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編制應該遵循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實踐性的原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靈活性。以下是教育專家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教學計劃樣本,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一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對于學習古詩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驟,即讀——解——悟——讀。而本詩中所蘊含的道理較難掌握,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理解得更透徹。
教學方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利用電子白板,課件展示,以情感為源頭,采用激趣——曉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學法,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品讀詩句,在讀中知情,在讀中悟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將知識拓展、內化、深化、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升華情感的目的。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分為六大部分一、欣賞中激趣。
廬山的風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詩人蘇軾也寫下了一首引發后人深思的詩,它就是——(板書:題西林壁)二、初讀中曉意(課件出示全詩)。
(一)首先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
1.學生第一遍讀詩的題目,結合注釋理解題意。(“題”就是書寫的意思)2.第二遍讀詩的題目,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作者及詩的寫作背景。
在學生充分交流后,做一些補充:蘇軾在文壇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卻很坎坷,他由黃州被貶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覽廬山時有感而發,在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詩。
(二)接著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1.學生自由朗讀《題西林壁》,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學生齊讀古詩,讀完后我糾正讀音。重點指導:“側”“廬”“緣”的讀音。3.我讀古詩,講讀法。
一般來說,一句七言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4.學生練習讀,再指名讀,我相機評價,指導。(三)最后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3.學生可能會說:從正面看,看到了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看到了高聳入云的山峰。
因為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去過廬山,這一句詩對他們來說可能比較抽象,我借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揮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課件。
圖片欣賞完以后,問學生:此時廬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讓學生把這兩句詩美美地讀出來。
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的景色一樣嗎?學生肯定回答說:“不一樣?!弊寣W生帶著這種理解再讀讀這兩句詩。
(二)品讀后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ㄕn件出示詩句)。
(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1.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再指名說。2.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我相機指導。
3.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類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事例。(二)交流描寫廬山的詩句或者蘊含哲理的詩句(出示課件)(板書:提升)。
把這首詩背誦給家長聽。
教學反思回想起自己的對《題西林壁》的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
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利用教學軟件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詩人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边@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我一般采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后,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復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后,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里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系整首詩)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利用“盲人摸象”、“畫楊桃”兩個故事片段,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
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總怕學生理解。
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為了進一步突破重難點,設計拓展延伸可更加深入些,練習學生實際,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會容易些。
三、為了進一步突破重難點,設計與古詩寫作有關的活動學習活動會更有效。四、為了進一步突破重難點,應用語音教室的廣播來進行美讀比賽會更有效。
總之,這節課我認為有優點有不足,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希望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二
教學準備教學目標。
1、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讓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提高基本的分析鑒賞能力,理解掌握詩文中所包含的意境美,語言美以及音律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齊讀課題。結合書下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的意思。
[在學習中滲透方法,可謂潛移默化。]。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師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3、教師講述蘇軾少年時代“發奮識盡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的軼聞趣事。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六、匯報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
4、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創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根據詩意改詩,既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遷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三)學生根據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化詩意。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八、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九、默寫古詩。
1、引導學生發現本詩中容易寫錯的字,同時指導學生將這些字書寫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學生板前示范,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抄寫,可默寫。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十、總結全文,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十。
一、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游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3、挑選一首覺得寫得好的泳廬山詩抄下來背一背。作業。
(1)以“我眼中的蘇軾”為題辦一份手抄報??梢詫懰脑?、詞、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軼聞趣事。(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詩,抄一抄、背一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3)寫一寫你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三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下面的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內容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教學內容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板書:廬山)(生跟讀兩遍。)。
2、請學生自己談談對廬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說)。
3、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題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課題(結合注釋理解題目意思)(板書:解詩題)。
2、你們了解蘇軾嗎?(指名說)(板書:知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F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請同學們大聲讀,等會老師要請一些同學來讀。(指名分行讀)。
強調嶺ling、峰feng、壁、緣,還有同學想讀嗎?那就全班一起讀吧!
3、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請同學結合注釋或通過查字典,來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誰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說)現在請同學們在小組中互相解決問題,看看哪個小組解決的又快又好!
2、哪個小組可以說說詩的意思?
3、(解釋第一句)知道嶺和峰的區別嗎?(學生畫嶺和峰圖)。
4、弄懂了嗎?那同桌互相說一說這一句的意思。
5、那從遠處和近處看又有什么不同嗎?誰能說說這句的意思?
6、學完前兩句,你有什么疑問?(為什么看廬山不一樣呢?)。
7、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快來說說!
