野里綠草青青,草籽花把它裝扮成了一塊塊美麗的地毯。可我們無心觀賞,因為,我們是去給爺爺奶奶掃墓。
爸爸清理了墳頭的草,掛上了青,祭奠完畢,點燃了爆竹,我們孩子嚇得四散逃跑,爸爸靜靜地立在風中,也許在回想爺爺生前的點點滴滴,我想,他的心,應該和我一樣疼。
當然,人死不能復生,我們除了記住他們,更重要的是,好好活著,好好珍惜與親朋相伴的日子。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七
獨自站在陽臺上,仰望天空,天陰沉沉的,遠處的烏云如翻墨一般,不住地在天邊翻滾、涌起、升騰,內心竟不知為何涌起一些傷感。
“清明時節雨紛紛”,去鄉下掃墓的路上,天公不作美,竟飄起紛紛細雨。光景與往年一樣,路邊依舊塞滿了車,讓人心生煩躁。
下車,撐傘,艱難地行走在鄉間泥濘的羊腸小道上。油菜花在雨中綻開笑臉,如禮儀小姐般迎接著我們。遠望,那金燦燦的花兒在雨中盛開一大片。田地里的麥苗綠油油的,在雨里靜默著。
遠遠地便看見了村頭的那座土地廟。一年未見,它早已蓋上了新瓦,墻壁也貼上了嶄新的瓷磚。“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那曾經的人和事定是一去不復返,連這土地廟也在年年變化。環顧四周,田邊卻也多了幾座新墳。
雨很快停了,一排排房屋在遠處漸漸顯露出來。“那座紅瓦房就是我家!”爸爸眼尖,一下子叫起來,隨行的爺爺奶奶不語,老房子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出售,每年回來都是來看太奶奶的。
跪在墳前,點起火堆,放上紙錢,青煙裊裊升起,飄向遠方。爸爸大伯拿起鐵鍬,鏟去墳上的雜草,一遍一遍蓋上新土。奶奶拿一支鮮花,口中念念有詞,鄭重地鞠了三躬。遠處,來墳頭燒紙錢的人越來越多了,一陣陣青煙在四周飄蕩、彌散、積淀、凝聚。鮮花朵朵,青煙裊裊,寄托了我們無盡的思念。
環顧四周,仍有幾處墳頭未被清理。又是清明了,他們的親人又會在哪呢?“子欲孝而親不在”,那些人一定也在思念他們已故的親人吧。
閉上眼,鄉村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在說:“孩子,又到清明了……”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八
黃糖又揉糯米飯,登山祭先人。
單車、摩托、汽車、飛機出動,
帶槍帶鞭炮,和香紙蠟燭酒肉。
除草撇荒刀鏟鋤全帶上,忙碌,
先祭遠祖,后拜嫩祖,全拜祭。
老年人之外的家人,翻山越嶺,
送給長眠於地下之先人祝福聲。
祈禱地下或天堂的先人保佑順,
年年柳色,紀念先人的行動隆。
曬日光,沐微雨,走動祭拜祖,
上山頂,下嶺坳,開荒拓路艱。
帶上一片孝敬和祭拜的憶祖心,
留下深深的.山路足跡和香汗水。
記憶和紀念祭拜先人可選網祭,
每次清明節來臨,祭拜詩風起。
用孝子賢孫的初心和尊老情懷,
永遠構筑天上人間的陰陽常禮。
沒有前輩先人,就沒有我們種,
清明和重陽,都必須懷念先賢。
敬老得福,懷念和祭拜先人們,
心里踏實我佛保佑祖先亦保順。
清明,追捧清清正正明明白白,
兒童樂意傳承孝風和做人道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十九
2)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出自作者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3)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出自作者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4)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出自作者孟云卿《寒食》。
5)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出自作者孟浩然《清明即事》。
6)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出自作者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7)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出自作者杜牧《清明》。
8)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出自作者韓翃《寒食》。
9)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出自作者晏殊《破陣子春景》。
10)聽風聽雨過清明。——出自作者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1)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出自作者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2)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出自作者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13)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出自作者黃庭堅《清明》。
14)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出自作者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15)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出自作者張繼《閭門即事》。
16)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出自作者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7)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出自作者孟云卿《寒食》。
