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內容的個人感受和體驗的表達,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和溝通。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一
其實一開始,我對古文是厭惡的,這種厭惡來自另一本書,它叫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原先以為高考以后,我就永遠和這些艱澀的文字說再見了,沒想到,陰差陽錯,我成了一個語文老師,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點自己對這本書的體會。
《古文觀止》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而這本由兩位鄉村教師選編的“教材”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南朝太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古文觀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簡單的談一點自己的收獲。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沖是《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讓我知道了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言論一開始使我難以接受。但是逐漸的發現,我們的知識會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這就激勵我要不斷的學習。
同時我也覺得,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于學生,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無知才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二
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最后竟然變成了普通老百姓,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一個人的天賦是重要的,可是后天的教育和培養是更加重要的。仲永的遭遇值得人們的同情和惋惜。
人們都說“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是詩人對學習的感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詩人對學習的熱愛。有能力,成功的人,都不算是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愛因斯坦四歲才學會說話,結果他卻成為了一名偉人。反觀仲永,先天就是一個天才,卻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就成為了一名普通人。當然,仲永的一切都怪他的父親,如果他的父親目光不短淺,讓他好好讀書,仲永的下場也不會如此慘。”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因為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才會有如此成就。
我們要好好學習,只要好好學習我們才能有出路,我們本來就沒有仲永那樣聰明,如果我們不好好學習,豈不是要成為一名連普通人都不如的人了嗎?所以努力學習吧。因為知識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三
有一個神童,沒有摸過筆,就會寫字;沒有上過學,就會作詩。而且作出的詩“文理皆有可觀者。”本來他是應該接受教育,使他的天分充分發揮出來的,可是他的爸爸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天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以此來賺錢,使方仲永小小年紀就成了一個賣藝的!
轉眼間,仲永已經15歲了,按道理來說,他應該詩作得更好的,可是結果卻不是這樣,他雖然還能作詩,可是詩已經作得沒有以前好了。
仲永21歲時,已經好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了,沒聽說過他是神童的人看到他絕對想不到他5歲時就能夠作詩!
學完這篇課文后,我深有感觸——方仲永天資聰穎,可是因為后天沒有去學習,接受教育,而導致長大后和平常人沒有什么兩樣。那么,我們這些平常人呢?方仲永是個天才,不學習都會變成普通人,我們這些普通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應該連普通人都不如了吧!所以,我認為:如果要成功,你就要努力!不然就算你再聰明也沒有用。
有人曾經說過:“笨鳥先飛早入林。”那些聰明的鳥如果不飛的話也永遠都入不了林子。我們這些普通人又不笨,我們不但先飛,而且也快飛,那么,就能夠比那些聰明的,正在飛的鳥更先飛入那成功的林子里。
天資,是上天給我們的恩惠。上天不一定公平——一些人天資聰穎,一些人卻一點也不聰明。但是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學習,好好學習,不論自己的天資是否聰穎,總有一天,你終能成功!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四
學習了《方仲永》這一課,我深有體會,他那樣一個神童因不接受后天教育而導致成為一個普通人,那么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如果不好好學習會怎樣?會變得比普通人還不如。正因如此,們更得好好學習,發奮圖強!
方仲永的悲慘結局還因為他的父親太過于貪圖利益而沒有讓兒子學習,只為了他的一點私心毀了兒子一生的前途,根本沒有考慮到兒子今后該怎么生活,完全被眼前的局面所迷惑。正像同學們說的玩笑話:“也許好好學習。現在就不是唐宋八大家,而是九大家了呢。”這也是有道理的,一個本身就被譽為天才的孩子,如果肯付出他的汗水,難道還不夠資格嗎?連王安石都不禁為他感到惋惜。
孩子的學習與大人的期望目的是有一定關系的,如果只是朝著利益方面想的話,那么孩子的觀念也會隨著大人們所變動,必須要為他們帶來一個好的開始,指引他們正確的人生目標。
有些人用懶散的態度對待學習,卻沒有想過生活會怎么報復他,只想問一句:“們是愿意用短暫的苦來換長久的甜,還是愿意用短暫的甜來換長久的苦?”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五
幼年聽家父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那時候,我對家父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著念而已。其實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后便什么都忘了。后來,等到年歲漸長,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芻,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些文章經天緯地,氣壯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我特別鐘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征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由于經常讀,便逐漸地會背十來篇。這么一來,我除了平時在家里翻閱《古文觀止》以外,還能利用空余帥司,隨時隨地進行背誦復習。我把這種背誦作為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心田。
我以為,《古文觀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至理名言,光華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不過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早已被后人奉為立身做人的萬世楷模。
總之,讀這本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我現在雖已年過古稀,但有生之年,這本書是一定要繼續讀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為的是從中學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六
