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系統地組織教學內容和安排教學活動。通過參考這些教案模板范例,你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拓寬自己的教學視野。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一
2、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3、交通運輸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4、鐵路干線——熟記“三橫五縱”p91圖。
南北向:京滬線、京九線、京哈—京廣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
東西向: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5、重要鐵樞紐:北京、鄭州、徐州、株洲、成都和蘭州(經過的鐵路線)(見書p91)。
6、農業的部門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
7、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8、我國四大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新疆牧區和內蒙古牧區。
9、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地區在長江中下游平原。
10、三大林區:西南和東北是天然林區;東南是人工林區。
11、工業——國民經濟的主導。
12、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
13、四個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是滬寧杭工業區的核心。)。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
1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試驗區。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二
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4、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5、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屬于中緯度地區,屬于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6、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
7、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
8、渤海有我國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的漁場舟山漁場。
9、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2、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集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騰沖市。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的新疆省。
16、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三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4、優越的海陸位置。
四、陸上疆界、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海洋和島嶼。
〔活動〕讀課本圖1-4。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海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至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
〔板書〕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于船舶停靠。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板書〕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讀圖〕讀“世界政區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備的國家,但是其東西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活動并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我國東邊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地區便于發展海洋事業,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板書〕4、優越的海陸位置。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0千米的陸上疆界。
〔板書〕四、陸上疆界與鄰國。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掛圖〕中國政區掛圖(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其中:東亞――蒙古、朝鮮。
東南亞――越南、老撾、緬甸。
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錫金、尼泊爾。
西亞――阿富汗。
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亞――俄羅斯。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教學后記】該節知識覆蓋面廣,知識容量大,要求多組織學生多參與活動。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四
一、偉大的祖國(位置)。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1、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經緯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3、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4、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于發展海洋事業。
二、遼闊的疆域:領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53°n;最南:海南省南沙群島曾母暗沙:4°n;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73°e;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135°e。
2、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居第3位。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
(1)瀕臨的海洋:從北往南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岸線長1.8萬千米。
(2)中國海域最大的島是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
(3)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領海寬度12海里。
(4)釣魚島位于東海、黃巖島位于南海。(p5地圖)。
三、眾多的鄰國。
1、陸界線:2.2萬多千米。
2、陸上鄰國:14個: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
西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爾,不丹;南部還有緬甸,老撾,越南。
3、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行政區劃。
2、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3、我國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4、我國有北回歸線穿過的行政單位自東向西依次是:臺灣省(臺)、廣東省(粵)、廣壯族自治區(桂)、云南省(云或滇)。
我國各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簡稱及行政中心。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五
三、京杭運河。
教學重點: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
1.什么叫外流區、內流區?它們的分布有何特點?
(導入)上節學習了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樣的呢?
(學習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
(提問)我國內流河主要流經哪個氣候區?那里的氣候有何特點?
(展示)中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圖。學生對照圖討論。
(展示并總結)在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上畫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并出示烏魯木齊的氣溫降水圖,得出結論:我國內流河主要流經非季風氣候區,氣候干燥少雨。
(提問)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內流河的河水主要來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師可補充:部分來自山地降水。)。
(提問)根據內流河河水的來源,分析內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變化?(春季隨氣溫逐漸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豐富;秋季冰雪融水減少,水量逐漸減少;冬季最少,甚至斷流。
