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內容的個人感受和體驗的表達,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和溝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參考。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和探討這些精彩的讀后感吧!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一
卜算子慢。
作者:張先朝代:宋體裁:詞溪山別意,煙樹去程,日落采蘋春晚。欲上征鞍,更掩翠簾相眄。惜彎彎淺黛長長眼。奈畫閣歡游,也學狂花亂絮輕散。水影橫池館。對靜夜無人,月高云遠。一餉凝思,兩袖淚痕還滿。恨私書、又逐東風斷。縱西北層樓萬尺,望重城那見。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二
1961年12月。
教學目的:
1、了解詞的特點,理解詞的含意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樂觀主義教育。
2、有感情地這首詩,并背誦。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的含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具準備:
一幅風雪中盛開的梅花的掛圖,錄音磁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幾首詞。詞是由古代五言詩、七言詩和民間歌謠發展起來的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一般人上闋和下闋。詞有不同的詞牌,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寫的詞。(板書課題,齊讀)。
2、介紹背景。
本課韙中的“卜算子”是一種詞牌名,“詠梅”是詞的韙。這首詞是毛澤東主席讀了宋代詩人、詞人、散文大家陸游的詠梅詞以后寫的,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寫下了這首詞。
二、初讀這首詞,做到讀通。
1、錄音范讀。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韻味。
3、請幾個同學站起來讀,其他同學聽后評議,教師范讀。
4、全班齊讀。
三、再讀這首詞,初知大意。
1、學生自由反復讀,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不懂的可以查閱工具書,再想想這首詞的意思。
2、學生按以上要求自學。
3、小組討論交流。
4、集體匯報交流。
(1)交流對詞語的理解。
(2)請幾個同學試著說說這首詞的意思。
這首詞上闋的意思是:風雨把春天送回大地,漫天的飛雪迎來了春天。在那的百丈高的懸崖上,還有俏麗的梅花枝。
這首詞下闋的意思是:那俏麗的花枝卻不與百花爭那明媚的春色,只把春天的消息向人間報告。等到山花爛漫的時候,梅花在花叢中綻開笑臉。
四、細讀這首詞,領會情感。
1、反復讀這首詞,想想詞中寫了梅花的什么特點?贊揚了梅花怎樣的品格?
2、學生討論交流。
3、教師概括小結:
詞中寫了梅花超凡脫俗、不畏嚴寒、傲雪開放、不與眾花相沉浮的特點。贊揚了梅花孤傲高潔、耐寒頑強不與群芳斗艷的品格。
五、拓展想象,延伸思維。
1、請同學們眳“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同學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色,把這幅畫面描述給同桌聽。
2、請幾個同學站起來描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畫面,其他同學評議。
3、請大家試著把這幅畫用簡筆畫畫出來,另外請兩個同學到黑板上來畫。
六、指導朗讀并背誦。
1、請同學們試著給這首詞標出重音和節奏。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2、請幾個同學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評議。
3、試著背誦這首詞。
4、個別試背,齊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簡介作者。
1、同學們,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毛澤東是在讀了陸游的詞《卜算子·詠梅》后“反其意而用之”寫下了這首詞。那么它們的風格有什么不同呢?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陸游的這首詞。(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越州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寫詩數量最多的人,共寫了九千多首詩,也擅長寫詞,堪稱大家。乾首二年(1166年),陸游因“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罷免了隆興通判的官職。這首詞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受掩護的身世和壯志未就的心境的鮮明寫照。
二、布置自學要求,自學這首詞。
1、自由讀,讀通句子。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查閱工具書,也可以與同桌交流。
3、想想這首詞的意思。
三、以四人為一小組,學生匯報各自的自學情況,教師巡視指導。
四、集體匯報交流。
1、檢查讀的情況。
2、檢查對詞語的理解情況。
3、檢查學生對這首詞的意思的理解。
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梅花孤獨地開著,漫無目的。已是黃昏時候了,梅花獨自含愁,更帶著些風絲雨絲。
梅花無意想要與百花爭春斗艷,任憑百花來妒忌吧。即便梅花凋零飄落,成泥成塵,它的芳香依舊不變啊!
