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學生具備堅持不懈的毅力和自律能力,他們能夠堅持學習,不被困難和挫折擊垮。接下來,請欣賞一些優秀學生的感言,他們對學習和人生都有著獨特的見解。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一
清明節來了,暖和的陽光照耀著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在這春回大地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到江陵掃墓。
一路上,車里熱熱鬧鬧的。我們欣賞著田園山色。看,馬路兩邊那金燦燦的油菜花,多美啊!梨樹上開滿了白色的小花,桃樹的枝葉上掛著一朵朵粉紅的花。
隨著公路盤曲而下,我們到了目的地。我們把五顏辨色的鮮花插在墳墓上,放上了鞭炮,還在墓前磕了頭。
這次清明節,我的收獲很大,我懂得了人和人之間的親情。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二
清明節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肴。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中國作文網)。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三
從小到大,我可能從來都沒有真正理解過著節日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也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也沒有人帶我去看過………..
但是,今年的清明節,讓我終于明白這是個什么樣的節日。
就是:在這一天里,所有的人幾乎都會返鄉去祭奠一些家中已過世的親人們或一些英雄人物。
說到拜祭偉大人物,我就曾經歷過這一場面。
人山人海的街道上,雖然走著各式各樣的人,但他們都是朝著一個目標前進著——去祭奠鄧小平爺爺。
平日寬敞的蓮花山道,現在卻顯得格外狹窄;
平日這里總飄著一股股清涼的風,而此時子飄來一陣陣暖流;
平日你總能聽見一聲聲清脆的鳥鳴聲,而此時卻成了一句句嘈雜沸騰的喊罵聲;
平日這里的氣氛是分外悠閑的,而此時此刻的氣氛已是格外嚴肅的。
不一會兒,一尊挺直身板正在行走中的鄧小平爺爺,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那位臉上永遠掛著慈祥,和藹表情的鄧爺爺,我們看了后,心情會倍感舒暢!
后來,我們在爺爺的面前鞠了三個躬,就依依不舍的揮了揮手告別了那位曾有著輝煌背景的為大領袖人物!
這個簡單的儀式,但卻讓我真正明白清明節到底是一個有著什么樣風俗的日子。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四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欲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前輩,令人迷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很多的先輩們的'業績,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悼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端是一個很主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恰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物。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奠鬼神有關。
假如依照舊的清明風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品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宅兆培上新土,折多少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而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別氛圍。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懷念著誰?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五
今天是清明的前一天按習俗,今天我和大人去祭祖。
聽爺爺說:“北方的春天雖然很冷,但卻處處洋溢著一種生長的熱情;北方的春天雖然時常刮風,但依舊能看見隨風飄蕩的綠柳。
早上我坐在車里,探出頭只見娉婷的柳條率先舞擺著婀娜的身姿,含煙吐翠,拂地搖風,宛若一展歌喉的飄飄仙子,衣袂臨風,長袖飄舉,將一攬春意和著曼妙的樂曲,學舞枝翻,呈妝葉展。
嬌爛燦漫的桃花美麗的灼熱。杏樹上得花每朵不一,有得多,有的少,有的展麗迎春,有的欲開欲合,有的更是才打苞蓇朵兒。摘下一朵細細觀察,竟然十分的嬌嫩,像剛出生的嬰兒的手,觸感非常好……它與美麗的蝴蝶爭艷賽春,微紅點點,萬枝丹彩,灼熱了融融春意,似一臉嬌羞,又似柔情萬種。
到了目的地,我一頭扎入大自然的懷抱,貪婪地享受著春的味道。全身輕松了許多,心情出奇般的愉悅。美麗的花,飛舞的蝴蝶,青青的小草,綠綠的樹。無疑讓我陶醉我愛春天那種蕩漾在春風中的溫馨;我愛春天里濱紛色彩沖擊視野的感覺。
今天我真是沒有白來,春天真是太好了。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六
小學生在學校的時候,經常需要寫。
作文。
如果要以清明節為主題寫一篇作文那么應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小學生作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姑媽去給過世的爺爺上墳,我把奶奶剜好的羊肚子插在了爺爺的墳頂,然后給爺爺燒紙錢,剛點著突然刮來了一陣風就向羊肚子燒去,羊肚子點燃了,爸爸急忙去救羊肚子,羊肚子沒被救下掉在了旁邊的柴草上,很快干草也被點燃了,大火迅速向旁邊的大楊樹燒去,我急忙向叔叔家跑去,取了一把鐵鍬飛速送給了爸爸,然后又回家拎了一桶水,奶奶看見了忙問:“怎么了”我說:“著火了”,奶奶也拿起一把鐵鍬向著火的地方跑去,我送水時火已經被救的不太大了,但還有一點火我趕忙用水澆滅了。奶奶看見我滿頭大汗的樣子心疼的直夸我是最勇敢的男子漢!