8、“之所以。。。是因為。。”句式練習說話,再倒過來說“因為。。。。所以”
9、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下來?同桌先是著說說吧?。ㄖ该f)(板書:理詩句)。
10、說的真不錯,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吧!
四、拓展閱讀。
1、“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痹谏钪心阌龅竭^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指名說)。
2、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要從不同解度看。
3、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畫楊桃》,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嗎?
4、那你認為怎樣看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說)。
5、是呀!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6、現在就讓我們飽含感情,讀讀這首蘊涵深刻道理的詩吧!(齊讀)。
7、想試著背背嗎?你可以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們全班來一遍吧!已經會背的同學可以合上書背,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9、老師這里還有幾首描寫廬山的詩,請讀一讀吧!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里,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10、古詩雖然學完了,但是老師希望下課后,同學們能收集、了解更多關于廬山的詩。
教學反思: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會“緣”字。
2、背誦《題西林壁》。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難點則為:理解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所蘊含的哲理,從中獲得啟示。
針對我校學生特點和一些語文教師對古詩教學難以把握的情況,課前我設計的教案盡量簡潔、步驟清晰,以期給出一個可以參考的操作模式:
一、解詩題(結合注釋);
二、知作者(包括一定程度的寫詩背景);
三、理詩句(小組合作學習古詩,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課后注釋來理解這首詩歌);
四、明詩理(結合說實際和上學期課文《畫楊桃》理解,感悟道理: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是不一樣的)。
拓展閱讀:課文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额}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四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詩。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重難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課時:
一課時。
教具:
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
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
2/7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
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板書設計。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的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3/7。
不同。
4/7。
5/7。
6/7。
7/7。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五
知識與技能:正確讀寫、理解“橫、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簡介,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過程與方法:經過朗讀與體會,學習作者傳情達意的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領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求知欲。
談話導入,暢談旅游經歷,進而引出《題西林壁》。
(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那。
1、介紹作者。
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字子瞻,與蘇轍、蘇洵并稱“三蘇”。
2、解題。
題:題寫。西林:西林寺。壁:墻壁——題寫在墻壁上的詩歌。
3、教師范讀,糾正字音,明確朗讀節奏。
4、教師帶領學習。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
(1)“橫”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樣是什么意思?
(2)誰能用自我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從正面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是高峻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景哲。
(3)“嶺”和“峰”有什么不一樣呢?(出示圖片)。
(4)在前兩句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
(5)帶著感情,再來讀一讀。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小組合作討論)。
(1)學生匯報“識”、“緣”,教師補充“真面目”。
(2)學生匯報詩意。
(3)學生聯系生活談一談學習后兩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學帶著感情,齊讀整首詩。
5、總結。
匯報本節課收獲,能夠是手法上,能夠是情感上的,能夠是資料上的。
6、布置作業。
寫一寫四季的廬山、早晚的廬山、晴雨的廬山。
7、板書設計。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六
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下面是豆花問答網為大家整理的古詩題西林壁。
教學。
設計案例范本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教學目標:
1、能用自我的話或自我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1、團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日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齊,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游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后。
壁:墻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構成的原因。
三、
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團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最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僅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鸥Α锻馈罚骸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p>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誦示范,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四、
總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
教學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經過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設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正確讀寫、理解“橫、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簡介,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過程與方法:經過朗讀與體會,學習作者傳情達意的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領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求知欲。
談話導入,暢談旅游經歷,進而引出《題西林壁》。
(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那。
1、介紹作者。
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字子瞻,與蘇轍、蘇洵并稱“三蘇”。
2、解題。
題:題寫。西林:西林寺。壁:墻壁——題寫在墻壁上的詩歌。
3、教師范讀,糾正字音,明確朗讀節奏。
4、教師帶領學習。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
(1)“橫”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樣是什么意思?
(2)誰能用自我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從正面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是高峻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景哲。
(3)“嶺”和“峰”有什么不一樣呢?(出示圖片)。
(4)在前兩句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
(5)帶著感情,再來讀一讀。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小組合作討論)。
(1)學生匯報“識”、“緣”,教師補充“真面目”。
(2)學生匯報詩意。
(3)學生聯系生活談一談學習后兩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學帶著感情,齊讀整首詩。
5、總結。
匯報本節課收獲,能夠是手法上,能夠是情感上的,能夠是資料上的。
6、布置作業。
寫一寫四季的廬山、早晚的廬山、晴雨的廬山。
7、板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資料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教學資料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并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貼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想象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活力導入。
1、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板書:廬山)(生跟讀兩遍。)。
2、請學生自我談談對廬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說)。
二、自主探究。
1、看課題(結合注釋理解題目意思)(板書:解詩題)。
2、你們了解蘇軾嗎(指名說)(板書:知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此刻就讓我們一齊走進詩,請同學們大聲讀,等會教師要請一些同學來讀。(指名分行讀)。
強調嶺ling峰feng壁、緣,還有同學想讀嗎那就全班一齊讀吧!
