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可以讓教師更好地準備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一
讀罷《庖丁解牛》,不禁為丁廚師“官知莊而神欲行”的刀中至境而驚嘆,更對她“技經肯綮之未嘗”的高超技藝欽佩不已,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牛能達到這種境界也著實不易。
再讀課文,發現這篇文章有幾點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首先,它給我們平常的解題帶來了啟示。庖丁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前出現的是一頭頭完整的牛,自己也不容易找到下刀之處,然而,經過了三年的努力,庖丁眼中出現的再也不是一頭頭完整的牛了。再后來,觀看牛時只是用心神領會,按牛的自然結構殺之,最后才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我們解題亦是如此,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出現再眼前的題目,很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經常感到很惶恐,而經過反復的練習,不斷的鞏固,卻也不難發現一些題目的固定思路和一般解法,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去一步步的突破,通過已知條件再慢慢推導,就這樣經過長時間練習,初看題目就能做到心中有數,知道題目應該如何去解。因此,再題海中就不難做到游刃有余了。
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當然,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全身心的投入的自己的學習當中,投入自己的感情于智慧,這樣才能達到一種忘我的學習境界,享受學習快樂。就如當年孔夫子聽到韻樂之時,如癡如醉,竟“三個月不知肉味”,那便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
雖然學習事很枯燥的,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受,把學習看成發現美、攫取美的過程,體驗學習過程所包含的成功及快樂情趣,就能使我們的學習豐富內在自我,不再是乏味、痛苦的。
世界上的事情紛繁復雜,處理不當無形中會給人帶來煩惱,如何擺脫煩惱,瀟灑的處理好一切事情呢?就得象《庖丁解牛》一樣,牛是復雜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不管它多么復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就游刃有余了。
“依乎天理,批大s,道大u,因其固然。”這就是庖丁解牛的技術關鍵,沿著牛體內的空隙走刀。對于人事來說,這就叫繞開障礙走路,繞開障礙走路,比跨越障礙省力而且順暢,即使使對方割愛也不會覺的疼痛。繞開障礙走路既是解決問題的捷徑,也是解決問題效果最佳的方法。“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l乎?”解決問題不要在硬節上碰,硬碰不但自己費力喪氣,更糟糕的是容易擊到對方的最痛處,致使對方痛的對你不可饒恕;那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在合作的關鍵的門路上打上難以解開的死結。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二
莊子,名周,字子休,約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為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曾經做過漆園吏。他可能生于沒落貴族家庭,生活貧苦,學問淵博,善于辯論,他的著作輯入《莊子》一書,現存33篇,該書由后人整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周所作。《莊子》一書的寓言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莊周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抱著無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態度,宣揚并追求一種完全恢復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莊子·養生主》及其思想。
“養生主”:“養生”意為保養生命,“主”指道理和方法。這里指生之主,即精神。“養生主”指保養精神。
《養生主》的思想:全文的論點是“緣督以為經”,核心就是一切順乎自然。莊子主張一切順其自然,反對人為。莊子不重視人的形體軀殼,不強求物我的分別,不計較事情的成敗,而應該順應自然之道。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致生動的描寫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肯綮”等詞語的意思。了解“乎”、“然”、“為”、“于”等虛詞的用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文章結構思路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1段):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作者從繪形和摹聲兩個方面運用大膽的夸張(人觸、倚、履、牛體、牛的骨頭就分離)和生動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術寫得超凡入圣。這一節句式整齊,把解牛場面作了詩意化處理,寫成了一支勞動交響曲,一支勞動贊歌。
第二部分(2~4段):記敘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對話。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段):從文惠君的稱贊引出庖丁的話。此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層(3段):記敘了庖丁的經驗之談。
第三層(4段):文惠君“得養生焉”,點出本文主題,即莊子的一切順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對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課文節選自《養生主》,主旨在于闡明保護、蓄養生命之主--精神,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節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生的目的。今天我們學習此文,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處理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分析:本文的學習難點,就在于對其組織結構安排、表達技巧和語言運用的靈活、生動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現手法和語言技巧來看,可以說,這是一篇精美的議論小品。
