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可以通過記錄關鍵點、思考問題、發表評論等方式來展開。這些讀后感范文是作者對作品的認真思考和深入解讀,希望能帶給你一些新的思路和見解。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一
十字架的故事出自圣經。讀完十字架的故事,大家都會寫什么感悟呢?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第一幅漫畫中,每個人都背負著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在緩慢而艱難地前行!
途中,有一個人忽然停了下來。他在想著什么!
他想,上帝啊,這個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塊!
于是他動手砍了起來!
砍掉之后走起來,的確是輕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就這樣走啊走啊!走著走著,他覺得肩上的十字架還是很沉,很重!
他祈求道,上帝啊,請你讓我再砍掉一截吧,我會走得更輕松!
于是,他又砍掉了一截!
感謝上帝,這樣一來,他感到輕松多了!
如此,他毫不費力地就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面。當其他人在吃力地負重前行時,他卻輕松地哼起了小曲!
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趕上來了,他們用自己背負的十字架搭在溝上,做成橋,從容不迫地跨越了溝壑。
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經被砍掉了長長的一大截,根本無法做成橋幫助他跨越溝壑!
于是,當其他人都在朝著目標繼續前進時,他卻只能停在原地,垂頭喪氣,追悔莫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事都不能走捷徑。你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人生,人生就用什么樣的結果回饋于你。每個人都背負著屬于自己的十字架,的確是這樣,漫畫中的每個人,都是背負著屬于自己的十字架,而當溝壑出現時,他們也只能利用自己背負的十字架去跨越溝壑,繼續前進。所以,請不要埋怨學習的繁重,工作的勞苦,因為真正的快樂,是奮戰后的結果,沒有經歷深刻的痛苦,我們也就體會不到酣暢淋漓的快樂!
《圣經的故事》這本書和中國、希臘神話一樣,都是神話故事,而四大古國的神話我們已經了解了兩本。其中,我們還有古埃及和古羅馬還未了解,《圣經的故事》是古羅馬的神話。
這本書分為兩個大故事:舊約故事和新約故事,這兩個故事中舊約故事就占了整本書的四分之三,在古羅馬,人們把上帝認為是古羅馬的神。在沒有人的時候,上帝花費了六天的時間創造了日月、植物、動物(不包括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他說:“要把這一天定為圣日。”后來他們把星期定為七天,并將一周的最后一天定為星期天。這天人們放下工作,用這一天來休息。
后來上帝發現大地上還缺少一樣東西,就是人,于是上帝找了一塊泥土捏成了一個人,取名為亞當,又建了一個果園,名叫伊甸園。園內有好吃的果實和一些動物。亞當生活在這里,生活很優閑。幾天后上帝發現亞當缺少了一個同伴,上帝麻醉了亞當,從他身上取出一根骨頭,造了一個女孩,取名為夏娃。
在伊甸園中的一棵樹上,種滿了禁果,上帝囑咐亞當,讓他不要吃禁果。后來夏娃聽了蛇的話后,他們吃了禁果。上帝知道了去掉蛇的翅膀,將亞當與夏娃趕出了這里。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要守好紀律,違反了將會沒有好的下場。
《圣經故事》中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有所體現,比如:一個賣菜的人,在稱上做了手腳,多收了錢,被人發現后,不僅要負責任,以后去他那兒買菜的人還會越來越少,結果沒賺到錢,反而賠了些錢,所以做人老實,真誠,不貪圖小便宜,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了方便。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年輕的大衛》這個故事。故事講一個少年,名叫大衛。他很勇敢,他曾經把巨人歌利亞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顆石子。掃羅很妒忌他,因為他沒有大衛厲害,他便想把大衛殺死。幸虧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保護了大衛,大衛才沒有被殺死。還有一個原因,神永遠與大衛同在。
我讀了這個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遵守應該遵守的規矩,否則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誰從困難中解救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相信他的實力,贊美他。不能忘恩負義,應該知恩圖報。世界沒有神,卻全都是神。因為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權力來主管自己。
這位神以仁慈、耐心、寬容、博大、善良的精神來對待每一個人。不管那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神都會寬容他。這使我想起一句話:“宰相肚里能撐船。”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二
同學推薦給我東野圭吾的作品,寄給我6本他的小說。
這是我看的第三本,特別喜歡東叔的寫作風格,敘事深入人心,故事一點點透露線索引人入勝,語言通透簡結,卻又讓人覺得那么恰到好處,讓人感受到到人性的悲憫和深情。雖然此書主要探討人性的罪與罰,但是卻讓我更感到是教育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忽視,少年的愚昧無知,學校的冷漠無視才釀成了這樣悲劇。
如果他們能得到家庭和學校更多的關愛和疏導,另外,如果小葉子不把孩子單獨留在家中,不認為發生事情是小概率事件,也許悲劇就可以避免……雖然沒有如果,卻為每一個讀者敲響了警鐘。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必要的教育關愛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也許偶爾的一次伸手援助就可以拯救一段不幸的人生。
