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一
在詩詞大會中,蒙曼老師作為評委被我第一次所熟知。她氣質古典,儀態優雅。談吐間如口吐蓮花一般清新自然。
我被她的書香氣質深深吸引。不禁暗暗留意起這位偶像:蒙曼老師是北大的教授,擅長歷史,尤其是唐宋時期的歷史研究。所以也出版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其中《唐詩之美》是她在節目中偶爾提起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雖然寫的是唐詩,卻不是以教科書的手法生硬的講解,而是以作者獨特的視覺將枯燥的唐詩娓娓道來,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幅或清雅或濃稠或深情或淡意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愛不釋手。僅僅幾句話我就特別好奇這本書的不同之處,想一睹芳容。
心心念念的《唐詩之美》終于來到我的手中。我滿懷期待,鄭重地打開細細品味起來。蒙曼老師在書中寫到:“友情是黃色的;鄉情是藍色的;江山情是綠色的;愛情是紅色的;宦情是紫色的?!币郧?,我們誦讀唐詩往往很機械地停留在表面??匆槐?,讀一遍,查一下注釋,再理解一下意思,最后背一遍。
這篇古詩就算會了。詩人寫詩的心情,當時的環境,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忽略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是過了一段時間就停留在似曾相識的層面上。細細想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時候背誦的《詠鵝》,之所以現在還記得是因為這首詩朗朗上口,意思通俗易懂,而且第一次背古詩就是這篇《詠鵝》,自然也是很認真很仔細的去對待,印象自然深刻。還有《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到中秋,元宵節,爺爺常常會念到這句詩。以前不明白為什么,以為他只會念這一首,如今才能理解,他是北方人卻漂泊在南方的相思和無奈了。而這些幼時背誦過的詩詞,之所以現在依然沒有忘記就是因為能夠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真正的理解了。所以說古詩不在于誦讀了多少而是體會了多少。
《唐詩之美》的魅力不僅限于此。
蒙曼老師在寫作上還善于給我們拋出懸念。從一個點開始,帶領我們進入唐詩,討論這篇唐詩的優點,然后從個人角度循序漸進的提到這首唐詩的缺憾,她很少用“雖然…但是…,可是…不過…”這類的轉折詞,自然更容易讓讀者接受,產生共鳴。等到最后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這篇唐詩的意義之后或者說從各種角度剖析了這篇唐詩之后,這個懸念自然而然就被我們自己解開了。我覺得蒙曼老師的這個觀點很新奇,我想她想說的是,不管是文章還是詩詞,我們都應該帶著思考去讀,去理性地讀。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因為蒙曼老師,因為《唐詩之美》。我現在越來越喜歡詩詞。體會詩詞給我帶來的愉悅。用心去體會詩歌的魅力,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每一天都會有驚喜被發現。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二
《數學之美》,一個從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員眼中的數學。令我大飽眼福的是,大學里面的數學知識竟能如此廣泛運用到了計算機行業中。
在語音識別、翻譯,還有密碼學領域,有著許多基于概率統計的模型和思想。當然,貝葉斯公式是基礎,應用到隱含馬爾科夫鏈模型,神經網絡模型。
在搜索中,一些相關性的計算,無不用到了概率的知識。在新聞分類中,用到了一些有關矩陣特征值、相似對角化的知識。當然,在圖像處理方面,矩陣變換可謂是無處不在。另外,在識別方面,有一些通信模型,涉及到了信道、誤碼率、信息熵。
最近剛開學也沒什么事,所以就想隨便找幾本書看一下,但最好別是那種太艱深晦澀的書。8月份一直到現在,吳軍寫的這本12年5月出版的《數學之美》一直盤踞京東、亞馬遜等各大網上商城科技類圖書的榜首,當然,還有早些時候出版的《浪潮之巔》也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心想市場的力量應該能幫我挑出好書吧,于是就從圖書館借了一本來,一直到今天晚上把它給看完了。
