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的設計應該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學習如何編寫一份出色的大班教案?這些范文將為你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一
鋼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這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可讓班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從而了解這種音樂結構的特點,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園風味的背景圖。
2、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并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1、音樂游戲《什么樂器在唱歌》。
師:“什么樂器在唱歌?”幼兒則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幼兒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讓幼兒聽辨這首樂曲是什么樂器演奏出來的。
師:“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樂器在唱歌?”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
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圖,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
5、分段欣賞。
(1)聽賞第一段音樂。
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干什么?
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
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二
設計思路:
《綱要、藝術》的“內容與要求”里說的,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達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音樂欣賞《牧童短笛》是《我是中國人》主題中的一次集體活動。幼兒對中華民族音樂有初淺的認識,通過音樂律動《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帶入音樂主題。活動前幼兒欣賞過水墨動畫片《牧笛》,感受田園風味的牧童生活。活動中選用同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水墨畫與《牧童短笛》音樂組合,視覺上直觀感受水墨畫和具有中國風味的旋律的完美統一給人帶來的美感。體驗音樂要素變化所帶來的音樂情緒和形象的變化,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幼兒在“靜聽細看”中感受中國式的美,在師幼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創編各種牧童和小牛在田邊嬉戲的動作,想象各種有趣的游戲表現音樂的歡快情緒。
活動目標:
1、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情節,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2、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增加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活動重點:
跟著音樂節奏創編牧童和小牛游戲的動作。
活動難點:
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幼兒觀看過《牧笛》的.動畫片,對小牧童的田園生活有初步了解。
環境準備:
1、由牧童及田園風味的水墨畫制作成的ppt。
2、牛角頭飾和自制短笛,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進入音樂情景(音樂律動《牧童之歌》)。
“今天,我們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一)完整欣賞音樂,展開想象。
重點提問:
1、田野到了,你們瞧遠處來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誰?
2、瞧瞧,今天他帶誰來了?
(幼兒欣賞音樂,老師用表情提示)。
(二)配樂講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畫制作成的ppt)。
重點提問:
牧童和小牛之間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賞。
(一)ab段對比分辨。
重點提問:
1、哪段音樂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著音樂吹笛子的動作,教師捕捉孩子的亮點)。
2、哪段音樂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戲?
小結:a段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閑地吹著短笛。
b段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玩耍。
(二)重點欣賞b段。
1、幼兒和老師合作游戲。
重點提問:牧童和小牛會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戲?
2、兩位幼兒合作。
重點提問:請大家猜猜他們在做什么游戲?
(孩子們把平日玩過的游戲都遷移到活動中來,教師提示幼兒跟著音樂節奏游戲。大家猜上來的兩個孩子玩的游戲,起到上下互動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戲。
請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著音樂做游戲。
(找出亮點:節奏、表情、動作。請幾對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學一學。)。
(三)欣賞a‘段。
重點提問:游戲做累了,牧童會干些什么呀?
小結: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進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進一步讓幼兒融入音樂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天真的牧童和淘氣的小牛,完整感受音樂中的情緒變化,大膽用肢體動作表達表現。)。
活動評析:
(一)活動的選材具有藝術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幼兒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選用同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水墨畫與《牧童短笛》音樂組合,視覺上直觀感受水墨畫和具有中國風味的旋律的完美統一給人帶來的美感。幼兒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獲得美的感受,從而大膽的表達表現。
(二)根據樂曲內容,以角色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激發幼兒有情感地參與其中。
在音樂活動中,教師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參與活動,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兒帶入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品的蘊涵,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
(三)善于分析和表現音樂作品的各種情感基調。
《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閑,b段活躍歡快。教師通過音樂故事,幫助幼兒區分音樂段落之間在情緒、情感上的差異,能夠準確地表現和傳授引導幼兒在領會各種情緒、情感的基礎上表現出相應的動作。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三
1、區分音樂的性質,了解樂曲aba三段體曲式的結構特點。
2、嘗試用多種形式表現音樂、理解音樂。
3、感受民樂與水墨結合的優美意境。
活動重點:區分樂曲的音樂結構。
活動難點:分析了解樂段的表現情緒。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學手段:口頭語言,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技術。
開始部分:
一、幼兒演唱歌曲“什么樂器在歌唱”。
師:什么樂器在歌唱?(鋼琴、小鈴、鈴鼓)。
師:小朋友還知道什么樂器會唱歌呢?我們來聽一段音樂。
基本部分:
(1)幼兒靜聽欣賞音樂。
師:聽到什么了?感覺怎么樣?(悠揚、歡快)猜猜看,這段音樂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
(2)認識樂器————笛子。
師:見過這個樂器嗎?見過誰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這么美的音樂會在什么地方吹呢?
小結:笛子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一種吹奏樂器,演奏的時候把它橫著放在嘴邊,它能吹美妙的音樂來。
教師:笛子演奏的這段音樂有幾段呢?我們接著聽。
二、再次完整欣賞音樂,感受音樂aba的曲式結構。
師:聽出來了嗎?有幾段?音樂的節奏都一樣嗎?
哪一段是舒緩優美的?哪一段是歡快活潑的?
小結: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聽出了優美、平和的感覺,有的聽出了歡快、跳躍的感覺。第一段的音樂比較緩慢、抒情;第二段的音樂聽起來比較歡快、跳躍;第三段的音樂和第一段一樣是緩慢抒情的。
師:這么好聽的音樂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們來聽一聽、看一看,這一次我要邊聽邊畫了。
三、教師聽音樂“畫”牧童短笛的故事,了解樂曲表達的意義。
1、教師聽音樂快速繪制“牧童短笛”的水墨畫圖。
師:看出來了嗎?有什么?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到底誰在吹笛子呢?(幼兒根據畫面自由講述)。
2、小結:這個音樂就叫《牧童短笛》,講述了發生在江南水鄉的事情,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揚的吹著笛子的故事。
師: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們聽聽音樂,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四、分段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結構特點。
1、欣賞第一段音樂,感受音樂悠閑、緩慢的特點。
師:這一段音樂聽起來什么感覺?(優美、抒情、緩慢)牧童在做什么事情?