另外,讓作惡的人在作惡前是否已經考慮好自己可以承擔一切后果,即便自己不畏生死是否又在意給自己家人帶來的不幸,如果你還有良心和悲憫心,又是否可以承受一輩子心中背負的良心十字架?罪也許是一瞬間的惡念,罰確實索繞一生的枷鎖。
如果有孩子會讓她讀這本書,上上生動的一課。
藝術運動與虛無美研究論文。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三
曾經也有思考過關于死刑是否應該被廢除的問題。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堅定的認為,罪犯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以命償命是必須的。不管背后有著怎樣的動機和原因,都不該做出這一步。然而看到書中那句“死刑是無力的”,還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想來也是,已經做出了喪心病狂的事,大概早就有了被判死刑的覺悟。又或者這些人對別人和自己的.生命,從來都是無所謂的態度。即使被判處極刑,也未必會有悔改之心。所以虛無的十字架對于他們是否真的存在。也許會像井口紗織背負著沉重無法輕松生活。也許會像仁科史也用其他方式彌補救贖,可怕的是不配為人的人永遠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而遺族又要如何面對沒有得到應有制裁甚至逍遙法外的兇手。
在這個問題上我無法理性。但即使是法官大概也無法做出所謂的真正的判決。在看到結局是徹底無力了。年輕不懂事的錯誤決定一步步釀成惡果。這樣的悲劇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卻接二連三毀了不止一個人的人生。偏偏在揭露真相后找不到證據和立場去起訴。真的,太沉重了。
文檔為doc格式。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四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兒,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體會不到母愛,卻依然笑著前行。就是這么樂觀堅強的一名少女,卻被卷入了一個詭異的漩渦中,無法脫身。
父親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撲朔迷離的真相……無數條謎團和線索編織的巨大蜘蛛網中,這個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點。死者一次次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年幼的少女對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沒有退縮,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險,僥幸逃脫。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善良樂觀,即使有再多苦難也笑著去面對,就好似天邊最溫暖的陽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個陌生人遇到了困難,也會義無反顧去幫助。她就像一張白紙,不食人間煙火,如天使般降臨在人間。在經歷過種種苦難之后,她的美好終于來臨。這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
這樣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樂。正如,溫暖與傷痛都來源于未知和那顆勇于去承受苦難的心。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五
借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借閱期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為了不辜負我當初借書的初衷,決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應該說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憂雜貨店》。看完有一個總體的感覺就是,書中的人物關系構思很巧妙,總是那么引人入勝、出其不意。
看這本書時,也是如此。本書開篇寫的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當我特別好奇他倆到底會向什么方向發展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寫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被害。當時就一直在想,開篇的少男少女肯定會再次出現,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內容出現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著我往下看,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書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討論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從小夜子的遺作來看,她當然是傾向于"殺人償命",這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認為刑罰并沒有讓犯人改過自新,他們會憑著高超的演技假裝悔罪而獲得減刑和假釋,走上社會后依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禍害蒼生。
但是我從里面也讀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深深置于內心的那種復仇感,堅定而執拗,讓人不禁會掩卷深思。
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對人對命運各自不同的選擇,史也和紗織,道正和小夜子。史也為了彌補自己年少時犯的罪,選擇積極前行,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紗織卻沉浸在懊惱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道正選擇了告別過去,重新開始;小夜子卻作為受害人家屬,做了更多關于犯罪和刑罰的研究。