偶爾聽見老師說《古文觀止》是本不錯的書,我便纏著媽媽買了,但買回之后卻大失所望,那一個個認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讓我不知從何讀起,更是讓這本書一度被我所遺忘,直到某日,無意翻開這本蒙塵已久的書,細細品味一番,雖說依舊看不懂那深奧的文言文字,但那譯文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卻是讓我大感興趣,特別是“曹劌論戰”一文。
在“曹劌論戰”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劌不費吹灰之力以少勝多戰敗齊國以外,便是他與魯莊公的那番交談,特別是在魯莊公質問他:敵強我弱,兵力懸殊,我們可能勝利嗎?的時候,曹劌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問魯莊公,他所做之事是否會讓百姓愿意為他打仗。他這一問,抓住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愛面子的特點,讓魯莊王不得不用各種事件來證明自己愛百姓,以至于百姓會真心誠意隨其作戰,而曹劌就是在這時取信于魯莊公,讓其相信自己是為國存亡而來覲見,從而獲得出戰的機會,在戰時大放異彩。“曹劌論戰”讓我看到了一個機智而心思縝密的人,讓我在敬佩他的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而除了曹劌論戰,《古文觀止》上一些我聽聞已久的名篇也吸引著我。
《陋室銘》是唐代名家劉禹錫的傳世大作,也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中。這篇文章僅僅八十一個字,卻寫出了劉禹錫那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就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樣,那《陋室銘》中字句句間都流露著劉禹錫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懷,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時落井下石的人說著“我劉禹錫就算住在這里破舊的小茅屋之中,也不會放下尊嚴與你們這群人同流合污!”而這也讓我在對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加贊揚時,也對面前抱著的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書產生了極大地興趣與好感,對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從一對以教書為職的叔侄吳楚材與吳調侯編著的,雖然只是編著,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本書,才讓我對古文產生了興趣。
《古文觀止》中名篇眾多,名句也眾多,但我最愛的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這話語中透露著王羲之對世態炎涼,時間飛逝的感慨,讓我也受益匪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七
它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薈萃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觀止》篇篇煥發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著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體現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三、為政在于得民。
《》()。《左轉??季梁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并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后人引以為戒。“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欲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總之,《古文觀止》200余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閱讀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文章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篇篇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說理明事、警醒來者。《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后的300多年里,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閑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八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么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九
這本《經典古文60篇》通過故事、古文告訴了我許多道理,比如:怎樣學習成績才好、要尊敬師長、耍小聰明是行不通的、要愛學習、愛生活,還有要怎樣做人………它交給我的道理數都數不清。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古文就是《勸學》了。
《勸學》的講的是學習的意義。文章一開篇就引用了君子的話“學習不可以停止”,這是全片的中心。接著又從幾個方面體敘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1、用“青出于藍”的比喻,說明學習能使人進步、提高,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
2、以木匠取材的事例,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氣質。
3、以木料用墨線可以取直,刀劍磨了之后會鋒利的比喻,說明人如能博學多識,并能天天反省檢查自己,就能提高道德修養。
而后面的第二段又告訴了我們幾個道理:
1、空想不如學習。整日冥思苦想,不如學習一會兒得到的東西多。
2、要善于利用外物,借助工具學習。有修養的人,也并非天生聰明,只是在學習上善于利用工具罷了。最令我受啟發的是第三段,第三段講了學習的態度。
這里強調了三點:
2、學習要勤奮不息,持之以恒,就如“鐵杵磨成針”的道理一樣。
3、學習要專心致志。就像蚯蚓,它既無尖利的的牙齒,也無堅硬的骨頭,但它卻能鉆到幾十米深的地下,靠吃土,往下飲深泉,關鍵在于它用心專一。
這篇文章中大量運用了比喻說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使我學會了很多道理。讀完這本書后,我在想:我們在生活中到底有沒有做到文章上說的這些呢?我們在生活學習中到底有沒有明白學習的意義呢?而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又是什么?知道了這些,我們應該做出什么樣的行動呢?既然現在明白了,就應該擺好學習態度,認真學習,我相信,只要你按照上面說的的去努力,一定會成功!這本書里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很生動,告訴了我許多道理:怎樣學習成績才好、要尊敬師長、耍小聰明是行不通的、要愛學習、愛生活,還有要怎樣做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十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方仲永》,它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可它卻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神童,沒有摸過筆,就會寫字;沒有上過學,就會作詩。而且作出的詩“文理皆有可觀者。”本來他是應該接受教育,使他的天分充分發揮出來的,可是他的爸爸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天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以此來賺錢,使方仲永小小年紀就成了一個賣藝的!
轉眼間,仲永已經15歲了,按道理來說,他應該詩作得更好的,可是結果卻不是這樣,他雖然還能作詩,可是詩已經作得沒有以前好了。
仲永21歲時,已經好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了,沒聽說過他是神童的人看到他絕對想不到他5歲時就能夠作詩!