五、細讀這首詞,品味思想感情。
1、反復讀這首詞,想想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2、請幾個同學描述所想象到的畫面。
3、試著畫圖。
4、結合背景,說說你體會到詞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p5。
六、指導朗讀并背誦。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七、拓展延伸。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三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能正確讀寫“卜算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3.了解詞的大意,感悟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謙遜的作風。
教學重點:
了解詞的大意,感悟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謙遜的作風。
教學難點?:
理解由于毛澤東和陸游所處的時代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審美情趣不同,所以詞的思想內涵具有的明顯的不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時間。
導入??同學們好!電視前的同學們,大家好!1,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七律《長征》嗎?它的作者是誰?你們誰能把這首詩背給同學們聽?2.今天,我們要學習毛主席的一首詞《卜算子詠梅》。(板書課題)3.關于詞,你們都知道哪些知識?對,卜算子就是一個詞牌的名稱。生背《長征》學生簡介詞、詞牌。
理解詞意1.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反復讀幾遍,把它讀熟練。電視前的同學可以先自己讀,再和旁邊的同學互相讀一讀。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這首詞的意思。?學生讀詞,交流詞意。
小結這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詞的意思。那么詞的題目是“詠梅”,這首詞贊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首詞,品味這首詞表達的情感。同學們再見!
第二課時。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時間。
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一課《卜算子詠梅》。誰愿意先來讀一讀這首詞。
練習背誦同學們,你們能不能試著把這首詞背下來?老師還給同學們播放這首樂曲,大家試著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邊的同學互相檢查背誦的情況。學生練習背誦。
作業????同學們回去后,在筆記本上自己默寫這首詞。喜歡陸游這首詞的同學可以自己讀讀,試著背一背。好,下節課再見!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四
1)雨娟(杜甫《詠竹》“雨洗娟娟凈”)。
2)虛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虛即我師“)。
3)香凝(吳文英《風人松》“香有當時纖手相凝”)。
4)如水(李白《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5)丹青、漢青(文天祥《過零汀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盈克(《左傳》“彼竭我盈,故克之”)。
7)民川(國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8)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9)香韻(崔道融《梅花》“香中別有韻”)。
10)如夢、夢如(蘇軾《也郊尋春》“享如春夢了無痕”)。
11)月桐(蘇軾《十算子》“缺月桂疏桐”)。
12)鴻飛(蘇軾《十算子》“鴻飛何復計東西”)。
13)芳菲(陳亮《水龍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賞,都付與鶯和燕”)。
14)嫣然、香飛(姜夔《念奴嬌》“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15)梅妝(歐陽修《蝶戀花》“呵手試梅妝”)。
