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精選是通過對大量優秀作品的篩選和整理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參考價值。以下是一些寫作專家為大家推薦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思路。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一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注解疏證;偶爾有什么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二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薩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
伊麗莎白一世在繼位之初:1558年,年僅25歲的伊麗莎白在一場宮廷血腥的權力內訌中僥幸活命,同年繼位。當時英國正處于內憂外患,天主教和新教對立和紛爭,英國隨時都面臨著國家分裂和混亂的危險,同時還受到西班牙、法國等國家的威脅。
宗教改革:伊麗莎白將英國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徹底解決國內宗教紛爭,從此徹底斷絕宗教內戰的可能。這是伊麗莎白一世至今仍被英國人念念不忘的政績之一。伊麗莎白及之后的英國王室們因此擁有其它歐洲君主無法企及的`地位和高度。
發展經濟:伊麗莎白一世認為民心最重要。她沒有向自己的百姓橫征暴斂,而是打造軍艦船只,鼓勵有勇氣的人去海外聚斂財富。從此以后英國的國庫迅速充盈。英國民間擺脫了苛捐雜稅,開始安居樂業。經濟從此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海軍力量:伊麗莎白鼓勵海上擴張,擁有了一支經歷過實戰演練的熟練海軍兵源,從而為她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洗雪國家前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1588年,她派人率英國艦隊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曾說過一句至今令人震驚的話——“我只可能有一個丈夫,那就是英格蘭。”她的這句話,在英國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對于英國人來說,她就是都鐸玫瑰的化身。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三
初任陳勝起義軍將軍。陳勝被害,他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組織蒼頭軍,收復陳縣(今河南淮陽),重建張楚政權,不久,又與英布聯合,再破秦軍。后歸項梁,與項羽同屯軍彭城。項梁在定陶戰死后,楚懷王乘機奪取他和項羽的兵權,并改任他為司徒。此后呂臣投奔劉邦,后來他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人物生平。
公元前209年9月,呂臣開始擔任陳勝起義軍中涓。
公元前208年1月,陳勝被莊賈殺害,呂臣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組織蒼頭軍,收復陳縣(今河南淮陽),鎮壓殺害陳勝的`叛徒莊賈,重建楚國。
公元前208年2月,秦國軍隊再次攻陳,呂臣敗走。
呂臣銅印,不久,呂臣又與英布聯合,反攻秦國軍隊,在青波擊敗秦國軍隊,再次收復陳縣。
公元前208年10月,項梁在定陶戰死后,呂臣將軍隊駐扎在彭城東。
公元前208年11月,楚懷王從盱臺到彭城,奪取他的兵權,并改任他為楚國司徒。
公元前203年11月,呂臣投奔劉邦。
公元前191年,呂臣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
公元前173年,呂臣病死。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四
在舉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腳下,有一座古樸的祠堂。它是為紀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國的一代名臣。他字晉卿,契丹族,是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通曉天文歷法。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奪取燕地后,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監國時期和窩闊臺即位后,他越來越受重用。他建議設置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反對改中原地區為牧場的錯誤主張,建立賦稅制度。蒙古軍攻陷金國汴京時,耶律楚材力諫廢除野蠻的屠城舊制,召用儒者,設置經籍所、編修所,文教事業逐步興起。耶律楚材從成吉思汗至窩闊臺,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書令,國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窩闊臺(元太宗)宴請群臣。他親自端著酒杯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說:“我之所以誠心誠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遺命。如果沒有你,中原地區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安定局面。我能高枕無憂,全靠你的努力?!?/p>
