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過程也是教師不斷思考、改進教學的重要機會。這些教案范文不僅在教學目標、內容和步驟上有所創新,還在教學手段上進行了多種嘗試和應用。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億、十億、百億、千億。
2、能正確地讀出億以上的數。
3、通過歸納億以內數的讀數規則,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整理數位順序表和億上數的讀法。
教具準備:小黑板、投影片、撥數器。
教學過程:
一、要求同學說出萬以內數的計數單位。
二、投影出示:
1、10個億();10個十億是()十個百億是()。
2、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幾?
三、小黑板出示:讀出下列各數。
47690000、700。
一、學生口答:個、十、百、千。
二、多名學生口答:
1、十億、百億、千億。
2、是十。
三、一名學生讀數,另一名學生寫讀作。
四、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讀法。
五、提出要求:在撥數器上一千萬一千萬地撥,一直撥到九千萬。
問: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滿十怎么辦?(板書:億)。
在撥數器上一億一億地撥珠,一直撥到九億。
問:九億加一億是多少?億位滿十怎么辦?(板書:十億)。
(用同樣的方法認識百億、千萬億。)。
板書:十億、百億、千億。
指出:億、十億、百億、千億都是計數單位。
學生按要求撥珠九千萬。
是一億,千萬位滿十向億位進一。
學生按要求撥珠九億。
是十億,億位滿十向十億位進一。
學生認識計數單位。
1、要求學生在撥數器上撥出六十一億。
引導學生先按個級的方法讀六十一,再在后面加個億字。
2、要求學生在撥數器上撥出一百億四千萬二千并按剛才的方法讀出這個數。
3、要求學生讀出做一做中的練習題中的數。
4、小結:億級上的數和個級上的數的讀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1、學生撥出六十一億。
學生讀出六十一億。
2、學生讀出一百億四千萬二千。
3、學生讀數并相互糾正。
4、歸納:
同:億級數要按個級數的讀法來讀。
異:億級數要在后面加一個億字。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二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在“做科學”中培養科學情感和態度。
2、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能力目標。
1、學會制作地球儀,培養學生的動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2、通過制作地球儀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通過制作地球儀,觀察體驗地球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
觀察和發現地球儀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視頻:地球各種自然現象。
談話:關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講述: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問題。
1、講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有關地球的問題,那現在我們就來了解地球是什么樣的?
2、學生猜測地球的模樣。
3、講述:古代人對地球是怎樣認識的呢?
(cai: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4、討論: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科學技術如何發揮作用的?
5、教師小結:科學技術對人類認識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儀,發現地球的基本特點。
1、談話:要更清楚直觀的了解地球的知識,你覺得有哪些方法?
2、觀察地球儀,說出自己的發現。(經線、緯線、赤道、地軸)。
3、學生制作地球儀。
4、比較自制地球模型與地球儀。
5、自評,說出要做什么改進。
四、拓展:收集有關地球的資料。
1、談話:你還有哪些途徑獲得地球的知識?
2、把收集到地球資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三
溶解: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肉眼看不見的微粒,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
過濾實驗中用到的器材有(鐵架臺)(漏斗)(過濾紙)(玻璃棒)(燒杯)。
做過濾實驗時,要注意“一貼、兩低、三靠”,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兩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濾液低于濾紙邊緣;三靠:傾倒濾液的燒杯嘴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漏斗末端緊靠承接濾液的燒杯內壁。
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一些液體能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體則不能。(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鹽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蘇打要強。
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液體和固體、液體和液體與液體和氣體。
高錳酸鉀是(紫黑色)的固體小顆粒,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來取。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極少數溶解,沉入水底);輕輕搖晃杯子后,高錳酸鉀的狀態:水底的高錳酸鉀減少了,杯中的液體變成(紫色);攪拌后,高錳酸鉀的狀態:全部溶解,變成了(均勻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錳酸鉀溶液。
膠水或洗發液進入水中的狀態:先浮在水面,再一絲絲的下沉,然后一縷縷的擴散,輕輕攪拌部分溶解,充分攪拌全部溶解,最后變成膠水或洗發液溶液。
觀察和區別“物質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顆粒大小的變化)(水中是否均勻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食鹽、高錳酸鉀、膠水、洗發液、肥皂、醋、酒精和小蘇打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穩定)的溶液;沙、面粉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輕輕開啟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約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氣泡變大,變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氣泡變小,變少了。
水除了能溶解(固體)和(液體)外,還能少量地溶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水中的動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進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氣體是通過(加壓)或(化學)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開,氣體就冒出來了。
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快慢的因素: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攪拌)(加溫)(切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物質的溶解能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不能無限量地溶解下去。(100毫升)水中,大約能溶解(36克)食鹽。
食鹽溶解于水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鹽能夠(溶解)在水中,也能從水中(分離)出來。
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食鹽溶解在水中,可用(蒸發)的方法將食鹽和水分離。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如:把海水引進鹽田,用太陽的熱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發,最后析出鹽的結晶,即海水曬鹽。
給杯子中的鹽水加熱,可以分離食鹽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發皿)(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火柴)(濕抹布)。
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個部分,溫度外焰(最高),內焰其次,焰心(最低)。
點燃酒精燈時一定要用燃著的火柴,決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對火)。加熱完畢需要熄火時,可用(燈帽蓋滅),蓋滅時需再(重蓋)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時燈帽打不開,絕對禁止用嘴吹滅火!酒精是容易揮發和燃燒的液體,萬一有灑出的酒精在燈外燃燒,不要驚慌,可用(濕抹布)或(沙土)撲滅。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2、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觀察實驗,發現土壤的特征。
教具準備:分組觀察材料:土壤、水、燒杯、玻璃棒、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檢查學生帶來的土壤。
評:課前檢查上節課的任務,并布置本節課要研究的課題。
出示課題:6、觀察土壤。
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土壤。
提問:什么是土壤?