啊!終于平安無事了,你說今天險不險!
今天是清明節,我真高興,因為我爺爺奶奶的墳在鄉下,這樣我就可以到鄉下去玩了,不過想到逝去的親人,我還是有點傷心。
我到姨兄家去玩,姨兄問我:“有一首詩跟今天有關,你能背出來嗎?”“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錯嘛!”
我和姨兄到外邊晃悠,碰到他的同學,便和他同學一起去掛“清”。說起來也真奇怪,他家的老墳在一個比較高聳的地方,到處長滿雜草,費好大的勁才走上去,草叢中有好幾個墳。正是這復雜的地方才使他們經常把清掛在別人家的墳上。
當回來的時候我看見不同墳上掛著用塑料、紙做成的各式各樣的“清”,我一直都不明白它的意思,現在才知道,那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懷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過兩天就是四月五日——清明節了,每到清明節,人們都要給過世的親人上墳,為對國家做出貢獻的烈士們掃墓。
每年清明節我們都要去給外公上墳,今年也不例外。
今天我們一家人來到外公墳前。聽外婆說:“在我媽媽八歲的時候,外公就去世了,外公生前特別疼愛媽媽。”我跪在外公的墳前,便說起我的甜言蜜語來。我讓外公保佑外婆身體健康、保佑我和姐姐學習進步、保佑爸爸和媽媽生意興隆、保佑大姨和舅媽工作順利、保佑舅舅行車安全。說完后就磕了三個響頭,外婆站在一旁想起以前的事情,眼淚直往下流。
快要回家了,我心里默默地對外公說:“外公,您安息吧!明年清明節我們又來看您!”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七
有時我感覺我和您近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如此遙遠,我的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么不讓侄女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以前,爸爸媽媽工作非常忙,都不我身邊陪我。您就陪孤獨的我身邊。我的童年因您而美麗、快樂。
透過那蒙蒙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滿山的小草還是那么嫩綠,油菜花盛開了,還有那五顏六色的野花寂寞地開放著。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極了。景物依舊,姑姑您卻早已不了。畫面再次重現,蔚藍的天空下,一個小女孩握著風箏的線軸,歡快地跑著。那個緊隨其后的慈祥婦人不正是姑姑嗎,她的臉色為何這樣蒼白,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畫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婦女那嘮嘮叨叨的話語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節,清明果,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沒有看出姑姑眼中的憂傷,老婦人是用最后的力量延長著小女孩的快樂。最后就無奈地離開人世。
姑姑您走了,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于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姑姑您卻再也回不來了,而陪我度過的卻是那長長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一個緬懷逝者的日子,被詩人杜牧用千萬縷飄飛的雨絲勾兌的悲傷滿懷。
然而,對于像我一樣在鄉鎮工作的人來說,詩中描繪的天氣總是那樣罕見,大部分的清明節卻是艷陽高照、春風習習,“雨紛紛”竟成了我們的奢望和企盼。
我從20xx年9月被組織上分配到潞城市**鄉政府工作,彈指揮間,竟有10余個年頭了。每年的清明節前后三天,只要不是“雨紛紛”,按鄉政府的慣例,除去值班人員,剩下的機關同志都會被化整為零,分配到轄區的村莊護林防火,今年也不會有例外。
這時候的我們從來不分領導和被領導,從來不分長或青、男和女,一律穿著迷彩服和支、村委干部們、護林員們一起巡邏在林間山頭。
這時候的我們每個人兜里都有一沓傳單,遇見路人一邊發放一邊叮嚀“不敢點火啊”亦或“看住把火弄熄”。
這時候也總有鄉政府的流動宣傳車一路廣播著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遠遠地招個手,鳴聲笛報個平安,就是最溫暖的感動。
這時候的我們也會向著親人長眠的方向登高遠眺,默默無語,百感交集……
十年來,我欣喜地看到護林防火意識在村民們的心中逐年提高,火災火情逐年遞減;十年來,我欣喜地看到鮮花祭祀、網絡祭祀之風悄然興起,且愈演愈烈。真希望有一天,祭祀中的一些陳規陋習能完全被文明祭祀所取代,那時的我們也能踏著青青綠草去祭拜一下先人......