文章論理深刻透徹,層層相扣,邏輯嚴密。寫庖丁解牛的經驗,先說“所好者道也”,提綱挈領;然后具體分述解牛經過的三個階段:開始“所見無非牛者”,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寫出只有在長期實踐的活動中,注意摸索,積累經驗,才能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最后,再拓開一層,以“怵然為戒”說明要想獲得自然之道以達到養生的目的,還必須注意在關鍵地方小心謹慎,專心致志。這樣層層深入,把道理說得透徹、完善。
文章結構完整、緊湊,前后照應。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動詞正面描寫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藝,然后以文惠君之語從側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藝確實非凡,同時又引出下文的對答;第3段通過對答,層層深入地闡明了庖丁解牛的經驗,從而得出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善藏斂的養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語呼應開首,說明不但解決了“技蓋至此乎”的疑問,而且從中得到了很大收益,這就是領悟養生之道。
文章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力。寫解牛動作以“觸、倚、履、p”四個字描寫,活靈活現地再現了庖丁解牛的嫻熟技術,并且用夸張手法,比擬庖丁進刀《桑林》之舞,中《經首》之會,有聲有色;寫解牛結束后“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寥寥數語,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躍然紙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語如“目無全牛”、“游刃有余”、“躊躇滿志”流傳至今,仍有活力。
分析:作者寫解牛時不聞牛慘叫,只能聽到悅耳的刀聲,暗示了牛在毫無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說明庖丁的技藝確實出神入化。作者通過對庖丁優美和諧的動作及悅耳的刀聲的描寫,使讀者產生急切了解其絕技如何取得的念頭。同時,從結構上看,寫這個場面既形象再現了庖丁技藝高超,又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鋪墊。
(五)庖丁解牛技術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從庖丁的話中可以得知。其一,對“道”的追求超過了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規律--作為實踐的目標。其二,不懈實踐,在反復實踐中積累經驗,探求規律,運用規律。正因為如此,他由不懂規律(“自解全牛”)過渡到認識規律(“目無全牛”),又飛躍到熟練運用規律(游刃有余)。其三,謹慎小心,尊重規律:“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
分析:雖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說的“道”(實質上也是莊周所講的“道”)所指不一樣,但在后者看來,社會如牛體,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養護精神。這種消極頹廢的處世之道,理所當然為今人所拋棄,其實這不是庖丁經驗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來宣揚其人生哲學。今人則從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觀內容得到有益的啟發。從兩者的不同也許能得到這樣的啟示:只有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才能掌握科學的規律。
(一)指導自讀。
1.正音正形。
2.借助課文注解和工具書逐句翻譯課文。
3.劃分本文層次,歸納大意。
(二)討論以下問題。
1.歸納“為”、“乎”、“然”、“于”等虛詞的用法。
2.討論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第一部分(首段):描寫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突出庖丁的技術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庖丁技術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從故事引出養生之道。
3.討論文章細致生動的描寫。
第1段,作者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p”,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接著作者側重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又對這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描摹聲音時,用了兩個擬聲詞:“砉”、“d”;兩個比喻是“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4.討論庖丁對話的層次。
課文第3段記敘庖丁的“經驗之談”。庖丁的話可分六層。
第一層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是庖丁“經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容。
第二層是從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談的。當初解牛,所見皆全牛,與一般人所見的一樣;三年之后,未見全牛,說明他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層詳細說明對這種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達到這種嫻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構造。
第四層庖丁從用刀的結果談解牛的嫻熟。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解了數千頭牛,其刃卻如“新發于硎”,從用刀的結果表現庖丁解牛技藝嫻熟。庖丁解釋用刀結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則是“以無厚入有間”,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層寫庖丁雖有高超的技藝,卻從不掉以輕心。每當“見其難為”,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第六層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資料〗:
(一)關于作者。
