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300字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一
只想論蘇東坡交友,每到一處,他總能圍攏一大批好友在身邊,甚至到了一天沒有客人就好像不舒服似的。
一、幕后聽言
蘇軾曾對他的弟弟子由說過這么一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是一個天才,自小在祖父和父母親的家庭熏陶下成長,再加上他自己杰出的天賦、過目不忘的才能,他若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他又是一個天真的天才,認為天下人人都是好人,不管官場爾虞我詐、阿諛奉承,他只憑著自己的心與人交往,天真得沒有一點心機。可喜的是他有一位精明且又自知之明的妻子,在他初嘗做官的感覺而不夠老成熟練時,做妻子得便從旁提醒他,警告他;在蘇東坡與來訪客人談話之際,她就躲在屏風后面屏息凝聽,然后將自己對客人得判斷告訴蘇東坡,讓他交往的時候注意;她還警告丈夫提防那些過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要提防丈夫認為“天下無壞人”的前提下所照顧的那些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速交的友情靠不住。
這種速交的友情在蘇軾身上體現的不是很明顯,真正得以踐行的是王安石。司馬光曾評價王安石“為人不甚壞,其過端在剛愎自用”,蘇軾也評其文章曰“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是以林語堂稱王安石為“拗相公”,很貼切了。其實,真正不善的的確不是王安石本人,而是他身后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出賣王安石的呂惠卿,兩面人鄧綰,母喪不奔的李定。這些人是名副其實的小人,得志便猖狂。由此可見慎交友的重要性。
二、子由、朝云
蘇東坡與其弟蘇子由,是完全迥異的兩個人。子由高大,豐滿的圓臉,兩頰附近松肉很多,個性沉穩、實際、拘謹、寡言,為人可靠;東坡健壯結實,骨肉勻亭,尤其有一個敏感活動、強而有力的嘴唇,性格爽快、開闊、好辯、天真、不辨后果。在文學風格上,林語堂講東坡像寫小說的威廉·詹姆斯,而子由像寫心理與哲學性論文的亨利·詹姆斯,但實際上兩人卻是反著來的。兩人性格的不同也注定了他們在仕途上坎坷遭遇的不同。在我看來,蘇軾和蘇轍兩人的關系毋寧說是兄弟,不如說是朋友。兩人政見相同,不會出現王安石與其弟王安國、王安禮政見對立的局面;兩人不管身居何地,或近或遠,都會心里掛念著對方,互通信件,互抒肺腑;在路過對方所在地時會前去敘舊,家眷不方便照顧時會托給對方。朋友好到一定程度如親人容易做到,但親人到什么程度才能成為朋友甚至知己卻不得而知。
對于蘇東坡來說,除了他的弟弟子由,還有一位知己——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并不是一些人所說的跟他又某種關系而娶來的歌妓,朝云在十二歲時被蘇東坡的第二任妻子——其前妻的堂妹——買來當丫鬟,她是在進入蘇府之后才開始學習讀書識字、唱歌跳舞的。朝云是一個天資聰慧的姑娘,她仰慕蘇軾的才華,向往他的精神世界,在服侍了蘇夫人幾年之后,便升為了蘇東坡的妾,這在宋代極為常見。朝云是東坡的知己,她能夠說出東坡“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無論東坡調到多么偏遠惡劣的地方,她都能始終如一地追隨他,陪他顛沛流離。知己,就要有共同追求的目標,子由與他是政治好友,朝云與他則是仙道生活的好友。東坡稱朝云為“天女維摩”(意為一塵不染),她信佛,也對道家長生術感興趣,她樂于行善,兩人曾一同創建了放生池。真正的朋友、知己是能同甘共苦,王朝云做到了。
三、文學藝術摯友
蘇東坡是一位天才,更是一位全才。他的“全”表現在詩文的集大成;書法繪畫多為人稱道;對建筑情有獨鐘;對做菜、釀酒、制墨、瑜伽等多有研究。在這些方面,他比在政治上更能教到摯友。在詩文上,有“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四人與陳師道、李廌并稱“蘇門六君子”,他們在詩文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蘇軾的影響,成為繼歐陽修、蘇東坡之后再文學上頗有成就地一群人。在藝術上,尤其表現中國筆墨歡愉的情趣上能夠獨創一派,他最喜歡的消遣是他的“戲墨”之作,他創了有名的墨竹,也和年輕的藝術家米芾共同創造了以后再中國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風格的中國畫。米、蘇、李(李公麟,也即是李龍眠)稱為宋朝三大家,將詩文藝術合二為一的時間當屬有名的“西園雅集”,十六位名家聚會于駙馬王詵的庭院中,其中就有蘇門四學士、宋朝三大家、蘇子由等人。說到繪畫,尤其是畫竹,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畫竹名家文與可。二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之處,東坡認為文與可是“襪才”,談其“初不自貴重”,將“持縑素而請者”,這樣一個人卻與東戲謔往來,常畫墨竹以贈。東坡有一股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已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四、漸不為人識
