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是高中教學的關鍵,它既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精心設計。充分利用高中教案范文中的教學資源和案例,可以更好地指導實際教學活動。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一
1.文本全解。
(1)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與杜甫并稱“李杜”。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他出生于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附近),后隨父內遷移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之清蓮鄉。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25歲出蜀,漫游十余年,希冀通過交游干謁的途徑,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天寶元年(742)應詔赴長安,但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此后先后漫游了梁宋、齊魯、吳越、幽燕。天寶末,安史叛亂,李白應召人永王李磷幕,王室爭權,李磷被殺,李白株連人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乾元二年(759)三月行至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寶應元年(762)卒于當涂(今安徽當涂縣)。
李白性格豪放不羈,向往建功立業,對唐玄宗后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為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其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為屈原之后,古代詩壇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交厚,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對他極為傾服。中唐以來,李、杜優劣之論,聚訟紛紜。
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調張籍》)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倍嗽婏L不同,而各臻絕詣。有《李太白集》。
此詩大約作于天寶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期間。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比绱苏f可信,則本詩當作于742—744年前后。天寶中,殷瑤編《河岳英靈集》選此詩,贊為“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
(2)基本解讀。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其歌詞內容多寫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F存梁簡文帝、劉孝威等人的作品,都寫過蜀道之難,但內容單薄,藝術性不高。李白這篇則以切身體驗為基礎,結合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想像、大膽的夸張、雄放的語言和窮極變化的句式、韻律,創造出奇險壯觀的藝術天地,把“蜀道難”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一新。
關于本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李白通過蜀道之難,來表達自己的坎坷人生,抒發失意情懷。也有人說是表達了李白對社會政治前途的憂慮和關切。明代的胡震亨和顧炎武認為“自為蜀詠,別無寓意”。
全詩可分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開頭至“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從側面來描寫蜀道之難。
開首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開篇即連用三個嘆詞,強烈的詠嘆憑空而起,震驚人心,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切入正題。
“蠶叢及魚鳧”以下六句,詩人講述了蜀國、蜀道的歷史。從傳說中的蠶叢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未與秦塞往來,太白、峨眉之顛只有“鳥道”可行。地理的阻隔割斷了蜀國與外界的交往,似乎也割斷了歷史。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庇蓺v史講到今日蜀道的來歷,引入五丁開山的神話故事?!拔宥¢_山”,始有人跡可至的“蜀道”。即稱“天梯”、“石棧”,其險難程度,不言而知。如此得見地理的險峻,開路之艱難,這為蜀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烘托出艱險奇異的氣氛。
第二層: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具體從正面描寫蜀道的峻險高危,表現跋涉攀登之難。
先從古神話說起?!傲埢厝铡?,是說山峰高聳入云,連太陽神的龍車都無法通過。與險峻的高山相映,更顯出道路險絕的是山下湍激回旋的河流。山巒的高峻險阻,即使善飛如黃鶴,善攀如猿猱,也都為之發愁。這樣波瀾迭起,將蜀道之難寫得無以復加。
“青泥何盤盤”以下四句,詩人另辟蹊徑,從游蜀者的感受與對游蜀者的安危關懷方面來寫。山道九曲高危,仰首看參、井等星宿,幾乎手可撫觸,不由得叫人呼吸緊張,撫胸長嘆。僅幾個細節動作描寫,即勾勒出人行蜀道之困危狀態,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受。
“問君西游何時還”二句,詩人筆鋒一轉,以虛擬問答的方式,借問友人何日歸來,引出旅人面對“畏途”的羈旅愁思。
“但見悲鳥號古木”以下七句,描繪了洪荒叢林中悲鳥的號鳴,月夜子規的啼叫,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涼孤獨之感,也更讓人感到蜀道之難實難于上青天。以自然環境氣氛烘托人的主觀感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方法。李白在本詩中加以運用,更是想落天外,出人意表。
“連峰去天不盈尺”以下六句,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斑B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氣勢,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第三層: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尾,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表現居留之難。
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睒O寫劍閣雄關的險要。蜀中要塞劍閣,坐落在祟山峻嶺之上。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兼以猛虎、長蛇,“殺人如麻”,進一步突出其環境之險惡。
至此,詩篇歸結為望“君”早歸之意。西望錦城,慨嘆蜀道之難,這是作者的感慨,又是行者的感慨,同時也是此詩留給讀者的深切感受。也隱含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3)精華鑒賞。
將神話傳說、想像和藝術夸張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是本詩的最主要藝術特點。三者相輔相成,生動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和它陰森深邃的氣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艱險高峻和難以攀登的可畏可嘆,還為蜀道涂抹上一層古樸凄涼、離奇迷幻的色彩,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詩一大特點。詩歌句式以七言句為主,又間雜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變化頻頻,靈活多樣;語言或勻稱對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煉凝重,或通俗輕快,擺脫了一般詩歌中節奏統一板滯的現象,造成了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的美感和韻味。詩歌句式和語言的這種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羈的飄逸個性的體現。
詩歌中三次驚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主觀色彩濃厚,給人一唱三嘆、回環往復之感。隨著景物的描寫,驚嘆之情不斷加強,也使藝術效果逐步得以強化,使詩歌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2習題解說。
(1)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理解詩歌句式與情感表達的關系,體會《蜀道難》句式的獨特韻味。
參考答案:參考“精華鑒賞”第2段。
(2)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理解該句在詩歌當中加強主觀色彩的作用,及其造成的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藝術效果。
參考答案:“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句,是該詩的主調。該句在詩中重復三次,每次的作用不盡相同。在開頭,重在表現驀然驚訝的感覺,也使文勢更為突兀;在中間,是表現一種畏懼和發愁的心理,在文勢上有換氣和振起的作用;在末尾,則表現無可奈何,只得作罷的情緒,使全詩通過這樣的一唱三嘆,讓主調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3)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掌握蜀道“難”的具體特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并學會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歸納。
(4)第四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深刻理解、把握李白詩歌的主導風格和藝術特征。
參考答案:參考“精華鑒賞”第1段。
3.相關資料。
中唐以后直至今日,人們對《蜀道難》的寫作年代和主旨眾說紛紜。就中以用樂府舊題寫故國山川、別無寓意之說頗為可能。令人詹鏌疑是天寶元年初至長安時送友人入蜀之作,亦頗有可能。在送別詩中以主要篇幅描寫山川風景,在李白本人和其他唐人作品(尤其是七言歌行)中不乏其例。詩的結尾部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等句,有人據此以為有政治寓意。其實那不過是用左思(蜀都賦)、'張載《劍閣銘)中的成語加以變化,借以夸張山川之險。就如作者{天門山銘》中“天險之地,無德匪親”等句一樣,未必是影射時事。
《蜀道難)形象雄偉,感情熾烈,想像豐富,語言夸張。全詩色澤光怪陸離,動人心魄,充分顯示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的特色。詩人從各個角度攝取畫面,多方面突出蜀道之險。其結構則回旋往復,又層次井然。詩的句式多樣,參以散文句法,節奏鮮明而富于變化。雖然詩歌竭力描繪蜀道的艱難險惡,但人們讀后并不感到情緒低沉,反而為詩中夸張的描寫、雄健奔放的氣勢所激動,感受到一種崇高雄偉的美。這是因為詩人借助于對蜀道山川的描繪,寄托了自己開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魄,體現了向往雄偉不凡事物的精神面貌,因而具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激情。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二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唐朝詩歌?!妒竦离y》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擔憂,從藝術特點上看,詩歌想象奇特,筆法夸張,充分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習本詩對學生認識唐詩,鑒賞詩歌,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學生對古典詩歌并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還沒用真正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增強詩歌的鑒賞能力。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的意境美、聲韻美,激發他們對于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重點: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一)導入課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蜀道難》,再次感受李白詩歌的風格。(板書)。
(二)作者簡介[學生演說]。
(三)誦讀感知。
1、第一遍,個別學生堂上朗讀,讀后師生議論不足之處。
2、第二遍,聽錄音或老師范讀,學生圈點矯正。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
4、第四遍,學生結合注釋默讀,疏通詩意,圈出難點,合作交流。
(四)問題探究:
1、《蜀道難》中貫穿全詩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詩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全詩的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有一唱三嘆之效!
