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報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工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一
一、基本情況
1.工業現狀。我縣年產值500萬元以下的工業微小企業共有74戶,主要是油菜種植加工,茶葉加工,水力發電、木材加工幾大類。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有38戶(其中規上企業23戶),分布在工業硅冶煉、木材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其中硅冶企業7戶、木材加工企業14戶,茶葉加工企業3戶、精制大米加工企業3戶,電力企業2家,油茶、活性炭加工等其它企業9戶。目前主導產業是工業硅冶煉和木材加工,生產比較正常的是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重點企業是##公司、##公司和##米業公司等。
今年上半年,500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9781萬元,同比增長20.4%,其中2000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44656萬元;同比增16.3%,完成市政府下達年度目標任務數的50.13%;完成工業用電量21570萬度,比去年同期上升19.27%。完成工業投資上報192800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68.86%,同比增長34.22%。
2.生產情況。從今年來看,主導產業硅冶企業生產較去年正常,基本保持4到5臺爐子開爐;受木材指標減半影響,木材加工企業未能滿負荷生產;水泥企業生產量大,但由于市場銷售不足、運輸道路不暢、采礦證及生產許可證未辦妥等問題,造成產大于銷,水泥囤積,企業未能持續生產,其它農副產品加工業、酒業等企業生產比較正常。
3.項目建設情況。目前續建項目有年產4300噸山茶油
生產線等4個,新建項目有混凝土加氣磚生產線等5個,技改項目有##多晶硅9×16500kva冶煉爐異地升級改造項目,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共有6個,上半年已完成投資192800萬元。
4.工業園區情況。2011年我縣成立工業園區管委會并對##工業園區進行了規劃建設,圍繞“七通一平”重點打造,2012年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區三園”的工業布局。園區形象初步顯現,吸引產業、集聚項目能力逐步提升,為企業聚集發展創造了良好基礎。
二、工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產業發展走不出困境
多年來,我縣的產業一直圍繞著木材加工,工業硅冶煉,農副產品初加工三大類來發展,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境。
1、工業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立體產業未形成。我縣2013年工業總產值僅有42.89億元,缺乏帶動全縣經濟發展的大產業和龍頭骨干企業,結構單一,主要是木材和硅冶企業,在層次上以傳統工業,資源型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缺乏精深加企業。并且各企業間分布零散,沒有形成集聚發展,帶動不起關聯產業和配套產業發展。
企業安于做產品初加工及半成品的現狀;三是受資金、用地指標等限制,新培育的醫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電子信息等產業項目建設進度緩慢,產業效能尚未發揮;四是產業規劃滯后,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尚處在規劃引入階段,距真正撐起新興產業經濟增長極還相去甚遠。
3、產業轉型升級難。主要原因:一是工業硅冶煉產業是保持我縣經濟的主要增長點,若全面實施轉型升級,在短期內經濟增長勢必下滑,影響年度目標任務;二是長期形成了對現有產業的依賴,如何就現有產業進行轉型,在定位和作力點上不明朗;產業轉型升級基本停留在工作報告的層面,在推進落實上缺乏實質的內容;三是產業升級,搞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企業生產線的擴建,設備配套,高科技人才引入等需要投入巨資,我縣企業經濟實力薄弱,自有資金無法滿足產業升級需求;四是基礎設施滯后,承接東部及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能力弱,新興產業項目引入乏力,新興產業培育進度緩慢。
五是企業轉型發展新興產業缺乏研發能力,沒有自主品牌,缺少營銷渠道。
(二)建設資金缺乏。一是縣有財力薄弱,無力支撐項目建設所需扶持資金;二是基礎設施滯后,投入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巨大,縣財政無法承受;三是部分招商引資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由于新落戶,缺乏抵押貸款擔保物,融資困難,造建設資金不足。
(三)基礎設施滯后
1、對外設施。一是道路交通設施滯后,我縣與外界連接的路網密度小,通達水平低,道路的等級低,質量差,(目前,僅有一條過境##的夏蓉高速建成通車,其他道路均為普通的省道,縣道);二是缺乏專業的物流市場,使我縣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銜接上難以形成良好的互動。
2、對內設施。一是縣城至各產業園區的道理交通狀況不理想,二是產業園區內部,在道路、供水、排水、電力、通信、網絡、有線電視和場地平整“七通一平”建設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上都未完善,園區承載能力弱,吸引項目入駐園區能力不強。
(四)缺乏人才
目前,全縣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共有職工2754人,其中管理人員226人,技術人員180人,大專以上181人,工程師人數80人,科研人員3個。
人,遠遠滿足不了工業大發展的人才需求。
2、在科研技術人才上。因我縣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傳統工業,資源型為主的初產品及半成品加工,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導致對專業技術人才不重視,科研技術人才嚴重欠缺,目前我縣僅有專業技術人才180人。