“烏臺詩案”之后,蘇東坡被貶到了黃州,由于情勢所迫,要一變而為農夫了。他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務農,自稱“東坡居士”,建雪堂宴請賓客,種草木,辟果園,筑水壩,建魚池,在這個過程中,與鄰人、甚至當地的太守也因佩服他而愿與他交好。不光此地,蘇軾被貶的杭州、惠州、儋州太守,也為他的正直折服,像儋州太守詹范、博羅縣縣令林抃都成為了他親密的朋友。廣州太守王古接受了蘇軾建醫院、引水防洪的建議,后卻因“妄賑災民”而免官。在黃州,有一個馬夢得,在來黃州之前便已經追隨蘇軾二十年,信任他也崇拜他,蘇軾曾在詩中嘆息:“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蘇軾的魅力是值得這份追隨和忠心的。
一個天才詩人成為了農夫,是詩人之幸,亦是農夫之幸。
他可以化枯燥為有趣,化坎坷為達觀。他曾說,失去認識時間美好東西的人,才有福氣。他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與漁礁為伍;穿農人短褂子日日橫過黃泥板,喝醉后不是小睡就是哼唱《黃泥板詞》(一首流浪漢狂想曲);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句子重組,照民歌唱出,自己打著拍子和農夫一起唱;在田間農作的`空閑時間與農夫閑聊。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沒有架子,以至于往往被醉漢東推西攘或粗語相罵,他卻“自喜漸不為人識”。
蘇軾曾說過,“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閑散難。忍痛易,忍癢難。人能安閑散,耐富貴,忍癢,真是道士之士也。”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聚龍這么多好友在身邊,那才是真正的大哲。
五、雞犬識東坡
之前講過蘇東坡對建筑情有獨鐘,除了能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夠用這項技術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的稱贊,由此,他成為了百姓的朋友,形成了“雞犬識東坡”的局面。
林語堂在此書中說,“我簡直不由得要說蘇東坡是火命,因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處,不是憂愁全城鎮的用水,就是擔心運河和水井的開鑿。”陜西旱像出現,他想盡辦法為農民求雨;洪水到了徐州,他主持修建防洪工程,洪水撤退,他又建造“黃樓”以防水;在杭州,他改造運河以防淤泥,暢交通,建水庫,以解決杭州人的用水難題,這些都甚有成效。除了治水外,他還關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那些“在王安石創設的那無邊舊債的荊棘里玩他們狙擊黎民百姓的游戲”的人相比,蘇東坡由不得人們不去敬仰他。在百姓看病方面,他在密州時曾采用抄藥方等零星的方法,在杭州時建立了一支最早的公立醫院——安樂坊,在廣州也創建了公家醫院。在解決慘無人道的溺嬰問題時,他給太守寫了一首言之灼灼感人至深的信并且建立救兒會。在解決百姓饑饉的問題上,蘇東坡一次又一次上奏章,請求廢除王安石新政中危害百姓甚重的青苗貸款,請求撥糧以預防饑荒,他單槍匹馬只身奮斗,還總是遭到小人的阻隔,在對抗官僚的長期作戰中,曾寫信給好友孔平仲說:“嗚呼,誰能稍助我乎?”他為了百姓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讀之讓人心痛心酸。
我說過,政治讓我憐憫,憐憫的對象便是這個身先士卒的蘇東坡。
六、僧道為友
我們常說蘇東坡是將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學大家,這就說明他與官場、僧人、道士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了。關鍵是就算與僧道交往,蘇東坡也能與他們成為最要好的朋友。
在僧人中,有佛印、惠勤、參寥與他關系最好,佛印風流瀟灑,與蘇東坡之間常有互相娛樂之事;出家人自由游蕩、寺廟為家的習性,讓參寥可以陪伴蘇東坡以解憂。在道士中,死而復生的喬仝常為他送別,但最神奇的要數道士吳復古,他簡直就是一個幽靈一樣的人物,不管蘇東坡被貶謫到什么地方,總會有他的影子,他的出現也給了蘇東坡一點安慰。與僧道為友,讓蘇東坡的交友歷程又得到了一次升華,在其人格魅力上也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七、對待政敵