窩闊臺去世后,皇后乃馬真氏執掌政權。她崇信奸臣,擾亂朝政。有一個叫奧都剌合蠻的人,他用重金賄賂皇后乃馬真氏,得到權柄,滿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與他面折廷爭。
有一次,皇后乃馬真氏將起草詔書使用的`印璽和白紙,都交給奧都剌合蠻,讓他辦事自己填寫用印就行了,不必啟奏她。耶律楚材認為不妥當,立刻上奏皇后乃馬真氏,說:“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規矩,現在您要破壞它,老臣不敢接受這個指示。”皇后乃馬真氏自知理虧,只得將交給奧都剌合蠻的印璽和白紙收回去。過了不久,皇后乃馬真氏又降旨,說:“凡是奧都剌合蠻提出的建議,想要辦的事情,各部門的官吏們都要按照他的意見起草命令,不照辦者,就把他的手剁下來。”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馬真氏的旨意后,再一次上殿抗爭。
他對皇后乃馬真氏說:“國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給老臣我負責,與各部門的官吏們沒關系。奧都剌合蠻的建議如果合理,我自當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如果建議不合理,就不能辦。老臣死且不避,何況剁手呢!”皇后乃馬真氏聽后很不高興,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見。耶律楚材滔滔不絕,爭辯不已,最后大聲說:“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余年,沒有辜負國家,皇后難道能夠以無罪殺害老臣嗎?”皇后乃馬真氏雖然很生氣,但是在忠誠剛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布所降旨意作廢。
諸葛亮繪圖安撫西南少數民族。
我們說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大概沒有人反對,我們說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并且善于運用自己的繪畫藝術,為自己的政治路線服務,大概就有人懷疑了。
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雖然不像《三國演義》里所描寫的那樣,說他未出茅廬,就預知三分天下,是亙古未有的奇才,甚至把他描繪成善于“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活神仙。實際上,諸葛亮是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又善于運用自己的學識才藝,深入研究時事,透徹分析形勢,正確進行判斷,從而制定合情合理策略的人物。
劉備在荊州聽說隱居隆中的諸葛亮有才智,便三顧茅廬,去討教。諸葛亮與劉備在茅廬侃侃而談,于是就有了千古傳誦的《隆中對》。在史書上,《隆中對》不過三百多字,但是內容精辟而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內政、歷史、地理等諸多領域,為劉備設計出一整套發展勢力的方針政策。他說:曹操實力雄厚,不可與其爭鋒。孫權憑借長江天險,已歷三世,根基穩固,不必打他的主意。如果你能夠得到荊州、益州做基地,安撫好西南各族,整頓內政,聯合孫權,便可以大有作為。劉備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諸葛亮的意見,延請他做自己的謀士。劉備當時勢力很微弱,但是諸葛亮見劉備很真誠,就答應了。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千辛萬苦,逐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建立起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
為了進一步發展事業,必須治理好蜀漢。蜀漢西南部,聚居著很多少數民族,“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后顧之憂,蜀漢才能夠向中原發展。為了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諸葛亮親手繪制了一幅巨畫,贈送給少數民族兄弟們。
繪畫的前半部分,展現萬里晴空,千里沃野,艷陽明月,高城大府,以及神龍、牛馬等;后半部分,畫有蜀漢官員騎著高頭駿馬,打著錦繡傘蓋,視察慰問邊塞少數民族村寨,邊寨少數民族群眾牽著牛羊,提著酒漿,熱情洋溢地款待蜀漢官員。畫面上題有“日月同輝,神龍牛馬”的詞句。意思是,歌頌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團結互助,祝愿各族兄弟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至今云南德宏地區傣族民間流傳著當年諸葛亮怎樣教他們先民使用耕牛的故事。佧瓦族民間流傳著“諸葛亮老爹”教他們祖先造房屋、編竹籮的故事。
