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一
摘 要:本文將李白詩歌里的“月”與體現日本本土美意識的和歌相比較,梳理日本和歌中月意象的變化歷程,從而理清外來文化與日本本土文化之間既沖撞又彼此借鑒的互動關系,促進中日文化文流,增強中日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
關鍵詞:李白 月 和歌 漢詩
日本最初的詩,是在漢語傳入日本后,日本人使用漢字寫成的詩,稱為漢詩。后來日本文字產生后,在漢詩基礎上誕生了用日語書寫的詩,稱為和歌。因此,和歌與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古典詩歌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發表的演講中,引用了道元禪師的和歌“春有花開夏鳥鳴,秋日明月冬雪冷”,并將日本文化的特征定位于“雪月花”。由此可以看出,“月”作為代表日本人典型美意識的一種文化意象在日本文學方面非常突出。
一、日本和歌中的“月”意象
按照歌集編撰的時間順序,本文依次梳理從《萬葉集》與《古今和歌集》到《和漢朗詠集》的詠月歌中的“月”意象。
1.《萬葉集》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老的一部歌集,全書收錄有4500首和歌。歌集中的詠月歌約有184首,分為兩種,一種為詠嘆等待月亮的待月歌,另一種為寄情于月的寄月歌。
(1)待月歌
《萬葉集》中之所以有詠嘆等待月亮的和歌,是因為當時日本實行的是“妻問婚”,夫妻雙方不住在一起,晚上男方來到女方家里第二天早上離開。平日里夫妻相互思念,只有以和歌寄情。有的男方離女方家很遠,晚上能不能去女方家由天氣決定,有月亮的晚上自然是好天氣,月光也能照路。所以作為去女方家的必備條件之一的月亮,自然成為和歌詠嘆的一個主題之一。
妹が目の まく欲しけく 夕の 木のれる 月待つごとし
(み人知ら 卷十一 戀愛 2666)
“多想去見那個姑娘啊,可是天近黃昏,月亮怎么還不出來呢。期盼月亮早點出來好讓我早點見到我的姑娘。”這首待月歌,與其說是等待月亮不如說是等待戀人。戀人到底來不來呢,路上發生了什么事情呢。通過待月歌,表達了作者焦慮、失落的真實情感。
(2)寄月歌
顧名思義,寄月歌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月亮上以了相思之情。
み空行く 月壯士 夕さら 目には見れど 寄るよしなし
“每天晚上都看著從傍晚時分就掛在天上的美麗的月亮,想要接近卻是萬分困難。”這首和歌表面上看來是在詠嘆月亮,但實際上是把對心上人的感情寄托在月亮上,將月亮譬喻成心上人。戀人如同月亮一般,想見而不得見。《萬葉集》中后期的歌人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表現手法,開始試著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周圍的事物上,在歌人的心目中,月亮、紅葉、鹿鳴等都有了特定的含義。
總的來說,在《萬葉集》中的月亮可以說就是物理層面上的月球,歌風是比較樸素直率的。
2.《古今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收錄了《萬葉集》之后150年間的一千余首和歌,包括37首詠月歌。其中有季節歌13首(秋歌8首)、戀歌10首、羈旅歌1首,其他的還有13首。
(1)季節歌
夏の夜は まだよひながら あけぬるを のいに つきやどるらむる
(清原深父 夏?166)
“夏夜稍縱即逝,仿佛剛近黃昏卻都天亮了,月兒都無暇西沉,如今借宿在哪片云后呢?”感嘆夏夜短暫,就像夏夜看不到月亮一般,人生也是無常,透出一種淡淡的憂傷。
のまより りくる月の 影みれ 心くしの 秋はきにけり
(み人知ら 秋?184)
“望著林間稀疏的月光,不禁惆悵憂愁的秋天已經來臨了。”描寫了秋的凄涼。上述的季節歌體現了歌人的敏銳的季節感,歌人通過細致的描寫景物表達自己復雜的心情。歌中不單單有月,月與白云相輝映,表現了平安時代纖細優美的一種審美情趣。
(2)戀歌
戀歌中經常出現月是從《萬葉集》就固有的意象,《古今和歌集》的戀歌中月的出現比例也較高。
有明の つれなくえし 別れより かり きのはなし
(壬生忠岑 戀?625)
“拂曉將近,曉月無情,不得不與心愛的人分離,我心如此凄苦。”這首歌表達與情人分別的痛苦。歌中的曉月儼然代表了離別愁苦。戀歌的歌人們常為了表達孤獨相思之情,經常把月作為一種冷寂的印象呈現在和歌之中。
(3)羈旅歌
天の原 ふりさけれ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
(安倍仲 旅?406)
“仰頭望浩空,三笠春山月初升,思鄉此時同。”遙望著天邊一輪明月,不由想起家鄉奈良三笠山上的月亮,此月是彼月嗎?讓人沉浸在對故鄉的懷念之中,這里的望月不由讓人聯想到望鄉。《古今和歌集》的詠月歌中,由望月而思鄉的和歌只此一首,這和作者阿倍仲麻作為遣唐使來中國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在中國不僅學習了漢詩,還和李白等詩人交往甚密。而在中國以李白的《靜夜思》為主要代表,把望月和思鄉連在一起一直都是一個大主題。阿倍仲麻的這首和歌,以和歌的形式詠唱了漢詩的主題,在中日文學交流史上占著一個特殊的地位。
3.《和漢朗詠集》
《和漢朗詠集》是一部代表平安貴族審美意識的王朝詞華集,收入和歌216首。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四季歌,下卷為風、云、山、祝、戀部。詠月歌主要收錄在秋部和戀部中。
(1)四季歌
世にふれ のおふとしは なけれど 月にいくたび ながめしつらむ ? ?(具平王 和朗集 秋?260)