學完這篇課文后,我深有感觸——方仲永天資聰穎,可是因為后天沒有去學習,接受教育,而導致長大后和平常人沒有什么兩樣。那么,我們這些平常人呢?方仲永是個天才,不學習都會變成普通人,我們這些普通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應該連普通人都不如了吧!所以,我認為:如果要成功,你就要努力!不然就算你再聰明也沒有用。
有人曾經說過:“笨鳥先飛早入林。”那些聰明的鳥如果不飛的話也永遠都入不了林子。我們這些普通人又不笨,我們不但先飛,而且也快飛,那么,就能夠比那些聰明的,正在飛的鳥更先飛入那成功的林子里。
天資,是上天給我們的恩惠。上天不一定公平——一些人天資聰穎,一些人卻一點也不聰明。但是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學習,好好學習,不論自己的天資是否聰穎,總有一天,你終能成功!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十一
穿越千年夢境,那數不清的笑靨浮現在眼前。有那沉魚落雁的西施與昭君,有那閉月羞花的貂蟬與貴妃。而你,卻是我心目中的,那個遙遠時代的一支奇葩。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母親又是狀元的女兒,在這樣有著濃郁文化底蘊的家庭,成就了一個注定不平凡的你。身為人妻,你致力于與丈夫明誠做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那時的'你,無憂無慮,生活殷實幸福。你柔情似水,承載著純真的理想。清朗與爽直的個性,裹挾著濃濃的書香,你高高地站在詩壇上微笑。那時的你,擁有著富貴人家的雍容與東方女子的典雅。
一點點,一句句,你用生命在唱歌,你用青春在寫詩。滄海桑田啊!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你卻用堅強和不屈反抗著命運,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巾幗之歌。南宋的天是陰霾的,你筆下的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轉瞬即逝。歲月無情人易老。你笑過,哭過,用憂傷的筆調寫下:莫道不銷魂,人比黃花瘦。我曾用亭亭的荷花來描述你,曾用菏澤的水仙花的比喻你,曾用傲雪的梅花的贊賞你。可是,寫不盡呀。你就是你,那么的出眾,那么的獨一無二。隔著千載,你在尋覓些什么?在這么冷清的夜中?淺唱低吟,對酒當歌。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哀怨的聲音直入心扉,劃破了你未愈的傷口。平地起風、滿地的黃花似乎在低述著過去。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你無奈,無奈今朝非昔比,無奈白駒過隙,無奈物是人非。
我乘一彎新月回到刀光劍影的過去,在歷史長河中看到你晶瑩的沉淀。面對無情摧殘的凜冽冷風,有如那冬日的倔強地挺立枝頭的梅花,熱熱烈烈地盛開,溢出滿園的馨香,不曾萎靡凋謝。我喜歡你,喜歡你載不動幾多愁呀,卻依然不放棄。我喜歡你,喜歡你身為紅塵女子,卻才情過人,與眾不同。就讓我舉一杯酒,灑在記憶的長河,祭奠你那不屈的骨氣、至善的靈魂。我的千年夢。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范文(12篇)篇十二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文觀止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流傳至今的文詩詞不計其數。但現代人的快節奏,讓很多人喜歡上了雞湯文、快餐文,或者偶爾背背古詩詞,對古樸悠遠的散文等則敬而遠之了。我也屬于此列。書架上買的《史記》、《資治通鑒》等基本還是原包裝。大抵看書也跟吃肉一樣,需要一個過程,直接上大塊頭的,會讓人有逆反心理,所以選擇了《古文觀止》看看。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于康熙年間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魯迅先生評價此書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們所能讀到的盡善盡美的至文了。我購買的.是中華書局的上下兩冊版本,里面加有作者的評述和近代的白話文翻譯,如果要學習古文,那這本作為入門書還是相當推薦。
書里收錄了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每一本文集,收錄的篇幅中肯定夾雜了作者的想法,因此也不能說里面篇篇俱是最佳,比如李覯的《袁州州學記》等,而且也不可能一網掃盡全部佳文,但總體來說,入選篇文基本上網羅了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按照時間排序,入選最多的為周、漢和唐宋時期的文章,魏晉和南北朝甚少,元代一篇也沒。《左傳》、《戰國策》、《史記》及唐宋八大家等是入選最多的。
因為都是選文,加之古文年代越久遠越晦澀,考慮從易到難會更簡單點,我選擇了從近代的先看。三月開始看,斷斷續續的到4月才全部看完。字里行間,能品味古人的高風亮節,忠、信、仁、義、孝一脈相承。看到屈原、賈誼空懷萬字平戎策,卻懷才不遇郁郁而死,不禁俯首而嘆;翻到諸葛孔明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出師未捷身先死,李陵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寡不敵眾被俘,茍活于戎狄之間,讓人長嘆不已;王羲之于蘭亭茂林修竹間,集眾賢流觴曲水,五柳先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常欣然忘食,艷羨之意油然而生;一介書生王勃,在滕王閣上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文通武達的范仲淹,登上岳陽樓,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令人心曠神怡之;自然也少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六一居士,也有泛舟赤壁賞“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東坡居士,師徒倆寵辱不驚令人欽佩。
看完本書,沒有了看原文初始時的晦澀艱難,其實文言文也沒有那么繁瑣,關鍵還是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從書中,多學學古人之長處,想想現在生活條件之美好,不斷修文、修德、修身養性,努力為國、為家、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