16)月人(歐陽修《蝶戀花》“平林新月人歸后”)。
17)蘭舟、曉風(柳永《雨霖鈴》“蘭舟催發”、“曉風殘月”)。
18)怡年、福永(曹操《龜雖壽》“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19)荷風、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風送香氣”)。
20)雙燕、燕南(歐陽修《采桑子》“雙燕歸來細雨中”)。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五
復次放魚前韻答趙承議陳教授。
作者:蘇軾朝代:擾擾萬生同大塊,槍榆不羨培風背。
青丘已吞云夢芥,黃河復繚天門帶。
長譏韓子隘且陋,一飽鯨魚何足膾。
東坡也是可憐人,披抉泥沙收細碎。
逝將歸修八節灘,又欲往釣七里瀨。
正似此魚逃網中,未與造物游數外。
且將新句調二子,湖上秋高風月會。
為君更喚木腸兒,卻扣兩舷歌小海。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六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左車右并)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七
卜算子。
作者:柳永朝代:宋體裁:詞江風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云誰寄。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八
這是一首諧謔詞,分上下兩片,一問一答。上片之問,好似對酒的聲討;下片應答,又以放誕的言辭為飲酒作了辯護。
上片聲討飲酒,是因為飲酒誤事,主要是耽誤“寫書”,而“寫書”又直接關聯著富貴。杜甫說:“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題柏學士茅屋》),那么把“連宵”、“三日”乃至日日月月的時間都用來喝酒,到哪里取得富貴呢?我們要注意,杜甫用的是“讀”字,而辛棄疾用的是“寫”字。這一方面是說明讀書人的富貴之道,最終還要落實到“寫”上――考試要寫文章;考中了做了官要表達自己的意見,還要上書進言;即使是做個文人學者,難道“名”不是用著作來贏得的嗎?古人“三立”之“立言”,其中就包含著要寫文章、著述的意思。另一方面,詞人換“讀”為“寫”,是因為他對“寫”與“富貴”的關系有著很深刻的體會。這種體會,直接灌注到下片的“辯答”中,使下片在貌似魏晉風度的放誕中,充滿了詞人的痛苦與憤懣。
有。固然“札”和“書”都與一般的記載有關,但它們在以后的大部分時間里,都主要用作“公文”和“文件”之意。所以,讀到這里,就讓人不難聯想到辛棄疾自年輕時就不斷給皇帝或當權者寫的那些奏章、提議、意見――《美芹十論》《議練民兵守淮疏》《九議》《論盜賊札子》《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疏》,連同那些沒有名稱、沒有完整流傳下來的奏章。這些書、札,無一不凝結著作者的心血,無一不體現著作者對故土和百姓的熱愛,以及對趙宋王朝的忠誠。可是,它們又何曾引起南宋朝廷的注意與重視呢?不僅如此,南宋朝廷還屢屢排擠和打擊辛棄疾,頻繁地遷調他,更直接罷免他,致使有才有志的詞人于壯年時在家中閑居十年之久,而如今,又不知要在這期思渡畔“隱居”多久了!憤激至極的辛棄疾,將對朝廷的怨忿化作拋卻世情之語:“萬札千書只恁休,且盡杯中物!”
或許真如莊子所言,有用不如無用的.好:沒有那一腔的熱血,就不會有層層的壓抑;沒有過人的才智勇謀,就不會有種種的忌恨;沒有堅強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就不會有重重的打擊。可是,正如莊子是用“荒唐”、“偏激”、“謬悠”、“無端崖”之字眼來表現他的“辛酸之淚”一樣,當這些滿載著辛棄疾熱血、才華、信念的書和札促成他悲劇命運的時候,他只好以飲酒的放誕,來表達他對于世間不公的深深憤慨。
詞牌名簡介:
卜算子是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為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五仄韻。
詩人資料: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九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卻不能見你,你和我啊...同飲一江綠水,兩情相愛相知。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么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么時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癡戀情意。