“世間萬緒,何必沉浸其中,舉頭望月,萬愁消。”這首歌中描寫的眺望月亮而忘記憂愁的場面,與之前的歌中月亮的孤愁形象大不相同,表達了一種明快的心情,這里的月代表了積極向上的力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戀歌
《和漢朗詠集》下卷的戀部共12首和歌,詠月歌就有5首,占了戀部的將近半數。可見月和戀愛之間有很強的羈絆。
今むと いひしかりに 月の 有り明けの月を 待ち出でつるかな
(素性法和朗集 戀?789)
象,廣際的天空中掛著一輪孤零零的明月,這種孤獨很容易和寂寞的戀人產生共鳴。
(3)搗衣歌
搗衣歌屬于上卷“秋”部,是《和漢朗詠集》的一個新的分類。李白《子夜吳歌》中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這里的搗衣指的是秋來冬將至,為了趕制征衣,主婦們將洗的衣服放在石砧上捶打去堿質。《和漢朗詠集》共收錄有8首搗衣歌,其中5首為詠月歌。
唐衣 うつえきけ 月きよみ まだ寢ぬ人を さらに知るかな
(之 和朗集 秋?351)
“一片清冷月光下,未眠人聽著搗衣聲,暗思量。”一般搗衣時節已到深秋,月光寒如水,增加了涼涼秋意,月光下邊思念著遠在邊關的丈夫邊搗衣,一股淡淡哀怨之意隨之而來。
二、李白詩歌中的月意象
“李白的詩作現存近千首,涉及月亮的共有382首,占38%。”{2}李白的詠月詩中的月這一意象總的來說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認識。
1.對美好事物、高潔人格的追求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中的“上”和“攬”字表達了對理想境界的向往與追求。
“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寫水中月若青蓮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本質,借水中月比喻正直廉潔的形象。
2.孤獨與失意的象征
月亮高高懸掛在天上,可望不可即,于是月亮常常成為孤獨與失意的象征。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長相思》),在這里以月喻美人,又以美人隱喻皇帝,隱含了詩人被放逐還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
3.寄托著詩人對故鄉、友人的思念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借望月來寄托對故鄉的思念,以緩解遠離故鄉的孤苦無依感。
“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哭晁卿衡》),很明顯這詩句中的明月指的是晁衡,寄托著李白對友人的深深懷念。“明月沉碧海”喻指晁衡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潔的明月沉淪于湛藍的大海之中,境界幽婉含意深遠。
三、日本和歌對李白詩歌中的“月”的受容
了,例如《古今和歌集》中收錄的阿倍仲麻的那首三笠山月,很容易聯想到李白的《靜夜思》。阿倍仲麻其實就是李白詩《哭晁卿衡》中的晁衡,阿倍仲麻作為遣唐使來到中國,和當時眾多文人關系交好,特別是李白。從他和李白交往的情況看,受李白詩影響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說阿倍仲麻的三笠山明月和李白望鄉詩中的月意象是相通的。
《和漢朗詠集》中收錄的搗衣歌是一個新的分類,在之前的和歌集中是看不到的。如上文紀貫之的那首搗衣歌中的月和李白《子夜吳歌》中的月,都代表了對丈夫的一片思念之情。李白又有《搗衣篇》“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將搗衣與月意象并置一起,表現閨中思婦對征夫的深切思念和牽掛,把搗衣詩原本的相思幽怨提升到了更為朦朧凄迷的境界,也增強了詩歌打動人的情感力量。《和漢朗詠集》中的搗衣歌中同樣和月意象聯系一起,和李白的搗衣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古代的日本歌人不斷從中國古典詩歌中汲取技巧和意境,同時又突出自身的特征,才形成了現如今的和歌。可以說,和歌是日本民族本土的審美意識同所引進的中華文化融合的產物。
{2} 謝宜伶:《探究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現代語文》2006年第8期,第47頁。
{4} 公元710 ―784年間為日本的奈良時代。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課題(lb12-08)成果之一;課題名稱:李白詩歌中的“月”意象對日本和歌的影響。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二
月亮意象在李白詩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詩中的月意象體現了作者張揚個性、伸張主體意志的精神。