3、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請同學結合注釋或經過,來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夠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誰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說)此刻請同學們在小組中互相解決問題,看看哪個小組解決的又快又好!
2、哪個小組能夠說說詩的意思。
3、(解釋第一句)明白嶺和峰的區別嗎(學生畫嶺和峰圖)。
4、弄懂了嗎那同桌互相說一說這一句的意思。
5、那從遠處和近處看又有什么不一樣嗎誰能說說這句的意思。
6、學完前兩句,你有什么疑問(為什么看廬山不一樣呢)。
7、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明白原因了快來說說!
8、“之所以。。是因為?!本涫骄毩曊f話,再倒過來說“因為。。所以”
9、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下來同桌先是著說說吧!(指名說)(板書:理詩句)。
10、說的真不錯,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吧!
四、拓展閱讀。
1、“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一樣?!痹谏钪心阌龅竭^這樣的情景嗎舉個例子說一說。(指名說)。
2、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當怎樣看(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要從不一樣解度看。
3、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畫楊桃》,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嗎。
4、那你認為怎樣看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說)。
5、是呀!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6、此刻就讓我們飽含感情,讀讀這首蘊涵深刻道理的詩吧!(齊讀)。
7、想試著背背嗎你能夠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們全班來一遍吧!已經會背的同學能夠合上書背,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9、教師那里還有幾首描述廬山的詩,請讀一讀吧!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里,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10、古詩雖然學完了,可是教師期望下課后,同學們能收集、了解更多關于廬山的詩。
教學反思: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會“緣”字。2、背誦《題西林壁》。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資料、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教學重點難點則為:理解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所蘊含的哲理,從中獲得啟示。針對我校學生特點和一些語文教師對古詩教學難以把握的情景,課前我設計的教案盡量簡潔、步驟清晰,以期給出一個能夠參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詩題(結合注釋)二、知作者(包括必須程度的寫詩背景);三、理詩句(小組合作學習古詩,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課后注釋來理解這首詩歌);四、明詩理(結合說實際和上學期課文《畫楊桃》理解,感悟道理:從不一樣角度觀察,結果是不一樣的)。
拓展閱讀:課文賞析。
此詩描述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供給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一樣,看問題的出發點不一樣,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必須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貼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所以,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齊,互為因果,詩的形象所以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構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额}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
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
一課時。
教具:
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
1/7——《題西林壁。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
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板書設計。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的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
3/7。
不同。
4/7。
5/7。
6/7。
7/7。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七
1、同學們學過很多的古詩,你還記得哪些?請背一背。這些古詩韻律優美,語言簡潔,好讀又好記。大家都喜歡讀古詩,今天我們要再學習一首古詩,題目叫《出塞》,板書課題。
2、這首詩飽含對出征將士的憐惜之情,表達了詩人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1、自由讀全詩,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分組討論、交流,弄懂字詞。
2、交流學習的情況。
1、讀你喜歡的詩句,再說說喜歡的原因。
2、交流學習,教師點撥。
注意體會但使、飛將、不教等詞的意思。
引導學生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意思。
3、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同桌互相說,然后全班交流。
4、學習有感情地誦讀全詩,通過互評交流方法,提升朗讀水平。
1、了解時代背景,體會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2、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詩的意思。
3、帶著憐惜邊關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再讀古詩。
示兒。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八
活動目標:
1、感受中華詩詞文化的燦爛輝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寫作編輯和口語交際能力。
3、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活動重點:
1、寫作編輯。
2、詩歌賞析。
課時安排:
1、課外活動兩周。
2、課內活動一課時。(成果展示)。
活動設想: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了解中華詩詞,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歷史;欣賞中華詩詞,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燦爛。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漫步古詩苑,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領略多姿多彩的創造風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瀏覽醒世鑒人的名篇佳句,體會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感知美妙絕倫的藝術特色。通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通過這次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親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聯手做一做,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感受精神勞動的艱辛與創造成果的喜悅。
