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自己在某個具體經歷或事件中的領悟和感悟的總結。這里收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發。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一
昨天,我們跟隨爸爸開車來到了浙江紹興市,你們知道紹興最有名的名勝古跡是什么嗎?那就是魯迅故里。
它們家有一個后院,名叫“百草園”,那里是魯迅幼童時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的地方,聽媽媽說,兒時的魯迅在這里留下了快樂的時光。在“百草園”的中央,有一口井,據說魯迅小時候非常調皮,常在井口上跳上跳下。
不遠就是魯迅的紀念館,首先呈現在我眼前的是魯迅爺爺的雕像,下面標著1881—1936年,屈指算來,魯迅爺爺的壽命才五十五歲。通過紀念館的資料,圖畫顯示,我得知魯迅爺爺是我國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其中有一段話,每天魯迅在學習中要做到三到,這三到分別是:心到,口到,眼到。這就是他給自己訂的學習方法。在紀念館里,展示了魯迅爺爺生前的許多文學作品,有很多我都讀不懂。我稍微能理解的是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在廣闊的天地里》:“我生在都市的大家庭,從小就受著古書和師傅的教訓,所以看到勞苦大眾和花鳥一樣,······但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和許多農民親近,逐漸知道他們是畢生受著壓迫,很多痛苦,和花鳥并不一樣了?!蔽易x完這段話后,隱約的感覺到,當年的魯迅雖然出生富裕的家庭,但思想上沒有一絲瞧不起窮苦農民,并富有同情和憐憫之心。
參觀完魯迅紀念館后,我們來到了魯迅幼時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從前是一個書塾,書屋正中的墻上掛著一幅畫,畫著一棵古松樹,底下臥著一只梅花鹿,畫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張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戒尺,聽導游說學生的書桌是從自己家里搬來的,分裂在四面,,我看到魯迅的那一張書桌在東北角上,當年魯迅就在那里讀書,習字的。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已經到了中午12點,通過了參觀魯迅故里,我今天認識到魯迅爺爺是一位多么偉大了不起的人,甚至在世界上都聞名遠揚。我敬佩你—來自紹興的魯迅爺爺。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二
冬日的陽光照耀在大地上,雖然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但我們的心猶如受到了拂面的春風,今天天氣仿佛是特地為我們準備的——今天是冬令營。同學們各個興高采烈,紛紛議論著。
這次冬令營我們要前往紹興,去“訪問”著名的作家魯迅先生和“瞻仰”大禹皇帝。
“到了!到魯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學激動地叫了起來。我順著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魯迅故居”四個大字引入我的眼簾。車還為停穩,我們就像出籠的小鳥,蜂擁而下。下車后,飛奔向這次參觀的目的地——魯迅故居。來這里認識這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們跨過高高的門檻,踏著一塊塊青石板鋪成的石板路,走進了既富麗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魯迅故居。十分氣派的大客廳里,一張張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顯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圖畫,顯得那么豪華……我瞻望著墻上魯迅先生銳利的眼神,聽著導游的介紹:五間二層樓房,東首樓下小堂前,是吃飯、會客之處,后半間是魯迅母親的房間,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祖母的臥室。西次間是魯迅誕生的房間。樓后隔一天井,是灶間和堆放雜物的三間平房。魯迅的童年、少年時期在此度過,直至1899年出外求學……在這里,我了解到了魯迅先生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禮俗;在這里,我知道了魯迅童年有個小伙伴叫閏土,他在這里告訴了魯迅很多的新知識;在這里,我看見了“百草園”,高高的圍墻上爬滿了藤,一棵桑樹,一棵皂角樹,一片菜園,雖然還“覆蓋”著殘剩無幾的白雪,但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機勃勃的場景,出現了魯迅和那些朋友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
走出魯迅故居,我們品嘗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紹興的臭豆腐,我們忽忽悠悠漫游著。