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小節:土壤是地球上能夠生長植物疏松的表層,是許多動物和植物生活的家。評:學生通過討論,大體上知道了什么是土壤。
指導學生通過運用各種感官認識土壤的成分。
提問:我們用什么方法能夠認識土壤?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看、摸、聞。
學生分組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評:學生討論決定用什么方法來認識土壤,并引導學生觀察,填寫察。
觀察記錄。
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找出沙和粘土。
學生選擇材料設計實驗。
學生分頭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小節:土壤是由空氣、砂、粘土、腐殖質、水等構成。
評:學生通過實驗能夠發現沙和粘土是土壤中組成部分,并且能夠區別。
學生復述,并填寫。
學生猜測。
學生動手實驗。填寫實驗報告。
評: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垃圾的益處和害處,并且從小學會保護周圍環境,處理垃圾的能力。
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小節。
鞏固:通過本科的學習,你知道了土壤是有幾種成分構成的。
課后小記:學生通過動用各種感官,發現了土壤的特征,知道了土壤的組成成分,以及如何保護土壤,教學效果良好。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五
科學概念:
1、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電有不同的種類:摩擦形成的電,雷電,日常使用的電。
3、日常使用的電有交流電和干電池電。交流電有220v的電和高壓電,會致人死亡。
4、電還分為沒有觸電危險的電和有觸電危險的電兩大類。人體能承受低于36v的電。
5、只有電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發光。電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燈泡,回到這個電池的負極,形成一個完整的環路,燈泡就會發光。
6、電池兩端直接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短路時,電池、電線會發熱變燙。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間是通路。電不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間是斷路。
7、由電池、電線、燈泡組成的電流動的環路叫電路。
8、像銅絲那樣可以通過電流的物質,叫導體,如:各種金屬、人體、大地、帶水的材料、鉛筆芯……。像塑料那樣不能通過電流的物質,叫絕緣體,如:塑料、橡膠、石頭、陶瓷、玻璃、干木頭、紙……。
9、利用導體可以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希望有電的地方。安全用電要好好保護電器設備的絕緣材料。
10、開關是一種控制電流通斷的裝置。用導體和絕緣體兩種材料做成。
11、電路連接方法有兩種,串聯和并聯。家庭一般用并聯。
12、兩節電池串聯起來,小燈泡比用一節電池亮。兩節電池并聯起來,小燈泡不會更亮。
13、兩個燈泡串聯起來,比只安一個燈泡發光暗些。兩個燈泡并聯起來,燈泡亮度和安一個燈泡一樣。串聯的燈泡只能一齊亮滅,并聯的燈泡可以分別控制亮滅。
二、新的生命單元。
科學概念:
1、普通的油菜花由萼片(4)、花瓣(4)、雄蕊(6)、雌蕊(1)四部分組成。生長變化的過程:花蕾-開花-凋謝-果莢。
2、不同植物的花是各種各樣的。四部分都有的花叫完全花。缺少一部分或幾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只有雄蕊,沒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沒有雄蕊的花是雌花。雄花和雌花都是單性花,有雄蕊和雌蕊的稱兩性花。但花不會又缺雄蕊又缺雌蕊。
3、植物的花有生產種子繁殖生命的作用。植物繁殖新生命的主要過程:花的雄蕊產生花粉,傳播到雌蕊上使胚珠受精,然后形成果實和種子。按花粉的傳播方式,可分:蟲媒花、風媒花、水媒花、鳥媒花。
4、不同植物的果實有很多不同,但果實里都有種子。不同植物的種子也有很多不同。豌豆莢里的種子數不都是一樣多,但莢里種子多少是有分布規律的。
5、果實和種子的結構與種子散播的方式是相適應的。植物把種子散播到遠處,有利于生命的延續。撒播方式:利用:水流傳播(椰子、蓮蓬等)、彈射傳播(噴瓜、鳳仙花、豆類等)、風力傳播(蒲公英等)、動物傳播(蒼耳、野果等)。
6、種子發芽需要一個適宜的環境:有生長所需的足夠的水分和空氣,有適當的溫度。蠶豆種子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胚芽長成莖和葉,胚根長成根。子葉有提供種子發芽所需養料的作用。
三、食物單元。
科學概念:
1、我們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一般分三類:來源于植物的食物叫素食(水果、蔬菜、糧食等);來源于動物的食物叫葷食(肉、蛋、水產、奶等);其他(水、調味品等)。
2、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蛋白質是構成我們身體的主要成分之一。糖類和脂肪能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
5、面包等食物放久了有的要長霉菌。霉菌生長需要濕潤溫暖的環境。
6、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霉菌、細菌等)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用冷凍、曬干、腌制、滅菌密封等方法儲存食物就是為了破壞微生物生長的條件,可以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7、了解食品,可以從包裝上獲取不少信息。食品的特點、包裝保存方法、不同配料等都會影響保質期。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的可能有害。保質期短的往往有利健康。
四、巖石和礦物單元。
科學概念:
1、巖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巖石可以按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2、巖石按形成的原因,分為:沉積巖(水成巖)、巖漿巖(火成巖)、變質巖。沉積巖是地球表面物質沉積膠結形成的,如砂巖、頁巖、礫巖。在巖石中保留的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叫化石。
地球從里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地球內部有熾熱的巖漿,火山噴發時,巖槳會從火山口流出來。巖漿巖如浮石、玄武巖、流紋巖、花崗巖等。
3、花崗巖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礦物組成。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不同礦物有不同的特征。見科學書第61頁。
4、巖石有不同的光澤,如金屬光澤、玻璃光澤、蠟燭光澤、絲綢光澤、泥土光澤等。礦物也有不同的光澤。
物體有不同的軟硬,礦物也有不同的軟硬。標準見科學書第73頁。
不同的礦物有不同的條痕,可以在瓷板上摩擦。在識別礦物時,條痕的顏色比外表的顏色更可靠。