活動準備:
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的欣賞活動,內容是每組同學用powerpoint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一首古詩詞,并且用解釋和賞析,每節課由一名同學演示并欣賞這首古詩詞,以作為積累和儲備。以詩詞編輯與詩歌朗誦為主,可以讓個別有特長的同學參與諸如詩意書畫,音樂與舞蹈。之后每個同學寫一篇“古詩苑漫步”,談談這次活動的感受。
活動過程:
一、課外活動階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動計劃,讓學生明確本次活動的目標、任務。
2、以小組為單位,布置任務,明確分工,各司其責。
3、通過各種渠道,查詢相關資料:
a、可上網看“中華詩詞”有關內容:網址:htt。
b、詩詞編輯:每個同學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個演示文稿,選一首古詩詞,其中有作家簡介,作品背景,解釋賞析、評價等。
c、分類編排:可按詩歌體裁: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等。內容:詠志,詠物,詠史,感懷,田園,邊塞,山水,送別,思鄉,友誼等。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朝代:古詩和現代詩d。找出以古詩詞為詞的歌曲。第二周:詩詞編輯,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提出意見或建議,以供進一步修改。詩歌朗誦,在小組熱身、準備。作文上交,選出佳作。
二、課內活動階段(成果展示)主持人:(由班級組織能力強的同學來組織活動,自己準備開場白。)(找出班級干部同學擔當評委)。
1、古詩詞的編輯:把這一段時間課前五分鐘同學們收集的和以前所學過古詩詞的整理出來,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按著內容、體裁、流派、朝代等編輯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出來?;顒釉u價:由評委對展示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創意策劃及口語表達等進行評分。
2、詩詞的欣賞:詩配畫,畫配詩、為詩譜曲,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顒釉u價:由評委對展示的內容、作品的選擇畫與詩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進行評分。
3、古詩詞的朗誦:自己選擇音樂來配音,朗誦一首或幾首詩歌?;顒釉u價:從讀音、語調、表情、背景音樂與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評分。
活動說明:
1、由評委選出一、二、三等獎,一等獎5分,二等獎4分,三等獎3分,若得一等獎的小組,其成員在本次活動中的成績都是5分,其中由小組長視成員在活動中的表現酌情加分減分,給小組長更多的權利,以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及促進其他同學活動的積極性。此次成績算做期末考核的一個部分。
2、把學生在活動中收集的資料整理成冊,把優秀的作品推薦到學校甚至校外雜志以肯定其成績,報請學校進行專門展覽。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九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名了時間和地點)。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
《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漁歌子》。
一、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相關內容。(略)。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十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
3.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1.檢查預習情況: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游戲。
1.讀題,了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并寫好“流”字。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匯報。
本課設計著力從如下方面體現立足基礎,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扎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書、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像“流”字的書寫,從觀察,到揣摩字的結構,筆畫的改變、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筆一畫認真臨寫,既抓住了寫字的能力培養,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所體現的規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借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和期待。
方式方法的選擇、確定,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實效為原則的。本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教材為憑借,創設了各種各式、寬松和諧、富于情感、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聰明才智的活動。例如開課時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對課外積累的重視,擴展信息量,讓知識面廣的同學露一手;介紹生字的學習方法,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共享資源,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自擇方式的朗讀展示,看圖寫話,讓他們口吟、眼看、耳聽、手寫、腦記,各種感官參與,有利于個性發展、差異發展;舉一反三學《絕句》,更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由的時空,發展的平臺。整節課,獨立,合作學習適時安排,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不是等待別人的授予,而是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形成能力,經歷實踐,情感、價值觀同時獲得轉變,在自奮其力中實現超越。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十一
1、正確認讀“眠、啼、覺、少、曉”5個生字,會寫“春、處、多、少”4個生字。
2、背誦《春曉》這首古詩。
3、了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4、培養學生熱愛春天、親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學習過程的愉悅。
這兩首古詩,好多孩子學前就已經會背了。如果我們再一味注重讀背,那就如我們所說的:學生只是在數白嘴、背天書,毫無意義。試問,這樣的課學生趣從何來?這無非是在浪費時間。所以這節課的教學我們必須把握一點: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定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或掛圖)、生字卡片、游戲卡片。
一、揭題示標。
師: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課下搜集背誦了好多的古詩,今天老師就給你們一個展示的機會,來,勇敢地站起來給我們背一首吧!