三難: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辟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角度說安居之難。
3、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總結。
這首詩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背誦該詩。
(八)板書設計: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三
2、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p>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1)分小組探究,然后綜合。
(2)查閱資料,整理不同說法。
(3)小組討論,確定比較合適的觀點。
(4)上網查詢,多方求證。
(1)《唐詩別裁》。
(2)《唐宋詩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顧炎武《日知錄》。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四
教學目的:
教學要求:
能自己讀通課文、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
教學重點:
鼓勵、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教學難點:
控制提問的方向性和針對性,探究浪漫主義特征在詩歌中的體現。
執教教師:
李萬輝。
教學準備:
1、簡易課件;2、印發預習閱讀材料。
授課班級:
高二(4)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生感悟情感把握要點。
三、學生閱讀課文。
教師指導怎樣讀。
四、學生講課文。
教師指導怎樣講。
五、指導學生質疑。
教師指導怎樣問。
教師提示學生質疑的角度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a、從文言知識的角度提問。
b、從文章內容的角度提問。
c、從詩歌鑒賞的角度提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結構方式)、
d、從讀懂一首詩的角度設置問題。
e、從課文結構方面提問。
六、教師提問、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七、指導學生答疑。
教師指導怎樣答。
八、教師總結。
問題設計:教師要提出的主要大的問題。
2、標題層出疊現有什么作用。
板書設計。
高奇壯風光。
蜀道難險勸阻友人。
要戒統治者。
一唱三嘆抒發情感強調主旨緊密呼應。
想象奇特神話渲染比喻新穎夸張獨特。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五
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范的作用。這種示范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展現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誦讀、鑒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個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了解李白,又進一步了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望通過誦讀與鑒賞兩個層面結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閱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于學生經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向了封閉。而詩歌閱讀鑒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于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接著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于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系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于“表”,第二條線屬于“里”,正是如此,讓學生表里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于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1、朗讀法。
2、點撥法。
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多媒體影音。
本公開課為第一課時,主要立足于引導學生學會朗誦,進一步熟悉其樂府舊題詩歌的特點,體會李白詩風的豪邁飄逸。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借助于“剝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詩的情感主旨。
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鑒賞和品味本詩的語言和藝術手法,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形成。
以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引出教學文本。
《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于樂府舊題。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保╬pt展示)。
(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三)、朗讀指導。
1、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奏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為例,教師示范并指導朗讀。
“噫吁嚱……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班嬗鯂健笔求@異之辭?!拔!薄案摺?,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昂酢薄霸铡保钥捎醒娱L音?!笆竦乐y”,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靶Q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边@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調誦讀?!吧嫌小倍鋸牟煌嵌日故臼竦赖母琶?,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包S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四)、問題研討: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師總結:
第一處創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新,有利于情感抒發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ppt展示:)。
(五)、學生聽名家范讀,再次朗讀。
(六)本詩內容主旨淺探。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復手法,直接抒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保╬pt展示)。
2、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為哪兩個關鍵字?
"高、險"(ppt展示)。
3、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容。
4、教師指導總結:
一嘆蜀道之高險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蜀道之驚險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山水險惡。
三嘆蜀道之兇險劍閣險要。
6、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7、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并組成一詩。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干句子集中起來: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問君西游何時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ppt展示)。
9、教師總結:
第二處創新:主題的現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容依照傳統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實的主題。
10、課后作業:
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信息技術。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六
一.教材分析和處理: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置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制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復誦讀,鑒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
1.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于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了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鉆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激活學生思維,使他們善于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采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點撥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發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教學設想:一課時完成.
一、教學過程:
我本著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依據認知規律安排了如下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幻燈片主頁面展示蜀地山勢巍峨峭撥的圖片,加上清幽的音樂,學生馬上有了追求壯美的感覺,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豪放飄逸的風格。
(二)解題(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蜀道難》是樂府舊題,了解這種題目的一般內容,為把握本詩的內容和思想作鋪墊)。
(三)教師范讀課文(設計目的在于:1、正音;2、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聲韻美和意境美)。
(四)學生初讀課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筆來,在結合書下注釋思考之后,還覺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劃出來,爭取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自讀,圈點勾劃,教師巡視輔導。(這種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問學生答,,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五)探討初讀疑惑。
學生互相交流初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設計目的在于:解決初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便進一步鑒賞詩歌)。
(六)吟誦詩文。
誦讀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
找學生吟誦詩文,并對學生提出三點誦讀要求:第一,在誦讀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當中;第二,讀出詩歌的抑揚起伏,注意古典詩歌的節奏;第三,讀出與現代文的區別來,也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設計目的在于:整體感受詩歌之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
(七)精讀課文,自主鑒賞詩歌。