掬一把黃土迎風而撒,遙祭遠方長眠在地下的親人。
采一束野花沿河飄走,請捎去我們切切的念之痛。
又是一年清明節,向 “戰斗”在護林防火第一線的兄弟姐妹致以平安的問候!!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九
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斗中遠去,不知不覺又是一年清明時。今天,我們又來到烈士墓碑前,憑吊烈士的英魂,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
曾幾何時,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歲月中,有多少個像黃學增、韓盈、鐘竹筠這樣的英雄兒女,為著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鮮血灑在家鄉和異鄉的土地上。他們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卻連姓名也不知道。但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那就是為了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為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我們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歷史定格,英雄長眠。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觸摸到先烈們跳動的脈搏,仍然能感受到先烈們呼吸的頻率。正是因為他們的偉大,中國巨龍飛騰于九霄之外,華夏巨人屹立于民族之林。正是因為他們的犧牲,一個古老民族書寫下一篇新的樂章,一個泱泱大國崛起于世界的東方!
小時候,老師常說,我們的紅領巾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那時候,我還不太了解其中的含義。現在,我長大了,也漸漸懂了,正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我們才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我們在這風和日麗的日子里,雖然離硝煙滾滾、戰火紛飛的年代很遠了,也許無法體會那時的艱辛,但我們已經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祖國新時代建設的重任,雖然也有艱險和困難,但我們一定會學習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好好學習,隨時迎接困難和挑戰。
青山肅立,綠水長歌,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革命先烈的事跡,繼承先烈的遺志,努力學習,發奮圖強,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
到了老家,我隨著我父母來到祖墳前,開始一系列的祭祖活動。燒香時,我又瞥見有幾戶人家正在掃墓,他們不像我在車上看見的那樣,而是用樸實的用具,真誠的心去掃墓的。我又有些欣慰,畢竟千年傳統還沒有完全散去,還有些殘存在民間里。
掃好墓,祭好祖,我們又坐車回去。路上,我特地看了一下掃墓的人們,他們正互相指責、謾罵,我不禁感到有些好笑。
清明,一個佳節,又是一個消退中的佳節,只希望人們能放下攀比心理,做到真正的掃墓、祭祖,千年民族文化才能回到民間。
下雨了,或許老天也在為人們的行為感到悲哀吧。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一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生。
作文。
清明節,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墾利地方自清明節前三日算起,稱“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為清明,人們于這四天內掃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又稱清明節為“鬼門關節”。
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舊時,泰安的掃墓儀式比較隆重。男主人挑著四個小菜和水餃到祖墳,先將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燒紙,灑酒祭奠。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掃墓時還要給墳墓添新土。據說,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實質上是對祖先的懷念。多數地區是在清明這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而龍口、博興等地則在清明前四天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掃墓。
清明節山東各地都插柳條、松枝,據說是紀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戶戶插柳條,并給狗戴上柳條圈。民謠:“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即墨則習慣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樣興旺。臨沂、諸城卻用柳條、松枝在墻壁等處輕輕抽打,邊打邊說:“一年一個清明節,楊柳單打青幫蝎,白天不準門前過,夜里不準把人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春秋時期,有一個妃子千方百計要讓自己的孩子當上皇帝.于是她設計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餓暈在一棵大樹下。中爾手下有個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吃下去……后來,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賞了身邊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極了,他立即派人請介子推,可怎么也沒傾倒。于是重耳親自到綿山去請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給重耳出主意:放火燒山,只留一條出路。可沒想到介子推被燒死了。重而傷心極了。
第二年,重耳再來此地紀念介子推,發現燒焦的老柳樹又復活了。重耳把這棵樹起名“清明柳”,又把這個日子定為“清明節”。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折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后。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愿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二
日記。
一起去看看吧!