(幼兒自由講述)。
小結:優美抒情的音樂表現牧童悠閑自得的騎在牛背,吹著手中的短笛,看著隨風飄動的柳條,飛舞的小鳥,走在美麗的田間小道。
2、欣賞第二段,感受歡快、活潑的音樂特點。
小結:歡快活潑的音樂表現牧童從牛背上下來,斜靠樹枝休息,水牛在水里嬉戲,在田間逗樂的場景。
3、欣賞第三段,再次感受抒情、優美的音樂特點。
師:這段音樂和前面的哪一段音樂一樣?(第一段)牧童又在干什么?
小結:和第一段的音樂一樣,牧童又騎上牛背,悠閑自得的吹著短笛,走遠了。
五、幼兒欣賞視頻,教師配樂講述故事,感受水墨畫與音樂結合的意境美。
師:老師還帶來了一段視頻,我們看一看,聽一聽。
故事:彎彎的溪水旁,柳條隨風搖動。在小路的盡頭,一頭水牛緩緩走來。牛背上,穿著短褲短褂的牧童悠然自得吹起一首悠揚小曲,悅耳的笛聲,飄到郊外每一個角落,鳥兒、蝴蝶、花兒都被他的迪聲陶醉了。
小河里,魚兒在水中歡快的游來游去,水牛下入河中,享受難得的清涼,水牛一會兒在水中和魚兒嬉戲,一會兒在田間和蝴蝶逗樂嬉鬧。牧童斜靠在樹枝上,進入夢鄉。
夕陽西下,牧童醒來,拿起笛子,喚回遠處的水牛,騎在牛背上,牧童又悠然自得的吹著短笛,笛聲飄向郊外的每一處角落,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結束部分:
延伸活動: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四
鋼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這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可讓班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從而了解這種音樂結構的特點,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園風味的背景圖。
2、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并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1、音樂游戲《什么樂器在唱歌》。
師:“什么樂器在唱歌?”幼兒則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幼兒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讓幼兒聽辨這首樂曲是什么樂器演奏出來的。師:“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樂器在唱歌?”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
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圖,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
5、分段欣賞。
(1)聽賞第一段音樂。
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干什么?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
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6、啟發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師:“你們覺得這首樂曲的各段用什么樂器來伴奏比較好呢?”
7、為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并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五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4、讓幼兒感受歌曲歡快的節奏。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園風味的背景圖。
2、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1、重點: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并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2、難點: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1、音樂游戲《什么樂器在唱歌》。師:“什么樂器在唱歌?”幼兒則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幼兒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讓幼兒聽辨這首樂曲是什么樂器演奏出來的。師:“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樂器在唱歌?”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圖,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
5、分段欣賞。
(1)聽賞第一段音樂。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干什么?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6、啟發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師:“你們覺得這首樂曲的各段用什么樂器來伴奏比較好呢?”
7、為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并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六
1、學習看圖識方位并隨音樂的節奏合拍地做相應的動作。
2、樂意與同伴合作探索與游戲,體驗音樂游戲帶來的快樂。
圖譜、音樂。
一、教師帶幼兒隨音樂進教室。
二、引導幼兒學會看圖并進行游戲。
(一)師:小紅和小蘭也想和我們做游戲,大家來看看,他們在圈上玩的是什么樣的游戲?(出示圖1)師帶領幼兒逐一觀察圖譜并做動作。
請幼兒起立找到自己的朋友,跟著音樂玩一次。
(二)游戲一:相同方向轉圈。(圖2)1、師:1、我們來看看小紅小蘭帶來了什么樣的游戲。
2、他們在玩什么樣的游戲?怎么站的?他們的方向呢?
2、請幼兒扮演小紅小蘭站在內圈、外圈上。
3、跟著音樂前四句玩一玩(重點是在走的時候要走到下一個點,避免有的小朋友丟了朋友。)4、出示(圖3、4、5、6)交待玩法。
5、請幼兒和著完整的音樂做游戲。
3、教師和幼兒玩"剪刀、石頭、布",問:輸的怎么懲罰?打平手怎么辦?
4、請幼兒和著音樂玩游戲,在音樂最后一句提醒幼兒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
(四)游戲三:相反方向轉圈找朋友。
3、請幼兒和著音樂玩相反方向轉圈的游戲。
三、延伸:變換走的動作游戲1、師:誰能走的更有趣、更好玩呢?請幼兒模仿有趣的走法。
2、請幼兒站在圈上和著音樂玩有趣的走的游戲。
3、師:你們還有這么多有趣的走法,我們到外面去玩一玩好嗎?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七
設計意圖:
《牧童短笛》是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所作,這是一首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的樂曲。我在《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下設計了此節音樂欣賞活動。這首樂曲的旋律優美、淳樸,具有鮮明的音樂形象和濃郁的江南風情,是三段體音樂,第一段四分之四拍的節奏,舒緩、悠揚,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牧童騎在牛背悠揚的吹著笛子;第二段轉換為四分之二的節拍,以歡快、跳躍的節奏,展示牧童和水牛在水中、田間嬉戲的的場面,和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三段再現第一段的音樂主題,夕陽西下,牧童返回鄉村,給人余音裊裊,回味無窮的感覺。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人之發展水平,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欣賞音樂,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風格特點。
活動目標:
1、區分音樂的性質,了解樂曲aba三段體曲式的結構特點。
2、嘗試用多種形式表現音樂、理解音樂。
3、感受民樂與水墨結合的優美意境。
活動重點:區分樂曲的音樂結構。
活動難點:分析了解樂段的表現情緒。
活動準備:
1、《牧童短笛》音樂。
2、《牧童短笛》水墨動畫。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學手段:口頭語言,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技術。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幼兒演唱歌曲“什么樂器在歌唱”。
師:什么樂器在歌唱?(鋼琴、小鈴、鈴鼓)。
師:小朋友還知道什么樂器會唱歌呢?我們來聽一段音樂。
基本部分:
一、欣賞音樂《牧童短笛》了解笛子的演奏特點。
(1)幼兒靜聽欣賞音樂。
師:聽到什么了?感覺怎么樣?(悠揚、歡快)猜猜看,這段音樂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
(2)認識樂器————笛子。
師:見過這個樂器嗎?見過誰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這么美的音樂會在什么地方吹呢?
