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人們用文字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之一,一篇優秀的作文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欣賞一些優秀作文的精彩之處,一起來探索優秀作文的奧秘吧。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一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后,才逐漸變短。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陽一帶)。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后,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只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團,然后,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曬。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征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里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后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里醒來好幾回。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食了湯丸大一歲”的俗諺來歷,王琳乾先生在《說說小陽春與寒冬至》(載1987年第四期《潮人》)說:“人們對此有兩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新年長一歲;一說此語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殺人的季節,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處決。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節丸,就說又多了一歲了。據舊史料所載:‘后漢盛吉為廷尉,每年至節,獄囚當斷,妻夜秉燭,吉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故前人詩有:‘執筆對之泣,哀此擊中囚。’冬至一過,就封刀待秋官了。”
潮汕地區,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時做湯丸吃,以示一家團圓。另外,還要經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來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過洋者眾,舊時華僑多在冬天回鄉,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親人回鄉,也是一種風俗,也取甜蜜團圓之意。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二
我家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最有趣的是那次猜成語。猜成語,名副其實就是一個人表演,別人猜成語。回答正確,得一分。回答不正確,表演者得一分。游戲里的玩家是表兄弟,姐夫和我。
游戲開始的時候,自然是我先開始。我用手遮了一只兔子,然后在空中劃了三次。“兔子有三個洞”,表哥先回答,“好容易!”
接下來,一個表妹表演。他估計成語很少。站在臺上很久,他一句話也沒說。他的臉頰和耳朵變成了西紅柿。我靈機一動:“紅臉!”表哥摸著滾燙的耳朵,尷尬地說:“你答對一分,我表哥接下來表演。”她假裝捂著肚子,跑來跑去,然后在一個地方跳起來,摔倒在地上。“我們剛剛學會了一個成語,”我表哥說,我甚至還沒來得及想它。表哥答對了得一分!
最后,我們沉默的姐夫表揚了他。他的成語賊難。他有沒有先像抱嬰兒一樣看著自己的手,然后學著恐龍一樣尖叫,再做一個疏遠的眼神,最后學著老鼠一樣尖叫。“望鼠止渴”,我抄了一遍,姐夫搖搖頭。“鼠膽龍威”的表弟是一名影迷,他為美國大片《虎膽龍威》做了基因突變,但他的姐夫仍然搖頭。“既然你答不出來,表演者再加一分。”蕭叔叔直接跳過了表妹。”答案是:德龍(龍)看老鼠(屬)。"“原來是諧音!”“游戲結束了,”我喊道。“這局打成平手!”
雖然沒有一個人贏,但我表哥還是很開心,因為我媽媽給了每個人兩塊巧克力。我一拿到巧克力,就掉進了無底洞——怪不得表哥的嘴巴那么開心,于是我先探查了一下獵物。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三
在這寒冷的冬至里,我卻感到異常的溫暖。
沉浸在睡夢中的我被“嗞嗞”幾聲油炸聲驚醒了,我穿上衣服縱身一躍,跳下了床,躡手躡腳地來到門旁,疑惑地探出頭來。
只見媽媽身披棉衣,在廚房里煮早餐。不一會,油在熱鍋中炸開了花,一不小心就跳到了媽媽的手上,凍紅的手抖顫了一下,媽媽裝作沒事一樣,也不太在意,繼續。
炒菜。
炒完菜才發現在門旁偷看的我。
“臻臻,等會兒我和你爸去扶貧,早餐我已經幫你煮好了,記得吃哦。對了,如果我們中午還沒回來,你就自己煮啊!”媽媽抱歉地說。接著在我臉旁輕輕一吻。
不一會,爸爸媽媽便走了。我吃著早餐,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還想著今天冬至爸爸媽媽會陪我的呢。
吃完早餐,我就在書房里慢條斯理地寫作業、看書、復習……。
“咕……”熬到了中午,我的肚子又哀嚎起來。“唉!我又要下廚了。”心里一萬個不是滋味。
我打開火,將油放入鍋中,不一會便熱油滾滾了。幾滴調皮的油跳到了我的手上,我的手頓時一陣陣熱痛,讓人難以忍受。我急忙把火一關,去拿冷水將灼傷部位沖洗。
我沉思了許久,才明白。原來愈合她傷口的是那濃濃的愛,對兒女濃濃的愛啊!