(講述)正是由于內流河流經非季風區,這里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所以內流河的流量小,水位變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發.流量迅速減少。因此內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指導學生在地圖上識認季節河的符號,并且在內流區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兩條季節河。
(學習我國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在內流區中找出我國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觀圖片兩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國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匯集而成,全長2179千米,僅次于原蘇聯的伏爾加河(3530千米)、錫爾——納倫河(2991千米)、阿姆——噴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烏拉爾河(2428千米),為世界第5大內陸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昆侖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10月以后水量大減;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帶分布,下游多季節河。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圖片兩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徑流量表格。從表格上我們看出了什么呢?(徑流量逐年減少)近年來,由于上中游沿岸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來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開荒,又大量的浪費了水資源。
(展示并講述)展示胡楊樹的兩幅圖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樹被世居于此的維吾爾族人稱為“英雄樹”,有“長著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爛一千年”的說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幾十萬畝胡楊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還有大面積的沼澤、蘆葦和紅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趨勢逐年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危及下游5萬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積由60年代的5萬公頃,減縮到現在的1.4萬公頃。由此可見,對河流的開發利用,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學習南方大河——珠江)。
(過渡)我們已經從整體上了解了我國大江大河的分布、分類及特征。在眾多的大河中,長江、黃河跨地區范圍廣。我們將在以后兩節中詳細了解。現在我們先來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講解)展示珠江景觀圖。珠江長2214千米,流域面積45.3萬平方千米。
(展示并講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圖。珠江水系由西江、東江、北江匯合而成。
(提問)珠江的位置有何特點?結合地形、氣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國南方,因而雨季長,所以珠江的風期最長,水量豐沛,僅次于長江,是黃河的七倍。珠江流經地勢二、三級階梯,加之水量豐沛,因此水能豐富。)。
(提問)目前建立了哪些水電站?(答案略)。
(提問)珠江不僅水能豐富,而且航運價值也很高,為什么?(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學生回答很可能會多種多樣,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豐沛,利于航運;經濟發達,需求航運溝通海洋,海河聯運,終年不凍,四季通航;地處對外的前沿等等都應該鼓勵贊揚。)。
(學習京杭運河)。
(過渡)前面介紹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國除了眾多的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條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人工河就是中國的京杭大運河。
(展示)京杭運河景觀圖片。從圖中使學生了解運河河道的寬闊、航運的繁忙、沿岸經濟的發達。
(展示)京杭運河圖。邊演示邊講解京杭運河的起始點、長度、流經的省市、溝通的水系等內容。
(講解)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稱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開鑿邗溝,從邗城(今江蘇揚州)東南到末口(今江蘇淮安),溝通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奠定了大運河的初基。這段運河的開鑿至今已經有2400多年歷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長安(今西安),由于供給京師的糧食主要靠黃河運輸,而黃河上又有三門峽阻隔,運糧十分不便,京師的糧食供應有很大的困難。一遇荒年,京師軍民就沒有飯吃。公元594年,由于連續幾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帶領京師軍民到洛陽就食。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當時已遷都洛陽,為了從外地調運糧食到京師,并到揚州看“瓊花”,就征集幾百萬民工,開挖通濟渠,使之南接邗溝。從長安到揚州沿渠修筑御道、離宮。同時還從洛陽附近開鑿永濟渠,連接衛河,通達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達北京。隋朝大業六年(610年)又拓寬浚深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直達余杭(今杭州),兩岸寬達十余丈,能通“龍舟”。至此,南北大運河全部開鑿完成,成為我國歷可與萬里長城媲美的偉大工程。
(展示并講解)展示京杭運河地圖(多彩地圖)。京杭運河歷曾經是中國漕運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對溝通南北交通起過重要作用。但因流經地區地勢高低懸殊,黃河泛濫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鐵路通車后,運河的運輸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廢棄。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運河南端還延長了7千米,使運河船只可以進入錢塘江。目前,運河季節性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它的年運輸量,在內河航運中僅次于長江,居第二位。
(學習內流湖和外流湖)。
(過渡)以上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各類河流的特點,最后學習我國的湖泊。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指導學生了解什么是內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講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國各地,其名稱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錯”等之稱。湖泊也有內流湖區與外流湖區之分,其分界線與內外流河的分界線大致相同。外流湖區以含鹽量較小的淡水湖為主;內流湖區以含鹽量較大的咸水湖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六
各類土地所占比例不盡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3、土地資源的分布:
耕地——東部季風區平原及丘地區。
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4、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
5、土地問題: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土地荒漠化。(結合p77活動題1)。
6、我國土地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7、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8、水資源分布特征:
a時間:夏秋多,冬春少—解決措施:興建水庫。
b空間:東多西少,南豐北缺—解決措施:跨流域調水(如引灤入津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七
制定這個學習計劃一定要弄清自己想要達到什么目標,很多同學會說就是把地理所有的知識學會,這樣的目標過于籠統,大家可以這樣做:掌握并熟記地理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提升讀圖能力和對地理概念的理解能力;建立起本學期的地理知識樹形圖。
二、羅列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
第一、復習課本,夯實基礎。
按照目標,將課本的知識一定要弄懂、學會,初中地理考試的知識點幾乎都在地理課本上,重點考察的是地理課堂中最核心、最基礎的主干知識,特別是夯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學科基礎知識。因此,只要能掌握課本知識,基本上就能考出不錯的成績,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采用一些記憶知識的方法。如用地理表格整理知識、系統法、比較等方法來復習掌握基礎知識。
第二、強化圖表,圖文結合。
地理復習的關鍵點在地理圖表,地理圖表是最重要的地理實時信息庫和地理問題表述形式,同時地圖也是最重要的地理學科工具。初二地理期末考試,注重考查學生讀圖、識圖能力和運用地圖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復習中提升自己讀圖、解圖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第三、要跟緊老師的復習節奏。