我不敢說哪種選擇更好,畢竟我不是他們,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前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頹廢和逃避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本書的結尾,因為找不到嬰兒的尸體,史也和紗織并沒有受到審判,這無疑也說明了作者的態度。但是他們給自己的懲罰是一輩子,背負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虛無的十字架。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六
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觸東野圭吾文字。東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家,作品常常與犯罪、暴力、復仇這樣冷漠的詞匯聯系,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和社會的炎涼。但也不乏一些溫暖的語句。“我們這種平凡之人在面對勝負關鍵時,總需要找尋某種倚靠,但,在比賽中乃是孤獨的,無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該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經努力過的事實。”(選自《放學后》)“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選自《白夜行》)這些都曾給過我啟迪。
《虛無的十字架》也是如此。這本書主要是圍繞犯罪、刑罰講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殺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執著于爭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屬,平淡的語言述說故事,通過人物命運批判法律。我讀書向來只能觸及文字最為淺薄之意。在我看來,十字架是說讓人的心靈和肉體都得到懲罰的處置。虛無的十字架嘛,是說法律不能讓罪犯得到應有的、能夠讓他內心懺悔的審判,只是關進監獄或者死刑,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實質性作用,受害者家屬也不會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撫。從這個層面講,法律并沒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虛設,所謂虛無。“死刑很無力”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將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樣適用。教師教書育人,最重不過一個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養一桿秤,使其知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其次,懲罰和獎勵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內心,喚起他的羞恥感、自豪感;最后引導孩子主動的重構那一桿秤,達到內心的道德平衡。這樣讓十字架不再虛無,懲罰才能是真的懲罰。
如何判斷他是真的悔過,還是為了逃避再懲罰的假意偽裝或是根本無懼懲罰,這是個問題。
希望能在之后的閱讀和教育實踐中得到答案。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七
故事開始于甜蜜羞澀的愛情。然而后續漸漸轉入正題。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殘忍殺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們無法面對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后,離婚了。然而,再次聽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為警察詢問。小夜子死了,被一個老人殺死了。老人而后自首,供認不諱。但是太順暢卻令人生疑。一層層抽絲剝繭與搜尋小夜子生前的蹤跡,中原漸漸發現了這真相。真相總是令人驚訝。沙織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傷害者。因為沙織和史也偷嘗禁果,犯下了彌天大錯,懷孕。之后更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告訴父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尸叢林。再也不能面對彼此的兩人繼續交往沒多久就分手了。沙織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創傷,不敢面對爸爸,獨自離家卻又經歷坎坷,最后,染上偷竊癮,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獄。史也做了兒科醫生拯救了一個又一個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還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關于建議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織,從而知曉當年事,從而被害。
一瞬間,這些事,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畫。
最后的最后,我們還是不能斷定死刑該不該廢除。這是關于人性與社會的思考。蛭川反復殺人犯罪,監獄沒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個個小生命,他幫助了很多人。無論怎樣,我們都有兩種甚至更多的結果。
我們對于生命,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愛惜,我們厭惡,我們生存,我們生活,我們思考,我們……我們對生命,應該保持一個最基本的態度,那就是尊敬。無論我們怎么想怎么對待自我靈魂,我們要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是恩賜。