莊子,名周,字子休,約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為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學派”。曾經做過漆園吏。他可能生于沒落貴族家庭,生活貧苦,學問淵博,善于辯論,他的著作輯入《莊子》一書,現存33篇。該書由后人整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周所作。《莊子》一書的寓言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莊周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抱著無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態度,宣揚并追求一種完全恢復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二)莊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莊子主張“天道無為”。“道”是什么?《莊子大宗師》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生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齊物論》在談到風的時候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這是說風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個外在的怒者使它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就是莊子“天道無為”的思想,是一種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觀點。
2.莊子主張相對主義的認識論。《莊子德充符》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觀之,萬物皆一也。”這是一種相對主義的認識論。它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用“異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與膽的距離就像楚和越那樣遙遠;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萬物都是一樣的。
3.莊子主張無條件的精神自由。《莊子逍遙游》中提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他提出一種絕對自由的理想人格,這種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無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業(無功),不顧及別人對自己的毀譽(無名),這種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三)《莊子養生主》的思想:
參閱《莊子養生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的論點在第一段,即“緣督以為經”。作者先說明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的情況,然后指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又指出人生應持有的態度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在莊子看來,“近名”與“近刑”是同樣危險的。提出“緣督以為經”這一論點后,作者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牛,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緣督以為經”的思想核心就是一切順乎自然。
(四)課文譯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觸著的地方,肩所倚著的地方,腳所踏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唰唰唰地響著,進刀時也發出嘩嘩的聲音,沒有不合于音節的動作,既合于桑林舞曲的節奏,又適于經首樂章的韻律。
文惠君說:“啊!好極了!你的技術怎么能達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經超過技術領域了。我開始宰牛的時候,所見到的沒有不是整個牛的。三年之后,我就不曾再見到整個的牛了。到了現在,我是用心神來領會而不是用眼睛去觀看,感官知覺停止而意念還是要行進。我依照著(牛身上的)自然的結構,劈開筋肉的間隙,插入骨節的空隙,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去用刀,即便是經絡相連的地方都沒有一點妨礙,何況大骨頭呢?好的廚子一年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割筋肉;一般的廚子一個月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砍骨頭。現在,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有幾千頭牛了,可是刀口還是如同剛剛從磨石上磨出來一樣鋒利。牛的骨節是有間隙的,而刀刃卻是沒有厚度的,把沒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間隙的骨節,自然是游刃恢恢而寬闊有余了。所以,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是像剛磨出來一樣。即使這樣,可是每當遇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知道難下手,小心謹慎,眼神因此專注,行動因此緩慢,動刀的幅度很微小,(一下子)牛嘩啦啦解體了,如同泥土散落在地上。這時,我提刀站立,環顧四方,覺得心滿意足,把刀子揩干凈,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廚夫一席話,懂得養生之道了。”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四
丁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時候,肩倚的時候,腳踩的時候,膝頂的時候,那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合于堯時的《經首》旋律;那動作也很有節奏,就像優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贊說:”哈,好啊!你的技術是怎么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
梁惠王聽了,高興地說:”好極了,聽了你的這一席話,我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
寓意: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的規律,辦事就可以得手應心。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五
一、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父陸宰,是很有民族氣節的官員和學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鄉箸書了。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戰復仇的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因觸犯殲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符軍事,后來做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閑居,死時年八十六。
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
二、題解:
