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傳統美德篇一
從蹣跚學步到加減乘除,從飯前洗手到閱讀寫作,這一生,有太多需要我們去學習體會。關于懂得寬容,我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懂得的。
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我獨自一個人去書店。書店門前跪著一個衣衫襤褸,頭發蓬亂的乞丐,讓人看著就惡心,更何況這是書店,簡直就是對知識的一種侮辱。
這時,一個青年男子走來,那乞丐連忙啦著男子的褲腳,用一種乞求的眼神望著他,一邊傷心地說:“先生,求求您可憐可憐我吧,我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了,求求您了!先生……”還沒等那乞丐說完,男子就一腳把他踢開了,用輕蔑的語氣說:“走開,走開!”說完就走了。
男子回頭摸了摸口袋,立刻從乞丐手里奪過錢包,他的臉紅了,望著那個乞丐,他的眼睛流露出內疚和慚愧,急忙取出一張十元人民幣,頭也不回的跑了。
乞丐笑了,大聲向男子喊:“謝謝,謝謝!”然后高興地走了。
從前我的心目中,那些乞丐都是不愛勞動,很不講理的人,而這個乞丐不記仇,把踢過他的男子的錢包還給他,他打破了我對乞丐的看法,仿佛我覺得他是多么偉大,而我自己卻是如此渺小。
比大地更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大的是心胸。心胸可以包容人間萬物。一顆寬容的心,可以與人為善,化干戈為玉帛。讓我們都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人吧,消散眉宇間的愁云。
傳統美德篇二
1、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7、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8、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9、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
11、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
12、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13、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14、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15、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16、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17、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1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20、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21、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22、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23、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24、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2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2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27、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28、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29、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0、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傳統美德篇三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重陽節是一個孝親敬老的日子。從古至今,我國涌現了以孝順而顏負盛名的人。像黃香溫席、舜以德報怨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了。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以敬老、愛老為核心的良好風氣,“敬老”一詞已經深入民心。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說的是不錯。老人是家里的智者,為年輕人解答疑惑;老人是家里的象征,老人好則家風好;老人是家里的榜樣,為家庭樹立起一片威信。
我的外婆是一名退休干部。在我很小的時候,除了我的爸爸媽媽,就是我的外婆一直陪伴我的成長。媽媽說,可能是外婆小時候家境比較好的緣故,外婆的性格很開朗,每天都樂呵呵的。不錯,我的外婆十分活潑,有時甚至還會笑嘻嘻的和我們打成一片。所以我有些時候還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她并不是我的長輩,而是我的朋友。
我的外婆還有一手好廚藝。每逢周末我們一家四口回去的時候,外婆總會給我們做一些美味的佳肴。想起來,那可真是回味無窮!
外婆是我的知己。在我受委屈時,外婆就會悄悄走過來,臉上掛著慈祥的微笑,輕聲詢問我的情況;在我生氣時,她就會把我摟在身旁,幫我控制情緒,理性面對;我高興時,外婆就和我一起玩鬧,讓我快樂。
每逢重陽節,爸爸媽媽也總會買一些東西送給外婆。一開始我還小,并不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更不知道這里面蘊含著如此多的道理。但是在前段時間,外婆的膝蓋有些問題,耳朵有些聽不清了。我才恍然:外婆老了。那一次,外婆的膝蓋十分疼痛,媽媽連夜買烤燈送去給外婆,看著媽媽焦急的樣子,這就是“孝”,這就是敬老。
敬老愛老,傳承美德。
傳統美德篇四
有一位“母親”比母親更母親,那便是我們的祖國——中國。她,在漫長的歲月里,孕育了長青的山川,長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萬萬的孩子——中國人。
作為一個中國人,可堪自豪的事物實在太多了。我們勤儉而誠懇,友善而勇敢,這是叫億萬炎黃子孫倍感驕傲的傳統美德。
“勤”,是中國傳統美德中最聞名于世的。中國人以農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年累月辛勤地勞動,以汗水換來碩碩豐成,造福子孫后代;同時也因為“勤”,加上極富鍥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中國人創造了四大發明、圓周率、渾天儀、《本草綱目》等等智慧結晶,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篇章。
中國人是勇敢的,有傲骨的。南宋名將岳飛以精忠報國的信念,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撓的強烈愛國心志,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奮勇抗敵,保衛河山;民族英雄文天祥,少有大志,終不肯向元人投降,最后從容就義。他曾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何等壯烈感人的豪語!他們的忠義能與日月爭光,在民族史冊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跡!
