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美德篇一
有八個字是我人生的引導,也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忠”,是家庭鞏固的基石;“忠”,是職業道德的靈魂;“忠”,是“吏德”的核心。如果一代人沒有“忠”--責任意識,不僅失去了為人民服務的基礎,而且給社會帶來災難。因此,培養國民、尤其是青年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應當是精神文明建設、學校德育一個新的立足點。一代人如果沒有了“忠”的精神,將會失敗連連。
“孝”是人與禽獸區別的一個標志,是“人性”的體現;“孝道”是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孝”,是人倫之本,是個體德行之首。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百行孝為先”。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那就和禽獸沒什么區別。在家盡孝,在國盡忠。忠臣與孝子的統一,是中國古今名人的一個共性。
“誠”一是“真”,二是“實”。“信”人無信不立,家無信不睦,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合同”與遵守“合同”都是講“信用”。“信”,是政府、國家的形象,農民承包土地“三十年不變”;在東亞經濟危機時,宣布“人民幣不貶值”,就是“取信于民”,“取信于世”。
“禮”,是“規規矩矩的做人”,“不學禮,無以立”。一個有禮貌、知禮節、循禮儀、能禮讓、遵禮制,又能禮尚往來的民族,才能成為真正的“禮儀之邦”。不要人會鞠躬,有道德的黃種人是日本人。
“廉”,是“清潔白白的做人”。
“恥”,是“切切實實的做人”。
中華與世界的不同就是擁有這樣的精神。
傳統美德篇二
自古以來,在中國關于“傳統美德”的肯定一直是沒有斷過的。古有薛宣的“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今有叔本華的“為了能讓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處,我們必須允許每一個人保持其個性。”孔融讓梨是傳統美德,非禮勿視是傳統美德,相敬如賓是傳統美德……可是到了現在呢?商場上的爾虞我詐、病人送紅包給大夫……卻也披著禮尚往來的外衣大行于世。
以前,中國正是因為傳統美德而以禮儀之邦的美稱屹立于世;現在,中國又是因為傳統美德而以虛偽自大破壞了自己在他國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為已經變質了的傳統美德才失去了大片疆土嗎?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為已經變質了的傳統美德才讓他國欺凌了這么多年嗎?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為已經變質了的傳統美德才有了老人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讓座并心安理得地接受讓出的座位嗎?我想,這不僅僅只關乎中國人對傳統美德的簡單認識上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因濫用傳統美德而生出的流弊。
傳統美德不是外衣,它不應只是一種形式。改革開放后的今天,人們的思想日益活躍,在利益的驅動下,食品生產者唯利是圖,廣告虛假宣傳,借的卻是以民生健康為己任的幌子;官員中飽私囊,卻天天叫嚷著廉政建設。如此種種,傳統美德的外衣儼然成了某些罪惡活動的保護傘,讓人們談美德而色變。這樣的美德,有的只是美麗的外表。缺乏的是一種真誠。
梁任公先生有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就讓繼承傳統美德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吧。只有這樣,未來的中國才能真正提高國民素質,才能實現國家真正的強大。
傳統美德篇三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誠信的人是難以讓人接受的,誠信就如同一盞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的路。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就是做人要講信用的基道德。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信在儒家文化中為五常之一,即所謂仁、義、禮、智、信之信,也就是守信、誠實的意思。食言失約、謀事不忠、欠人財物、知過不改等,都是不信的行為。《弟子規》把誠信作為評價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指標。一是體現在要講信用。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在待人接物中,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以誠信作為基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可輕易許諾,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信,是最不可容忍的大錯。你可以能力不足,你可以不善言辭,只要你慎言慎行,誠實守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二是體現在要謹言慎語。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就是看到的事情,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確,就不可以妄加揣測。不明了真相的事情,就不要輕易的傳播。在言語上,一定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它攸關一個人的聲譽,攸關一個人一生立身處世的信用問題。三是體現在要見賢思齊。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當看到別人有誠實守信用的良好德行,在不吝贊美的同時,還要馬上反觀自己是否也擁有了良好的德行,如果差距太大,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做到,要努力學習,擴充心量,努力達成像他這樣的目標。在待人處事中,要時刻以誠實守信用、謹言慎語、見賢思齊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是培育良好德行的根本。
中國歷史上具有誠信的人有很多很多!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有些擔心,猶豫不決。商鞅終于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布了新的政令。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10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國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的終于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于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推行了新法。
季札子是春秋時吳國貴族,吳王諸樊的弟弟。公元前544年間,他奉命出使徐、魯、齊、鄭、衛、晉等國。他首先經過徐國時,徐君十分欣賞季札子身上佩戴的寶劍,卻說不出口。季札子明白徐君的意思,不過,他還要出使其他的國家,寶劍暫時不能送給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國后,再送給徐君。不料,待季札子出使完各國,再途經徐國回國時,徐君已經死了。季札子感到非常遺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寶劍送給徐君,便解下身上的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
季札子對于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知道的許諾贈劍的事,也毫不馬虎,不做違背己心的事,可見他守信的思想境界更純更高!
