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一
“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說新語》,卻發現對我而言,最有感觸的還數“賢媛”篇。
《論語》中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輕視之心,經變本加厲,發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來,不也有“巾幗不讓須眉”之說嗎?因此,“賢緩”著重寫出了當時婦女的時代特點和新的面貌,以及為爭取與男子平等命運時所作的努力與智慧。
而我想講的是第6,7,8篇關于許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現存的電視連續劇,形象地描述了許允之妻從初作新婦,到丈夫被殺,教育兩個年輕兒子許奇、許猛,機智地避免了重蹈父親的覆轍,數十年間的智慧閃光軌跡。
雖然許允之妻“奇丑”,但她以深思熟慮的回答,引誘丈夫入其轂中,最終不能不推服認輸。其邏輯推理之力,已超過以文才智慧聞世的新郎,所以令人嘆服。其夫妻之和諧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許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動爭取而獲得的。
而她雖在深閨,卻關心國家大事,對于帝國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細,似乎超越了作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時相當突然,新婦甚至來不及穿鞋襪而“跣出”告誡丈夫:“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正是針對明帝防范臣下的苛案之心而發,可說是一語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并保住其前途。
史稱許允被貶為鎮北將軍時,曾喜謂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為已逃過劫難。而妻卻讓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范。許允之妻如同當代女諸葛,料事如神。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須眉!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二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周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著名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于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淀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小學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著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么?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最近閱讀了劉墉《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秘笈》,感觸頗多。劉墉先生以非常平實的語言,幽默的文筆,道出很多人生哲理,實在令人佩服。本文就以處罰的藝術為題談談個人感想。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今天晚上,我又讀了《世說新語》識鑒門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善于發現人才,并且具有優秀品質的鐘會和一個清明通達的裴楷,一個簡約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鐘會和客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質,也寫出了鐘會的善于發現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須臾去后”,意思是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寫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鐘會家中待的時間短,也一定襯托出了鐘會發現人才之迅速。鐘會話中的最后一句:“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突出了鐘會善于發現人才,能從兒時的表現想到二十年后的作為,坡有一定功底。也寫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優良品質,兒時已有所體會。“當”字有一定的肯定意味,突出了鐘會的能力強。后一小句“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這是鐘會的愿望,也是為國家興亡所想的,寫出了鐘會關心國家的未來和國家的下一代。
像看故事樣的讀著《世說新語》,不知不覺的就看到了后面,感慨頗多。試著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具有深厚的道德及傳統的美德。然后,如今看來,某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成了歷史。今日的中國,人們的道德觀念金錢觀念傳統觀念似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些報道和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香港澳門中國臺灣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方面要比大陸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愛心事業等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我說的是整體狀況,也并不是說我們就一無是處,我們身邊也不乏雷鋒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說,現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無法傳承,就連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大損。
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71歲農村婦女每月捐款1000元”。說的是濟南地區雙港鎮郭黃莊村鄭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我是家庭婦女,沒退休金,但幾個孩子都孝順,每個月都給錢,我一個老太太,能花什么錢?每個月拿出一點錢來捐助孤兒和困難群體是可以做到的。”多樸實的語言!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累計捐款已達10多萬元。
因為迷戀網絡,中小學生弒父(母)的報道,屢見不鮮。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