“意象”是一種以語詞為載體的修辭藝術的基本符號,它是語言表達中的一種文化情感的郁結,是作者經過審美經驗的篩選,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語言媒介呈現出來的并能夠引起讀者的心理畫面和“文化”回憶的某種物象。“月”這一意象經過無數文人長期錘煉,使其意蘊深厚,情感豐富,表現力極強。唐代詩人李白可謂寫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詩作中,涉及詠月的達300多首,在這些詩歌中詩人攜月同行,攬月寄興,在他筆下,“月”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別開生面。李白詩中出現的千變萬化的月亮,給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覺,而是一種審美意象,借此傳達出幅幅生動的畫面和種種真摯的情感。李白與明月之間,可謂無隔;也只有像李白這樣寫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中國文化思想中向來缺少一種張揚自我個性,伸張主體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現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學界,也還是彌漫著濃厚的倫理色彩和功利主義傾向。在這種只重視“大我”而忽略“小我”的傳統中,李白意象中所體現出的這一精神就更加珍貴。
皎潔的月兒往往象征著詩人理想的境界,寄托著詩人的雄心與壯志,這恰是詩人所處的時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著詩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李白一生欽慕魯仲連、張良、范蠡這樣的英雄俠士,希望能像他們一樣,為拯世濟難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棄榮華富貴,拂衣棲隱山泉。在“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的壯觀景色中,帶著半輪峨眉山月,詩人仗劍去國,遠游家鄉。在《古風》五十九首中,他發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的呼聲,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言壯語,像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調,在黑暗的云層中露出燦爛的霞光,讓我們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這是何等的灑脫。誠然,這也反映了詩人想“一鳴驚人”的人生理想,尤其是他的'不肯“催眉折腰事權貴”的張狂的個性,使他在過了短暫的京城詞客生涯后,便被賜金放還了。但詩人堅信“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江上吟》追求理想的腳步并未因此而停歇,“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正是最好的寫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之時圓時缺,象征著人之聚散離合。詩人長期漂泊異鄉,望月最容易勾起對故鄉與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因為月亮既照著羈旅中的詩人,也照著故鄉與天各一方的親朋好友。于是,詩人的鄉情、親情與友情便乘著月光飛翔,抵達思念的所在。
遠離家鄉、多年漂泊在外,故鄉是游子心頭一個難舍的夢。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易觸動旅思情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在流放途中,聞聽好友王昌齡左遷龍標的不幸遭遇后,李白深夜憂思遠謫的老友,無以傳遞情思,忽發奇想,且托明月傳愁心。“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唯愿明月將愁心寄與,分照兩地,使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明月成了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李白的偉大還在于他把個人的私情推而廣之,表現天下人共同的情思。“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丁都戶歌》在炎熱的季節里,為了生計,勞動人民拖船的痛苦情狀,引起了詩人無限的關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長安城中的思婦借著月色趕制寒衣,寄送給在邊地征戍的丈夫。她們渴望早日結束戰爭以便與親人團聚,詩人抒發的正是人民大眾希望恢復和平的心聲。“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則抒寫了邊關征守的士兵因長期離家戍邊而引起的思歸之苦。“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豫章行》安史之亂中,目睹吳地的人民應征入伍、奔赴前線,詩人一方面為他們的遭遇擔心,另一方面又鼓舞他們克服困難、努力殺敵、為國立功。