最后“咔嚓”一聲,在魯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們的身影。我們也隨著大家一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朗誦離開了魯迅故居。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大禹皇帝的紀念館,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艱辛。
快樂的時間總是很短,現在已經接近黃昏了,我們也戀戀不舍地上了車。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三
魯迅爺爺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也想去看看大作家魯迅爺爺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還有他念書的地方--三味書屋。暑假的某一個早上,爸爸終于禁不住我的軟磨硬泡,同意我們一大家子,去魯迅爺爺的故里游玩,終于親身經歷了一次精彩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陽光狠狠的烤著大地,即使隔著鞋底,似乎也能感到大地的滾燙,天地仿佛一個大火爐。首先我們來到充滿田園氣息的百草園。一進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眶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充滿生命氣息的綠油油的菜畦,還有一堵其貌不揚,而且長滿野草的矮墻,我走到一口井邊,心中不免疑問:這就是魯迅爺爺書中提到的光滑的石井欄嗎?我把手輕輕的放上去摸了一下,還真的挺光滑的,百草園中點綴似的,種植著幾棵樹,只是我也分辨不出來是什么樹,其中只有皂莢樹我還能勉強認出來,只不過這時已經過了結果期,媽媽幫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松樹,桑樹上結出的紫紅紫紅的桑果,魯迅爺爺書中提及到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單單是周圍的短短的矮墻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濒斞笭敔敼P下的百草園令人神往,可在我親眼看來卻顯得有些乏味,有點小小的失落。
在百草園又逗留了一會,我們就進入了三味書屋,這是一座古老但又稍顯破舊的舊房子。并不是很白的墻,烏黑的門,石板鋪的地,我們很快就找到了魯迅爺爺念書的教室,教室中間的上方掛著塊木牌子,上面遒勁有力的寫著四個大字:三味書屋。牌子下方是一幅畫,畫上畫著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樹下。教室里有八個座位,魯迅的座位在左邊的一個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還刻著一個早字,表達了魯迅的勤奮。
魯迅兒時無限樂趣的游樂園,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毫無特點的一個菜園子,而他讀書的地方只不過是一間簡陋的房子,然而正是這樣平凡的地方,卻走出了一個極其偉大的文學家,我們現在擁有環境優美的公園,設施齊全的學校,還有一流的教學環境,這里會走出什么樣的人呢?我真的很期待。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四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泰斗,魯迅先生留下了豐富深刻的文學遺產,而魯迅故居作為他生活過的地方,更是成為了一個歷史見證和文化瑰寶。我有幸參觀了魯迅故居,深感其歷史沉淀和文學底蘊,感悟其中的精神力量。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魯迅故居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家國情懷。走進故居,一眼就能看到魯迅先生的辦公室,那里陳列著他的文物和手稿,還有他日常工作生活的桌椅、書籍等。這不禁讓人想象,曾經在這個空間中,魯迅先生多次思考著如何批判社會,吶喊著為中國人民爭取自由和尊嚴。他的著作和理念都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魯迅故居給予了他家國情懷的源頭力量。在這個地方,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魯迅先生對中國社會的關切和熱愛。
其次,魯迅故居也讓我深刻體驗到了魯迅先生的艱辛和堅持。走進他的臥室,我看到了一張破舊的床,簡陋而樸素。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一生的貧困和辛苦。他為了信仰和理念,不斷與現實進行斗爭,經歷了許多風雨。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但他從不輕易放棄,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在以魯迅故居為見證的空間里,我被魯迅先生勇敢和堅定的精神所震撼和鼓舞,也更加敬佩他的事業和人格魅力。
