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讀后感三國讀后感二十字篇一
在董卓任意于長安殺戮之時,貂蟬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貂蟬見漢室王朝被奸臣董卓操控,在月下禱告上天愿為主人分憂,恰被王允發現便收其為義女,用歌姬貂蟬這枚棋子定下連環計,周旋于父子之間,離間董卓與呂布的關系,使其互相猜疑至反目成仇。在她受王允請求之托時,她是毅然決然地答應的。
“若與國家有益,賤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籌劃。”
“愿聽遵命,雖死不辭!”
貂蟬扭轉了董卓政權的局勢,卻也無法改變自己任人擺布的命運。在這樣的戰亂年代,自己本就無所依傍,但卻為了家國拋棄自由和貞操,在政權和欺騙中周旋。即使至今,她依然背負著“禍水”的罪名不知下落。可她立下的功勞確比任何一個在沙場上馬革裹尸的壯士都要蕩氣回腸,至于她內心真實的想法,恐怕只在鳳儀亭的煙波中渺渺遠去了……。
禍兮福所矣,福兮禍所伏。
“我等皆死于婦人之手矣”。呵,李儒這一句嘆息,人們大都為董卓深感到將亡之音,絲毫卻不知這些“女人”的身體和靈魂早就注定要死在男人們勾心斗角的角逐之中了。
女兒悲,安寧何時歸?女兒卑,自由何時回?
董卓曾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當郭論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時,不提死者之多,縱軍士淫人妻女,哀啼之聲,震動天地。自古紅顏,本就掙脫不了命運的束縛,就是這樣悲戚,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她們,活的如此屈辱,又是那樣的卑微。論巾幗英雄,鮮有昭君出塞維護國家穩定,也難有楊門女將沙場折戟沉沙名垂千古。所謂的有國才有家,那些心懷國家和功名的烈士可知這一去家便亡的妻女的苦楚與無所依靠的孤獨,待到歷史塵埃落定之時,女兒家的身影,也大都只出現在史書中“淫人妻女”“夫去妻死”寥寥幾筆中了。
三國讀后感三國讀后感二十字篇二
近日受周圍的讀書熱潮的影響,也捧起了兒子的那本《易中天品三國》,使我重新認識了曹操,認識了一個真實的曹操,認識了一個了不起的曹操。
之二,曹操是個善于用人的好老板。曹操所處的是一個亂世,人心浮動,道德淪喪,人與人之間缺乏誠意和信任,但是曹操卻能廣聚人才,直到曹操去世為止,他的核心謀士以及各級掾屬共有一百多人。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話概括了曹操的用人之術。一,真心實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誠待人;三,開誠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設身處地,以寬容人;七;楊人責己,以功歸人;八,論功行賞,以獎勵人。
最佩服曹操的便是“焚燒書信事件”。曹操大敗袁紹于官渡以后,袁紹的大量輜重、珍寶、圖書都落入曹操手里,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里寫給袁紹的書信。曹操二話不說,下令一把火把它們燒個干凈。那些暗中勾結袁紹的人,原本擔心要追究的,現在都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里去了,對曹操更是佩服與感激。曹操自己的解釋是這樣的:袁紹強盛的時候,連我都自身難保,何況大家呢!這話也只有曹操能說到做到吧,這樣不僅讓那些心懷鬼胎的人疑竇冰釋,便是沒什么瓜葛的人也會為曹操的寬宏大量和設身處地所感動。
讀罷全書,我真為曹操鳴不平,這樣優秀的人才,為什么卻被世人所誤傳?恐怕不只是政治原因吧,肯定與我們民族傳統的、愚昧的一些理念有關吧!用現代眼光看,曹操真是一個高明的老板。他能如此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打了勝仗都歸功他人,打了敗仗卻檢討自己而且每次都做得是那樣坦誠、實在、大氣、自然,為這樣老板賣命,真是累死也心甘情愿。
讀書,讓我們明理,讀書的終極目的便是讓我們認識自己并改造自己。我們每位教師如果都有一點曹操的謀略,都有一些曹操的用人之術,我們的學生哪能厭學?再重的負擔,恐怕也不會感到勞累。
三國讀后感三國讀后感二十字篇三
今天,我讀了一本易中天的書,叫做《品三國》。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這一本書中,給予了我們明確的答復。
先說說他的那句“名言”。雖然世人皆知,但卻不是他說的,而是羅貫中改出來的。曹操原來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是針對于他誤殺呂伯奢一家的事而說的,帶有“被逼、無奈”與“歉意”。而“寧教我負天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則是狂妄的,自大而又自私的。所以說,曹操在這點上不算奸險。
諸如此類的事,在這一本書中還有許多,多讀一讀它,在生活中,你會更加機智,識破一些騙術:在學習中,會讓你更加聰穎。總之,它不僅說了三國,評為三國,也講了我們的生活。在增長知識的的同時,也會開闊我們的視野。
三國讀后感三國讀后感二十字篇四
《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它是羅貫中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創作的。
這本書剛開始是一首詞,這首詞是明代大才子楊慎所作。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書中有很多很多的人物,他們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劉備的仁義善良,為人謙和;曹操的陰險,奸詐;關羽的重情重義;張飛的魯莽、粗暴;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周瑜的心胸狹窄等。
在這本書中讓我有深刻記憶的故事是火燒赤壁和三顧茅廬。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因魏軍不善水性,所以諸葛亮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魏軍船只用鐵鎖連在一起抵御風浪。周瑜假裝打黃蓋,然后黃蓋假裝投靠曹操,還帶了數十條船,里面裝滿了柴草。快接近魏軍的時候,黃蓋點燃了柴草,火借助風向向魏軍燒去。魏軍不善水性,船又連在一起,最后慘敗,死傷無數。
三國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諸葛亮。他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成為他的軍師,也是蜀國丞相。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獲、上演空城計等。書中是這樣描寫諸葛亮的: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諸葛亮病死與五丈原,他的死令人惋惜。