1、要求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作鑒賞,然后與同學們交流。
2、對自己喜歡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詩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這樣的場景應該是什么樣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給幾分鐘,學生思考,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自主賞析,然后拿出來交流,教師適時點撥,作補充。(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鑒賞詩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八)教師小結。
同學們看看在這篇詩文當中有那藝術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學生回答,并一一舉例,談談自己的感受,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幫助)。
1、總結本詩的藝術技巧。
(1)善用反復: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現,形成行文線索,貫穿始終,使內容層層深入。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夸張到極致的技巧:
(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夸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秘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2、明確詩歌的主旨和情感。
這首詩以詠嘆為基調,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而戰禍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險給割據者創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笆竦夭豢扇?,不可居”是其表達的要義。(設計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詩歌的藝術特色,以便學生寫作借鑒,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詩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詩人的情感)。
(九)學生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再次感受詩歌的聲韻美和意境美。體悟浪漫主義詩歌的放達。(設計目的是:再次感受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培養學生對中華古典詩文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十)課堂練習。
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藝術手法。
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3、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5、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設計目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檢驗學生理解的程度,測試教學效果。當發現學生對某個藝術手法掌握不好時,則及時地強化)。
(十一)布置作業。
背誦《蜀道難》(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深刻感受詩仙李白飛揚的人生。備戰高考)。
本堂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努力體現“誦讀,品析,積累,運用”等語文課堂的教學要素,在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參與課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嘗試,盡量讓他們動口動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內容用說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課堂上分享,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們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是他們的用武之地。我的說課結束,因水平有限,會有考慮不周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七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簡介作者。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響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于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將自己的詩歌風格定義為“沉郁頓挫”。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少年時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才?!拔鍤q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睆亩鍤q起就長期在各地漫游,對社會生活多有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排擠,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腐敗,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愿,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于當涂。李白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他糞土王侯,傲視權貴,同情人民,關心政局。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情緒。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風雄奇、飄逸、直率、自然,對當時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響。有《李太白全集》。
三.寫作背景:(見創新)p30。
四.整體感知。
《蜀道難》樂府古題,這首詩描寫蜀道的雄奇險峻,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詩中想象奇特、豐富,氣魄的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這首詩,要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夸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五、朗讀課文、正音。
1、聽錄音2、請學生注音。
六.分析欣賞詩歌的內容。
1、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
3.賞析第一自然段:這一段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寫蜀道的高峻。
第一層: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這幾句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八娜f八千歲”為夸張寫法;“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兩句敘述蜀道來由。引用了五丁開山的典故。
問: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表現人和自然間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第二層: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曲折盤旋,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學習第二段: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p>
第一層: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湍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人們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5、學習第三段: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6、小結: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出現三次,用意不一樣:
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
7.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創新p29)(表現手法)。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小結: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作者表面寫蜀道之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遭挫折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6.藝術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豪放飄逸。
(2)發展了樂府古題,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一。
(3)反復詠嘆,一唱三吧。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八
3、《囚綠記》:猗郁蕈菌蔥蘢婆娑淅瀝瞥見。
涸轍之鮒: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4、《詩經》:氓蚩蚩愆期將子無怒垝垣爾卜爾筮咎言載笑載言于嗟桑葚隕徂爾。
湯湯漸車帷裳罔極咥笑隰玁狁不遑靡盬骙骙腓象弭魚服雨雪霏霏。
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勞。信誓旦旦:誓言誠懇可信。
5、《離騷》:修姱忳郁悒侘傺溘死鷙鳥方圜攘詬謠諑岌岌雜糅昭質可懲。
6、《孔雀東南飛》:懷忿葳蕤玳瑁流紈磐石拊掌婀娜躑躅赍錢日暝摧藏躡履悵然。
量體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否極泰來:否,不順利;泰,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7、《詩三首》:慷慨青青子衿阡陌羈鳥曖曖樊籠。
8、《蘭亭集序》:修禊流觴激湍彭殤嗟悼會稽靜躁虛誕世殊事異。
放浪形?。悍爬耍攀?形骸,人的形體。指行動不受世俗禮節的束縛。
游目騁懷:游目,遠眺;騁懷,放開胸懷,往遠處想。縱目四望,開闊心胸。
情隨事遷: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起了變化。
感慨系之:感,感觸;慨,慨嘆;系,聯結。有所感觸,慨嘆不已。
9、《赤壁賦》:桂棹幽壑嫠婦愀然舳艫橫槊賦詩麋鹿匏樽蜉蝣肴核狼籍枕藉。
不絕如縷:像細線一樣連著,將斷未斷。形容音樂細微綿長或聲音微弱或情況危急。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著。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竭,盡、完。拿不盡,用不完。形容極其豐富。
10、《游褒禪山記》:廬冢謬窈然瑰怪幽暗昏惑。
11、《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肄業干祿彌謗砥礪切磋相勖訾詈提攜視事店肆商榷。
刮目相見: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同“刮目相待”。
束之高閣:高閣,儲藏器物的高架,捆起來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著不用。
敷衍塞責:敷衍,馬虎,不認真,表面上應付;塞責,搪塞責任。指工作不認真負責,表面應付了事。
責無旁貸:貸,推卸。自己應盡的責任,不能推卸給旁人。
開誠布公: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旁稽博采:旁、博,廣大普遍;稽,考查、考核;采,摘取。表示從多方面考察、吸收各家長處之意。
規行矩步:比喻舉動合乎規矩,毫無茍且。也比喻墨守成規,不知變通。
12、《我有一個夢想》:鐐銬締造侈談颶風蛻變匿跡祈禱巍峨蜿蜒。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義憤填膺:胸中充滿義憤。
安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F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燒一樣,形容非常著急。