因此想寫一點東西來總結、反思一下,反正剛開完班會也沒什么事干。寫在前面的建議:如果你不討厭數學的話,強烈推薦這本書,網上也可以下到電子版,不過閱讀感覺上還是很不一樣的。
廢話就不多說了,《數學之美》其實是一本科普類的讀物,所面向的是接受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完全不需要在特定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就可以看懂,大概懂一點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組合數學、信息論、計算機算法、模式識別最好(雖然列舉了這么多,其實有些不懂也沒關系……),所以尤其適合信科的人看。內容大部分是和人工智能、計算機相關的,這并非我所學的專業,但作者比較擅長將看似復雜的原理用簡明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可讀性還是很好的。
吳軍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之前任職于google,后來到了騰訊,這些文章都是發表在google黑板報上的,后來經過了重寫,所以網上下載的和書本內容有所差異。
由于吳軍本人是研究自然語言處理和語音識別的,所以統計語言模型的東西可能會多一點,不過我覺得這絲毫不妨礙全書數學之美的展現……感覺收獲還是挺多的,知識上的有一些,但更多還是思維方式上的。作者舉了很多例子試圖讓人明白很多看似復雜的高科技背后,基本原理其實是出乎意料簡單的。
比如高準確率的機器翻譯,看上去好像是計算機能夠理解各國語言,隱藏在背后的卻是很多具有大學理科學歷的人都非常清楚的統計模型和概率模型;再比如拼音輸入法的數學原理,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縮短平均編碼長度,比如曾經流行一時的五筆輸入法,而現今真正實用的輸入法卻是有很多信息冗余、編碼長度比較長的拼音輸入法,作者從信息論和市場的角度做了簡單的闡述;又比如新聞的自動分類,許多非it領域的人可能會認為計算機可以讀懂新聞并進行分類,而實際上只是特征向量的抽取、多維空間中向量夾角的計算,非常非常簡單,但凡學過一點線性代數的人絕對是一看就懂的……當然,完美的實現還需要考慮很多細節和現實的情況,但這并不是這本書所關注的地方,數學之美在于其簡潔而不是繁瑣。
除了對于具體信息技術的剖析之外,作者還花了很大篇幅來講一些杰出人士的成長過程,特別是把這些人的成長經歷和中國學生的成長經歷作對比。雖然作者并沒有明說,但字里行間多少流露出對于中國高等教育以及很多中國企業的批評,一是教育的功利性,缺乏寬松的獨立思考的環境,即使學了一堆理論也難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缺乏創新性的成果;二是中國企業的短視,大部分都不舍得在新框架開發上投資,而是坐享學術界和國外企業的研究成果。
總結一下呢,《數學之美》事實上不能帶給你編程能力的提升,也沒法讓人的數學水平有顯著的提升,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讓你跳出教科書式的繁瑣細節的束縛,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信息世界背后的數學引擎的運行原理,讓人明白看似很高級、復雜的東西背后其實并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復雜,而我們所學的“枯燥”的數學真的可以“四兩撥千斤”,改變億萬人的生活。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三
看完這本書后,我發現我還真是低估了數學的作用,一個復雜的語言識別過程,用統計語言模型竟然用那么簡單的數學模型就解決了,這對我的沖擊很大。另一個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就是余弦定理和新聞的分類。以前那些各種三角函數的變換、三角函數,各種向量,各種空間圖形在我印象中就只能用于畫設計圖,或者搞空間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應用上,想著“這種東西和計算機編程有什么關系?要計算角度,庫里不都提供了嗎?”,哪成想到改變一下思路,改變一下方法,就簡單的把那么復雜的分裂問題給解決了?,F在想想我當初想法還真是幼稚啊,可惜覆水難收,過去的時間已經回不來了,但至少我現在明白了數學的重要性,總能想辦法彌補的。