此外,魯迅故居也給我提供了展現中國文化魅力和多元性的機會。在故居的一角,我看到了一些傳統的藝術品和文物,如青花瓷器、木雕、書法作品等。這些文物展現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審美品味。魯迅先生的故居不僅是他個人的生活空間,更是一個集中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場所。從這些文物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多樣性,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另外,魯迅故居也教會了我如何平衡個人理想和現實生活。魯迅先生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個人理想在現實生活面前的困境和掙扎。在魯迅故居中,我看到了他的家庭照片和家人的一些刻畫,這讓我更加了解魯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和他對家庭責任的堅持。作為一個家庭的一員,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很多,但他也從未忘記他的親情和家庭責任。在這樣的故居里,我明白了作為一個追求理想的人,如何在理想和親人之間找到平衡。
總的來說,魯迅故居給予了我深刻的感受和啟示。通過參觀故居,我更加了解了魯迅先生的事業和精神。故居展示了他的家國情懷、堅持和艱辛,向我展示了一個堅持理想的人所需要具備的品格和精神力量。此外,故居也是一個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場所,給我帶來了對中國文化的進一步思考和認識。魯迅故居讓我明白了如何平衡個人理想和現實生活。我相信,通過這次參觀,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尊重了魯迅先生對于時代和人民的貢獻,也激發了我內心對于社會進步和人道主義的追求。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五
近日,我有幸參觀了位于上海的魯迅故居,這是一座歷經風雨的老房子,也是一座承載著無數故事和記憶的圣地。在這次參觀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偉大,也對他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認識。魯迅故居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寶庫,通過參觀,我不僅了解了魯迅先生的生平和創作,更對他的思想與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首先,魯迅故居呈現給我一種厚重而樸實的感覺。這座典型的老式磚木結構的建筑,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顯示出歲月的痕跡和房子的歷史滄桑。走進故居,仿佛穿越時光,感受到了舊時代的氛圍。故居內部陳設簡樸,家具擺設與那個年代的風俗一脈相承。魯迅生前的用品擺放在原位,簡單而有力地展示了他的普通家庭生活,讓人倍感親切。這種厚重與樸實,彰顯了魯迅先生身上的堅實品質和對理念的執著追求。
其次,魯迅故居向我展示了魯迅先生的艱辛創作歷程。在他的書房里,書桌、書架、墨汁瓶等物件無一不昭示著他的讀書與創作的心路歷程。魯迅先生的書籍擺放整齊,書桌上放著的毛筆和墨汁瓶都透露出他的嚴謹和執著??粗@些物件,我不禁陷入沉思:在那個動蕩的社會背景下,他能如此專注于文學創作,不因困難而動搖,這種堅守讓人深感敬佩。他用文字擔當起給予人們啟發、引導人們自覺覺醒的使命,他的創作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
第三,魯迅故居還展示了他對社會的關切和呼喚。在一間小小的展廳里,我看到了許多刊物的復制品,其中包括了一些《新青年》雜志和《朝花夕拾》等作品的手稿。這些作品展示了魯迅先生的文化批判精神和社會觸角,他對落后社會的揭露和對無知殘忍現象的痛惜,激起了人們的共鳴。他的作品讓人們意識到了自身遭遇的困境,也將人們的目光聚焦于社會問題。魯迅以文字和思想武裝了廣大普通人,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魯迅故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內涵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精神追求。故居旁邊的展覽館陳列著關于魯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關文物和圖片。其中展示了他的手稿和珍貴文獻,還有他的名著書籍和相關研究。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和貢獻。魯迅的精神充盈著整個故居,故居成為了一個魯迅文化的寶庫,讓人們在虛擬的空間里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通過參觀魯迅故居,我對這位偉大作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敬佩。作為一位文化名人,魯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激勵了無數的讀者和知識分子。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創作才華以及對社會的關注,使他贏得了人們的崇拜和欽佩。在魯迅故居中感受到的那份莊嚴和厚重,提醒著我們要珍惜歷史的瑰寶,去思考和學習其中蘊含的智慧,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六
