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一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里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里,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肴,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里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贊賞。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仆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給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純樸民風的影響,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質樸平實,更顯得情真意切。《贈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游覽的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著眾多游人。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二
導語:堪稱有“李白遺風”的臺灣詩人余光中對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李白有著深厚的情感,并作有《戲李白》、《尋李白》、《念李白》“李白三部曲”,這幾首詩中詩人更是以朋友的身份與李白同交游。
臺灣詩人余光中作有《戲李白》、《尋李白》、《念李白》“李白三部曲”,這幾首詩在某種程度上均可以看作是為李白作的一個簡短傳記。詩人在為李白立傳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深厚的情感。字里行間滲透了余光中對于李白的追崇以及對于李白狂放不羈的情懷的歆慕。在詩人心中有著濃重的“李白情結”。
所謂“情結”,榮格認為:“情結是由有關觀念、情感、意向的綜合體,是無意識之中的一個結。” 這里所講的無意識應當是一種潛在的力量,表現為愛慕或者模仿等。
弗洛伊德總結出在人的意識背后,肯定深藏著另一種極其有力的心智過程――“潛意識”。所謂“潛意識”,即是被心理抑制和壓迫著的領域,存在內心隱秘的角落里,要經過外力的幫助、誘導和啟發,經過某種分析的照明,除掉精神的壓力,才能轉化為“意識”。而這種“潛意識”在未發現以前是深不可測的。在精神世界中,潛意識壓在最深處、最底層,但又是最活躍,縱使設法浮現到意識層面上來。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概莫能外地受著傳統哲學思想的浸潤與熏陶,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對于李白,詩人心中的“中國詩人的代表”,他當然也有著深深的認同,“李白三部曲”正是余光中向李白致敬的作品。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此聯為安徽省馬鞍山采石磯青蓮祠太白樓后李白祠正廳兩側木柱上所鐫刻楹聯。李白被冠之名以“青蓮居士”相信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是由于李白的故里是江油市青蓮鎮,而更傾向于李白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李白為人頗有個性,狂放不羈。李白就像一個浪子,灑脫豁達。在他而言對君王不必忠:唐明皇待他不能說不薄,但在唐明皇落魄丟了皇位的時候,他卻做《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極盡譏誚挖苦之能事;對家鄉亦不用太懷念:“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有酒喝就好,管它是哪里;可以舍妻子而去:“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來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別內赴征》),“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南陵別兒童入京》);對情人呢,想的不過是“何由一相見,滅燭脫羅衣”(《寄遠》)。這足以體現李白的放蕩不羈。他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于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歷來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對理想人格的主體追求和對生命價值意義的崇高體驗。注重人的品行、節操和熱歌,即孔子所謂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余光中一生輾轉各地,一口氣讀了三所大學。大學畢業之后更是游歷于世界各地,在中國和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出出進進,往返游離,在他的文章中曾這樣提到過“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也正是因為這些的輾轉和游歷加深了余光中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同時也造就了他飄逸灑脫的性格,。
巴蜀之地是峰連嶺接的山國,北有劍閣,南有巫峽,環繞包容它的子民在一個大盆地里。這個濕潤、溫暖而柔軟的大盆地孕育了許多大詩人。“天下詩人皆蜀人,蜀中風物盡入詩”。浩浩湯湯的長江水,波濤洶涌,崢嶸的懸崖絕壁,為人絕處,正是這種景致孕育了李白,李白游歷各國時會吟“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所謂蜀地孕育了李白也是不容置辯的。而余光中對于蜀地也是有著深厚的感情,余光中后來曾回憶道:“我永遠忘不了在四川的那幾年!”而在《蜀人贈扇記》詩中也不乏真情的流露,“川娃兒我卻做過八?挖過地瓜,抓過青蛙和螢火”。
在這共同的人生經歷中余光中與李白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詩人的故鄉使余光中更加的認識了李白,兩人這種共通性自然會使余光中對于李白有著似曾相識之感。
基于這種“潛意識”、理想人格主體追求以及外在的人生經歷上的認同,筆者認為余光中有著濃厚的“李白情結”。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三
歷史的步伐進入唐代,尤其是出現了一代“詩俠”李白,俠文化、俠文學的發展達到了高度繁榮。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李白詩詞中的仙俠精神,歡迎大家閱讀!