諸葛亮繪制圖畫贈送少數民族,實質上是將“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政治路線,用圖畫形式進行通俗、形象的宣傳。這件史實,記載在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中,作者常璩是蜀郡江原人,他對蜀事的記載大多是通過親眼或親耳所聞得來的,比較可靠。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五
曹操幼年時,極其貪戀游獵、歌舞等事,而對于當時每個孩子都要學習的死板學問、無聊詩文不感興趣。
曹家乃仕宦之家,父輩大多讀書甚為關注、用心,并因之謀求到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對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也十分嚴格,特別反對他們不務正業,只知放鷹走馬、聽歌看舞,認為那樣會影響學業、消磨志氣、毀壞人品。
曹操有個叔叔,尤其注意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嚴厲管教族中子弟。所以孩子們既恨他,又怕他。一見他來,不管正玩什么游戲,也不管正玩得多么忘情入迷,立刻紛紛逃開,惟恐受責罵以至責打。
只有曹操這孩子,生性豪爽不羈,最厭惡別人強加其意在自己身上。每當叔叔出現、眾兄弟驚呼逃竄時,他不但不躲,反而玩得更歡、更大膽、更別出心裁。
有一次他與眾子弟玩打仗游戲。他指揮若定,把人們分成兩隊,分別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然后,令彼此進攻,玩“騎馬打仗”。他一個人站在高臺階上,手舉小旗,做雙方共有的統帥。
整日間被關在書房吟詠那些發黃的古書、令人困倦的詩文的孩子們,一個個像放出籠的小鳥兒,一人背上馱著另一人,彼此進攻、防守,防守、進攻,或偷襲、或埋伏、或包抄、或惡戰,在曹操統一指揮下,玩得痛快淋漓、身心舒暢。正吶喊廝殺、大汗如雨之際,猛見那位冷面如霜的叔叔怒沖沖而來,大家驚呼一聲,頓時被扔的被扔、跌倒的跌倒,連滾帶爬地四散逃去。
只有曹操一人,手持指揮旗,倔戰在站在原地,直身挺胸,面對大發雷霆的叔叔,凝然不動、神色冷峻。
于是,曹嵩把兒子喚到面前,當著這位叔叔的面,狠狠責打了曹操一頓,令他務必痛改前非,否則驅出家門。
曹操一聲不吭,忍受著父親的責打。斜眼看到旁邊抱肘觀望、不無得意的叔叔,心里頓生一計。
過了幾天,曹操在院中玩耍,見叔叔走來,又是一副要興師問罪的神色,就突然躺在地上,四肢抽搐亂顫,兩眼翻白望天,口吐白沫不止。
叔叔一見大驚,忙上來又問又搖。曹操卻已人事不省,毫無反應。叔叔慌了手腳,急匆匆跑到曹嵩處,告訴曹操因貪玩過度,在院中“中風”病倒,而且病得不輕,似乎已有生命危險!
曹嵩十分著急,隨著叔叔來到院中。卻見曹操一個人端端正正坐在石榴樹下的青石凳上,認認真真、全神貫注地讀書,絲毫沒有患病的.模樣。
“孩子,你現在可好了?!”曹嵩關切地問。
曹操從書間抬起頭,迷惑地望著父親:“您說什么?”
“你剛才不是病得很厲害,昏在地上直吐白沫嗎?!”曹嵩很奇怪。
“誰說的?”
“你叔叔看見的!剛才急匆匆跑去告訴我的!你剛才是不是又玩耍游戲來的?!是不是由于玩累而致病了?!”
曹操看著叔叔:“我根本沒犯病呀!我一直在這兒讀書的。您怎么——”
叔叔窘急而氣惱:“你剛才就是病了嘛!”
曹操轉過身,面對父親:“叔父不喜愛我、討厭我,這我知道,可能是由于前些時候我貪玩了些??山裉欤蟾攀怯幸飧鏍睢⒉活櫴聦嵙税桑 ?/p>
曹嵩掃了那位叔叔一眼,什么也沒說,掉頭走了。
曹操沖叔叔狡黠地一笑,把那本發黃的書扔得很遠。之后,又蹦又跳地玩去了。
叔叔再到父親面前告狀,父親就不再相信他的話了。
從此,曹操益發任意游行,憑喜好學所需知識,以興趣決定事情取舍,再不受那些死板的條條框框束縛,而自由成長起來。
當時有個善于觀察人的名士叫許劭。曹操見到他,問:“先生看看,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將是治世的能干之重臣,同時又將是亂世的奸詐英雄。”許劭道。
曹操聽到這樣既有褒又有貶的判斷,哈哈大笑,高興之極。那一年,他二十歲。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六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他原先與其兄共同生活。漢文帝時,張釋之用錢買了一個常侍郎的小官,侍奉皇帝。十年過去了,他還是原職,文帝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張釋之看到這樣下去沒什么前途,欲辭職回鄉,感嘆地說:“干了這么多年,連當官欠哥哥的那點錢都還不了!”當時,中郎將袁盎很了解他,知道他是個人才,向漢文帝竭力薦舉,才又留下。
有一次,漢文帝召見了他問歷代興亡之事。張釋之從容不迫地談著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漢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文帝聽完十分吃驚,這么一位人才長期埋沒著,于是拜他為謁者仆射。從此,張釋之在皇帝身邊參與政事。
上林苑是漢代皇帝狩獵巡游的場所,這里養著許多動物供皇宮參觀。一次,張釋之陪漢文帝來到上林苑。文帝詳細地詢問各種動物的情況,負責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來。這時,飼養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幫尉官回答上了,口齒還很利索。文帝聽后說:“作官吏的都應這樣才行!”他當即下詔讓此民夫為上林令,罷免原來的尉官。
張釋之走上前問文帝:“陛下看絳侯周勃是怎樣一個人呢?"。
“忠厚人!”
