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聊齋志異讀后感篇一
書,是我們學習上的好伙伴,它能給我們帶來知識,也能給我們帶來快樂。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聊齋志異》,這本書是蒲松齡寫的里面都是在寫妖魔鬼怪,這里面有很多個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畫皮》。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這個故事有發生了怎樣神奇的故事吧!
一天,一個在讀書的公子看見一個很美麗的姑娘,就把這個姑娘帶回了家。他碰到一個道士,道士說這個姑娘有妖氣,公子不信,就沒有理會道士。
一天晚上,公子走到姑娘的房前,看到一個很恐怖的妖怪,旁邊有張人皮,只見妖怪貼上人皮,又變回到了那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公子害怕極了,連忙去找那個道士,道士給了他一個拂塵,可是,公子不忍心殺姑娘,最終,公子的心臟被妖怪掏走了。最后,公子的妻子不顧一切代價把公子救活了。
我覺得公子的妻子很善良,盡管她的丈夫背叛了她,但她還是不顧一切的把她的丈夫救活了。
我也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聊齋志異讀后感篇二
一看到這本書熟悉的題目,不少人肯定會第一時間想起一個令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電影——《畫皮》,電影里那些恐怖夸張的故事情節時到今日仍然令我們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人一定會誤以為《聊齋志異》這本書是一本純粹的恐怖小說,大錯特錯!這本經典耐讀的小說如果單單停留在這么低級的層面的話,它還會從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嗎?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一個個故事,它還通過讓我們閱讀這些故事從而領會到一個個意味深長的道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從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麗的景象深處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還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美好加鉆石般透明閃亮的心靈,比海還深比宇宙還深的心靈。
但是面對黑暗的現實,作家在書中提出的改革社會的方案確實不現實的。他在《促織》中提出了請天子關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請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紅玉》中請俠客義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來除暴安良。這些又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還存在著幻想。
《聊齋志異》廣泛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舉制度。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葉生》《王子安》等等。這些作品對考場的黑暗、考官的混憒,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對考生的變-態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劃。
《考弊司》寫陰間主管考試的靠弊司司主虛肚鬼頒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謁見,要先割脾肉一塊孝敬司主,但賄賂豐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懸掛的楹聯卻是“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正是對人間黑暗的考場和寡廉鮮恥的考官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
作者不僅寫了科舉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殘。王子安因對功名利祿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為中了進士翰林,大擺進士翰林的架子,鬧出了許多悲劇性的笑話。葉生因屢試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對考生們的心理和神態,作了窮形盡相的描繪,他們入場考試,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籠之病鳥;他們盼望喜報,坐立不安,如癡如狂,對秀才士子靈魂的這些刻畫細致入微。作品通過對知識分子變-態心理的描寫,告訴人們科舉制度是怎樣侵蝕人們的靈魂的。所以《聊齋志異》的更深刻之處,是它揭示了腐-敗制度對民族精神之摧殘。
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頌純真愛情,也是《聊齋志異》的重要內容。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寶》、《連城》、《蓮香》等等。《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小說有它鮮明的特點:作家多通過非現實的幻想的世界的人與事來表現強烈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來表現他的愛情理想。再作家筆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盡管性情各異,但大多美麗聰明,善良無私,不圖富貴,不慕權勢,以才德取人,愛的忠誠,愛的堅貞,歷經禍患而不渝。她們來去自如,離合隨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矯情,不虛偽,生氣勃勃,一往無前。她們再沒有戀愛自由的封建社會,獲得了幸福的愛情。例如:《嬰寧》嬰寧是一個狐女,在墳墓里長大,他能擺脫人世間任何的束縛,不受封建禮教的規范,不受庸俗的世間人情污染,天真無邪,純潔透明,,是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樣是一個思想單純、感情真摯的男子,作家讓著兩個人自由的結合,曲折的表現了他對世俗婚姻的不滿。《聊齋志異》中的愛情故事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人們都能尋著故事發展的線索,窺見其中包含的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深刻的社會矛盾斗爭。
聊齋志異讀后感篇三
有一個人叫王生,他不愛學習,好美色,一天見一個漂亮的女人在山間趕路,他湊上前,最后,他把她迎娶進了門,一個道士說他家有妖怪,去降服,妖怪把王生的心挖走了,王生死了,王生的妻子把一個叫花子的痰吃了,變成了一顆心,正好吐在王生的胸膛里,王生活了過來,他對妻子道了歉,從此,兩人快樂的生活著。
我的收獲是: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寫好文章,不在華麗的語言,而在于質樸的言語。
我的啟發是:生活中,要大膽,就像陳氏一樣,才能贏得勝利。
文章蘊含的深意是:世上無鬼怪,作者以本書揭露了當時官場的黑暗制度比鬼怪還要可怕!