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卻見不到你,共同喝著長江的水。
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樣,就一定不會辜負這互相思念的心意。
選自《姑溪詞》,作者李之儀。
已:完結,停止。
休:停止。
定:此處為襯字。
思:想念,思念。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著,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凈化了的通俗詞。
此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嘆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干;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系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寫到這里,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相通。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為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里反而成為感情升華的條件了。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
全詞以長江水為貫串始終的抒情線索,以“日日思君不見君”為主干。分住江頭江尾,是“不見君”的原因;“此恨何時已”,是“不見君”的結果;“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是雖有恨而無恨的交織。有恨的原因是“不見君”,無恨.的原因是“不相負”。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這樣新巧的構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凈的語言、復沓的句法的結合,構成了這首詞特有的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十
陌上雪銷初,才得江梅信。翦彩盤金院落香,便覺燒燈近。
樂事眼前多,春酒今年勝。好趁迎梅接柳時,滿引金杯飲。
二
碧瓦小紅樓,芳草江南岸。雨后紗窗幾陣寒,零落梨花晚。
看到水如云,送盡鴉成點。南北東西處處愁,獨倚闌干遍。
三
古澗一枝梅,免被園林鎖。路遠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趓。
幽思有誰知,托契都難可。獨自風流獨自香,明月來尋我。
四
灼灼一枝桃,粉艷天然好。只被春風擺撼多,顏色凋零早。
結子未為遲,悔恨隨芳草。不下山來不出溪,待守劉郎老。
五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六
山曉鷓鴣啼,云暗瀧州路。榕葉陰濃荔子青,百尺桄榔樹。
盡日不逢人,猛地風吹雨。慘黯蠻溪鬼峒寒,隱隱聞銅鼓。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十一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極目煙中百尺樓,人在樓中否。
四和裊金鳧,雙陸思纖手。擬倩東風浣此情,情更濃于酒。
我想象著伊人在熏風和煦之時,乘一葉精美的鳧舟,蕩漾在碧波之中,那倩姿與漣漣綠水相融;多么渴望在春風吹拂中與佳人在柳下做雙陸游戲,那該多么愜意呀!假如把東風請來,把自己深深戀情洗滌得更清純,使它比酒還醇香,比酒更濃釅。
透:春水清澈見底。
瘦:早春花枝嫩條、含苞欲放的倩姿。
極目:盡目遠望。煙中:煙霧繚繞之中。百尺樓:意中人所居的閨樓。
四和:一種香名,叫四和香。金鳧:指鴨子形的銅香爐。
雙陸:古代一種博戲的名稱,相傳是三國時曹植所制。最初只有兩只轂子,到了唐末。加到六只,叫做葉子戲。在中國已經失傳。流傳到日本后,稱飛雙陸,現尚存。
擬:假如。倩:請。浣:洗滌,此指消除的意思。
這首詞作于春季,春寒料峭之際,詞人獨坐。眼見春水通透,春意濃濃,百花欲放,不禁觸景生情,想象自己與伊人共賞春色的美好情景詞意大發而作。
此詞南宋·秦湛僅存的一首詞,詞題“春情”,全篇寫春日對所戀之人的拳拳思慕之情。