“東陽侯張相如呢?”
“也是忠厚人!”
張釋之說:“周勃和張相如二人都是品德超群,然則兩人言政事時話都說不利索。二人都為漢朝立下了大功,看一個人怎么能光憑口齒利索、喋喋不休呢?秦朝就是不務實。任用了一批華而不實的書生,以致滅亡。今陛下因民夫口才好就重用,巨恐怕此風一長,田下人都爭著巧言口辮,而不務實?!?/p>
文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沒讓民夫升遷。
有一次,太子與梁王乘車入朝,過司馬門沒下車。漢宮衛令規定:出入殿門和司馬門都要下車,違者罰金,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梁王,不讓他們入殿門,并上奏文帝,請懲治太子過失。文帝要依法辦事,其母薄太后前來求情。文帝連向太后謝罪:“教育兒子不得法!”由于張釋之的堅持,薄太后讓文帝下詔赦免太子,然后才可進殿門。通過這件事,漢文帝對張釋之更加敬重,覺得他是不畏權貴、以法執事的人才。
不久,拜他為中大夫,后又升中郎將、廷尉,成為當時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二、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xx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并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冠軍”一詞最早就因霍去病勇冠三軍受封而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余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蓖昵?,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羧ゲ÷受姳边M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七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陳藩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陳藩,對陳藩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毖η谡J為陳藩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八
唐敬宗寶歷年間,亳州一帶傳說出產圣水,有病的人喝了以后立即痊愈。于是從洛陽到長江以北幾十個郡的人,爭相捐錢取水,亳州人獲利上千萬錢。消息不斷傳遞,就像真的一樣。當時李德裕在浙西任職,他叫人在市集上用鍋盛上圣水,放五斤豬肉進去煮。宣言道:“如果真是圣水,豬肉就應該沒有任何變化。”不久之后,肉煮熟了。從此人心稍微安定一些,妖言也就在不久以后平息了。
謠言生事,在中國歷史上時常出現,往往造成規模不小的震蕩。美國漢學家孔飛力寫過一本《叫魂》,就是取材于乾隆時期的真實歷史事件,此事牽動了整個國家機構,波及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這類事件,與中國歷史的獨特架構有關,因為中國傳統上官民劃分很嚴格,百姓基本上處于自治之中,但是又極其缺乏教育資源,人格單一,比較容易受謠言的影響。遇到這種事件,最忌諱興師動眾,使用強權彈壓,《叫魂》中乾隆帝就是這樣主導了一幕鬧劇。李德裕很鎮定,認識到此類事件只是針對民眾的心理層面,所以無須大動干戈,只要消除民眾心中的迷惑,用科學的方法來證偽,謠言就會不攻自破。
李德裕的手法中,值得我們推敲的是如何利用公共政策解決特殊問題。謠言生事屬于“私”的范疇,最好的.方法是將問題擺到臺面上,用正常的方法解決。這樣處理,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是比較合算的。相反,如果換一種手法,很可能會亂上添亂,耗費很大不說,收效也無法令人滿意。
統籌全局者忌諱自亂陣腳,處理緊急事務盡可能運用正常的手段。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九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后,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后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里,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以后,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就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此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此時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此時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宗愨,字元干,就是南陽涅陽人。此時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此時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就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保ㄗ诒f:“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就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原文: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北唬骸叭耆舨桓毁F,必破我門戶?!