不得不說國內的教科書還真是太死板了。很多書上,先不說沒講應用領域和這個能干嗎,有些教科書連推導過程也沒說明白。像我大學時候的那幾本高代高數的教科書,在某一步關鍵的過程寫一句“顯而易見”,然后就莫名其妙的出現了結果,這讓我們基礎差的人情何以堪啊,更何況我問了那些數學好的,他們想推導出那一步也要想好久。后來換了一下同濟大學版,發現同樣的定理,同樣的范圍,就是理解起來容易了不少。果然好書和差一點的書差別真不少。所以我就在網上整理了一些好的數學書籍,等會兒x就貼到文后,以后慢慢補。
"技術分為術和道兩種,具體的做事方法是術,做事的原理和原則是道。這本書的目的是講道而不是講術。很多具體的搜索技術很快會從獨門絕技到普及,再到落伍,追求術的人一輩子工作很辛苦。只有掌握了搜索的本質和精髓才能永遠游刃有余?!?,然后吳軍先生用搜索反作弊的例子漂亮的解釋了這兩種差別。我以前做過的項目里,如果出現沒想過的情況,就加一個異常處理處理特殊情況,本來很簡單的東西,愣是被我搞復雜了?,F在想回來,那時候境界太低,連開始的本質和原理都沒弄清楚,就埋頭搞下去了,以后要多注意點。
我一向喜歡實用性強的方法和工具,在這書里我特別喜歡阿米特·辛格博士的那一章。吳軍博士就用寥寥幾頁的描述中講解了辛格博士的處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則,先幫用戶解決主要的問題,再決定要不要糾結在次要的部分上;要知道修改代碼的所作所為,知其所以然;能用簡單方法解決就用簡單的,可讀性很重要。
不過中間有兩個部分沒搞明白,最大熵模型和貝葉斯網絡,沒搞懂為什么能解決那些問題。貝葉斯網絡還能稍微理解,少了馬爾科夫鏈的線性約束,更自由;但最大熵模型真搞不懂為什么那么好用,以后繼續研究。
總之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推薦大家讀一下。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四
在看吳軍的《數學之美》之前,我并沒有看過他寫的《浪潮之巔》、《文明之光》等書,但是他主理的得到專欄《硅谷來信》已經聽了很久,對吳軍其人頗為了解——本碩畢業于清華大學,然后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02年、10年先后在谷歌和騰訊任職,是著名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現在主業是硅谷風險投資。他的專欄宣傳標語是“像時代領航者一樣思考”,吳軍也確實具有“時代領航者”那樣的視野和見識,除了專業領域之外,對于日常生活和學習、職業發展也有不俗的見解。
《數學之美》最初是吳軍做谷歌研究員時,在谷歌黑板報上撰寫的一系列文章。雖然谷歌黑板報的本意是讓吳軍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介紹一下谷歌的技術,但是他卻更希望“讓做工程的年輕人看到在信息技術行業做事情的正確方法”——因為吳軍剛到谷歌時,發現谷歌早期的一些算法根本沒有系統的模型和理論基礎,而是用“湊”的方法解決問題,工程水平低下。國內這種情況就更加泛濫了。
后來,吳軍又將這一系列博客幾乎重寫了一遍,寫成了《數學之美》,希望它能向非it行業的從業人員普及一些it領域的數學知識,能成為茶余飯后消遣的科普讀物。“世界上最好的學者總是有辦法深入淺出地把大道理講給外行聽,而不是故弄玄虛地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因此吳軍盡力以伽莫夫(《從一到無窮大》作者)、霍金為榜樣,力圖將數學之美展示給所有普通讀者。
由于我學習過概率論、數理統計、數據結構,整本書看下來,除了某些章節后的“延伸閱讀”和馬爾可夫鏈等內容外,其他都是可以看懂的。其實看不懂的部分主要是在用數學推理證明文中的論點,即使不看也不會影響閱讀體驗。
我高中時曾因為數學的應用不明確而對其抱有偏見,直到大學接觸到了數學建模。同樣,這本書中講到了許多數學在信息技術工程領域的應用,搭建了數學與應用之間的橋梁。
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通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算是廣義上的通信,因此通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數學在通信中的應用非常普遍,因為從電報、電話、電視到互聯網,這些現代通信都遵從著信息論的規律,而整個信息論的基礎就是數學。不僅如此,整個人類的自然語言和文字的起源背后,都受到數學規律的支配——因為數字和文字、自然語言一樣,都是信息的載體;語言和數學產生的目的都是為了記錄和傳播信息。
一個典型的通信系統是這樣的:發送者(人或者機器)發送信息時,需要采用一種能在媒體中(比如空氣、電線)傳播的信號,比如語音或者電話線的調制信號,這個過程是廣義的編碼。然后通過媒體傳播到接收方,這個過程是信道傳輸。在接收方,接收者(人或者機器)根據事先約定好的方法,將這些信號還原成發送者的信息,這個過程是廣義上的解碼。