1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悼詞嫉恨誹謗誣蔑。
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淺嘗輒止:輒,就。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指不深入鉆研。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永垂不朽:垂,留傳后世;朽,腐爛,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二、文學常識。
1、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綠》、《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2、郁達夫:原名郁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1921年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1923年《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3、陸蠡,現代散文家、翻譯家,著有散文集《囚綠記》、《海星》、《竹刀》,譯著有《羅亭》、《魯賓遜漂流記》。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对娊洝钒礃非譃轱L、雅、頌三部分?!帮L”指十五國風,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詩宮廷樂歌;“頌”有“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对娊洝返谋憩F手法有:賦、比、興。《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F實主義的《詩經》與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
5、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6、《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因此它也被稱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最早見于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它是繼《詩經》《楚辭》以后較早的一部古詩總集。后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并且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7、《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作,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8、曹操,字孟德,東漢人。三國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9、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他亦有“隱逸詩人”之稱。
10、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出身士族名門,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早年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后多鑒前代名家書法,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有“書圣”之稱。
1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詞壇豪放派的代表,是北宋歐陽修領導的古文運動的主將。詞作代表《念奴嬌.赤壁懷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賦》等。
12、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卒謚文。臨川人。兩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著作收在《臨川先生文集》里。
13、馬丁·路德·金,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196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968年4月,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領導工人罷工,被人謀殺,年僅39歲。1986年,美國政府將每年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定為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
三、課文寫作素材。
1、《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之際,是黎明前的黑暗。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朱自清,面對現實,他悲憤,他不滿,而更多的是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他更多的是一個文人的角色,獨自徘徊在清華園的荷塘月色下,想超脫自然又無法掙脫這種境界,現實畢竟不是夢境。
朱自清的“文氣”屬于“狷”,而非是聞一多式的“狂”。可誰說寫得出這樣唯美溫婉散文的文人就沒有一點骨氣呢?“救濟糧”一例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也許他當時無法預知自己在未來的20年,但是他確實體現著他的“自清”:清正、清廉、清貧。他給我們后世的文學帶來了一股“清風”。(關鍵詞:獨處、美學體驗、文人風骨)。
2、《故都的秋》郁達夫。
故都的秋,總是清、靜、悲涼的秋。這北國的秋天,深深地烙印在郁達夫的心中,使他忘不了清秋的每一個細節;他無比地懷念陶然亭的蘆花、牽?;ǖ乃{朵和秋蟬的殘聲,他稱北國的秋日為“黃金般的日子”,他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的故都秋天三分之一的零頭。(關鍵詞:追求美、向往美;恬淡、淡泊的心境;平凡的美;善于觀察美)。
3、《氓》。
本詩情節簡單,少女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終于結成了夫婦,盡管她甘貧操勞,三年如一日;然而色衰愛弛,最后仍逃脫不了許多弱女子共同的命運——丈夫變心。這首詩,就作于歸途之中。
《氓》的杰出的藝術成就,形象地說明了作者為環境所促發的意識流、感情流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這并不是說,詩作是純主觀的產物,《氓》中女主人公的這種“獨特心境”,既是被棄歸返,重涉淇水,面對枯桑的具體環境所引發的,更是古來無數同類婦女呼聲的反映。
《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的寫形傳神,自然煥美的語言特色,它的融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的詩體格局,使之在《詩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關鍵詞:愛情、追求、堅貞)。
4、《采薇》。
獫狁、戰爭、戍邊。只幾個詞,不知打亂了多少人的生活??箵敉鈹常Pl家園,是他們所處的時代賦予他們的,由不得他們選擇的命運。被迫卷入其中的他們,看著隨時間流逝生長的薇菜,寄托著早日回家的希望,堅忍地戍守在邊疆,卻只能看著薇菜發芽、初生、長壯、變老、枯死,看著回鄉的希望如薇菜一般漸漸變得遙遠、變模糊、消失不見。當戰爭的幸存者最終回鄉時,雨雪霏霏,故鄉的模樣早已大變,卻又似曾相識,就和當初從家鄉踏上去戍邊的路時,回眸瞥見的一樣。只是那時的家鄉,楊柳依依。那一瞬,淚,止不住地流。
居無定所的煩悶,頻繁作戰的辛勞和疲憊,思念故鄉的痛苦,對個人命運的感慨,對入侵之敵的仇恨,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觸景生情的感傷,命運無常的恐懼,遙遙無期的等待,這一切無時無刻不沖擊著他們敏感多思憂患焦慮的心靈。他們吟唱,是自我遣懷,是自我撫慰,猶如受傷的小動物,只有自己舔吮傷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體驗悲傷。
幸好,受慣了命運擺弄、痛苦煎熬、憂傷折磨的他們,沒有失去自我,沒有成為行尸走肉。他們有感情,他們有心聲,即使生活只剩下苦難,他們也還擁有能感受到苦難的能力,也許這也是一種享受。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他們,是弱小的;不愿屈服于命運的擺布、發出自己吶喊的他們,是了不起的。(關鍵詞:亂世對人民的影響;個人與集體;內心的吶喊)。
5、《離騷》屈原。
生活在大一統前夕之亂世,出身貴族的他滿懷崇高而單純的政治理想,一心向往國富民強。他身佩香蕙,手持蘭草,袖溢清爽高潔之氣而不與污穢奸佞小人同道。赤誠精忠,胸有成竹,大氣凜然。以堅定的信念克己前行,以明潔的品質輔佐君王,他用敏銳的智慧指明生存方向。
然而他卻看盡世態炎涼。在官場直言進諫,卻遭小人排擠,君王疏遠而屢屢受挫,政治抱負實現無望;在學府悉心培養國家脊梁,但群芳卻在黑暗與腐朽中逐漸凋亡??删驮谌绱似D苦的道路上,他依舊沒有迷失方向,堅守在古代圣賢“伏清白以死直”的正道上。而他的特立獨行卻又一次遭到庸人的讒毀,使他陷入了孤苦與絕望。
痛苦、哀傷,“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矛盾、彷徨,“寧溘死以流亡”;堅忍、剛強,“雖九死其猶未悔”;依舊高潔、堅定立場,“豈余心之可懲”?而終憤投汩羅江。
集正氣清高于一身,與潔凈的水流化為一體,靈魂遠在高山之上。他就是屈原。(關鍵詞:正直、理想、愛國、奉獻、逆境、責任、尊嚴、挫折、節操、忠貞、進諫與納諫)。
6、《孔雀東南飛》。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碑斶@難以言喻的恨恨之語由劉蘭芝訴說,世人便知道,痛苦的愛情通向了它的終點,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但你不要懷疑,懷疑這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的愛情是真是假,因為他們本身就很脆弱,脆弱于宗法禮教、家長統治和門閥觀念。愛情往往是一個時代的附屬品,若這個時代包容,那我們的愛情就會孕育出甜蜜抑或哀而不傷,至少完整的愛戀,若這個時代閉塞,那我們的愛情只能在風雨飄搖中變得苦澀,生硬,干枯,頹靡,殆盡。我們的愛情總是會受盡時代的煎熬,可誰又能奈何?不是我們沒有愛情,往往是我們沒有機會去愛。若我的愛情來不及開花結果,也愿像焦仲卿與蘭芝合葬山野旁,鴛鴦比翼飛。(關鍵詞:愛情、矢志不渝、宗法禮教)。
7、《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千年前有一位游子佇立江邊,看緩緩流去的江水向天際遠去,看芙蓉花清麗的面龐,于是想起了家中的妻子,無奈嘆一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寥寥數十字,以婉曲的形式道出了中國人千年不變的思念。(關鍵詞:愛情;真實的情感)。
8、《短歌行》。
尊重并珍惜人才是領導者必備的素養。你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要不是發自真心的熱切接待,又怎能讓天下人心悅誠服;你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孟德月下對酒當歌,深情呼喚才子的到來。在風云變換的時代,正是唯才是舉,招賢納士的策略,豐富擴充了其帳下的智囊團,以至助他北定中原,成三國鼎立之勢,終成一代亂世奸雄。《管子》道:“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辟土,故能成氣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主”。因為尊重人才,你多了一雙審時度世,辨明是非的眼睛;因為尊重人才,你多了一只支持陪伴,攜手共進的臂膀;因為尊重人才,你多了一面發現過錯,矯正自我的明鏡。把握住才子的心,這是魏武帝的選擇,也是自古至今千千萬萬明智領導者成就豐功偉業的不二法寶!(關鍵詞:招賢納士,珍惜人才,領導者素養等)。
曹操是一世梟雄,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他又是一代文豪,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抒人才難覓之隱憂,嘆去日苦多之無奈……他自信,故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他真誠、寬容,故裸足迎才,唯賢是舉;他有文人的才情、武將的無畏、王者的謀略……他被歷史反復塑造,被歌頌,被指責,背黑鍋,演白臉,生前一世風光,身后飽受爭議,但,一切都不妨礙他活在歷史之外,超越時間,成為英雄榜上獨一無二的存在。(關鍵詞:英雄、豪邁、寬容、人才等)。
9、《歸園田居》陶淵明。
年少輕狂,“猛志逸四?!?,陶潛在快步追逐中,期冀著那個“大濟蒼生”的夢。然而,這些快步的追逐因為他出身庶民,只換來一次次同僚的輕視、嘲笑。在現實的殘酷中,他慢下了腳步,發現了那隱匿心靈深處對自然的熱愛、田園的向往。他種豆南山,采菊東籬,躬耕自資,慢行于田園間,享受著“悠然見南山”之樂。在他的慢行中,歷史記住了他對恬淡的追求、田園的向往。他不是生活在飄渺的超凡境界中,以自苦為追求,而是生活在閑適的藝術境界中,以自樂為美。他的藝術化的生活指向“愛”與“樂”,他豈止愛這--間的草廬,他愛他觸目所見的一切,他愛鳥的啁啾,愛春酒園蔬,愛微風好雨,不樂復何如!
