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自己閱讀的反思和總結,有助于深化理解和提升閱讀體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幾篇優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一
最近剛讀完《明朝那些事兒》由于寫得太精彩,我一口氣連讀了兩遍,總覺得寓意未盡,特在此發表一下感慨,說起來也慚愧,這本書都出了好幾年了,我才開始拜讀,不過這也不能全怪我,向我們這種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喊的偏遠農村信息閉塞點也屬正常,讀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話說回來,好書不怕晚。
在以往正史給我們的印象都是讀起來枯燥乏味且又都是文言文,以我這種小學水平是不易理解的。在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以后,我才發現原來歷史是可以這樣寫的,在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明月先生深厚的史學功底和犀利的筆鋒,將一部厚重的明史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明月先生的筆下,將一場場宮廷政變寫得淋漓盡致。人物性格刻畫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將一場場戰爭寫的波瀾壯闊,使人讀起來有一種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的感覺。
縱觀明朝三百年的歷史,我唯獨喜歡嘉靖朝,這一篇我讀了不下四遍,我總覺得嘉靖朝要比朱元璋開國篇和明末群雄爭霸更刺激,因為嘉靖一朝聚集了有明以來最多的政治高手,在這個群星耀眼的時代,他們將各顯神通,大有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架勢,輪番上演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宮廷斗爭,最終通向自己的權力頂峰。
在這眾多的高手中,我又唯獨喜歡徐階,我們的徐首輔以其深厚的厚黑功底,真正的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最終扳倒了權臣嚴嵩,使人讀起來那叫一個快哉!!在這里我們還是要衷心的感謝一下明月先生給我們帶來這么精彩絕倫的明史,在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后我又陸續拜讀了月望東山的《那時漢朝》和曲唱春的《唐史并不如煙》等一些沿襲明派手法的正史,雖然沒有明月先生寫得那么犀利,卻也不錯,值得一讀,在這里我事先申明一下我不是在刻意評論誰好誰壞,因為我沒有那個資格,只是發表一下個人看法,希望諸位不要用板磚丟我。
再看了這么多史書以后,我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想自己寫一個朝代,但隨即又取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我知道自己智力匱乏,才疏學淺,也就是個小學水平,怎么能寫出這么精彩的正史呢,還是期待明月先生再接再厲多寫幾個朝代,我絕對是你的骨灰級讀者。像這種書絕對是多多益善既能豐富生活又能增長知識,讓大眾都能了解中國歷史,豈不是一舉雙得。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二
《明朝那些事兒》,一部講述一個朝代從崛起到滅亡的長篇小說。翻開這本書,你便會被幽默的語言、風趣的調侃吸引,會被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爾虞我詐的后宮爭寵、殺聲震天的驚險戰爭深深地帶入這段歷史中,去感受從明朝開國“洪武四大案”的血腥與殺戮,到結束時清軍入關帶給他們的絕望與悲涼。故事精彩,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這部書從朱元璋講起。朱元璋為隔壁的地主放了16年的牛,生活十分艱苦。雖然只有一墻之隔,但卻明顯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殘酷與黑暗。又因17歲時的一場饑荒,朱元璋的親人們一一死去。在當時的困境下,朱元璋懷著復仇的怒火和討口飯吃的僥幸心理,帶兵起義。朱元璋頗具軍事天賦,歷經無數戰役,在與陳友諒決一死戰后,最終問鼎天下。朱元璋作為一代帝王,一生殺人如麻,他所制造的“洪武四大案”使多少無辜的人喪命啊。不過,他始終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終究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劉瑾、王振到嚴嵩、嚴世藩、魏忠賢,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貪婪、懦弱和恬不知恥,他們加速了這個王朝的覆滅。從徐達、常遇春到袁崇煥、戚繼光,我明白了什么是赤膽忠心,什么是為國捐軀,無怨無悔。從方孝孺、海瑞到王守仁,我體會到了他們的清正廉潔,一身傲骨,不管是奸臣當道還是民不聊生,他們永遠都堅持自己的信念,永遠為老百姓著想。還有李時珍,腳穿草鞋,身背藥簍,翻山越嶺,訪醫采藥,鑄就了《本草綱目》這一巨著。這些熟悉的名字,都代表著一個個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是史書中泛黃的書頁,而是歷史長河中的朵朵浪花,帶給我們思索,帶給我們啟示!
明朝,只是中國歷史很短的一個部分,但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惡與永恒的信念,這些點點滴滴,都將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中!