我們平時說話時,大腦就是一個信息源,聲帶、空氣就是如電線、光纜般的信道,聽眾的耳朵就是接收器,而聲音就是傳送的信號。根據聲學信號推測說話者的意思,就是語音識別。
語言實質上是一套編碼、解碼的規則。從字(字母)到詞的構詞法是詞的編碼規則,這套規則是完備的(有限且封閉的集合);從詞到句的語法是語言的編碼規則,這套規則是不完備的(無限和開放的集合)——任何語言都有語法覆蓋不到的地方。
正是由于語法是不完備的規則,所以在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當中,基于規則的方法走向了一條死路。隨著計算機性能和可用數據量的增加,基于統計的方法已經被廣泛運用到自然語言處理中。書的第2章到第7章,圍繞自然語言處理的統計學模型,講述得深入淺出,而且對科學界的許多大師級人物和他們的貢獻都做了介紹。
另一個絕妙的應用案例,是第14章《余弦定理和新聞的分類》。我們在高中都學過用余弦定理判斷兩個向量之間的夾角大小,然而不知道這樣做有什么實際意義。如果當時我們的老師能舉出文本分類作為例子,一定能讓同學們興奮不已。
如果由人來做新聞分類,人一定會先把文章讀懂。但是計算機沒有智能,根本讀不懂新聞,它只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把文字組成的新聞變成一組可以計算的數字,然后設計一個算法,算出任意兩篇新聞的相似性。
新聞傳遞信息,而詞是信息的載體,“同一類新聞用詞都是相似的,不同類的新聞用詞各不相同”。當剔除掉“的、地、得”和“之乎者也”那樣的助詞和虛詞之后,對新聞中剩下的實詞,計算出每個詞的出現頻率(實際上更為復雜,因為只是一篇讀書筆記,我就簡化成“出現頻率”了),再按照詞在詞匯表中出現的順序,將這些頻率值依次排列,就得到了這篇新聞的特征向量。
如果詞匯表中的某個詞在新聞中沒有出現,對應的頻率值為0。如果詞匯表總共有64000個詞,就會得到一個64000維的特征向量,向量中每一個維度的大小代表每個詞對這篇新聞主題的貢獻。新聞就這樣,從文字變成了數字。
一篇10000字的文本,它的特征向量各個維度的數值普遍比一篇500字的文本要大,因此單純比較各個維度的大小沒有太大意義。但是,向量的方向卻有很大的意義。如果兩個向量的方向基本一致,說明它們的新聞用詞比例基本一致。
因此,可以通過余弦定理計算兩個特征向量之間的夾角,判斷對應的新聞主題的接近程度。在真實的文本分類聚合過程中,需要自底向上不斷合并,合并的過程中類別越來越少,而每個類越來越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的動機很有意思。當時某個國際會議需要把提交上來的幾百篇論文交給各個專家評審,把每個研究方向的論文交給這個方向最有權威的專家。作為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的雅讓斯基教授為了偷懶,就想了這個將論文自動分類的方法,由他的學生弗洛里安很快實現了。
考慮到多次迭代的計算量,后文又介紹了矩陣奇異值分解的方法,將計算量縮小到1/6。
其實大多情況下,看書只是用來怡情、消遣的手段,和打牌、玩游戲本質上是一樣的。讀書的過程中經常會靈光乍現,這就是讀書的樂趣。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五
這本書一共3章,主要介紹了這些數學方法:統計方法、統計語言模型、中文信息處理、隱含馬爾科夫模型、布爾代數、圖論、網頁排名技術、信息論、動態規劃、余弦定理、矩陣運算、信息指紋、密碼學、搜索技術、數學模型、最大熵模型、拼音輸入法、貝葉斯網絡、句法分析、維特比算法、各個擊破算法等。從第一章開始其明了幽默的語言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讓我覺得如果早一點看這本書,也許數學之于我就是另一番天地。
第一章里作者從原始人類的通信方式開始入手,人類最早利用聲音進行的通信依賴于開篇給出的"編碼-傳輸-解碼"的基本原理,指出原始人的通信方式和今天的通信方式沒什么不同,這世界上近現代最普遍的原理大部分都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被無意識的使用著。
第六章信息論給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確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統的不確定性,同理自然語言處理的大量問題就是找相關的信息。信息熵的物理含義是對一個信息系統不確定性的度量,這一點與熱力學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學科之間也會有著很強的相似性。事務之間是存在聯系的,要學會借鑒其他知識。