小結:笛子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一種吹奏樂器,演奏的時候把它橫著放在嘴邊,它能吹美妙的音樂來。
教師:笛子演奏的這段音樂有幾段呢?我們接著聽。
二、再次完整欣賞音樂,感受音樂aba的曲式結構。
師:聽出來了嗎?有幾段?音樂的節奏都一樣嗎?
哪一段是舒緩優美的?哪一段是歡快活潑的?
小結: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聽出了優美、平和的感覺,有的聽出了歡快、跳躍的感覺。第一段的音樂比較緩慢、抒情;第二段的'音樂聽起來比較歡快、跳躍;第三段的音樂和第一段一樣是緩慢抒情的。
師:這么好聽的音樂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們來聽一聽、看一看,這一次我要邊聽邊畫了。
三、教師聽音樂“畫”牧童短笛的故事,了解樂曲表達的意義。
1、教師聽音樂快速繪制“牧童短笛”的水墨畫圖。
師:看出來了嗎?有什么?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到底誰在吹笛子呢?(幼兒根據畫面自由講述)。
2、小結:這個音樂就叫《牧童短笛》,講述了發生在江南水鄉的事情,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揚的吹著笛子的故事。
師: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們聽聽音樂,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四、分段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結構特點。
1、欣賞第一段音樂,感受音樂悠閑、緩慢的特點。
師:這一段音樂聽起來什么感覺?(優美、抒情、緩慢)牧童在做什么事情?
(幼兒自由講述)。
小結:優美抒情的音樂表現牧童悠閑自得的騎在牛背,吹著手中的短笛,看著隨風飄動的柳條,飛舞的小鳥,走在美麗的田間小道。
2、欣賞第二段,感受歡快、活潑的音樂特點。
小結:歡快活潑的音樂表現牧童從牛背上下來,斜靠樹枝休息,水牛在水里嬉戲,在田間逗樂的場景。
3、欣賞第三段,再次感受抒情、優美的音樂特點。
師:這段音樂和前面的哪一段音樂一樣?(第一段)牧童又在干什么?
小結:和第一段的音樂一樣,牧童又騎上牛背,悠閑自得的吹著短笛,走遠了。
五、幼兒欣賞視頻,教師配樂講述故事,感受水墨畫與音樂結合的意境美。
師:老師還帶來了一段視頻,我們看一看,聽一聽。
故事:彎彎的溪水旁,柳條隨風搖動。在小路的盡頭,一頭水牛緩緩走來。牛背上,穿著短褲短褂的牧童悠然自得吹起一首悠揚小曲,悅耳的笛聲,飄到郊外每一個角落,鳥兒、蝴蝶、花兒都被他的迪聲陶醉了。
小河里,魚兒在水中歡快的游來游去,水牛下入河中,享受難得的清涼,水牛一會兒在水中和魚兒嬉戲,一會兒在田間和蝴蝶逗樂嬉鬧。牧童斜靠在樹枝上,進入夢鄉。
夕陽西下,牧童醒來,拿起笛子,喚回遠處的水牛,騎在牛背上,牧童又悠然自得的吹著短笛,笛聲飄向郊外的每一處角落,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結束部分:
延伸活動:
結合區域活動,將《牧童短笛》的音樂投放表演區,幼兒聽音樂表演。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八
音樂;圖譜,各小動物及動物胸飾。
喜愛音樂活動,愿意在集體中表現。
讓幼兒感受音樂的快樂,并能想象用動作形象來表現音樂強與弱。
一、感受音樂。
1.圣誕節快到了,小動物們聚在一起開圣誕音樂會,聽。(播放音樂)。
2.這段音樂聽上去感覺怎么樣?(歡快)。
二、感受音樂強弱。
1.這段歡快的音樂里還藏著一個秘密呢,我們再來聽聽這首好聽的音樂。聽聽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有的聽起來怎么樣?有的聽起來怎么樣?(強與弱)。
2.這段音樂有的強有的弱,聽著音樂請幼兒用身體動一動。用什么動作表現強?用什么動作表示弱?(請個別幼兒來做,大家學做)。
3.請幼兒完整聽音樂來做動作1~2遍。
三、出示圖譜,再次感受音樂強弱。
1.(出示紅圓片和藍圓片)請幼兒說說哪個圓片表示強?哪個表示弱?
2.(出示完整圖譜)教師有節奏的點圓片,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
3.這段音樂中有一段和強弱音樂不一樣的,你們聽出來了嗎?(間奏)(出示圣誕老人圖片貼圖譜上)。
四、引出動物參加圣誕音樂會。
1.圣誕音樂會開始了,會有哪些動物來參加?(根據幼兒說的,師出示相應動物)。
2.(播放強的音樂)這段音樂你覺得誰出來適合?(請幼兒把動物貼圖譜上)。
3.(播放弱的音樂)這段音樂誰出來適合?(請幼兒把動物貼圖譜上)。
4.(完整播放音樂)幼兒聽音樂看圖譜上的動物,并表演1~2遍。
5.(再次播放音樂)幼兒選一種動物胸飾來表演游戲。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九
《綱要、藝術》的“內容與要求”里說的,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達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音樂欣賞《牧童短笛》是《我是中國人》主題中的一次集體活動。幼兒對中華民族音樂有初淺的認識,通過音樂律動《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帶入音樂主題。活動前幼兒欣賞過水墨動畫片《牧笛》,感受田園風味的牧童生活。活動中選用同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水墨畫與《牧童短笛》音樂組合,視覺上直觀感受水墨畫和具有中國風味的旋律的完美統一給人帶來的美感。體驗音樂要素變化所帶來的音樂情緒和形象的變化,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幼兒在“靜聽細看”中感受中國式的美,在師幼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創編各種牧童和小牛在田邊嬉戲的動作,想象各種有趣的游戲表現音樂的歡快情緒。
【活動目標】。
1、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情節,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2、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增加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活動重點】。
跟著音樂節奏創編牧童和小牛游戲的動作。
【活動難點】。
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活動準備】。
(一)經驗準備:
幼兒觀看過《牧笛》的動畫片,對小牧童的田園生活有初步了解。
(二)環境準備:
1、由牧童及田園風味的水墨畫制作成的ppt。
2、牛角頭飾和自制短笛,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進入音樂情景(音樂律動《牧童之歌》)。
“今天,我們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一)完整欣賞音樂,展開想象。
重點提問:
1、田野到了,你們瞧遠處來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誰?