中國人愛國,對自己的國家有著非筆墨可形容的深感情。愛國詩人陸游在遺作《示兒》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對死亡泰然處之,臨終時還掛念著國家民族的安危,是多么可敬可佩啊!北宋著名文學家及政治家范仲淹,憂國憂民,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充分反映出他“以天下為己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情操。翻開中國歷史,這樣為國家、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物比比皆是,林則徐、孫中山、周恩來等等,真是數之不盡。
孝道也是中國傳統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臥冰求鯉”“黃香暖席”的故事,廣受傳頌。而古詩里的人物花木蘭更是家喻戶曉,她為免老父再受征戰沙場的痛苦,決心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
反觀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漸疏離,變得淡薄、冷漠,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際關系,缺乏彼此的互諒關懷,完全沒有溫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引發的倫常悲劇,差不多每天都可在報紙上讀到,在新聞報道中兒女一朝飛黃騰達后,便對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風餐露宿的事已屢見不鮮;人們的浮夸作風,自以為是、吊兒郎當的處世態度隨處可見,實際上,這種人是名副其實的“井底之蛙”,常不可一世地自我吹噓,對他人的才華不屑一顧,甚至冷嘲熱諷,完全不明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這的確是現今社會的一大哀歌。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若這些社會弊病越來越多,越積越深,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會發生什么事情呢?我們固不能想像,也不敢想像。
我認為,中國傳統美德是醫治社會弊病的靈丹妙藥。在這個時代,有重新提倡其價值的必要,以廓清社會歪風,為年輕的新一代培養優良的品行、淳樸大方的風度,重見我國道德文化的光芒。
傳統美德篇五
這一天,我們一家又忙乎起來。瞧,爸爸、媽媽和我在房間里整理舊衣服,給它們找“新主人”。
“這可是一件我非常中意的衣服,現在長胖了,穿不下了,哎!”媽媽拿著她那件綠色的運動衫在自己身上比量,非常惋惜。媽媽看了我一下,眼睛一亮,把運動衫套到我身上,拉著我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通,興奮地大叫:“正好合適!”爸爸也在一旁連聲稱贊。
我們將一些舊衣服重新洗干凈、曬干,然后疊好、打包,送到小區樓下的“愛心捐助站”。而我那些比較小的衣服,則是送給五歲大的表妹穿。
還有一些衣服送到外婆家,他們家里也挺熱鬧的,二舅媽也正忙著整理舊衣服。
我招呼表妹過來,給她套上一條我穿過的草綠色毛衣。表妹有一個圓嘟嘟的大肚子,所以衣身正好合適,只是袖子長了一大截。外婆剛好走過來,她邊幫表妹挽起過長的衣袖,邊說:“小孩子嘛,個子長得快,現在將袖子用線給縫起來,過兩年長高了,把線挑掉,這又可以穿兩年。”說完,立馬找來針線,親手將袖子縫起來。
就這樣,我們的舊衣服又找到了它們的“新主人”。“大手牽小手,節約我先行。”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傳統美德篇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老師,就象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直到生命的終結。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師長的優良傳統。在我國歷史上,最早開創私人講學的孔子,據說有弟子三千,學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賢”。古人把老師與知識緊密相連,無不把尊敬老師放在首位。張良橋頭真誠拜師無不出于這樣真摯的情感。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于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于我們的偉大時代。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愛國愛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們光大和發揚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就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林則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于清政府,英國強盜把一種叫的,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林則徐面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么,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傳統美德篇七
傳統美德故事精選(一):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禮貌舉止,也就是此刻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么,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傳統美德故事精選(二):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尊老愛幼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傳統美德故事精選(三):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刻苦學習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最后成為有名的大詩人。
傳統美德故事精選(四):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愛國愛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
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于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應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則徐的推薦,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傳統美德故事精選(五):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尊師敬長
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就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于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于我們的偉大時代。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傳統美德故事精選(六):