只有在復習過程中,師生共同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初中地理課程排課較少,因此,老師會用有限的時間來為大家做學期知識總結,不僅復習知識,還應串聯知識,歸納知識,整合知識,加深內涵的理解,這時同學們一定要認真、用心聽講,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夠很快形成知識輪廓,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地理學科的能力,才能考出好的成績。
第四、注重平時錯題,總結解題方法。
學、練、析,這三個步驟是學習地理的過程,只要大家不斷進行重復,就一定能學好地理。在復習階段,學就是要鞏固知識,練就是要做一些基礎題,析就是要分析錯題本,進行總結,看自己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完全掌握,哪些做題方法需要改進,這樣復習效率高,效果好。
三、制定地理復習計劃表。
地理復習計劃表可以按照每天來制定,一天之中要學哪些知識,學習多長時間,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也可以按照階段來制定,由于初中學科比較多,時間有限,因此需要同學們合理分配時間,個人認為地理學科更適合階段計劃表,這樣制定復習計劃表就更加靈活、符合實際,更利于執行。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八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學難點。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錄像機、投影儀、投影片、景觀圖片。
二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三節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一、內流區和外流區。
1、概念:內流河、外流河。
2、內流區、外流區。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及原因。
三、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內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運河。
1、起止點、長度。
2、經過的省市、溝通的水系。
3、歷史上和現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況。
1、湖泊的分類。
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區。
東部平原湖區。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我國人民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氣候條件,一個地區的降水量發生變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會隨其改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五章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啟發提問〕說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稱,并說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的不利影響。
讓學生看中國水系圖,查找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額爾齊斯河。
〔啟發提問〕這些大河各注入哪個海洋,河流流向與地勢有什么關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啟發提問〕這兩條河流最終流到哪里?
一、內流區和外流區。
1.概念:內流河、外流河。
2.內流區、外流區。
〔轉折過渡〕設問:內流區和外流區是如何劃分的呢?〔板書〕。
3.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劃分及分布。
讓學生看我國的外流區和內流區、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復合投影片。
〔啟發提問〕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與我們講過的哪些氣候分界線位置相似?
〔教師總結〕外流區受夏季風影響,降水多,水量大;內流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降水少,水量小。
讓學生看我國的內流區和外流區圖。
〔啟發提問〕內流區和外流區面積各占我國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師總結〕出示表2:中國河川流域面積。
同學們想一想,回答問題:為什么我國西北部多內流河,東部多外流河?
〔教師總結〕這與我國西高東低地勢及所處的海陸位置和氣候條件有關。西北距海遠,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量大,所以多內流河;東部距海近,氣候濕潤,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轉折過渡〕由于內流河、外流河所處的位置、氣候條件、地面植被狀況等不同,導致內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變化規律不同,我們稱其為水文特征不同。〔教師畫板圖講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結冰期等。流量指單位時間通過某一段面的水流體積,它反映了河流水資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為單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時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體水量大小的最直觀的重要標志。含沙量指單位體積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結冰期指河流封凍的時間長短。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書〕。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國主要河流的年流量變化比較圖”。〔啟發提問〕。
(1)本圖橫、縱坐標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節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節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黃河與南方的長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與季節分配有何差別?
〔教師總結〕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轉折過渡〕為什么我國外流河有這樣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讓學生看我國的外流區和內流區、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復合投影片。學生討論分析我國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師總結〕我國外流河的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每當夏季風盛行時,雨季來臨,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漲,形成汛期。隨著冬季風的加強,夏季風逐漸減弱,降水減少,水位逐漸下降。當冬季風盛行時,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斷流。
〔板書〕。
1、我國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及原因。
〔教師總結〕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降水量多,所以,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豐富,汛期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遼河、海河、黃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龍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積雪融水,蒸發量小,河流水量也較為豐富。
〔轉折過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僅在汛期長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別,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師總結〕遼河、海河、黃河多流經半濕潤、半干旱地區,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區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經氣候濕潤區,森林茂密區,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這些地區的森林不加以保護,河流的含沙量也會增大。有人說長江要變成第二條黃河,我們絕不允許這一現象在我們這一代發生。
〔找學生講解〕冬季去南方、東部和留在北京過年在氣候上感覺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學生總結(教師提示):冬季秦嶺-淮河以南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河流無結冰期;越往北越冷,遼河、海河、黃河冬季結冰期短,黑龍江及其支流冬季結冰期長。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異比較表。讓學生填空。
學生總結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填表,教師補充。讓學生總結影響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三、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國內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出示中國水系圖)。
〔啟發提問〕我國的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那里的自然條件如何?