在這寒冷的冬至里,我卻感覺到不一樣的溫暖。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四
天臺的冬至圓有兩種,一種是咸的一種是甜的;一種是蒸的一種是煮的;一種是料加外一種是料加內。其實做冬至圓并不難。
咸的做法。
像包包子那樣,不過是用糯米粉做外套,然后里面加一些餡料,外邊一般不粘“炒粉”。餡一般用豬肉、香干、時鮮蔬菜等做成,包好后蒸熟即可食用。
甜的做法。
先把糯米粉用溫開水和好后,搓成一個個像乒乓球大小的球形圓團子,放到水里煮,當團子在滾水里浮起來時就表示熟了,撈起來放到“炒粉”里滾一下即成。這種“炒粉”是用炒熟的黃豆磨成細粉加入紅糖,有的還會加入少量炒熟的芝麻粉拌勻而成。
餃餅筒。
天臺人吃冬至圓的時候還有一個黃金搭檔:餃餅筒。冬至圓軟糯香滑,餃餅筒外酥里嫩。冬至日這天,它們也會作為兩大主食登上天臺人的祭祖桌。
餃餅筒做法。
餃餅筒的餡多至十幾種,一般用肉片、菜絲、芋絲、豆腐、豆面、青菜等。最講究的.用肉丸糕、雞蛋糕、豬肝、肉片和雜拌五種餡料,裹以雪白的麥皮,稱“五虎擒羊”。雜拌往往用上冬筍、金針、黑木耳、香菇等食材。現在家常簡單做法是隨意炒幾盤菜,可豐可簡。最后放平底鍋煎一下,通體金黃。
祭祖。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天臺俗稱“請老太公”。家家戶戶燒“九大碗”或“五大碗”供品來“請老太公”,這是我國古代最為隆重的待客之道,以此禮來祭祖,可見級別之高。祭祖時把“九大碗”擺放在堂前的桌上,放上筷子,倒上老酒,再點上三支清香、兩支蠟燭,朝門口祭拜,說請老太公來吃冬至點心。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五
今天中午我放學回到家,媽媽包了很多餃子。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么今天要包餃子?”媽媽回答:“今天是冬至,家家戶戶都吃餃子!”“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我又問媽媽。媽媽給我講了冬至的由來: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神醫叫張仲景,他醫術很高,不管什么疑難病癥,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贊他是妙手回春的醫圣。有一年冬天他回老家,在路上看見許多窮人,穿得破破爛爛的,臉上生了凍瘡,鄉親們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到后心里非常難過。回到家,他想,要是有一種治療凍瘡的藥材該多好啊!經過幾天的研究,他發明了一種藥材——餃子。首先,用辣椒等幾種藥材放到鍋里煮熬成湯,再把藥材撈上來打碎,最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放在鍋里煮,煮好后分給窮人。大家吃餃子后,臉上的凍瘡都好了,耳朵也好了,身上也暖了。
今天過冬至,我們家也洋溢著暖暖的溫情。媽媽把一盤剛出鍋的餃子擺在餐桌上。餃子晶瑩剔透,猶如皎潔的'彎月上畫上彎彎曲曲的花紋。餃子芳香四溢,我輕輕嘗了一口,滿嘴都是香。這時,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完后,我感覺兩耳發熱,真舒服啊!