毙置谌⑵蓿既腴T,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就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此時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就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就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就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此時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趙廣就是合肥人,本來就是李伯時家里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就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后,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就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此時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陳勝年輕時,曾經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伙伴們說:“要就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被锇閭冃χ鴳晢柕溃骸澳憔褪潜还蛡騺砀锏模睦飦淼母毁F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眰蛘咝Χ鴳唬骸叭魹閭蚋胃毁F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于就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就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就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鬃訉λ麄冋f:“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么遺憾。”顏淵說:“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愿意聽您的志向?!笨鬃诱f:“(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p>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弊釉唬骸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p>
凡就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注解疏證;偶爾有什么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驈叫衅皆笠?,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就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删褪菦]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著,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舍不得離開。于就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個出名的將相——廉頗和藺相如。在廉頗以軍功升為大將軍,成為趙國重臣的時候,藺相如還是趙國宦者令繆賢家里的舍人。公元前283年,秦國提出要以十五座城來換取趙國的和氏壁,藺相如因此而出使秦國,他經過機智巧妙的斗爭,挫敗了秦國巧奪和氏壁的陰謀,完壁歸趙。接著,他又在公元前279年的澠池會上智斗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澠池會后,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地位比廉頗還要高。
這樣一來,廉頗惱火了,他對人說:"我為趙將,有攻城戰野之大功,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況且他是個出身低下的人,我實在感到沒臉見人。"并揚言說:"我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聽說以后,便處處忍讓,盡量不和廉頗碰面。上早朝時,他經常推說有病,躲在家里不去和廉頗爭位次。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碰巧遇上廉頗,相如連忙吩咐車夫引車避開。對此,藺相如身邊的人很生氣,紛紛對藺相如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而來侍奉您,是欽慕您的高義啊。如今您和廉頗同為國家重臣,他口出惡言而您卻一味畏避,害怕得如此厲害,就是平常人也感到羞慚,何況身為國家重臣呢?!我們不成器,請求離開您。"。
藺相如堅決不讓他們走,并解釋說:"你們想想看,是秦王厲害呢,還是廉頗厲害?秦王那樣的威風,我還敢在秦國的朝廷上當面斥責他,我雖然不中用,也不會單單懼怕廉將軍。我所顧慮的是: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國,僅僅是因為我們將相和睦。兩虎相斗,其勢不俱生。我和廉將軍好比兩只虎。我所以采取忍讓態度,正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把個人恩怨放到末位呀!"。
不久,廉頗就知道了這些話,對照自己的言行,他深感內疚和悔恨。為了表示自己認錯改過的誠意,廉頗脫去上衣,背著荊杖,由賓客領著來到藺相如家里請罪。一見到相如,廉頗就懇切地說:"我這個粗魯的人,只顧使氣任性,不知道您竟能這樣寬宏大量地對待我。"于是,兩個人重新和好,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一
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原文: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二