有人說,陶夫子在用溢美之詞修飾著桃源,排遣著田園生活的無趣與辛勞,用朦朧醉眼淡漠塵世的責任與擔當,逃避著人生于世的喧嚷。而我想說,在看透官場的爾虞我詐,能如此決絕地棄浮名于不顧,返璞歸真,獨善其身,不得不說是一種過人的氣概!陶潛并非淡忘了躬耕之苦,而是在執著地固守著他的精神家園,睿智地將茅廬、飛鳥、酒香甚至死亡都詩化了,“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他懷有的是“曠而且真”的情懷。
在寂靜的樹木草叢中聆聽蟲鳴,在袒露的石頭泥土中汲取馨香,在悠悠的和風暖陽中擁抱溫軟的晨曦,這才是一個真真切切的陶淵明。(關鍵詞:田園生活、獨善其身、怡然自樂)。
10、《蘭亭集序》王羲之。
你,如爾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一篇蘭亭序,由感及理,明汝興懷,以景顯志。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你亦賞崇山峻嶺,戲流觴曲水,得游目騁懷,清幽淡雅,沉浸自然。你言人或悟言室內,或放浪形骸,然皆欣于所遇,樂己喜物。然而興盡悲來,又感樂景難永、樂情難再,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你樂良辰美景,你痛老之將至,你悲人生短暫。然而唇齒間又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著的熱情,“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從山水游賞中體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表達出積極入世的人生觀。(關鍵詞: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珍惜時間、生命;積極入世的人生觀)。
11、《赤壁賦》蘇軾。
有一種豁達,與宇宙同存;有一種灑脫,遺世而獨立。蘇子,一個徜徉于山水間,將名與利的虛浮置于身外的奇人。也許,他不是沒有過“哀吾生之須臾”的感嘆,也不是沒有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落,但是,他的博大的襟懷、寬廣的心胸,包容了一切的不平與憤懣。他的樂觀精神,讓他看破了世俗的膚淺,沖破了名與利的桎梏。他成功的突圍了。他冷眼旁觀汲汲于名利之徒,寧愿做“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閑人”;他看破了世間的變換歷史的浮沉,于是說出了“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的豪言壯語;即使有自嘲的時候,他也會用“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輕松帶過。這個令人驚訝的奇才,究竟是擁有著多么狂放的性格與不羈的情懷,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脫穎而出,用他的豪放為中國的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關鍵詞:灑脫、豁達、超脫;樂觀、積極的人生觀)。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戎馬長槍,建造千秋萬代之偉業?還是潛心修煉,祈求羽化登仙之永生?然而小楫輕舟自在游于山水間的蘇軾卻說,不是這樣。他說曹孟德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說物與我皆無盡而又何羨乎?在他眼中,貧與富,貴與賤,出將入相與漁樵江渚,所謂偉大與渺小,在歷史長河中終不過是短短一瞬;爭名逐利,勾心斗角不過都是過眼云煙。變是永恒的,然不變亦是長久的,唯有聽從心的指引,以曠達的胸懷,超然的態度,盡情享受造物者賜予的清風明月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正是參透了這一禪理,蘇軾才得以從黑暗的世俗泥淖中抽身出來,挾飛仙而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正是參透了這一禪理,才有了逍遙飛翔的莊子,采菊東籬的陶淵明,沉醉山水的歐陽修……在這一真理的指引下,他們最終成為了漫漫歷史長河中一朵朵晶瑩奪目、獨一無二的浪花。(關鍵詞:人生意義、禪理、超凡脫俗)。
12、《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志存高遠者實繁,達高遠視者蓋寡。并非人人能至“險遠之地”,從古至今“壯志難酬”之人不在少數,“長使英雄淚沾襟”之士也并非難求。然而,“盡吾志者,可以無悔矣”。人生之路、治學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無論險也罷,難也罷,有志之人定將“上下求索”而至險遠之地,便可無悔矣。
探尋“志”的過程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實現理想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當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時,會發現路變得越暗越窄,興許有時還會碰上電閃雷鳴的天氣。大多數人會被這樣的情景嚇倒,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過于泥濘,因此不愿再前進,于是,他們就這樣背離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之人終會在黑暗中發現希望之火,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腳的終點站。(關鍵詞:志向、信念、不懈、成功等)。
13、《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當奧巴馬站在總統就職典禮上時,一個新的夢誕生了,這個夢,在四十六年前就在醞釀,當馬丁路德金站在林肯紀念堂,喊出千萬黑人的夢想時,這個夢,便在人們心中醞釀。這個夢,是一個關于和平、平等與博愛的夢,他不僅是美國黑人心中的夢,他是全世界黑人心中的夢,是全世界受種族壓迫的人心中的夢。那個充滿堅毅眼神的黑人牧師,站在臺上,激昂地陳述自己的夢想,那個夢想沒有歧視,沒有仇恨,只有愛。人與人之間,不分膚色,不分種族,人與人之間,不分高低,不分貴賤,當白人兄弟與黑人兄弟雙手緊緊相握時,當猶太兄弟和阿拉伯兄弟雙手緊緊相握時,他們明白,他們有同樣的母親——自然。
當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再聽到他堅毅又激昂的講話時,我們,無論是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心中都微微一陣震動,那是我們最終的夢想,雖然這個世界還充滿仇恨,雖然千百年的矛盾似乎無法解除,但是我們知道,馬丁路德金告訴我們了一條路,在這條路上,人們攜起手來。我們似乎看不到那世界大同的一天,但是馬丁路德金給了我們一個方向,讓無數的人心中燃起博愛的希望,使我們在荊棘叢生的生活中繼續充滿希望的生活下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九
一、說教材:
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筆落驚風雨”板塊一篇基本閱讀型的課文。
對于古典詩歌的學習,除了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要提高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通曉背景,整體感知全文,初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和疏通詩文,提高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點)。
3、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深入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解讀法。
三、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導入:作者簡介(生平略、作品風格詳)、寫作背景(利于學生理解詩文)。
整體感知:聽課文錄音,注意字詞的.讀音,體會詩句的語氣,語調與長短句式變化的關系。
分析課文:從題目的“難”字著手,提問:作者為什么說“蜀道難”呢?“難”在哪里?文中有多少處直接提到“蜀道難”的?我到這里為止提了三個問題,對于前兩個問題,學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來,等我們在疏通完課文之后,再解決。但是第三個問題,學生是很容易能夠回答得出來的。因此我只要求學生馬上回答我的第三個問題,順著這個問題,看看作者在文中三處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難”是否一樣。這樣,就進入詩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釋為我們提供了詳盡的解釋,有助于我們疏通詩文。在詩文的疏通時,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重點詩句、字詞,多讓學生嘗試著翻譯,我及時點評、引導。同時還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詩句,分析詩句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句式特點。
課文從三個角度寫了登蜀道之難,而每一段剛好為一個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這里就是解決了上面提到的作者為什么說“蜀道難”和“難”在哪里這兩個問題了。
第一課時疏通到課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課時。
按照第一課時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結合課文當中的詩句讓學生說說詩歌是怎樣體現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
總結《蜀道難》這首詩的重點字詞,再次理清“三難”。
布置作業:出默寫題,課后再背誦課文。
五、板書。
課題作者。
三難: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辟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的角度說安居之難。
總結:我的教學設計抓住了詩歌當中的“三難”,以此為線索,展開詩文的疏通。對于詩歌當中用來表現“三難”的詩句,也是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體現。所以用這些詩句可以總結出“三難”的結論,也可以用這些詩句賞析李白的詩風,讓學生欣賞對蜀道難的想象和描寫。學生在讀懂了詩文才能夠賞析,但是我們也可以融賞析于理解的過程當中。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放達。
3.感知鑒賞藝術手法。(難點)。
教學步驟。
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妒竦离y》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
1、教材根據什么把這首詩分為三段?有哪些標志性的語句?——“問君西游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保梢娛撬陀讶巳胧穸鳎瑸橛讶藫鷳n。也有其他說法。)。
2、三段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各出現一次,各是從什么角度寫蜀道之“難”?各用一個字概括。——高、險、禍。
3、第一段怎樣寫“高”?——開篇點題,主旨句一現,用感嘆、重復、夸張強調山高,奠定雄放的基調。——側面烘托: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寓高山阻隔之意;再以五丁開山的傳說說明蜀道的來由,渲染神幻雄奇的色彩;——再具體寫山勢的高危,突出路之難行。先用想象和夸張寫山之高,水之險;又用“黃鶴”“猿猱”來襯托山勢的高危驚險;然后以山道曲折難行表現山高山險;最后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觸摸到星星!