《過小孤山大孤山》選自《入蜀記》,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兩則日記。是時,陸游被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因作《入蜀記》以記其勝。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東長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東南。
三、小孤山簡介:
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孑然兀立著一座風姿秀逸的山,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獨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稱著的為龍耳洞,洞內風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頂亭、塔、樓、閣錯落有致、古樹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雖屬彈丸之地,名聲卻很大。被稱為山水詩鼻祖的謝靈運,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嶼》,據說就是為小孤山而作。至于蘇東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陸游說:“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游小孤山記》)。小孤山被詩人們所青瞇,最初有謝靈運,既而有顧況、盧仝、王安石、王十朋、陸游、王守仁、袁枚……連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來附庸風雅。畫家們則紛紛將小孤山入畫,唐代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畫的就是小孤山與鄱陽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稱,區別于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于千里,納群山于足下”。“海門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贊譽。此山高八十六米,圍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舊稱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動,山貌漸變。鄉人云:“南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鐘,東看太師椅,北望嘯天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曰:“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啟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紅墻,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于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山頂“梳妝亭”,傳為小姑梳妝處。亭臺甚雅,六角兩層,且可憑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長生樹”,又稱“梭羅樹”,從石罅中生出,高壯蔥茂。老者云:“此樹酷似月亮里的神樹。天上織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這棵樹剜的”。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廟宇亭臺,層次分明。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臥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跡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謝縉有詩贊曰:“半空巖石架高臺,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云鬢綰髻堆。動人的傳說與奇秀的風光使小孤山充滿浪漫情調。
然而一旦戰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海門第一關”。古時山上建有烽火臺與炮臺,駐有戍兵。每逢戰事,這一帶江面便戰火紛飛,樓船沖撞,濤聲伴著殺聲,震天動地。朱元璋與陳友諒、太平天國軍與曾國藩的湘軍、王y明與朱宸濠……都曾在這一帶江上血戰。小孤山斜對岸的馬當,更是長江上的雄關要塞。抗日戰爭中,為了阻擋日軍軍艦溯江而上,中國軍民實施了馬當封江工程。千萬軍民不顧敵機的轟炸掃射,夜以繼日,在馬當江段上,鑿沉了滿載石塊的20艘大輪、駁船、躉船,600多艘帆船,滯緩了日軍的進攻。
當你泊船小孤山下,沿著那364級石階,躡磴捫蘿,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頂,立刻會有一股磅礴之氣沖撞著你。登高縱目,看上下天光,檣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闊天高。你可許會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傳說,或許會浮現出昔日江上干戈錚錚的鏖戰。大江與雄關相連,詩情與戰火交織,你會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六
掌握“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肯綮”等詞語的意思。了解“乎”、“然”、“為”、“于”等虛詞的用法。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致生動的描寫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問題探究法。
一、討論文章細致生動的描寫。
第1段,作者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接著作者側重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又對這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描摹聲音時,用了兩個擬聲詞:“砉”、“騞”;兩個比喻是“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二、討論庖丁對話的層次。
課文第3段記敘庖丁的“經驗之談”。庖丁的話可分六層。
第一層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是庖丁“經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容。
第二層是從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談的。當初解牛,所見皆全牛,與一般人所見的一樣;三年之后,未見全牛,說明他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層詳細說明對這種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達到這種嫻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構造。
