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發現孩子讀后感心得體會和感悟發現孩子讀后感篇一
兒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會持續到生命終止時,在其他階段無法做到這一點。幼年時期獲得的感覺印象及習慣,一旦被忽略,以后永遠都無法補救。敏感的階段為以后獲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礎,而這些品質在年齡稍大些后就很難獲得,或者說永遠都得不到了。兒童通過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學會區分差異并歸類。
兒童具有一種使自己達到更高層次的傾向,喜歡享受更高層次的快樂。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圍環境的傾向,觀察周圍的各種事物,傾聽人類發出的各種聲音。正常的兒童會拒絕其他人提供的幫助,希望自己解決問題。
讀和寫是兒童在學校里遇到的第一個障礙,由于肌肉的感覺在一個人的兒童時代是最為發達的一種感覺,寫字對于兒童來說十分容易。閱讀是將符號轉化為可理解的意義,這種能力要到較晚才能獲得。
在一個人的孩童時期,他的運動機制就已經確立了。六七歲兒童的手已經失去了寶貴的運動敏感期,四歲的兒童在為確立各種走動機制進行著不可抗拒的、無意識的努力。肌肉運動知覺記憶是幼兒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記憶。四歲兒童的心理發育正好處于一個敏感期,正在經歷一個極具生命力的創造時期,到了5歲,敏感期開始消退,創造期就要結束。四歲以上的兒童會對寫字產生極大的興趣,有的從3歲半就開始學習寫字。
語言的發展開始于2—5歲這個感知覺極為發達的年齡,只有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才能獲得獨特的語音語調,在以后是無法獲得的。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的言語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無法根除。
幼兒習慣把每一個新加入的物體都數成1。
一個人的教育需要通過自己自發的努力,在不理會他人干預的情況下得到完善。事實上,干預一項已經完成的工作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阻斷了表達的內在驅動力。
由于身體的協調能力,兒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進行有節奏的跳躍,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覺。至少5歲的兒童才喜歡富有節奏感的運動。只有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才能理解音符的價值。
兒童的任何活動都不能以隨心所欲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必須是兒童內心希望從事的活動,對這種活動他有一種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點一點完成。這是一種賦予兒童的生活以秩序的東西,并且為兒童的成長開辟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動作和學習欲望之間存在一種密切聯系,動作雜亂無章的孩子不但沒有學會如何做動作,他們恰恰是那些心智沒有恰當培養,遭受精神饑餓之苦的孩子。
兒童知識的增長源于一種練習的重復,并非來自于對新東西的最初理解。同樣的練習也不能在每個年齡段都一再重復。重復應該與需要相符。
兒童0歲至2歲時,他們的吸收性心智開始發揮作用。3歲的時候,他們的運動神經開始發揮作用。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遵循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它的來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對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經》文化為她的教育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鄉村盡情地開放。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見證了人類靈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發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靈。
發現孩子讀后感心得體會和感悟發現孩子讀后感篇二
最近我閱讀了《發現孩子》這本書后,對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書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書揭示了如何培養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精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傳統,去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
蒙特梭利在書中提到任何一項教育制度的推行,絕對必須先從建立一個能夠保護孩子的環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終于成人,這就是生命的歷程。只有孩子生活領域中所經歷的愛,才是人類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種自我犧牲、無怨無悔的奉獻之愛。
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其實孩子一點也不任性,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賦帶來負面的影響。
蒙特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幫助孩子做手腳運動時,明顯是將大人的動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一個普遍的錯誤,應對他們的行為不加干預讓孩子依照自己的稟性去工作、活動。教育者的首要素任應是去觀察孩子的人格,并對之予以尊重,當因為怕孩子吵鬧而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我們就表現出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的也照著做準不會錯。
我們必須遵循這樣一條原則:應盡可能地把一切留給自然,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于其身體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自由還要求我們教育者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跡。自由的原則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導我們從幻想進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照顧兒童的原則。
如果教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孩子越專心就越能從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發自內心地遵守紀律。要達到專心的地步,需要經歷三個不同的步驟:準備期,有具體目標的工作和能讓孩子的內在發展得到滿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個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沒辦法專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蒙特梭利教育體系的基本方針,在于利用各種不同的感官教具喚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學之道的老師,才更懂得用比強迫壓制更有效的辦法來引導孩子走入正軌毫無疑問,這有賴于隨時的觀察以及持續的付出努力!
發現孩子讀后感心得體會和感悟發現孩子讀后感篇三
再次翻開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臺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里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里,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后進學生名單,然后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為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為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利用老師的“權利”,重復著“我是為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說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為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于弄清了為什么老師在時他們會溫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為,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為這么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才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臺梭利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為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通過內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采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為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臺梭利還認為“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于去發現孩子們的“秘密”,那么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