18)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出自作者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19)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出自作者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20)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出自作者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21)清明時節雨聲嘩。——出自作者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22)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出自作者楊萬里《寒食上冢》。
24)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出自作者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5)寒食不多時,牡丹初賣。——出自作者晁沖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時》。
26)夢回山枕隱花鈿。——出自作者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27)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出自作者張先《青門引春思》。
28)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出自作者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29)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出自作者李冠《蝶戀花春暮》。
30)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出自作者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31)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出自作者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2)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出自作者楊萬里《寒食上冢》。
33)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出自作者程顥《郊行即事》。
34)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出自作者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35)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出自作者韓偓《夜深》。
36)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出自作者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7)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出自作者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38)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出自作者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39)梨花榆火催寒食。——出自作者周邦彥《蘭陵王柳》。
40)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出自作者高翥《清明日對酒》。
41)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出自作者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42)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出自作者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43)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出自作者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出自作者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45)淡蕩春光寒食天。——出自作者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46)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出自作者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47)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出自作者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48)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出自作者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49)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出自作者杜牧《清明》。
50)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賞析。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點明作者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這一天,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作者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作者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作者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點明了上句作者問路的.對象,“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后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作者的感情脈搏一致。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二十
編者按:說到清明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又是一年清明時》。
用手抹去飄落在臉上的幾絲細雨,踏著被雨水和成爛泥的道路,攀著路邊的毛竹繼續向上攀登。終于看到我們家的祖墳---一座古老而又寬大的石板墓。這里安眠著我們楊氏家族嫡系祖先十余人。
幾十人將墓前并不寬廣的空地擠得滿滿當當,大家各有分工,齊心協力地將墓旁的雜草拔除。當大家休息時,一位老者慢慢地走上墳頭,向后輩們講述楊家的歷史,我們家族祖上三代單傳,直到爺爺的父親生了八個兒子,兩個女兒,家族才興旺起來。
忽然身后的一群人在瞬間安靜了許多,那位老者也停止了精彩的講述,慢慢滑下墳頭,我向后一看,只見四名后生抬著一藤椅,椅上安安穩穩地坐著面帶笑容、臉色紅潤的老人。我們紛紛朝兩邊退去,給令我們敬重的老者讓路,邊上一個年輕人問道:“今年只來了一個七公,五公和八公呢?”馬上有人說:“五公去世了,你長年在外不知道吧,唉!”大家即刻陷入了沉沉的哀思中。五公、八公、七公是我們家族年齡輩分最大,德高望重的長輩。五公去年離我們而去,很多人知道!可八公呢?先前講述故事的那位老者走到人群中說:“我爸這幾天肺氣腫老毛病又犯了,下不了床。”“唉……”眾人又嘆了口氣。就在這時,七公顫顫巍巍地走向墓前,嘴里含糊地叨念著什么,他快一百歲了!和他同輩的人去得差不多了,由于對父母和兄長的思念,雖然年事已高,身體不好,但也要堅持要來上墳!這時我想起我可親可敬的爺爺,在八兄弟中爺爺排老六,在我五歲時就去世了,此時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但爺爺陪我的幸福時光依然清晰記得……想想自己也沒能回報他對我的疼愛,忍不住朝著爺爺的墓牌跪了下去,并磕了三個頭,心里默叫著:“爺爺……”
在焚燒紙錢時,升起的裊裊灰煙中,我陷入了沉思。想起自己,想想那些剛出生的嬰兒都難逃死亡的魔掌,心里不禁有了幾絲哀愁,生老病死這是自然之規律,誰也逃脫不了!所以,珍惜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和身邊親人共處的美好時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趁父母身體還穩健時孝敬他們,不要在父母離我們而去后才感到后悔。
祭祖的儀式很快就結束了,我隨著人群下了山。雨小了很多,一抹陽光從云層中露出,沾了雨水的植物莖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青翠欲滴。遠處傳來幾聲鳥鳴,整座山都充滿著新生命的活力。我邁著輕快的步伐,帶著已故親人對我的期望,向前走。
作者:八(7)楊宸。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二十一
時間過得真快,又到了清明,在這個思念的日子,讓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母親。轉瞬間母親離開我們已經七個年頭了,雖然我已過了不惑之年,到了隨時都有可能面對親人遠去和看淡生死的年紀,但在這七年里,每當想起母親,就覺得自己象是一個沙漠中的獨行客,心中總是充滿了一種莫名的無助和孤獨。自從母親去世后,我就一直有寫一篇文章紀念母親的念頭,但由于瑣事纏身和惰性使然,始終沒能靜下心來理清自己的思緒,不知從何下筆。隨著時間的推移,思緒的積淀,思母之情日盛,如今又是一年清明時,于是下定決心提筆,以了卻這一夙愿。
母親本來出生在一個富庶的家庭,由于社會的變遷,外公在那個年代被定為地主成份,要接受勞動改造,但外公是一個書生,從未干過體力勞動,不堪重負,選擇了自殺。因此,母親很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后來外婆改嫁,那樣的時代,那樣的家庭,母親因此只上了幾天學。母親因為家庭成份選擇了嫁給農村的父親。母親也因家庭成份被爺爺奶媽看不起,被嬸娘欺負,為此,母親曾在我很小的時候上吊自殺過一次,因發現及時被搶救了過來。為了避開家庭矛盾,我們搬了好幾次家。我們村人多地少,因此整個村的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好,父親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曾販湖蝦、販雞蛋,但每次做生意都虧本,后來就不出去了,所以我們家一直比較拮據。我們兄妹三個長大后,母親應該可以過上幾天舒心的日子,但由于妹妹經歷了兩次婚姻,因為打擊精神出了些問題,母親為她操碎了心,急得頭發白了,腰也彎了,但妹妹并不理解,時常抱怨母親,母親感到很無奈,也很無助。我有了小孩后就把母親接到身邊,這樣既可以幫我看看小孩,我也可以盡盡孝心,但在一起不到一年,我被調到一個小島工作,新單位暫時又沒有分房,本想等安定下來后再把母親接來一起生活,但還沒有等到這一天,母親就離我們而去。母親這一輩子都是在吃苦中過來的,沒有過幾天舒心的日子,作為子女沒有好好孝敬她老人家,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母親雖然沒讀過書,但她是一個明事理的人,經常給我們講“有志不在年高”、“人窮志不短”等做人的道理。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把母親給我買學習用品的錢拿去買甘蔗,然后拿到學校去賣,賺了一些錢,我就用賺的錢買了墨水、筆和本子等,被母親發現了,母親問我哪里來的那么多錢,因為她給我的錢根本買不了那么多東西,剛開始我不敢給母親講,母親就打我,說:“我們家雖然窮,但人窮志不短。”原來她以為我是偷的錢,后來我說了實話,母親聽了哭了,她說她錯怪我了,沒想到我這么懂事,她說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需要錢父母親想辦法,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上學,叫我以后不要賣甘蔗了。