第四層庖丁從用刀的結果談解牛的嫻熟。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數千頭牛,其刃卻如“新發于硎”,從用刀的結果表現庖丁解牛技藝嫻熟。庖丁解釋用刀結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則是“以無厚入有間”,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層寫庖丁雖有高超的技藝,卻從不掉以輕心。每當“見其難為”,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第六層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三、課堂小結:明確主題。
課文節選自《養生主》,主旨在于闡明保護、蓄養生命之主——精神,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節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生的目的。今天我們學習此文,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處理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七
公元1l70年,陸游赴任夔州(四川奉節)通判,從家鄉越州山陰(浙江紹興)出發,溯流而上,經運河,歷長江,入三峽,歷時五個月,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寫下了六萬五千余字日記,于沿途山川形勢、輿地風光、名勝古跡逐一記錄。他將日記編入《渭南文集》第四十三至四十八卷,名為《入蜀記》。《過小孤山大孤山》即選自《入蜀記》,此段日記以其濃烈的愛國情懷和鮮明的藝術特色,成為大學語文、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名篇。筆者于賞讀中感觸頗深,信手寫下札記三則。
一、烽火磯的戰略位置。
陸游在《過小孤山大孤山》中提到的烽火磯,位于江西馬當山附近。這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磯,(《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國名勝詞典》、《辭海》均不載其條目)而陸游卻花了不少筆墨描繪它,這主要是陸游十分重視它的戰略地位。
陸游離鄉入蜀,志在雪國恥,復中原。清人錢曾在《讀書敏求記》中說陸游《入蜀記》“凡途中山川易險,無不排日記錄”。由此可見他在一路跋涉之中飽覽長江名勝風景的同時,還用戰略眼光對長江沿岸的地形地貌進行了考察。
“長江浩蕩,敵之巨防”,由于長江天塹的阻隔,歷史上曾出現過魏蜀吳三國鼎立、十六國和東晉的分裂,以及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因此長江沿岸留有不少歷代戰爭的遺跡。在這些歷代戰爭遺跡中,尤其是以峭壁臨江的石磯最為突出。它們峭拔崢嶸,兀立于江邊,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地勢險要,往往是古代的重要渡口或通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陸游在《入蜀記》中共記載了十九個知名的石磯,其中有的在歷史上就曾發生過重大戰役,諸如采石磯、赤壁磯等。陸游對這些歷代戰爭遺跡的考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宋南渡后,金統治者一直未收斂他們南侵的野心,因而長江又成為南宋的重要防線,一些歷史上的戰略要地又都駐扎上南宋的軍隊。烽火磯是以南朝在此設立烽火臺而得名,“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到了南宋,這些古代烽火臺依然沿用。《續資治通鑒》載:宋高宗紹興二年,“初命沿江置烽火臺以為斥堠”。南宋人周《清波雜志》也記載:“沿江置烽火臺,每日平安,即于發更時舉火一把;每夜平安,即于次日平明舉煙一把;緩急盜賊不拘時候,日則舉煙,夜則舉火各三把。紹興初,江東安撫使李光所請。”再根據陸游文章中所介紹的距離烽火磯不遠的小孤山駐有“戎兵”的情況來看,這座古代烽火臺在當時是不會廢圮的,由此可知陸游為什么要對烽火磯細加描繪。
陸游在描繪烽火磯的過程中,先是自舟中遠望,所見烽火磯自然是一個依稀的輪廓----“突兀而已”,待到“拋江過其下”,移遠就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這還不夠,作者又用特寫的手法,描繪一塊“杰然特起”的巨石,紅色的枝藤和綠色的野蔓,縈繞在它身上,猶如寶石鑲嵌的屏風,光彩奪目。作者對這塊巨石大加渲染,顯然是有用意的,他是以這塊巨石來象征那抗金御敵的戰士,在沿江烽火臺上筑起一道“寶裝”屏障。這段描寫正是文章的融情入景之處。
二、“安濟夫人”的傳說與“小姑廟”的興衰。
小孤山祠宇又稱啟秀寺,相傳始建于唐。寺內原供奉關羽像,后因“世俗轉孤為‘姑’”,寺內便供起傳說中的“小姑”像,[1]南唐時,曾有人指出這是“穿鑿浮偽”,建議“去婦人位,立山神廟貌”。[2]但到了北宋時“又復婦人像,而敕額以圣母為稱”。[3]陸游入蜀途徑這里時,見到的神像已被封為“安濟夫人”。
“安濟夫人”究竟是一位什么樣的神祗?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載有題為《安濟夫人廟》的一段文字,茲錄于此:
本朝開寶中,真州有漁者,釣一木刻婦人,背刻“丁氏“二字。既歸,神事之,輒有靈驗。立廟江上,舟過其下者,必祠而后濟。州為保奏,封安濟夫人。廟在長蘆崇福禪院之西。
安濟夫人本姓“丁”,原是傳說中掌管長江航道的女神。“小姑”之所以也被稱為“安濟夫人”,是因為小孤山下水流湍急如沸,有“雖無風,亦浪涌”的說法。每當風雨季節,行船十分危險。行旅舟過其下,都要到廟內進香,求助“小姑”保佑其安全行駛。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就曾記載:“后人語訛,作姑姊之‘姑’,創祠山上,塑像艷麗。而風濤甚惡,行旅憚之,每歲本府命從事躬祭。”[4]北宋詩人陳簡夫也留有“山稱孤獨字,廟o女郎形。過客雖知誤,行人但乞靈”的詩句。[5]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小姑”稱為“安濟夫人”。
到了南宋,小孤山祠宇的香火應當是更加旺盛,這可以從陸游的文章中的知,他交代了紹興初年,抗金名將張浚“自湖湘還”,對小孤山祠宇“嘗加營葺”。這件事一方面表明了愛國將領對祖國名勝古跡的珍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長江沿岸人民(甚至包括南宋軍隊)在金兵的時時侵擾下,更是把命運寄托在神靈身上。陸游入蜀,還寫有《晚泊》、《初寒》等詩,其中就有“叢祠無處不祈風”、“江邊叢祠常掩扉”的句子,可見沿江設有不少類似“小姑廟”的祠宇,這種想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但這時陸游所見到的“小姑廟”已“極于荒殘”,和“丹翠凌云起”的小孤山風光很不協調。對此,陸游甚感痛惜。祠宇荒殘之狀反映了大宋江山的破碎之貌。南宋統治者只求偏安一隅,哪顧得上對這些殘破的祠宇整飾修理。陸游由此追憶起張浚營葺小孤山廟的往事。追憶的文字雖然寥寥數語,卻寄托著他的無限感慨。宋孝宗隆興初年,陸游曾參加張浚主持的北伐工作,和張浚結為知己。后因戰事失利,陸游被投降派加上一個“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免歸”故鄉山陰。張浚輔佐南宋高宗、孝宗兩朝四十載,竭忠盡智,力主抗金,曾被封為魏國公。但連遭奸臣秦檜、湯思退之流的陷害,困于讒忌,屢起屢謫。先后謫永州、連州、福州。隆興北伐后,竟死于判福州的路上。張浚死時,陸游曾寫下一首詩:
河亭摯手共徘徊,萬事寧非有數哉。
黃閣相君三黜去,青云學士一麾來。
中原故老知誰在,南岳新丘共此哀。
火冷夜窗聽急雪,相思時取近書開。
陸游既欽佩張浚的忠貞為國,也深深的同情他坎坷的遭遇。如今,陸游來到了小孤山,見故人“嘗加營葺”的寺宇已“極為荒殘”,只留下空載其事的石碑,怎能不觸景生晴,感慨萬分呢!
