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資本論讀后感資本論讀后感篇一
沒有讀過資本論之前,只知資本主義終將走向消亡,共產主義必將取得勝利,而不知為何如此。沒讀過資本論之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只知剝削的存在,而不知統治階級的資本家是如何進行剝削的。
馬克思的《資本論》給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可以看到資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看到資本運作的齷齪,卑鄙,骯臟與可悲,看到共產主義的信仰的神圣,純潔與科學。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從商品和貨幣的概念與關系開始,講到資本與貨幣的轉化,講到剩余價值的概念以及資本家是如何利用剩余來剝削無產階級,講到協作,大工業(yè),工資,生產力的提升,最終以嚴密的邏輯推導,說明資本主義由于自身的矛盾性,否定的否定,終將走向消亡被共產主義所替代,共產主義終將勝利。
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充滿著工人與資本家的斗爭,資本家處心積慮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工人認識到這一點之后,聯合起來對抗資本家,限制工作時長,資本家又采用增大勞動強度的方法來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在限制工作時長,以勞動成果來評估工人勞動價值時,工人又不得不高強度工作,以不斷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在工人進行高強度工作獲得更多生活資料的同時,資本家又能從中免費分得一份,無論工人如何工作,剩余價值不得不流入資本家的資本積累中,資本家資本日益擴大,從而主導了工人的生活,在將工人畸形化后,在用工荒時大量雇傭閑置工人,在正常時期,雇傭少量工人或雇傭工人妻兒等廉價勞動力,而失去工作的工人由于自身的限制(畸形化),沒有獨立生產的能力,被資本家以低廉的“救濟金”“放養(yǎng)”在社會上,從而實現資本家資本的不斷擴大。
資本家利用工資掩蓋了自己剝削的本質,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地區(qū)的剝削更加嚴重,雖然工人的生活水平在顯式的提高,但是對于不平等的程度來說,這種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越來越大,而資本家的資本積累是私有的,所以勢必造成社會的崩潰,無產階級要聯合起來,對抗少數的幾個資本家。資本家依賴于無產階級,又在對抗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在渡過青少年時期,步入成年,即將進入中年,最終走向消亡。而現金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做的,無非是減弱這種“年齡”上的增長,大把吞咽“保健品”來減弱這種趨勢。歷史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歷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任何對抗歷史趨勢的行為都將付出血的代價。
書中向我們闡述,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以破壞自然及人類的可持續(xù)來進行,榨取工人剩余價值,不惜縮短工人壽命,健康,破壞原始資源源泉,強迫私有生產個體或被迫走向無產階級或加入資本家陣營,這與人類生來向往的自由是不符的,高歌自由的資本主義下隱藏著的是強迫與奴役,更可怕的是,這種強迫和奴役是自愿的,自愿知曉被壓迫,被剝削,還是不得不去選擇。
共產主義的必將依托高科技革命,科學文化的覺醒,當勞動不再是人類用來生存而出賣的對象,當勞動不再是套在人類身上的枷鎖,當勞動是一個自我價值實現的必要途徑,當勞動是可以與詩歌,自由,愛情相提并論,當勞動成為全人類向往的時候,共產主義也就來了。
共產主義的信仰是神圣的,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是一個人克服了千年前從樹枝走向地面時所殘留那種本性的丑惡的真實的寫照。共產主義社會不是烏托邦國度,它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時代。上個世紀的偉人已經給人類指明了方向,這條路上行走的是為全人類未來奮斗的義士,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吧!