2、出示課件,觀察。
板書:《春曉》。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正確認讀“眠、啼、覺、少、曉”5個生字,會寫“春、處、多、少”4個生字。
2、背誦《春曉》這首古詩。
3、了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4、培養學生熱愛春天、親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學習過程的愉悅。
三,研探展評一:比正確朗誦古詩。
1.師口述學習指導:請同學們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3分鐘后比一比誰能把古詩讀得最準確。
2.自研共探。
a.生自由讀古詩,師巡視。b.小對子互讀,正確。
3.學情展示。
a.指名讀,正音b.小組賽讀。
4.師范讀。
過渡:古詩要讀得有節奏,讓我們看著停頓符號,再把古詩讀幾遍,要求頓而不斷。
5.生再讀古詩,讀出節奏。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四,研探展評二:比會認字。
(一)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vgushi古詩首眠處聞。
口述學習指導:同學們先借助拼音自己拼讀,然后對子互讀,最后小組內齊讀。2分鐘后我們來比賽。1,自學:生自由讀2.合作:對子互讀。
3.展示:指名讀,小組賽讀,開火車讀,及時正音。五,研探展評三:理解感悟吟誦古詩。
理解詩意:
(1)指名讀第一,二兩行詩。
(2)讀懂了哪些字詞?能連起來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春天氣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醒來時只聽到外邊一片清脆的鳥叫聲)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這是詩人早晨的所見所聞。
(3)齊讀。
一、二兩行詩。
(4)指名讀。
三、四兩行。
(5)這兩句寫什么時候的事?昨天夜里聽到什么?想到什么?
師:花兒落了,春天即將離去,這春光多么可貴,多么值得珍惜呀!
(6)齊讀這兩句詩我們來體會詩人的.所想所感:
師:這首詩描寫了春天一個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感情。
(7)讓我們帶著作者愛春、惜春之情一起來背背這首是吧!(指名背誦、齊背)。
六、研探展評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古、聲、多”,生觀察這幾個字的結構、筆順及位置,并書寫。
2、生描紅、練寫。
3、指名上臺寫。
4、師生評議。
5、師范寫。指導:“古”字橫要長:“聲”字上為“士”字:“多”字上下兩部分一樣,但要注意寫成一上一下,一小下大。
6、生再次練寫并組詞。
七.歸納總結。
《春曉》將一幅雨后的春景圖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春意。八:作業。
1.背誦《春曉》。
2.書寫會寫的字。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十二
1.學會本課4個生字(其中1個多音字“還”)及新詞。
2.能看注釋,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4.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體會詩人閑適、歡快的心情。
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體會詩人閑適、歡快的心情。
對“樹陰照水愛晴柔”等詞句的理解。
詩歌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資料。
早發白帝城(李白)小池(楊萬里)。
千里——一日泉眼樹陰小荷蜻蜓。
輕舟——萬重山。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讀通《早發白帝城》看注釋了解詩意,體會詩人歡快的心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讀。
一、了解詩人及創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1.你對唐代大詩人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會背哪些他寫的詩?(學生背詩展示)。
2.這首《早發白帝城》是詩人什么時候寫的?(李白寫這首詩時,是他被流放夜郎,途經白帝城,遇大赦,返回內地時在路上做的詩。)。
二、初讀古詩,讀熟,初步了解古詩的意思。
1.自己把這首詩讀幾遍,不認識的字看生字表,或者查字典。
提示把下面的字音讀準確。
朝辭江陵猿還。
2.你覺得詩人寫這首詩時心情是怎樣的?試著把詩人的感情讀出來。
三、看注釋,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1.引導學生看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四、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并能夠讀出來。
1.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朝:早晨辭:辭別白帝:指白帝城。
從彩云間你知道了什么?指白帝城高聳入云。這兩句話什么意思呢?(早晨從彩云繚繞的白帝城出發,一天就可以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心情呢?(表達了詩人歡快的心情)。
把自己體會到的當時作者的心情讀出來呢?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啼:叫不?。翰婚g斷。輕舟:輕快的小船萬重山:長江。
兩岸層層疊疊、連綿不斷的群山。這兩句話什么意思呢?(江兩岸猿猴的叫聲不絕于耳,輕快的小船駛過了連綿不斷的群山。)。
把小船行駛速度的快和作者歡快的心情讀出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連起來朗讀這首詩。
4.背誦這首詩。練習默寫。
五、回憶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一般要幾個步驟?
