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讀后感實用篇一
今天,我看了課本《差不多先生傳》,這篇文章后感觸頗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個做事隨便,不講細節的人。
“ 差不多先生”經常會把“十”寫成“千”,把“陜西”說成“山西”,他長說的一句話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這樣一件事。 這是一個周末,媽媽帶我去超市買電飯鍋。不一會兒,我們挑好了電飯鍋。售貨員阿姨拿一個沒有開封的電飯鍋放到我跟前,對我說,“你看看吧。”媽媽說“你看吧!我去付錢”售貨員阿姨幫我把包裝打開,提出了電飯鍋,我只是你簡單的看一眼,心里說:沒錯,是我們挑好的那一種,新的不會有什么問題,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電飯鍋放回包裝箱內。我們拿著它,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我過去一看,原來,電飯鍋的外殼上,有一道明顯的撞擊的痕跡,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這么大的痕跡居然沒有看到!正是這“差不多”的念頭,使我吃了一次虧。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讀后感實用篇二
差不多先生,因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讓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稱他為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還送他一個法號“圓通大師”。
我覺得,“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不是一種好德行,是一種懶人的行為。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些小朋友做題目時,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問為什么要這么做,交上作業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試時,題目稍稍有一點改變,就不會做了。還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業也不檢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關鍵時候就鬧笑話了。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羅斯”寫成了“俄羅欺”,把“太陽”寫成了“大陽”,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淺啊!
胡適先生寫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國就成了懶人國。
我希望我不會成為懶人國的一員,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隨著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遠消失。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讀后感實用篇三
讀完胡適《差不多先生傳》,有一個想法,即所謂差不多,其實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說:“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這話應該反過來解讀,即一生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縮頭烏龜,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無德無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類,沒有一個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沒命就等于死寂與荒蕪,與沙漠無異。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不肯認真就等于一事無成,不肯算帳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計較就等于處處吃虧。這樣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這世上,其所謂的“德行”不過是“泥菩薩過河自命難保”罷了。
以上是問題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問題,應當學習多方面和多維度,這樣才能把問題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過猶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極端,劍走偏峰,反而會傷害自已。所以說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認真、太精明、太計較。
人一生所面臨的問題有千千萬萬,除非你是神仙,否則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問題都完美地解決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會區分個輕重緩急,而絕不會丟了西瓜去撿芝麻。
首先,我們不能事事認真。大事上認真一點,小事上不妨糊涂一點;力所能及的事要認真一點,因為認真了就很快會有好結果,而完全超出個人能力的事則可以糊涂一點。
其次,我們也不能處處精明。因為過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聰明。他們不懂得精明其實也是一種人生成本,你將會為此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換來的卻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真正的.精明應當從人生的全盤考慮,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計較。過于計較是一種典型的小家子氣,一方面折騰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騰了對方,其結果往往都是得不償失。做人要明白,你若與人計較,他人也必將與你計較,計較來計較去,除了傷腦筋、傷和氣外,最后對彼此沒有任何好處。
人生真正昂貴的是時間成本、健康成本和勞動成本,當你經歷過了無數的拚命折騰之后當明白,得不償失時,最明智的選擇其實就是放手。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讀后感實用篇四
《差不多先生傳》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傳記,因為世上沒有這個人。作者只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成文,達到諷刺當時那些虛偽,國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強諷刺效果。
凡是對事不認真的人總會說差不多。“差不多”是每個懶惰的人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來隱藏自己懶惰的缺點。
讀了《差不多先生傳》讓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缺點而并非隱藏。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讀后感實用篇五
曾經囫圇吞棗地看過胡適先生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就有過細微感觸。近日再細讀,更甚。
文章不長,可以說是記錄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人如其名。差不多先生,不只是相貌,就連記性也不精明,思想不細密,處事原則也果真差不多。
“山西和陜西不是差不多嗎?”“千字比十多一小撇,不也差不多嗎?”“今天同明天走不也差不多嗎?”“八點三十分開同三十二分開,不也差不多嗎?”“找東街汪大夫看病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最后人們竟稱贊他差不多的態度,稱他為圓通大師,并把他作為學習的榜樣。
對于這篇文章,我首先是感到驚訝,驚訝于差不多先生的處事方式。其次是感到惋惜和心酸,不僅是惋惜于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更多的,是看到,當代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昏庸地把這種“差不多”的觀念作為一種榜樣和信仰,并愚昧地沉溺其中渾然不知。
《差不多先生》發表之后,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因為它一針見血,諷刺了國人的弱點和缺陷,麻木國民的劣根性,這是一種處世態度的缺失,一種責任感的泯滅。文章雖然很簡單,卻有著深厚的意義。
不過就連現在的生活中也不難見到這樣的一類人。“差不多”的風氣依然存在于現存社會之中,并且不斷地蔓延著,造成嚴重的后果。
對待事情馬虎的態度不可取,隨便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可取。差不多的態度是不會被認可的。我們應該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論事情是大是小,我們都要摒棄“差不多”的態度,讓這種負能量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