文檔為doc格式。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三
《明朝那些事兒》很長,花了比較久的時間讀完了,其實這本書完全能夠看做是很多枯燥道理的歷史演繹版本。比如“要爭做第一,第二名和最終一名沒有區別”、“做傻的聰明人(低姿態,瞞住你的聰明)”等等。
文中最佩服的是王守仁,這個“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家,用自我的行動告訴我們有高尚的夢想并不足夠,還要有本事才能實現,好人要想實現高尚的目標,要比壞人更會玩詭計、更加聰明。
比如王守仁送5兩銀子給錦衣衛,被嫌少仍了,他夸贊錦衣衛清廉無比,并說要寫文章表揚,讓錦衣衛不敢找他麻煩。
寧王叛亂時,由于缺少時間募集足夠的兵,他用各種花樣造成進攻南京是個大圈套的假象,讓寧王白白等了十幾天。雖然他的很多手段看起來并不高尚,甚至有很多陰謀詭計,但確到達了高尚的目標。
同時,要有強大的內心,為人處世要淡然,不要計較一時得失,不要浮躁,而要從更長遠的看待問題。如果忍耐能夠避免無必要的沖突和風險,那么忍耐就是值得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看看明朝那段不怎樣光明的歲月,看看那段歷史,也許更能夠理解當今社會,抓住時代大潮,順勢而為。
文檔為doc格式。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四
這本小說幽默詼諧又不失史實的講述了明朝的興衰起落,縱觀歷史,從朱元璋時期明朝崛起到崇禎的沒落,這3間的跌宕起伏。
歷史的答案,所有人都知道,對于歷史的感悟也大相徑庭。
本書作者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講述一個王朝的興起和衰落,在終結的時候,作者卻說了一個故事,給出了第二種結局,最后這個結局我認為才是本書中心所在,作者說得很直白。
第二個結局,也是真實的,只不過比較奇特,第二個結局是以徐宏祖的人生為故事講述的,在那個年代人人都以考取功名出人頭地為人生奮斗目標,而徐霞客在當時卻是個另類,他不喜功名利祿,只喜歡游山玩水,還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他二十歲離家,穿著布衣,沒有政府支持,沒有朋友幫助,獨自一人,游歷天下二十余年,去過的地方,包括湖廣、四川、遼東、西北,簡單地說,全國十三省,全部走遍。他爬過的山,包括泰山、華山、衡山、嵩山、終南山、峨眉山,簡單地說,你聽過的,他都去過,你沒聽過的,他也去過。此外,黃河、長江、洞庭湖、鄱陽湖,金沙江、漢江,幾乎所有江河湖泊,全部游歷。
在游歷的過程中,他曾三次遭遇強盜,被劫去財物,身負刀傷,還由于走進大山,無法找到出路,數次斷糧,幾乎餓死。
崇禎九年(1636),五十歲的徐宏祖決定,再次出游,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出游,雖然他自己沒有想到。
他所留下的筆記,保留下來剩余的部分,大約幾十萬字,被后人編成《徐霞客游記》。
作者講述這人的故事,只想探討一個問題,他為何要這樣做。沒有資助,沒有承認(至少生前沒有),沒有利益,沒有前途,放棄一切,用一生的時間,只是為了游歷?究竟為了什么?正如徐霞客臨終前,所說的那句話:“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游歷天下,然而,他們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借自己,游歷天下,故雖死,無憾。”
作者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看完全書朝代興衰,百樣人生。我看到了那無形的社會規則,多彩的人性。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五
正是由于歷史的重要性,所以歷史在我們的印象里往往是嚴肅的,是沉重的。但是《明朝那些事》這本用小說的語言記載的歷史中,卻用最詼諧易懂有趣味的語言,來給我們詮釋了最嚴肅的歷史。
不同于漢朝的大氣,唐朝的繁華,宋朝的華麗,明朝的歷史,不論是在教科書中還是野史演義中,都很難被人們記得。我們津津樂道漢武帝斗敗竇太后和梁王坐上皇位,感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軾弟,討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卻很少有人知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貧農出身,還當過和尚;不曾知曉朱棣的皇位是從自己的侄子手中奪過來的。
秦漢有史記,唐有隋唐演義,清朝歷史尤其是康熙末年九龍奪嫡,近年內因為各種電視劇改編演出而為人熟知,唯獨明朝,似乎就是缺那么一本大眾耳熟能詳的書籍影視,讓它走進公眾視野,幸而,還有《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第一次在各大網站聽說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對這個略顯的非主流的書名各種嫌棄,但是當看到各種書評對他的高度贊揚以后還是決定去看看,這一看,就讓我不能自拔了。.