小雨微飄的江南水鄉—烏鎮,總給人一種淡淡的隨意和幽靜,初來這里,讓人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魯迅筆下的舊屋,陌生的又是一種清新的欣然,魯迅故居觀后感。走進小鎮,迎面撲來的是滿眼的古樸,沒有華麗的顏色,沒有故作的嬌情,有的只是白白的粉墻,黛色的瓦,翹翹的飛檐,雕鏤的廊。彎彎的小河從鎮中穿過,賦予小鎮以生命的流動,又象是一幅籠罩在煙雨蒙蒙下淡雅的水墨畫,讓人駐足難移。
緩步走在青石鋪就的小街上,兩邊都是木結構的古式老屋,有著鏤空的門窗,雕著精美、細膩的人物和花草。不時又會有一家仿古的作坊呈現在你的眼前,有制作狼毫的筆店,有藍印花布染坊,又有公生糟坊和它飄出的陣陣酒香。象在細細地訴說著昔日的'繁華和輝煌。
不知不覺間走到魯迅紀念館,位于浙江省紹興市都昌坊口,建成于1953年1月,三味書屋由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組成。
魯迅故居是魯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室內陳設按當年原樣擺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百草園是周家原已荒蕪的菜園,是童年魯迅休憩和玩耍的樂園,占地2000平方米,現基本保持原樣。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城內頗負盛名的一處私塾,魯迅12~17歲在此讀書。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通過大量實物、照片、手稿、書信、圖表等展品,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和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的思想發展歷程。
從魯迅故居參觀出來,漫步在街道上,心中不盡感慨,看到街兩旁的古老民宅,看見在空中飛來飛去的燕子,燕子已在屋檐下安頓好了家,老燕子正哺育著一群羽翼漸豐的小燕,并帶領它們熟悉周圍的環境,好在來年春暖花開的時節重回舊地,觀后感《魯迅故居觀后感》。讓思鄉的情結慢慢地延續著。
小船在河中輕輕地滑行,搖擼在船公的手中緩緩擺動,擊起層層漣漪,向兩岸悠悠地蕩漾開去。拱形的小橋橫臥河上,三三兩兩的游客流于小橋兩端,不時回頭遠眺或停步細端,也許想在這白墻黑瓦、小橋流水間尋回記憶深處曾有的點點依戀。
忽然間想起馬致遠的一支元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幽幽地勾起一絲莫名傷憾,不禁黯然……。
--------------------。
今天天氣不錯,參觀了一下魯迅故居,隨便發了幾張照片,也是作為觀后感吧。。
開始說過了紹興很棒,有很多特產啊,古跡,名人與地道的文化,那么紹興的文化讓我覺得最有代表的肯定是魯訊了,我還時常說,干脆叫魯訊市算了,魯訊,我從小崇拜的文學偶像,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一直指引著我做人,處事。也好,今天剛好有機會,作為一名游客就去了一次,與我同行的還有我姨父,和弟弟。開始的情況我就不說了,都是些什么人多啊,今天天氣好啊等等。那都是些我小學時會寫的什么作文的片段,目的就是為了文字達到多少字來帶一下老師的籠子。。。還是說一點正題吧,魯訊故居如魯訊筆下描繪的一樣,什么阿q,孔已己,三味書屋,回香豆,,,現在都成了一種品牌,至于魯訊,他當年那張刻了’早‘字的課桌現在也成了文物了,他旗下的祖屋,也是一種文化了,當然游玩的不只這么點,至于詳細的我就不列明了,反正這種意境只有體會的人知道,魯訊,儼然是當代的一中品牌了,是紹興的一種旅游標志了,但是關于魯訊又有多少人知道了,反正我是不知道,也只要那一代的人才有那感覺,我們90后怎么體會的到了。只有作為一種旁觀者了。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七
正月初三,我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自駕去紹興游玩,出發前,外公笑稱這可是專門為我設計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們去了魯迅故居,在這里,魯迅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青瓦粉臺,雖然老房子頗有些年紀,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臥室、魯迅起居室……看過文字介紹,再看看陳列的一件件舊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魯迅小時候,那個有長媽媽講故事、小魯迅嬉戲玩耍的情境。
從魯迅故居出來,走不多遠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魯迅紀念館。紀念館共有二層,一進大門,看到的是魯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邊赫然寫著“俯首甘為孺子?!边@幾個大字,媽媽說,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在紀念館,我了解到了更多魯迅的生平軼事,比如家境從富裕到落魄,從被人寵愛的長子長孫到天天跑藥鋪當鋪被人瞧不起……這些都給魯迅的成長帶來多么巨大的影響啊!