書中很多英雄都是慘死。比如,龐統,軍師中郎將;獻連環計,議取西蜀,最后被張任射死與落鳳坡。周瑜,指揮赤壁之戰,最后被諸葛亮氣死。曹植,曹操之子;七步成詩,最后憂郁而死。黃忠,定理山斬夏侯淵,最后中馬忠埋伏,被流箭射中肩窩,后箭瘡迸裂而死。三國里還有很多英雄慘死。
看完這本書之后,又讓我想起了,書最開始的那首詞。回過頭去再看,原來那首詞就是這本書的寫照。
三國讀后感三國讀后感二十字篇五
三國可以說是精彩紛呈,其中每個人物的神態特點都寫得淋漓盡致,我最喜歡其中的蜀中五虎將——關、張、趙、馬、黃:關云長是一個:紅臉、丹鳳眼、臥蠶眉的大將軍(漢壽亭侯),他的出場是溫酒斬華雄,后斬袁紹名將顏良、文丑,令眾諸侯聽得其名都聞風喪膽,后來不幸被曹操俘虜,但后來一得知舊主劉備在袁紹部,立即過五關、斬六將,終于回到劉備身邊,后來跟隨劉備打遍天下。
張飛,字翼德,黑臉,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長坂坡前一聲吼,喝退曹軍近百萬,在戰斗中取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他雖然是個大老粗,但也有細的時候,在瓦隘口用巧計捉住蜀中名將嚴顏,并用誠心降服了他。
說到趙云,最出名的是長坂坡單騎救主,在曹操百萬軍中沖來殺去,如入無人之境,救出了劉備之子劉禪與劉備之妻甘夫人,砍死敵將五十多名,砍倒大旗兩面,并幫助劉備恢復漢室,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真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說到馬超,他可謂是忠、孝、勇兼備,他一聽說自己的父親馬騰被曹操殺了,十分惱怒,立即率領西涼軍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后忠于張魯,雖受其懷疑,但仍與張飛大戰,最終萬般無奈,投降了劉備。
說到黃忠,曾經與五虎將之首關羽大戰過,他不但刀法揮舞如風,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關羽頭盔上的紅纓,關羽大吃一驚,折馬便回。后來,真心投奔劉備,后又被諸葛老師用激將法,一舉就奪下了定軍山、天蕩山,大敗魏軍,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寫得十分細膩,而寫計謀卻比它還略勝一籌。在官渡大戰中,一開始形勢對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糧缺,而袁紹兵精糧足,雖然打了幾次小敗仗,但實力尚在,便與曹操打起了消耗戰,正當曹操只有幾天糧草時,袁紹降士許攸獻策率三千輕騎直襲袁紹的糧倉——烏巢,曹操用此計果然打敗袁紹,威名遠揚,滅袁紹二子后,終于統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戰中,水軍都督周瑜與諸葛老師都知要火攻,這是江東名士龐統到了曹軍中故意獻上了連環計,諸葛老師預測到傍晚會有東南風,可一舉攻破曹軍,但必須有一個人去詐降,這是老將黃蓋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將曹軍大敗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在諸葛老師的一次北伐中軍事要地——街亭失守諸葛老師聞訊大吃一驚,這是西北角魏軍已經殺過來了,諸葛老師立即將城中旗幟放倒,大門敞開,自己在樓上彈琴。司馬懿來后大驚,沒過一會兒就退兵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在每一場戰斗中,用盡了各種各樣的謀略,浮現出一個個驍勇的武將,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辯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將每個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三國演義》中如果將一個個謀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過是打打殺殺,如果將一個個人物的神情、話語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沒勁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們在三國演義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從這里還學會了許多寫人的方法,我們平時的寫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話語,而忽略了另一個寫作要素——神情,在三國演義中往往只要用一個人的某一個神情就能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而且讓我們學會了描寫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別是在三國演義中描寫人物上,比如說諸葛老師,作者把諸葛老師描寫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許多史料記載中,諸葛老師并不象《三國演義》中那么厲害。
三國讀后感三國讀后感二十字篇六
“劉關張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火燒赤壁”……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全都出自一本精彩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群雄各據一方,發動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成為魏國、蜀國和吳國的爭霸,最終晉國統一天下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有不少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奸雄”曹操,以仁治邦的劉備,忠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等。其中,我最喜歡臥龍先生諸葛亮。他機智過人、神機妙算,卻不像周瑜一般心胸狹窄、詭計多端。他對劉備十分忠心,對待公事一絲不茍,“開誠布公”這個成語就是從他這里來的。他可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啊!
想到諸葛亮,我不禁想起了身邊的人。在放假期間,我們在家里舒舒服服地玩耍時,老師們還坐在燈前,像諸葛亮在案前審閱奏本一般一絲不茍地批改我們的作業;交通警察還站在路旁,像諸葛亮操演軍民一般指揮著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車輛。他們和諸葛亮一樣,沒有人極力去贊揚他們,可是他們還在努力付出。
我們應該像對諸葛亮一樣,給他們——這些默默付出的人們——一個無比真誠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