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介紹春節風俗遠安的春節風俗篇一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里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胡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胡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胡子爺爺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后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春節的傳說三:爭花治天下
在陜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傳說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苯枭塘康目兆?,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比鐏矸鹦难鄱啵c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借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介紹春節風俗遠安的春節風俗篇二
在閩南一帶,按農歷算每個月都有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它的來源和民間傳說,祭拜活動更是盛行,春節更是如此,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閩南人春節過年風俗,歡迎大家閱讀。
閩南人過年基本上是從臘月十六“尾牙”(福建舊時稱改善伙食為“做牙”,而“尾牙”則為最后一次做牙)這天開始的。一直到元宵,整整一個月,過年“過”翻天。前期是預熱階段,比如置辦年貨,祭拜灶王爺等。轉入除夕,就熱鬧起來了。除夕之夜,閩南稱之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今年就是“二九暝”)。家家在天色未晚前準備好“春飯”等供品?!按猴垺本褪窃谑⒌眉饧獾拿罪埳喜迳霞艏埖拇鹤?。在閩南話中,“春”與“?!敝C音,表示“年年有余”。在大門后,還要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意味著又長又甜,家運吉祥。
一到臘月二十四這天,民間傳說這些供在家里的神仙們就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本年度的“工作”,閩南人把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稱為過小年,并會舉行比較隆重的祭拜儀式,恭送這些神仙上天去做客,直到正月初四這天這些神仙才會重新回到家中,為人們送來新年的財運并保平安。
說完了拜天公、拜年的閩南風俗,再說說閩南人的除夕夜的團圓飯是如何吃的。除夕夜的團圓飯在閩南被貫以一種特殊的稱謂叫“圍爐”,記得小時候吃年夜飯時,在桌子的正中央都要擺放一口特制的火鍋,中間有個煙囪,里面放置木炭,這種火鍋在一些地方今天還在沿用,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電火鍋和液化氣火鍋,但使用新式的火鍋卻少了幾分年味,因為使用老式的火鍋所散發出來的那種香味是新式火鍋所代替不了的。
閩南人對于“圍爐”即年三十晚上的這頓飯是特別的重視,并且也比較講究食物的名稱和搭配,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但所選擇的食物一定要有特別的意義。餐桌上一定要有魚,那叫年年有余(魚),吃魚頭預示著來年“富饒饒”(閩南地方方言),要有甜芋泥,因為芋與富裕的裕同音,還要有蚶,蚶的殼類似于古代的銀子,有金銀萬兩的象征,一般是在圍爐快結束時吃的,這種海產不需要要蒸煮,只需用開水生燙一下即可,要是拿去煮就失去了新鮮性,不好食用了。
在閩南人年夜飯的菜譜里帶有普遍性的菜肴還有:“海蠣煎,鮮帶魚,紅鱘(螃蟹)、對蝦、芋堡……等等。佳肴配美酒,美酒當然也是少不了的,圍爐時一般選用茅臺、五糧液或劍南春。圍爐前要在大門口燃放鞭炮,然后緊閉大門晚宴開始,圍爐時,家中的下輩要先向長輩敬酒并送出祝福,盤中的菜即使再好吃也不能吃得一點不剩,至少要留下一點在盤底,在圍爐的過程中不可以打破碗、湯匙等,因為那是不祥的象征。
圍爐結束后,大人們開始給小孩派發壓歲錢,發紅包也有講究的,如果是己婚的人向未婚的人發紅包,則要發雙份的,即發兩包,如果發紅包的人是未婚的,則只能發一包,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大的給排行小的發紅包,輩份高的給輩份低的發,己婚的給未婚的發,所以最劃算當屬在家中排行最小。
圍爐結束后,打開大門,放鞭炮,然后才可以出去玩,但大多數人不會出去,一般是在家里陪伴父母泡茶、聊天。這樣大年三十就算過去了,到了大年初一,無論大人小孩都要起早床,換上新衣服,出門去向親戚長輩們拜年,初一早上的早餐也比平時特別,是用糯米煮的甜稀粥,粥中放紅糖、紅棗、桂圓等,這種甜稀粥按閩南的方言說叫“米糕粥”,同時如果有客人到訪,還要敬上一杯放有紅糖的紅棗茶,然后才喝鐵觀音茶,閩南的茶道是聞名遐邇的,每家每戶在過年時都備有小包裝的上等鐵觀音茶,配以沸水泡之,其香、色、味俱佳。
大概的意思是:
初三就可以睡早床,
初六舀稀飯是說過年時人們常常大魚大肉,過于油膩,到了初六這一天就要歸于平常,吃點稀飯等素食用于調節飲食,以利于身體健康。
初七摸、初八摸這句話如果不是閩南人就沒辦法理解了,可能還會以為是搓麻將呢,其實不然,初七和初八是為初九祭天公做準備工作,小時候在閩南過年,大人們都要用手工制作很多年糕,這些年糕絕大部份是用糯米為原料做的,分為兩種,一種叫“粿”另一種叫“龜”,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粿”是無餡的,一般做成圓形,要多大有多大,主要看蒸籠的大小,“粿”一般是用米漿來作為原料,蒸熟后在最上面一層涂抹一層生油,然后在正中央貼上一張剪成圓形的紅紙,以示吉祥。另一種年糕叫“龜”,有餡,一般是用炒花生攪碎后加上白糖加工而成,與花生湯圓的餡類似,“龜”一般作成巴掌大小,包好后用專用的木模印在年糕的表面上,花紋就是以龜殼的樣式為參照的,所以閩南人把這種年糕稱為“龜”,寓意健康長壽。“龜”制作好后,在底部放一張竹葉,材料類似于端午節包粽子時的竹葉,在葉片與年糕之間也要涂抹上一層薄薄的油,以防粘住鍋底或蒸籠。