三味書屋是我們一行的第三站,據說這是當時紹興城里比較有名的一個私塾,魯迅小時候就在這里聽壽鏡吾先生上課。我看到了當時魯迅求學時用過的一張硬木書桌,桌角上刻著一個“早”字。原來,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受到壽先生的嚴厲批評,他很慚愧,就在書桌上刻了“早”字用來告誡自己。可見,偶然犯了錯不要緊,頂重要的是要能牢記在心,積極改正!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八
魯迅是我們紹興的一個名人,也是一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上次暑假,大阿姨和哥哥來我們紹興游玩,我們去了魯迅故居。首先,我們進入了魯迅的家,魯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彎的,好像在走迷宮似的。
魯迅家的后面有個百草園,那是魯迅小時候的樂園,里面有許多品種不一的植物,看得眼花繚亂,真想知道魯迅以前在這里是玩得多么開心。
在魯迅家門前有幾尊銅像,一邊是魯迅的繼祖母搖著扇子在講故事,另一邊魯迅雙手托著下巴,聚精會神地在聽祖母講故事,我看著看著,就感覺自己也沉靜在魯迅繼祖母的故事中。
走出魯迅的家扣,我們沒走多久就到了三味書屋,那是魯迅小時候上學的地方,在魯迅的桌子上還能看見一個“早”字,這是因為有一天,魯迅給爸爸買藥就遲到了,還被老師罵,魯迅就在上面刻了一個“早”字,提醒他不要遲到。從此,魯迅再也沒有遲到過。
走累了,我們到一家店里買了兩盒臭豆腐,那味道真好吃。
魯迅的家的環境好美??!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九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決定去游魯迅故里。
來到魯迅故里,第一站我們去了魯迅祖居。那是周家的老臺門??缟吓_階走進里面,進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一個大客廳,叫德壽堂。是用來會見重要客人,結婚和祭祀的場所。再走進去,有許多數不清的屋子。有主人的臥室,小會客房,琴室,書房,沐浴室,老式的廚房等等??梢韵胂螽敃r周家的氣派和它當時的社會地位。
走出魯迅祖居我們來到三味書屋。它的原名叫三余書屋,意思是利用一切空余的時間來讀書。后來改名為三味書屋,大概意思是探索詩書中的深奧意義,體會它的意味深長,使讀書越來越有滋味。
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很刻苦,很勤奮。而他的老師也是一位很嚴厲的老師。魯迅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也就是在書房的最里邊。那時候讀書是很枯燥的,老師在自己的座位上閉著眼搖頭晃腦地講課。有些學生因為坐在最外邊,所以經常溜到外面去玩。而小魯迅他要求坐在最里邊,這樣,他要是一離開座位就會發出聲音。被老師發現的話,就會受到懲罰。所以他經常提醒自己要認真學習。
魯迅在他的書桌的右上角刻了一個“早”字。因為有一次因為爸爸生病,魯迅給爸爸去買藥,所以上課遲到了。受到了老師的懲罰。小魯迅就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下了一個“早”字。從而時刻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遲到。
在三味書屋,魯迅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
出了三味書屋,我們直奔魯迅故居。那是魯迅小時候生活的地方。里面大致跟魯迅祖居差不多。先是一個大會客廳,然后是一間間的屋子。有魯迅和他的弟弟們的臥室。再走進里面就是百草園了。這里有魯迅童年的故事。一片碧綠的菜地,高大的皂莢樹,低低的矮墻。在低低的泥墻根下,魯迅度過了他快樂的童年。捉蟋蟀,挖何首烏。在冬天的百草園,更是有另一番樂趣。小魯迅和他的童年伙伴閏土一起在雪地里捉麻雀。再過去一點,當然還有光滑的石井欄。小魯迅經常在光滑的石井欄上跳上跳下,以致于父親要把他送到城里最嚴厲的學校----三味書屋去讀書。
最后,我們來到魯迅紀念館。那里陳列著許多魯迅的作品,和見證魯迅一生奮斗的照片和書籍。
今天,讓我更多地了解了魯迅。我很自豪我也是紹興人,因為魯迅是我們紹興人的驕傲。
丁逸飛。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
一個星期天,我和伙伴們結伴而行,一同來到仰慕已久的魯迅故居。一到那兒,我們的眼睛不由得被那黑漆斑駁的木門所吸引,啊,十足的古色古香??缛氪箝T,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尊魯迅先生的銅像,他凝神端坐,暗黑的古銅色,眉宇間流露出堅毅的目光。我默默地瞻仰著,心潮起伏,不禁為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而欽佩不已。
在聯翩遐想中,我們走出了魯迅故居,踏在青石板的步行街道上,兩旁的商店起勁地吆喝著琳瑯滿目的紹興土特產:甘醇清香的古越黃酒、令人回味無窮的茴香豆、烏黑油亮的霉干菜……此時的我們,感覺像是走進了魯迅童年的天地,恍若隔世。突然一股奇臭無比的氣味隨風襲來,“啊,臭豆腐!”伙伴們異口同聲地叫起來。我們循味找到了一個油炸豆腐攤前,只見一個頭戴烏氈帽的青年人正神情專注地炸著臭豆腐,“那……那不是閏土嘛!”一個伙伴脫口而出。大伙兒都笑了,每人拿起一串臭豆腐,津津有味地品著,說著,感受著古城紹興的無限魅力。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一
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后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蛷d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看白雷由详惲兄氖囚斞改赣H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魯迅祖居導游詞寧波市導游詞杭州市導游詞大慈巖導游詞岳廟導游詞。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F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F在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F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F在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文檔為doc格式。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二
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導游肖錦川,這天我將帶領大家去紹興魯迅故里游玩。
紹興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橋鄉、水鄉、酒鄉和魚米之鄉的美稱,還被稱為“東方威尼斯”呢!紹興人才輩出,如陸游、周恩來等。這天,我們就去觀賞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故鄉。
我們先來到了百草園,百草園是魯迅先生小時候嬉戲玩耍的地方,他以前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寫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百草園的名字雖然幽雅,但事實上是一塊荒蕪的菜地,是新臺門幾戶人家共同擁有的一塊菜地。
魯迅先生小時候經常和他的小伙伴一齊玩。他們玩捉蛐蛐、看螞蟻背蒼蠅的游戲等。大家游完了百草園,接下來我們去參觀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吧!