餃子的香味,家中的溫馨,讓我的心仿佛蕩漾在春水里。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六
今年的冬至……我卻沒有過,為什么呢?因為家里出了點特殊情況,不過,聽媽媽說,在冬至前一天,就要準備好多東西,有炸蔥油餅,籽把和像饅頭差不多的面食,最主要的還是湯圓。
媽媽說湯圓是在冬至當天早上做的,所以那天早上四點多就要起床。做湯圓首先要準備:糯米粉,溫水,油,花生餡和糖,還要一個干凈的盆。把糯米粉、油、溫水按比例倒入盆里攪拌均勻再用力使勁揉,直到用手捏得棉棉的就可以了!接著就是搓湯圓了,捏一小塊糯米團,放在手心里輕輕地搓圓,在圓的中心部位,用手壓出一個小窩,往窩里倒點花生餡,再把窩口捏合,再把它搓圓,一個湯圓就大功告成了!真可惜,我沒有參與其中,不然一定很有趣!除了做湯圓還要捏一些元寶,代表招財進寶,做好的湯圓要用一種圓形籮筐擺放好,中間再放一個桔子,代表團圓。包個湯圓怎么還有那么多的講究,真是奇葩啊!
天剛剛蒙蒙亮,鞭炮聲就已響起,大人們就忙著用湯圓祭拜天地、祖先,還特意用竹簽串幾個湯圓,插在門縫邊,。吃完湯圓,全家老少都要出去掃墓,媽媽說,要去掃墓女人們必須要穿紅色的衣服,就連裝貢品的袋子、籃子、還有扁擔都要紅色的。
雖然沒過成冬至,但聽媽媽講也真很有趣啊!感覺身臨其中。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七
十二月十七日,將近冬至了。
太陽光那么的亮,那么的耀眼,那么的溫馨,那么地柔韌……對抗著高傲的呼嘯的北風,絲毫不退縮;北風走過的殘雪,太陽的溫暖的手撫摸著,漸漸地,殘雪消融了;樓后的背陰的一面,雪堆依然那么的厚實,依然那么地冷酷。
遠處,蒼茫的山峰雪融化了,顯出它們的本色。高山的頂峰,與藍天對接;一架銀白色的航班飛機從頂峰滑過;幾十只幾十只的麻雀,呼啦啦地震動著翅膀,從東邊飛向西邊去了。
下午四點五十分,夕陽落在羊頭崗的山尖上;操場上,已有練體育的學生在進行長跑的訓練;東邊的天空變成了桔紅色、橙黃色、粉色像紗巾,系在了天空的邊上,把桔紅色橙黃色的染料使勁兒地揉,揉成了一片輝煌的燦爛。
靜穆的楊樹一排排的,一簇簇的,三兩棵的矗立在樓前樓后……。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八
冬至,亦稱冬節、交冬。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時在陽歷12月22日前后,是一年中自晝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漢代起列為節令日,有賀節的風俗。《后漢書禮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八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祝。魏晉時期,為了迎“長日”,喜歡用紅線測量陽光。正好從這天起,每天增長一線。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看,由于太陽的直射光線,一年之中徘徊于北緯二十三度半與南緯二十三度半之間,夏至則直射于北緯二十三度半,為北半球自晝最長的一天。以后日漸南移,冬至則移至南緯二十三度半,對北半球來說是太陽最偏斜的一天,也是自晝最短的一天。然后太陽便逐漸北移,就是民間所說的“冬至當日回。”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明清仍承此俗。民間稱冬至日為“過小年”。舊社會是日學校放假,商業歇市、漁家停網、織工停織,并做應時食品,相互宴請,饋贈禮物,祝賀佳節。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以前。
民間把冬至這天叫做“數九”或“交九”,意思是說,從這一天起就進入九九八十一天的寒冷季節了。民謠如下: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死貓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寒盡,春暖花開。
吃餃子的傳說。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傳說古代有個名醫,名叫張仲景。他的醫術高明,人們稱他是“妙手回春”的醫圣。
張仲景曾在長沙做過官,年邁告老還鄉,晚年定居在陜西省澄城縣,時逢臘月,天寒地凍,他看到許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耳朵都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
到了冬至節這天,他讓弟子料理家務,自己來到東關一塊空地上,搭起棚子,專門為治療凍傷的耳朵而制一種藥劑,名為“祛寒嬌耳湯。”這種藥是用羊肉、辣子及一些藥物配制成餡,再用面皮包成餃子形,煮熟后發給每人二個,連湯帶餃子一齊吃,立即見效,耳朵就好了。從此,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流行全國。消寒益氣歌人們為了戰勝嚴冬,盼望著春暖天氣的早日到來,創編了種種《九九消寒圖》,在民間最為流傳的有《消寒益氣歌》(見右圖)。圖面上印了九堆圓圈圈,每堆9個,這樣加起來的總數就是81個圈圈。操作時,只要每天染一個圈圈,九九寒盡就染完了。陰天涂上半圈,睛天涂下半圈,刮風涂左半圈,下雨涂右半圈,落雪則涂當中。當你若要知道今天處在第幾個九的第幾天,或回顧哪一天天氣怎樣?只要一看圖所染標記,就一目了然了。(見右圖)。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熬過嚴寒冬天的計算方法。據傳明代文學家劉侗曾經描寫過九九的方法:“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九九出,則春深矣。”陜西關中地區的文人、畫家、詩人每年冬至日起,墻壁畫一張梅花樹,樹開81瓣花,每日染成一瓣花,冬盡,一樹紅花全面盛開,則冬盡春來。(見左圖)。