岳飛,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字鵬舉。19歲時投軍抗遼,相傳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1129年,金帥宗弼(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十戰十捷,于次年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之后岳飛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紹興六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未果,寫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1140年兀術再次大舉南侵,岳飛于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馬(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重裝騎兵),收復鄭州、洛陽等地,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
“岳家軍”從此威名遠揚,所向披靡。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7月下旬,岳飛揮師開封,朱仙鎮一戰,金兵10萬兵馬一觸即潰,他鼓勵部下說:“宜掏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边@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1142年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年僅39歲。一代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就此飲恨酒泉。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三
中華歷史淵源流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長河流淌著無數英雄的鮮血,無無數名人偉客載入史冊,名垂千古。
五千年的上古文化中鮮為人知的就是哪一位位仁德兼備的君王。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雖不是什么王公貴族的`后裔,但他卻憑借自己的智慧一統天下。這個人就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原名劉三,及沛縣人,家中排行老三,先前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秦末漢初,嬴政失去民心,各地人們都揭竿而起,一心推翻秦王暴政。劉邦在妻子呂雉的勸說下,在沛縣起義,自號“漢”,一路攻向咸陽城。因為劉邦推行仁愛,所以一路上愿意投降和追隨他的人越來越多,天下大勢已經很明了了??墒沁€有一個十分厲害的角色,那就是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項羽收下兵多將廣,個個以一當十,再說項羽,他二十歲便能舉起青銅鼎。論武功,恐怕無人能敵。項羽對咸陽城亦是虎視眈眈,劉邦可是遇上了勁敵。項羽在新豐鴻門擺下鴻門宴,欲置劉邦于死地,席中劉邦逃跑。劉邦又用計將項羽圍困。項羽隨厲害,但也寡不敵眾。最后,二人在鳥江畔決戰,項羽失敗,自刎于烏江畔,劉邦一統天下。劉邦之所以勝利,依靠了除了能力和智慧外,更重要的是兩個字“仁愛”,這也正是我們該學習的。
中華古人固然值得尊敬,不過,作為新世紀的我們,跟應該學習古人經驗,吸取古人教訓。說不定,哪一天,你的名字也會出現在歷史史冊中。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四
我讀過很多好書。在書中,我結識了為祖國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為保衛祖國獻出生命的革命英雄,還有很多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他們惟妙惟肖、各俱特色。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字孔明。他深謀遠慮,足智多謀,一生打了許多勝仗,指揮了很多以智取勝的戰役,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草船借箭。
那時,孫權和劉備聯盟,周瑜很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要加害他,就想出一條計策,讓他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計策,將計就計,對周瑜說:這是重要軍事,十天太慢,我保證三天完成。如果不能完成,就任憑周瑜處治。
原來,諸葛亮會觀天象,算準了第三天有大霧,于是他向魯肅借了六十艘小船和許多稻草。魯肅雖然是周瑜的.人,但是敬佩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把小船和稻草借給了魯肅。
諸葛亮上了船,帶領600多名士兵,駛向曹營。曹操看到這么多船,不知有多少人,慌忙讓人放箭。不一會,霧散了,箭也有十萬多只了。
諸葛亮回到營里,周瑜又驚又氣,對諸葛亮的嫉妒“更上一層樓”。這件事,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
還有“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三氣周瑜”等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表現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他不僅吸引著我,也吸引著許多人。
我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連做夢都想有他的才能。如果真是這樣,那該多好啊。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五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是不肯做官。宗愨小時,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保┯幸淮巫趷獾母绺缱诿诮Y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原文: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毙置谌⑵蓿既腴T,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六