他是政治上天真的孩童,屢受迫害和打擊;他是詩文上杰出的才子,奮筆疾書痛斥奸邪。而他的敵人總是巧妙地將二者聯系起來,從詩文中找茬治他的罪,最嚴重的便是“烏臺詩案”。他們甚至在蘇軾上書皇帝的謝表中尋找大不敬之語,這些人,每天閑的沒事干,就以“為蘇東坡的詩作注疏”為畢生一大“事業”,可謂是“易進如蛆蠅,腥膻所在,瞬息千萬”。蘇東坡——或者說反對新政者的頭號政敵——王安石在因為小人出賣、一個看門官吏鄭俠獻畫而被罷黜,成為了一個疲憊頹唐的老人時,蘇東坡還不忘去看望他,并且樂于和他討論詩與佛學多日。還有一人名章惇,曾是蘇東坡故友,曾在蘇東坡遭受“烏臺詩案”被貶后勸他改過自新,但這是個心胸狹隘的人,只因皇太后攝政期間他遭監禁,所以皇太后甫一去世,他便如惡魔般瘋狂地向元祐大臣報仇,并且將舊日的狐朋狗友召還予以重位,荼毒百姓,混亂朝政,與王安石的放逐政敵相比,簡直時慘無人道,甚至還上書建議掘司馬光之墓,鞭其尸體,幸而皇帝還未愚昧到準其揍折。這人對蘇東坡兄弟更是苛刻無情,將子由逐出官舍,在子由租借民房時又控告他借用官勢搶租民房。對蘇東坡,將他一貶再貶,從惠州到儋州再到海南島,可謂費盡心思。章惇的兒子后來想拜訪蘇東坡,又害怕蘇東坡會向他父親尋仇,于是寫信試探,蘇軾回信中言他與章惇“交情固無所增損也”,又說“但已往者,更說何益”?就這樣云淡風輕地解除了章惇兒子的憂慮。這封信竟會讓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圣法蘭濟點頭稱贊,正是“不管何處,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復興。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隨之腐爛了”。
對于政敵的態度,更加體現了蘇東坡一塵不染的良心,“不管遇到何等難題,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誠勇敢之態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諸天命。”
八、太后恩寵
蘇東坡總能得到歷朝皇后的庇蔭,在他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在他退隱之時,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勢;甚至在他一生中較晚的歲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攝政事,他就客死蠻荒了。在他外放或貶謫期間有很多需要國家援助的措施,太后都予以批準,太后是蘇東坡的伯樂,有此伯樂,千里馬才能馳騁千里,有所作為。
“人的心靈活動可以脫離自己而成為自己的觀察者,在更微妙的階段,心靈以旁觀者之身,可以觀察到兩個思想之間的空白。最后階段,在心靈里一無所思,而能察覺比較微妙的次原子物質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與自我的觀念。”這是蘇東坡練瑜伽所給他帶來的心靈感受,其實也正是這種感受貫穿了他的整個交友歷程,一個能自己面對自己的人,還有什么理由不能坦誠地面對他人呢?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300字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二
作者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存心給他寫本傳記的念頭,已經存在心中有年。那時作者希望寫一本有關蘇東坡的書,或是翻譯些他的詩文。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全書概要:
卷一——童年與青年
蘇東坡在兒時和弟弟蘇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蘇東坡更是第一次應試就中了高第。蘇東坡的妻子也很賢惠。父親也終于金榜題名。
卷二——壯年
蘇東坡在朝為官,反對王安石變法,盡力挽救彌補,可惜被貶。被貶期間,信奉了佛教,注重了養生,滋潤靈魂。
卷三——老練
蘇東坡年輕時的火氣已無,只剩下安靜平和的心態。兩耳不聞窗外事,與朋友對酒當歌,生活順心如意,倒也滋潤。后來重新當朝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變法的后遺癥。
卷四——流放歲月
蘇東坡的一生終于了盡,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點評:
摘抄:
蘇東坡此人,是不可預測的。在詩的開端,習慣上總是出之以輕松自然,隨之用一兩個歷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誰也不知道會有什么出現,詩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有時,他筆下寫出雖不相連貫的東西,卻構成了驚人的妙文;一首毫無用意的歌,記載剎那之間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變為苛酷、為諷刺、為育有深意的譏評。他不愧為詩文大家,動氣筆來,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止”。他的風格是屬于那全任自然一發不能自已的一類。