5、地表的巖石在慢慢地不斷地變化著。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作用下發生破壞的現象叫風化,巖石的風化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6、巖石和礦物是我們的寶貴資源,我們要保護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如:石英用于制造鐘表和計算機;石墨制造鉛筆芯;鐵礦石煉鐵;花崗巖用于雕刻等。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六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根據自己的標準,對搜集到的各種交通工具進行分類。
2、能獨立分析搜集的資料。
3、能用卡片的形式摘錄有關交通發展關鍵時期的信息。
4、能用簡練的詞匯對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點和不足進行標準的描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告訴其他小組的同學自己獲得交通工具發展的信息。
2、能大膽想象,獨立完成對未來交通工具的設計。
3、愿意把自己的設計展示出來,并愿意根據同學的建議進行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10種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能選擇一種交通工具,并描述其發展史。
3、能說出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點缺點。
其他目標:
1、能說出一種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
2、能從多角度考慮,選擇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學重點:
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稱、特點和優點。
教學難點:
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誰來說說常見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現代化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有關現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識。
(二)授新課。
1、指導學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發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掛圖。
(2)請學生認一認哪些是常見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現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類。
(4)小結: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現代化了。
2、指導學生正確選擇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樣的工具方便?
(2)自己設計并畫出一個簡單的行程圖。
(3)匯報。
3、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
(1)教師提出要求。
(2)學生自由組合進行。
(3)匯報。
(三)總結。
1、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2、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現代化了,剛才同學們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點,我們對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學習和探究才剛剛開始,請同學們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書籍再,畫一幅未來交通工具的想象畫。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七
教材分析:
《溫度計》是粵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熱》的單元教學內容中的第二課。屬于觀察實驗活動課。本課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實踐活動、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的方式引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以“自主、合作、實踐”為主要學習方式使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探究精神。學生分析:
學生是四年級上學期開始系統地學習有關熱的科學知識。第一節課《冷與熱》時,是通過直觀的方法即身體感覺物體、環境的冷與熱,用手去感受水溫的冷與熱去認識冷與熱的現象。《溫度計》一課在前基礎上,繼續進一步學習熱的知識:學習探測熱的儀器的科學理論知識,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溫度計和應用溫度計,使學生實現用理論研究科學,用實踐來證明科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認識溫度計結構,從而掌握如何讀作和寫作,這是正常使用溫度計的基礎知識。
(2)過各種實踐活動,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溫度計,從而培養觀察能力和應用能力。
過程和方法:
(1)觀察和實驗。
(2)正確使用和生活應用。
(3)主要的教學方法:遷移法、觀察法、發現法、討論法、實驗法。
情感與發展:
(1)通過學習,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了科學與醫學之日新月異,造福人類社會,從而樹立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讓科學造福人類社會”的理想。
教學重點:
溫度計(氣溫計和體溫計)的正確使用和日常應用。
教學難點:
認識溫度計結構(玻璃泡、煤油柱、(水銀柱)、刻度、攝氏度單位和符號表示、如何讀作和寫作、探溫計內的彎曲位設計)。
教學準備:
活動(一):普通氣溫計:認識溫度計的結構。
在燒杯內倒入不同的溫度的水:掌握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活動(二):氣溫計的應用。
活動(三):體溫計的應用〔名括傳統型、掌上探溫計和耳窩探溫計(后兩種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準備)〕(重點提醒:傳統的醫用體溫針是用水銀做,要輕拿輕放,以免打爛,若打爛了要清掃好現場,但千萬不能用手直接接觸,因水銀有毒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學習任務:
二、師生共同探究,獲取新知。
(1)先讓學生自己說說對溫度計的了解以及還想知道的。
(2)活動(一)認識溫度計認識刻度及所表示的意義。
a、認識溫度的常用單位是攝氏度及其單位和符號的表示法。
b、認識和學會溫度的讀作與寫作(包括0度以下的的讀作和寫作)。
c、如何才能準確地讀出溫度計的度數(使用p9的討論)(學生可試做)。
討論后教師小結:(1)玻璃泡不能位容器底及側壁,必須浸沒在液體中。
(2)要等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即煤油柱或水銀柱的上升的進度穩定后)。
(3)以平視的角度讀數。
實踐應用: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自己小組所用的溫度計(把準備好的三種溫度計分派給小組)。
a、根據小組所用的溫度計填寫p9的表格。
b、選用哪一種溫度計測水溫?為什么?