詩人面對仕途的失意,前途茫茫不知何處才是歸依。“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長相思》面對那一輪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詩人想起了什么呢?是建功立業的理想嗎?他發出了無可奈何的一聲長嘆,追求理想卻不能實現的苦悶躍然紙上。懷才不遇,蹉跎不得志,使他產生了出世之想,但經世之志未泯,對未來依然充滿幻想,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引起了他心中極大的痛苦。“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放浪形骸、縱酒行樂,成了詩人揮斥幽憤的手段。“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梁園吟》詩人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地,當年何等繁華的大梁城,而今只剩下荒城殘壁,空有一輪明月。只有那古木參天,繞著蒼梧飄來的白云。人生無常,功名富貴不能常在,詩人不禁感慨萬千。“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勞勞亭歌》雖然詩人自認為文才不減袁宏,但無奈沒有謝尚那樣的人賞識,只能獨宿空簾,空有一番報國之志。面對小人的詆毀,詩人奮起反擊“魚目亦笑我,謂與日月同。”《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對生活中的丑惡現象予以猛烈的抨擊。落腳牛渚山,望月而懷古“登高望秋月,空憶謝將軍。”《夜泊牛渚懷古》空有滿腔才情,卻無伯樂來賞識,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詩人只得遠離塵世的污濁,躲到月夜的寧靜中,自得其樂于其中。面對月光世界,李白,只有醉了。醉中的李白與月對望,“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孤獨的月亮閱盡了千古風流,可是她,就那么淡淡地超然地掛在天上,人間的一切似乎全在眼里,又似乎全不在眼里。這樣的月亮融進李白的酒杯,怎不使醉中的李白凡心頓釋,俗念全消。月在酒里,酒在詩中,一個飄飄然然的詩仙在千年的月下獨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真的不解飲嗎?此時此刻,只有月方解其情,只有月方會其意。所以,不是月不解飲,而是只有月才解飲的浪漫的憂傷,只有影來隨身的詩意的寂寞,充溢在李白的心頭。李白醉了,醉在這如詩的月中。“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有明月相伴,李白,愿長醉在千年的詩酒風流中。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三
;摘 要:古詩是中國文學庫里當之無愧的瑰寶,中國古代詩人多以詩言志,抒發感情。意象更是被詩人運用的淋漓盡致。他們借用意象,以物傳情。留下了精彩的詩篇。在詩歌翻譯中,意象的翻譯是重中之重,意象是詩的靈魂,關乎到能否再現原詩神韻。本文旨在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以許淵沖《楊叛兒》的譯本為切入點,針對此譯文中意象不對等,以及意象缺失的問題作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在翻譯詩歌中可行的翻譯策略,以便更好地傳達詩歌意象。
關鍵詞:詩歌意象翻譯 ?認知語言學 ?隱喻
詩歌翻譯在文學作品翻譯中較其他翻譯更為復雜,難度也更大。不僅是因為詩歌運用簡短的文字卻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而且也因為詩人運用的意象具有著濃烈的民族特性。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表達著不同的情感,這也正是詩歌翻譯的難點所在。傳統的詩歌意象研究,著重點在語言層面,強調詩歌的結構或韻律上的對等。本文意在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來研究詩歌意象翻譯。
一、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詩歌意象翻譯
(一)意象?隱喻!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 設卦以盡情偽, 系辭焉以盡其言。”意思是意象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體,意則是關于思想和情感。這與認知語言學中對意象的解釋不謀而合。認知語言學認為,意象即為隱喻。那什么是隱喻呢:萊考夫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認知手段,并稱其為概念隱喻以與傳統的隱喻有所區別。在概念隱喻理論中,相似性是核心。始源域與目標域是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概念隱喻就是基于相似性,從始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的過程。始源域通常是現實中具體可見,摸得著看得見的實體;目標域則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較難以理解的。李白有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比喻光陰一去不會重回,以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做始源域,滾滾的黃河之水一路前行流向大海,不會停息也不會倒流;以此來指人的光陰歲月也是一去不復返。這里光陰就是目標域,而黃河水的奔流入海與光陰的一去不返則體現了相似性。
(二)認知視角下的意象翻譯