九九消寒句。
九九消寒句,亦稱“寫九”。也是民間計算冬季寒冷變化的一種方法。一些文人、學士寫一句,如“亭前垂柏珍重待春風”(如右圖),句中有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筆,一共九九八十一筆,從冬至之日起,每過一天寫一筆,句成則寒盡春來。
九九消寒表。
從冬至開始,每日用顏色涂染一格。當格子全部涂完之日,就是冬盡春來之時。
數九迎春聯。
“數九迎春聯”也是民間記載氣候變化的計算方法,每年冬至,即“數九”,一些文人學士為了度過嚴寒的冬天,在書室作對聯(如右),每聯必須九個字,每字必須九劃。將對聯上的字描成空格,每天在上下聯合填一筆,全聯填寫完,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
其它風俗。
陜西耀縣一帶,稱“冬至”為“交九”之日。是日黃昏,在城郊村外燒化紙錢,為死者添補過冬棉衣、棉被之用。民謠云:“冬至黃昏年半夜,十月一日夢燒紙。”
陜西的部分地區,古時冬至,是祭祀孔子、拜師的日子。當日在老師家設壇祭孔,學生送禮,教師像過大事一樣,共同祭奠孔子,大擺宴席,招待學生及來賓。建國以后,此俗基本廢止。但祭孔、拜師活動,仍在一些地區流行著。
陜西吳堡一帶人民把冬至節,叫做“過冬”,家家頭天晚上煮“羊下水”、羊骨,謂之“熬冬”。陜北清澗縣人民于冬至日,以冰塊溶水熬羊頭,亦謂之“熬冬”。陜北地區的人民每年冬至的晚上,置水碗于當院,予卜豐收。如來日碗中之水呈凸起狀,來年豐收;凹下狀,來年欠收。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九
東莞道滘人認為,冬至是一個大節,是年節之尾,人們講究好頭好尾,故一定要過好這個尾冬(美冬)。所以會一早酬神并向神祗叩頭美言幾句,以保佑一年到頭闔家四季平安。
出嫁了的女兒,則要一大早帶上冬團、豬肉、肥雞、大桔、餅干、糖果等食品從婆家趕到娘家,以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此謂“拜冬”。而父母會將女兒帶來的食品分好裝袋派發給親朋好友,分享喜慶。隨后,則是全家人圍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冬至大宴。除此之外,東莞水鄉還有吃冬團、煲紫薯糖水、做蘿卜粄吃燜鵝的習俗。
潮汕。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梅州。
客家人稱冬至為“過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吃一頓”。“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煮酒,人們俗稱,認為在羊肉溫補,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
在粵東客家地區梅州,這一天,釀造娘酒是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在梅縣梅西鎮,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煙裊裊,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
陽江。
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咸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福”。陽江人把湯圓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里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里煮開,聞到香味后,再放湯圓一起煮。
用料以當地海產為主,材料一般配有魷魚絲、干瑤柱、蝦米干、鮮貝、煎香的鯪魚肉松、豬雜等等材料來熬出湯底,再加入白蘿卜一起熬煮,湯汁鮮甜無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圓子口感滑潤綿韌,蘿卜粒吸收了湯水中的精華更鮮嫩可口。
廣州。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自細聽到大的諺語。冬至似乎比春節還重要,陣仗比春節還要大。
現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飼耗”也極為少見。
佛山。
冬至當日,各家各戶一早殺雞準備菜肴、果品拜祖先、蒸“松糕”。“松糕”是一種米粉發酵做成的糕點,蒸熟后有很多的細孔,整個糕點。松糕有高升大發的好意頭,所以蒸松糕也是不能少的。而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一說。冬至一家人團聚,“打邊爐”取暖必不可少。
至于冬至吃湯圓和糯米飯,民間有兩種說法。據《佛山民俗》一書介紹,由于冬至時農村家家戶戶喜歡舂米粉和曬臘味,舂好的米粉用來做湯圓,臘味則做成臘味糯米飯,因此冬至吃臘味糯米飯和湯圓,是不少家庭的習慣。