3、產業人才。從政府管理層面來看,對工業重視力度不夠,在工業管理領域,沒有專業產業發展規劃人才;從企業層面上來看,產業發展人才也嚴重欠缺。
(五)缺乏專業的物流市場
物流業是現代服務中的核心產業,是企業連接市場的重要載體。目前,我縣尚沒有建成專業的物流市場,在長春堡高速公路出口、漢寨高速公路出口建立現代物流園區的計劃尚在論證階段,專業物流市場尚未形成給工業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影響。
三、發展工業的思路
(一)做大做強現有優勢產業,形成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相關配套產業,延伸產業鏈。
1.發揮傳統產業優勢,集中力量抓好技改擴溶,努力將我縣工業硅冶煉做大做強。以####集團9×16500kva工業硅冶煉爐技術改造升級為突破口,加快##現代硅冶產業園工業硅冶煉爐技術改造升級,達到總裝機規模在250000kva以上,加大硅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技術創新,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拓寬產業幅度,發展硅鋁鋇、硅鈣鋇、硅鈣鋁等復合鐵合金產品。
2.不斷加大農副產品加工培育力度,使其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主導產業。發揮##米業有限公司省級農產品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以大米加工、植物油加工、茶葉加工、優質白酒、特色食品等為重點推進精深加工,強化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推動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的兩端延伸,致力于打造成為省級優質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3.創新園區發展模式,培育具有特色的配套產業。充分發揮“天香谷”植物香油系列產品開發生產作用和芳香特色農業旅游園的輻射帶動作用,下大力推進“天香谷”芳香特色農業旅游園區建設,做大做強企業總量和質量,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以##鎮為依托,充分利用景區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培育出具有特色的配套產業,讓新的園區發展模式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和財政增收及農民就業的增長點。
4.以紅色文化發展為依托,加快民族特色旅游產品及輕工產品加工業建設。充分發揮我縣旅游產業優勢,著重打好民族特色這張牌,進一步加大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和幅度,挖掘具有民族內聚力的資源優勢,逐步增強城市軟實力,進一步鼓勵發展民族服裝、小五金、日用品等輕工產品,積極開發民族特色旅游產品。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1.調整工業產業結構。結合縣情實際,加快調整輕重工業結構,推動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推動加工業與服務業相結合,推動勞動力密集與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
2.改善產業組織結構。按照市場競爭、規模經濟、專業分工、產業配套的原則,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產業項目建設為依托,加快項目向園區聚集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骨干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組織結構。
3.提升技術和產品結構。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對現有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提高資本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使現有產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方向發展,達到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的目的。積極引進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工業產品升級換代,努力提高新興產業產品的比例。
4.優化工業區域布局。以“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鏈條化、布局聚集化”為方向,立足實際,采取“一區三園”的規劃建設思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努力形成以##經濟開發區為核心,帶動城北生態工業園、####循環產業園、##現代硅冶產業園發展的格局。
5.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始終把加快產業建設和轉型升級作為發展工業經濟的基礎和首要任務來抓,充分利用我縣資源優勢,堅持以工業硅冶煉技改升級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為主導,整合木材產業,向精深加工發展,大力發展服裝、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特色旅游產品等產業,確保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特優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加強在產業配套、上下游產品對接、共性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引導和服務。對正在實施的##集團9×16500kva冶煉爐技改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盡快建成投產達產。
(三)加大招商力度,引進新興產業
1.依托我縣區位、資源優勢,瞄準國內大企業大集團,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下大力引進大項目,通過大項目帶動配套產業,形成產業鏈,推動產業聚集發展。