百善孝為先的歷史小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就應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百善孝為先的歷史小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傳統美德故事精選(七):
中華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
忠孝仁義禮智信”,就應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幾千年了。“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這個國家、民族以至于整個家庭的“大廈”,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動;否則,家國大廈將傾。“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學習發揚廣大。
提倡“忠”,就是熱愛祖國,忠于職守。忠的本義,是指人在祭祀時要持續肅穆恭敬的態度。之后,引申為人要忠于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一般特指為“忠君愛國”,正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方面,抗金名將岳飛被認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為愛國,這是新時代的人最起碼的要求。忠于職守,就是忠于你的單位、忠于你從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當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鐘,不能占著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鄧小平說的有些人那樣,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融為一體,兒子繼承老子,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稱之為“孝”者。“百善孝為先”,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間。最典型的當屬“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強調孝道,并且有絕對化的思想,如“父命難違”、“父叫子亡子必亡”等,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維系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的基本紐帶,如果子孫不孝,這個家庭就將亂套,這個國家就將亂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對待父母,關鍵是要真心愛敬,缺乏愛敬,不贍養父母,就跟養個豬養個狗沒有什么區別了。孝道的另一引申義,就是要尊老敬賢,一個社會只有這樣,老者有所養,賢者有所尊,這個社會就禮貌進步。一個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時,卻不能蒙混一世必須會被社會拋棄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于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為孜孜以求的目標。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一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展人的目標出發,使這個國家民族到達和諧的最佳狀態,《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能夠做到上下相親,這個社會必須是很和諧的。仁的思想,還體此刻眾生平等的狀態,孔子的教育觀是“有教無類”,社會平等才能體現愛心,如果對待別人,不是出于一種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將成為憐憫,它就不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了。
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持續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舍生取義證明為了重信義能夠犧牲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說到義字,就會想到朋友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其實這是小義。我們要講的是大義,一種高于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關鍵時候不能做出危害國家、民族的事情;在敵人、困難面前,不能變節投敵。在社會上要堅持正義,敢于與丑惡勢力做斗爭,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當然,作為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對待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作為我們來說,就是用心維護公司的利益,不能陰奉陽違,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話說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傳統美德故事精選(八):
嚴慈有方,中華傳統美德父母教子故事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的母親。她對公婆盡孝道,治家有規矩講家法。她性情謙和隨順,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務必報告大中公而后行。她從不打奴仆,若見子弟對仆人稍有呵責,必定教訓說:“人的貴賤雖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寬厚,處處怕傷害他們;而對孩子,一有過錯,小的責問批評,大的請示大中公,必須要其改過才罷休。
中華傳統美德父母教子故事:嚴慈有方
她曾說過:“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當母親的隱瞞其過錯,父親不能得知,因而無法及時教訓于他。”程母生了六個兒子,死掉四個,只剩下明道、伊川兩兄弟,怎樣不極其珍惜!孩子才幾歲,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總是斥責孩子說:“你若慢慢走,會跌倒嗎?”吃飯的時候,她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若孩子要嘗名貴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說:“小時處處滿足他的要求,長大后怎樣得了呀!”孩子要是與人爭執、吵架,雖然兒子是對的,她也不袒護,說:“擔心的是他長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擔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從小時候對飲食衣服一點挑剔都沒有,也絕無惡言罵人。二人長大后,成為宋代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