4月4日晴星期四。
今天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下鄉祭祖。
首先爸爸拿鐵鍬給祖墳頂上填滿一圈新土,然后用打火機把紙錢和“金元寶”點燃,據爺爺說燒過的紙錢和“金元寶”會供給已故的祖先使用,祖先就會保佑小朋友健康成長。我一邊燒紙錢和“金元寶”,一邊在心中祈禱自己健康成長,學習進步!爸爸告訴我說清明節是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一種習俗,爸爸邊說著,紙錢也慢慢地燒完了,我們就輪流著給祖先叩頭行禮祭拜,最后點燃了鞭炮和煙花。在一片鞭炮聲中,我知道了祭祖是我們表達對祖先的一種懷念和哀思。
這一天令我很難忘!
4月5日晴星期四。
今天是清明節假期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和我的家人一起開著車去增城的正果鎮墓園去掃墓。
我們沿著廣河高速公園一直向目的地開去,剛出發不久,就遇上大暴雨。這場雨下得好大好大呀!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這樣的情景。前面的車幾乎已經消失在大雨之中,只能隱隱約約地看到危險信號燈在不停的閃爍著,提配后面的車輛不要跟得太近,以免發生追尾事故。
路上的時間大約花了一個半小時,我們約于到達了墓園。由于雨太大了,大家都只能一手撐著傘,另一只手去擺放祭品。今天的雨實在是太大了,完成拜祭儀式后,大家全身都濕透了。
4月4日晴星期四。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萬里無云,陽光燦爛,真適合一家大小去掃墓。
一大早,我們全家就開車去花都金鐘墓園。在路上,隨著長長的車龍,我們經過花都市區,在紅棉大道兩旁,種滿了木棉花,朵朵爭奇斗艷,美麗極了。
大約行駛了四十分鐘路程就來到金鐘墓園。一進墓園,就聽到“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把我嚇了一跳。來到墓碑前,我們先清理好雜草,四周打掃干凈。我用紅色油漆把墓碑上的字仔細涂了一遍,然后開始拜祭。那濃濃的香味,把我熏得流眼淚,流鼻涕,不停打噴嚏,狼狽不堪。我站在墓碑前,雙手合十,閉上眼睛,心里默默念著:“謝謝您,各位先人,給我們創造了今天美好的世界,我一定會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以報你們在天之靈。”
拜祭結束后,我們緩緩離開了花都,返回廣州。今天我學會了感恩。
4月4日晴星期四。
今天是清明節,一大早,我們全家一起去往增城萬壽山公墓給爺爺掃墓。
開了大約兩小時的車,我們到了目的地。一到那里,就看見山上已經有許多人在祭拜自己的親人了,有的在燒香,有的在放鞭炮,許多墓碑前都放著鮮花。我和姐姐用最快的速度爬上了山頂,我們都想盡快地見到爺爺。
到了墓碑前,又看到了爺爺的照片,我心里涌起了對爺爺的思念,我們燒著紙錢,給爺爺上香,我跪在爺爺的墓碑前,深深的鞠躬,心里在默念,希望爺爺在天堂一切安好,并且保佑我學習進步,我還告訴爺爺這次數學測驗我考了全班前十名,我想爺爺一定會很開心的。看著爺爺慈祥的照片,我特別想念他平時對我的關心和愛護。
結束了祭拜,我依依不舍地下了山,這時候,天下起了蒙蒙細雨,我想這是大家對逝去親人思念的眼淚吧!