2.要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把高成長、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產業項目引進園區,提高園區的整體質量和水平,推動工業園區科學、健康、持續發展。
3.重點加強在農林產業精細加工及新興電子產業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圍繞重點產業,廣泛開展上下游產業招商,積極與省市經信委對接,加強對引進項目發展引導,力爭每年引進1-2家大型支撐性產業項目入駐,年平均協議引資40億以上,實現到位資金10億以上。
4.加快物流中心的招商和建設,促進物流與工業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1.加大園區主干道建設力度。千方百計做好園區“七通一平”建設資金籌措工作,加快園區路網建設,力爭在2014年底完成1號工業大道8.1公里、2號工業大道3公里、環線道路3.2公里,2016年底全面建成園區主干道。
2.加快園區電力設臵建設。積極對接##供電局,協調解決園區電力設施建設,力爭2014年12月前完成##35千伏變電站擴容工程并投入使用,2015年底完成##110千伏變電站建設并投入使用,2016年上半年完成##220千伏變電站建設并投入使用。
3.抓好園區標準廠房建設。積極爭取省市項目資金,努力解決園區標準廠房建設資金難問題,到2014年低,完成標準廠房建設 9.23萬平方米,2017年平均每年完成4萬平方米,累計完成25萬平方米。
4.做好園區供排水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項目建設。主動對接省市住建和環保部門,爭取資金投入建設園區垃圾處理項目和污水處理項目,力爭2014年底完成園區供水水源工程施工及蓄水池建設,完成供水管道鋪設13公里,建成污水處理廠1座,垃圾處理設施 1個,完成排水管道鋪設9.6公里。到2016年底,園區供排水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項目建設全面完成。
(五)優化發展環境
1.加強生產要素協調,保障經濟平穩運行。加強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等融資性平臺建設,推進銀企合作,緩解企業資金制約,化解企業融資難問題。做好用電服務,保障企業安全生產。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發布國內外專業展會信息,組織企業參加中國中小企業博覽會、##商品展銷會,幫助企業提升知名度、開拓新市場。
要協調解決的重大問題及時進行梳理匯總,召開部門聯席會議會商研究解決,切實形成優化環境強大合力。
3.強化工作作風提升,促進工業轉型升級。轉變政府職能,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加強效能監督,強化責任追究,規范行政部門的涉企檢查行為,實現企業生產和建設項目的“零干擾”,讓政府工作人員更新市場理念,尊重市場規律,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全縣工業經濟營造依法行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發展環境,致力于促進全縣工業轉型升級。
工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二
省第八次黨代會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工業始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戰勝了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走出了一條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工業經濟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引擎和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
5年來,我省啟動了一大批重大工業項目建設,不斷采用世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煙草、電力、化工、礦產冶金等支柱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大企業集團實力不斷增強。今年1至8月,17戶省屬企業累計銷售收入1756.08億元,同比增長32.6%;實現利潤59.19億元,同比增長87.2%;累計完成增加值275.67億元,同比增長25.95%。云天化集團等5戶企業資產規模超過500億元。
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效顯著。云南沃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疫苗研發和制造商;建成了全球最大、技術領先的錫化工加工中心等一批科技創新基地;以民營企業云南鍺業為核心的國家鍺材料產業基地建設正在推進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取得了實效,去年,全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7.44億元,其中,制造業54.8億元,軟件服務業52.64億元,軟件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2.43%,云南南天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金融it設備供應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工業園區的集約功能開始凸現,40個省級工業園區和40個工業強縣建設取得成效。啟動了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推進重點產業創新、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創新型企業培育等8大工程。全省工業企業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強化創新意識,完善政府投入引導機制、企業投入激勵機制和創業風險投資機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全面實施了工業強省戰略和質量興省戰略,制定出臺了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5年行動計劃等12個配套政策措施,啟動工業發展“雙萬億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雙百工程”,實現100項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和100項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示范項目。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考驗了云南工業抗風險的生命力。在金融危機的寒風中,省委、省政府結合云南實際,先后研究出臺了11個方面共350多條政策措施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在全國率先實行的重要商品收儲措施,當年實現動態收儲有色金屬63萬多噸、化肥50萬噸,迅速提振了全國有色金屬市場信心,遏制住了一瀉千里的有色金屬價格,并對全球有色金屬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
