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雷雨的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篇一
《雷雨》是一部人物形象非常完整的話劇。劇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對主要人物形象都通過戲劇沖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對話,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繪,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每一個人物都顯示了他的作為社會人的豐富內(nèi)容。
周蘩漪——這個不得不提的女人。這個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這個敢愛敢恨,卻為了得到愛情不擇手段的瘋子;這個母親不像母親,情人不像情人的女人。“我希望我今天變成火山的口,熱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燒干凈,那時我就再掉到冰川里,燒成死灰,一生只熾熱地燒一次,也就夠了。”正如她的話,她有著最頑強最熾熱的一面,卻又是倔強變成瘋狂的一面;她對舊制度表現(xiàn)出畸形的反抗,卻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繁漪的感情永遠是鮮明的,永遠有棱有角。她有一顆亮麗的心靈,只是上帝偏罰它生長在干枯的土地上。這樣的人,本應活得轟轟烈烈,卻過著凄凄戚戚的一生。
《雷雨》,一本矛盾的小說,塑造了一群矛盾的人物。里面那幾個在死亡邊緣徘徊的角色,其實都有著對生命的無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們在命運的沖突里偏離了原有的軌道,最終,淚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織相濡的。但是,關于那些愛與恨的矛盾糾纏,也許會因為這些死亡而被我們釋然吧。
《雷雨》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同階層的人的縮影。復雜,矛盾,交錯,那個年代的特征,就在《雷雨》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幾乎是久演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shù),我想,這并不是簡單的故事而已,社會的真實情況就是故事的原型。我們在讀一個故事,也是在讀一段歷史,讀一個社會人們的心理特征。
雷雨的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篇二
在閱讀《雷雨》之后,我對固公館的大少爺周萍有了很多見解,他短暫而復雜的一生也引起我們的思考。
做人要有擔當?shù)木瘢芍芷寂橙跄懶。龅嚼щy就想逃避。他的種種做法令我們感到不齒:做出一系列違背倫理道德的事,不敢直面問題,最終以死亡來解脫自己。
長大后,你們不要成為像周萍那樣的男人。而要向寫《與妻書》的烈士林覺民學習,他是一個英雄,也有自己的兒女情長,但在國家危難當頭,他挺身而出。這與周萍的膽怯形成鮮明的對比。“吾至愛汝。”足以看出林覺民對妻子的摯愛,他舍不得離開妻子;但國家需要他,有國才有家,林覺民很明白這一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足以看出他的勇敢和堅決,他最終沖破兒女情長,為國而犧牲。
就像秦觀在《鵲橋仙》中所寫“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幕”。林覺民曾對妻子說:“我希望你死在我前面。”妻子驚異極了,奇怪地問他為什么,而他回答:“你想,若是我死在你前面,你得多痛苦。”妻子瞬時就落淚了,就沖這番話,她真正地明白了自己的丈夫:愛一個人就應該充分地為對方考慮。
林覺民的做法告訴我們:愛妻子,乃是小愛;愛國家,則是大愛。
雷雨的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篇三
看過話劇《雷雨》好久了,心里仍對其中的一些情節(jié)難以忘懷,當時的一些感受久久留在身體里,所以想一吐為快。
第一次了解是在語文課本里節(jié)選的文章,曹禺的代表作,強烈的沖突很激烈。后來買了書,看得很快,記得20xx年12月31日,全地球的人歡慶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我,那時非常不屑人類的自我自娛,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看完了《雷雨》,了解了整個故事,感慨很多,不過印象不是很深了。
今年,有幸和同事們到人藝看《雷雨》又一次深深觸動了我。
對于大少爺和四鳳,百轉千回,四處找不到出路。到后來母親隱瞞事實讓他們私奔不再回來,在我看來已經(jīng)是一條沒有辦法的出路了——有些事實不知道至少能減少痛苦讓人還能活。可事情到了最后,自以為是的老爺用他的道貌岸然,讓孩子們知道了事實,逼著大少爺認母親。當“母親”說出口,結局再也無法挽回。這話劇就像一道題,左右突擊,終于找到一條有些明朗的路,最后卻發(fā)現(xiàn)是個令人絕望的死結。
絕望,深深地絕望,讓人看不到出路。就是這種感覺,壓著每個人的內(nèi)心,讓我也覺得心里積蓄著萬種苦衷卻找不到出口,就這樣壓在胸口,實在憋悶得很。
