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體會篇一
縱觀歷史,在我們黨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很重視民族團結工作。從建黨之初到新中國成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后來的改革開放,從改革開放到之后的每一屆執政政府,每一屆領導人,都把解決民族問題和協調民族關系作為一項根本原則和基本政策。黨的以來,更把民族團結視為人民的生命線,并描繪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宏偉藍圖“中國夢”,充實了新形勢下的民族團結工作內容,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時代內涵。可見民族團結問題不僅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前提,也是今后改革開放成敗的關鍵。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各民族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因此“民族無小事”。隨著國際、國內局勢的日趨復雜,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抬頭,民族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和平與發展的顯著問題,和睦相處、和舟共濟、和諧發展是關鍵。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深刻指出:“增強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20xx年人民網理論部就刊出了《擺脫貧困》一書,書中深入調研分析了閩東少數民族狀況,并指導性提出了擺脫貧困的戰略方針。高屋建瓦,非常重視各民族工作,從祖國的世界屋脊到黃土高原,從西南的山寨到天山南北,從北國的邊疆到南海椰林,就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大問題不懈努力著。
團結穩定是中華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核心問題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這是關乎人民是否康樂幸福的關鍵指數。民不富則國不強,同時,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我深知民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作為一名最基層的政府工作人員,我深感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性,怎樣使我們的民族能夠真正的團結、富足、有禮呢?結合實際,我們社區現有居民 人,其中少數民族占居民總數的百分之 ,少數民族黨員 名,占全體黨員的百分之 ,每一個小團體,每一個分子,一枝一葉總關情,社區居民的事就是大事。新形勢下,深入貫徹執行民族團結指導思想,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堅持同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重要思想精髓,鞏固和發展轄區平等、團結、互助、友愛、和諧的民族關系,凝聚各民族居民團結一心,打造和諧社區,推進民族團結的楷模社區建設,讓民族團結之花競放,是我今后的職責,也是我今后繼續努力地方向。
公而忘我,情系居民。孔子有一句話,反映了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句話用于我們的當今社會有一樣的作用。用于我的實際工作中就是以民族團結,社區和諧為重,千方百計想居民所想,解居民所急,不斷學習,加強服務意識。以人為本,端正服務態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民心連心,自覺服務,傾聽民聲,體察疾苦。
1、 堅持思想學習工作不放松。通過集中學習和不斷自學,不斷努力,才能適應當前社會形勢的需要,個人綜合素質才能不斷提高,才能密切結合實際,更好地服務于民。
2、 求真務實,力爭更好成本職工作。堅持實事求是,不擺架子。利用社區之家,廣泛開辦各類活動,包括健康講座,各類娛樂活動,扶貧、幫助再就業等活動,促進感情交流,增進了解,凝聚人心,從而真正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共同創建和諧文明社區。
3、 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牢固樹立為居民服務的觀念,杜絕歧視不同民族現象,從社區居民不滿意的難點熱點抓起,從居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做起,急居民所急,讓居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精簡手續,讓居民多半事,少走路;少說話,多受益。
4、 積極引導居民做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理想公民。德不孤,必有鄰。也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社區服務堅持兩手都要抓,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宣教與建設,營造公德向善濃厚氛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強風紀建設,大力倡導樹立文明觀念。
放眼未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奏響富民強音,實現全國各民族的現代化強國發展夢,最終使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勤勤懇懇去努力。社區工作雖然瑣碎,但是它承擔的責任重大,好比一滴水與大海的關系,學習關于民族團結的理論,使我增強了為人民服務的信心,堅定了更好為民服務的決心。人人從我做起,做好本職工作,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必將指日可待!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體會篇二
自從我參加馬研第四次理論學習之后,我對民族團結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血脈相通的共同體,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這個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同樣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各民族之間應該互相團結,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建立在全國人民的團結和共同努力的基礎上的,沒有民族團結,一個國家只會滅亡,興旺也就無法談起。民族矛盾一直是影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因素。想一想當初要不是國共兩黨鬧矛盾,那抗日能打八年嗎?要是只有一個國民黨,那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國民黨自身存在許多的民族矛盾,所以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而共產黨先進得很多,他們把人民矛盾是否能夠順利解決作為一次革命能否勝利的決定因素。所以民族團結是維護社會穩定、祖國統一、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所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一為基礎的。作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更好地解決民族矛盾,首先我們應該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國的人民一直受到各種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這是中國歷史一直動蕩的原因。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廢除了封建制度和各種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使中國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
其次就是各民族之間實現民族平等,只有實現民族平等才能有民族團結,維護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只有這樣各民族才能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繁榮發展。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關系,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的現代現代化進程。