c、什么叫量程。
教師小結同時引入另一新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溫度計是氣溫計和體溫計。我們先來應用一下溫度計。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八
教材分析:
《冷與熱》是粵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冷與熱”與學生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可通過身體感受,動手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們親歷探索科學,建立科學概念,獲取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和好奇心,本課“冷水與熱水”是這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從體驗中獲取新知,活動中發現新知,運用中深化新知。
設計思路:
1、科學學習應以自學探究為基礎,提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2、激發學生動機,采用創設情境提供誘因的方法。
3、使知識與能力同時發展,既重視學習過程,又要重視學習結果。
4、活躍課堂氣氛,創設氛圍使學生積極投入想想做做的活動中。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真觀察、收集、整理,研究有關冷與熱的事實材料,懂得冷與熱的原理。
2、通過親身實踐用手觸摸的方式把燙、熱、溫、涼、冷分開,并說出各有什么特征。3、通過合作實踐,并嘗試把學到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課前準備:
每組準備4個礦泉水瓶剪成的杯子和兩個小塑料袋,一瓶熱水,一瓶冷水等。教學過程:
一、談話、體驗:
今天的天氣大家感覺是冷還是熱?
請兩位同學上臺用手摸一摸預先準備好的兩瓶水,一瓶冷一瓶熱,并說出觸摸的感覺。
二、實踐探究。
(一)探究冷水與熱水的基本差異。
匯報活動可能得到結果:
生1:我組倒出了熱水、冷水、溫水三種。
生2:我組倒出了燙水、溫水、涼水。
教師:你們很聰明,能倒出這么多種類的水,從中總結出:水的分類:燙水、熱水、溫水、涼水、冷水。
實踐:讓學生用手觸摸各種水,說出有什么感覺。(生答)。
討論:假如萬一不小心,讓燙水燙傷了,用哪種方法好呢?
1、用自來水止痛。2、把水泡弄破。3、涂上燙傷膏或植物油。
生:匯報討論結果:
涂上燙傷膏或植物油這種方法好。
(二)探究冷水和熱水有什么不同。
師:冷水和熱水除了具有冷熱特性外,還有別的現象嗎?