〔教師總結〕我國的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那里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沙漠廣布,有大面積的無流區。
〔轉折過渡〕設問:內流河水主要來自哪里呢?下面我們看一段錄像,大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內流河的水主要來源?
(2)內流河的水量變化有什么規律?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
內流河水主要來自高山積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內流河水量年變化大,水位高差懸殊。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較為豐富;夏季過后,氣溫降低,冰雪融水量減少,山地減少減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漸減少;冬季氣溫低于零度,無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斷流。因此,大部分內流河是季節性河流。在地圖上,季節性河流用虛線表示。
出示中國水系圖,讓學生找出兩條季節性河流。
〔教師總結〕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節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板書〕。
2、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觀圖、中國地形圖。〔啟發提問〕。
(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區是什么盆地?
(2)塔里木河水主要來自哪里?
〔教師總結〕塔里木河位于我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三條支流匯集而成,全長2179千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昆侖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出示內流河、外流河示意圖。
〔啟發提問〕到此為止,我們學習了外流河、內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區別呢?
出示表5:內流河、外流河比較表。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總結。
〔轉折過渡〕前面介紹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國除了眾多的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河流。
〔板書〕。
四、京杭運河。
(活動)京杭運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師總結〕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長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并稱為我國古代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
〔板書〕1.起止點、長度。
出示京杭運河圖。〔啟發提問〕。
(1)京杭運河流經哪些省市?
(2)京杭運河溝通哪些水系?
〔教師總結〕京杭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板書〕2.經過的省市、溝通的水系。
〔啟發提問〕是什么時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運河呢?
〔教師講解〕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
國,稱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從邗城(今江蘇揚州)東南到末口(今江蘇淮安)開鑿邗溝,使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得以溝通。到隋朝,隋煬帝征調民工數百萬,開挖通濟渠,使之南接邗溝。從洛陽附近開鑿永濟渠,通達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寬加深江南運河。隋代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從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個大彎。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彎曲直,使它從江淮經山東直接向北,縮短航程800余千米。這就是如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啟發提問〕除了青海湖外,大家還知道哪些湖泊?
五、湖泊概況。
〔教師講解〕天然湖泊遍及中國各地,其名稱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錯”、“茶卡”等稱呼。湖泊也有內流河區與外流河區之分,其分界線與內外流河的分界線大致相同。外流河區,以含鹽量較小的淡水湖為主;內流河區以含鹽量較大的咸水湖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啟發提問〕那么,我國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哪兒呢?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九
同學們自主預習教材49~53頁內容,完成學生用書有關題目。
1.黃河發源于哪里?注入哪個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劃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2.黃河干流流經哪些省區、地形區?
黃河干流很明顯地呈巨大的“幾”字形,像一條巨龍,從青藏高原越過青海省、甘肅省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于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是中國的第二長河。
3.在中國地形圖上,指出黃河發源于哪座山脈?黃河流域的主要地形特點是什么?(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黃河流域以高原、平原為主。)。
4.黃河中、下游分別流經哪些省級行政區、地形區?(黃河中、下游流經的省級行政區主要是山西省、陜西省和河南省、山東省;流經地形區主要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讀“我國主要河流長度、流域面積年徑流量對比表”,黃河、長江的長度相差800千米,年徑流量卻相差14倍。
黃河、長江的長度相差不多,年徑流量卻很懸殊,這主要是受氣候的影響。黃河的徑流量受氣候影響很大,黃河流經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區,降水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發量大,水量較小。
與長江比,黃河水文特征還有什么差異?