揚大附中徐礪寒同學明顯的做到了這一點,他有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美德——誠信!!
但是,作為中國新一代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因此啊,我們應該像徐礪寒學習,重拾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
作為中國新一代的我們,要背起‘誠信’的行囊,為中國奮斗吧!
重拾中國傳統美德,是我們的升華,更是中國的升華!!
傳統美德篇四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這漫長的時間里留下了許多美德,也正是這些美德讓中華民族成為了禮儀之邦!
擁有這些美德的人,不一定是引人注目的,他們往往是默默無聞的、不張揚的。
擁有這些美德的人,也是令人注目的,他們往往是為社會做出很大貢獻的。
就比如消防人員,他們勤勞、勇敢,總是從烈火中救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從不被烈火嚇退,總是那么勇猛。他們除了要面對烈火以外,還要爬進那窄窄的深井,去救助那不幸的人們。也不顧那頭朝下的難受。任務總是一個接一個的來到,他們幾乎沒有什么時間休息,但從無怨言。
還有一種擁有美德的人,他們做的事很小很小,幾乎一點聲音都不曾發出,默默無聞。
又比如說節約的人,節約能源可以使我們的地球變得更環保,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所以說這也是美德。
“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擁有美德的人,就是這樣的人。
傳統美德篇五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重陽節是一個孝親敬老的日子。從古至今,我國涌現了以孝順而顏負盛名的人。像黃香溫席、舜以德報怨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了。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以敬老、愛老為核心的良好風氣,“敬老”一詞已經深入民心。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說的是不錯。老人是家里的智者,為年輕人解答疑惑;老人是家里的象征,老人好則家風好;老人是家里的榜樣,為家庭樹立起一片威信。
我的外婆是一名退休干部。在我很小的時候,除了我的爸爸媽媽,就是我的外婆一直陪伴我的成長。媽媽說,可能是外婆小時候家境比較好的緣故,外婆的性格很開朗,每天都樂呵呵的。不錯,我的外婆十分活潑,有時甚至還會笑嘻嘻的和我們打成一片。所以我有些時候還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她并不是我的長輩,而是我的朋友。
我的外婆還有一手好廚藝。每逢周末我們一家四口回去的時候,外婆總會給我們做一些美味的佳肴。想起來,那可真是回味無窮!
外婆是我的知己。在我受委屈時,外婆就會悄悄走過來,臉上掛著慈祥的微笑,輕聲詢問我的情況;在我生氣時,她就會把我摟在身旁,幫我控制情緒,理性面對;我高興時,外婆就和我一起玩鬧,讓我快樂。
每逢重陽節,爸爸媽媽也總會買一些東西送給外婆。一開始我還小,并不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更不知道這里面蘊含著如此多的道理。但是在前段時間,外婆的膝蓋有些問題,耳朵有些聽不清了。我才恍然:外婆老了。那一次,外婆的膝蓋十分疼痛,媽媽連夜買烤燈送去給外婆,看著媽媽焦急的樣子,這就是“孝”,這就是敬老。
敬老愛老,傳承美德。
傳統美德篇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老師,就象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直到生命的終結。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師長的優良傳統。在我國歷史上,最早開創私人講學的孔子,據說有弟子三千,學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賢”。古人把老師與知識緊密相連,無不把尊敬老師放在首位。張良橋頭真誠拜師無不出于這樣真摯的情感。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于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于我們的偉大時代。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愛國愛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們光大和發揚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就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林則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于清政府,英國強盜把一種叫的,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林則徐面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么,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