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規則篇一
;一開始,村民們把從北京來的袁天鵬當欽差,以為他要為他們申冤做主。當聽到這個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開口談的卻是如何開會時,村民們的熱乎勁兒就散了。“你就告訴我們,村里的集體資產,到底是分還是不分?”村民中的幾個骨干沒了耐心。
“該怎么分?是都分掉,還是分一部分?按什么標準,確定哪些人可以參與分?集體資產都分了以后,村里怎么發展?”袁天鵬仍像個碎嘴老太太。
“我們不管,那是領導的事。”
這個答復,袁天鵬一點都不意外。他已經看得太多:出現問題時,中國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找誰解決,而不是用什么機制來解決。
這是2009年,在貴州某城中村所在的街道政府的邀請下,袁天鵬給當地村民講解《羅伯特議事規則》時的一幕。當時,村里有一筆拆遷補償款,一直作為集體資產進行投資,但從未跟村民分過紅。村民們即將鬧到要上訪。
這是袁天鵬推廣《羅伯特議事規則》的第三年。《羅伯特議事規則》,是美國廣受承認的議事規則的典范,1876年,由美國人亨利·羅伯特以英美議會議事規則為基礎、結合民間需求而推出。一百多年來,規則中的理念和原則早已成為美國人的常識和習慣,用于政府、企業等各種組織。
它是一種具體的、可操作的民主,提供了大量的標準、手段以及具體的機制,將民主的精神體現于會議規則之中,堪稱一本如何開好會議的紅寶書。袁天鵬初次接觸《羅伯特議事規則》,是在1999年留學美國阿拉斯加大學時。出于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他獲得一個進入學生組織的決策機構“學生議會”的機會。一就任,議會秘書就給了他一本200頁的《羅伯特議事規則》。
在“學生議會”,袁天鵬體會到中美開會的不同:在中國,領導說了算,很容易就作出一個決議;
在美國,即便是在權力機關,說了算的過程看起來也很麻煩,受到諸多制衡。這個經歷,讓袁天鵬感受到:群體共處,追求權利和利益時,必須以不侵害別人的權利和利益為前提,必須有制衡。可他真正決定推廣議事規則已是若干年后。
2005年,是袁天鵬回國創業的第二年。公司做的是電信服務,但各種“潛規則”當道,讓他郁悶不已。市場大環境比的是誰是破壞規則的高手,“初級水平的請客吃飯,中級水平的直接送錢,中高級水平的賣你房子打對折,高級水平的一個內幕消息讓你股票大賺”,不僅如此,股東內部缺乏制衡,就三個股東,會上講話彎彎繞,會下兩兩小溝通,無法形成有效決策。
一籌莫展中,他這才想起在“學生議會”時的《羅伯特議事規則》。這個追求群體共處、平等合作,在一個公共機制上來表達主張和進行利益博弈的模式,恰好可以打破千百年來中國人習慣的議事模式:要么是強人說了算,要么是所有人對打亂成一鍋粥。
他花了一年多完成了《羅伯特議事規則》的翻譯和出版工作,通過了“美國議事專家協會”的考試,并成為這個機構在中國的第一名會員。了解越深越發現,對于規則,中國大陸有太多歷史和現實的需求。于是,在2007年,他注冊了一個咨詢公司,全力推廣議事規則。
街道辦懂了,召集村民分組舉行若干次大辯論,討論了若干方案后,全體投票,最終達成的結果是,集體資產分一半、留一半。
(摘自《中國周刊》2012年第23期)
相關熱詞搜索:;規則篇二
無規矩,不方圓。任何時候,都需要規則,就像社會需要法律一樣。只有運用規則賞罰分明,人們才會遵紀守法,才不會去破壞法律,社會秩序才會和諧。
三年級時,一件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深深感受到了規則的重要性。
我看了看正在值日的小a,走到了座位上。今天值日的是小a和小b,小b和我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偷點懶,講一下小話應該不要緊的吧!
我很不高興地轉身去讀書,這時,我看到后座的同學拿出一支十分漂亮的筆,我的興趣又來了,又轉過身去與她講話。小b滿臉黑線地在本子上記下了我的名字,我感到十分委屈,相互照顧,這才是好朋友啊!虧我們關系那么好,你居然記我的名字!哼!
小b見我躁動不安,還沒有讀書,索性把我的名字記到了黑板上,記到黑板上多丟人啊!
從那以后,我上課幾乎再也不敢違反規則了,因為我知道,我的身邊有規則,也有一雙雙眼睛監督著我,只有遵守了規則,我才能安安心心學習啊!
規則篇三
在我看來黑氏所言甚當,世易時移萬物萬事豈有不改之理。
時間無限歷史不息,世間萬物的內部矛盾所推動變更不止,且又相承相續,唯其相承相繼才有了“天行有常”的啟示,唯其變更不止故而少不了人們心智的相應的變化,自有規則的`一天起改規則也就相應地發生,上古至今可有一規則通古今的,可有一教化常用常準的,即若有也必為今后之時代所更易,定無永存之理。
然而我也不能僅以自己的判定而否認了規則的永存,判定猶出于主觀而事實則無可爭議。
綜觀古今中外,進步總是與變革相隨的,而規則之更立則為其變革中之大舉動,拿破侖于無名之中崛起,于戰火中立身,既得法蘭西國土更讓其他國家臣服,其所急之事無他,唯更立規則,于是便有《拿破侖法典》等諸多新規則的頒步,僅此可稱拿破侖氏為一智者,他深知欲進步則規則必不可存留,改立新規實為進步之大保障。
《易經》中早有“變則通”的道理,而其反面之一大例證則首推清王朝之以不變而亡,這便是墨守成規不思革新的惡果,實可誡而不可循。
如今我們加入世界貿組織,其借以優化我國市場秩序的絕佳機會,我國也深明此機遇,順應時代,革新前進,必有通且久的效用。
自從人們以墨守為貶義詞開始便是于對規則認識上的長足進步,不固守,思改進,倘求永存之規則,則可變之規則方為其規則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