母親從小就跟著外婆在長江行船,常年下漢口。小時候她經常給我們講漢口的長江大橋、孫中山銅像、歸元寺等。母親可能因為從小行走江湖的原因,她的社交能力一點都不象一個農村婦女,家里對外好多事都是靠她去打理。我小時候身體弱,經常被同學欺負,小學時有一次被同學打得很厲害,是母親跑到學校找老師交涉,讓對方賠了醫藥費。初中時與老師打交道是母親出面。到縣里參加中考時是母親全程陪同。后來因兩分之差我沒能考上縣重點中學,是母親去找人讓我上了水產中學。高中畢業后,是母親帶著我到處找工作,雖然都沒有結果,但她一直很努力,想盡一切辦法,找一切可以幫忙的人。當兵時也是母親跑前跑后幫我張羅。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她對辦什么事,找什么人,帶什么禮,說什么話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做得很得體。
母親是一個很要強的人。她嫁到我們家前從來沒有干過農活,嫁到我們家后栽秧、割谷、挑擔子等農活樣樣都不輸給別人。她生我的時候是在寒冬臘月,奶奶不愿幫她,她在月子里硬是自己下河砸開冰塊洗尿布,因為年輕時候對身體的透支,落下了一身病。她上年紀后總是被高血壓、風濕病等病魔纏身。
母親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小時候因家里窮,供不起我和哥哥兩個人上學,母親毅然決定我們兩個只能留一個繼續上學。哥哥比我懂事,他選擇了放棄,把繼續學習的機會留給了我。其實哥哥的成績一直比我好,小學時每學期學校發獎狀都是敲鑼打鼓送到家里,這樣全村人都知道誰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那時候每學期都有人送獎狀到家里來,不過不是我的,都是哥的。母親雖然不忍,但也沒辦法,家里情況不允許,必須有所取舍。再就是我當兵的事,爺爺奶奶都反對,怪母親一點都不心疼我,怎么舍得讓我出去受苦,但母親很堅持,并做通了父親的工作,她說我讀了這么多年書窩在家里害了我,要讓我出去闖一闖。因為她的堅持,我成為了我們村的第一個大學生。也因為她的堅持,我才有了今天。
母親是在做飯時因為高血壓導致腦淤血突然暈過去的,當時家里一個人也沒有,后來妹妹回家才發現,但那時她已不省人事,不能說話了,所以她離開時一句交待的話都沒留下,這是最讓我耿耿耿于懷的。我趕回家時,母親趟在縣人民醫院白色的病床上,當我跪在病床前握著她的手時,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心象被針扎了似的,早已泣不成聲。我握著的是怎樣的一雙手啊,粗糙、全是裂紋,象一條經歷了百年風吹日曬的干枯的樹枝,看到這雙手,我才知道母親這一生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伏在她耳邊,輕輕地呼喚:“母親,老二回來看你了,你睜開眼看看吧!”她的眼皮稍稍動了一下,眼角流出了一滴淚珠,我想她應該聽到了我的呼喚,很想睜開眼看看我,但力不從心。于是,我不停地呼喚,不停地給說我很想她,我希望能夠喚醒她,我還沒有來得及好好孝敬她呢。但是蒼天無眼,母親就這樣靜靜地躺了十幾天,離開了我們,她的生命定格在了2007年那個冬日的早晨。母親走了,帶走的是她一生的辛勞,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遺憾。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時,在這個思念的日子,謹以此文表達我對母親的紀念,希望母親在天國能感受到,也希望她老人家在天堂過得更好。母親,今生沒能好好孝敬您,如有來世,希望再做您的兒子,以彌補此生遺憾。
又是一年清明時(專業22篇)篇二十二
太爺生前,最愛菊花,尤其是那小小的雛菊。小時候,太爺總要牽起我的手,樂呵呵地說:“走嘍,乖萱兒陪太爺去給小菊花喝水,好不好?”我永遠都是蹦跳著答應:“嗯!”太爺會拿起一個他用了好幾年的噴水器,另一只手牽著我,迎著夕陽,伴著微微涼爽的秋風,走向他親手在院子里種下的雛菊。
那時的太爺,身體是較硬朗的,相比同齡的已老態龍鐘,只能在床上度日的老人們,太爺顯然是“活潑”的,像老小孩一樣。
太爺一生愛花愛草愛植物,等到晚年退休后沒事做,太爺就買回許多花種在家飼養。后來,太爺對雛菊情有獨鐘,不再種別的花草,專門種雛菊。
太爺家住在小區一棟房子的一樓,附著個小院子,這給太爺提供了無限的便利。原本蕭瑟的小院,后來被滿滿的雛菊覆蓋,小院的邊緣一圈,開滿了暖暖黃色的雛菊,似一片海洋。
看著晶瑩的水花在雛菊上綻放,幼小的我總是開心地笑著,伸出小手去接那頑皮的水花。
“怎么,瑄兒想給小菊花澆水嗎?來,太爺爺馬上給你噢!”太爺笑著,彎下腰來,把對那時幼小的我來說有些笨重的水壺遞給我。我開心地笑著,對著雛菊們灑著大片大片的水。“不行啊,這樣會把小菊花淹死的!呦呦,慢點來喲……”
太爺用略帶心疼又對我充滿疼愛的語氣說著,從我的手中拿走了水壺,“來,太爺爺教你啊!”
我的童年,除了歡樂或痛苦的痕跡外,還有暖暖橘色的痕跡……。
漸漸長大一點后,太爺的身子一天卻不如一天,他再也不能拉著我,教我怎樣給雛菊澆水。太爺只能躺在床上,偶爾看看報紙、雜志,聽聽新聞。至少這時,太爺的記憶力還很好,耳也不聾,只是有心臟病。
那一天,太爺把我叫過去。“萱兒,你知道太爺為什么喜歡雛菊嗎?”我如實搖搖頭。“因為雛菊堅強啊。它看起來那么弱小,其實呢,它可以在縫隙中生長。萱兒,你也要堅強啊。”我有些迷糊地點點頭。畢竟,那時的我,也不是很大,只能明白一些淺顯的道理罷了。太爺很少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話,這一次,這番話,讓我第一次認真思考起了太爺的話。
再后來,我繼續成長,搬離了太爺家。
兩年前的一天傍晚,我接到與太爺爺同住的舅舅的電話。等我和媽媽趕到時,已是遲了。一陣風吹過,花落人殤。
面對著滿園雛菊,我心已凄然。只是,后來的一剎那,我想起了太爺爺的話:“你也要像雛菊一樣堅強啊。”突然,我恍然。或許,我不該再迷茫下去。太爺希望我永遠堅強啊!
哭是必然的,只是哭過后我要繼續堅強地活著,生活著。
有一句話,“堅強不是面對悲哀,不留一滴眼淚,而是擦干眼淚,笑著面對以后的生活。”太爺喜愛雛菊,他也希望我像雛菊一樣。
又是一年清明時,太爺已逝去了兩年。太爺院子里的雛菊,已被新來的戶主人清除。但那些雛菊沒有消失,而是植入了我的心中。幼時與太爺相處的一幕幕,也永不會磨滅。
清明,我會思念,會追憶,但我依然很堅強。暖暖的春陽下,我望向藍天。
太爺,您一直在我的心中,未曾離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