4月4日晴星期四。
清明節到了,今天我刷完牙,洗完臉,和爸爸媽媽。奶奶。大姨婆等人踏上了去中華墓園踏青的行程。
我們到了大觀路,一進墓園就看見許多棵松樹站立在路兩旁,像一個個衛兵。我來到外婆的墓前掃視了一下。發現有好多灰塵。就拿出擦布。擠上一點清潔劑。開始打掃墳墓,過了好一會才把衛生搞干凈。還用紅筆把掉了色字跡描好。這時爸爸從背包里拿出一大堆貢品和金紙。爸爸開始折紙錢,我也學著折。可是怎么也折不好,不是折成餃子型。就是個四不像。我心想外婆也不會怪我吧。爸爸拿來了火盆,把貢品和我的“餃子”一起燒給了外婆。還點了三支香遞給我。我向外婆拜了三拜把香插在香爐上。還許了個愿。然后恭恭敬敬的擺上了鮮花,結束這次掃墓。
今天雖然有點累,但是我用自己的勞動表達了對先人的懷念與尊敬,心里感到非常高興。
4月4日晴星期五。
今天是清明節,我和媽媽要去外婆家,外婆家今天要做清明,一路上春光明媚,風景很美,小路兩邊有綠綠的小草、紅紅的花朵,樹上不斷地傳來了小鳥的歡唱。不大一會兒我們就到外婆家了。
晚上外公外婆都把燒好的菜搬上前廳,點著香燭,滿上酒開始有序的祭拜著…。
這一天我在游戲中過了清明節,讓我玩得很開心。
4月4日晴星期四。
今天早晨,我去洗手間的時候,爸爸打開門說:“今天我們一家要去掃墓”,我說:知道了。
去的時候,我見到了人們紛紛拿出鋤頭,鏟刀等工具。我們一家開始上山去了。到了那兒,我們拿出掃墓的工具把雜草給砍掉,才用了不夠五分鐘的時間,砍完之后,我們把各式各樣的食物放在祖先的面前。我們又把茶和酒放在地上,接著用火點上幾根香,把它插在土地上。
啊!今年的清明節,我終于知道了每一年的這個時候要給先人去上香,從而懷念先人的一種活動。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三
清明不僅僅是表達人們對已故親人的懷念,也應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美麗時節。
清明時節應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但如果說祭祀是對逝者的敬重,那么,荒唐的做法卻使得掃墓變了味。在逝者安息的綠蔭叢中,煙霧四起,鞭炮火光四射,把所放的鞭炮的多少和所燒的紙張的多少看成是孝與不孝的象征,相互攀比。街市上也堂而皇之地擺出了洋房、麻將、香煙等,有些“冥幣”上還印有“玉皇行長”、“閻羅副行長”的字樣,有些人甚至覺得紙鈔留在逝者“身邊”不方便,特地為他們準備了存折,令人啼笑皆非。
這種做法且不說盜用人民幣圖形的冥幣損害了人民幣的形象。巨額冥幣,存款單的出現,也體現了現實生活中一些人金錢至上的腐敗思想。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少數人利欲熏心,什么掙錢賣什么,大大影響了社會的秩序和風氣。
清明的含義是自然氣候開始清新明朗,清明的明,也應該包含精神文明。
其實,燒“紙保姆”、燒“冥幣銀行存款單”與燒“紙小姐”都是一種社會畸形現象,是愚昧的表現。文明祭祀是人們銘記先輩,而愚昧祭祀就會污染社會,把陋習當成時髦。因此,希望我們為了自己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美好,開始倡導和鼓勵骨灰撒散,種植紀念樹,互聯網上祭掃,家庭“追悼會”等形式,進行文明祭奠,讓清明時節真正成為一個傳承中華文明的節日。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四
一些粗糲的東西。
在磨,磨短那些思念。
磨短不經意的來,和不經意的去。
黃土,隔開生,或者死。
然后,在塵埃里。
樹一塊碑,碑上會覆上塵土。
塵土上邊又會覆上塵土。
直到我們。
終于挖不動。
任何一鍬新土。
再也無法用一個日子。
蓋住,厚厚的塵土。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轉眼間,一年一度的四月四日清明節已到來了,小學生清明節作文。
今天,我們全家準備了拜祭的貢品,就要開始出發。一路上,人山人海。馬路上,人們來回穿梭,看著密密麻麻的車子,我吧禁淚如雨下。
望這郁郁蔥蔥的樹木,自由自在的小鳥,各式各樣的白云,綠茵茵的草叢中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我輕輕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里。
我將永遠記住這美好的清明節!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六
今天是四月五日,清明節。
我和爸爸回到了鄉下老家給祖先上墳。我們來到了祖先的墳前,爸爸用鐵锨把墳塋修繕了一番,然后把帶來的貢品放到墳前,帶著我給祖先磕了三個頭,起身倒了一碗酒,圍繞墳塋灑了一圈。上完墳,我們就在山里踏青游玩,高高的山上,有茂盛的樹林,有綠綠的青草,還有清澈的湖水,美麗極了!