點評:
蘇東坡輕快、開闊、好辯、天真、不顧后果、直言無隱、玩笑戲謔,沒有什么禁忌。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畫下,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蘇東坡詩歌的放蕩不羈,豪放自由。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他的詩歌,很難找到固定情調,他總是隨意的發揮,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來。
評價:
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蘇東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個天才的詩人、詞人,然后就沒了。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才了解到我的`觀點原來是這么的淺顯。蘇東坡的文章雖然名揚天下,但是仕途坎坷艱辛,四次被貶,屢遭迫害。但是他卻始終不改他樂觀爽朗率真的天性。這“真”使他心中無所牽掛,胸懷坦蕩,雖累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他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氣,讓所有騙他、在背后說他壞話的陰險小人自愧不如,只能以貶官的方式貶離蘇東坡,卻暴露了他們自己的齷齪。在黃州,在嶺南,在海南島,不管環境多么艱苦,他都能苦中作樂。“酒足飯飽,倚于幾上,白云左繞,清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人。”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與灑脫,有過之而無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陽光!
在官場上,他是勇敢的戰士,治病的醫生。譴責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張廣開言路,廢止青苗貸款法,他單槍匹馬向朝廷之腐敗無能進軍,無情抨擊“官官相護”的虐政。這樣敢于為了百姓而戰的人,在那個亂世真的不多見。
如果你沒讀這本書,你永遠只記得宋朝那個“蘇軾”名字,卻不會記起他真正的這個人和那個一心報國的“蘇東坡”!
說話需要謹慎當心,切不可向一切人談論自己的心事。也不要一發現什么不對,就像在飯菜里找到個蒼蠅一樣,非要唾棄不可。要了解說話的對象,不能跟所有人都暢所欲言。否則就有可能像蘇東坡一樣,空有自己的才華,卻無人幫忙施展,還要一次一次關入監獄。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300字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三
若要我說,歷史上有幾個曠世奇才?我想恐怕不多,而蘇東坡絕對算是其中之一。因為他是一位集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哲學家,煉藥師等為一體的全才。
就是這么一個多才多藝的全才,理應受到周圍人珍視他,景仰他的蘇東坡卻被朝廷一貶再貶,最后只好謫居荒蕪的海南島,永無翻身之日。這真是天妒英才。只怪蘇東坡偏偏生活在一個君主昏庸,小人當道的黑暗時代,以致于他才華橫溢卻無處可施。蘇東坡晚年被貶到惠州時曾經修筑過兩座橋,曾建議過當地政府依谷價公平地對農民征稅,曾修建水管引山泉到城中……他被貶后利用自己的才能為百姓辦了許多實事。但是有一天蘇東坡寫下了兩句詩描寫春風中酣美的午睡,表達自己的閑心。這首詩卻被章惇看到了,便又把他貶到了更遠的海南島。我看到這兒,在感嘆他命運坎坷的同時,不禁幻想蘇東坡如果生活在盛唐時期,那他一定是身居要職,
可是,深受迫害的蘇東坡卻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他雖然無能為力,但他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什么,似乎他也從來沒有怨恨過誰。蘇東坡把道家的豁達詮釋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豁達讓他即使被貶在外是,也不改樂觀的天性。他是一個在被貶到海南那種蠻夷之地后,還能說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么曠達的話的人。又怎能不讓人敬佩呢?蘇東坡此時就好比是像道士一樣清閑,他早已無心追名逐利,與農民相居每天以閑談為樂。退去凡塵。自在輕松。