化危為機的實踐深化了云南工業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內涵的認識和理解,調結構、強科技、重人才、促發展的自覺性更加增強。從2006年1402億元到2010年2606億元,云南工業增加值取得了年均增幅達14.1%的驕人成績。全省三次產業比重從18.2:42.8:39調整為15.3:44.7:40,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體現,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成效顯著。
記者 李繼紅(云南日報)
云南省2007年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
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南省促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的通知》(云政發〔2006〕155號),現制定云南省2007年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
一、當前我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現狀
按照國家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部署,全省分期分批、有步驟、有重點地對黃磷、水泥、鐵合金、鋼鐵、電石等行業進行了清理整頓,淘汰了一批落后生產能力裝置,促進了我省產業結構的調整。自2004年以來,我省共淘汰鐵合金爐近30臺,生產能力約8萬噸;關閉電石企業17家,淘汰17臺裝置(5000kva以下),約6.3萬噸能力。至2005年底,全省拆除立窯105座,淘汰熟料生產能力約411萬噸,立窯水泥比重由2000年的74%下降到50.8%;全省土法煉焦、土法煉鋅已全部取締,年產5萬噸以下小機焦基本關閉;2000噸以下的黃磷生產能力已全部淘汰完畢。
經過不斷地調整和優化,我省工業產業結構雖逐步趨向合理,但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產業層次相對較低;二是經濟增長方式仍具有明顯的粗放型特征;三是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煤電油運緊張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緩解;四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五是區域發展不協調,縣域經濟基礎薄弱等。
二、2007年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主要目標
(一)調整方向。根據《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劃綱要》、《云南省促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工業總體發展思路,2007年我省工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一是鞏固壯大礦產業,著力提高我省重化工業的競爭力。積極推進以礦業為重點的重化工業向精深加工發展,把發展重點轉移到開發精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方面來,不斷延伸產業鏈。圍繞建設國家有色金屬、磷化工、煤化工、能源基地,進一步提高我省重化工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競爭力;二是加快輕紡工業發展,進一步協調輕重工業比重,努力提高輕工業在全省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在繼續抓好糖、茶、膠等傳統生物產業的基礎上,重點抓好生物能源、生物制藥、農副產品加工和紡織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拓展新領域;三是大力發展能源、裝備制造業等瓶頸產業,優化能源結構,著力消除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制約因素;四是加快培育光電子等高新技術產業,提升我省產業素質,實現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效益型、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五是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我省在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生物礦產資源、環境容量、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相結合,有選擇地重點發展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
(二)調整目標。2007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0%以上,非煙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0%左右 ;工業投資力爭增長30%以上,全省萬元gdp能耗降低3.8%,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降低5.6%,爭取實現節能250萬噸標煤。
2007年全省預計淘汰落后產能為:水泥熟料250萬噸以上,黃磷10萬噸左右,生鐵50萬噸,鐵合金10萬噸。并關停單機10萬千瓦以下小火電機組30萬千瓦。
工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篇三
你知道什么是調查報告嗎?以下是關于工業發展調研報告模板,歡迎閱讀!