這本書里也能找到不少在學的課程知識,如大學專業課里,數電總是要比模電簡單不少,而自然界里大部分的信號都屬于模擬信號。所謂模擬信號,是指從時間和數值兩種維度上看來都是連續變化的信號。在實際電路中,模數轉換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將預處理的模擬信號經過模數變換為數字信號,然后進行數字信號處理。而數字化處理有很多優點,比如功能強大、抗干擾能力強、易于傳輸等。
簡而言之,如果沒有數學,就沒有數字信號處理和傳輸的概念,而數字信號傳輸在當下大規模的集成電路里是必不可少的,這是通信成功的基本要求。
作者把生活中遇到的復雜的問題,以簡單清晰,直觀的模型或者公式展現出來。我們可能過于注意生活中的種種奇妙現象,往往忽略了追求其理論邏輯的演繹,而這,也是大部分問題的主要根源。
羅素曾經說過:"數學,如果正確地看,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純數學使我們能夠發現概念和聯系這些概念的規律,這些概念和規律給了我們理解自然現象的鑰匙。"數學在所有科學領域起著基礎和根本的作用。"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在這里,我也想把《數學之美》真誠推薦給每一位對自然、科學、生活有興趣有熱情的朋友,不管你是從事職業,讀一讀它,會讓你受益良多。
吳軍老師在《數學之美》中提到:"這本書的目的是講道而不是講術。很多具體的搜索技術很快會從獨門絕技到普及,再到落伍,追求術的人一輩子工作很辛苦。只有掌握了搜索的本質和精髓才能永遠游刃有余"回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學習的東西、技術太多太多,如果一味地只為去追技術的腳步,那么我們也會很累很累。然而基本的原理卻是沒有怎么變化的。只見森林,不見樹木,難免迷失;站在高處向下看,也許我們一直看不到底,但是站在底處卻是可以看見底的。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六
《唐詩之美》作者蒙曼,之前只是聽過作者講武則天,偶爾發現此書,作者圍繞愛情、友情、鄉情、宦情、江山情五種人之常情,甄選最具代表性的唐詩進行解讀,品鑒。帶領讀著領悟過往熟知的唐詩中不一樣的意境、哲理。詩詞是中國漢字的精華,幾千熟悉的漢字擺在面前,詩人將它們重新的排列組合,組成了“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文字,這就是詩人偉大之處。詩詞其實就像調味劑,在現代生活中,詩詞貌似已無太大用處,但如果沒有詩詞的生活就像是壓縮餅干,也可充饑,但干扁無味,時間久了人是無法忍受的。
此書中的詩詞,作者帶領著讀著品味出不一樣的境界,詩詞中涵蓋著大量的典故和古代嘗試,當你了解了詩人所處時代背景,所處境遇后,才可真實感受到那種“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到能感受詩人的偉大。當遇見愛情時會不緊會只知道陸游與唐婉的凄美,還有韓翃和柳氏的“章臺楊柳”,經過各種曲折,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佳話。
面對友情,每個人都奢求那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境界,當朋友多年不見時,不再是一句“好久不見”,而是“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將人生的感慨上升到宇宙的境界,如同參商二星宿一樣。激動過后才細細端詳,“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短短幾句,將久別重逢時的心里和狀態描繪的淋漓盡致。
對于還鄉,那個害死外甥劉希夷(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即是他的喪命詩),一心“追求”武則天的宋之問,在“神龍政變”后被貶嶺南,逃回洛陽途中,寫下這首千古名篇: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里用的是“怯”,而非“切”,這也是此詩最妙之處,將宋之問的當時的心里展現的如此真實。正所謂善惡終有報。一個偉大的.詩人卻一心從政,就像李煜一樣,一個偉大的詞人,偏偏做了帝王。
再說官場,自古以來,中國的官場就是一場人性博弈,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偉大的詩人,如詩圣杜甫等也免不了俗,要對上級“阿諛奉承”一番。但是與之常人不同就在于夸得如此高妙。一句“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將賈至父子兩人都夸到家了,可謂“拍”到了極致。其實無論職場還是官場對于領導的夸獎是必須的,不能奮青一樣,誰都看不上,這也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禮。