聊齋志異讀后感篇四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讓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我期盼以久的書——《聊齋志異》,我拿起這本書就如癡如醉地看了起來,這本書的作者是蒲松齡。這本書是蒲松齡到民間查訪搜集到了一些關于妖魔鬼怪的故事編成的,特別好看!
《聊齋志異》這本書,我認為精彩的片斷有:《青鳳》、《聶小倩》、《俠女》、《夜叉國》、《翩翩》、《姐妹易嫁》、《竹青》、《粉蝶》。其中我最喜歡《竹青》。講的是有個名叫魚容的,從小父母雙亡,又與河南省的舅舅斷了聯系,考試又落了榜,于是他的盤纏一天一天用光了,急得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一天他聽說吳王那里缺少一人黑衣兵,所以他就進了吳王的宮殿,吳王聽了他的要求,馬上給了他一件黑色的衣服讓他披上,他披上了衣服立刻變成了一只烏鴉跟著黑衣兵的烏鴉一起飛,烏鴉群里有一個名叫竹青的女子跟他一起飛,忽然碰見一群獵人,獵人拿著打死了好幾十只烏鴉,魚容也被打中了,幸虧竹青叼著他飛到了樹上才避免了災禍,過了兩三天,吳王憐惜他沒有配偶,所以把竹青許配給他,然后魚容與竹青一起跟著那些烏鴉到處流浪,三年后,他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吳王把他的黑衣服摘了下來,他便恢復了人形。
魚容看到竹青沒有恢復原形很奇怪,又不知道竹青是哪一個,就像吳王要了些食物,烏鴉看到食物就搶著吃,魚容大喊一聲:“竹青留下”,結果一只烏鴉都沒有留下,突然有一只飛鳥停在了案桌上,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二十多歲的少女,魚容驚奇地問她是誰,她說:“你不認識竹青了嗎?”,魚容這才知道她是竹青,他帶著竹青住在船里過了幾個夜晚,然后與竹青一起回湖南叔叔去了,竹青說她是神鳥使者派來的,神鳥使者要求她一個月之內返回那里,于是竹青又給魚容找了另外一個妻子名叫和氏,竹青就離去了,竹青走之前生了兩男一女。從此和氏與魚容恩恩愛愛地過了一輩子。這個故事與塞翁失馬差不多,因為,魚容剛開始與叔父斷開了聯邦,迫不得已當了黑衣兵,所以才能有后來巧遇竹青這個故事。
還有《粉蝶》也挺好看的,主要講了陽日旦一日從外地來家,在海上遇到臺風,船馬上就要沉下去的那一刻,一陣風就把他吹走,一直吹到一個島嶼,島嶼上住的就是他姑姑還有很多丫鬟,陽生的姑姑一開始教他彈琴,有一天一個丫鬟侍奉他休息,兩人動了情,姑姑就將丫鬟驅逐到人間不讓她成仙,那個丫鬟就叫粉蝶,她被逐下人間化名為荷氏又與陽生結了婚,從此他們過上了和和美美的日子。
看完這本書,我感覺個個故事都寫得很精彩。
聊齋志異讀后感篇五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讓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我期盼以久的書——《聊齋志異》,我拿起這本書就如癡如醉地看了起來,這本書的作者是蒲松齡。這本書是蒲松齡到民間查訪搜集到了一些關于妖魔鬼怪的故事編成的,個性好看!