中山。
小欖有冬至吃“水欖”的習俗,小欖的“湯圓”并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實際上是一種用菊花肉作餡料的糯米湯圓,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些許菊花肉。
除了一般的習俗外,東升人還喜歡用大芥菜、甜薯、豬肉粒燴煮成一種名為“漚冬”的菜祭祖,意為迎接冬天的來臨。而在坦洲,當地的村民還喜歡吃茶果來應節。
拓展閱讀:冬至的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于位于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于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后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么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十
1.冬至吃“嬌耳”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并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后,“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圓滿一整年。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
3.給大米搭個伴。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羊湯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5.一桌燒味不能少。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6.九層糕要祭祖。
在我國臺灣地區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沖洗,最后置放在陰涼處風干。
8.親繡鴛鴦鞋。
古代女子會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后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酉陽雜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舊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一風俗,大概是女紅試手并祝尊長福壽綿長之意,因此,在過去冬至也稱為履長節。
9.掃雪迎客。
《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為暖寒會。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為消寒會。《金陵歲時記》記載:“吾鄉當冬至節后,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日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余,兼及韻事。”
10.圓仔寄思念。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上,象征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于一個民間傳說: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于蘇醒過來。老乞丐又為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之后,老乞丐告別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說:“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上,以寄托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后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十一
在潮汕地區,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
一、潮汕吃冬節丸。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后,才逐漸變短。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陽一帶)。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后,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只大(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團,然后,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里晾曬。