六、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古詩。
第二課時。
朗讀并背誦《小池》看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描寫的意境,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運用總結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練習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
1.“早有蜻蜓立上頭”的“上頭”不能讀輕聲,那樣就失去了詩的韻腳。要讀它的原調,但也不要太重。
2.自由讀古詩,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初夏)。
二、細讀課文,了解詩句的意思,,把作者的心情讀出來。
1.從哪兒看出這是描寫初夏季節的景色。
2.看注釋,借助字典,理解詩意。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愛惜、舍不得。細流:細細的水流。照:映照。
晴柔:晴空下柔美的風光。立:停落尖尖角:花骨朵或荷葉的尖端。
(細細的泉水從泉眼里悄悄地流出來,好象泉眼很愛惜水流,不肯讓它們多流一點。樹陰映照在水面上,好象喜愛晴空下這柔美的風光。荷花骨朵或嫩荷葉剛剛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經有蜻蜓停落在上面了。)。
3.作者寫這首詩時心情怎么樣(心情很愉悅,閑適)。
4.練習讀這首詩。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三、積累古詩。
1.試著背這首詩。書寫古詩。
2.還讀過楊萬里什么詩,給大家背一背。
四、作業。朗讀并背誦《小池》。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十三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作者對雄偉自然的贊美之情。。
4.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一、知詩人,解詩題。
1.直接揭題:浪淘沙
2.理解詩題,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自由說說。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詩人。
學生交流有關劉禹錫的資料,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背背積累的劉禹錫的詩,并適時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與當地的關系,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用民歌體裁來寫七絕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點,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二、讀通讀順。
浪淘沙劉禹錫
三、抓字眼,明詩意。
1.初讀,理解詞義。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2.再讀,理解詩意。
想一想,為什么這么讀?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解決。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狀、狀態。)借助簡筆畫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偉壯觀,作者的夸張方法。)引導學生聯想進行理解。
(3)——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F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借用圖片理解。
3.品讀,深化理解。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p>
(1)讀讀詩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問產生?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2)引導學生釋疑,在此過程中體會詩人內心的豁達與豪邁。。
三、想意境,熟讀成誦。
四、品用詞,練語感。
(一)品評“上”字
1.詩的每個字都要經過仔細推敲,你知道詩中哪個字作者反復推敲才決定用它的嗎?
2.猜猜他曾用過哪些字?(到、過、去、……)
把這些字填進去讀讀,與“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結:是啊!一個“上”字,引發了我們學生多少聯想
(二)嘗試推敲。
現在,老師讓你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該用哪個字合適?并說說為什么。
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客船。(來、去、到、見、……)
2.風乍起,吹一池春水。(動、皺、翻、起)
五、自主小結,自主作業。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2.你認為這堂課應做什么作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鞏固或延伸,如配樂詩朗誦,畫畫情境圖,改寫散文或現代小詩等等)
3.在下面這幅畫上,抄寫古詩??纯凑l的“古詩配畫”最美。
江雪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色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3.會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詩的方法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冬天來到了,慈祥的冬爺爺又快給咱們送禮物來了。他的禮物十分神奇,會使光禿禿的`枝條一夜間開滿美麗的白花,會使綠油油的麥苗一夜間蓋上一層厚厚的棉被,同學們說這禮物是什么呢?(生答)咱們是中原的孩子,見慣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江上雪景的古詩--《江雪》。(板書)
二、初讀課文,正音辨字。
1.學生輕聲自由讀全詩,再指名讀,齊讀全詩。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釣魚孤獨)
讓學生舉例加點字與何字相似。(衰鉤狐)
三、學生析題,教師簡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這個題目,你認為這首詩該寫什么內容?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這是他被貶官之后所寫的一封來信。他對江上雪景的描繪是不是和我們談的一致呢?下面我們就學習這首詩。
四、精讀,理解詩句。
出示詩句卡片(千、張)邊貼邊讀。(領讀——自由讀)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學生齊讀此句,逐句理解,試譯全句,可自學可討論。
(2)檢查自學效果,學生訂正補充。
指名意譯此句的前半句。
“徑”是什么意思?你是從何處知道這個字的意思的?“萬”字是否就是“一萬”呢?