陸游入屬前,曾寫有《通判夔州謝政府啟》,文中寫道:
三、不異丹青圖畫。
明人何宇度在《益部談叢》中曾評價陸游《入蜀記》“不異丹青圖畫”,閱讀《過小孤山大孤山》,確實猶如欣賞一幅清麗雋美的山水畫卷。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游蹤,運用逐景推移的手法,由水及山,連山帶水,一景一景地窺探幽姿。他先是從峭壁臨江的烽火磯著墨,然后寫隔江相望的小孤山和澎浪磯,再寫橫扼湖口的大孤山。所寫的這主要四處景物中,烽火、澎浪二磯同一類型,但在作者筆下,卻各顯特色:烽火磯因山石險峻,南朝在此設立烽火臺而得名,所以作者著意寫其石,所謂“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于它石迥異”,寫得有形有色;澎浪磯因水流十分迅猛,疾湍如沸而得名,所以作者著意寫其水,所謂“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寫得是有影有聲。大小孤山也是同類型的景物,但在作者筆下,也各呈異彩:因小孤山近旁有“沙洲葭葦”,所以作者著意寫其山貌,描繪出小孤山的“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的峭麗之姿;因大孤山四周“渺彌皆大江”,所以作者著意寫其水勢,表現出大孤山“四面峭插水”,“望之如浮水面”的壯觀之態,以及“開帆入天鏡”,水流“合處如引繩,不相亂”的奇景。作者通過對同類景物進行不同特色的描繪,創造出一個兩山相對,兩磯相依,山水相得,剛柔相濟的藝術境地,構成了一幅景物層層遠去而又渾然一體的'畫面。
對于大小孤山一帶的美景,作者是通篇從一“望”字生發出來的。他時而自舟中遠眺,時而在山下仰視,時而登高俯視,從多種角度捕捉景物的特色。譬如寫小孤山,作者先是運用“遠觀取其勢”[8]的形體透視,“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把小孤山拔江而起的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接著是移步換形的空間透視,對小孤山產生“逾近逾秀”的感受。這是空間距離的變化對景物色彩的晦明所起的作用。作者把形體透視和空間透視結合起來,所見到的景物形體和色彩隨著距離的移動產生了無窮的變幻。他也由此時之景遷想到它日之姿,生發出小孤山在“冬夏晴雨”中“姿態萬變”的景外之趣,畫外之情。然后作者又近觀仰望,小孤山呈現出更為清晰的狀態,連山上祠宇荒殘程度也能分辨得出。他又把視線由小孤山祠宇引向澎浪磯別祠,俯視它在水中的倒影,化實景為虛景。傍晚時分,陸游又冒著微雨登臨小孤山,視野更加開闊。“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鰨鷗鷺滅沒”,他通過登高遠眺,把數十里之外的迷蒙隱約的景物組織到小孤山地域中來,擴大了小孤山景物的空間。隨后他又俯視山下“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的奇景,靜中有動,平添活力,豐富畫面的內容。陸游觀賞景物的方法,頗象我國繪畫理論中的“散點透視”。所謂“散點透視”,是指畫家在描繪自然景物時通過視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地不斷移動,把同一空間不能盡收眼底的景物集中到同一畫面。散點透視不同于西方畫論中的“焦點透視”,焦點透視只有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所反映的景物只有一面,而散點透視卻打破了焦點透視的局限,能反映景物的多面,或全貌。這在我國傳統山水畫里表現的最為突出。陸游雖然不是畫家,但他欣賞景物的方法卻很符合這種“散點透視”,從而他在文章中描繪出大小孤山一帶的高遠、深遠、平遠之景,[9]表現了長江山水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它富有變化的節律,收到了和我國古代山水畫同樣的藝術效果。
在我國繪畫史上,確有人以大小孤山作為繪畫的題材。唐代著名山水畫家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就描繪出大小孤山“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的景色。此畫流傳到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看了似聞“棹歌中流聲抑揚”,隨即寫了一首題畫詩。陸游在《過小孤山大孤山》中引用的“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詩句,就出自蘇軾的題畫詩。有趣的是,陸游也曾看到一幅《小孤山圖》,并也題了一首詩,詩曰:
江平風不生,鏡面渺千里。
軻峨萬斛舟,遠望一點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麗,丹翠凌云起。
重樓邃殿神之家,帳中美人燦如花。
游人徒倚闌干處,俊鶻橫江東北去。
我們不妨將陸游的詩文相對照,兩者寫景狀物相同,有相互滲透的微妙處,卻章法各異。詩是依據《小孤山圖》順流而下來描繪景物,文章卻是按照自己的游蹤,逆江而上去描繪景物。兩相比較各盡其妙。《小孤山圖》已失傳,它是一個什么樣的幅式已不得而知。從陸游的題畫詩看,它象是一幅立軸,而陸游的文章《讀小孤山大孤山》卻猶如一幅徐徐舒展開來的長卷。
注:
[2][3]吳曾《能改齋漫錄》卷5。
[4]孫光憲《楊鑣偶大姑神》,見《北夢瑣言》卷12。
[5]轉引自《春明退朝錄》(下)。
[7]陸游《渭南文集》卷8。
[8]唐岱《繪事發微》:“看山者,以近看取其質,以遠看取其勢,山之體勢不一。”
[9]郭熙《林泉高致集》:“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望遠山,謂之平遠。”
[10]詩題為《觀〈小孤山圖〉》,載《劍南詩稿》卷5。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八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九
一、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并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二、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體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讀與解析中,認識如下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學設想]。
1、一篇課外自讀課文,因而教學重點放在作為獨立的寓言故事,在讀后所能得到的啟示上。
由于《庖丁解牛》的主題可以有二:一是莊子主觀意圖要闡發的“緣督以為經”的養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為今天讀者從中總結出的主題思想,即上述的啟示。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會,動蕩、復雜。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學觀點也反映其復雜性;他的養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因此,作為教學則應注重促進學生上進心,而且短短的一節課內,學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對莊子要人們像庖丁那樣找空隙下刀,避免來矛盾,逃避現實不讓自己受損傷的茍且偷生的人生觀,提出批判。并著重于從一則寓言中我們可受到啟發,獲取教益上從事教學。
2、學難點是文章的三個境界的理解。
庖丁動手解牛時而又“未嘗見全牛也”,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他已經完成了對必然王國的認識,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時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郤、導窾、避開技經肯綮與大軱,游刃于彼節者之間,游刃有余,把又臟、又累、又笨重、又麻煩的解牛活計,干得漂亮極了、高級極了——第三境界。
莊周不愧為大思想家、文學家,他在幾百字內寫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歷程,寫出了出語驚人的三個境界。用對話方式來寫,從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學應作為本課教學難點,提醒學生學習注意。
3、教學方法:朗讀與討論并重。
4、教學用具:多媒體(或錄音機)投影等。
5、教學時數:1課時。