但是迫害他的當權小人當然不會這樣放過他,聽說蘇東坡住在官舍里,受太守張中優待,于是,就將張中革職,把蘇東坡逐出官舍。蘇東坡被迫住進了一棟簡陋房子,他五月給朋友寫信時還說:“置之不足道,聊為一笑而已。”不久以后,蘇東坡閑暇時還觀察小蟻,覺得“此事甚妙”,于是“與諸友人小飲后記”。蘇東坡全然不把貶謫當懲罰。而正是隨緣自適的蘇東坡讓章惇和他的.其他敵人傷腦筋,因為似乎沒有什么能讓蘇東坡傷感的。
唯一能讓蘇東坡難過的也只有親人的離別了,在堂妹去世是,蘇東坡寫到自己是“此心如割”。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王朝云過世,蘇東坡痛心不已,按她生前的要求將其安葬在西豐湖邊,不就蘇東坡寫下了《悼朝云》,句句真切。為她念誦小乘佛經,為她超度。而蘇東坡最愛去的西豐湖,如今也不忍心再去了。他的悲傷讓我明白了蘇東坡不僅是豁達的道人,快樂的天才,還是一位癡情的詩人
蘇東坡是一位偉大的曠世奇才,他的偉大不僅僅偉大在他的各項全能;他的偉大也不僅僅偉大在他屢遭迫害卻仍樂觀開朗;他的偉大更偉大在他比其他文人墨客更有豐富的感情。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300字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四
在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我對于東坡先生的了解僅限于他的詩詞,他遭遇的烏臺詩案和他對弟弟子由深厚的情感。
盡管了解不多,但并不妨礙蘇東坡在古代熠熠生輝的詩詞大家中,成為我心目中最喜歡,最佩服的那一位。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多角度地了解這位在我認為是最具成就的大文豪的人生際遇,就這樣,林語堂先生撰寫的《蘇東坡傳》在一次很偶然的經歷中進入了我的視線。
那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雨天。我沒有帶傘,猝不及防的暴雨讓很多像我一樣沒有帶傘的人躲進了附近的商業城。進去后我發現里面有一家高大上的實體書店,內心歡喜。想著既然暫時走不了,又不趕時間,索性就進去隨便看看。沒想到我和《蘇東坡傳》的緣分就這樣到來了。當時的我徑直走向它,看到書籍干凈而典雅的封面,我有些驚喜。于是小心翼翼地捧起這本書,翻開它的目錄,就那么隨便瀏覽了一個小片段,便欲罷不能了。
書中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極為深刻。
一句是蘇東坡對弟弟子由說的那番自我評價,可以說極具特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經歷了烏臺詩案,經歷了官場中的起起落落,經歷了人生中太多的不如意事的東坡先生,竟然還能輕松快意地說出這樣一番話,似乎所有苦難的經歷與己無關一般,不能不令人驚嘆!經歷了這么多風風雨雨,還能如此笑對人生,對生活充滿了信心,這是一種怎樣豁達的心胸?我想,從開篇中林語堂先生對蘇東坡先生的評價就可找到答案。
這就是第二句話。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閱遍世間人情冷暖,無論是順境逆境,他始終都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人們都說,一個人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他自己,但這話用在蘇東坡的身上,似乎完全不合適。
每一次人生變故,對東坡先生來說,都會站在人生新的高度。詩詞的造詣不需多說,令人贊嘆的'是他在詩詞之外給人帶來的驚喜。被貶黃州,他發明出香飄千年的名菜——東坡肉;流放海南,又創制出流傳至今的“東坡笠”;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構筑并修建了后來的“蘇堤”,后成為西湖十景之一……詩詞大家、美食家、時尚設計師、工程師,各種頭銜放在蘇東坡一人的身上,毫不夸張。人生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不同身份,不同成就的蘇東坡,我也才真正明白了《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真正含義。短短幾個字,詞人就將自己的人生際遇像包餃子一樣,所有的花紅柳綠、風雨雷電包含在里面,蘸點醬油,蘸點醋,笑著將一切吃下肚去。
對于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別說人生數次起起落落,哪怕只有一次,可能早就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甚至活下去的勇氣。僅憑這一點來說,東坡先生早已令我仰望。
如今正處在人生低谷的我,每當心緒煩亂,或者夜不能寐時,就會翻出這本書,細細品味其中的某些章節,頭腦中所有的雜音便都不存在了,猶如我第一次偶遇《蘇東坡傳》這本書那一天的情形一樣。任憑外面疾風驟雨,但手捧《蘇東坡傳》,整個世界都春暖花開,風和日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