“冀爾時天下無滯才”,愿這美好的愿望在今天成為更美好的現實!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不僅這些。《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說新語》里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夸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脫穎而出,終后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一是他們要罰,確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們會處罰,但是他們沒有自己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劉墉以自己教育孩子為例,特別是提到他的母親,在劉墉想打兒子確又礙于母親而沒有真打的時候,提醒劉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點,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損了父親的威嚴,更關鍵是絲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劉墉以自己年邁的母親為例,告誡我們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己的原則。
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險動作時受傷,于是在他不聽話的時候處罰他,目的是使他不受傷,你能把 他打成一身傷,當然不能,所i以處罰絕對不可以過分,否則就變成是你在傷害他了,常此以往,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還會使孩子漸漸遠離你。同時處罰又得有自己的原則,什么事情該罰,什么事情不該罰,不能隨自己心情而定,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且要經常讓孩子知曉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此想到我們高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對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規,詳細完備,讓學生清楚我們的原則底線,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你犯什么錯誤會相應得到什么樣的處罰,而一旦學生犯錯,一定要處罰,當然這處罰要嚴格遵守事先的規定,不可過于隨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處于青春期叛逆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在處罰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這樣才可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于觀察,善于思考,并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三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我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一樣。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搞笑。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四
一切跌宕起伏、波瀾不驚的情感并不新鮮,在此之前早就發生過。可是當那些改變無情地到來時,這種感情又會占據我們的整個心靈,讓我們歡笑;但更多的是讓我們流淚,讓我們苦苦掙扎著驚慌叫喊,尤其是在改變剛來臨之際、面對著失去一些曾經擁有的東西的時候。
我的母校,我只能離開你的懷抱,遠遠望著你,在白晝里生機勃勃的樣子,永夜里寧靜無聲的空寂;我的朋友們,原諒我只能向你們告別,時而微笑又或是含淚望著明月思念,在將要啟程的人生路的火車站看著你們登上其他屬于自己的列車,又或是看見誰還在人海中穿梭于世間的迷茫……如今,這是時光容許我作出的唯一選擇。
我的朋友們沒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樣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依然無法相見。然而我們無法穿越平庸歲月的塵埃,回到過去重拾快樂,哪怕古代作為尚書令的王戎也一樣。可是”時光的美麗正在于它的不可回溯“,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我們。
正是因為改變,因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們的堅強,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才讓我們學會了珍惜,才讓我們學會了做人,才給了我們充實多彩的一生!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五
這幾天,我看了《世說新語》,這本書里的一篇篇小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其中,兩篇講孝的文章尤其令我映象深刻。
第一篇講的是王祥的故事。王祥對待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有一回他后母半夜暗殺他,剛好趕上王祥起夜,只空砍著被子。王祥回來后,知道后母一定為沒砍著人而遺憾不止,便去后母那請求處死自己。后母終于醒悟過來。
王祥對后母多么孝順那!雖然知道后母要殺他,卻也毫無怨言,還特地請死,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二篇是陳遺的故事。他對他的母親十分孝順,母親愛吃鍋巴,陳遺便準備了一個小口袋,每逢煮食,便把鍋巴存起來,回家時送給母親。一次,孫恩反賊入侵吳郡,袁山松出兵討伐,陳遺積攢了積攢了幾斗鍋巴,沒來得及送回家,便帶著它出征。袁山松軍隊被打敗,軍隊潰散,都逃入了山林沼澤地帶,大多數人因饑餓而死,只有陳遺靠鍋巴活了下來。
陳遺時時刻刻記著自己的母親只要煮食,都將鍋巴帶給母親,讓自己因此活了下來。
孝的力量多么強大啊!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六
;:見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 三國之管寧,避亂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終老;
華歆,登高堂至宰輔,為高官傳清譽。
“割席斷交”這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為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現常被用來表示,不可以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交為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贊有佳。而華歆拾起來,知道是一塊金子
后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為貶損?何來“志不同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為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的確,文中金塊象征著財富 ,軒冕象征權利尊貴。由于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著“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華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后明白了世情,從而選擇全身遠禍,還鄉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綸用于經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記載,華歆不僅為官清廉,而且為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備之人,后世的聲譽卻一直因“割席”而受累,著實令人扼腕!