初七、初八這兩天除了制作年糕外,還要準備一種叫壽桃的食物,其方法和材料與做饅頭沒什么兩樣,只是外形上比較講究,要仿做成桃子的形狀,并用紅紙將其染上紅色。閩南的民間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壽桃祭拜為其慶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說法。拜天公一般選擇在初八晚上,家家戶戶會在這天晚上舉行盛大的朝拜儀式,以乞求在新的一年里福運高照,家人平安,事業昌隆。這時還會焚燒一些紙錢還有一種叫“補運單”的紅紙,上書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拜天公的供品一般選擇三牲(豬、牛、羊)或以雞代替其中一種,另外鮮花、水果、柿餅、桂圓干、紅棗等也是必備之品。
到了元宵,閩南人的春節喜慶氣氛又到了一個小高潮?!霸潯庇址Q為“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按照閩南地區的風俗習慣,元宵節的活動要持續三天,正月十四的晚上最具閩南特色的民俗踩街活動拉開了“鬧元宵”的序幕。
在閩南春節的熱鬧氣氛非常的濃厚,尤其是元宵節,我們閩南又稱為小過年,除了春節以外,元宵節是很重視的,掛花燈,猜燈謎,最主要的是全家的團圓,全家的團圓,大大小小從海外、從外地都回來團聚,所以叫做團圓,真正的團圓,所以人家稱為小過年”。
看花燈是元宵節的重頭戲,在中國臺灣還有“偷俗”和“鉆燈腳”的習俗,“偷俗”的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別人家菜園的蔥菜,如果不被主人發現,就是吉兆。預示她能遇到稱心如意的郎君;已婚婦女如偷得喂豬盆而被人罵或偷拔到人家竹籬笆上的竹,則認為是生男之兆,就是因為閩南話“竹籬”和“得兒”發音相同來取義的;“鉆燈腳”就是元宵夜婦女們故意在燈下鉆來鉆去,也是因為“燈”和“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所以在中國臺灣還有“鉆燈腳,生男丁”的諺語。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各地共同的風俗,元宵也叫做湯圓,關于它的傳說和典故非常的多,但都是取其團團圓圓和吉利的意思。
1品美食大嘴吃四方
閩南有一句俗語是“說到吃,頭發蓬三liah”,這很形象地說明閩南人歷來講究飲食,也因為這樣,在閩南才形成“鮮、香、淡”的獨特風味,在色香味上獨樹一幟。尤其是在春節里,閩南各地大街小巷,匯集著各種各樣小吃,吸引大量海外僑胞及游人前往品嘗。光是街邊小攤上各種作料的肉粽,香菇的、瘦肉的、蝦仁的或者雞蛋的,入口不膩,甘美可口,遠遠飄來的香味都會讓你口水直流了,而且價格很便宜了,一個才3元。
另一種不能在街邊小吃攤上錯過的小吃當然是土筍凍了,它是廈門、漳州著名風味小吃,生長在海灘泥中一種狀似蚯蚓的昆蟲,因形狀如白筍切條又挖于土,需結凍方覺味美,故名“土筍凍”。它晶瑩、剔透、柔韌嫩脆、鮮甜爽口,在這樣一個美食的天地里你就甩開腮幫子盡情地吃吧,更何況是過大年,就算是要減肥的妹妹又怎么會經得起這種誘惑為難自己的肚子呢?還有外層酥脆清香,里層牡蠣鮮美可口的蠔仔煎;甘滑可口,清香鮮美閩南著名風味小吃鹵面;香甜酸辣、溢香生津的漳州特有的民間傳統小吃手抓面;色澤雪白晶亮、下鍋膨脹力強、質地堅韌,入口鮮美細膩又名魚丸的深滬水丸。
如果你在漳州、詔安,千萬別忘了品嘗當地有名的風味小吃貓仔粥,一種既是粥,又是菜肴的傳統名吃,米粒韌嫩,湯清味美,越吃越愛吃。龍海石碼的地方風味小吃五香卷,吃起來外酥肉潤,香味濃郁,令人贊不絕口。還有諸如四堡漾豆腐、汀州白斬河田雞、新泉燜狗肉、菜干扣肉、麒麟脫胎、新泉溪魚等一些客家名菜,數都數不過來,只怕你在餐桌上一邊不停地翻著菜譜一邊強咽下嘴里的口水,心中還在猶豫不定,這道、那道,這道、那道,每道菜看起來都是那么的精致,每道菜看起來都是那么美味,道道菜都想嘗一下,道道菜都想親眼見一見,那就盡情地點吧,大不了撐爆一回自己的肚皮,那是挺值的。
編后語:小聚會,大聚餐亦或者一年一度的春節年菜。做家宴是可以讓你盡顯賢惠范兒最好的表現舞臺。家宴中不僅僅可以表現你的賢惠,還可以表現出你的品位。擺桌布置餐具,鮮花的搭配和主題的選定都能很好的展示一位女主人的風格和品位。
2泡功夫茶“泡”功了得
閩南有種說法:“抽喇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福建既是茶之王國,福建人對茶自然情有獨鐘。既到福建,何能不好好體會一番茶文化,試試你的“泡”功。在閩南一帶,客人來臨,主人一定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壺濃茶,口稱“泡tay,泡tay”tay即茶熱情地邀請你喝上幾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稱“喝上兩杯再說”??蛠頍o茶等于失禮,閩南人心目中茶甚至重于酒,故同安一帶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
你可以選擇在某個閑散的下午,酒足飯飽之后呼朋喚友在街邊的一個小茶館里,叫上一壺鐵觀音,手持宜興陶壺,細斟慢酌,此時此刻天南海北任你調侃也好,打牌喝茶任你喧鬧也好,或者趁勢打個盹也好,一切都是那么心滿意足。在這種小茶館里說不定還能欣賞到品茶時光中最動人的風景,經驗老到的茶家總會身懷絕技,提著紫銅壺對準小小的茶碗,高高舉起,低低收回,開水正好注滿小茶碗。
介紹春節風俗遠安的春節風俗篇三
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重慶當地人喜歡春節的時候在家里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來作為裝飾,因為臘梅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讓人感到很舒適。特別是對于年輕人來說,鮮花裝飾房間會多些些浪漫。