作者用的是很舒服的講故事一般的語言,將整.個恢弘的明朝歷史娓娓道出,不光讓我們知道了歷史經過,還參雜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歷史,比如元朝末年各種苛捐雜稅逼死了朱元璋一家人,只剩他一個人,真正決定走向農民起義這條道路,向元朝統治者復仇的時候,對朱元璋內心想法的描寫就非常細膩,他其實只想當一個能吃飽飯的農民,安穩度日,不同于那些自己走向起義道路的農民領袖,朱元璋完完全全是被逼無奈進而復仇的。
普通人和梟雄的區別也就此展現,是屈服于命運的安排,還是讓整個世界都為你顫動!毫無疑問,朱元璋在忍無可忍之后,選擇了后者,從此元朝多了一個可怕的對手,歷史增添了一個偉大的帝國。
作者還有一點讓我非常佩服的就是,他對明朝歷史中每個人物進行描繪的時候都非常的到位,非常能抓住人物特點,而且寫的很公正,這個人一生是非曲直,何功何過,一個都不會落下。
《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告訴我們,面對歷史,不光是死記硬背知道了什么時候發生了什么就夠了,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不光要知道當時發生了什么,還要知道發生的這些事對后來起了什么作用,產生了什么影響,誕生了什么人物,才能更好的了解歷史,才能真正的讀懂歷史。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六
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收獲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以外的道理,但最大的收獲是作者的寫作風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后來,元朝卻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借口來殺朱元璋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斗,而在戰斗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后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在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于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和果斷,那么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們現在要幸福多了。起碼沒有那么多的殺身的危險了。莘莘學子,苦讀八年,通過科舉,混上了一官半職。不知道哪一天,趕上皇上不高興,不知什么原因,腦袋就搬家了。小時候在農村,到了夏天的.時候,外面的火堆旁,會有大批的飛蛾繞著火堆飛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飛蛾前仆后繼撲進火堆燃燒了自己。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價,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哪個人不是,象飛蛾一樣地向前沖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說,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現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希望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以幽默的風格來教我們,這樣學生會掌握的更好,對課程更有興趣。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七
一直以來都對小說與歷史頗感興趣,《明朝那些事》正好是歷史與小說的結合,我更是愛不釋手。它不僅滿足了我對明朝歷史的好奇,更讓我讀到了善惡、美丑與深不可測。
這是一部九十六萬字的雄偉巨著,講述了1344―1644共三百多年間的明朝故事。說是故事而非歷史,主要是因為其中很多故事情節的真偽,我無從得知。書中共講述了明朝16位帝王的風雨王朝故事,其中涉及無數大大小小活靈活現的人物,躍然紙上。
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偉大的政治家,優秀的改革家,也終究逃不過死后被抄家的命運。而他的老師――徐階,老謀深算卻又兢兢業業,蟄伏數十載,只為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一舉擊垮權傾朝野的奸臣嚴嵩。他一生謹言慎行,卻在與高拱的斗爭中,敗給了一個小小的江湖術士......
一代猛將袁崇煥,戰功赫赫卻為人狂妄,口無遮攔,私自殺害皮島總兵毛文龍,又在崇禎皇帝面前妄下狂言,最終慘死于自己那張“管不住的嘴”。
帝王的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王朝的氣數。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子孫后代,為了大明王朝,他廢除丞相制,獨攬大權,夜以繼日為國事操勞。他的子孫后代又是怎樣守護這份碩果的呢?四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自己侄兒的江山,從此建文帝失蹤成謎。朱祁鈺、朱祁鎮兄弟相殘,只為大權在握,榮登帝位。
歷史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幾百年前發生的事,更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爭斗,是人性的千萬面。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你總會遇到像于謙一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清廉之士,也會遇到像嚴嵩一樣時常抱著“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心態的狹隘之徒。所以,生活形形色色、色色形形,我們要做的.是要睜大雙眼,擦亮心靈,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八
迄今為止,唯一講述明朝偉大歷史的白話書明朝。
從貧窮卑微的牛郎,到被送到佛寺做一個小游子,到做一個跑腿的,到做一個統領百萬大軍的元帥,到登上吳的寶座,到建設大明和一萬人民。朱元璋,一個傳奇人物,一個軍事和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是凄涼的。為了吃飯,他從小就不得不為地主放牛。他來自一個佃農的家。他們一生都在處理這片土地,但是在他們的親人死后,沒有一塊土地可以埋葬他們。為了吃飯,他去當和尚,做小男孩,做家務,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去最貧瘠的地方化緣。直到他無法忍受,他才參加了起義。
反叛。他想在和平與穩定中度過一生,但一封信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那封信,他走投無路了。當他走投無路時,他投奔了濠州城的守衛者郭子興,開始了他傳奇般的生活。憑借他杰出的才能,他歷盡艱難,成為一名元帥,贏得了無數次戰斗。經過多年的戰爭,他消滅了元朝,也就是吳的皇位,建立了大明,并且從一個牛郎變成了一個萬人之上的皇帝。
宣布自己為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結束了著名民族的等級制度。朱元璋執政期間,為了緩和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群體之間的矛盾,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政策,如反外敵入侵、改革政治、發展生產、穩定民生等。他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上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
他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沒有很高的文化。他是這樣一個人,后來他成了一個非常能干的皇帝。關于他有很多傳說,所以他也是一個傳說中的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九
讀書是一種自我放松,所以我總是自動跳過一些哲學、社會、人文類的書籍,有時連最喜歡的推理小說都懶得翻閱。但是不知為何,我居然倚在窗前輕輕翻開了這本書———《明朝那些事》。
后來我便意識到我義無反顧地愛上了這本書,開始瘋狂地啃噬著。不是因為寫得好,而是歷史真的很精彩。
翻開書,第一眼竟不是序,活脫脫地有人說話:“寫吧,寫吧,就像寫你們公司老板,那個胖子,寫廠子里那個猴兒精小李……”這一段幽默的開場白,使我產生了與作者當年明月一樣的感想:歷史不是殘臺斷瓦,古廟荒冢,不是發黃的書本,絕對不是!
