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制定一份詳細的教學工作計劃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接下來,我們將為您展示一些編寫教學工作計劃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一
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為:
(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
(2)可能因為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
(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致,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蘊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于前面環節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節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二
在我講完了這一節課之后,感覺也不是很好。總體上講,也許是自己把學生的能力估計得太低了。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去讀,去理解。但是,我選擇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基礎知識確實很差。所以,在講解基礎知識部分時耗時過多。還有,我也沒有對這首詩歌進行翻譯,只是在提示學生哪些詞語值得我們去掌握,即需要知道它在這句中的意義是什么。我分析完第一句,明確了這句交代了觀察的主體、地點、方位和觀察的對象后,就說“接下來的三句寫到了哪些景物?那么同學們齊讀一遍找出這些景物”。之后,又提問“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隨之就只將里面的字的意義講解了而沒有翻譯。接著又提問“這些景物是不是真實的看得見的?也就是說是實景嗎?”。最后,再講寫虛景的那兩句及附文。另外,我這課的教學目標有:
1、能讀會寫“碣、澹、竦峙”等詞語。
2、理解、積累“澹澹、若、次、以”等文言詞匯。
當然,在講的時候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如太重基礎,學生沒預習等,所以,就使課文顯得支離破碎,感受不到課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更多的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分組讀、抽讀、男女分讀等)去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以后的詩歌教學中,我應該更加注重朗讀的重要性以及對詩歌的整體把握。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三
上完《觀滄海》這一課后,我覺得自己收獲頗多,在反復的修改調整中,我就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總結出如下規律: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概念,同時學會鑒賞古詩詞的方法,一開始我是從抽象到形象來講授這一知識點的,結果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知道記筆記,后來在大家的建議下我改動原有方式,授課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在上完課后,我感覺這次課最不盡任意的地方就是有點頭重腳輕,前松后緊,前半部分花的時間太多,結果到最后該解決的問題沒完成,只能放到課后完成。
充分的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觀滄海》這首古詩,從傳統的觀點看,認為都是抒發作者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備課時,在翻閱背景材料時,感覺這種說法有點偏頗,不過我想可能學生不會提到,也沒仔細考究,結果在上課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卻想到了,此時我憑借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給了這位學生適當的合理的引導。
說的激發學生積極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在實際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當別論了。此次開完課后我對這一問題起先也沒考慮,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氣乎乎的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那次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時我莫名其妙,后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準備好了問題我沒問他,由此事情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上課的時候我的眼光應該跟同學進行不時的交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此次開課中我也設置了一些小練習,但是在上完課后,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稍稍高于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寬過多,結果卻使的目標有點淡化,在教學中出現了第二個難度高峰。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課上好。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四
《觀滄海》這首詩歌主要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文中主要通過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產生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是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一節課下來,感覺優點寥寥,而問題多多。(一)成功之處:
1.在教學設計上重點突出,方法明確,環節齊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也基本落實到位。多數學生能感悟到詩歌的意境及詩人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2.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引導學生從實景的具體描繪到虛景的想象夸張;從實景中感悟祖國美麗的山河,體驗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到虛景中感悟詩人博大的胸懷及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循循誘導,水到渠成,從而促進了目標的達成,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注重了古詩詞的學習必須與背景相結合的原則。開課后我不惜寶貴時間給學生讀《導學案》中大篇的背景介紹部分內容,同時還對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作了適當的講解補充,為學生體驗詩歌意境和感悟詩人情懷作了有效的情感鋪墊。
4.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學習習慣,雖有許多瑕疵效果不明顯,但畢竟邁出了最為寶貴的一步。
(二)存在的問題:
1.在詩歌朗讀環節花時不多,比較倉促,害怕時間不夠而取消了原先打算的多種朗讀方式,學生個性化朗讀和朗讀體驗明顯欠缺,違背了詩歌須從“讀中感悟”的原則。
2.沒有逐句進行翻譯,基礎較差的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沒有獲得大面積豐收。
3.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往往處于“半成品”就草草收兵,致使氣氛不夠濃郁,討論不夠深入,在詩句內涵的理解上也不夠深刻。
4.在評價上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評價,老師評價居多,表現了對學生不放心不信任的錯誤思想,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5.學生發言不夠積極主動,一方面反映了農村孩子的膽小淳樸,一方面也反映了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引導訓練。
6.小組代表發言時沒有良好的語言習慣,往往直述觀點,給人造成似乎是他個人的意見而不是小組的共同意見。
(三)今后的打算。
通過這次我校舉辦的公開賽課活動,使我看到了其他年輕教師的優點并努力向他們學習,也看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同時也看到了我校教學的希望,更看到了我縣教學的崛起…….今后,我將在上級的引導下,在同行的大力幫助下,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在課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歸宿點,為我鄉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五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由于趕教學進度,誦讀教學的.作用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默讀等閱讀方式。為激起學生的閱讀的熱情,在《觀滄海》這篇詩歌的教學中,我用誦讀貫穿了整節課堂。
在課前的導入過程中,我重點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赫赫戰功和顯赫的軍事、文學地位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誦讀教學環節。
首先教師范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先入為主。然后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第三步是賞析詩歌。讓學生通過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學生誦讀的效果作出適當的指導,使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內涵。
除了整段的誦讀外,我特意挑選了某些句子來讓學生體味誦讀,比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在誦讀過程中,有幾位學生能夠飽含感情地誦讀。對于學生讀得不夠味的地方,我及時加以指點,使學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這個環節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為:
(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
(2)可能因為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
(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致,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蘊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于前面環節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節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總的來說,通過對這次匯報課的反思,我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托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于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六
《觀滄海》一文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的一首詩歌。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詩歌教學只要求有初步的感悟,并能結合文句來談自身讀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話語來談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和畫面。我在上完本課后,總結了一下問題:
第一:我們的學生在結合畫面表達自身感受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表達得很籠統,不夠具體且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感悟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想想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第二:我們的學生對古詩歌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在理解詩歌的過程中,理解很不到位。
第三:通過這節課我們學生的表現,折射出我們的學生對于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朗讀缺乏應有的技巧。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
綜合以上幾點,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加強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投入個人情感,來品味詩歌。讓學生自覺地走入詩歌,理解詩歌。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通過尋找詩歌的詩眼、意象,去體味詩歌的意境。做到真正的走入詩歌,走近作者,從而讓學生在自己的內心引起共鳴,從而指導他們的行動。去主動思考發言,來談自己的感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七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2、樂府詩:今天我們學習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3、《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三、朗讀訓練。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教師帶度,