最后,我們應該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是民族團結。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當前,還存在著一些影響民族團結的因素:例如臺獨以及_事件,主要是一些無視民族團結的在搞國家分裂,這種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打擊,同時我們每一個中華人民政府應該加強對人民的教育。只有了強烈民族團結意識感,才能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歷史和現實的斗爭經驗告訴我們,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必須堅定不移地反對民族分裂。民族分裂主義是危害國家統一、影響民族團結的主要危險,沒有對民族分裂主義的堅決斗爭,就沒有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就沒有穩定與發展。,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面對境內外敵對勢力加緊活動的新情況、新動向,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反分裂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尖銳性,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自覺肩負起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神圣使命,不斷開創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新局面。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體會篇三
1、中國民族理論: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1分)是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關于民族和民族的問題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的歷史實際,(2分)并吸收歷史上優良民族觀營養而創立和發展起來的(1分)。
2、民族觀:是人們對民族的問題的總認識,(1分)它一方面表現為人們對民族和民族的問題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們對待和處理民族的問題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1分)。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1分)。
4、共同歷史源淵: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淵源(地緣)(2分)、族體淵源(族源)(2分)等。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族體淵源就成為無本之水,如果沒有地域淵源就成為空中樓閣。
5、地域淵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質條件之一(1分)。指組成一個民族的人們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區(2分)。它是民族的生產、生活、繁衍的空間場所(1分)。
6、族體淵源:就是組成一個民族的人們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體(2分)。是民族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內聚力、凝聚力的關鍵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產方式:主要是指組成一個民族的人們在經濟活動方面的社會聯系(1分)、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消費過程中的組織形式(2分)、聯系形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1分)。
8、共同語言:是指組成一個民族的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聯系所使用的語言(2分),它是穩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顯的特征(1分),是民族統一性和繼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組成一個民族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點的文化(1分),即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分)。
10、共同風俗習慣:主要是指組成一個民族的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習俗、慣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價值觀念支配下,在生產生活領域的實踐活動中長期傳承的行為心理和行為方式(2分)。
11、共同心理認同:主要是指組成一個民族的人們的相同的.心理特質(2分)。包括民族成員對民族整體的認同心理和民族成員之間的認同心理(2分)。
12、民族識別:是指對一個族體的成分(2分)和名稱的辨別與確定(2分)。
13、次生形態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發展過程中(1分),通過民族的分化(1分)、同化、組合(1分)而形成新的民族(1分)。
14、民族結構:是民族的物質產品生產(1分)、精神產品生產(1分)和自身生產(1分)及其有關方面的有機的排列和組合(1分)。
15、民族素質:就是民族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1分),在長期的物質資料(1分)和精神產品的生產(1分)及人類自身生產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的和顯觀的能力(1分)。
16、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過程中(1分),喪失自己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別的民族的特征(1分),變成別的民族的組成部分的社會現象和社會過程(1分)。
17、民族強迫同化:就是指喪失本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別的民族的特征的變化過程(1分),是用強制手段,即憑借暴-力和特權來實現的社會現象(2分)。
18、民族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長期交往相處中(1分),在生產、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響下(1分),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況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1分),改變自己民族的特征而變成另一方民族的現象(1分)。
19、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2分)從這一民族實體中分化出來的現象(2分)。
20、民族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1分),在一定的條件下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民族的現象(3分)。
21、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總稱,(1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56個民族已經結合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大家庭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經具有了一個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休戚與共、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2分)中華民族作為中國各個民族的總稱,體現了中國各民族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不可分割的實體,涵蓋了中國各民族整體上的民族認同。(1分)
22、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各民族一百多年夢寐以求的神圣目標,也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莊嚴口號,更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極大地激勵著全國各個民族。(2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簡單地回復到中華民族曾經有過的古代的輝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復”到那時曾經有過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輝煌地位,另一方面要“回復”出嶄新的時代內容。它代表著各民族的共同意志,關系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各民族的發展和未來。(2分)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名詞解釋》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