認知語言學認為,翻譯活動是一種體驗活動。譯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認知和生活體驗對原文進行解讀,轉換為腦中的抽象概念,并最終以目標語來傳達他對原文的理解,形成譯文。王寅在其文章《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中這樣論述到:“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以現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為認知基礎的,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言語篇所表達出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言中映射轉述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 王寅,2005:15) 。因而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詩歌翻譯不再將重點放在詩歌結構和韻律的對等,而更看重從認知方式的角度入手,盡量減少翻譯過程中文化現象的缺失,不對等。
二、認知視角下許淵沖《楊叛兒》英譯本的意象翻譯
許淵沖,是中國的翻譯大家,在翻譯理論上,許先生有自己的標準,就是求美,認為文學翻譯要傳情達意。他在翻譯作品時,注重詩歌的韻律結構和美,其翻譯作品很具代表性。但是在《楊叛兒》這首詩的譯本中,我們發現由于是直譯和省譯,造成了一部分的文化缺失現象的發生。因而想以此詩為例,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策略。
《楊叛兒》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a love song
you sing a lover′s lore;
i urge you to drink more.
what touches you and me?
crows nest on willow tree.
crows hide mid poplar flower;
drunk, you stay in my bowers,
behold the censer and the sandalwood in fire!
(一)直譯造成意象的不對等。
中國古代詩人詩歌里的意象,不僅抒情,而且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認知方式。 相同的意象在中西方所代表的情感可能完全不同。李白的《楊叛兒》是一首愛情詩,詩的前兩句就渲染出愛的氛圍;對熱戀中的男女來說,最牽動人心的自然是約會的時間和地點,“烏啼”即指日暮,對“何許最關人”這一設問,無疑“烏啼白門柳”道出了所有戀人的心聲。“烏啼”是薄暮,“烏隱”是遲暮,戀人陶醉在甜情蜜意中,不知不覺一天就這樣過去,一啼一隱之間將愛情表現得尤為熾烈。
“烏啼”,“烏隱“是此詩中出現較為重要的意象,這里的“烏”所指的是一種名烏鴉的鳥類。許先生譯本中直譯為烏鴉(crows)。但此詩中的烏鴉與西方文學作品中的烏鴉意象截然不同。西方文化中,烏鴉(crows)是死亡和絕望的象征。在很多國外電影中,當有摯愛或親人去世,除了墓地中身穿黑色衣服哀悼的人群,我們還常見烏鴉的身影。希臘神話中烏鴉有欺騙的罪名,所以英語中有短語“eat crow”意為丟臉,被迫收回自己說的話。但在古代中國,烏鴉有吉鳥的象征意義,古語有“烏鴉反哺”,說的正是孝義。中國古代神話中,烏鴉又稱金烏,是住在太陽里的鳥,象征光明。《淮南子·精神訓》中說:“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詩中的“烏啼”,“烏隱”更是暗示了男女約會時間的長短。因而“烏啼”,“烏隱”不能簡單直譯。烏鴉寓意的不同,體現出中西方認知方式的不一致,這也與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體驗有關,因而譯本中直譯為烏鴉,會造成意象的不對等,理解起來難免會有誤解。
詩的最后兩句“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看似只是單純的寫景,實際是以“博山爐中沉香火”這七字隱括“君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詩人又生發出“雙煙一氣凌紫霞”的絕妙形容,不光寫景更是寓情,但譯本采用的直譯手法,只是描述了此景并未表達出此情。無法將這兩句詩后的意象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就造成了詩歌翻譯上的認知不對等。
(二)省譯造成意象的缺失
省譯又稱減譯,是刪去原文中的一些詞句或段落,以求更簡潔順暢的表達出原作的思想內容。由于不同生活體驗的人們擁有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認知方式在語言表達上有明顯差異,一味的看重原文,想要保留原文的全部信息難免會造成譯文的冗長。但是,省譯不恰當也會引起重要意象的缺失,使原文的思想內容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傳達。詩中第二聯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白門”這一意象就被省譯。白門即劉宋都城建康城門,南朝民間情歌常常提到白門,后代指男女歡會之地。是何事最牽動人心呢?——“烏啼白門柳”,這五個字點出了環境,地點和時間,其時,其地,其景不用說是最關情的了。但譯本中省譯了“烏啼”和“白門”,無疑導致了意境的缺失,使目標語讀者不能很好地獲得與原文作者一樣的意象映射。
三、詩歌意象翻譯的應對策略
(一)直譯+注釋
中國古詩之美,除了詩人善用意象言情,更體現在詩的結構與韻律,因而譯者對古詩的翻譯重點放在結構,希望韻律的再現,這一做法無可厚非。但是一味追求詩的“美”,無疑會使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產生認知誤解,不能很好的獲得與原文作者一樣的意象映射。但詩的美如果全然不顧,又會失去古詩特有的風采,這時在譯文下方對省譯造成的意象缺失進行直譯并適當注釋就能解決這一問題。比如《楊叛兒》詩中意象“白門”,在西方顯然沒有對應的實體可直譯出來,此時不妨直譯,并注釋白門的由來,這樣更有助于目標語讀者認知模型的構建。