6、預習(略)。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后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庖丁解牛》,看看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
二.自讀程序及內容。
一讀。
一字一詞一句的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字詞(預習中提出的),理會文義。
二讀。
整體閱讀,理清思路。(思路體現在文章的段落層次中,文章的段落層次中又蘊含著思路。)。
第一部分:(開頭……乃中《經首》之會)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第二部分:(從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結束)寫庖丁與文惠君的對話。
三讀。
細細品讀,體會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給我們的啟示,并對莊子人生哲學作粗略辨析:
文檔為doc格式。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十
教學目的:
1、讀準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確讀音。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好處和用法。
3、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課文所包含的認識客觀規律務必透過反復實踐的道理。
4、學習用生動細致的描述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第二段,理清層次及運用兩個比較寫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好處和用法。
教學難點:
1、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課文所包含的認識客觀規律務必透過反復實踐的道理。
2、學習用生動細致的描述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3、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4、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致生動的描述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時授: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導入:
我們學過、聽過許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買櫝還珠”。這些。
寓言故事不僅僅給增添了我們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們從中受到很好的教益。這天我們。
也學習一則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三、解題:
庖: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指剖開、分割牛的肢體。《庖丁解牛》是《莊子。
養生主》中的一則寓言。養生主:指養生之道的關鍵。
四、串講第一、二自然段。
-
1、學生朗讀這兩段。
2、學生參看注解弄清這兩段詞句的意思。
3、教師講解重要詞句。
4、學生鞏固詞句。
第二節。
一、復習上課時所學重要詞句。
二、串講三、四自然段。
1、學生參看注解弄清這兩段詞句的意思。
2、教師講解重要詞句。
3、學生課文鞏固詞句。
三、文言知識歸納。
1、歸納“為”“乎”“于”“道”“解”“族”等虛詞、實詞的用法。
(1)為。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十一
掌握“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肯綮”等詞語的意思。了解“乎”、“然”、“為”、“于”等虛詞的用法。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致生動的描寫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文章細致生動的描寫。
第1段,作者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接著作者側重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又對這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描摹聲音時,用了兩個擬聲詞:“砉”、“騞”;兩個比喻是“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二、討論庖丁對話的層次。
課文第3段記敘庖丁的“經驗之談”。庖丁的話可分六層。
第一層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是庖丁“經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容。
第二層是從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談的。當初解牛,所見皆全牛,與一般人所見的一樣;三年之后,未見全牛,說明他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層詳細說明對這種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達到這種嫻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構造。
第四層庖丁從用刀的結果談解牛的嫻熟。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解了數千頭牛,其刃卻如“新發于硎”,從用刀的結果表現庖丁解牛技藝嫻熟。庖丁解釋用刀結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則是“以無厚入有間”,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層寫庖丁雖有高超的技藝,卻從不掉以輕心。每當“見其難為”,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第六層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三、課堂小結:明確主題。
課文節選自《養生主》,主旨在于闡明保護、蓄養生命之主——精神,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節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生的目的。今天我們學習此文,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處理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分類作業a類:熟讀全文,理解文意。
b類:jc。
預習布置預習《項羽之死》。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十二
在先秦群星璀燦的夜空中,莊子是最耀眼的星座之一。莊子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欲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莊子的思想被后人稱之為最早的關注人心靈的哲學。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十三
當涂二中。
陳穎慧。
【教學目標】。
體悟本文蘊含的莊子的養生道理。【教學方法】讀議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ppt:《莊子·知北游》一段。
莊子認為萬物生于道,又復歸于道,道無形無聲又無處不在。在《莊子》內、外、雜篇中莊子反復闡述了道之“不可言說”的特性,同時又對這超越時空的永恒和無限、這絕對自由的存在本體“再三言說”。
二、文本推進。
(一)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1.場面描寫。
明確:莊子通過這個場面寫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熟練流暢;牛皮骨分離時發出和諧、富有韻律的音響。莊子連用了七個四字句,前四個句子寫動作,后三個句子寫音響,竟讓庖丁解牛成為一次神妙的音樂舞蹈藝術表演!