與長江比,黃河的年徑流量集中在夏秋季節(7~9月),黃河的含沙量大,黃河在冬季會出現結冰現象。
黃河作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利用多媒體適當根據學生反饋情況予以補充,主要體現灌溉、發電、旅游、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等方面。出示河套平原和寧夏平原景觀圖,在干旱的地區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譽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出示黃河梯級開發示意圖、中國地形圖。通過讀圖,我們知道黃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峽谷中穿行,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主要的水電站有劉家峽、龍羊峽、三門峽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樞紐和水電站。這些水電站的建立,為黃河上中游地區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電能和水能。壺口瀑布以其水勢洶涌、奔騰而下的壯觀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的游客來此參觀游覽。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十
本節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國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與灌溉”、“黃金水道”四部分內容,其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長江在我國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國人民生活中的利與弊,并通過對中國第一大河的學習來掌握認識一條河流應了解的幾個方面,從而在強化憂患意識的同時,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2、使學生認識長江在我國生產、生活中的巨大貢獻,增強愛國之情;
3、使學生了解長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學生學會辨證地看問題,并增強環保意識。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長江的利用和治理保護。
河流特征與地形、氣候等的關系;長江水患與分布河段的關系。
本節課主要通過直觀的電腦媒體投影,強化視覺,注重啟發誘導,使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突出學生間“合作學習”的優勢,開展討論,體現“學為主,教為輔”的教學思路。
1.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力,讀圖分析能力。
2.以圖憶文,培養記憶力。
3.指導學生用綜合法、分析法解決問題。
播放《長江之歌》,伴以奔騰的長江錄相,調動學生的激情,并導入新課;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閱讀課文;教師展示媒體投影,學生分組討論,發言交流,教師總結歸納,深化提高;講授過程中,穿插課堂練習,強化落實。
一、創設情景。
播放《長江之歌》,伴以奔騰的長江錄相、長江流域景觀展示,調動學生的激情,
并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教師活動教學內容學生活動目的要求。
分組交流,統一答案;各組代表發言(突出學生自學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設計,重點突出學習一條河流的思路,教會學生一種方法,因為是針對初二年級的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較容易的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完成,教師通過媒體的輔助,重點突出地理位置與示意圖的結合,讓學生學會圖文結合,有理有據的分析問題。
從整堂課的效果來看,本節課的當堂效率還是比較高的。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十一
1、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海陸位置:海陸兼備,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經緯度位置:東西跨經度60多度(跨5個時區,相差4個小時)存在時差,南北跨緯度近50度導致溫度差異;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2、領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鎮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黑龍江省);最南:曾母暗沙(海南省)最西:帕米爾高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黑龍江省)。
3、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第3位。
4、瀕臨的海洋:從北往南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
6、三級行政區劃:省、縣、鎮/鄉三級。
7、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8、各省級行政區的簡稱和行政中心:簡稱和行政中心:p8,p9。
9、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云南、廣西、廣東、臺灣(云(滇)、桂、粵、臺)四省,海南省全部屬于熱帶。
10、少數民族數目最多的是云南省,鄰國最多和面積最大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最多是廣東省,面積最小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區。
11、中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一:人口最多:廣東省人口最少:澳門。
12、人口增長速度較快,我國的人口增長趨勢:呈上升趨勢。
13、人口分界線:黑河——騰沖線,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14、我國人口總量仍持續增長的原因:人口基數大,青少年比重高。
15、我國人口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16、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55個。
17、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18、民族分布特點: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19、民族分布地區: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20、獨特的民族風情:
彝族——火把節藏族——曬佛節傣族——潑水節。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漢族——賽龍舟朝鮮族——跳跳板。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十二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2.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教學媒體:
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區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
課時安排:
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前幾節我們雪線了中國的氣溫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溫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和幾節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知道了我國氣溫和降水的一些特點,我國氣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第四節氣候特征。
〔讀表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氣溫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c和3.7°c。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c和7.3°c。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紐約大7.3°c。
〔提問〕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分析歸納〕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的氣溫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溫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閱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十三
1、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通過閱讀材料和圖片,培養學生提煉有效信息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
(3)通過讓學生上臺闡述,培養學生正確表述事物現象和闡述本質規律的能力主。
(4)通過讀圖,培養學生閱讀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識。
1、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依據。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讀圖法、談話法、分組活動法。
引入。
中國東西橫跨5200多千米,南北縱貫5500余千米,涵蓋了從沿海到內陸、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各種自然景觀,表現出顯著的區域地理差異。中國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讓我們來認識祖國各地的面貌,暢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嶺—淮河線。
1、秦嶺—淮河線是中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等有著明顯的差異。
秦嶺—淮河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
秦嶺—淮河線以北秦嶺—淮河線以南。
1月平均氣溫0℃0℃。
河流封凍狀況封凍不封凍。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植被類型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耕地類型旱地為主水田為主。
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水稻。
作物熟制一年兩熟、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一年兩熟到三熟。
主要經濟林木蘋果、柿、棗柑橘、茶葉、油桐。
主要運輸方式公路、鐵路公路、鐵路、水運。
2、閱讀p3秦嶺和淮河的閱讀材料。
3、活動。
(1)讀圖5—1,完成下列任務。
找出秦嶺和淮河,看一看,秦嶺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點?