最后對于江山,中國地大物博,太多的美景數不勝數,太多的詩詞形容祖國的江山大河。而我覺得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更加的重要,就像王維在自己的輞川別業中為自己二十個景點所附的詩,展現出的那種幽靜之美,是一種每個人都追求向往的境界,那份亂世之中的寧靜、安逸?!蔼氉捏蚶铮瑥椙購烷L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闭媸窃娭杏挟嫯嬛杏性?,讀著詩便會出現一幅畫面,詩人在充滿禪意的空明世界,與清風朗月在一起,真是“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七
我是在讀了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之后,發現推薦了《數學之美》這本書。我到豆瓣讀書上看了看評價,就果斷在當當上下單買了一本研讀。本來我以為這是一本充滿各種數學專業術語的書,讀后讓我非常震撼的是吳軍博士居然能用非常通俗的語言將自然語言處理等高深理論解釋的相當簡單。
在李開復博士之后,吳軍博士又成為了目前備受矚目的具有深厚技術背景的作家。對于我來說,讀這本書有掃盲的功效,讓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我的想法是在研究生階段,不只局限于導師的研究方向,通過更加廣泛的涉獵知識,去尋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研究領域。如果找到了這樣一個領域,那么我就讀博士。如果沒有的話,那么我想還是工作算了。
1、學科之間的聯系是如此的重要。
全書主要是圍繞著吳軍博士所研究的自然語言處理方向來講述一些應用在這個研究領域的數學知識,用了很大篇幅講解了將通信的原理應用到自然語言處理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前學習計算機網絡的時候,學過一個香農定理。對香農的認識就從香農定理開始,因為考研會考相關的計算題??戳诉@本書才知道,香農的《信息論》對今天的影響真的是不可估量。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我也對以前的本科學校的學科建設產生了一些憂慮。
對于培養計算機人才來說,無論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還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都應該與電子、通信有一定的交叉,這樣對學生思考問題的啟發與視野的開闊有著重要的作用。計算機本身就是從電子、通信、數學等學科中抽出來的新興的學科,在發展了多年之后,我們發現它仍然需要繼承一些傳統。回想自己的本科四年,上的更多的課時語言類、技術類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確對提升學生的就業有很大幫助。但是我想說的是,一個忽視數學基礎、學科交叉的學校,他無法成為一所國內的一流大學。作為一個母校培養的學生,我深知改革的阻力與困難,但是我希望母校的計算機學院能越辦越好。我們現在已經培養出很多高薪優秀的技術人才,我希望將來也能培養出更多的研究型人才。
2、看起來很牛的東西卻用著難以置信的簡單數學原理。
在整本書中讓我最為印象深刻的是解釋google搜索的原理,居然就是簡單的布爾代數運算。這個的確讓我大跌眼鏡,我一直認為搜索時一個非常復雜而龐大的問題,其數學原理也是相當高深的,但是吳軍博士的解釋讓我大開眼界。與此同時也知道了google為什么牛,牛在哪了。搜索的原理雖然非常簡單,但是搜索是一個需要對海量數據進行操作的工作。google在海量數據的處理方面的確是相當先進的,mapreduce、bigtable等等一些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使得google在搜索上無出其右。目前分布式存儲、分布式計算、數據倉庫與存儲等研究領域近些年來的大熱也說明google在引領研究方向上的超凡本領。
3、感謝概率老師的教誨。
在大二的時候,有一個在我們學生中聲望很高的概率老師,他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跟我們說我們將的是前幾章,這些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基礎。對于你們計算機的學生來時,后面的章節才是最有用的,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研究,弄上一兩個在你的畢業設計上就會讓你畢業設計提升一個檔次,有可能驗收你畢業設計的老師也不懂。我當時對他的話沒有特別在意,我只關心期末考試要考哪些題目,因為我那個學期的概率課基本上都在睡覺,只有他講笑話的時候不睡。