“人蹤”什么意思?“滅”什么意思?查字典選義項(消滅、熄滅、消失)。
指名意譯此句的后半句。
(3)讓學生思考品味:該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冷清、寂靜、凄涼的畫面,)
讓學生讀、思、議,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品味。
(4)指導朗讀。(由畫面、感情啟發到語氣、語速、停頓、重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5)過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為描寫對象的景物有千千萬萬,作者只是抓住了兩個典型的環境進行描寫(千山、萬徑),因為山林是平日鳥兒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現在連山林中都沒飛鳥,連路上都沒有行人,你說這天氣怎么樣?這樣的天氣環境給人一種寂靜、冷清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人呢?請自學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學)
(6)⑥檢查自學效果。
學生齊讀此句,逐一提問對以下宇詞的理解。
“孤”、“舟”、“翁”、“獨”。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則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啟發其他學生知識的遷移。
難點理解:“釣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釣雪么?從而讓學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為了押韻,b.突出環境惡劣,c.點題。
(7)指名意譯第二句,學生互相糾正補充,教師最后總結。
(8)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第二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老翁孤舟獨釣的圖景)
(9)指導朗讀。(除語氣、語速、停頓、重音外,“寒”字的顫音要讀出來,以符合其凄涼、冷落的感情,師示范)
孤舟/蓑笠/翁,獨釣/塞江/雪。
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全詩,以體會感情。
五、品讀,體會詩句深意。
1.啟發學生再次品讀想象這首詩的第一句所描繪的畫面,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由人鳥絕跡可以想象環境的寂靜,給人的感受是清冷、凄涼)啟發學生再晶讀咀嚼第二句詩,在人鳥絕跡的環境中,在雪花紛飛的寒冷江面上,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垂釣的畫面,又給人以怎樣的感受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覺得這位老人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讓學生讀、思、議、發言)
其間可啟發學生求異思維:(1)在寂靜清冷的環境中獨自垂釣可見其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2)在這樣寒冷、靜寂的大江上卻能獨自垂釣,也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堅強不屈的性格,透出絲絲生氣?!霸娧灾尽?,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樂范讀,生閉目想象畫面,再次體會詩的意境。
3.出示幻燈片(2)(本詩畫面)。生口述畫面內容,意譯全詩(語言訓練)。再指導背誦,默寫全詩。
六、總結學法。
讓學生回憶后回答學習《江雪》的過程,再出示幻燈片(3):
a.解題,了解作者。
b.朗讀,弄準字音。
c.講析,試述句意。
d.晶讀,體會詩境。
e.賞讀,背默全詩。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中所選區的兩首古詩分別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馬》和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馬詩》,這兩首詩都描寫了馬,與本單元的課文主題“馬”聯系緊密,但是雖然兩首詩都描寫了馬,卻有所不同,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這方面入手,理解詩意。
教學目的要求:
1、認識識字表生字,讀準發音,記清字形。
2、學會寫字表生字,能夠讀準發音、記住字形,用正確的書寫姿勢進行規范的書寫,把字寫美觀、工整、大方。
3、用多種方法熟讀古詩,體會兩首詩的意象同于不同之處。
4、鼓勵學生細心閱讀,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體的內容來說明中心句的,體會這種寫法。
教學重難點:
古詩的詩句以學生誦讀為主,朗讀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自悟詞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讀體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交流對語句的體會。
教具準備:錄音機、磁帶、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馬嗎?你最喜歡馬的那些方面?給大家說一說。
2、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描寫了馬。板書課題:古詩二首。
二、講授新課:
(一)《房兵曹胡馬》。
1、這首詩是哪位詩人所寫?(唐朝詩人杜甫)。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積指名朗讀,齊讀。
4、要求讀準每個生字,讀不準的畫出來。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指朗讀好的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注意聽:自己讀的不熟練的生字的發音。
2、學生自己再朗讀課文。
3、指學生分層次讀課文,進一步鞏固生字的發音。
(三)再讀一讀書,深入感受。
1、小組討論:本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2、小組匯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糾正。曉在線3、評一評哪個小組講得最好。
(四)教師指重點詞,學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詩的意思?