上片起首二句,以工整的一聯點季節、寫環境。“春透水波明”,以水寫春,是說春水已透,水波澄澈如鏡。透者,足也。“寒峭花枝瘦”,是說春寒猶在,所見之花有未開者,正是乍暖還寒時候。以“瘦’字形容含苞待放的花枝,真是恰到好處。《雪浪齋日記》云:“山谷小詞‘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極為學者所稱賞。秦湛嘗有小詞云‘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蓋法山谷也。”山谷詞這三句曾被認為“蛸健亦非秦(觀)所能作”(《詞林紀事》卷五引陳師道語)。秦湛此處學山谷,是也可稱得上“峭健”二字的。春光駱蕩,水波澄澈,給人以心胸暢快的感覺;而春寒料峭,花枝傲然挺立,亦給人以瘦骨凌霜的印象。所有這些,都流露出峭健的氣韻。
如果說起首用的是比興手法,那么“花枝瘦”三字非但是客觀地摹寫自然景物,而且也是觸景生情,興起詞人對所眷戀者的思念。因此到了三、四兩句渺渺茫茫,甚至有些捉摸不定。也許這瘦小的花枝幻化為他那戀人的倩影,于是他不自覺地極目天涯,想看到戀人曾經居住過的那座高樓。“天涯”,極言甚遠;“百尺”,極言甚高;四字雖很通俗,卻展示了一種虛無縹緲的境界。“人在樓中否”一句,點明所想者是他心目中的那個人。從語氣上看,他們相別已很久,別后也未通音信,因此彼此的情況都不了解。只一句自言自語的問話,便表達了他對所戀者無限深厚的情意。
上片歇拍僅僅提到他所思念的那個人,她的形象,她的行動,都來不及寫。過片二句便緊承前意,描寫昔日樓中相聚的情景。“四和”,香名,亦稱四合香。“金鳧”,即金鴨,指鴨子形的銅香爐。“雙陸”,古代一種博戲的名稱,相傳是三國時曹植所制。本置骰于兩只,到了唐末,加到六只,謂之葉子戲。其法中國已失傳,流傳至日本,稱飛雙陸,現尚存。詞人回憶當年樓中,四和香的煙縷從鴨子形的銅香爐中緩緩升起,裊裊不絕。他和那個女子正在作雙陸這種博戲,女子玩弄雙陸的纖纖玉手,使他歷久難忘。往日的甜蜜生活,女子的形象特征,同人只是在感情的抒發中順帶說出,自然而又妥貼,這比作專門交代要高明得多。
末二句則在懷人的基礎上集中筆力抒發急欲排遣、愈益濃重的愁情,并與起首二句相映射,“東風”者,春風也。首二句云春透波明,云寒峭花瘦,都是春風中景象。由此可見,詞人本有滿腹懷人之愁情,故欲出來潛賞春加以排遣,始見大好春光,胸襟為之一快;繼而見花思人,復又陷入更為痛苦的離情之中。“擬倩東風浣此情,情更濃子酒”,化景語為情語,設想奇警,把詞人當時矛盾心情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浣者,浣也、滌也。衣裳沾有污垢,可以洗滌,心靈染有愁情.也說可洗,此喻絕妙;而借以洗愁者,不是水而是風,此喻亦絕妙;院而愁未去,反而更濃,其濃又恰濃于醇酒,此喻更加恰當二有特色。
小詞自花間以至宋初,都偏于柔媚香艷;即使到了秦觀,也未脫盡綺靡凄婉的格調。秦湛不學花間,叵而從風格峭健的黃山谷那里繼承氣脈。這說明宋詞發展到他那個時代,已經產生較大的變化。此詞雖屬于婉約一路,然已注人剛健峭拔的因素了。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十二
信息資料:?。
1、搜集古今詩人的詠梅作品。?。
2、師生查閱1961年國內社會背景的資料。?。
3、分別查閱關于兩首作的賞析文章。?。
教學要求:?。
2、能夠創造性地處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動地與同學進行合作學習。?。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從梅花的高貴品質中受到人生觀、價值觀的感染熏陶。?。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豐富認知?。
1、由“你見過梅花嗎?你了解梅花嗎?”引入。?。
二、進行新課,了解背景,理解全詞。?。
1、根據學生的搜集的資料,引出課題,并結合學生舊知弄清詞牌、題目等。?。
2、啟發學生根據預習,提出問題。?。
3、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搜集的資料,小組合作,讀文研討。?。
三、匯報交流,明確理解,感情讀背。?。
1、指讀課文,互相評價。?。
2、結合自己小組喜歡的詞句,暢談學習收獲。?。
3、有感情練讀,教師相機指導,嘗試背誦。?。
四、鞏固練習,豐富積累。?。
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并試著說出這樣填的理由。?。
(?)的梅花?。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對照,激發興趣。?。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回顧舊知,創設學習情境。]?。
[巧妙布疑,誘發學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學讀,理解研讀。?。
三、交流研討,促進理解,個性表達。?。
2、學習小結。?。
四、深悟情感、創意表達。?。
2、成果展示,相互評價。?。