找出秦嶺和淮河所在或流經的主要省級行政區域單位。
(2)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而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讀圖5-6、5-7,請解釋造成兩地氣溫差異的'原因。
1、在中國地圖上,按照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把中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2、閱讀: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3、活動:。
(1)結合“秦嶺—淮河線”的學習,說一說中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有哪些顯著的地理差異,以及產生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課件日本。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2、火車3、飛機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讀圖7.5-7.7分析完成。
1、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讓學生對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認識。
顯示日本和中國人口比較表學生分析。
國家人口數(億)面積(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13960萬。
日本1.2737.7萬。
?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萬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國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業銀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1.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么?
2、日本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
3、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自哪些國家(地區)?
4、日本貿易對象是哪些?中日貿易情況怎樣。
有利條件:(1)豐富的人力資源(2)較高的科技水平(3)島國的優勢。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缺乏。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三、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棉花種植的;聯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的。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5、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現象,為揭開金字塔之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斷學習、努力探索。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代重要經濟支柱。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過程及方法。
1、學生讀圖p72圖3-14“埃及地形”,觀察埃及領土范圍、主要地形以及氣候特點。
2、學生在黑板上的地圖中指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
3、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從p75圖3-21能總結埃及的工農業分布特點。
教學用具:埃及教學課件、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許多帝王為了在死后能夠保存完整的尸體從而獲得永生,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從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營造自己的地下宮殿,實際上就是他們的陵墓,同時還要放置很多奇珍異寶,我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實際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樣的陵墓中,有一種建得很特別(課件展示金字塔景觀圖),它們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直到塔頂,從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們漢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國一般稱其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字塔之國——埃及。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課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問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
(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
(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么?
(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簡要總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橫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的國家。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
(提問)。
(1)蘇伊士運河位于哪里?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2)為什么在這里開鑿運河?
(3)在運河未開鑿前,從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條航線?
(4)這兩條航線相比較,走蘇伊士運河可縮短多少航程?
(簡要總結)為了提高運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對運河進行了加深拓寬的改造,并于1956年將運河所有權收歸國有,從而成為目前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引導學生讀課文了解運河開鑿的歷史和埃及人民收回運河主權所進行的斗爭史)。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復習提問)從圖中我們能夠發現,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么?
(承轉)(展示課件)尼羅河的風光。
(學生簡要了解)。
(課件展示)尼羅河流域圖。
(提問)。
(1)尼羅河發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
(簡要總結)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長河(注意強調長河與大河概念的區別),起源于非洲東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進入埃及后流經沙漠地區,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講述)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代埃及的文明進步與生產發展都與尼羅河有關。
(課件演示)尼羅河的泛濫。
(課件展示)阿斯旺大壩。
(提問)1.人們修建阿斯旺大壩的目的是什么?