我的第六感覺告訴我,后面的文章一定會更加精彩。文章也果不負我對他的重望。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敗。
再后來建立大明朝,然后整頓。對了,還有一件不可丟棄的小趣事,就是出現過犯人審犯人的情境,也算一個幽默感十足的王朝。
啊!意猶未盡啊!我從作者那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采,原來就是真心地喜歡。不僅是自己,還有讓別人喜歡。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
郭子興沒有殺掉朱元璋,朱元璋經歷了這個事情之后,決心除掉這些鼠目寸光的人。這證明了,朱元璋想要獨立造反了,郭子興也同意了這個要命的要求!他向郭子興申請帶兵出征,攻打定遠。定遠是郭子興的老家,朱元璋要向郭子興發出警告了,可沒想到,他之后繼續攻打了懷遠、安奉、含山、虹縣。郭子興也沒想到,這一出征會有這么大的影響,更不會想到,這一個人會創造出大明帝國。這一大段,不僅說明了朱元璋有很大的軍事才能,還說明了朱元璋的指揮才能。
在重新召集士兵后,見到了那二十四個人:徐達、湯和……就這樣,朱元璋開始了他的霸業第二步。這二十四個人便是朱元璋后來成立大明王朝的骨干領袖。就在此后朱元璋又忽悠來了“一群”軍隊(就是一些土匪什么的),之后創建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長來了。洪武大帝看來“眼睛不好”,一個名人都看不出!
它占據了滁州,又迎來了三個重要角色: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貞和外甥李文忠。這三個人,之后看了什么,不能說,但是,他們三個之后都干了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爭主角。
此時朱元璋的手下都人才齊齊,他不在規劃占領一兩個小縣城的戰斗了,已經向攻占天下邁進了。這就說明了,朱元璋的志向遠大,而且,這也說明,他的目標沒有限制,只有越來越遠大!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一
明,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以前那懵懂無知的我只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罷了。而讀完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大明的偉績。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朱元璋開國到被清政府滅國的故事。朱元璋沒有背景,沒有錢財,這大明都是他徒手爭得的。他回首一生,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我是大明的'締造者”!
再來看看大明的盛世吧:錢多、人多、繁榮,這是盛世的幾個特點。它們是由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這3個人創造的。在這一段時間里,中國是史上最強國的“候選人”哩!你們說說看,在明的盛世是不是很不賴呢!
你問我最想當哪一位明朝人?那還用說,一定是絕勝千里,與諸葛亮齊名的智慧天才劉基劉伯溫哪!他天文地理,歷史文學,哪一樣不精通呢?我決定,我一定要成為劉伯溫那樣的人才,加油!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想可多著哩!先談談朱元璋吧!它能平定天下,主要歸功于它的人緣。有句話說得好:熟人滿天下,知己能幾人。可徐達、湯和、周德興、常遇春、李文忠......通通都是朱元璋的知己兄弟,這力量不能征服天下才怪呢!我突然想起了我有時跟同學爭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面紅耳赤的場景,心想:“朱元璋能成大器,是因為他肚里能撐船,我這么小氣,怎能擁有一個宏偉的企業呢!”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改掉這個壞毛病。
再看看朱高熾和朱瞻基吧!他們以仁而聞名天下。他們還在暗地里調查民情,是兩個好皇帝。可惜它們都英年早逝,沒當上幾個月皇帝就已經去世了。雖然他們留下的痕跡不多,但是我還是很崇敬他們的,我也要以仁心對待萬物,心要寬,肚要大。
我們再來關心一下兩位不幸的仁兄--朱祁鎮和朱祐樘吧!朱祁鎮做了十幾年俘虜,還做了十幾年囚犯,朱祐樘則差點被掐死和毒死。他們在亂世里生存了十幾年后才當上明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們用智和仁來管理天下。古代的人如此賢明,現在的社會呢,則少了許多圣人,我要做個兩袖清風的智者。
好了,話不多說,講講滅國的皇帝--朱由檢吧,他曾寫過6份罪己詔,檢討自己。歷史像滾動的車輪,他想阻止它前進,卻被撞倒在地,明朝滅亡了。不過朱由檢能檢討自己還是好的,這點值得大家學習。
明朝有這么多皇帝,每一個都讓我深有感悟,受益匪淺。這確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書!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二
看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宮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個不小心就要人頭落地,而且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盯著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膽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啟(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樣……皇帝、太監、大臣成了一個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這里面好多的人物讀來都栩栩如生,仿佛這些畫面都出現在腦海里,雖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給滅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兒》就會讓讀者們感到明朝就出現在眼前,即便明朝滅了,但是這就是歷史。
《明朝那些事》說的是從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滅亡將近三百年的事。這本書是描寫正史的,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鑒》、《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余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雖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學的描寫手法和表現方式,但文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對話都是有史料來源的。歷史本身很精彩,金戈鐵馬,兒女情長,權謀詭譎,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有些事件詭異之匪夷所思,哪怕是再高明的小說家,也無法構思出來,即使寫出來,多半別人也要恥笑他胡編亂造,所以現實就是歷史上發生的那些事,遠比小說家們的想象更厲害。作者石悅就以正史為基礎,用寫小說的筆法把晦澀難懂的歷史寫的幽默生動。