盛唐邊塞詩反映將士以身許國的愛國熱情,邊塞詩所表現的是以身許國、熱衷于事功的精神,這些同李白的游俠詩是一脈相承的;而山水田園詩,則契合了李白游仙詩中所表達的超凡脫俗出世隱遁的情懷。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杜甫并稱“大李杜”。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其詩歌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李白既是“詩仙”,又是“游俠”,仙的精神和俠的精神在他詩中均有體現,這同他的個人經歷以及盛唐氣象是分不開的。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其他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江陵,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對李白,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此后李白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后來又遭遇一系列打擊,最終病逝宣城。
李白素有“安社稷”、“濟蒼生”的理想,這種理想在國土開拓、民族融合、邊戰頻繁的現實刺激下,在開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發為一種建功立業的奮發情懷。這種渴望建立蓋世功業的思想一直貫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詩歌的劍意象之中。
唐代的長安自漢以來有著濃厚的俠文化傳統,尤其是關隴一帶人民“融合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的生活習慣更是俠風盛行的沃土。對于胸懷壯志的文人來說,任俠成為他們功業意識的一種寄托,他們“渴望通過古代游俠那種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寶劍則是顯示游俠身份的必須。李白生活于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況且游俠精神“流動著青年人的活潑潑的情感和新鮮的血液”,充滿著“樂觀奔放的時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這更與他酷愛自由、張揚個性的天性不謀而合。
但是,當李白被賜金放還,他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滅。于是李白寄意于山水,想到了求仙解脫,這也是與他飄逸灑脫的詩仙性格是相契合的。如他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首詩里,我們見到了一位遺世獨行、憤世嫉俗的中國詩仙的人格形象,它有道教的灑脫和狂放,絲毫沒有佛教空幻寂滅的悲觀和基督教遁世苦修、逆來順受的消極,“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正表現的是珍惜個體生命,渴望現實享受的仙人精神。
俠的精神與仙的精神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李白的身上的游俠精神,是他在人生中以叛逆精神動搖封建倫理道德,以傲岸不羈,糞土權貴,不倦地追求個性解放的基礎。他鄙視豪門,鄙薄富貴:“作人不依將軍勢,飲酒豈顧尚書期”。(《扶風豪士歌》)李白有“濟蒼生,安社稷”的宏圖大志和強烈的進取功名的精神,但他始終保持一種“不屈己”的性格,不肯折腰于權勢,以“布衣”“野人”自居。他敢于踐踏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向封建統治階級爭取獨立和受尊重的人格,改變某些知識分子在高官貴族面前鞠躬卑膝的地位。他希望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自由平等的關系,重義氣,貴相知,輕富貴,重然諾,“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俠客行》)而李白對仙人的遐想,更是表達了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氣度和風骨。
但是俠與仙的區別同樣明顯。俠的主旨是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游俠雖不依附于達官貴人,卻離不開達官貴人的慧眼識珠,《史記·游俠列傳》中有名的游俠莫不如是。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李白會寫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與韓荊州書》)這樣近乎諂媚的文字。但是對權貴摧眉折腰畢竟不是李白的本性,他一直自視甚高,一介平民卻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當政者,批判當時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政治理想破滅后,他流連于山水,寄意于神仙,向往的是出世隱逸的生活。這是俠與仙的最大區別。可以說,俠的精神與仙的精神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詩仙李白的風骨。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四