師總結1、冷水和熱水具有冷和熱的特性。
2、物質在熱水里的擴散速度比冷水快。
3、熱水具有上浮性。
(三)探究熱水上浮的原因。
生合作與交流:再一次把裝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熱水中,再把裝有熱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觀察變化情況。
生匯報結果。
發現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沒有增加,但體積增加了,是因為熱水上浮的原因。
師小結:同學們真棒,這節課學習了有關水的知識,我們知道了水的作用很大,大家要愛惜水資源,節約用水,雖然本節課沒有告訴你答案,但是你通過親身體驗,親身感受,把問題一一解決了,這就是科學的方法,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將來會成為一名科學家。
板書設計:
第一課冷與熱。
1、冷水和熱水具有冷和熱的特性。
2、物質在熱水里的擴散速度比冷水快。
3、熱水具有上浮性。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九
1、心臟和血管的工作就是讓血液流動起來。心臟由很結實的肌肉組成,它通過有節律的跳動,像水泵一樣推動血液在血管里流動。遍布全身的血管就像繁忙的運輸線一樣,讓血液流向人體的各個器官。
2、一分鐘內心跳的次數與脈搏的次數是一樣的,可以通過測量脈搏來研究運動與心臟跳動次數的關系。平靜時,兒童每分鐘心跳的次數約為90次。
3、年齡、性別、體質、運動、情緒等因素都會影響心跳的快慢。
4、經常鍛煉、均衡飲食、不吸煙等良好習慣,都可以使我們的心臟和血管保持健康。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
教學四年級上冊《推和拉》一課,為了避免以前“機械地使用教材,照本宣科”,為了使教學效果更好,打開學生的思維,我是這樣設計這一課的。
1.以紙蝙蝠導入,通過學生的動手制作,在“讓小蝙蝠動起來”的活動中,引發學生對“推和拉”的研究興趣。
導入新課時,我用飛動的紙蝙蝠的可愛形象,激發學生的制作興趣,然后啟發學生看圖學習,探究出制作方法,再通過“讓小蝙蝠動起來”的體驗,使學生認識推和拉,激發他們濃濃的研究興趣。
2.運用發散思維,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推和拉的現象,理解推和拉可以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利用圖片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生活中的推和拉的現象以及推和拉后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然后教師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尋找生活中推和拉的現象,理解推和拉后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
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用不同的方法感受推和拉。
先讓學生進行教材中“推手掌”和“拉手臂”的運動,然后,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感受推和拉.在充分動手活動后,讓學生交流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感受,發現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最后再通過思考.討論,使學生明確推和拉的不同。
通過這次設計,我深刻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理念,更深刻認識到教學過程不是執行教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只有用教材進行創造,才能使我們的科學課精彩紛呈。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一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的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有12條棱,相對的棱平行且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形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有12條棱,所有的棱都相等;有8個頂點。
2、長、寬、高: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3、長方體的棱長總和=(長+寬+高)4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棱長12。
4、表面積: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5、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s=(ab+ah+bh)2。
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用字母表示:s=。
6、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相鄰單位的進率為100。
7、體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8、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用字母表示:v=abh長=體積(寬高)寬=體積(長高)。
高=體積(長寬)。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用字母表示:v=aaa。
9、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相鄰單位的進率為1000。
10、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統一公式: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v=sh。
9、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相鄰單位的進率為1000。
10、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統一公式: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v=sh。
11、體積單位的互化:把高級單位化成低級單位,用高級單位數乘以進率;。
把低級單位聚成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數除以進率。
12、容積: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
14、容積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跟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但要從里面量長、寬、高。
小學數學成績差怎么補。
首先我們應該先分析孩子們數學學不好的原因,有很多的孩子們是因為原本數學基礎就非常的薄弱,跟不上老師們復習的進度,所以越到后面越沒有自信心。還有的孩子們是因為數學基礎比較好,但是容易對知識點進行混淆,在做題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思路,不會對知識點進行運用。最后一類孩子們是在考試時非常的緊張、怯場,平時會做的題在考試時也非常容易丟分大腦一片空白。
孩子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數學的定義對知識點進行記憶,如果對解題的步驟和方法掌握的不夠扎實,可以在課下多進行練習。如果孩子們認為自己學習非常的慢,那就可以選擇報名輔導班,來幫助孩子們學習。
數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知識點。
1、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先用被除數的最高位除以除數,再依次類推,用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和除數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將前一步計算后的余數寫出來和下一步的數合起來再除。
3、每次計算后的余數都要同除數進行比較,不要忘了“余數要比除數小”.
4、如果被除數的最高位比除數小,則商的位數比被除數的位數少1位。
5、如果被除數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數,則商的位數同被除數的位數相同。
6、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a)沒有余數的除法:商×除數=被除數。
(b)有余數的'除法: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二
科學課并不僅僅局限于35分鐘的課堂時間,它擁有無限大的拓展空間,因此我們決不能將科學課理解為規規矩矩坐在教室聽講,而應該將孩子引領進入一個更廣闊的自然天地。課堂往往不能解決我們的所有問題,也不可能提供一切探究的機會,正確的引導學生將視野放之課外,室外是勢在必行的。所以在本課中我們大膽的將課堂拉向校園里,為科學探究提供廣闊的場地。孩子們也樂在其中,專注觀察,雖然紀律、自主性有待提高,但這是我們大膽嘗試要勇于面對的問題。課后教師有意提出的科學小任務,對學生提出適當的挑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科學探究很好的延伸到課外。
二.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學習自主性。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能預測物體受到推和拉時會發生什么變化。
2、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實驗體驗、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愿意按照制作方法說明制作紙蝙蝠。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舉例說明物體受到推和拉之后發生的變化。
2、能夠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種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結果是不同的。
其他目標:能夠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推和拉現象。
教學重點難點:“感受推和拉”
教具準備:
1、每組一套材料(60克的卡紙1張,彩筆、剪刀等)。
2、沙包或紙團、手球、木塊等,粉筆、小鏟、木棍、紙盒、記分表等。
教學過程:
一、引言:同學們好!我們今天開第四單元“力與運動”。它是我們這本書的重中之重。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推和拉”,從中感受到力的作用。進一步來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首先請大家看圖“推和拉”。
師:找一找,圖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受到推和拉的物體會怎樣呢?