自我的行為是選擇,但是無論什么選擇都應該是基于自愿且不給他人造成傷害的。也許因為種種原因你不愛自己,傷害自己,將自己推入深淵,但是無論生活怎么操蛋的對你,你都不應該以同種方式不道德的還在他人身上。
每個人,生來都有他們的使命。當然,不可選擇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但是,這從來不能成為不努力和傷害別人的借口。在每一個稱之為人的身上,我們都應該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線與修養。以上,與學歷無關。
當我們討論生活的時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時存在,他們是成長注定的伴生。
然而,所謂的不幸從來不能成為破壞幸福的托詞。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這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處罰,無論有期無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兇手無法自我懲戒。因為當他們做出罪行的時候,內心被邪惡包圍,他們也許會在某時意識到自己的所為,卻不代表他們能做出什么來彌補。他們會想到罪惡,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無法做出什么的時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軟弱無力,也強壯無比。哪怕只是作為一個形式,即使只能讓罪犯呆在獄中,受到懲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虛無的十字架。我們知道,犯過罪的人受到懲戒后回到社會繼續犯罪的幾率十分高,但是我們仍然要讓他們受到懲戒,因為那些懲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虛無,它們也起到了壓迫作用。于局外人看來,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時刻,我們即使知道虛假,但背負著,就好過什么也沒有。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八
近些年因為幾次極端案件,國內關于廢除死刑的討論起伏過幾次,每次兩方激辯,分庭抗禮,我的思路總被兩方拉扯,左右搖擺。支持廢除死刑的人,口中多是人道主義精神,我不反對廢除,但對于人道主義精神這個出發點,我一直深深存疑而又不知其解。
我對犯罪尤其是惡性犯罪有天然的興趣,之前有追過一美劇《犯罪心理》,這種獵奇的愛好細思極恐,暫且不提,不過我覺得犯罪心理只是復雜人性的一種展現方式,其多變和玄妙一言難蔽。拋開是非和傷害,我想,每一場犯罪都可以理解成,一雙無形的手在做人性試驗,犯罪的起因與動機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動機或許只是一個引子,而起因可從來不只是表象那么簡單,個人、家庭、社會都是始作俑者,所以這場人性的試驗開始的時間或許更早,遠早于犯罪動機產生的時刻。
我覺得不是。無論多么復雜的案件,各個角色包括社會公眾,最終追求的是犯罪的代價。死刑只是人們能想到的、普世的代價的最高形式,但并非對所有罪犯是,甚至對于一些罪犯,死刑非但不是代價,而是痛苦的終結,如此看來,死刑在某些情況下,失去了意義。
回到故事里,這本書一共涵蓋3個案件,而最為關鍵的案件,卻是最無法量刑定罪的一個。故事開始于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遭遇入室盜竊,小女兒被殺害,經過多方努力,兇手最終被順利判決死刑,但這對年輕的夫婦卻無法釋然的繼續一起生活而離婚,后來母親成為一名雜志記者,試圖通過文字工作,推動日本國內對惡性犯罪的死刑判決,慰藉因刑案失去親人的群體。作為記者,一位特殊的偷盜癖年輕女性的訪談引起了她的關注,追根溯源后,我們來到了第二個故事:優秀的兒科醫生年輕時與女友一同殺死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二人分手后多年活在痛苦與愧疚中,醫生因此將被男人欺騙懷孕而想自殺的女子娶回家悉心照顧,女友也因此患上偷盜癖。第三個故事,便是醫生的岳父察覺到女婿被人調研,于是深夜未遂,殺了記者。
這三場犯罪,入室盜竊殺人案、深夜尾隨殺人案,案件常規,線索明確,結合東野圭吾一貫的案件編織邏輯,不難看出,絕不是這本書的重點,而兩場案件背后的青少年殺嬰案件和對二人生活的影響,才是值得討論的。
入室盜竊案和深夜殺人案的罪犯,兩個都是有犯罪記錄的社會邊緣人,從對死刑的申辯過程,到最終接受死刑,兩個人對死刑的認知更多是命運的無奈和放棄,甚至于解脫,而非被害人家屬和公眾希望看到的懺悔和懲罰。而青少年殺嬰案,兩個人在法律制裁之外,一個活成了“死刑”,一個在拼命救贖自己和別人,這樣的懺悔和懲罰,或許更有意義。
放到現實中,要追尋有意義的犯罪代價,就要回到每場犯罪的起因而非動機。這也正是一場場“人性試驗”的目的:不斷探尋人性和改變人性,而非單純的通過死刑為社會優勝劣汰。話說到這,是否廢除死刑,或許你已經推出了我的答案,但這樣的答案仍然是很不正確的。如果說廢除死刑,是出于人道主義,我萬不能同意,如果說是因為死刑的意義,或還有得討論。
即便死刑在贖罪認知上意義有限,但人性可敬不可信,我們并不能寄希望于罪犯自我找尋最有意義的懲戒方式,也不能做到為每一場犯罪、每一名罪犯量身定制最合適的懲戒方式,死刑雖然略顯草率,但卻是仍然是最優解。
“要求兇手自我懲戒,根本就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便是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獄里背負著”。我想,這正是東野圭吾給出的答案,也是我的答案。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九
摘抄:“如果當時沒有遇見我先生,我現在早就不在人世了,我兒子也不會來到這個世界。我先生或許在二十一年前奪走了一條生命,但他拯救了兩天生命。而且,他作為醫生也在拯救無數生命。你知道我先生拯救了多少罹患罕見疾病的兒童嗎?他不辭辛勞地拯救一個又一個小生命。
即使這樣,仍然說他沒有付出任何代價,沒有做任何彌補嗎?有多少被關進監獄的人根本沒有反省,這種人背負的十字架或許很虛無,但我先生背負的十字架絕對不一樣。那是很沉重、很沉重,如山一般的十字架。中原先生,你的孩子曾經被人殺害,請身為遺族的你回答我,被關進監獄,和我先生這樣的生活方式,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彌補?”