《聊齋志異》這本書,我認為精彩的片斷有:《青鳳》、《聶小倩》、《俠女》、《夜叉國》、《翩翩》、《姐妹易嫁》、《竹青》、《粉蝶》。其中我最喜歡《竹青》。講的是有個名叫魚容的,從小父母雙亡,又與河南省的舅舅斷了聯系,考試又落了榜,于是他的盤纏一天一天用光了,急得不明白該怎樣辦,有一天他聽說吳王那里缺少一人黑衣兵,所以他就進了吳王的宮殿,吳王聽了他的要求,立刻給了他一件黑色的衣服讓他披上,他披上了衣服立刻變成了一只烏鴉跟著黑衣兵的烏鴉一齊飛,烏鴉群里有一個名叫竹青的女子跟他一齊飛,忽然碰見一群獵人,獵人拿著槍打死了好幾十只烏鴉,魚容也被打中了,幸虧竹青叼著他飛到了樹上才避免了災禍,過了兩三天,吳王憐惜他沒有配偶,所以把竹青許配給他,然后魚容與竹青一齊跟著那些烏鴉到處流浪,三年后,他回到了原先的地方,吳王把他的黑衣服摘了下來,他便恢復了人形。
魚容看到竹青沒有恢復原形很奇怪,又不明白竹青是哪一個,就像吳王要了些食物,烏鴉看到食物就搶著吃,魚容大喊一聲:“竹青留下”,結果一只烏鴉都沒有留下,突然有一只飛鳥停在了案桌上,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二十多歲的少女,魚容驚奇地問她是誰,她說:“你不認識竹青了嗎?”,魚容這才明白她是竹青,他帶著竹青住在船里過了幾個夜晚,然后與竹青一齊回湖南叔叔去了,竹青說她是神鳥使者派來的,神鳥使者要求她一個月之內回到那里,于是竹青又給魚容找了另外一個妻子名叫和氏,竹青就離去了,竹青走之前生了兩男一女。從此和氏與魚容恩恩愛愛地過了一輩子。這個故事與塞翁失馬差不多,因為,魚容剛開始與叔父斷開了聯邦,迫不得已當了黑衣兵,所以才能有之后巧遇竹青這個故事。
還有《粉蝶》也挺好看的,主要講了陽日旦一日從外地來家,在海上遇到臺風,船立刻就要沉下去的那一刻,一陣風就把他吹走,一向吹到一個島嶼,島嶼上住的就是他姑姑還有很多丫鬟,陽生的姑姑一開始教他彈琴,有一天一個丫鬟侍奉他休息,兩人動了情,姑姑就將丫鬟驅逐到人間不讓她成仙,那個丫鬟就叫粉蝶,她被逐下人間化名為荷氏又與陽生結了婚,從此他們過上了和和美美的日子。
看完這本書,我感覺個個故事都寫得很精彩。
聊齋志異讀后感篇六
蒲松齡歷盡滄桑,閱遍人間百態;他雖身處蝸居卻心系天下、憤世嫉俗,揮其生花之筆,終成一部沉甸甸的《聊齋志異》。
郭沫若先生一幅“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名聯,評價蒲松齡和《聊齋志異》,可謂恰到好處。但是,蒲松齡決不是一位板著臉、瞪著眼的老夫子;相反,他是一位在觥籌交錯時出口成文、頗善雅謔的才子,也是一個在柳蔭下為遠道而來的你端上一壺好茶的老頭兒,更是一位飽讀詩書下筆如有神的智者。所謂文如其人,也正因為如此,《聊齋志異》沒有成為千篇一律、淺薄無比的諷刺小說,也沒有成為“為志而志”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自有其獨到之處:思想性有之,藝術性自不必待言。
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間的山東淄川蒲家莊;那時侯,“西學東漸”剛剛開始,或是還未開始。相信,達爾文的遺傳進化話思想不會“漸”到蒲先生的耳朵里。但是,“龍生龍,鳳生鳳”這種樸素的遺傳觀念,蒲先生應該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處用“遺傳學”的規律來借寫子女而實寫其父母,寫得卻也精致可人,令人不免會意一笑。今擷其幾篇,妄加評說,以博眾一樂。
《嬰寧》的主人公最大的特點恐怕就是她的愛笑了:“年已十六,呆癡裁如嬰兒。”蒲先生在這一點的刻畫上可沒少花氣力。本來吧,寫到嬰寧夫婦安居樂業也就足矣,最后又神來一筆:“女逾年生一子,見人輒笑,亦大有母風云。”——兒子將母親的特點繼承下來,言子猶在言母,實在妙甚!