生:拉動繩紅旗升起來了;拉到線風箏飛上了天空;拉動玩具鳥身上的吊線,鳥會抬爪走路。
生:推開籬笆門;割草機割草;用腳蹬自行車都是在用力推。
(讓學生分組討論后,提問小組代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師:通過交流你們發現了什么?誰能用概括前面幾種事情的一個詞的填空()推();()拉()。
生:(手)拉(風箏);(手)推(門)。
生:至少兩個。
生:力的作用是使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力有大小、方向,必須在兩個物體間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師可以引導,讓學生通過發現來根據出上面的物理常識)。
二、感受推和拉。
師: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推和拉,我們做下面的一個游戲。
活動目標:
1、能與同學合作用身體的運動感受推和拉是兩個不同的力。
2、愿意參加推和拉的活動。
3、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實驗體驗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4、能舉出生活中更多推和拉的例子。
實施過程:
師:(1)三人一組,兩人活動,另一人裁判,交替進行。
(2)活動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推手掌雙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間位置;拉手臂雙方逆向側面站好,手掌相握。在準備過程中,不允許用力推或拉對方。
(3)裁判員下達命令后,雙方用力推或拉,力爭戰勝對方。
師:通過活動,讓學生們討論,并讓大家說出自己的感受。
生:兩個同學同時推,力氣大的一方會將力氣小的一方推出界線,要想贏,就要增大腳與地面的摩擦力,發現力有大小。
生:用力推時,必須對正方向,方向偏了,也會輸,發現了力有方向。
師:同一規則再做拉手臂游戲。
(同理感受拉的作用效果)讓學生積極參與游戲,可給獲勝方一個“小獎品”來調動同學的積極性。
師:還可以讓學生做掰手腕等游戲。
師:活動結束后,讓同學們進行小組交流,引導學生討論在游戲中手臂有什么感受?要戰勝對方應該怎么做?生活中還有哪些推和拉的例子?比一比誰列舉的例子多。
生: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結果是不同的。推和拉會使物體移動位置或變形,推和拉是一種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體移動的位置遠近也同。
生:打開抽屜需要向外拉;關上抽屜需要向里推;拉開冰箱門;拉燈;拉窗簾;拉落水兒童;馬拉車;推手掌;拉手腕;拔河賽;推鉛球;引體向上;按圖釘;拔釘子等。
評:改變統一按教師的的意愿統一做同一實驗的作法,讓學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進行實驗,包括研究材料的選擇,研究途徑、方法、手段的選擇等,使學生的主體探究得以有效的進行,是實實在在的尊重學生,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
三、通過上面的游戲,我們認識了推和拉,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紙蝙蝠,用推和拉讓它飛起來。
活動目標:
1、能照圖制作紙蝙蝠。
2、能夠讓紙蝙蝠動起來,從中體會推和拉的作用。
3、能描述制作紙蝙蝠的重要過程。
實驗過程:
1、(1)拿出你們的學具,將一張正方形紙形折成一個三角形。
(2)將這個三角形再對折成小三角形。
(3)在有四層紙的一邊剪一個三角形的口子。
(4)向前拉動它的兩只“耳朵”,并在下面畫出“眼睛”。
(5)將每一側的三角翅膀向下折。
2、大家可以用彩筆把自己的蝙蝠裝扮的漂亮一點。制作完后,讓學生一只手捏住紙蝙蝠的身體,另一只手推或拉它的翅膀,觀察有什么現象,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體會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所帶來的不同結果,并用圖或文字把觀察的現象記錄下來。
3、組織學生分組展示自己的紙蝙蝠,并把推或拉觀察到的現象與同學交流。
評價建議:1、用下面的評價表進行個人評價。
學生姓名:__________活動:紙蝙蝠。
評價項目:
1、我能按示意圖制作的蝙蝠。
2、我做的紙蝙蝠造型美觀。
3、我用手推或拉蝙蝠的翅膀,發現它的耳朵跟著張或合。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從多種途徑觀察到動物運動的方式。
2、能夠通過感官和全身的活動,感知并模仿某種動物運動的主要方式。
3、能用圖和文字的形式記錄觀察結果。
4、能夠歸納出動物的多種運動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標準對動物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對觀察、模仿動物的各種運動方式感興趣。
2、能夠感受到動物世界的紛繁復雜。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周圍常見的動物的名稱。
2、能找出運動方式相似的動物的共同特征。
其他目標:
1、開始意識到自然界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和變化。
2、能發現動物的身體某些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并與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學準備:各種表演輔助工具(棍子、懸掛鐵絲、小物件等,兩個特大號的袋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表揚同學們的第一次研究,鼓勵大家繼續努力。“我們就會越來越像科學家。”)。
二、研究動物的運動方式。
1、小組活動。每組積極準備,選擇教師提供的輔助工具,模擬一種或多種動物運動的方式。
2、表演,全班一起評價。邊討論小結各種動物運動方式。
3、競賽。教師準備兩個特大號的布袋或較厚的塑料袋,全組同學一起模仿袋鼠媽媽帶著兩個袋鼠寶寶一起跳躍。看哪組速度快。
三、小組集體填寫“動物運動會報名表”。完成后討論小結。
四、小組活動:按不同標準對動物進行分類。看哪組的分類標準最多分得最恰當。鼓勵發散思維。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五
探索與發現(乘法結合律)。
知識點:
1、乘法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三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一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2、使用時機:當幾個數相乘時,如果其中兩個數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就可以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乘法結合律可以改變乘法運算中的順序。數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探索與發現(乘法分配律)。
知識點:
補充知識點:
1、式子的特點:式子的原算符號一般是×、+(-)、×的形式;在兩個乘法式子中,有一個相同的因數;另為兩個不同的因數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2、102×88、99×15這類題的特點:兩個數相乘,把其中一個比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改寫成整十、整百、整千與一個數的和(或差),再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運算簡便。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六
1、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2、說出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認同動物的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
養成在運動時注意自我保護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難點。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社會行為的特征、事例的判別及群體內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學過程。
播放錄像片段。
動物所進行的這一系列有利于它們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動,都是動物的行為(animalbehavior)。
提出問題:請列舉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運動方式:如蚯蚓的蠕動、魚的游泳、鳥和昆蟲的飛行、哺乳動物的行走、奔跑、跳躍等。
動物的行為常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
引出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動物的運動器官是怎樣完成各種動作的呢?讓我們以哺乳動物為例來探究。
運動系統的組成:
向學生展示探究實驗提綱,指導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組織下,有計劃地進行探究和討論。
(請你做一做屈肘和伸肘的動作,想一想,這個動作是靠哪些結構完成的?如果肘關節受傷了,還能正常完成這些動作嗎?為什么發生骨折或肌肉拉傷后,相應的部位不能正常運動?)。
參與學生小組活動中,注意及時發現問題和只當觀眾,不要告訴學生答案。引導學生一起探討,交流。
(觀察與思考)p28—29。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組成的。
思考:1、關節對骨的運動有什么意義?
討論:1、大吊車的哪些部位相當于動物體的關節?
2、除哺乳動物外,其他脊椎動物的骨骼也有關節嗎?
3、蚯蚓體內有肌肉,但是沒有骨骼,這是它不能快速運動的一個原因嗎?
4、人體都有哪些部位有關節?進行體育運動時,哪些關節容易受傷?應當怎樣保護?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觀察:屈肘動作的產生和伸肘動作的產生。
家兔等哺乳動物的運動也是這樣產生的。當然,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哺乳動物靠四肢支撐起身體,骨在肌肉牽引下圍繞著關節運動,使軀體能夠完成各種動作,從而具有發達的運動能力,有利于覓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生字,會寫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楊時求知心切,意志堅定,尊敬老師,真心誠意,學習楊時尊師好學的精神。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課題。
要求念得好。
二、簡介“成語”
1、簡介“成語”,舉例,如:自相矛盾。
2、你知道有哪些成語。
再讀課題。
三、根據自學提綱,學習生字。
1、聽錄音。
2、學習詞語。
(1)讀生字:
楊尊論盡冒敲等默久疼(師:這個字奶奶常用)慈祥容。
(2)不看拼音,再齊讀上面的生字。
按順序齊讀;打亂順序齊讀;自由讀;指名讀。
(3)給“楊、容”組詞。
(4)了解“黑”部首。
教師示范寫“黑”字部首和“冒”字。
提醒學生注意哪些地方。
(5)學生書寫生字(表揚寫字認真,寫得好的學生)。
四、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
(表揚姿勢正確,讀得快,讀得響的學生)。
2、給小節加序號。
3、指名學生自由選讀課文某一小節,教師給評點指導。
4、教師示范讀第三自然段。(要求學生學著讀)。
5、指名讀課文某一小節。
五、小結。
教學反思: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八
1、出示古詩,學生齊誦。
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
2、這些古詩中的“嬋娟、玉兔”指的是什么?
3、對于月亮,我們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識?
根據學生的表述,出示幾種典型的月相,并告知名稱(滿月、弦月、娥眉月)。
小結:月亮不同的.形狀稱為月相。月相有圓有缺,月相的圓缺變化成為月相變化。
3、出示圓月,了解學生對月相變化的原有認識。
(1)這樣的月亮一般會出現在什么時候?
(2)農歷十五、六之前的月相會是怎么樣的?之后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3)十一、二,初七八,初三、四,十八、九,二十二、三,二十六、七不同時期的月相又是怎樣的?請給不同的月相找到相應的位置。
二、模擬實驗,探究月相的變化規律。
1、引導學生設計模擬實驗方案。
(2)我們需要模擬哪些事實?我們要觀察的是什么?