**工業以沒收大田壩、漭水等地的私營煉鐵作坊轉為國有,沒收蔣家山豪紳用于偽造“半開”的一臺發電機組建立第一個火力發電廠,才有了工業的初創。
初步形成了以“糖、茶、紙”為主的輕工業和以“硅冶煉、礦產、原煤、建材、電力”為主的重工業體系,為本世紀前二十年確立“工業立縣”戰略和實施工業連續倍增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糖產業。
繼1977年建成投產日處理甘蔗500噸的灣甸糖廠后、先后建成了柯街、卡斯、勐統、紅慶糖廠。
在廠員工1100人,榨季達1600人,生產規模為日處理甘糖6500噸,日產酒精5500升,擁有固定資產近4億元。
帶動著全縣8個鄉鎮,2個農場,61個村民委員會,618個村民小組,22803戶蔗農,近11萬人口種植甘蔗。
xx年縣內共種植甘蔗達16394畝;
2、茶產業。
支撐著全縣制茶工業的穩定發展,茶葉生產逐步走上了精加工、規模化生產。
3、紙產業。
以1994年**縣造紙廠的建成投產,開創了我縣造紙工業,xx年通過資產整合重組,整體出售給香港建星紙業公司,xx年生產紙10669噸,實現產值5663萬元。
另外,我縣木材加工業起步較晚,目前尚無規模以上木材加工龍頭企業,只有初加工小規模企業9戶,xx年加工木材27227立方米,產值達4152 萬元。
4、礦產業。
以1978年彎崗錫礦的采選為切入,相繼發展了貞元、盛吉硅冶煉,探索銅、鐵、銻、鉛、鋅等采選工業,為礦冶工業的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
5、煤產業。
6、建材業。
在1976年建成投產的年產5000噸**縣水泥廠后,相繼發展了灣甸水泥廠以及9戶建筑磚生產企業,推動了建筑建材業的發展;以1964年建成的河東水電站投產為起步,取代了火力發電廠。
7、電力業。
先后建成了新城、河西一級、河西二級、九甲、三八溝、橄欖河、彎弓橋、松山河、岔河、更戛河二、三級水電站,xx年全縣水電裝機容量21255kw,年發電量達11192萬度。
樹立全縣一盤棋的全局思想,依托資源優勢,優化發展環境,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縣工業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出速度加快、總量壯大、效益提高、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
同比增118.68%;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21.10%,增2.26%;單位gdp能耗下降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1.51%。
工業經濟已成為支撐我縣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成為地方財政增長和群眾增收的重要來源,成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二、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
1、存在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縣工業發展滯后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從總體上看,我縣仍處于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存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
主要表現在:一是工業經濟總量偏小、發展速度緩慢。
二是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一缺、二少、三小、四低、五高”的問題突出。
“一缺”就是缺乏大中型企業帶動。
“二少”就是集團企業和骨干企業較少。
“三小”就是產業規模小、市場容量小、工業經濟比重小。
“四低”就是工業化程度低、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率低、產品科技含量低、對財政貢獻率低。
“五高”就是財務費用高、生產成本高、運輸成本高、能耗高、勞動強度高。
三是資源支撐型企業比例較大。
占全縣工業總產值80%以上的硅礦冶煉、蔗糖生產、木材加工等均屬資源型產業,資源消耗大,經濟效益低。
四是工業發展后勁不足。
從大的政策背景來看,國家加大了投資增長的宏觀調控力度,財政、信貸和土地政策逐步趨緊,致使我縣工業項目的爭取和工業規模的擴張空間受限制。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企業抵御風險能力較低,企業規模小,缺乏自我積累,融資實力薄弱,缺乏貸款抵押前置條件,很難獲得商業銀行的支持。
另外,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也不健全,不能發揮擔保功能,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二)制約因素
一是能源制約。
主要表現在工業項目落地難、生產投資成本較高,電力“瓶頸”制約、生產難以保障;二是加快工業發展的思想觀念方面的制約。
在少數干部群眾和企業主中認識不到位,思想解放上有差距,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思想保守、不敢發展、不會發展,怕擔風險的思想。
有的缺乏領導工業經濟的知識和本領,發展工業的思路不寬,找不到發展工業切入點和突破口,拿不出發展工業的具體措施和辦法。
有的發展思路不清,沒有把工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統籌考慮,發展工業只停留在會議和號召上,對工業安排部署得多,落實少,實際效果不明顯。
企業自身投入不足、財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不大。
三是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制約。
企業缺乏懂經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員工素質偏低,企業管理粗放,生產工藝落后。
少數企業發展理念有差距,不同程度的存在“企業老大”的思想,缺乏溝通協調能力,企業與政府、農戶、員工之間的關系不夠協調,只注重利益不思和諧,往往給企業發展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障礙。
四是機制體制方面的制約。
工業企業發展缺乏統一的規范的協調機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多頭管理現象,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存在著協調難、辦事難、辦成事就更難。
這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面對,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在發展中認真加以解決,切實提高加快工業發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三、應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