這種絕望在繁漪身上也處處體現(xiàn),就像她是絕望的化身一樣。我一直以為四鳳才是話劇的主角,中文系的宇哥告訴我,繁漪才是,我才重新認識繁漪這個角色。繁漪作為一個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女性,落入這個家庭,一方面被老爺?shù)暮鲆暋o愛、專制控制著,另一方面,被自己對老爺?shù)膼鄣乃髑蟆Υ笊贍攼鄣囊罂刂浦词棺冯S內(nèi)心有所突破——可惜并不被世俗認可——另一方面又落入另一個欲求的陷阱。最后也成為壓制別人的人。繁漪也曾苦苦哀求,也曾像斗獸一樣反抗,卻四處碰壁,突圍不得。當繁漪伴隨著閃電的霹靂,出現(xiàn)在四鳳的窗口,著實的嚇得我心驚。緊緊拉著旁邊的人的胳膊嚇得不敢看。一個可憐的繁漪,終于被內(nèi)外的壓迫變成了一個可怕的繁漪。
作為曹禺的代表作,話劇實在精彩,短短的三個小時跌宕起伏讓觀眾也投入其中。《雷雨》即使作為現(xiàn)代的故事,似乎仍然是無解的題,除了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對現(xiàn)今的意義又有什么呢?現(xiàn)在每每經(jīng)典的演出仍是過去的那幾出,這樣精彩的新劇本很少有——屬于文藝的范疇不再說。
我想,想想這些,可能我們就能夠少些絕望吧。
——僅此作為《雷雨》的,也算作一個小結,暫時放下心中的情緒,繼續(xù)前行。
雷雨的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篇四
一本好書,會讓你感動,會讓你有空靈飄逸感,會讓你百看不厭,會讓你捧腹大笑閱讀作為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自有書籍文字伊始,人類就在閱讀中傳承著文化,開啟心智。而一些經(jīng)典名著的閱讀,更是人類思想文明的精華,值得后人去研究,發(fā)現(xiàn)。讀后感欄目為您提供以下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曹禺曾經(jīng)在《雷雨》的序言中評價過他自己筆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贊賞的卻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便是同樣慘遭不幸的二少爺周沖。相比而言,我到認為周沖是個極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對四鳳的求愛失敗;又在爭執(zhí)中委命于父親的呵斥,認識到獨權的威嚴終究是不可動搖的;之后他又抱著近似菩薩的善心去探望困頓中的四鳳,卻被魯大海視為不速之客辱罵出門;結尾他又被周繁漪無情地拉出來,眼見了殘酷的事實,最終被親生母親手丟棄在暴風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夢想的事情接踵而來,現(xiàn)實生活留給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種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絕望。周沖是無辜的,他只是一個被社會矛盾、家庭仇恨無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個在夢想與現(xiàn)實中游離屈尊的年輕人。他最終還是死在自己夢開始的地方,令人悲憐不忍,心痛不已。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偽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著罪孽卻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fā)。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發(fā)泄被抑壓的憤懣,毀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
《雷雨》的戲劇沖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開始是郁悶燠熱,烏云聚合,繼而有隱隱的雷聲,有詭譎的閃電煽動著漸趨緊張的空氣,忽地,天地間萬物止息,紋風不動,靜極了,就在人剛剛覺察到異樣還來不急思忖,當頭響起一個炸雷,電閃雷鳴,雨橫風狂,宇宙發(fā)怒了。達到此種戲劇效果全憑劇作家牽動劇中人物之間“危險”關系。比如周萍,對父親是欺騙與罪孽感,對蘩漪是悔恨與懼膽怯,對周沖是歉意,對四鳳是希望振作,對侍萍是難逃宿命。
《雷雨》確是才華橫溢之作,在戲劇藝術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劇中人物。如果一出戲沒有令人難忘的人物,那么無論它的劇情沖突多么緊張激烈都不過是一時的熱鬧。《雷雨》中的人物是豐滿而復雜的。即如周樸園,曹禺將他歸于偽善卻仍然還要為他分辨出剎那間幻出的一點真誠顏色。而對周沖,曹禺也細心區(qū)分著單純與癡憨,讓現(xiàn)實的鐵錘一次次敲醒他的夢。
當然,在《雷雨》中最獨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熱情是澆不滅的火。上帝偏罰她干枯地生長在砂上,她的美麗的心靈被環(huán)境窒息變成了乖戾。她有一顆強悍的心,她滿蓄著受壓抑的陰鷙的力,她不是所謂的“可愛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銳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種詩意之美。這不單單得自文辭的優(yōu)美,許多段落被人們反復背誦,也不僅是得自劇中人物詩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說,是所有這一切,包括舞臺提示、角色分析,匯總而后升發(fā)出的一種形而上的氣質和品位。