三味書屋是魯迅讀書的學校,叫私塾,學生要到老師家里去讀書,這私塾便是老師的家,魯迅的老師叫壽鏡吾,壽老先生知識淵博,受魯迅和同學們喜愛,大家往這兒看,那里的桌椅高高低低,因為去壽老先生家需要學生自我帶桌椅,所以才高低不平,魯迅的桌椅在教室右下角,遠遠望去上方還刻著一個“早”字,關于這個“早”,還有一個故事呢!一天,魯迅的爸爸生病了,媽媽讓他去藥店買藥,所以上學遲到了,被壽老先生狠狠地批評了,于是他便在自我的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勉勵自我不要遲到。
再走進去,你會看到一幅抱對:至樂無聲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詩書。那里梁同書寫的。三味書屋里還有一塊匾額掛在墻上,十分醒目。三味書屋是個十分重要的景點!
此次旅游結束!如果還想玩,請去一個以魯迅筆下的一位人物命名的土特產店,叫孔乙己土特產店品嘗黃酒等特產,還能夠品嘗孔乙己最喜歡吃的茴香豆和臭豆腐。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三
這幾天,班級組織去紹興春游。
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我穿著漂亮的衣服,高高興興地去春游。三小時后,我們來到了第一個景點——櫻花園。走進櫻花園,那亭亭玉立的櫻花樹,像穿著白色衣服的仙女,撒下一片片白色的花瓣,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隨風飄揚,落英繽紛,地上撒滿了花瓣,像是鋪上了一條白色的地毯。參觀完櫻花園,已經是中午吃飯時間了,我吃完午飯,去參觀下一個景點——魯迅故居。我們來到百草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株植物,有高大的皂莢樹,有爬滿綠色藤蔓的矮墻……據說魯迅小時候非常喜歡在百草園的草叢里捉蟲子。百草園里,還有一口井,魯迅小時候經常喜歡在井口的木架上跳上跳下。接著,我們來到魯迅紀念館,里面介紹了魯迅生平事跡。初步了解魯迅這個人物——魯迅是一個世界文學巨匠,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下午,我們還逛了古色古香的安昌古鎮,是一個出師爺的地方。
這次春游既增長了知識,又玩得很高興。
文檔為doc格式。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四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逼渲絮吊笆钦{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F在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F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F在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導游詞《魯迅故居導游詞》。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棒斞缸婢訌驮惲小钡膮⒂^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五
踏過一條條青石古路;觸著一堵堵青石古墻,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地方——紹興。
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有文筆優美的王羲之,還有偉大的革命家周恩來……但我最想了解的還是魯迅先生生活的地方。于是,我們來到了三味書屋。
看到這里,一群學生跪地崇拜的場景仿佛生動的出現在了我面前。教室里有八個座位,魯迅的座位在一個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還刻著一個“早”字呢!這見證了魯迅勤奮好學的精神。
游過了三味書屋,我們來到百草園,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碧綠的菜畦,還有一堵長滿青苔的矮墻。
園中點綴著幾棵高高的大樹,雖然我分辨不出它們是什么樹,但是想起魯迅爺爺筆下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就知道魯迅兒時的百草園是多么的如詩如畫!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六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xx,大家可以叫我x導。這次我們去游一回《魯迅故居》。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出生地——魯迅故居?!棒斞腹示印拔挥诙疾豢谥芗倚屡_門西邊第一間。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大家看,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來是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走出了魯迅故居,也就意味著本次旅游到此就結束了。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歡迎下次再來紹興游玩。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小謝。