五、感情讀背,升華理解。?。
[有余力的學生可選擇陸游的詞作來進行讀背練習。]?。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十三
嬌軟不勝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風,翦出鵝黃縷。
一種可憐生,落日和煙雨。蘇小門前長短條,即漸迷行處。
新柳的形態嬌柔瘦弱,柔嫩的柳絲像嬌弱的女子一樣無力垂下,怎么能經受住春風的舞動。二月的春風年年多事,將柳枝吹成鵝黃的顏色。
同樣是垂柳,在夕陽西下的岸邊,朦朦朧朧的煙雨中卻更加憐愛。錢塘蘇小的門前那青翠的柳蔭,枝繁葉茂,迷離朦朧,讓人浮想聯翩。
多事二句:謂二月春風將柳枝吹成鵝黃色的絲條,唐賀知章《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可憐生:猶可憐。
生,無意。
蘇小:即蘇小小。蘇小小有二,且都為錢塘名妓。一為南朝齊人。
古典詩詞中楊柳被賦予了多種喻義,但多是借以抒發艷情,或是表達離愁別緒等等。本篇雖題作“詠柳”(一作“新柳”),可實際上作者別有寓托。有人以為是用象征的手法,借詠柳來寫一個年方及笄的歌女。此可備一說。這首小詞用筆空靈清麗,雖刻畫,但不傷其神理,誠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斯是妙絕。上片側重描畫弱柳之形,但已是含情脈脈。下片側重寫其神韻,結處用蘇小之典,更加迷離深婉,耐人尋味。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十四
昨日重陽樓上飲,人人都把詩求。
歡聲笑語賦詩流,舉杯同祝賀,席散友情留。
四十余年如做夢,無成一事東流。
鬢間斑白似深秋,憶回皆往事,結束已燈休。
臨江仙打工行文/白山黑水。
千里江河流大海,人生忙碌盈盈。
辛辛苦苦進豐城,每天需早起,夜戰有天明。
早晚欣賞秋美景,碧波清澈天晴。
青山綠水小舟靈,人生需努力,海納百川情。
臨江仙離家文/白山黑水。
九月暮秋天愈冷,花黃霜白煙斜,白山腳下有人家。
舉杯喝董酒,桌上少孩娃。
落葉翩翩低飛舞,前天回后離家。夫妻雙出闖天涯。
人生忙碌苦,苦盡臉開花。
臨江仙(重陽)。
昨日重陽樓上飲,人人都把詩求。
歡聲笑語賦詩流,舉杯同祝賀,席散友情留。
四十余年如做夢,無成一事東流。
鬢間斑白似深秋,憶回皆往事,結束已燈休。
臨江仙(醉酒)。
月下歸來人酒醉,船中燈火通明。
趔趔趄趄踏中行。月中瞇眼走,一腳踩船傾。
濕透全身爬上岸,樂翻船上人盈。
難當羞愧竄低棚。關門拒露面,再也不杯擎。
臺上樂聲高,臺下難歡笑。辭賦之鄉獎狀拿,誰領功勞到?
奮戰一整年,汗水隨煙耗。歌賦詩詞晝夜寫,結果真搞笑。
問安文/白山黑水。
中秋十五月圓圓,
海外思鄉淚難干。
玉兔遙約稍口信,
天涯游子問親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十五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幻燈片課件。
一、?導入。
對今天,我們學習《卜算子?詠梅》這首詞,讓我們通過對詩詞的學習,走近毛澤東,了解他偉大的胸懷,學習他偉大的思想。
三、?掌?握生字與詞語、盡量結合詩句的意思談。
四、理解詩句的意思。
1、交流第一段:風雨剛剛把春天送回來,飛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來到。已經是冰封雪凍最寒冷的時刻,懸崖邊上還盛開著俏麗的梅花。
2、指導感情朗讀這一部分。
3、同學們自己或者小組準備第二段詩詞解釋:?????。
梅花雖然美麗,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為了向人們報告春天到來的信息。等到百花盛開的時候,她將感到無比欣慰。
討論:梅花的特點——凌寒獨放、俏不爭春、樂觀謙虛來討論交流,領悟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與開闊的胸襟,從而滿含激昂贊嘆之情讀出梅的風姿,梅的品格。
五、感情朗讀、背誦總結。
這首詞是毛澤東讀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同題詞后寫的。陸游的原詞是他堅貞不屈的品格的寫照。
讀一讀,比較一下異同點。
這兩首詞,雖然寫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澤東和陸游所處的時代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審美情趣不同,所以詞的思想內涵也就明顯的不同。
感悟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謙遜的作風?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贊頌的梅花不畏艱難險阻、凌寒獨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在讀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