2、瞧瞧,今天他帶誰來了?
(幼兒欣賞音樂,老師用表情提示)。
(二)配樂講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畫制作成的ppt)。
重點提問:
牧童和小牛之間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賞。
(一)ab段對比分辨。
重點提問:
1、哪段音樂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著音樂吹笛子的動作,教師捕捉孩子的亮點)。
2、哪段音樂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戲?
小結:a段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閑地吹著短笛。
b段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玩耍。
(二)重點欣賞b段。
1、幼兒和老師合作游戲。
重點提問:牧童和小牛會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戲?
2、兩位幼兒合作。
重點提問:請大家猜猜他們在做什么游戲?
(孩子們把平日玩過的游戲都遷移到活動中來,教師提示幼兒跟著音樂節奏游戲。大家猜上來的兩個孩子玩的游戲,起到上下互動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戲。
請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著音樂做游戲。
(找出亮點:節奏、表情、動作。請幾對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學一學。)。
(三)欣賞a‘段。
重點提問:游戲做累了,牧童會干些什么呀?
小結: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進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進一步讓幼兒融入音樂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天真的牧童和淘氣的小牛,完整感受音樂中的情緒變化,大膽用肢體動作表達表現。)。
【活動評析】。
(一)活動的選材具有藝術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幼兒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選用同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水墨畫與《牧童短笛》音樂組合,視覺上直觀感受水墨畫和具有中國風味的旋律的完美統一給人帶來的美感。幼兒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獲得美的感受,從而大膽的表達表現。
(二)根據樂曲內容,以角色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激發幼兒有情感地參與其中。
在音樂活動中,教師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參與活動,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兒帶入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品的蘊涵,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
(三)善于分析和表現音樂作品的各種情感基調。
《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閑,b段活躍歡快。教師通過音樂故事,幫助幼兒區分音樂段落之間在情緒、情感上的差異,能夠準確地表現和傳授引導幼兒在領會各種情緒、情感的基礎上表現出相應的動作。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
活動目標:
1、想象樂曲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感受a段的悠閑和b段的歡快情緒,嘗試用動作來表現音樂的美。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背景圖一幅,牧童教具,記號筆一支。
2、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出示背景圖一幅)。
師:小朋友,你們看,圖上有什么呀?
看了這幅圖心里有什么感覺?
這么美麗的地方你們想不想去玩玩?
看,已經有人去了。(出示牧童教具)他們是誰呀?
美麗的春天來了,桃紅柳綠,陽光明媚。兩個小牧童倒騎在牛背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看著身邊的美景,他們高興地吹起了短笛,你們聽。
二、欣賞音樂。
師:聽了有什么感覺?這首曲子從頭到尾給你的感覺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2、分段欣賞音樂。
(1)欣賞第一段音樂。
師:這一段音樂給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想一想這時小牧童們在干什么?
他們是怎樣吹笛的呢?這里面還藏著一個秘密,請小朋友們再仔細地聽一聽。
(2)再次欣賞第一段音樂。(師操作牧童教具)。
師:誰發現秘密了,他們是怎樣吹笛的?(用線條記錄在小路上)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3)幼兒分成兩組,聽第一段音樂自由表演。
(4)欣賞第二段音樂。
師:聽了感覺怎樣?
想想看,小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他們會玩些什么呢?誰來學一學?
(5)再次欣賞第二段音樂,個別幼兒學做小牧童表演。
(6)集體聽第二段音樂表演。
(7)欣賞第三段音樂。
師: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
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
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3、理解樂曲結構。
師:這首曲子一共有幾段?哪幾段是一樣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
4、給樂曲取名字。
師:這么好聽的曲子,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吧。叫什么呢?
師:這首好聽的樂曲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小鄉村,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我們就叫它《牧童短笛》吧。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江南的美景嗎?你們覺得在我們的家鄉,哪里最美?
師:讓我們一起來學著小牧童,到美麗的鄉間去走一走、玩一玩。
(師生集體聽音樂表演動作,出教室。)。
活動反思: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原動力,幼兒只有有了興趣才能產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愿望。愛好音樂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樂活動能激起幼兒學習的欲望,使其產生愉快的情緒,充分發揮想象,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感受和創造。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一
1、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情節,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2、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增加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
跟著音樂節奏創編牧童和小牛游戲的動作。
【】。
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
(一)經驗準備:
幼兒觀看過《牧笛》的動畫片,對小牧童的田園生活有初步了解。
(二)環境準備:
1、由牧童及田園風味的水墨畫制作成的ppt。
2、牛角頭飾和自制短笛,錄音機磁帶。
一、進入音樂情景(音樂律動《牧童之歌》)。
“今天,我們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一)完整欣賞音樂,展開想象。
重點提問:
1、田野到了,你們瞧遠處來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誰?
2、瞧瞧,今天他帶誰來了?
(幼兒欣賞音樂,老師用表情提示)。
(二)配樂講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畫制作成的ppt)。
重點提問:
牧童和小牛之間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賞。
(一)ab段對比分辨。
重點提問:
1、哪段音樂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著音樂吹笛子的動作,教師捕捉孩子的亮點)。
2、哪段音樂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戲?