引導語:李白的《將進酒》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那么其中的將是怎么讀的?為什么讀qiang?下面是相關執行,與大家分享了解。
古語中,將(jiang)和將(qiang)是兩個不同的意思,
將進酒,請喝酒
《將進酒》(其中 將讀qiang,陰平,意思為請),一作《惜空酒樽》,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宋書》: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有《將進酒》曲。《樂府詩集》:《將進酒》古詞云: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宋何承天《將進酒》篇曰:將進酒,慶三朝。備繁體,薦佳肴。則言朝會進酒,且以濡首荒志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陽輕薄子,但敘游樂飲酒而已。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寫的《將進酒》,影響最大。繼李白之后李賀也是同題詩歌。
作者: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1、將進酒:屬漢樂府舊題。將(qiāng):愿,請。《將進酒》選自《李太白全集》。這首大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岑勛曾多次應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內)元丹丘家里做客。
2、君不見:你沒有看見嗎?是樂府體詩中提唱的常用語。君:你,此為泛指。
3、天上來:黃河發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勢極高,故稱。
4、高堂:在高堂上。另譯為父母。
5、朝:早晨。青絲:黑發。此句意為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
6、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
7、須:應當。盡歡:縱情歡樂。千金:大量錢財。還復來:還會再來。且為樂:姑且作樂。會須:應當。
8、岑夫子:指岑(cén)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9、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10、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
11、傾耳聽:一作“側耳聽”。傾耳:表示注意去聽。
12、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
13、饌(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饌,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五
臺灣詩人余光中對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李白有著深厚的情感,并作有《戲李白》、《尋李白》、《念李白》“李白三部曲”。
臺灣詩人余光中作有《戲李白》、《尋李白》、《念李白》“李白三部曲”,這幾首詩在某種程度上均可以看作是為李白作的一個簡短傳記。詩人在為李白立傳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深厚的情感。字里行間滲透了余光中對于李白的追崇以及對于李白狂放不羈的情懷的歆慕。在詩人心中有著濃重的“李白情結”。
所謂“情結”,榮格認為:“情結是由有關觀念、情感、意向的綜合體,是無意識之中的一個結。” 這里所講的無意識應當是一種潛在的力量,表現為愛慕或者模仿等。