(二)意象轉換
由于不同民族人們的生活體驗不同,相應的認知方式也不盡相同。相同的含義,不同民族的人們傾向于運用不同的意象,這時意象的轉換翻譯就既能兼顧詩的美形,又易構建正確的認知模型。如李白詩篇《望廬山瀑布》,最后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西方世界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將銀河稱為“milky way”,因而可以將此句譯為 “as if the milky way fell from azure sky.”這就比直譯為 “silver river”更容易向目標域讀者傳達意象。另外,“龍”這一意象也被廣泛用于古詩中,如“林間有客吹簫曲,竹化成龍鳳入天。”“矯矯淵下龍,潛神在靈府。”“龍”這一意象在中國是吉祥,富貴好運的象征。而在西方“龍”多代表邪惡。因而在翻譯這一類意象時,就有必要轉換意象。“龍”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神獸,所以譯時,將“龍”這一意象轉譯為西方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獨角獸(unicorn)”,更符合西方人的認知模式。
四、 結語
古代詩人善用意象美化詩的結構,又善借意象來含蓄傳情。精心構筑意象,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特色。意象是詩歌的靈魂,解讀詩歌,翻譯中再現原詩神韻,意象是關鍵。認知語言學認為,詩人在建構意象時,運用的是隱喻性的思維機制,意象即為隱喻。古詩中意象的運用正是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認知方式。
在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翻譯被看作是一種體驗活動。譯者通過閱讀原文,將原文的思想情感以及文中影像映射進內心,再用譯者認為最合適最自然的目標語轉述出來。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更注重不同認知模式下文化傳遞的過程,而非單一的結構對等或韻律一致。因而在翻譯古詩意象時,不僅要考慮意象本身,還要根據不同的認知模式構建不同的意象映射。要考慮到翻譯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這一交流本身就反映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否則就會因貿然直譯或省譯,造成意象的不對等或意象缺失,使原文難以理解或失去原有韻味。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四
月亮是李白的詩魂,而李白的月亮詩又將中國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巔峰。月亮這一獨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詩中使所要表達的各種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審美的愉悅,將抽象的主觀情思寄托于具體的客觀物象,使情思得到鮮明生動的表達。
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很多,它們都各有自己的獨特的象征意義和情感內涵,比如蘭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現傲骨,楊柳寄寓離情或愁緒等等。“月亮”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個純客觀的物體,但自從人類意識到它的存在,它便成為原始神話或傳說的內容之一,如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由此可見,月亮這一物象早已進入了人的審美視野,當詩人將月亮作為寄寓詩人主觀感情的載體后,“月亮”這一意象便有了復雜的思想內蘊,起到了一般詞語難以替代的傳情達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在他塑造的眾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愛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詩歌中,我們發現其中從不同角度寫月、吟月、歌月、頌月的詩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詩歌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為止寫月最多的詩人。僅“月”的意象就出現了三百三十六次,還不算“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稱、別稱,至于那些表現出時間的月則更不在統計之列了,不同氛圍,不同地點,不同心境,詩人對月都有不同的描寫,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境地。于丹說過:“李白這個人,心中的醞釀,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實在他的心里,一個人只有在心里面有無限光芒的時候,才能留在外面。