小結:a段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閑地吹著短笛。
b段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玩耍。
(二)重點欣賞b段。
1、幼兒和老師合作游戲。
重點提問:牧童和小牛會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戲?
2、兩位幼兒合作。
重點提問:請大家猜猜他們在做什么游戲?
(孩子們把平日玩過的游戲都遷移到活動中來,教師提示幼兒跟著音樂節奏游戲。大家猜上來的兩個孩子玩的游戲,起到上下互動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戲。
請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著音樂做游戲。
(找出亮點:節奏、表情、動作。請幾對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學一學。)。
(三)欣賞a‘段。
重點提問:游戲做累了,牧童會干些什么呀?
小結: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進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進一步讓幼兒融入音樂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天真的牧童和淘氣的小牛,完整感受音樂中的情緒變化,大膽用肢體動作表達表現。)。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1.認識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個生字,能準確認讀。
2.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3.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熱戀。
教學重點: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和我們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相比較,他們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樂、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學準備:《牧童短笛》的音樂,掛圖或課件,識字卡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直觀激趣。
播放課件,觀看鄉村生活的場面,讓學生對鄉村生活的情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有助于學生接下來理解課文的意境。
2.范讀激情。
教師配樂范讀全文。要求學生閉目靜聽,全身心地感受課文的美好意境。
3.初讀感受。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學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課文大意。
4.互助識字。
相互交流生字學習情況,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學生至少選擇一個生字(越多越好)準備參與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應),形近字的比較(俯和腑)。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說說自己曾經見過的字,自己容易寫錯讀錯的字,自己發現很特別、很有趣的`字,(盡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歡快、柔美的課堂。
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后,請同學們來猜一猜,看看誰是老師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歡快、柔美的情態。
(2)學生歡快、柔美地自由朗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們的歡快、柔美。
從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學生認識到歡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環境下和一定的基礎上的,需要一定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隨隨便便就能過上歡快、柔美的生活。
3.領悟歡快、柔美的內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師生一起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找出你喜歡的部分,說說理由,朗讀出感受。
(3)鄉村的生活為什么柔美、歡快呢?僅僅是因為鄉村景色怡人嗎?
4.提升歡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師告訴學生,有一位詩人讀了《麥哨》這篇課文之后,激動不已,將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用28個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詩:
碧湖,綠田,孩子;清風,炊煙,農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陽西下,幸福人,樂開花。
(2)引導學生反復吟誦,細細品味。
(3)最后告訴學生這首小詩的作者就是老師自己,希望同學們展開想象,課后也寫一首精美的小詩。
板書:(簡筆畫:一副鄉村圖)。
教后記:能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體會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和我們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相比較,他們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樂、幸福、自由的主人。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三
2、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
3、復習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p23、《綜合訓練》)。
【教材分析及說明】。
1、歌曲:《我們的田野》旋律悠揚,富有歌唱性,歌詞也寫得很出色,猶如一幅絢麗的水彩畫描繪祖國山河的自然景色。此歌已教了兩課時,本課時在時間和教學安排上不作重點。
2、欣賞:《牧童短笛》是一首鋼琴獨奏曲,它描寫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時的喜悅景象。欣賞本曲是本課時的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占整堂的二分之一。
音樂藝術是以音傳情的藝術,欣賞教學則是聽覺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聽”,通過學生的聽,教師的講,以聽帶講,以講引聽激發學生自然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情緒以及所表達的內容,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另外,為上課時更好地利用時間,教師課前可用空白磁帶把本曲連錄3—4遍。
3、口琴教學。
口琴教學是我校音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旨在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生活,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素質。本課時主要是復習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是在學生比較熟練的基礎上再扎實一下本曲的吹奏方法,本曲仿佛隊伍進行曲一樣,要求同學們吹奏的莊重、嚴肅、有力、飽滿。
【教學目的要求】。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們的田野》,使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思想內容,感受音樂諸表現手段為塑造音樂形象作用,激發學生體會一首樂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產生變化,其情緒也隨著產生變化的效果。
2、通過以上的演唱和欣賞,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3、繼續開展樂器進課教學,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訓練(p23)要求奏準音高、吹奏的飽滿,有力富有彈性。
【教學重點】欣賞《牧童短笛》。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緒,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和所描繪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課時】第三課時。
【教具】錄音機、磁帶、口琴、小黑板、圖畫。
【課的類型】欣賞課。
【教學步驟】。
一、播放音樂,學生擊拍進入教室。
二、組織教學(略)。
三、基本練習。
1、發聲練習(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b
要求以平穩的呼吸,優美的音色發音,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任何停頓,后半拍起唱為難點,發音時先弱后強。發音時,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圓潤、響亮些。