4、第二段怎樣寫“險”?——一問一嘆,表達對友人的擔憂,烘托蜀道之險;——“但見”幾句渲染凄涼氣氛,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教案《《蜀道難》教案(多媒體教學)》?!斑B峰”幾句渲染驚險氣氛,運用夸張:“連峰”“枯松”“飛湍”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急流之猛,渲染驚險的。氣氛。
5、第三段怎樣寫“禍”?——從寫景轉而言志,從劍閣的險要地勢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葘懯裰袆﹂w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易發生戰禍;——再夸張地想象戰亂慘景;呼喚友人,表明為友人的安全擔憂,更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這首詩運用側面烘托、想象、夸張、反復等手法,以雄奇的筆調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麗險峻的山川景色,展現了蜀道高峻、崎嶇的面貌。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暗喻人生旅程的艱難,并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
關于這首詩的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一說:劍南節度使嚴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這首詩系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一說:為諷刺章仇而作。按:章仇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曾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于媚上取寵的人。一說:為諷諫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認為這首詩中“問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
背誦全篇。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一
1、選出下列句子中書寫全部正確的一項()。
a而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顛。
b地崩山催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c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聯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依絕壁。
d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2、下列詩句朗讀時語氣節拍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b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c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d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3、對下列詩句解說有錯的一項()。
a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從古蜀王開國以來,歷經四萬八千年,不與秦國互通來往。
b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手可摸到參星,穿過井星,仰起頭屏住呼吸;手撫胸口,坐地長嘆。
c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飛奔而下的急流瀑布交相喧鬧,水沖擊山崖,碎石滾滾而下,山谷中響起雷鳴般的聲音。
d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所守護的人不是匪徒就是親戚,但是轉眼就可能變作豺狼一樣的人。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和處理: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置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制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復誦讀,鑒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
1.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于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了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鉆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激活學生思維,使他們善于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采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點撥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發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教學設想:一課時完成.
一、教學過程:
我本著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依據認知規律安排了如下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幻燈片主頁面展示蜀地山勢巍峨峭撥的圖片,加上清幽的音樂,學生馬上有了追求壯美的感覺,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豪放飄逸的風格。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李白可以說是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雕像。要提起李白,我想給大家提三件事:一是詩,二是酒,三是劍。李白是詩仙,杜甫說李白的詩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說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還是個劍客,他自稱“十五好劍術”,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并寫下了“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這樣的詩句。那么,對于李白的詩、李白的酒、李白的劍,詩人余光中曾在一首小詩中作過非常生動的評價,他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在這樣的評價中,我們似乎能夠感覺到衣袂翩翩的李白,他是那樣的灑脫、那樣的長超拔不群。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他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著耀眼的靈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難》中,他憑借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和超凡脫俗的生花妙筆,向世人詮釋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層次。在這幅描繪蜀國古道的潑墨大寫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測的筆法,不僅寫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險峻和崢嶸,寫出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對人心靈的震撼,還寄情山水,狀物抒情,把想象、夸張、神話和現實了無痕跡的融合在一起,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味李白的名篇《蜀道難》。(這一設計,目的在于營造詩情氛圍,喚起學生對詩歌美感的祈盼,回顧李白人生,初步了解《蜀道難》的內容和藝術特色,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為后面教學步驟的展開作鋪墊)。
(二)解題(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蜀道難》是樂府舊題,了解這種題目的一般內容,為把握本詩的內容和思想作鋪墊)。
(三)教師范讀課文(設計目的在于:1、正音;2、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聲韻美和意境美)。
(四)學生初讀課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筆來,在結合書下注釋思考之后,還覺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劃出來,爭取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自讀,圈點勾劃,教師巡視輔導。(這種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問學生答,,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五)探討初讀疑惑。
學生互相交流初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設計目的在于:解決初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便進一步鑒賞詩歌)。
(六)吟誦詩文。
誦讀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
找學生吟誦詩文,并對學生提出三點誦讀要求:第一,在誦讀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當中;第二,讀出詩歌的抑揚起伏,注意古典詩歌的節奏;第三,讀出與現代文的區別來,也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設計目的在于:整體感受詩歌之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
(七)精讀課文,自主鑒賞詩歌。
1、要求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作鑒賞,然后與同學們交流。
2、對自己喜歡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詩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這樣的場景應該是什么樣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給幾分鐘,學生思考,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自主賞析,然后拿出來交流,教師適時點撥,作補充。(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鑒賞詩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八)教師小結。
同學們看看在這篇詩文當中有那藝術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學生回答,并一一舉例,談談自己的感受,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幫助)。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三
教學的問題:
1.李白和李白的詩歌。
2.在誦讀中感悟體驗李白的情思。
3.品味語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詩風。
學習時間:兩課時(90分鐘)。
準備材料:多媒體課件、大白紙、彩筆、膠帶。
課前準備:復習學過的李白的詩歌并能熟練背誦,收集與李白有關的故事并能生動的講述。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詩壇爭霸。
目標:創設情境,了解作者和相關作品。
時間:15分鐘。
活動過程:
1.多媒體投影。
2.(畫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圖片,文字:走近李白走進《蜀道難》走向唐詩的顛峰)。
3.將學生每6人一組分開,然后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交流背誦的詩歌和講述李白的故事,做好“爭霸”準備。每組選出三名同學,其中兩名分別參加“背誦接龍”和“故事大賽”,另一名作評委。
4.背誦接龍。
投影比賽的要求:參賽的同學以接龍的形式背誦李白的詩歌,背不上來的同學可以說“過”,背誦錯誤較明顯的不計數,接龍數最多的組為擂主。
5.講故事比賽:
投影比賽規則:每組講述一則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過2分鐘,得分標準如下表:
分類內容準確充實語言流暢簡潔表演性強有文采。
分值3分3分2分2分。
各組代表演完畢,由評委打分,評出做擂主的小組。然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蜀道難》寫作的背景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
投影內容:
問題:《蜀道難》究竟表達了李白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動二:朗朗上口。
目標:誦讀課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時間:30分鐘。