2、神態描寫。
明確:庖丁遇到難解之處,神情警惕,目光集中,行為遲緩;成功解牛之后,四下張望,悠然自得,心滿意足。庖丁先后的神態既有變化又有對比,非常傳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見境界不見人,而這幾句則把庖丁的形象具體化了,使人過目不忘。
3、橫向對比。
縱向對比(1)ppt:良庖。
歲更刀。
族庖。
臣之刀。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明確:良庖用刀割肉,族庖用刀砍骨頭,庖丁能在牛骨節間發現空隙,讓薄而鋒利的刀刃在寬綽的空隙中游走,因此十九年屠牛數千而鋒刃如初。
(2)ppt:始臣之解牛之時。
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嘗見全牛。
方今之時。
吾見其難為。
明確:此三“見”出現于庖丁解牛的三個階段上。一“見”是庖丁初操牛刀時,他見到的是牛的表面,是一整只牛,也是常人之“見”;二“見”是在庖丁經過三年的解牛實踐后,他洞悉了牛的全身結構,能透過表面現象,將注意力集中在牛的內部構造上,已屬行家之“見”;三“見”凝結著庖丁十多年來豐富的解牛經驗,他能眼到神至,“每至于族”就能迅速作出判斷,此時的“見”已是技藝高超、反應敏捷的通人之“見”了。
(二)寓言。
重言。
卮言。
明確:“庖丁”雖然只是一個廚子,但莊子筆下的他又不是一個普通的廚子,他是一個可以在“文惠君”面前“解牛”的人。并且他的一番慷慨言說贏得了顯貴君主的肯定,這足以讓人忘卻庖丁的身份而順著文惠君的意思去揣摩“養生之道”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同時也延續了莊子寓言的一貫風格,本應是一個充滿血腥的屠牛故事,莊子卻將它演繹得充滿藝術美感,看似不著邊際、像醉話,讀者卻也十分認同。
三、養生之道。
處世之道。
技經肯綮之未嘗。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
四、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一)聞一多先生說:“讀《莊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那是文字的美。那思想與文字,外型與本質的極端的調和,那種不可捉摸的渾圓的機體,便是文章家的極致;只那一點,便足注定莊子在文學中的地位。”
(二)課后搜集其他寓言故事,以《我讀〈莊子〉》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莊子。
言:
創造形象。
寓言、重言、卮言。
不可言:
道
庖丁解牛的教案(優秀14篇)篇十四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莊子及《莊子》。
3、課文正確解讀。
4、文言現象歸類。
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寓言寓意。
(一)導入。
(二)明確學習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課文。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莊子及《莊子》。
3.正確理解課文寓意。
4.師生共同歸納文言現象。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正音。
將齊讀中出現的讀音錯誤找出來,共同糾正。
技蓋至此乎?見其難為。行為遲肯綮大軱怵然。
學生完成資料提供的拼音題。學生們齊讀。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
(1)完成資料提供的填空題。
(2)學生讀背。
(3)檢查:完成高考模擬題---五(1)題。
(四)課文解讀。
1.文字疏通結構思路。
生描寫了一個場面。師從幾個角度正面描寫解牛場面?生解牛時的動作和發出的聲音。師請同學完整翻譯第一節。注意“所字結構”、倚、履、踦、向、中、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