2、視唱練習(小黑板)。
1=c2/4。
0134|5-|5671|5-|5654|31|2265|1-‖。
教師展示板書后,用教鞭指譜視唱,并指出本練習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時出現連音線,使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的“5”時值增長,唱成二拍半。
視唱時,先放慢速度,讓學生充分體會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點,然后再加快速度視唱。
練習時,宜集中看著教師教鞭指譜進行視唱,要求看清楚劃拍的上下動作和所唱的音的時值。另外,視唱時應注意換氣,只能在記號處換氣,不可在其他地方換氣。
注:這兩條基本練習,都是以后半拍起唱的,其目的是復習《我們的田野》作鋪墊。因此,一定要注意練好。
四、口琴練習。
口琴練習內容在課本p23《綜合訓練》部分,本曲上節課已學過,本課時主要是復習鞏固。
本曲情緒莊重嚴肅,具有進行曲的特點,特別是二聲部低音的重復,好似隊伍進行曲一樣。要求:
第一聲部堅定有力,精神飽滿;。
第二聲部短促跳躍,富有彈性。
具體方法:
1、把學生分成兩組,先讓學生分別同時認真地聽老師彈奏全曲。(老師左右手分別彈一個聲部,再彈奏全曲)。
2、學生分部學習練習曲。
3、教師指揮,學生吹奏全曲。
4、教師指出優缺點,激發學生再次吹奏好全曲。
五、復習歌曲。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麗、壯觀、富饒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獲第二次少年兒童歌曲評選一等獎。要求學生以寬廣、優美的聲音演唱。
(一)復習曲譜。
1、分析曲譜,指出容易唱錯的地方,如:
第一樂句65|3·5|132|。
錯唱成65|3·5|132|20|。
第二樂句35|66·6|53|2-|2032|。
錯唱成35|66·6|53|2—|。
第三樂句32|17|615|。
錯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
錯唱成12|33·3|25|1-|。
2、教師用風琴彈奏曲譜1.5段,(全曲較長,時間不允許一一彈奏)學生隨琴聲出拍認真默唱1、5段曲譜。
(二)、復習歌詞。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好風光的歌曲,歌詞寫到:美麗的田野,碧綠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魚,成群的野鴨,從遠寫到近,從靜寫到動,從地面寫到天空,優美動聽的曲譜和生動形象的歌詞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麗狀觀的山水彩畫描繪出祖國山河的無比美麗。江山如此多驕。
1、分析歌詞,探討如何唱好本歌。
提問、討論:同學們,請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動、優美,那我們應該如何演唱好《我們的田野》這首歌呢(主要從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緒等方面入手。)。
2、教師播放錄音1、5段,學生認真細聽,(利用空白磁帶先錄好1、5)。
3、教師指揮,學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賞。
啟發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欣賞的內容是鋼琴獨奏曲,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味的鋼琴獨奏曲,樂曲的名稱叫做《牧童短笛》。板書:《牧童短笛》。
(一)介紹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賀綠汀,他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來根據我國傳統歌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之句改為《牧童短笛》,這首作品曾獲歐州著名作曲家齊而品先生在中國征集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獨奏曲的頭獎,后來,齊而品先生在歐洲演奏過此曲,這樣這首樂曲便成為聞名中外的我國優秀鋼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鋼琴小品,它描寫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邊放牧,一邊吹笛的喜悅景象。全曲旋律優美,形象鮮明,具有鮮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園風味。(出示本曲《牧童短笛》)接著,教師用“嗯”唱完全曲,并指出左右手彈奏的高低部。
(二)“聽”完全曲,“聽”后回答下列問題:
1、《牧童短笛》,由幾個樂段組成?它們的情緒怎樣?(分成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速度徐緩,旋律悠揚;。
第二樂段速度歡快,旋律流暢;。
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
(三)分段分析,分段講解,分段欣賞全曲。
第一樂段。1=g,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左右手各演奏一個聲部,使旋律此起彼落,連綿不斷,在我們面前仿佛展現了這樣一個畫面:一望無際,綠草成蔭的田野里,兩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縱情對歌。
在這一樂段里,教師要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樂曲的兩個聲部此起彼落,正如兩個小牧童在牛背上對歌。
然后出示圖畫,(把課本p24的圖畫用水彩擴寫放大),用圖畫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最后再播放錄音第一樂段。
第二樂段。
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潑流暢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躍性的伴奏,構成了一段熱烈、歡快、舞蹈性的音樂,與前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描繪出兩個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喜戲。在這一樂段里,教師應盡量少講,充分啟發學生想象,展開必要的討論。通過聽、講、想、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對于想象豐富、發言大膽的同學要鼓勵、表揚,(如:有的學生認為兩個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戲,而是從牛背上下來,兩個人在打水仗)。這一樂段要聽后再分析。
第三樂段。
(四)欣賞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賞全曲后,教師應讓學生完整無缺地把全曲“聽”一遍,以便學生加深對全曲(整體)的印象,這一遍,教師不能在中間作任何插話,以免打斷學生的思路。
(五)討論、談體會。
全曲已欣賞三遍,學生對本曲的旋律、節奏情緒以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已有一定的感受,這時,擠出一點時間讓學生作個非常短暫的討論以加深對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師作個概括性的欣賞小結。(時間如充許,讓學生再聽一遍樂曲)。
七、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
教師對本課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課堂紀律等作個簡短的小結,表揚上課表現突出的同學,鼓勵上課發言不夠大膽的同學,激勵同學們課后多聽一些音樂,多看電視文藝節目,養成經常欣賞音樂愛好習慣,努力提高欣賞音樂的水平。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四
(一)感受《康康舞曲》的歡快與活潑,并樂意用身體語言表現音樂的節奏變化。
(二)能夠根據圖譜區分音樂旋律的變化,并能自己創編簡單的動作。
(三)體會與同伴玩游戲的樂趣。
圖譜、歌曲《康康舞曲》。
(一)聽音樂進場。
(二)引入話題,欣賞歌曲。
(三)教師示范用圖譜區分音樂旋律的變化。
(四)請個別幼兒示范用圖譜區分音樂旋律的變化。
(五)幼兒根據歌曲的變化自由創編動作。
(六)請幼兒展示自己編好的動作。
(七)教師與幼兒一起玩游戲。
(八)。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五
最近我們班主題活動以動物為主,我就選了一節南師大上的一節音樂活動,按照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這節活動。大班幼兒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常見動物的名稱、習性和特殊本領,對動物的知識經驗有必須的積累,產生了對動物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有了喜愛動物的感情。狗是人類最親密的動物朋友之一,和人類的關系非同一般。利用幼兒熟悉的動物形象,將游戲與課程相整合起來,使幼兒的學習興趣更高,不僅僅能增強幼兒對音樂節奏的感受力,還能使幼兒的表演本事得以發展。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1、理解歌曲資料,熟悉歌曲旋律,能連貫地演唱歌曲。
2、進取、愉快地參與音樂活動,體驗歌曲幽默的情趣。
3、能進取參與表演活動,學習和同伴合作與協調,體驗合作表演的歡樂。
1、課件《小狗抬轎》。
2、小狗、老虎頭飾若干,一把扇子。
3、兩段絲綢當做轎子。
一、復習兒歌八只老鼠抬花轎,引發幼兒的興趣。
小朋友以前我們學過一首趣味的兒歌叫《八只老鼠抬花轎》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齊把這件趣味的事情來說一說。
二、欣賞圖片,熟悉理解歌詞。
今日也有一件趣味的事情我們來看一看?