2.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對埃及產生了哪些影響?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簡要總結,注意阿斯旺大壩修建的利弊應講清,培養學生看待問題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
(引導學生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歸納總結)(利用課件演示)。
(承轉)埃及勞動人民憑借智慧和汗水,不僅充分利用了尼羅河,而且在近代還開鑿了聞名于世的蘇伊士運河。
(利用課件演示)。
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說說埃及的名勝古跡后教師總結,完成練習。
(課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講解)埃及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金字塔等名勝古跡、尼羅河沿岸風光、沙漠奇景。這些寶貴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因而旅游業已成為埃及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承轉)在前幾節課里,我們已學到西亞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號稱“世界石油寶庫”,埃及作為它的一部分,石油資源也非常豐富。
(課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產區。
(講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開采量和出口量增長很快,石油收入現已躍居各經濟部門首位。
(講解)埃及具有臨近波斯灣有利的地理位置,及眾多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埃及勞務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前往西亞產油國家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既支援了這些國家石油的開發,同時也給埃及帶來了大量的僑匯收入。
[總結]埃及是北非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石油、運河、僑匯、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過了傳統出口商品棉花,而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埃及根據本國國情,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埃及。
一、地跨兩洲的國家。
1、位置。
2、蘇伊士。
3、領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廣布。
1.沙漠之國。
2.尼羅河概況,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長度。
3.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國。
四、發展中的工農業。
(1)過去:長絨棉。
(2)現今: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業。
教案點評:
教案設計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的問題,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案(模板16篇)篇十六
1.了解我國河流湖泊的概況。
2.舉例說出我國內流河和外流河的特征。
3.概述我xx親河——黃河的特點。
4.學習我國長江的特征。
1.讀圖分析我國河流湖泊的概況。
2.了解我國我國黃河和長江的特點。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氣勢磅礴的黃河,風景秀麗的長江,這些河流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這節課我們就要學習河流,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它們的特征。
(黃河)(長江)講授新課。
1、河流湖泊的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河湖眾多的國家之一,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00多條。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約2300個。我國秦嶺-淮河線以北河流冬季結冰,以南河流冬季不結冰。受地勢西高東低影響,我國大江大河大部分流入太平洋,只有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雅魯藏布江和怒江注入印度洋。我國河流大部分位于東部外流區內,受夏季風影響,夏季形成汛期,汛期徑流量占到全年徑流量的60%-80%。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占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2、外流河和內流河。
內流河: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
內流河特點:內流河多分布在西北內陸區,這里降水稀少,其水源主要來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受氣溫的影響,夏季河流進去汛期,冬季河流形成枯水期,甚至斷流,即內流河流量小、長度較短、易蒸發中斷。
外流河: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
外流河特點:外流河大多分布在季風區,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大氣降水,到了夏季我國降水豐富,形成豐水期,由此可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風的影響,即外流河流量大、長度較長、易發生洪澇災害。
(夏季的外流河)。
(冬季的外流河)。
(夏季的內流河)。
(冬季的內流河)。
3、黃河。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市、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主要支流:白河、黑河、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黃河的憂患。
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多泥沙;
下游:形成“地上河”,造成洪水災害。
地上河形成的流程圖:
(地上河示意圖)。
分析黃河多泥沙的原因:
自然方面: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土層疏松,植被破壞嚴重,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變緩,攜帶泥沙沉積下來。
人為方面:由于人們對植被的破壞導致黃河兩岸水土流失更為嚴重,所以治理黃河關鍵是治沙。開發治理黃河的水患應采取的措施:
上游:上游植樹造林,建水電站、水利樞紐,進行發電和修渠灌溉。中游:植樹造林,重點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黃河大堤,防止“地上河”泛濫。
4、長江。
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中國第一大河。
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西南側,向東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區、市,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和黃河一起并稱為“母親河”。
主要支流:漢江、雅礱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烏江、沅江、湘江、漢江、贛江等。
(長江流域水系)。
上游段:約長3500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813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
中游段:約長1000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204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1850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2公里,最窄處也有650米。
自四川省宜賓以下始稱為長江。湖北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為長江中游。中游段地勢低平,河道蜿蜒,水面寬闊,流速銳減。從湖口至入海口的下游段地勢更趨低平,江面更為開闊。所以長江上游與中游劃分界線是宜昌,中游與下游的劃分界線是湖口。
(長江上游)。
(長江中游)。
(長江下游)。
長江1998年洪災的原因:
自然原因:長江流域面積廣,支流多;流經地區降水豐沛,水量大;長江中下游地區為平原,河道彎曲,流速緩慢,水流不暢。
人為原因:長江中上游地區植被遭到破壞,含沙量大增;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減弱對河流水量的調蓄能力。
開發治理長江的水災應采取的措施:
上游:禁止亂砍濫伐,植樹造林,保持水土,興修水利工程。中下游:退耕還湖,疏浚河道,加固大堤。
五、板書設計。
1.我國是世界上河湖眾多的國家之一,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00多條,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約2300個。
2.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
3.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4.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中國第一大河。
六、作業布置。
1.完成本節課的同步練習。
2.預習下節課的導學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學反思。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節課引導學生從了解黃河和長江的特點出發,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通過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對河流的特征進行分析,并結合習題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并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填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