東晉文人陶淵明,嗜酒好飲,然而家中貧窮,不能常得。
一日,他家里沒有酒了,便坐在野地里靜靜思索……忽然!他看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走來,原來是官府小吏,他代表江州刺史王弘來給陶淵明送酒。
陶淵明當即大喜,就地喝了個痛快。后來人們便用“白衣送酒”來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七
傳說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幫“狐朋狗友”賽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方有覺悟,于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從此他就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于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與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52歲),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八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過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占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兩人由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那兒像什么?就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好像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目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十九
湖州民間流傳的毛筆故事,核心內容是:蒙恬到過湖州,就在這里發展了毛筆。這里,我們先來說清楚兩件事:一是秦代的“筆”,一是歷史上關于蒙恬的記載?!肮P”字,是秦代開始用下來的。在未有完善的毛筆之前,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文字已經成熟,需要書寫。(在這之前,文字先是刻下來??淘邶敿?、牛骨上,這時期叫甲骨文。)當時未有紙,文字書寫在帛、竹簡、木簡上。書寫需要有工具,這是時代的需求。戰國的多個強國,都各自在試著制作良好的.書寫工具。歷年考古出土文物上的紋飾,明顯是用書寫工具繪劃的。也出土過早期的書寫工具,一九五四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發現過用兔毛包黈在竹桿外的書寫工具,是楚國的毛筆。當時各國發展書寫工具的情況,還反映在文字發展的情況上,各國的書寫工具叫法不一樣。在《說文解字》中,“聿”字條下,說明,聿是指書寫工具,“所以書也?!痹瓉沓臅鴮懝ぞ呓凶觥绊病保瑓菄凶觥安宦伞?,燕國叫做“弗”,到秦的時候,聿字加上竹頭,才叫做“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這里很明白說出,當時各國都有了書寫工具,而秦國的“筆”,成為了主流,流傳下來。秦國發展的毛筆,與蒙恬有關。《史記》上有蒙恬的傳,記蒙恬的征戰以及修筑長城,沒有提到蒙恬造筆。但重要的野史《古今注》(晉代崔豹撰)中,敘述筆的發展,說古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雖然所記不詳,但這是古書上關于是誰始創毛筆的唯一記載。也一直沒有人提出另外的說法?,F在在湖州善璉鎮那里有了這樣生動的傳說,有蒙公祠,有歷史悠久的制筆傳統,那么,參照起來,蒙恬制筆的故事,就具體起來了。毛筆,最好是用中山兔毫制。東漢的學者、書法家蔡邕,在他的《筆論》中說,書法,下筆之前,要先醞釀情懷,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見中山兔毫在漢時已是很出名的。中山是什么地方?廣東人說到中山,自然先想到中山縣,孫中山的故鄉。但中山兔毫說的不是這個中山。戰國時,有中山國,在河北省中部。說蒙恬以中山兔毫制筆,很容易想到中山國,因為蒙恬在北方征戰的時間很長。但蒙恬在忙于打仗的時候,應該不是用心于制筆的時候。另一個中山,是韓愈在《毛穎傳》中提到的中山,韓愈把毛筆人格化,說他是中山人。這里說的中山,在安徽、江蘇之間,又名獨山,產兔毫出名。這里離湖州不遠,蒙恬是很有條件發現這里的中山兔毫很好用的。那么,蒙恬有可能來過善璉鎮嗎?《史記。蒙恬列傳》上說,蒙恬祖父蒙驁,先為齊將,后為秦將。蒙恬在秦始皇時,先做過“典獄文學”,做獄官,典管文字方面的事。秦始皇二十三年時,蒙恬的父親蒙武與王翦攻楚,虜楚王。蒙恬可能就在這時候到南方來。后來,他就忙著在北方逐戎狄、筑長城了。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二十
戰國初期,七雄爭立,戰斗頻繁,而吳起所在的衛國較弱,是列強爭奪的對象。誕生于富有之家而又胸懷雄才大略的吳起,面對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祖國,不吝錢財,四處奔跑,立志干一番大事業,為祖國統一做出貢獻。結果功名未成,耗盡了家產,遭到鄉里的諷刺和譏笑。一氣之下,離衛到魯去游學。
吳起到了魯國,受業于孔子名徒曾參門下,晝夜苦讀,學習治國本事。母親病亡,吳聞訊仰天悲號,旋即收淚,誦讀如故。曾參見吳起不奔母喪,視他為忘本之人,與其斷絕了師生關系。吳起審時度勢,毅然棄儒道改學兵法。三年業就,經相國公儀體的推舉,被魯穆公任為大夫。
公元410年,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興師伐魯。魯穆公任吳起為將,率兵二萬,抗齊衛魯。當時,齊強魯弱,魯軍不是齊軍的對手,但吳起擅長用兵,不與敵正面交鋒。當齊將張丑佯稱講和,到魯軍中探虛實時,吳起將其精銳隱藏,令其老弱病殘者留守營帳。并設宴款待張,裝出怯戰申和的樣子。齊軍受了蒙蔽,認為魯軍不堪一擊,貿然進犯。吳起乘其麻痹松懈,暗調兵將,指揮精銳,從三面突然開展反攻,齊軍倉猝應戰,一觸即潰,大敗而逃。齊魯之戰,顯示了吳起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但也因此遭到齊國的離間和魯國大臣們的詆毀。而魯穆公卻輕信讒言,欲對吳起削職究罪。吳起自知留在魯國已不行能有所作為,遂投奔到了廣納賢士的魏國,以求另創一番事業。