我看《數學之美》后發現馬爾科夫鏈、貝葉斯網絡之后,對以前的概率老師充滿無限的敬意。我發現我們再本科階段學習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在計算機學科應用較多的要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還有一門我學的不好的《離散數學》在計算機中也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在看米歇爾的《機器學習》時也發現很多熟悉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這讓我不得不開始考慮重新彌補自己的數學短板。我的想法是在研一這一年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離散數學盡我最大的努力補一補,希望他們對我今后的學習有所幫助。
4、說說作者吳軍博士。
吳軍博士寫的書對于學習計算機的學生來說,讀起來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赡苓@跟他是技術出身的原因有關,流暢的文筆、質樸的文風也讓人讀起來很舒服??锤邥运稍趦灴嵘系摹稌哉f》就知道,在硅谷有著眾多的華裔工程師,他們很多都來自清華、北大等國內的名牌大學,這些人在美國實現著自己的夢想。吳軍博士也曾是這其中的一員,我非常希望那些像吳軍博士一樣的牛人們能夠寫書或者來國內的大學做一些演講、論壇等等,開闊一下我們的視野,傳授一下做學問的經驗。
與此同時,我也在想為什么我們國家那么多優秀的it人才都去了美國。這個問題在我去蘋果公司在東軟信息學院組織的培訓過程中得到了答案,那個南京郵電的老師講了講中國為什么不像美國那么有創造力。我們中國人并不缺乏創造力,很多時候是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恰恰阻礙了創新。我想那么多優秀的清華北大學子紛紛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正是被美國開放的學術環境、創新氛圍所吸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他們去美國也是為了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以前都覺得他們是不愛國,現在長大了,對于這個問題看得更清楚了一點。
我想說我們的祖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飛速發展之后,目前正處于一個關鍵和脆弱的時期。我們靠著人口紅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能不能憑借人才紅利取得更大的成就還是未知。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像李開復博士、吳軍博士那樣,為我們這個民族青年的成長和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八
人們發現真理的形式上從來都是簡單的,而不是復雜和含混的。
——牛頓
自小就學數學的我,并不覺得它是美好的。于我而言,數學就像緊箍咒一樣,不能提,一提。就頭疼。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論美德》這篇文章中講:“美德就如同華貴的寶石,在樸素的襯托下最顯華麗。”數學的美妙,也恰恰在于一個好的思維,好的方法。
在《數學之美》十四章,我被它的標題吸引到了。“余弦定理和新聞的分類”,這倆看似八竿子打不著。卻有著緊密的聯系??梢哉f,新聞的分類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余弦定理。我們都知道,計算機處理一個問題是讓他去算,而不是像人類一樣理解了它,再去解決。而科學家們遇到這個問題,卻用了另一種思維,他們把文字的新聞變成一組可計算的數字,然后再設計一個算法來算出任意兩篇新聞的相似性。稍詳細一些就是:對于一篇新聞中的所有實詞。計算出它們的tf-idf值,再把這些值按照其在對應詞匯表的位置依次排列就得到一個向量,這即新聞的特征向量。這時,就可以通過計算兩個向量夾角來判斷對應的新聞主題的接近程度,這也就要用到余弦定理了。我在必修五數學書上學到余弦定理時,很難想象它可以用來對新聞進行分類。在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數學工具的用途。