這書是迄今為止的唯一全本白話說明朝歷史的小說。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朱元璋農民起義,經過艱苦戰斗,打敗陳友諒,憑借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重權獨攬;朱棣被逼造反,遷都北上,開創永樂盛世;無奈朱祁鎮親信宦官王振,斷送了“宣統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萬歷爺孫更是深居簡出,不理朝政,東林黨與閹黨的爭斗四起;明朝氣數已盡,任憑勤勞努力的崇禎無論怎樣力挽狂瀾,也無法挽救頹勢,明朝最終在內憂外患下滅亡。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是我看完《明朝那些事》(朱元璋篇)想到的第一句話。西漢的劉邦是這一經典理論的始作俑者。劉邦將一些建國時建功立業的大將們悉數殺了。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為何即位的帝王熱衷于殺害功臣的原因。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殺掉大批功臣,太子朱標看不過眼,勸他:“陛下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不作聲,叫人找了一根帶刺的木棍丟在朱標面前,讓朱標去撿。朱標也不是白癡,看見有刺自然不動手。朱元璋冷冷的看著他說:“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這根木棍上的刺,這些都是危險人物。”
1368年正月初四,這個日子將永遠被歷史所銘記,在這一天,一個偉大的王朝建立了。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寶座上,看著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他沒有想到,這個位置會屬于自己,其實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飽飯,一個家,一個妻子,如果運氣好,能有一頭牛幫他耕地。然而現實的殘酷逼迫他選擇了這一艱苦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沒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激烈起來,大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為區分,開始了新的爭斗。也開始了朱元璋的殺戮歷史劇......。
作者詳細地剖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征,讓歷史又一次精彩了起來,對于這個我曾不太熟悉的朝代,我在短短數日間便了如指掌。
毫無疑問,朱元璋是那個時代最杰出的人物,他有著卓越的軍事和政治天賦,精力充沛,他執政三十一年,勤勤懇懇日夜不息的處理政務,一個天才加上勤奮,世上還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成的呢?他相信自己能夠操控一切、改變一切,他已經憑借自己的才能獲得了命運之神的垂青,成為了這片廣闊大地的統治者。但他并不滿足,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設想創造了一整套獨特的社會體系和架構。他相信,就如同以往一樣,他會勝利的,事情是會按照他的設想進行下去的。可是歷史規則這個對手與之前的都不相同,他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他沒有去招惹朱元璋這位猛人,卻不斷的纏擾著朱元璋的子孫,而朱元璋的體系也在時間的磨礪下變得千瘡百孔,最終失去了控制力和約束力,歷史固執的按照自己的邏輯方式走了下去。事實證明,在這場斗爭中,朱元璋失敗了。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來似乎深不可測,其實很簡單:因為朱元璋只是歷史的執行者,他并不是歷史的創造者。即使沒有朱元璋,也會有李元璋、王元璋來完成歷史的使命,推翻舊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國。歷史是一個好客的主人,但卻從不容許客人取代它的位置。歷史也從來就不是一個人或是個人可以支配創造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實乃至理名言。
正如當年明月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圍內,都沒有什么大團圓結局。“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于:無論你哀嚎、悲傷、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雖然結局未必愉快,但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將繼續幽默下去。”正是這樣的幽默,使我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個精彩紛呈的大時代中去了,更深一層地了解了歷史,了解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除此之外,從歷史中,我們是否可以懂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
在明朝末年,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任由無數人堅強地活了下去。在這期間,徐霞客穿著布衣,帶著干糧,游遍全國;鄭成功自己準備,自己招兵,遠征琉球。他們相信生活,相信未來,相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人。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度過了人生。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執著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三
對明朝的印象來自于小時候看的《穿越時空的愛戀》,最好奇的是朱允文的去向,看這段歷史時最停不下來,可惜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全書前一半靠君王撐起來,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從一窮二白打天下,到發動靖難奪取帝位,最后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其后,各類奇葩皇帝上場,但主角成了內閣、宦官、文臣、后宮多方輪流登場,雖有王守仁、張居正多個能人把控局面,終抵不住亂臣賊子一步步擾亂朝綱,斷送大明江山。
明朝的言官,雖在中后期已形成不問對錯,只求一參的尿性,多位忠臣良將慘遭毒害。但一開始的出場,我是大為欣賞。不畏強權,只求無愧于心,在是非對錯面前,立得住腳。這樣一個本該推動社會進步的群體,最后演變成了為利益驅動,為個人發展所需的無恥之輩,歸根結底來自于人內心的私欲。想到最近看獵場時,鄭秋冬對金錢觀的回答。
鄭秋冬:“其實我的金錢觀很簡單,我認為金錢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馬克思創立的貨幣理論開創了人類對貨幣認識的新階段。”
考官:“金錢帶來的弊端比比皆是,你怎么說它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呢?”