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征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里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后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里醒來好幾回。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食了湯丸大一歲”的俗諺來歷,王琳乾先生在《說說小陽春與寒冬至》(載1987年第四期《潮人》)說:“人們對此有兩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新年長一歲;一說此語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殺人的季節,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處決。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節丸,就說又多了一歲了。據舊史料所載:”后漢盛吉為廷尉,每年至節,獄囚當斷,妻夜秉燭,吉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故前人詩有:“執筆對之泣,哀此擊中囚。’冬至一過,就封刀待秋官了。”
潮汕地區,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時做湯丸吃,以示一家團圓。另外,還要經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來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過洋者眾,舊時華僑多在冬天回鄉,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親人回鄉,也是一種風俗,也取甜蜜團圓之意。
二、謝神。
在潮汕農村,冬節丸除了食用外,還有個特別的用途,即是在門框、碓臼、爐灶、米缸、犁耙、水車以及豬、雞、鵝、牛等牲畜身上粘貼二粒糯米丸,祈神保護,禱祝牲畜平安過冬,新年健旺。有些地方還要在水果樹上貼上冬節丸,在樹干上遍處劃破一點點樹皮,把丸湯淋在上面,祈望明年果樹能貼枝,結的果實象湯圓一樣流流滴滴。所有這些,都是昔時小農經濟生產者對自然神的崇敬與依賴。關于在門環上貼冬節丸,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有一年冬至,閩南來了三個衣衫襤褸的逃荒者。饑寒交迫,老婦餓死了,只剩下父女兩人。父親向人家討了一碗冬節丸給女兒吃,但女兒卻堅決不吃,要讓父親吃。推來讓去,最后父親流淚說:“女兒,為父不能養活你,眼看你忍饑受餓,不如在這里擇一人家嫁了,圖一口之食。”女兒也就含淚答應,兩人分食了一碗冬節丸后便分手了。后來,女兒嫁了一戶好人家,日子過得不錯,但她天天思念父親。到了冬節的時候,更是憂傷萬分。她的丈夫問起原因,妻子就詳情告知。后來,夫妻倆想了一個方法,在大門環上貼了兩顆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親若看到,定會觸景生情,前來**兒團聚。這樣,年復一年,這習俗終于沿襲下來。
在牛角上貼丸,這是對老牛表功,易為人理解,但潮汕還有一種奇特的習俗,就是要用湯丸給老鼠吃,也就是府縣志多次提到的“謂之飼耗”一事,卻很少人能懂得其中道理。相傳,稻谷的種子,是先前住在田里的老鼠從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的。農民為答謝老鼠的辛勞,約定每年收割時,一片土地的路邊,總要留下幾株稻谷不割,給老鼠食,飼耗是本此而來的。后來因有一個較貪心的人,割稻時一株也不留地割得凈盡,使老鼠沒東西可吃。它餓著肚皮跑到觀音大士那里控訴,說農民忘恩失信。觀音大士便叫它搬進農民家中去住,并賜了它一口堅硬的金牙,使它能咬破東西尋食物。從此老鼠就到處為害了。其實,稻谷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從野生原稻培育出來的,精收細打,顆粒歸倉是做得對的,飼老鼠是不應該的,但這畢竟是千百年來的民間傳說而已。
三、掃墓。
冬節潮屬有上墳掃墓的習俗。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節和冬節,謂之“掛春紙”和“掛冬紙”。一般情況下,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掛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掛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掛冬紙”,原因是冬節氣候較為干燥,與暮春鶯飛草長、常有紛紛細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冬節掃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鮮蚶、柑橘等物及品。鮮蚶是必要的,意謂取其吉利的意義。拜墓之時,還須拜墓旁的土地爺,即所謂后土之神。祭拜儀式過后,人們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輕松又熱鬧,兒童嬉鬧,長者舉杯閑談,山野間蕩漾著家族的融洽與和諧。祭品中那盤鮮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殼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殼稱為“蚶殼錢”,撒在墳頭,是將它作為冥錢之用。另外,祭品盤中的大魚,全尾或截分兩段的,照例是留給辦理飲酌者的家屬。所以成為規例,野餐時什么人都不許吃它。如果你不明規例,錯吃了,人們會怪你不曉情理。