在書中,我也了解到了數學的發展實際上是不斷的抽象和概括的過程。這些抽象了的方法看似離生活越來越遠,但他們最終能找到應用的地方,布爾代數便是如此。
布爾代數的簡單不能再簡單了。運算的元素只有兩個0和1,基本的運算只有“與”、“或”和“非”。幾乎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判斷命題真假”。在布爾代數提出后的80多年里,他確實沒有什么像樣的應用。直到1938年香農在他的碩士論文中指出,布爾代數來實現開關電路。才使得布爾代數成為數字電路的基礎。正是依靠這一點,人類用一個個開關電路最終“搭出”電子計算機。
這些,都能體現作者“簡單即是美”的思想。他在書中也寫道:“數學的精彩之處就在于簡單的模型可以干大事?!边@些,也都是我從未感受到過的。并且,在這本書中,作者也用了不少篇幅來介紹通信領域的世界級專家,讓我對真正的世界級學者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比如賈里尼克,google ak-47的設計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自然語言處理的教父米奇·馬庫斯等等。
愛因斯坦說過:“從希臘哲學到現代物理學的整個科學史中。不斷有人力圖地表面上極為復雜的自然現象歸結為幾個簡單的基本概念和關系,這就是整個自然哲學的基本原理?!边@本書把數學在it領域的美麗予以了精彩表達,我也知道,把一件復雜的事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并非易事,這應該也是各界人士都對這本書予以好評的原因吧。
當然,我也明白,欣賞美不是終極目的,更值得我們追求的是創造美境界。
還有,希望未來的自己,無論生活好與壞,都能少一點浮躁,多一點踏實和對自然科學本質的好奇求知。
唐詩之美讀后感唐詩之美日歷篇九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之美》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讀了吳冠中的文章《橋之美》這一課,我非常喜歡這篇文章。
所介紹的不是具體的哪一座橋,而是集各種橋的美于一身。在畫家的眼里,橋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作者著重抓住橋的形式美這一特點去解說。作者對橋的喜愛是緣于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寫到了江南水鄉的橋之美;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的橋之美;高山峽谷中的橋之美。
并且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里橋美在何處,隨后舉了一些具體例子。在舉例時,作者并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作者真的寫的很棒,我非常喜歡這篇文章。
再次,本文語言優美,富有情味比如:“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用“密不透風”形容小河兩岸蘆葦的嚴實;“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突出石橋出現在密密的蘆葦中,拱橋強勁有力的弧線或方橋單純的直線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比,打破了這里的單調與沉悶,使整個畫面豁然開朗,從而表現了橋的形式作用“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發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里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韻律,這吸引著畫家總是追尋著橋的身影。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里橋美在何處,隨后舉了一些具體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范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并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作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