欣賞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課后延伸: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把詩詞朗誦用錄音機錄下來,同學之間相互欣賞,激發學生誦讀和積累毛澤東詩詞的興趣。
板書:
:?。
卜算子的讀后感(熱門16篇)篇十六
風雨送人來,風雨留人住。草草杯盤話別離,風雨催人去。
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
譯文翻譯。
是春雨送人來,也是春雨留人住,離別的宴席上匆匆話別,又是風雨催人離去。
淚眼就不曾流干,眉頭凝結著愁緒,明日相思時不要上高樓望遠,樓上有幾多凄風苦雨。
注釋解釋。
草草:匆忙倉促的樣子。
杯盤:指飲食。
晴:這里指日日流淚(雨天)從來沒有停過(晴天)。
眉黛:指眉,因古代女子以黛畫眉。
明日:明天。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約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前后,詞人看見男女離別的場景,受到感觸故創作該詞。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寫男女相聚又相別的詞。作者巧妙地將風雨貫穿全篇,并讓它起著聯系人、事、情的樞紐作用。人來,是風雨送來的;人住,也是風雨留下的。來,固高興;來而能住,更令人高興。中藏曲折,切勿看作直筆。
前二句對風雨的感謝之情,可于言外得之。原以為風雨不停,人便不會走,可是萬沒想到:“草草杯柈(盤)話別離,風雨催人去”。“杯盤”,以簡馭繁,借指飲食。“草草杯盤”,既有飲食簡單意,也有準備此飲食是急匆匆意。看來這是在一次特殊情況下的相聚,她很快就知道了馬上還須分別。由“來”而“住”而“話別離”,都是在極短時間發生的,而這未停的風雨也從有情變為無情了。這里用了一個“催”字,暗示她心態的變化,由愛風雨而恨風雨,這是她此刻獨特的感受。沈祥龍云:“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數語曲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致”(《論詞隨筆》)。詞看淺白直露,表現女主人的初則喜風雨(“來”),繼更喜風雨(“住”),終至恨風雨(“去”),很有層次,跌宕多姿,曲折含蓄,細加尋繹,韻味無窮。
下片正面寫別離。喜極生悲,事出意外,現在他真的被“催”著要走了!“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前句“淚眼”與室外大自然界的雨巧妙相聯,天未放晴,雨聲淅瀝,猶如人的眼一直在滴淚。古人以黛描眉,故稱眉為“眉黛”。喜眉俊眼,那是當人“來”還“住”的時候。如今人去,眉黛緊蹙,愁又(“還”)聚到了一起(潛臺詞是:猶如未來時)。古人寫人的愁情,多用筆在眉黛上。如梁元帝《代舊姬有怨》:“怨黛舒還斂,啼紅拭復垂。”萬楚《題情人藥欄》:“斂眉語芳草,何許太無情。”史達祖《雙雙燕·詠燕》:“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等。一結宕開一層,別出新意:“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一般常情是送行者囑咐行人,從漢樂府以來便如此:“念與君離別,氣結不能言。各各重自愛,遠道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范云《送別》:“望懷白首約,江上早歸航。”謝氏《送外》:“此去唯宜早早還,休教重起望夫山”。韋莊《菩薩蠻》:“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等。今則反其道而行之:“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這是行者囑咐送行者。“明日”意為你想我,希望你不要上樓,明天會仍有風雨,會更引起你的惦念。深一層說,“明日”指分別以后,即日后。因為你會記得我們是在風雨中相逢,風雨中杯盤飲食,又在風雨中分別的情景,“往事浮心頭”,你會更難過,因此以后莫到“多風雨”的樓上。殷殷致意,一往情深。
詞四處寫到風雨,并以風雨起,風雨結。首尾呼應,主體的情與客體的風雨如魚得水,融溶諧和,意境渾然,不知何者為景何者為情了。“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此詞可以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