四、占卜。
潮人過冬節,還常伴有占卜活動。有以冬至晴雨,預卜年關陰晴的,如民諺說:“冬節烏,年夜酥;冬節紅,年夜(濕)。”意思是說,冬節如果有太陽,過年夜就要下雨;反之,則過年夜就天氣很好。因冬至無定日,有人也以此推算冬天寒凍的時間,說“冬節在月頭,寒凍年夜交;冬至在月中,無凍又無霜;冬節在月尾,寒凍正、二月。”這些民諺,其真實性如何,是需要科學工作者來回答的。另外,也有人用冬節丸來占卜生男或生女。如果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婦,那么在天亮時祭拜完井神之后,往井里投進一粒湯丸。然后讓新娶婦急忙打水,如果能夠將這湯丸打上來,那么則預兆生男孩。有人則將放在篩里的湯丸每次取出兩粒,一直取到最后,如果剩下一粒,則預兆生男孩。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十二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于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
在超市銷售冷凍制品專區可以看到,冷柜里擺滿了狀元、哈好妹、灣仔碼頭等各種品牌的速凍餃子和餛飩。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為云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原來,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了餃子后,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里,不會被凍掉耳朵。
寧夏銀川冬至這一天“頭腦”也能吃!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戶戶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
八年級冬至(優秀13篇)篇十三
在東莞的客家一帶(清溪、鳳崗、塘廈)過冬至,每戶人家都會用糯米和蘿卜絲做成蘿卜,并吃燜鵝。
蘿卜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先把蘿卜刨成絲煮熟后,壓干多余的水分。再用豬油將蝦米、豬肉、臘腸等餡料爆香,然后將它們跟蘿卜絲、芹菜粒、適量的鹽、胡椒粉等調味料攪拌在一起作為餡料。接著把這些餡料放進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皮內,做成圓餅模樣,放置在新鮮的欖葉上(也可用芭蕉葉),最后用鍋蒸熟即可食用。
二、東坑:咸丸。
在東坑,人們會取用當天的剩菜,餡料一般為蝦米、瘦肉、蠔豉、魷魚、冬菇、青菜熬成,咸丸用糯米粉搓團投入湯鍋中即可。
三、茶山:同樣是咸丸,但是只有咸,沒有餡兒。
茶山冬至同樣是做咸丸,不過茶山做的咸丸卻是一個齋丸,只用糯米搓團而不包餡料,“咸丸”的精華可謂在于湯。
四、城區:做“冬團”
在東莞城區,冬至這一天都會做一種特色小吃“冬團”。啥叫“冬團”?其實就是用舂糯米、粳米粉包成團,意味著“團圓美滿”。不過,冬團有甜咸之分,一般白色為甜、紅色為咸,酥木團為紅色,取“鴻”運之意。
一般來說,“咸團”用眉豆、少量沙姜、糖、鹽做成:“甜團”的餡較為豐富,有爆米花、花生和黃糖。
五、沙田:煲紅薯糖水。
在東莞沙田鎮,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有煲紅薯糖水的習俗。紫紅的紅薯寓意著日子,紅紅火火,家人身體健健康康。
六、企石鎮:菜頭角。
在東莞企石鎮,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忙著做一樣傳統小吃“菜頭角”。這是一種以“菜頭”,即蘿卜做主要餡料的傳統小吃。
為了迎接冬至,企石鎮不少家庭都會聚在一起,動手做菜頭角,在冬至前歡迎親朋好友來作客。
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菜頭角”,首先把包裹餡料的糯米粉和粘粉混合煮熟,再放入用蘿卜、臘肉、臘腸、蝦米、花生、豆腐干制成的餡料,然后放進鍋爐蒸熟、貼葉而成的。
七、其他習俗:拜冬、男的理發,女的洗頭。
東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兒在冬至這一天,攜夫帶子回娘家拿著自己做的“冬團”帶些糕點、水果、豬肉雞、鴨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父母親相聚一堂吃飯。其寓意著有始有終,“從年頭行到年尾”,吉祥之意。
東莞水鄉片的一些鎮街有個習俗,就是冬至節前要理發,東莞本地有句順口溜:“擔冬擔矮小,擔年擔富貴”。意思是,如果頭發沒有修理,就“擔”著頭發(即“頂著頭發”)過冬的話,就不會長高,會變得矮小。如果“擔”著頭發過年,就能富貴。所以以前東莞人從冬至過后都不理發,到過了正月才去剃頭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