回家的路上,迎春花、梨花、櫻花爭相盛開,花香四處飄蕩,好多游人在花前拍照留影,一張張笑臉和鮮花一樣美麗,多么幸福呀!爸爸告訴我:清明節是我們緬懷先烈、祭拜祖先的節日,也是春暖花開、游玩踏青的節日。
他還給我講了先烈們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故事。我聽了很感動,正是先輩們流血流汗、艱辛創業,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健康成長,長大了貢獻力量、報效國家。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七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冬至后第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大約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時候,氣溫驟然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就有了“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在這一天,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這個節氣,太陽沒有升起之時如果摘下一些柳樹的嫩葉,曬干了泡水喝就起著去火消炎的作用(各位可以回家試一試反正氣溫已經升上去了烘干也簡單)。
清明還是那個清明,但今年的清明倒于以前的清明有些不同。原因有二。
第一個,就是從大的來說,今年沒有了往年的雨紛紛的天氣和欲斷魂的氣氛。沒有了雨,不僅沒有影響到人們。反之,讓年輕的一輩有了踏青的機會,讓年老的一輩有了登高望遠的激情。不下雨就行了吧,還那么熱,讓我怎么活。洗了一對襪子,連擰都沒有擰,直接放在太陽下,只是一個下午就曬干了。
第二個,我們沒有回家,姥姥和姥爺的墓也沒有去,媽媽本來要去的,可后來一到車站也驚呆了。就不打算回家了,只是在家里,用一個大碗盛了一滿碗的餃子放在那里等了兩個小時,然后我和媽媽分著吃了。都已經涼了。可媽媽說,這里面可是有著你姥姥姥爺的祝福哦!唉,沒辦法誰叫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還是吃了吧!
清明節自然是有好處的,電_的鬼片全部半價,就連那機器的鬼屋,那些鬼們好像也更亢奮了呢。走進去滿耳朵都是尖叫聲,覺得恐怖的叫得更大聲,不覺得恐怖的,也大叫,為什么?氣氛,營造一種氣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八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鞠將懷遠,萬里秋千習俗同。
旅雁上云歸紫塞,家人鉆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銹中。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清明節清明的小學生(優秀19篇)篇十九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掃墓的日子。
早上,我們吃過早飯,便驅車去老家掃墓。
一進村,我向兩邊一看,家家戶戶都是四合院,和古代的房子一樣,也是黑色的房頂。
三爺拿著鐵鍬,和我們一起向墓地走去。道路越來越窄,最后變成羊腸小道,走不好就會掉到溝里。路不但窄,而且還十分陡峭,這時,我才嘗到紅軍長征的滋味。
來到墓地,四周是一望無際的麥苗,麥苗中間還夾著菠菜和萵筍。三爺用鐵鍬把墓地周圍的雜草一點一點地挖掉。爸爸說:“這叫除草。”我和爺爺把金元寶和銀元寶放在祖先張增軒的墓前,又解開錢紙,也放了上去。爺爺用打火機點燃了,然后我們一起跪在地上說:“過節了,放心花吧!”三爺也點燃了紙錢,跪在地上說:“有金元寶,還有銀元寶,盡情的花吧!”這時,我看見另外一個墓邊放著一個酒瓶。我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問爸爸,爸爸說:“因為他生前愛喝酒,所以死后家人才放了一個酒瓶,讓他永遠都有酒喝。”下午,我們回到了家里。
今年的清明節,我第一次隨爺爺回老家掃墓,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