指名讓學生復述詩的大體意思,教師進行整理。
第二課時。
(一)教學《馬詩》。
1、這首詩是哪位詩人所寫?(唐代李賀)。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積指名朗讀,齊讀。
4、要求讀準每個生字,讀不準的畫出來。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指朗讀好的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注意聽:自己讀的不熟練的生字的發音。
2、學生自己再朗讀課文。
3、指學生分層次讀課文,進一步鞏固生字的發音。
(三)再讀一讀書,深入感受。
1、小組討論:本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2、小組匯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糾正。
3、評一評哪個小組講得最好。
(四)教師指重點詞,學生回答。
1、小組中理解詩句的含義。
2、指名讓學生復述詩的大體意思,教師進行整理。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意思?學生充分發言,體會詩人由一開始掃興到興奮的感情變化。
(五)這首詩與《房兵曹胡馬》都是寫了馬,比較一下他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根據詩的意境,詩所表達的情感等方面進行探討。
房兵曹胡馬馬詩。
唐朝杜甫唐朝李賀。
課后反思:
學生學習古詩一定的基礎,并知道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沒有接觸過這樣抽象、極其富有哲理的詩文,在讀詩節奏上、情感滲透方面需要指導。由于預習充分課上學生可以完成背誦。
《房兵曹胡馬》和《馬詩》從不同側面入筆,反映了兩位詩人的不同心境。通過兩首詩歌的對比,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詩蘊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到“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目的。本節課在指導學生自學古詩和拓展學習方面進行了較好的嘗試。尊重學生利用多種方法學習,情感的激發與習慣的養成。注意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學生能夠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勵。人人在古詩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最新題西林壁古詩教學設計(熱門15篇)篇十五
1、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體會春景的美麗,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自制課件(朗誦伴奏和相關圖片)。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說說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生說)。
春天是一個鮮花爛漫、充滿生機活力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春景的古詩《江畔獨步尋花》(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資料)。
(出示多媒體課件)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蕩不安之后,杜甫終于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這一年,春天來了,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到處鳥語花香。這天,江水的歌聲,孩子的笑聲,鳥兒的叫聲,吸引著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著江邊一路走來,尋找春的氣息。不知不覺間,一幅美妙的畫卷展現在眼前,花兒是那樣美,草兒是那樣翠,宛如仙境。原來他來到了鄰居黃四娘的家門口。望著這一美景,詩人靈感突現,才思泉涌,他飛奔回家,揮筆成就了這一千古絕句。(配樂范讀古詩)。
好,下面的時間交給同學們,請你們借助課件的注釋和老師布置的預習,自學這首詩。
1、理解詞語。
我們一起朗讀古詩。(齊讀)。
現在我請同學們當小老師,把你自學中讀懂的講一講。我們都知道要學會一首詩,首先要理解詩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誰來講講你理解了哪些詞語?(江畔:江邊。獨步尋花: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蹊:小路。壓枝低:把花枝壓彎了腰。留連:舍不得離開。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詩句。
同學們學習詞語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也初步理解了詩句。誰來說說你理解了哪一句詩?(不用按照順序)。
誰能按順序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出來?(教師引導)。
3、有感情地朗讀。
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我們知道這是一首寫景的詩。
那么,詩中主要寫了幾種景物?(花,蝴蝶,黃鶯)。
哪句寫花?寫出了花的什么特點?誰能用一個詞概括?誰來朗讀這兩句詩?(播放繁花的圖片)。
讓我們齊讀這兩句,來贊嘆這欣欣向榮的春天。
前兩句寫花,后兩句寫什么?(蝴蝶,黃鶯)蝴蝶在花叢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黃鶯呢?(放聲歌唱)如果你是美麗的蝴蝶,可愛的黃鶯,游戲在這美景中,會有什么感覺?怎么讀?(讀,評)讓我們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齊讀)。
詩中寫了這三種景物,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贊美春天)讓我們懷著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朗讀這首詩。
4、理解意境。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讀詩句、悟詩情。
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第二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游園不值》。
1、了解作者。葉紹翁是南宋中期詩人,作為南宋江湖詩派的一員,寫下了許多描寫田園風光及生活的詩作。
2、釋詩題。(1)齊讀詩題。
(2)從詩題上你知道些什么?讀懂了什么?(釋“園”、“不值”:詩人前去游園,園主人不在,沒能進到園子里。)。
3、抓字眼,明詩意。
(1)出示插圖。春季的一天,詩人望著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興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園子里暢游一番,欣賞園中春景,于是便乘興前往。到了朋友的住處,在園子門外看到了什么?(請生觀察插圖,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2)學生匯報。
(3)詩人是怎樣寫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
(4)哪些詩句描寫了詩人所看到的景象?(請生讀詩句。)。
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及詩歌的內容。
(5)小組討論交流,學生質疑。
應:原意“應該”,這里指“大概”、“可能”。憐:愛惜。
(6)匯報小結。大概是園主人愛惜青苔,怕前來賞園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壞。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粉紅的杏花正伸出墻頭來。
4、讀詩句,悟詩情。
(1)教師范讀,指導節奏與重音。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2)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詩人雖然未能進園觀賞,但春天的勃勃生機依然到處可見,一枝露出墻頭的紅杏使詩人聯想到滿園繁花似錦的春色。(觀察書上插圖)此時此刻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愉快、高興、陶醉、贊美)。
(3)指導感情朗讀。你們能讀出這種感情嗎?請生讀――齊讀。
(4)指導背誦課文。你們也仿照詩人來到園子門外,看到這美麗的春景時,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詠出這首詩歌的。(走到黑板掛圖前,加入動作)。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迷人,你們觀賞到這美景時心情怎樣?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表達你們的心情。(可吟詩、畫畫、習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