提問:看,這是什么?(花轎)今日這個花轎要經過這座大山。你們看看花轎里坐的是誰呢?(老虎)你們猜猜誰來抬花轎呢?這可是個趣味的故事啊。讓我們來看看吧!(幼兒欣賞課件)1、教師提問:
你們看誰在抬花轎啊?(八只小狗抬花轎)花轎里坐的是誰啊!它在做什么?(老虎坐轎把扇搖)我們一齊連起來說一說。
你們看看發生什么事了?(一只小狗摔一跤)老虎這時候是怎樣做的?(老虎狠狠踢一腳)我們再把小狗摔跤的事來說一說。
可惡的老虎餓狠狠的還把小狗踢了一腳,這個時候小狗怎樣樣!(汪汪叫),老虎卻在干什么?(小狗痛得汪汪叫,老虎卻在睡大覺)我們再把小狗汪汪叫的事說一說。
它們又走呀走、花轎抬到半山腰,你猜猜小狗它們在干嗎呢?小狗們被老虎欺負了,小狗心里會怎樣樣啊!小狗們抬到了半山腰想了一個好辦法?想出出氣。(花轎抬到半山腰,想個辦法真正好。)你們看看是什么好辦法啊!最終發生了什么事?為了使他拋的高一點,我們前面嗨上號子。(一二三往上拋,老虎摔了一大跤)。這個辦法真好我們在來說一說。
2、出示圖譜,看圖譜完整說歌詞。
這件事情真趣味,我們完整的說一說。
3、我們來跟著琴聲跟著節奏來說一說。
1、教師清唱,幼兒欣賞。
2、隨音樂師生同唱。(你大聲我小聲的形式2遍)好聽嗎?你們也跟著琴聲來唱一唱。(教師先大聲唱,你們小聲唱)。恩,真不錯都會唱了。
3、你們發現了什么?最終兩句重復,唱的不一樣?使轎子拋的更高一點,我們就使勁的往上拋,所以這點唱的時候就要比前一句唱的更高一點。
這次你們大聲唱,教師小聲的唱)。把你們最好聽的聲音展現出來好嗎?
4、教師用問題引導幼兒思考:"老虎欺負小狗,老虎心里怎樣樣?被小狗們懲罰后的樣貌是怎樣的?",引導孩子講出老虎滑稽可笑的樣貌。我們加上表情來唱一唱。
5、幼兒隨琴聲演唱。(2遍)。
6、這首歌曲真好聽,你們給它起個名字唄!《小狗抬花轎》。
四、嘗試表演歌曲。
團體表演。
我們唱的時候加上表情和動作這樣更趣味了,我們一齊來試一試。(2遍)。
五、經過游戲鞏固演唱歌曲。
教師找一幼兒扮老虎,找八位幼兒扮演小狗。一齊玩游戲。《小狗抬轎》。
小朋友,我們已經學會了《小狗抬轎》這首歌曲,你們想不想上來表演小狗抬花轎呢?我要請八位小朋友來扮演小狗,哪些小朋友愿意演小狗?我們要像小狗們一樣兩個兩個配合起來抬轎子。別忘了最重要的大老虎,誰想上來演。下頭的小朋友也別閑著你們也給他們唱上。(把絲綢分給小狗們,引導他們抬轎子的方法。為后面分組表演做演示)游戲玩法:
剛開始八只小狗做抬花轎的動作,老虎做搖扇子的動作。當唱到一只小狗摔一跤時,最前面一幼兒做摔倒的動作坐在地上。當唱到老虎狠狠踢一腳時。這時候轎子上的老虎把摔倒的小狗踢一腳。當唱到一二三往上拋,老虎摔了一大跤時,八只小狗齊心協力的把轎子拋向上方,老虎就做摔跤的動作坐在地上。
六、活動自然結束。
教師與幼兒一齊抬花轎走出室外。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六
1、在了解樂曲、感受樂曲的基礎上,大膽嘗試用杯子做動作。
2、能隨音樂有節奏地進行敲擊、翻轉、傳遞及玩找“國王”的游戲。
3、樂意與同伴合作,體驗玩杯子的快樂。
物質準備:音樂、箱子、杯子、手腕花、視頻表演。
經驗準備:有玩杯子的經驗、會玩找“國王”的游戲。
1、討論杯子的作用。
2、自由探索玩杯子的方法。
3、觀看視頻,增加經驗。
1、結合視頻經驗,談論杯子還能怎么玩?
2、嘗試翻轉、傳遞等游戲動作。
3、跟隨a段音樂進行游戲。
1、探討找“國王”游戲的規則。
2、跟隨b段音樂進行游戲。
1、完整游戲(2-3遍)。
2、邀請客人老師參與游戲。
教師總結、提升,愉快結束。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教幼兒能根據音樂的高低不一樣分辨出不一樣動物的出場次序。
2。培養幼兒感受音樂的本事和表演音樂的本事。
教學準備:
活動投影膠片一套,兔子和兇惡動物的音樂各一段,兔子的頭飾和幼兒人數相當,大灰狼頭飾一只,塑料泡沫制作的磚頭若干;投影儀、錄音機各一臺。
教學重難點:。
1。分辨音樂的高低不一樣,聽懂音樂。2。用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
教學反饋:
糾正措施:教學后記:
教學過程:。
一。音樂律動,導入新課。
聽音樂,做各種小動物的模仿動作。
談話:小朋友們,教師明白你們都喜歡小動物,那你們和教師說一說,你們都喜歡什么動物,好嗎?(幼兒自由討論,匯報)。
今日,教師想請小朋友們聽一個十分好聽的就故事,你們想聽嗎?