鄭秋冬:“所有的弊端都不是錢造成的,而是追逐它的人制造的。”
旁聽:“用卑鄙的手段得來的錢也能帶來解放和自由,不是嗎?”
鄭秋冬:“那是人在玷污著錢的名聲,而不是錢的罪過。”
錯誤的不是言官群體本身,而是追逐名利的人玷污了言官的名聲。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權的確立,首先在于聽話的大臣;內閣權利的確立,首先在于思想趨于一致的大臣群體。關于這點,因最近生活中遇到,所以書中每看到權利的變更便深有感觸。
辮子戲看多了,對明朝反而知之甚少,以這本書來了解明朝,對人物的看法不偏不倚,正合我意。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四
《明朝那些事兒》,終于看完了。一共7部,96萬多字,從九月份開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斷斷續續也看了一個多月。從一個朝代的興盛到一個朝代的衰敗,從一開始的興奮、有趣、激動,到后來的悲傷、無奈、難受,最后就剩下了沒意思。對,沒意思。
無論是朝代的更迭,還是鐵打的內閣流水的首輔,二百多年的歷史里充斥著各種斗爭。為了權利、為了欲望,可能還有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戰斗著。每次看到這些文字描述,腦海里總是充滿了各種朝堂上謾罵、答辯的場景,以及戰場上打斗、廝殺的畫面,煩躁、吵鬧,好像耳朵邊有兩個放著搖滾樂的音響,一刻不得安寧。
終究,自朱重八開始,奮戰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壯的音樂中落幕了。那些我難得還記得的名字:王守仁、張居正、嚴嵩、徐階、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魏忠賢、楊漣、顧憲成、李成梁……無論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可憐人,在那個朝代,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也不會更好了;同時,他們也都是成功的,起碼,他們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無悔。
不知是看歷史的原因,還是先前被人影響的原因,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覺得自己很悲觀,盲目樂觀的我不知道何時被悲觀侵蝕了,或許是對世界了解的越來越多吧。小孩子總是很樂觀的,因為未知不僅產生恐懼,也帶來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們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對結果自然也預知的更多,悲觀自然產生。
之前不太懂歷史悲觀主義是什么意思,現在漸漸有些理解了。歷史看多了,就發現人類社會的本質沒有改變,無論是明朝、清朝、民國還是現在,人類社會的內核沒有變,依然是為了權利,為了欲望,為了生存在斗爭,而所有內核還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轍,變來變去的只是外殼。讀后感·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樣,英雄在變,技術在變,武器在變,但是戰爭雙方群戰的時候,看那陣勢和武器本質,跟幾千年前打仗的樣式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禎那里就亡啦?答:氣數已盡。看書的時候我經常想到《三體》里的場景,現在看來,那也是對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社會氣數已盡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歷史揭開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殘忍,很沒意思,很悲觀。不過反過來一想,結局也就那樣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張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為真正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溫和就會堅定。】在書中看到的一句話,鑒于我最近脾氣有點大,這話算是直戳內心了。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五
這本書早就聽說過,但那時候一向在看《東周列國志》,沒心思看這個。別的書看完了才把它翻出來看。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其他書了,全扔一邊了。
能夠說正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讀書的欣賞水平。
這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是一個非專業研究歷史的公務員,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這部《明朝那些事兒》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說,歷史不能夠幽默不能夠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該書作者也說:“不是歷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歷史書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當是幽默趣味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么多關于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家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鑒才能夠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而當年明月就使的我們能看到這幽默的歷史“書”,讀歷史居然能夠這樣簡便。