3、學生全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教師注意知道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四、研讀詩歌。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3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八
一、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三、感受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情。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
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一、導入:
1、讓我們從雨果的名言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中國也有句俗語:宰相肚里能撐船。一個人有多大的氣度,決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現在,我們來學習曹操的“觀滄海”,一起來領略他的胸懷。
2、曹操,有人稱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奸雄,也有人稱他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三言兩語,介紹曹操。
師簡介曹操: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二、反復朗讀,領略詩歌的意境。
1、聽錄音。
2、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要求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抑揚頓挫,更要讀出感情來。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感受詩歌的意境。齊讀。分散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味道來?要注意節奏、某些詞語要重讀、要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
三、分析詩歌,完成目標二、三。
1、簡單回顧:剛才介紹了,本詩是曹操在北征烏桓途中寫的。
2、全詩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觀”
3、出示圖片:這就是作者曾經登臨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遠,看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找出詩中相關語句。
請同學用現代漢語來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從東面登臨碣石山,來觀賞滄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動蕩,海中的島嶼高聳挺立。島上樹木叢生,野草茂密。秋風吹來,樹木發出瑟瑟的聲響。洶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陽和月亮,好象在滄海中運行。燦爛的銀河,也好象從滄海中升起。多么慶幸啊,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作了一首詩歌,來表達我自己的志向。
4、請你用一個詞語來表述這些景色給你的感受。你的依據是什么?
壯觀、生機勃勃、波濤洶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為什么不寫凋謝的花草,為什么不寫金黃的果實,而寫了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頂,登高望遠,胸懷天下。他的胸懷就像那浩淼的滄海一樣,能容納天地萬物。統一天下,是他的夢想;建功立業,是他的抱負。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與他筆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寫景,句句蘊涵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的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總結全文。
作業:
用現代漢語改寫《觀滄海》,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語言要優美。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九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詩句。可是分析的不夠到位。
老師分析:
全詩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詩人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寥寥16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蘊群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星漢”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發源于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物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里是并不多見的。
“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詩人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境界: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勾畫出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和波瀾壯闊的氣勢。這不正是詩人那開闊胸襟的體現。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十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匯,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理解并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一課時)。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后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后,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
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一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并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
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采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并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后作業,并背誦這首詩歌。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樂府詩)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十一
《觀滄海》是七年級上冊的一首詩,這首詩歌主要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文中主要通過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產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
教學中,意圖通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去走近詩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詩人的胸襟和抱負。具體做法是結合多媒體,運用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聲音,使學生與作者走得更近,從而更好地去感受詩人。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一點與學生們的詞語量匱乏有很大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去走進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文檔為doc格式。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十二
借景抒情:
景:
實景: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
虛景:日月星漢。
情:開闊胸襟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理想。
教學反思。
在課前的導入過程中,我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個人簡介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教學環節。
首先用錄音誦讀。然后讓同學們,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然后是賞析詩歌。最后學生通過我的講解,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總的來說,我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于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在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十三
總的來說,通過對這次匯報課的反思,我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托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于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布--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里,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風云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了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即公元2,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三、解題: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艷”,下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十五
實寫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勃勃生機、樂觀情懷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席卷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洪波涌起。
若出其中。
虛寫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十六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感、想象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系。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奏、韻律對于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今后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觀滄海教案反思(精選17篇)篇十七
今天我們學習了曹操的《觀滄海》一詩,被詩人那種開闊的胸襟深深地感染著。此詩可謂是: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些從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誦之后,我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詩句。可是分析的不夠到位。
全詩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詩人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寥寥16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蘊群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星漢”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發源于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物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里是并不多見的。
“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詩人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境界: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勾畫出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和波瀾壯闊的氣勢。這不正是詩人那開闊胸襟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