此時,魏國已經興起變法革新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正樂觀進行改革。國君魏文候求才若渴,任吳起為大將,受命伐秦,連克五城,占據了全部西河地區(今陜西省大荔縣以東地區);接著又幫助樂羊毀滅了中山國,協作韓、趙聯軍戰敗了齊國。從今,吳起的軍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他在魏國27年間,先后與各國諸候大戰76次,獲全勝64次,“辟土四周,拓地千里”。使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一個諸候國。吳起在長期的戰斗中積累了豐富的`閱歷,并寫出了《吳子兵法》48篇,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軍事理論財寶。
吳起既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又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勇于改革的政治家。吳起在魏任西河守期間,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實行重大改革,成果卓著,受到魏武候器重,后受讒逃奔楚國,任令伊,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實行了“明法審令”、“罷無能、廢無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取消公族特權、節省經費開支、加強軍事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楚國很快強盛起來?!澳掀桨僭?,北并陳、蔡,都三晉,西伐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威震八方,雄稱天下。
吳起變法的鋒芒直指奴隸主,觸犯了權臣貴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吳起遭舊貴詆毀被殺。但他的軍事著作《吳子兵法》和政治上變法革新的主見,至今還產生著樂觀影響。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二十一
他,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瀟灑拘束;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傲慢;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傲岸。他,就是我華夏的詩仙——李白!
他的一生也是那么凄慘,十三歲時被生活所逼迫,仗劍游國。一柄青蓮劍,斬斷了全部的塵世糾葛;一聲長歌,道盡了心中全部的無奈。到了三十歲,三入長安,第一入,留下“行路難,歸來送”之語,其次入,留下“古來共嘆息,流淚空沾裳”,第三入,什么也沒留下,便走了。舉起酒,一飲而盡,孤身一人,浪跡天下。這一切,怪,也就怪君主昏庸,也怪他不該生于那時,讓他一生不得志,懷才不遇。
當我頌出“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時,眼前的他,一口一口的飲著杯里的酒,靠在樹上,望著天上那一輪圓月,眼角一滴晶瑩,是啊,這一日,世人或許都與家人一起品嘗佳肴吧,自己在今日卻要與知己告辭,呵。
半夜醒來,皎皎月光投射在地上,吾憶起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家鄉。”他,坐在床邊,望著那輪明月,故人的歡聲笑語出現在他眼前,他伸手,想去抓住他們,可是手一摸,卻只是摸住了一抹虛無,是啊,他們怎么可能在這里,攤開宣紙,提筆,寫下《靜夜思》一詩,流傳至今。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畢業那天,我拉著同學的手,腦海中出現起這首詩。當時的你,是否也是這樣,不舍得拉著有人,且不得不松開他的手,任他離去,看著他遠去,最終變成一個小黑點,消逝在原野上,心中無限凄涼。
這就是他,大唐的詩仙——李白。
歷史人物故事(優質22篇)篇二十二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以才華橫溢、博學多聞而盛譽于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卻丟了不少丑。
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當朝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發現其書桌硯臺底下醫著一首未寫完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睎|坡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風,金風起處,群芳盡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四處飄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盡,鑄成大錯??!”于是,他揮筆續詩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然后拂袖而去。
王安石見到東坡續詩,暗自忖道:“真是少見多怪!”決定給蘇東坡一點小小的懲罰。他建議皇上將東坡調任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東坡到任后,不理政事。一日他和好友陳季常到后花園賞菊飲酒。這天正是刮了幾天大風之后,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只見滿地鋪金,落英繽紛,東坡一時瞠目結舌。陳季常問:“你見菊花落瓣,怎么這樣驚詫呢?”蘇東坡敘述了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侍一事,好友大悟。蘇東坡不禁感慨萬分:“去年我剛被貶謫來黃州,我還以為是荊公恨我揭了他的.短處,公報私仇,誰知這不是王荊公之錯,而是我鍺了。這事給我的教訓太深了:凡事要謙虛謹慎,千萬不可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