弗洛伊德總結出在人的意識背后,肯定深藏著另一種極其有力的心智過程――“潛意識”。所謂“潛意識”,即是被心理抑制和壓迫著的領域,存在內心隱秘的角落里,要經過外力的幫助、誘導和啟發,經過某種分析的照明,除掉精神的壓力,才能轉化為“意識”。而這種“潛意識”在未發現以前是深不可測的。在精神世界中,潛意識壓在最深處、最底層,但又是最活躍,縱使設法浮現到意識層面上來。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概莫能外地受著傳統哲學思想的浸潤與熏陶,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對于李白,詩人心中的“中國詩人的代表”,他當然也有著深深的認同,“李白三部曲”正是余光中向李白致敬的作品。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此聯為安徽省馬鞍山采石磯青蓮祠太白樓后李白祠正廳兩側木柱上所鐫刻楹聯。李白被冠之名以“青蓮居士”相信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是由于李白的故里是江油市青蓮鎮,而更傾向于李白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李白為人頗有個性,狂放不羈。李白就像一個浪子,灑脫豁達。在他而言對君王不必忠:唐明皇待他不能說不薄,但在唐明皇落魄丟了皇位的時候,他卻做《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極盡譏誚挖苦之能事;對家鄉亦不用太懷念:“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有酒喝就好,管它是哪里;可以舍妻子而去:“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來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別內赴征》),“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南陵別兒童入京》);對情人呢,想的不過是“何由一相見,滅燭脫羅衣”(《寄遠》)。這足以體現李白的放蕩不羈。他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于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歷來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對理想人格的主體追求和對生命價值意義的崇高體驗。注重人的品行、節操和熱歌,即孔子所謂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余光中一生輾轉各地,一口氣讀了三所大學。大學畢業之后更是游歷于世界各地,在中國和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出出進進,往返游離,在他的文章中曾這樣提到過“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也正是因為這些的`輾轉和游歷加深了余光中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同時也造就了他飄逸灑脫的性格,。
巴蜀之地是峰連嶺接的山國,北有劍閣,南有巫峽,環繞包容它的子民在一個大盆地里。這個濕潤、溫暖而柔軟的大盆地孕育了許多大詩人。“天下詩人皆蜀人,蜀中風物盡入詩”。浩浩湯湯的長江水,波濤洶涌,崢嶸的懸崖絕壁,為人絕處,正是這種景致孕育了李白,李白游歷各國時會吟“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所謂蜀地孕育了李白也是不容置辯的。而余光中對于蜀地也是有著深厚的感情,余光中后來曾回憶道:“我永遠忘不了在四川的那幾年!”而在《蜀人贈扇記》詩中也不乏真情的流露,“川娃兒我卻做過八?挖過地瓜,抓過青蛙和螢火”。
在這共同的人生經歷中余光中與李白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詩人的故鄉使余光中更加的認識了李白,兩人這種共通性自然會使余光中對于李白有著似曾相識之感。
基于這種“潛意識”、理想人格主體追求以及外在的人生經歷上的認同,筆者認為余光中有著濃厚的“李白情結”。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六
李白詩歌中意象中蘊含了他漂泊流離的痛苦和憂思之情。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李白詩詞中的漂泊意識,歡迎大家閱讀!
漂泊意識是人們心靈無所皈依的時候而產生生命的漂泊流離之感。生活的動蕩變遷,人生的短暫和磨難,事業的蹉跎,都會促使漂泊意識的產生。就李白而言,終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進京干謁求官的時候,有安史動亂亂離逃難的時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貶謫的時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盡,從璘兵敗貶謫夜郎的時候,最終客死異鄉。李白的詩歌正是其漂泊者的心聲,表現他對命運、對信仰、對生存的焦慮以及對國家與個人未來前途的恐懼、憂傷。
讀李白的詩歌,我們一定會注意到其中寂寞冷清的意象,也許通過對這些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從精神上把握李白傾訴漂泊流離的痛苦和憂思。