這一段話是整個書中最使我感觸頗深的!讓我想到了很多不能兩全的事情,法與情,忠與孝等等…立法的目的是否能合理,其中的特殊的情況又該如何抉擇?!人性,一直都是探索不完的話題!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十
在這個假期里,我看了名叫《爺爺鐵床下的密室――第七個鑰匙孔》這本書。這本書里講述了:有一個薄荷巷子,在巷子里住了兩個男孩,一個叫阿培,一個叫王春袖,他們倆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但王春袖很恨他的繼父,他的繼父是個武器收藏家,于是王春袖想找出老熊(繼父的外號)的密室……直到后來阿培無意中得到了形狀奇異的鑰匙,打開了爺爺大鐵床下的密室,里面有著巨大的空間堆滿了坦克和火炮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歐洲陣亡將士的幽靈……后來王春袖和幽靈成為了一伙,一起發動了一場可怕的戰爭,而阿培和巷子的居民組成了游擊隊,并決心消滅所有幽靈。最后阿培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是:我們要制止戰爭,保衛和平。為了祖國的安寧,我要好好學習,學習高科技知識將來要報效我的祖國。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十一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天我讀完了這本書,它帶我走進了一個不一樣的色彩,不是感情,不是風景,也不是科普,而是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一天,住在薄荷巷子里的阿培從他的好朋友——王春袖手中的來了一串鑰匙,打開爺爺大鐵床下的密室,里面堆滿了坦克大炮和火藥,以及無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陣亡將士的幽靈。阿培發現了這些幽靈想發動一次戰爭,王春袖為了報復繼父,加入幽靈,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一場大戰在里曼延,阿培組織了一個游擊隊在繼父、爺爺、爸爸、芹老師、小白的幫助下獲得了勝利。王春袖與繼父重歸于好。
這本書的作者以小角度關注了一個大主題:反對戰爭,熱愛和平。戰爭無疑是惡魔,如果人們沒有貪婪,就沒想擴張自己的領地的欲望,相對而言就沒戰爭,世界是多么美好,沒人死于刀槍劍影之間,世間多一份笑聲,多一份幸福。這不好嗎?槍支彈藥我希望只是用來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生存下去,不用于戰爭。
時間如流水般逝去,書頁在我之間翻動。里面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道理將永遠記在我心里。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十二
作為東野圭吾的小書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書是我高三開始接觸與喜歡的。因為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飯店》從此變成了東野的小迷妹。
對于他的書瘋狂購買,最近看的書是他的《虛無的十字架》,這本書有三個疑問,對于這虛無的十字架,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為何?是讓犯人聽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自由社會,但用盡一生贖罪?這本書主要就是圍繞了這三個問題在那邊周旋而展開的故事。
整體的感覺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里也一直在糾結是讓那些人一命抵一命,還是讓他們能有后悔之心,為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夠付出代價去彌補。東野筆下的“罪”與“罰”不僅對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時也突出了兩種對生命的不同態度。如果單單是的規定殺人的人要償命判死刑,那很容易,還能起到震懾作用,但不一定能讓罪犯能夠改邪歸正,又怎么去告慰受害人家屬,讀后感。
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讓無期徒行的罪犯變成有期徒刑,幾十年后出來沒有與時俱進的生存能力,到時候又淪落到去進行犯罪,或者在這幾十年還是死不悔改的,在里面表現的我悔改的樣子,再出來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間的沖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沖突,對錯誤的彌補,不再背負虛無的十字架,對于我自我感覺的話,東野的很多書寫的都很觸動心理,他的每一本書都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所反映的問題,感觸很多。
作者:旅游學院空乘171班高佳敏。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3篇)篇十三
故事分為兩條主線分別講述,繼而在第二次事故的時候出現交叉點,整體看似毫不相干,實則步步為營,息息相關。
整個故事圍繞著犯罪分子重罰后沒有真正悔改而覺得重罰不是最好的選擇,以及遺族的悲痛和傷心必須用重罰來施以公道,左右搖擺。
小夜子在女兒被殺害后,窮其所有使罪犯被判死刑,然而只有宣判那一刻,她有一秒鐘的解脫,之后,便是無盡的黑暗。女兒不會再回來,家庭關系也變得很奇怪,以至于在她以后的人生里,不管如何改變生活狀況,心中的痛苦都不減絲毫。
公交車司機事件,杭州保姆事件,豪車事件等等。心理的病痛,又該如何發現與治療?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逃犯在水果攤旁,作為罪犯,為了一顆橙子傷人可能也不足為怪。攤主熱心給了他一些水果,溫暖了他心底最深的人性與善意,用舉報自己的獎金回報了攤主的一番熱心。
可能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是筑起高墻,是防患于未然,是早早的設下心防。于是那些一笑泯恩仇,一碗熱湯,一次微笑,一個口罩才會讓人心里一暖,彌足珍貴。希望我們都能傳遞正能量,不增添這世間的紛爭。愿心底善火不滅,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