活動過程: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讀不準的字音和讀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組討論字音和句子的停頓。
3.開火車朗讀課文,每位同學讀兩句,檢驗初讀效果。
4.多媒體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把握節奏,體驗作品的感情基調。
5.學生每四人一組討論詩歌朗讀技巧的處理。
出示投影:課文朗讀技巧的處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1)詩句的停頓和節奏;(2)韻腳的變化;(3)句式長短的變化;(4)回環復沓的詩句。
6.以組為單位匯報朗誦。
7.師生點評。
第二課時。
活動三:詩海淘寶。
目標:品味詩句,理解詩歌語言的深刻含義。
材料:大白紙、彩筆、膠帶。
時間:20分鐘。
活動過程:
1.出示投影,介紹李白詩歌的特色: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州。——李白。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鸥Α?/p>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詩風豪放、雄奇、飄逸,濃厚的自我表現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膽?!吨袊膶W史》(馬秋高主編,中卷)。
2.撒網采珠,以6人組為單位“詩海淘寶”,先在大白紙上畫上五個大珍珠:(1)紅珍珠:一唱三嘆的詩句;(2)綠珍珠:想象奇特的詩句;(3)黃珍珠:夸張渲染的詩句;(4)藍珍珠:氣勢充沛的詩句;(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詩句。要求各小組分別用紅、綠、黃、藍、黑彩筆書寫上述詩句,允許有交叉。
3.各小組展示討論的結果,互相比較,教師點撥評價。
4.要求學生將采集的“珍珠”收藏在摘錄本上。
活動四:慧眼識珠:比較鑒賞。
目標:在比較中鑒賞詩歌的語言、主題、結構、表現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動材料:大白紙、彩筆、膠帶。
時間:25分鐘。
活動過程:
1.學生以六人組為單位討論《蜀道難》與《將進酒》在語言、主題、結構、表現手法、抒情方式的異同。(以上五方面任選其一)。
2.出示投影:《將進酒》。
3.教師巡回指導選題,以免上述四方面討論的問題出現空缺,并在學生有困難時及時提供指導。
4.學生把討論的結果寫在大白紙上,展示討論結果,教師點撥評價。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四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2.通過聽錄音的方式,學生能夠把握文章情感基調。通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難”難在何處。
3.感受李白詩風的豪邁特點,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奇險雄壯之美。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習李白詩歌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蜀道“難”在何處,文章如何表現蜀道之難的。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感知詩歌情感基調。
1.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播放音頻。
2.學生談感受。(明確:從詩中能讀出蜀道的山高水險,奇峻壯危;李白充沛,高昂的情感)。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學生再次聽音頻,提問:
明確:
第一部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寫蜀道的來歷。接著從“鳥道”寫蜀道之高險。(板書:高險)。
第二部分:借“悲鳥”和“子規”“猿猱”等景物,生發悲壯感慨;再寫山水之勢的驚險。(板書:驚險)。
第三部分:通過劍閣山的崢嶸之勢,寫蜀中戰禍之烈,表現蜀道上的兇險。(板書:兇險)。
2.文章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讀第一段,找出具體描寫“難”的詩句,說說詩人怎樣把抽象的“難”展現出來的?(指定學生答)。
明確:
第一句:直抒胸臆,連續運用三個韻調和諧的嘆詞,表現詩人被蜀道之高而驚恐的心境,使人未見其高,先聞其險。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四萬八千歲”是一個夸張的說法,說明了蜀道長時間的閉塞。
3.蜀道之高險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這里的“鳥道”是“橫絕峨眉巔”,可以看出山勢之高;“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這一句中“沖”“回”字表現出蜀道之高險。(板書:蜀道的高峻)。
接著,通過“黃鶴”的“不得過”,“猿猱”的“愁攀援”,來側面烘托出山勢之高險。只能讓人“仰脅息”而“坐長嘆”。
明確:“悲鳥”“子規”的叫聲,烘托出凄慘悲涼的氣氛,讓人“畏巉巖”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號”,一“啼”,一“愁”,將蜀道的“難”表現得更加具體。(板書:景物的凄慘、山水險惡)。
范文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
引言:《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妒竦离y》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五
前面提到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難》,就是代表: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開篇,詩人就通過連聲的驚嘆,層疊的比喻,突出地表現了蜀道那不同尋常的險峻,然后又通過神話傳說,夸張的筆墨寫出了蜀道是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途,給險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為進一步描寫蜀道的艱險作了鋪墊。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紫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此段極寫山勢高危。那太陽的六龍車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沖波擊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嶺的奔騰禾川,再加上黃難以飛過,猿猱發愁攀援的反襯,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艱難。接著,詩人又以青泥嶺上盤旋迂回、百步九彎,似枯藤纏繞危巖的道路,和行人在高處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緊張得屏住呼吸,只有撫膺長嘆!通過歷史上的險阻、峰嶺的高峻、山路的崎嶇等描寫,蜀道艱險之狀,似乎已經寫盡,但詩人筆鋒一轉,以反問的句式,引出了一個新的境界:
這里側重渲染蜀道沿途荒涼悲凄的氣氛。山勢險峻,森林荒涼,野鳥悲號,子規啼鳴,更何況群峰接天,枯松倒掛,深河飛瀑轟鳴,行人聞聲失色,充分表現了蜀道的驚險,悲涼的空寂,由此而產生出了一種排山倒海,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最后,詩人由寫蜀中要塞劍閣的形勢險要,引發出對時局的隱憂和對人生的感慨: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此段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和左思《蜀都賦》中描繪劍閣雄險的名句,表現了地勢的險要,進而奉勸人們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亂的發生。最后,以再次重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結,蘊藉了無限的感慨。
《蜀道難》形象雄偉,感情熾烈,想象豐富,語言夸張。詩人以變化莫測的筆法,通過從古到今,從總體到局部,從山路到行人,以及環境氣氛的悲涼、政治局勢的險惡等多方面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的艱險,展現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全詩色澤光怪陸離,結構回旋往復,節奏鮮明而富于變化,充分顯示出積極浪漫主義的特色。故而李白的同代人殷璠《河岳英靈集》稱之為“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p>
前人論李白的詩,多標之以氣。吳融《禪月集序》稱李白詩“氣骨高舉”?!耳Q林玉露》說李白“作為歌詩,不過豪俠使氣。”王世貞《藝苑危言》說“太白以氣為主”。稱李白“以氣為主”,實際上揭示出了李白詩歌一個極為重要的藝術特征,即李白詩的強烈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色彩,他的詩是他的理想、才具、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現。李白是一位充滿激情的詩人。他的人生,可以說是追求自我價值、自我人格實現的人生。李白所要抒發的多是一種不吐不快的激蕩情感。在情感的表達上,詩人又選取了與這種情感性質相應的形式——宣泄的方式。李白詩表達情感不掩抑、不委婉,不取溫柔敦厚之道,而是情感的率真的傾吐。
李白的兩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不僅道出了他詩的語言的核心,同時也表明著他的美學理想。這個美學理想體現在他的詩歌的每一個組成部分。與軒然高舉的氣骨、激蕩的情感、超凡的想象相適應,李白選用了不同于其他盛唐詩人慣用的詩體,創造了自己特異的結構與語言,以使詩情和辭采天然融合。李白五絕、七絕都稱名于世,五言古詩也寫得很好。然而他用得最多、也最擅長的是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
在李白的作品中,有兩個很特殊的現象:
一是樂府奇多。在李白那個時代,所有的詩人,大都偏重于近體詩的寫作,很少有人再寫古風,尤其是樂府??墒抢畎椎淖髌分校瑯犯剂耸种贿€多。李白集中,現存樂府一百四十九首,七言古詩八十余首。長短不拘,自由靈活的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為詩人抒發激蕩奔放的情感,馳騁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梁甫吟》等,都是樂府歌行或七言古詩。李白極熟練地運用了這些詩體,所以無論詩的思想內容怎樣風雨爭飛,魚龍百變,怪偉奇絕,但都如同水隨山轉,云從風幻,自在天然。
二是律詩奇少。李白的近體詩,共七百七十九首,但律詩只有八首,這真是一件使人難以相信的事。李陽冰說:“太白著述,十喪其九。”可見今本所載,不過其十分之一,所以今本所載七言近體(律詩)八首,并不能斷言他終生只作此八首。雖然如此,但也十足的說明李白很少作七律。李白七律雖少,但絕句卻很多,而且也都很好。在唐朝,絕句可以合樂而歌的,這和樂府很相近。李白的樂府,是當代的絕唱;他的絕句,也是當代絕唱。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六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響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于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將自己的詩歌風格定義為“沉郁頓挫”。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少年時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才?!拔鍤q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從二十五歲起就長期在各地漫游,對社會生活多有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排擠,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愿,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于當涂。李白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他糞土王侯,傲視權貴,同情人民,關心政局。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情緒。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風雄奇、飄逸、直率、自然,對當時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響。有《李太白全集》。
《蜀道難》樂府古題,這首詩描寫蜀道的雄奇險峻,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詩中想象奇特、豐富,氣魄的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這首詩,要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夸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1、聽錄音。
2、請學生注音。
1、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
3、賞析第一自然段:這一段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寫蜀道的高峻。
第一層: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這幾句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八娜f八千歲”為夸張寫法;“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兩句敘述蜀道來由。引用了五丁開山的典故。