2、學生模擬實驗,并畫下乒乓球在不同位置“亮面”的形狀。
3、根據模擬實驗的結果,調整一個月中不同時期的月相排序。
4、根據模擬實驗的結果,推測月相變化的一些規律。
a、月相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在一個月中盈虧一次。
b、上半月月相和下半月月相的凸面相反。
c、一個月中有幾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十九
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鉞低。
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第一節課中我們曾聽到過大小不同的音叉發出的不同的聲音,本節課我們要繼續來研究聲音的變化。
二、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使鋼尺發出聲音:出示鋼尺:你能想辦法使鋼尺發出聲音嗎?----注意:撥動鋼尺時,避免尺子與桌子發聲。
2、研究鋼尺幅度大小與音量之間的關系。
要求:輕輕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用力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重復3次,并記錄下表。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3、分組實驗。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三、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二十
補充知識點:
1、式子的特點:式子的原算符號一般是×、+(-)、×的形式;在兩個乘法式子中,有一個相同的因數;另為兩個不同的因數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2、102×88、99×15這類題的特點:兩個數相乘,把其中一個比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改寫成整十、整百、整千與一個數的和(或差),再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運算簡便。
《畫角》知識點。
1、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的方法。
畫一條射線,中心點對準射線的端點,0刻度線對準射線(兩合),對準量角器相應的刻度點一個點(一看),把點和射線端點連接,然后標出角的度數。
2、30度、60度、90度、45度、75度、105度、135度、120度和150度用三角板比較方便。
補充知識點:因為角是由兩條射線和一個頂點組成的,所以在連線時,不能兩點相連,而要沖過一點或不連到那一點。
數學學習方法技巧。
創設故事性情境,喚起學習興趣。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認為這正是教學的本質所在。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例如,在教學“比的應用”一節內容時,在練習當中我為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中秋節,江西巡撫派人向乾隆皇帝送來貢品——芋頭,共3筐,每筐都裝大小均勻的芋頭180個,乾隆皇帝很高興,決定把其中的一筐賞賜給文武大臣和后宮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軍機大臣和珅了馬上討好,忙出班跪倒“啟奏陛下,臣認為此一筐芋頭共180個,先分別賜予文武大臣90個,后宮主管90個,然后再自行分配”。還沒等和珅說完宰相劉墉出班跪倒“啟奏萬歲,剛才和大人所說不妥。這在朝的文官武將現有56位,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兩個,而后宮主管34人,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三個,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數一樣多”。皇上聽后點點頭“劉愛卿說的有理,那依卿之見如何分好?”此時,學生都被故事內容所吸引,然后讓學生替劉墉說出方法,這個故事把數學知識寓于故事情節之中,從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操作性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例如,在講“軸對稱圖形”內容時,教師提前讓學生準備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和幾種三角形的紙片。讓學生試做每個圖形的對折,使圖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學生通過操作后發現有些圖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圖形不能完全重合。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教案(通用21篇)篇二十一
1.10個0.1是(),100個0.01是().
2.0.23的計數單位是(),它有()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3.一個數由8個一,4個十分之一,6個千分之一組成,這個數是().
4.0.089擴大()倍是8.9;0.73縮小10倍是().
5.9.385保留一位小數約是().
6.把268000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是().
7.把369000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是()億,保留一位小數的近似數是()億.
8.不改變數的大小,把105.300改寫成兩位小數是().
二、判斷1.小數部分的位是十分位.()。
2.把一個數擴大10倍后是0.9,原來這個數是9.()。
3.8.5和8.50的大小相等,計數單位也相同.()。
4.根據小數的性質,80.600可以寫作8.6.()。
5.小數點移動三位,原來的數就擴大1000倍.()。
6.整數比小數大.()。
三、直接寫得數(6分)。
0.55×10=0.375÷10=4.05×100=。
10.04×1000=0.03×10=2.01×1000=。
7×59÷100=0.7÷1000=7.8×100=。
4.5÷100=0.516×100=7.05×100=。
四、讀出下面各小數。
(1)0.8(2)10.4。
(3)24.05(4)0.04。
五、寫出下面各數。
(1)十五點零八(2)二百點九三(3)零點零七五。
六、改變計數單位寫數(26分)。
(1)把下列各數改寫成兩位小數(6分)。
0.800=()20=()8.530=()。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12分)。
2075千克=()噸()千克。
2米9分米=()米。
0.85米=()分米=()厘米=)分米()厘米。
4米2厘米3毫米=()厘米。
(3)把下面各數改寫成以“億”或“萬”作單位的數(8分)。
684900=()萬720300900=()億。
67萬=()億10萬=()億。
七、化簡下面的小數(12分)。
(1)8.9060=(2)203.4600=(3)0.0074000=。
(4)0.807060=。
(5)6.060600=(6)9.400000=。
八、比較小數的大小(12分)。
(1)0.87○0.870(2)8.09○8.9(3)7.65○6.75。
(4)2.99○3(5)7.009○7.09(6)8.5○8.487。
九、應用題(12分,每題3分)。
1.100千克稻谷可碾米75千克,1千克稻谷可碾米多少千克?
4.甲數是3.8,乙數是38,在它們的末尾都添上兩個零,這時乙數是甲數的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