一是愁猿意象。猿猴哀鳴益增漂泊在外的愁緒,猿猴悲啼的意象,在漂泊詩中增添了哀傷悲戚的氣氛。李白漂泊詩有很多“愁猿”意象的運用,天寶十三年(754)以后安祿山逆跡已露,將帶來天下動亂,詩人滿懷憂情,由因至德年間皇室內訌,永王兵敗丹陽,詩人因此遭受被判流夜郎的不平待遇,心態轉趨悲觀低沉,這增加了他更濃烈的漂泊心態。其所作《別山僧》云:“此度別離何日見?相思一夜暝猿啼”別離在即,各自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萬般愁緒,輾轉難眠,一夜猿啼更添別情。在李白詩歌中“愁猿”的意象,多為悲涼哀戚,在歷經漂泊滄桑、飽受風霜之余,愁猿哀啼益發令人腸斷。
二是流水意象。李白將流水意象廣泛運用于詩作,有以水流四海比喻思念不絕,有以一水兩端比喻相隔遙遠,有以流水消逝不返象征別時容易再聚難,有以水面的茫茫與冷清比喻漂泊心境之的'茫然,水意象在李白漂泊母題詩歌創作中扮演著多元的角色和功能。天寶十三年李白與王屋人、魏萬相遇于廣陵,二人同舟漂泊秦淮、上金陵,二人相別時李白作《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云:“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以黃河入海無邊無際以喻羈旅漂泊思念不盡之情。其時,安祿山逆反之跡已顯,天下即將面臨大亂,詩人漂泊在外,空有憂國之心卻無報國之門,心中的焦慮和痛苦難以言喻。
三是孤雁意象。離群之雁,常運用于漂泊意象,蓋因雁的習性乃是群序而飛,故前人常以“雁行”喻指兄弟相序相隨,以失群“孤雁”比喻手足離散,親人離別,故一朝失群各分飛。在李白詩歌中,形單影只的孤雁足以使漂泊者將自身的命運聯系起來,這種的表面上的相似性,為詞人創造孤雁的藝術形象提供了依據。孤雁作為表現受盡漂泊流離之苦的人們的象征,在本質上是詩人對時代苦難的親身體驗的藝術成果。因此,李白詩歌中的孤雁意象是濃縮了的時代投影,又不僅僅是詞人們漂泊生活的自我寫照了。
由于在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和宗教原因差異,大多中國文人形成了家庭人倫本位傳統,如杜甫。又有一些文人形成了個人的自由獨立傳統,以李白為典型。不是說李白不喜歡安居樂業的生活,只是說他骨子里銘刻了自由與成就功名的信念,這些信念沒有實現的時候他不會安定下來,平凡度過一生,而是一直漂泊,尋找精神的依托。
一方面,自開元十二年(724)至天寶元年(742)待詔翰林之前,十八年間李白漫游天下、遍干諸侯,尋求入仕作積極努力,這是他的積極的入世情懷。李白也很懷念故鄉,畢竟對中國文人來說故鄉是生命的根源,也是落葉最終的歸宿。是什么樣的沖動讓詩人拾起行囊離鄉遠游?大漠烽煙是魯連口卻秦兵的戰場;長安魏闕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所在是人生的理想在聲聲呼喚。可以說,追求功名的理想是他不惜離家漂泊的力量源泉。
另一方面,賜金還山的李白,心境自有攀龍墮谷之嘆,詩人乃藉詩酒以自適,漫游以消愁。李白為玄宗賜金放還,初出翰林,囊中多金,與杜甫、高適同游梁、宋,秋獵孟諸。天寶中期朝政愈趨昏暗,朝廷對外窮兵黷武,對內則屢興大獄,李白連續幾年滯留吳越、寓居金陵。總的說來,出世思想增加了李白內心深處的漂泊意識,他沒有歸屬感,需要尋找精神的家園,總其一生來看,他的心靈都沒有得以平靜過,不管出世還是入世,他都在尋覓精神的港灣,他主動賦予自己漂泊之感,去尋求他的理想和精神的樂園。
第一,漂泊意識的客觀現實基礎。
漂泊主題乃是以反映詩人的生存和精神狀態為依歸,這個主題在文學上的反映往往體現在羈旅行役題材上。唐代前期社會穩定,交通發達,為詩人漫游提供了有利條件,即使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漫游之風也未曾衰竭。唐代文人的行旅生活有著開掘和深化漂泊題材的生活閱歷。唐代文人不再像魏晉六朝文人生活面狹窄,詩壇局限于一定區域,“唐代詩人在詩文中對這種漫游往往賦予一種幻想的色彩”,希望借助于科舉考試的政策實現理想抱負,寒門子弟紛紛離開家鄉趕赴京城應舉。然而,統治者對文人實施嚴厲的政策,很多文人都像李白一樣被貶謫他鄉,這種貶謫流移,遣散四方的現狀,往往使詩人感到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們長期處于羈旅奔波之中,生活變得分外不安定。
第二,精神困境中的自救
歷來談論李白的思想淵源,較為周延的說法,大抵以兼容并蓄為立論的基礎,故而以一家學說為李白思想的主軸,向往功名和自由是他思想的主旋律還是可以說得通的。在李白的漂泊行旅之中,追求功名利祿往往是其力量的源泉。他往往懷抱凌云壯志和不凡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求取功名。但封建社會的現實政治往往與詩人們的理想格格不入,在屢受打擊和挫敗的境遇中,李白體悟出到理想未能實現的困境,進而尋求精神的自救和解放。在這樣的思想困境之下,李白需要尋求自我,領悟人生的自由內涵,因此,詩人自我放逐,漂泊羈旅意識越發強烈,唯有在這一過程中詩人才能感受到生命內在本質的價值,并以此意識作為自己免受黑暗政治精神傷害的盾牌,來確立漫游對自我人格構成的肯定性力量。此亦是詩人在羈旅漂泊所感受到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