問: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表現人和自然間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第二層: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曲折盤旋,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學習第二段: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p>
第一層: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湍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人們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5、學習第三段: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6、小結: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出現三次,用意不一樣:
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
7、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創新p29)(表現手法)。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小結: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作者表面寫蜀道之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遭挫折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6、藝術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豪放飄逸。
(2)發展了樂府古題,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一。
(3)反復詠嘆,一唱三吧。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七
冠縣一中。
陳以波。
教學重點:
感性地感受本詩藝術風格的同時能夠理性地分析鑒賞。
授課時數:一課時。
授課方法:誦讀法、點撥法。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研讀課文。
1、詩人怎樣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
虛寫映襯:黃鶴、猿猱;
摹寫神情、動作:捫星、撫胸;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
運用夸張:峰、松、湍、瀑、巖石。
典型勾勒:劍閣崢嶸崔嵬。
2、詩一開篇極言蜀道難有何作用?
明確:點明主題,為全詩奠定雄放的基調。
明確:蜀君開國是強調古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五丁開山的傳說是說明蜀道的來由;贊揚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4、這一段的第三層詩人是怎樣描寫蜀地之“險”的?
明確:先用“黃鶴飛不過去,”“猿猱攀不上去”來反襯山勢的高危驚險。
接著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觸摸到星星!
5、詩人給這個“畏途”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明確:句渲染凄涼氣氛,“連峰”四句渲染驚險氣“但見”四氛。
6、分析最后一段作者所表達的意圖。
明確:說明四川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亂者與朝廷對抗,朝廷的軍隊很難攻進蜀中平定叛亂者,因而就會造成戰亂局面。表明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7、“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詩中三次出現,是不是簡單的重復?為什么?
明確:可以形成一個以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嘆之效。三嘆者,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
8、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明確:(1)善于把想象、夸張、襯托等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豪放飄逸。
(2)發展了樂府古題,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一。
9、課堂小結:
詩人以飄逸豪放的風格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瑰麗雄奇的山水畫卷。想象奇特,縱橫古今,千百年后讀之,依然熱血沸騰,余音繞梁。
10、作業:
以“簡介李白豪放詩風”為副標題,。
作文一篇,不少于800字。
陳以波。
文檔為doc格式。
高中語文蜀道難的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八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蜀道難》。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置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制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復誦讀,鑒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鑒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而要想透過語言表面讀懂文字背后深層的意思,那就少不了問題探究,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鑒賞詩歌,就要給他們自主鑒賞的機會,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臺,因此,我將本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
1.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采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于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了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鉆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激活學生思維,使他們善于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采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發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我本著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依據認知規律安排了如下教學步驟:
幻燈片主頁面展示蜀地山勢巍峨峭撥的圖片,加上清幽的音樂,學生馬上有了追求壯美的感覺,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豪放飄逸的風格。
(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蜀道難》是樂府舊題,了解這種題目的'一般內容,為把握本詩的內容和思想作鋪墊)。
(設計目的在于:1、正音;2、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聲韻美和意境美)。
我要求大家拿起筆來,在結合書*釋思考之后,還覺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劃出來,爭取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自讀,圈點勾劃,教師巡視輔導。(這種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問學生答,,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學生互相交流初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設計目的在于:解決初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便進一步鑒賞詩歌)。
誦讀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
找學生吟誦詩文,并對學生提出三點誦讀要求:第一,在誦讀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當中;第二,讀出詩歌的抑揚起伏,注意古典詩歌的節奏;第三,讀出與現代文的區別來,也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設計目的在于:整體感受詩歌之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
1、要求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作鑒賞,然后與同學們交流。
2、對自己喜歡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詩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這樣的場景應該是什么樣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給幾分鐘,學生思考,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自主賞析,然后拿出來交流,教師適時點撥,作補充。(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鑒賞詩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同學們看看在這篇詩文當中有那藝術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學生回答,并一一舉例,談談自己的感受,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幫助)。
1、總結本詩的藝術技巧。
(1)善用反復: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現,形成行文線索,貫穿始終,使內容層層深入。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夸張到極致的技巧:
(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夸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秘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2、明確詩歌的主旨和情感。
這首詩以詠嘆為基調,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而戰禍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險給割據者創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笆竦夭豢扇ィ豢删印笔瞧浔磉_的要義。(設計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詩歌的藝術特色,以便學生寫作借鑒,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詩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詩人的情感)。
學生齊讀課文,再次感受詩歌的聲韻美和意境美。體悟浪漫主義詩歌的放達。(設計目的是:再次感受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培養學生對中華古典詩文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藝術手法。
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3、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5、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設計目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檢驗學生理解的程度,測試教學效果。當發現學生對某個藝術手法掌握不好時,則及時地強化)。
背誦《蜀道難》(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深刻感受詩仙李白飛揚的人生。備戰高考)。
本堂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努力體現“誦讀,品析,積累,運用”等語文課堂的教學要素,在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參與課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嘗試,盡量讓他們動口動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內容用說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課堂上分享,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們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是他們的用武之地。我的說課結束,因水平有限,會有考慮不周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