二。新授。游戲《勇敢的小兔子》。
1。看投影,將故事,讓幼兒了解游戲的情節。
教師邊操作活動投影片邊講解: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著兔媽媽和他的孩子們。一天,天氣晴朗,兔媽媽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樹林里去采蘑菇。小兔子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看一邊采,心里可高興了。突然,從樹林的深處竄出了一只兇惡的大灰狼,這只大灰狼已經好幾頓沒有吃飯了,它看見了一群小兔子,心里想:這下能夠美美地飽餐一頓了,于是它張牙舞爪地向小兔子撲過來。正在這時,兔媽媽大喊一聲:勇敢的小兔子,快來打大灰狼啊!小兔子們聽到媽媽的喊聲,都勇敢地撿起地上的石塊,向大灰狼砸去,大灰狼被砸得嗷嗷直叫,夾這尾巴逃跑了。小兔子們高興地唱起歌,跳起舞。
2。教幼兒做游戲,感知游戲的樂趣。
(1。)教師先做兔媽媽和大灰狼,和孩子們一齊游戲一次。
(2)請一名孩子做大灰狼,師生共同游戲一次。
(3)讓孩子們聽音樂,感知音樂的高低強弱的不一樣。
3。幼兒分小組,自由組合游戲。
將幼兒分成四個小組,自我分配主角游戲,充分感受音樂游戲的樂趣。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八
1、想象樂曲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感受a段的悠閑和b段的歡快情緒,嘗試用動作來表現音樂的美。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1、背景圖一幅,牧童教具,記號筆一支。
2、音樂磁帶,錄音機。
一、導入活動。(出示背景圖一幅)
師:小朋友,你們看,圖上有什么呀?
看了這幅圖心里有什么感覺?
這么美麗的地方你們想不想去玩玩?
看,已經有人去了。(出示牧童教具)他們是誰呀?
美麗的春天來了,桃紅柳綠,陽光明媚。兩個小牧童倒騎在牛背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看著身邊的美景,他們高興地吹起了短笛,你們聽。
二、欣賞音樂。
1、完整欣賞音樂《牧童短笛》。
師:聽了有什么感覺? 這首曲子從頭到尾給你的感覺一樣嗎? 哪里不一樣?
2、分段欣賞音樂。
(1)欣賞第一段音樂。
師:這一段音樂給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想一想這時小牧童們在干什么?
他們是怎樣吹笛的呢?這里面還藏著一個秘密,請小朋友們再仔細地聽一聽。
(2)再次欣賞第一段音樂。(師操作牧童教具)
師:誰發現秘密了,他們是怎樣吹笛的?(用線條記錄在小路上)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3)幼兒分成兩組,聽第一段音樂自由表演。
(4)欣賞第二段音樂。
師:聽了感覺怎樣?
想想看,小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 他們會玩些什么呢?誰來學一學?
(5)再次欣賞第二段音樂,個別幼兒學做小牧童表演。
(6)集體聽第二段音樂表演。
(7)欣賞第三段音樂。
師: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
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
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3、理解樂曲結構。
師:這首曲子一共有幾段?哪幾段是一樣的? (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
4、給樂曲取名字。
師:這么好聽的曲子,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吧。叫什么呢?
師:這首好聽的.樂曲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小鄉村,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我們就叫它《牧童短笛》吧。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江南的美景嗎?你們覺得在我們的家鄉,哪里最美?
師:讓我們一起來學著小牧童,到美麗的鄉間去走一走、玩一玩。
(師生集體聽音樂表演動作,出教室。)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原動力,幼兒只有有了興趣才能產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愿望。愛好音樂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樂活動能激起幼兒學習的欲望,使其產生愉快的情緒,充分發揮想象,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感受和創造。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牧童短笛(通用19篇)篇十九
1、教幼兒能根據音樂的高低不一樣分辨出不一樣動物的出場次序。
2、培養幼兒感受音樂的本事和表演音樂的本事。
活動投影膠片一套,兔子和兇惡動物的音樂各一段,兔子的頭飾和幼兒人數相當,大灰狼頭飾一只,塑料泡沫制作的磚頭若干;投影儀、錄音機各一臺。
1、分辨音樂的高低不一樣,聽懂音樂。
2、用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
糾正措施:教學后記:
一、音樂律動,導入新課。
聽音樂,做各種小動物的模仿動作。
談話:小朋友們,教師明白你們都喜歡小動物,那你們和教師說一說,你們都喜歡什么動物,好嗎?(幼兒自由討論,匯報)。
今日,教師想請小朋友們聽一個十分好聽的就故事,你們想聽嗎?
二、新授。游戲《勇敢的小兔子》。
1、看投影,將故事,讓幼兒了解游戲的情節。
教師邊操作活動投影片邊講解: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著兔媽媽和他的孩子們。一天,天氣晴朗,兔媽媽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樹林里去采蘑菇。小兔子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看一邊采,心里可高興了。突然,從樹林的深處竄出了一只兇惡的大灰狼,這只大灰狼已經好幾頓沒有吃飯了,它看見了一群小兔子,心里想:這下能夠美美地飽餐一頓了,于是它張牙舞爪地向小兔子撲過來。正在這時,兔媽媽大喊一聲:勇敢的小兔子,快來打大灰狼啊!小兔子們聽到媽媽的喊聲,都勇敢地撿起地上的石塊,向大灰狼砸去,大灰狼被砸得嗷嗷直叫,夾這尾巴逃跑了。小兔子們高興地唱起歌,跳起舞。
2、教幼兒做游戲,感知游戲的樂趣。
(1)教師先做兔媽媽和大灰狼,和孩子們一齊游戲一次。
(2)請一名孩子做大灰狼,師生共同游戲一次。
(3)讓孩子們聽音樂,感知音樂的高低強弱的不一樣。
3、幼兒分小組,自由組合游戲。
將幼兒分成四個小組,自我分配主角游戲,充分感受音樂游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