資本論讀后感資本論讀后感篇二
第一階段,物質大匱乏時期。“商品的價值就在于它本身,所以只要是商品就能賣出去。”聽見這樣的描述感覺很親切,作為八十年代生人的我們,對這樣的生活似乎還有一些印象。常常聽父母講,那時候去商場買一雙上海皮鞋廠生產的皮鞋,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掏錢買東西還要看營業(yè)員臉色。買家電也一樣,經常斷貨,排隊、有時候需要等候三五十天,才能把一臺電視買回家。
第二階段,物質大滿足時期。“已經不再是只要是商品什么都能賣的田園牧歌般的時代了。價值的中心由商品本身轉移到了選擇商品的場所,即平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有一點像中國目前消費社會的情狀。傳統百貨遭遇巨大挑戰(zhàn),不正是因為電商平臺、購物中心的涌現嗎?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遷移完成,為顧客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的平臺受益更多。
第三階段,個性化消費時期。“人們的消費活動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單純地提供平臺已經無法再增大顧客價值。”從國家層面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化,簡單理解就是市場供大于求,而企業(yè)應該需要思考合理、健康、持續(xù)地拉動內需。阿里集團的研究院早年便提出c2b的商業(yè)范式,最近總參謀長曾鳴先生,又提供了s2b的思路。本質上,都是對物質大滿足之后,企業(yè)層面應對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化的落地思路。
增田宗昭認為日本消費社會正處于第三階段,需要“知的資本”來解決企業(yè)目前遇到的問題。這里的“知”就是一種提案的能力,一種設計的能力,“將頭腦中的理念和想法付諸形狀,呈現在顧客面前的作業(yè)。”包括不體現在財務報表上的,有行業(yè)經驗的門店店員、有審美能力的策劃人員等等。
資本論讀后感資本論讀后感篇三
馬克思《資本論》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guī)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圣經”。
關于《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并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里,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對象。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于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采取的形態(tài)和在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態(tài),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對象、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余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fā)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guī)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tài)演化、范疇演進和規(guī)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fā)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后,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xx年12月21日發(fā)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后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fā)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周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于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資本論讀后感資本論讀后感篇四
最近讀了資本論縮譯版的第一卷。資本論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間聽別人說一個共產黨員沒有讀過資本論還叫共產黨員嗎,而且資本論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為德文——英文——中文,這當中有著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譯學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見解。但是鑒于本人能力與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樣求甚解,所以選擇了一本中文縮譯版。
其中幾點令我印象頗深。
工作日有一個最高極限。這個最高極限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須有一部分時間用來休息、睡覺、吃飯、盥洗、穿衣等,以滿足身體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會界限。工人必須有一定的學習文化、照顧家庭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以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
但機器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機器本來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時,卻成了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的最可靠手段。
計時工資是用直接的勞動持續(xù)時間來計算;計件工資用間接通過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來計算。其中計件工資是資本家克扣工資和進行欺詐的最豐富的源泉,是資本家最適合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資形式。
不可否認,資本論是站在無產者的角度上的。亞當斯密,凱恩斯,馬爾薩斯等經濟學家則站在資本家角度上的。而且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通過各種手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福利系統來弱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究竟為何?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的,那社會主義社會又是怎樣的?沒有讀過《國富論》不懂資本主義,沒有讀過《資本論》不懂社會主義。看來對于《資本論》后兩卷還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資本論讀后感資本論讀后感篇五
許多年前,我們在高中時代聽老師講過剩余價值學說,但從沒讀過《資本論》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時讀,也不會理解的,因為我們沒見過或者說沒有親身體驗過資本主義社會。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直都是西方資本主義不歡迎的人物。在中國,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資本論》很少有人去讀了。
我以前一直以為《資本論》是純經濟學著作,光那么厚,就讓人望而卻步。不久前,從新聞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許多人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人們當中,掀起了一股重讀《資本論》的小熱潮。我很好奇,為什么那么多長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們會重新審視這部革命著作?我順手拿起那本靜躺在我書柜上許久的《資本論》,隨便打開一頁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資本論》并不是深奧難懂的經濟理論,是平常易懂的,更是無比貼近現實社會的,書中引用的事件,無不在真實生活中得到應驗。于是,我立馬沏茶,在新居的書房里匆匆讀了起來。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guī)律,引起社會的對抗。這種對抗已經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來說,并不是我們這里的問題。這里的問題是這各種規(guī)律本身,是這各種以鐵的必然性發(fā)生作用并且貫徹下去的趨勢。工業(yè)比較發(fā)展的國家,不過為那些更不發(fā)展的國家,顯示出它們自己未來的形象。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一個社會即便已經發(fā)現它的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一個法令來廢除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夠把生育的痛苦縮短并且減輕。
類似的章句還有許多,一下子不能如數摘抄,我會在回帖中貼出那些振聾發(fā)聵的語句和結合現實社會的感想。
如今,資本家們在惶惶不可終日,瘋狗般反對國進民退之時。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個叫馬克思的德國猶太人預言了他們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顯貴們也紛紛捧起《資本論》,迎接革命導師在當今世代的華麗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