該書資料以明史為藍本,幾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個別出自野史之處,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我的分析,說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認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作者說,由于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能夠寫得很好看,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
而作者也的確證明了這句“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從明太祖朱元璋開篇,到崇禎朝結束,前后歷時二百余年,共六部。書中出現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經過精心“海選”和“pk”的,作者說:“不是牛人不入書,不是牛事不敘述”。
這部書的主線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個重大事件及歷史人物,它讓我們明白歷史里好看的不僅有野史,其實正史同樣好看。并且讓我們了解了那些我們只窺其一斑的全豹。它告訴我們,朱元璋是殘暴的它登基以后誅殺開國功臣,心狠手黑。所有開國功臣,包括開國六公爵和四個手握免死鐵劵的老臣,另外兩張鐵劵的主人,常遇春開國之初即暴病,當初拉他入伙的湯和也只因當朱元璋看到他時,這位當年英勇無畏的將軍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著涎水,支撐著向他行禮。據說當初開國的功臣幸免的包括湯和共兩人,另一個是朱元璋的外甥。并且朱元璋施行機發明的酷刑簡直就是慘絕人寰,并且他還有一個歷史上其他皇帝沒做過,也沒想過的“庭杖”——皇帝親自拿著棍子在朝堂之上把大臣打死。但它還告訴我們朱元璋是仁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樂業。他的殘暴只對大臣,貪污銀六兩者剮刑。對百姓能夠說是“耶穌救世主”,在朱元璋統治時期,用今日的話說幸福指數快速的上升。
它告訴我們朱棣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權。但它還告訴我們在當時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好學生要搶刀,癡人說夢。朱棣是當時整個大明最優秀的將領他手上又有當時做強悍的軍隊。削藩,不可能。
它告訴我們,宦官鄭和七下西洋是永樂大帝偉大英明的決定,但它還告訴我們,鄭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宦官,在朱棣造反的時候它更是一位偉大的將領,曾為朱棣立下汗馬戰功。
它還告訴我們,以往有一個被稱為“黑衣宰相”的和尚,他極力的鼓動朱棣造反,能夠說是朱棣成勢的最大功臣,但朱棣登基后他卻退居下層,不做高管。但他依然是那個朝代實際的宰相,所以被稱為“黑衣宰相”等等等等。它里面有我們不明白的卻十分有意思的事。
該書分六部,但前后連貫,無筆法的不一樣可作為一部明史來看。到最終一向寫到朱由校煤山自殺而止,全書完。
我不是學歷史的,所以我不分析歷史。我只是一個讀者。我只喜歡好看的故事。當年明月做到了既讓我看到了好看的故事,又看到了歷史。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六
一次,在車內的收音機中偶然聽到了《明朝那些事》的廣播書場,那些歷史故事頓時吸引了我,當廣播結束時,我仍然意猶未盡。今年過年,媽媽把《明朝那些事》7本書作為新年禮物送給了我,我高興極了。廢寢忘食地翻閱起來,雖然7本書加起來厚厚的一摞,但由于故事幽默風趣,通俗易懂,在不知不覺中就將它們全“啃”了一遍。
這套書主要講的是明朝三百年間一些歷史事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就在南京,很多事情都與南京有關,很有親切感:明故宮,我曾去放過風箏;作為當今世界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明城墻我也和爺爺奶奶上去過;還有下馬坊,明孝陵,我也去過多次。我家就住在孝陵衛的理工大學里面,孝陵衛以前就是明陵衛戍部隊的駐扎地。想到此,似乎還多了點地域自豪感。通過閱讀,讓我知道了為什么這些能夠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古城墻之高,之長,之壯觀,中華門城堡的精妙絕倫,盡顯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老祖宗們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子孫后代應該加以珍惜、保護和傳承。
書中還提到了很多有名的歷史人物,其中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鄭和、于謙、戚繼光。
前些天,爺爺奶奶帶我去了一趟“寶船遺址公園”,還登上了了一艘巨大的寶船,我想起了書中的明朝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知道了,中國最早就是從這里開始走向世界的,開辟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所到之處沒有戰爭和流血,只有和平和友善,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國家的真實面貌。
我學過一句千古名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就是于謙,面臨明朝的危急當口:皇帝身陷敵營成為人質,城中百姓驚慌失措,明軍不堪一擊士氣低落。于謙邁出了“國家興亡,我來擔當”的一步,力挽狂瀾。他那殉國忘身,舍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茍而全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戚繼光,是我最敬佩的一名抗倭名族英雄,他率領的戚家軍紀律嚴明,戰斗力旺盛,屢建奇功。在保家衛國的戰斗中表現了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面對外患的入犯,表現了足夠的智慧,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鴛鴦陣”,發揮集體互助、長短兵器結合的機動、靈活、嚴密的作戰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這是戚家軍屢敗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繼光和戚家軍留給后人的一份寶貴財富。戚繼光一生為人正直,清正廉潔,在長期的軍隊生活中,他與士兵同吃同住,共享勝利的歡樂,也共擔失利的痛苦。沖鋒在前,撤退在后,處事公正,廉潔奉公,以自己的表率在官兵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無私報國,不言索取,顯示出叱咤風云一代名將無私奉獻精神。
