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中國文脈》讀后感700字 《中國文脈》讀后感1000字篇一
此書位列“余秋雨書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綱挈領、開宗明義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僅位列第九卷??芍穗m為后成之書,在先生心中分量卻是極重。先生今年將69歲,讀古人嘆世代風華,臨舊跡感往事來去,行萬里成久遠之思,籍散文展樸正情懷。我年淺筆拙,只能簡談所感,向有歷史擔當的前輩文人致敬。文學之中,我與詩最有緣。兒時我不懂詩,初讀《新編唐詩三百首》,讀得不解風味。長大一點后,什么詩都讀。就這樣長到17歲——那時正讀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紅衣紅褲紅靴紅帽,執飯盆快步從飯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后墻之時,我突然拍拍腦瓜子,告訴自己:“哦,這就是詩啊?!睆拇宋艺J為自己懂了詩。我也寫詩,13歲和兩個女孩結了詩社,關注洋娃娃也關注世界。這段詩旅18年后戛然而止。
與詩的糾葛并非解決我人生大問的單純線索,軍、史、哲等著作也凈化了我的心靈。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讀這些血火交織的文字,我至今仍將是當初那顆單薄頭腦。同時我感恩身邊不懈奮斗的人們,他們以待人行事來為我定義,什么叫做心胸與夢想。
述說以上經歷,是想說明在有所準備之后,閱讀較不易辜負著者苦心。余先生縱橫古今,將文脈正統,聯接于品格性靈;把傳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讀者可盡覽數千年名士風采。名士之間,落筆則有輕有重。例如屈原一節,他甚至附上《離騷》全文今譯;而不可繞過的蘇軾,卻僅寥寥數語。約取之間,彰顯著者思考結論——余先生重視的當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質,靜候佳音”,正在其中。
讀畢掩卷沉思,印象最深處,一為《離騷》天真爛漫之情,與《夢游天姥吟留別》遙牽一線。二為歐陽詢楷書我多年珍愛,不想先生亦重。三為陶淵明不為人孰知的短詩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再拜友人推薦此書。
《中國文脈》讀后感700字 《中國文脈》讀后感1000字篇二
早已耳聞余秋雨先生的大名,很有幸一次在超市的書架上看到余先生的這本書就痛快買了下來,但是能力有限距今斷斷續續讀了已經半年有余才算初步讀完。接下來談談讀完這本書的感悟吧。何謂中國文脈,“中國文脈是中國文學發展幾千年來的一種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等級是文脈的生命。文學的等級沒有像官階、軍銜、財富等這樣的東西來界定,它由一種不太明顯的東西來定,這種東西叫——品味”。什么是品味,這里我給大家幾個品味對人產生影響的例子。我們常說一個人讀過什么樣的書在他的身上就會有這樣的影子。例如他穿衣服的品味,做事的風格等。一個暴富的土豪他的汽車里肯定不會聽著舒緩的softmusic。一個飽讀詩書的學生也不會去帶一條大金鏈子。
當今社會上某些“成功”人士扛著大師的旗號來以文炫已,以文訓世的現象數見不鮮。如某丹在百家講壇上講《論語》多少人津津樂道,我當時就在老爹的要求下看了幾次,甚至家里還買了他的書,最后聽說因在北京大學演講穿著暴露被轟趕下臺?,F在還有很多頂著無數頭銜到處給人送去心靈震撼的“大師”,請大家一定擦亮眼睛,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
我發現現在很多小學生盲目的背著并不理解的發蒙文言,例如《三字經》里邊有些東西已經明顯是錯誤的、有些電視人永遠在繪聲繪色的講述早就應該退出文化記憶的文化殘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