雷雨的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篇五
能不悔嗎?悔不該當初……是無言,還是往事不堪回首?不管怎樣,作為一個母親,是她種下了今日的苦果兩個孩子的命運,因自己而過早地折斷,要她如何不后悔?這世界沒有絕對的錯誤,只是太多的不該拼在一起,才會鑄成大錯。在這出悲劇中,也許只要錯開一個情節(jié),它就不會發(fā)生。只是悲劇上演過后,再假設也許不免有些荒誕,可若可以誰都愿意錯開這悲劇。它讓所有的人都后悔不已:犯下了錯,付出的就是血的代價。
雷雨讀后感500字(六)
雷雨的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篇六
《雷雨》就是在這樣的黑暗背景下,講述了一個家族的愛恨離愁,矛盾和沖突充斥在《雷雨》的字里行間,它讓我們看到了資產(chǎn)階級那陰險狡詐的丑惡的臉,他們唯利是圖,根本顧不得自己親人的感受。
魯侍萍,最終還是被那個為了自己的前途的周樸園拋棄了。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剛出生幾天的二兒子,到底是懷著一種怎樣的情緒離開周家的?原本杯具到此結束即可,可惜命運弄人:她的女兒又和她的兒子——一對同父異母的青年相愛了!
這一切是被那個敢于爭取自由,敢于斗爭的繁漪捅出的。她受夠了周樸園的折磨,她把愛寄托在了自己的“兒子”身上,但是他的這個兒子卻繼承了父親的傳統(tǒng),愛上了自己家的“丫鬟”,這給本來就已身心疲憊的繁漪致命一擊。她瘋了!瘋,才是她唯一的下場:她的性格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她那敢于追求和爭取的精神會使整個封建資產(chǎn)階級走上滅亡,但是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正處于上升階段不會被輕易打敗,更沒有到滅亡之時,因此她只有瘋掉,瘋掉能夠忘記一切痛苦,不用在忍受世間一切煩惱。繁漪是值得贊美的,她讓愛變成恨,讓恨變得瘋狂,但是她的心靈仍是光明的指引,仍是沖破黑暗社會的曙光。
周沖,是另一個指向光明的路標。他對生活充滿期望,他對四鳳的喜愛是最單純的,沒有任何世俗的、功利的——他只想和四鳳一齊讀書,識字。但是周沖是一個生活在飄渺和憧憬的夢幻里的人,他對現(xiàn)實缺乏深切的了解,他看到了社會的不公和黑暗,但是他沒有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方法和潛質。最后,他的慘死,不僅僅揭示了資產(chǎn)階級生活方式與一切完美的對立,同時還揭示了資產(chǎn)階級背后隱藏的悲哀。
《雷雨》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背景下發(fā)生,注定了它只能是一部杯具!魯迅先生說,杯具就是將完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是啊,在那雷雨交加的夜晚,周公館里的這些人死的死,瘋的瘋,這不就是一部杯具嗎?這是周公館的杯具,這也是那個時代的杯具!
雷雨的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篇七
重讀《雷雨》時,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了,而是曹禺用細膩的手法塑造出來的一個又一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對于這些形象的描述可謂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多一分則胖,少一分則瘦,真是恰到好處。
在封建權威的籠罩下,人們?nèi)缤谡訚衫锏鸟R,愈掙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沼澤里。掌權者也失掉了可貴的本真。周樸園生活在封建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斷層中。年輕時,他曾經(jīng)試過跳出封建的束縛,追逐自由,真心地對待所愛的侍萍,然而他的懦弱使他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背叛了侍萍,飽受摧殘的侍萍便是這個社會的犧牲品。她沒有權力去愛她所愛,恨她所恨,而是將一切罪責都擔在了自己身上,這既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又是一位對封建權威的臣服者。
氣氛沉重得有些透不過氣來,人似乎在受著情感的捉弄,這是怎樣可憐的動物,帶著躊躇的心情,本應主宰自己,卻發(fā)現(xiàn)自己時常被環(huán)境所主宰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周府的豪宅,侍萍的陋室,極端的痛苦與愛情在一天中強烈的碰撞。隨著陣陣雷雨滾滾而來,抑郁,絕望,充斥在空氣中,一幕幕就如暴風雨中的波濤,惡狠狠的撞向人們,人們無處可逃。
在這樣一群隨波逐流的人中,蘩漪是一只獨自綻放的花,她更讓人們所接受,因為人經(jīng)常身不由己,回歸到原始的路,流著血,不是恨就是愛,一切走向極端,要轟轟的燒一場,中間不輕易有一條折中的路。當她嫁給了被封建思想腐蝕了多年的樸園時,她奮力地要跳出緊縮的牢籠。在茫茫尋找中,她陰錯陽差地愛上了丈夫前妻所生的長子,周萍。她的生命如火一般的白熱。也是一般短促。情感,境遇,激成一朵朵火花,在周萍身上交織成了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然而她很勇敢,站在滾燙的砂巖上,她用火熱的情和那顆強悍的心做了一回困獸之斗。當時有許多女人也都有漂亮的心靈,是環(huán)境的窒息使她們乖戾,抑郁終身。蘩漪雖然最終回到了火坑,但這更值得人們?nèi)プ鹁春蛻z憫。