通過閱讀這套書籍,我不但獲得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也從書中這些偉大歷史人物身上得到了開拓進取,熱愛祖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七
明朝那些事第三本妖孽宮廷,皇帝的故事已經沒那么有意思了,頂多算是宮廷八卦,這本書最有意思的是王守仁。首先要吐槽的是于謙在這本書里被干掉了,讓人痛心惋惜。
于謙,不是那個說相聲的于謙,而是打了北京保衛戰,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那個于謙。上部書土木堡之變皇帝朱祁鎮被抓以后,瓦剌首領也先各種要挾明朝,想狠狠敲詐一筆,奈何明朝就是不買賬,皇帝你扣著吧,這邊再立一個就是了,于是出現了兩個皇帝同時在位的搞笑情況。
被忽悠的慘了的也先一氣之下沖到京城想要打一仗,這個時候的明軍剛經歷土木堡之變精銳部隊二十萬幾乎全滅,毫無招架之力,也先3萬鐵騎已經要兵臨城下,京城的9個門隨便哪個門只要被攻破就完蛋了。
如此嚴峻形勢,戰斗還是轉移南京,關系著國家命運,戰斗不一定能贏,而轉移則是直接丟了半壁江山,于謙給出了答案:“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憑借著驚人的勇氣,挽狂瀾于既倒,于謙扛起了國家興亡的大旗,保住了半壁江山。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卻不得善終,真的是讓人扼腕嘆息。
王陽明,這位一心想要做圣人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從小就勵志要做圣賢,被他爸打了也不改志向。后來創立了心學,對后世產生了極深的影響。
而最讓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沒有呢,寧王造反買通當地所有官員,沒買通的也被寧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沒人知道寧王開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來的,造反已經開始了,等著朝廷知道這事情派兵前來,寧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稱帝了。
沒有指望,沒有援兵,沒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寧王有八萬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沒有,怎么贏。就是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王守仁憑借著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戰術,平叛了寧王。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傳奇了,明朝的歷史還在繼續,不同的人物散發出不一樣的光彩,璀璨著這個時代。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八
明朝公司的歷位朱老板們,除了開創人老朱(朱元璋)有著過人的精力,凡事親歷親為,埋頭苦干外。其余的朱老總們好像都沒這個覺悟,但鑒于老朱同志太不給力,定了一條不許"罷相不設",沒了丞相這二把手幫忙,可苦了朱棣了:他可沒有老朱同志那么高的覺悟,又不能設相。怎么辦?于是乎,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就應運而生。內閣初期只是秘書性質的機構。但經過先后幾代猛人的不斷奮斗,權力逐漸上升,直至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他的實際上已經接近于現代首相的地位。估計老朱同志要是知道了他后代搞出來這么一群"類丞相",非得氣得活過來。
《明朝那些事》告訴我,皇帝是不可怕滴,內閣里的那群人才是可怕滴!
內閣分首輔、次輔、大學士。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出現了不少杰出人物。代表有:"三楊"、李東陽、楊廷和、楊一清、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這是相對來說比較正的代表了。那么惡的呢:萬安、張璁、嚴嵩等。內閣的斗爭法則就是你死我活。成首輔,敗…玩完!一旦你失敗,你會被從權力中心甩出,經過一系列的自由落體運動后重重摔在地上。然后言官那些跳梁小丑們開始登臺表演,發揚痛打落水狗精神,幫你貼心的挖下一個又一個抗。讓你跌得不知七葷八素,如果你跟現任首輔有仇,您的后半輩子怎一個慘字了得?并且容易被人送往地府旅游觀光。
不過從內閣斗爭中,我也學到了許多。比如忍、和。
忍如徐階。徐階進入內閣時,恰巧是嘉靖朝追黑暗的時候,把持朝政的首輔是嚴嵩。而徐階的老師夏言,已經被嚴嵩熱情的送往地府了。殺師之仇,加上對權力的渴望。徐階應該同嚴嵩拼命才對。但他忍了,并最終再合適的時機,一舉將嚴嵩擊敗。忍,包括對敵之忍,對己之忍,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和,在這個世界上,敵人總是少數的。朋友還是很多的。和有兩個意思:待人隨和和"和稀泥"。對朋友不能惡聲惡氣,應以隨和知、之心待之。和稀泥,似乎不是什么好詞,但在《那些事》里,這種方法在處理某些矛盾上,還是很好的。首先提一下此法的鼻祖--申時行!申時行憑借他的和稀泥功夫,明哲保身,也是許多矛盾得以緩和,并最終解決。所以,做人,不能太死板,在特殊場合(如果某位仁兄想去建筑工地,就當我沒說。),和和稀泥還是可以的。
在《那些事》中,就像我說的,除了皇帝、內閣成員之外,言官、武將、后宮、道士、宦官、甚至混混等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也教給了我許多…讀罷此書,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