《嬌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松娘“舉一男,名小宦”,嬌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亂吾種矣’”。讀至此,大笑——虧作者想得出來!到篇尾,“小宦長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為狐兒也。”乍一看,似無多大深意;細一想,儼然是聊齋先生在“都市”中親眼見過一般!弄得讀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為母子相似,而《鴉頭》篇中的鴉頭與其子王孜卻迥然不同:鴉頭“儀度嫻婉,實神仙也”,她受盡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卻“孔武有力,喜田獵,不務生產,樂斗好殺”。雖為母子,為何如此之異?想來定是發生了基因變異吧!而且這“變異”程度還非常之大:王孜殺老狐之后,鴉頭“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卻“剝其皮而藏之”——豈非暴戾之甚?雖則如此,王孜為母報仇,大快人心,使人長舒一口悶氣,亦是快哉!
聊齋志異讀后感篇七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齋志異》流傳于后世,謂之蒲松齡。松齡怪異,喜以鬼狐為記,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來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齡為什么要用它們做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別的“東西”,便一目了然。待他們將這些“東西”嘲笑一番,卻恍然大悟:哦,原來這就是我們自己。
以比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兩類: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詐的,要么是真誠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無知的。它們的分類的確比較明顯,人可就不一樣了。
人有時看狐,覺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覺得狐不如人。在人看來,鬼狐自由;在鬼狐看來,人活得踏實。在人看來,鬼狐法力無邊;在鬼狐看來,平凡是福。于是,人認為鬼狐沒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們卻為此而絞盡腦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繼。不少的鬼狐有著悲慘的下場,或是魂飛魄散,或是含恨而終。對于它們來講,成人的道路是那樣的崎嶇,那樣的艱險。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術士,他們本著“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擋在了鬼狐們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們屢敗屢戰,就算尸骨無存,也在所不惜。人們看來,鬼狐們是那樣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謂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樣的多管閑事、冷血無情。盡管如此,人們卻仍是對鬼狐們敬而遠之,他們怕它們那種追求時的頑固,追求時的陰險,追求時的不惜一切。鬼狐們的追逐已經不是可以輕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這一種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著它們。那種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漸集結成了一種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們的心中,就有這么的一個信念: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種奢侈。于是,或是誘惑,或是驚嚇;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殺之以暴。然后,鬼狐們得以換上了人的衣裳,嘗著人間的疾苦,經歷著人世的生老病死,而無怨無悔。
而活在塵世中的人,卻為了得到鬼狐所拋棄的長生不老,千辛萬苦。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顧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鍋。
有時候覺得,要是兩者可以一開始便將角色對換,那也許就沒有了不必要的悲劇。其實,即便將他們的角色對調,結果還會是一樣的,因為兩者都會追逐對方的角色。
在沒有鬼狐的現實社會中,人卻有著同樣的追逐。只要人與人之間沒有絕對的平等,那么這種追逐便無休無止。過著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們,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祿。而那些位高權重的人,在心底卻向往著平凡的日子。于是,在這兩者之間,便是一種思想追求上的循環。窮人一旦變成了富人,便會懷念窮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變成了窮人,也自然會回想那富人的生活。當然,在這之前,有一段艱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劇。
就像《聊齋志異》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卻是遺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們活得如浮萍一樣的鬼狐,人安心做他們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當然是能太平些許。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謂的安寧,卻會使塵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沒有了進步的光彩。現實之中,亦當如此。
再讀《聊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報恩復仇,不去嘆息人世間的世道炎涼,不去討論人怪之間的孰對孰錯。偶得謬感,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