兩件很小的事情,足見士大夫品評他人與約束自己的尺度之嚴。見微知著,確有可取一面,但僅因小事就武斷絕交,認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寧因朋友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標準,便斷然與其絕交,未免苛求于人。須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濁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評:本文從故事細節中透析人性,從社會根源處尋找尺度,一連串的質疑,引人反思。“見微知著”還是“以偏概全”?作者觀點鮮明,筆鋒犀利,強調辯證全面的看待問題。在傳統的文化中尋找“出世”與“入世”的最佳注解。語言精警,著文言華彩。
相關熱詞搜索:;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七
《世說新語》是東漢末年至東晉末年共約兩百年間的名士言行錄,它描寫魏晉名士的才能秉賦,道德修養,情感個性,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不但文字簡約,典雅有味,而且活靈活現生動有趣,雖寫古人古事,今天讀來依然好像在看電影一般。
譬如:其中寫一個人的急躁(只有一百字不到),王藍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雞蛋,用筷子去捅,沒有捅到,大發脾氣,舉起雞蛋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轉個不停,他就用木屐去踩,又沒踩中,他更加光火,撿起蛋來放進嘴里,恨恨地咬破再恨恨地吐到地上。
我讀了忍不住要笑。三言兩語描寫得多生動啊。此外,還有很多的成語都由此書中來,譬如:望梅止渴,咄咄逼人,東床快婿,卿卿我我……等等,不勝枚舉。此書共分三十六門,由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品藻,任誕……到仇隙。其中“賢媛”篇,記寫幾位女性,特有現代感,似乎女性主義思想在魏晉時代就已存在。
譬如:許允新媳婦長得很難看,行完交拜禮后,許允根本不想留在新房,可是新娘子拉住他袖子不放。許允就說:女人應有四德,你有幾德?新娘子說:除了容貌我都有。然后反問他:讀書人應有的品行,你有幾樣?許允說:我全有。新娘說:讀書人以德為先,你好色不好德,怎能算都有?從此小兩口遂相敬重。
還有一則:趙飛燕誣陷班婕妤,說她在神明前詛咒漢成帝,班婕妤答得好: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做好事尚且不一定蒙福,做壞事還希望得到什么呢?如果鬼神有知,不會接受奸人的詛咒,如果鬼神無知,詛咒又有何用?所以我不做這種事。
此外,相對于王戎的吝嗇,在“汰侈”篇中記石崇的奢侈,令人發指之處亦叫人讀之難忘。但是,我最感到驚訝的是:它對于魏晉名士的荒誕放達,著墨亦能跳出儒家教條,表現出的時代趣味竟然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嬉皮(西痞)一族頗為類似。西痞族標榜超脫,崇尚虛無,曠達任性,而魏晉名士派的個人主義作風,尤其竹林七賢那種“散發裸身飲酒縱欲”的生活態度,真的跟西痞如出一轍。原來好的文學作品,非但可以超越古今,還能中外有共識,《世說新語》真是最好的證明。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八
原文:《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評:本文主要講了管寧與華歆絕交的事情。而絕交的理由,作者只選了兩件事來闡述。一件事是見“片金”的不同態度,另一件事是讀書時見“乘軒冕過門者”的不同態度。這兩件都是發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絕交是大事,可見寫作的手法是“以小見大”。一般人關注一般事,對大事由于種種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誠”關注的。所以在中國,關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關注大事那是“發牢騷”,不足一論的。因而寫文章,最好是“以小見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評: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淺顯,比較好理解。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因為這兩件小事而絕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說管寧自己也有“問題”。但站在過去的生產能力下,華歆的經濟頭腦與學習動機是值得管寧與之“分道揚鑣”的。
古代為什么強調對人道德素養的要求以及重視對人道德的評價?這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有密切的關系。社會生產能力越低下,越強調人集聚進行生產的重要性;個人生產能力低下也會對人與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賴性。無論人集聚,還是人與人合作,都對人的忠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沒有對他人的誠信、對合作組織的忠誠,那合作不能繼續,組織也會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別人信服,才能領導、管理大家。所以社會需要用“道德”來評價個人,個人也才能憑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為國家的人才,組織、領導大家。這就是古代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道德的養成是需要個人追求的,個人的積極性影響了個人道德的水平。
管寧在學習的時候,看到華歆道德養成的個人動機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響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寧的價值選擇中,要失去較高的道德水平,那寧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時候,管寧肯定是會與華歆絕交的!
現代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從這個方面看,有些人就放棄追求“道德修養”了。但現代生活的組織化卻在不斷加強,如各種各樣的單位、企業、協會等機構,讓每個人都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人一生下來就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國家——公民、加入企業——被保險人等。而組織化的基本素養也是“道德”。所以現代人學習“管寧與華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