假如說迷走在愛恨中的是蘩漪,那么沉浸在自己的伊甸園中的就是周沖了。也許是從小的高高在上讓他一直被埋藏在理想的堡壘之中,對社會,家庭,以及對四鳳的愛情都天真得像是在心中編織的一個個漂亮的童話。然而現(xiàn)實的殘酷讓他不得不感到理想幻滅的悲哀。從父親逼迫母親喝藥的那一剎那,他已經(jīng)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丑陋。直到慈愛的母親變成了站在眼前神志不清的女人時,他的夢驚醒了,心中的激蕩早已不再。終于,這個悲情故事在雷雨的轟鳴聲中達到了高潮,一根電線,結束了四鳳和周沖的生命,扼殺了蘩漪和侍萍的意志,擊潰了一個罪惡的家庭。周萍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崩潰了。但他平靜得如一潭死水,也許是知道了自己的命運,終于可以不再被命運完弄,以死來結束自己內(nèi)心的折磨是最好的解脫,這是大廈轟然倒塌后的死寂。
雷雨的讀后感雷雨的讀后感篇八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注定了這個是一個悲劇。
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傭,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倘若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兩人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樸園為了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了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患病的二兒子傷心的離開,原以為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誰知造化弄人,十幾年后,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在一起。
蘩漪,《雷雨》中被愛情傷得最體無完膚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這樣評價蘩漪:“蘩漪是個最動人憐憫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執(zhí)勤的馬,毫不猶豫地踏著艱難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在《雷雨》的氛圍里,周蘩漪最顯得調和,她的'生命燃到電火一樣地白熱,也有它一樣的短促,當著火星消滅時,她的生機也頓時化為烏有,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織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也許,愛與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達的主題,周樸園、魯侍萍,乃至周萍,哪個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只有蘩漪將愛與恨的交織詮釋他如此淋漓盡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無聲息地綻放了的花,冷漠、詭異、妖艷,穿過被灼傷了的眼睛,直逼進你的靈魂,尋找苦海深處的共鳴,我不得不贊嘆蘩漪,她就是那個瘋狂到讓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顆被愛情遺忘的心,十八年來陪伴著一個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周樸園不愛蘩漪,他的軀殼里早已埋藏一座荒冢,墓碑上刻著魯侍萍的名字。
《雷雨》中沒有提及蘩漪因何嫁入周家,這并不重要,悲劇早已開始,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恩怨糾纏所當然不會只有兩個犧牲,蘩漪本身只是偶然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由命運捉弄,被推進雨中,在雷鳴電閃下心碎、發(fā)瘋,蘩漪和周萍之間并非是愛情,就算有倫的嫌疑,蘩漪也遠遠將周萍甩在了后頭,她像戰(zhàn)神一樣充滿勇氣,以夸父追日般的熱情索求虛無縹緲的真愛,她忘記了自己是周樸園的妻子,周萍的后母,就那么不顧一切地抓住了愛情,周萍是她干涸的心湖里突如其來的一場春雨,她就這樣坐上了愛情的末班車,偏執(zhí)地等待未知的終點。她對周樸園充滿了恐懼與恨意,所以會在深夜里獨自哭泣,而周萍恰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一絲的安慰就會點燃熾熱的烈火,讓自己義無反顧的燃燒,蘩漪實在是個最可憐的傻瓜,她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極限,卻不知自己倉皇中抓住的救命稻草只是一根空心的稻草,軟弱、無力,我懷疑蘩漪與周萍之間的感情是否是等價的,自始至終似乎都是蘩漪付出太多,那是一份最渴望得到回報的愛,卻也是最無可奈何的恨。
愛與恨的邊緣流淌著啜泣的淚,有如許多的人,畢生在夢中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