南山是盛產臘梅花之地,從臘月開始,你不管在花市還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里面都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
在逛街的時候,你經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蠟梅花,它的價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幣兩元。
放鞭炮
由于市內是嚴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區一些劃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會開車到郊區,在這里盡情大放一番。那些在農村有親戚的重慶的人會乘機到鄉下放鞭炮,過過癮。
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
提到春節,相信每個人都會想到年夜飯。中國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餃子,而重慶的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征著團團圓圓。并且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通常是一邊打牌,一邊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誰先出完牌誰就是贏家)或者是麻將,也有的一家人一邊做湯圓一邊看晚會。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會玩到零點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點,一家人會將提前準備好的小氣球全部踩破,發出類似鞭炮的響聲,用來表示辭舊迎新。
年初一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地方都是出去拜年,問好之類的,但是重慶的人都是不出門守在家里的。而且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掃地和倒垃圾,據說這樣做會掃走家里的財氣。還有,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年初二
大年初二開始拜年,當地人稱為“走人戶”,意思就是到親朋好友家里拜訪。重慶的人還喜歡年初二之后吃“轉轉飯”,就是到親戚之間輪流吃飯,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通常吃飯后打牌,大家一邊打牌,一邊聊天。
元宵節
當地人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也就是中國的燈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著,家家戶戶吃湯圓。而且這時候經常是搞燈展的時候,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各種民間慶祝從十三就開始了,有表演魚翁和蚌仙,踩高蹺,耍獅子等。
元宵節一過,也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人們又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介紹春節風俗遠安的春節風俗篇四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拜年的風俗由來和寓意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風俗由來
關于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
2、寓意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寓意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闔家幸福,吉祥安康。
常見的春節拜年方法
一、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于平輩間的拜年。
四、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于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于平輩間,男女皆行。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春節互訪拜年、賀年。
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三十晚上人們有的熬一宿,有的春節起大早互拜互訪。晚輩向長輩叩頭拜年,親朋鄰里之間互相道賀,互相說一些吉祥吉利的話,以示新的一年里人們一帆風順、身體健康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也有不少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來拜年。
第一:拜年的時間
晚輩向長輩拜年一般選擇上午,但也不要太早,因為人們一般在春節這天雖然起的早,但是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做,太早登門拜年會讓主人來不及準備。
第二:拜年的穿著
在拜年期間,人們一般會選擇穿上新衣服,代表新年新氣象,所以需要注意穿著得體,不要穿的過于隨便,也不要穿得過于奇裝異服,因為畢竟大多數長輩還是喜歡中規中矩的服飾。如果衣服顏色較深較暗,可搭配些亮色的圍巾來襯托,突出節日的喜慶。
第三:拜年的禮儀
在去到親朋好友家后,要對在的人一一打招呼,說一些新年的祝福語,沒有經過主人的允許,不要像在自己家的一樣隨意到處走,要注意坐姿端正、言談舉止要禮貌。
第四:拜年的交流
拜年時要多說好話、贊美的話,關于新年吉利的話,多談別人開心的的事情,交談以對方為主,不能自己一個勁的講,可以適當的搞笑一點,但要把握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