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紹興吧!紹興是個歷史久遠的古城,是個水鄉、橋鄉、魚米之鄉。因此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這里人才輩出,有周恩來、陸游、秋謹……而我們現在要去的是魯迅故居,他是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們先來看百草園,這是魯迅小時候玩耍的地方,魯迅春天在院里摘鮮花;夏天在樹下乘涼;秋天在院里摘果實;冬天在雪地中捉鳥。百草園這個名字雖雅,實是十幾戶人家共用的菜地,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生動形象地、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情趣?!?/p>
走過百草園,就來到了三味書屋的門前,這所私塾是那時紹興鼎鼎有名的呢!告訴你們,是壽鏡吾老先生把“三余書屋”改成“三味書屋”的。在墻的正中央,畫著一幅松鹿圖,兩旁邊端正寫到:至樂無聲唯孝悌,大囊有味是詩書。學生上學時,都要向它敬禮。
在教室的一角,放著一張陳舊的課桌,刻著一個小小的“早”字。據說,有一天魚迅的爸爸生病郵,魚迅為他買藥而上學遲到,壽鏡吾先生狠狠地批評了他。于是,他偷偷地在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激勵自己。從此后魯迅再也沒有遲到過。
游客們,我們的旅程結束了。再次歡迎大家來到紹興!再見!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八
上星期六,我和爸爸媽媽去了紹興,參觀了和學校。
我認識魯迅是因為在語文書上讀過他寫的一篇文章,名叫《貓是老虎的先生》,這是他祖母給他講的故事。來到,就看到院子里有幾座塑像,正是小魯迅在聚精會神地聽祖母講故事,跟課文里描述得一模一樣,旁邊還蹲著一只小貓,它太可愛了,我禁不住跑上前和它拍了照。
我又來到了魯迅的學校,名叫“三味書屋”,哦!對了,那時候的學校叫私塾,跟現在的學校大不相同,一個班只有四五個學生,課桌也不是一排一排地擺,而是四處擺。后來媽媽給我看了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知道那時候的老師會用戒尺打那些背不出書的學生,幸好魯迅那個班的老師不常用戒尺打他們。
你應該覺得魯迅能成為大作家,一定是讀書很好吧。但我來到他的教室一看,一下吃驚得瞪大了眼睛,你做夢也想不到,小魯迅其實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椅子還是背對著老師的呢。
你覺得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學校好,還是現在的學校好呢?我覺得還是現在的學校好,因為那時候的學校班級人太少了,一起玩沒什么意思。我們現在一個班有四十幾個人,玩起來才叫熱鬧呢!
魯迅故居心得體會(優質19篇)篇十九
魯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門內三條胡同21號,從1920xx年5月到1920xx年8月,魯迅先生一直居住在這里。
推開兩扇黑色的院門,穿過短短的門道,眼前就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兩棵枝葉茂密的白丁香,沐浴著金色的陽光。這是魯迅先生1920xx年4月5日親手栽種的。
小院里的南房是魯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時魯迅自己也在這里休息。
東房曾經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來堆雜物。
西房當年是廚房,現在是“故居”管理人員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間。西頭一間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魯迅自己稱它為“綠林書屋”,人們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為它是擴建時展接出來的。東頭一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間,室內放著一個老式的三屜桌。桌上擺著一盞煤油燈,它使我們想起當年還沒有電燈的情景。油燈旁邊放著一個普通的木制筆架,一只裝在硬木盒里的硯臺,還有一個舊馬蹄表和一個煙灰缸。一只蓋碗像不久前剛用過的一樣擺在桌上。桌子一邊是個牛皮紙箱,另一邊是個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墻上掛著一幅炭畫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側放著茶幾和木椅,茶幾上方的壁上掛著一幅題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鴃之先鳴?!?/p>
北房西側的小門,通過后面和室內的陳設,都是極簡樸的。就在這里,魯迅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包括《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
魯迅故居,北京這座簡樸的四合院,是人們永遠敬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