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隨,所以明月是他最淺顯的一個意向”。因此,李白對“月”這個意象的完美運用,在他的一些詩作里是完全能夠體現出來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為例,來淺析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這首詩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的,從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與明月結下不解之緣。“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這是童年時期的李白對月亮的幼稚認識,對于一個孩童來說,美麗而又多變的月的確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引發那顆小小的純凈的心靈以無數想象。兩個比喻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移情于景,鮮明生動,意象的作用,于此可見一斑。隨即又把神話拿來,月亮初升,先看見仙人的兩只腳,而后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凡此種種寫出了月亮從初升到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如此寫法,借助于內涵豐富的月的意象,自然增加了美感,引發了讀者豐富的想象,怎能讓人沒有賞心悅目之感呢?之后筆鋒一轉,“蟾蜍蝕圓影,天明夜已殘”,以“蟾蜍蝕月”影射現實:當時已是玄宗晚年,皇帝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朝綱不振,這首詩即是李白針對當時黑暗的朝政而發的。“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引出后羿既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也是表達對有這樣的英雄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的希望。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就沒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開吧。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心中的憂憤不僅沒有解除,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通過對月亮的圓缺以及對它的觀賞賦予現實意義,這首詩既體現了封建社會專制統治對文學壓迫的結果,又在藝術上使詩人的難抒之情、難發之慨,展現得深婉曲折。
分析和探討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對于全面認識和理解詩人詩歌創作的多樣化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個性特色有重要作用。誠如袁行霈先生所言“詩歌的意象帶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最能體現出詩歌的風格。詩人有沒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建立了他個人的意象群”。李白看月與常人的審美不同,慧眼獨具,別出心裁,成功塑造出彰顯自己的藝術風格的月的意象群。月的意象,到了他的手中,不再僅是創作時被利用的工具,更是他終其一生的知己,因此也無怪乎月亮這一意象在他手中的作用總顯得更大,對他更服帖。在李白的心里,月已不是月,更不是一個靜止的無生命的物象,它與詩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為具有人格意義的喻象,這時詩人就跳離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通達豁然,心與天齊,超越了時空、距離的物理隔斷,進入心無旁騖唯有月在的境界,與月合為一體。
詩人不僅在詠月方面形成自己的個性特色,更是善于博采眾長的詠月高手與集大成者,他廣泛吸收曹操、張若虛等人詠月的優秀遺產和表現技巧,有時還喜愛化用前人的詩句,并加以創新和發展,達到了詠月詩歌創作的高峰,對后來劉禹錫、楊萬里、蘇軾等人詠月詩詞的創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中國月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在認識李白詩中“大鵬”“高山”“瀑布”“黃河”等壯麗意象,領略其崇高壯美詩風的同時,也能感悟與品味李白詩中諸如“明月”這類清新秀美的意象和優美詩風,從而對詩人,詩作,詩韻與詩魂,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與剖析。
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稚遐想,到“故國見秋月”后的病老逝去,月亮始終照著詩人的身影,照著詩人的足跡,照著詩人的心靈,伴隨詩人走過了坎坷的一生。李白創造的符合中國人深層傳統文化心理,富有深刻文化內涵與情感意蘊的“月亮”意象,是中國古代文化歷史長河中古典詩詞領域的明珠,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月意象傳承與突破的.結晶,成就巨大,影響深遠。
李白之人千年難遇。有言道:“千古才情,李白八斗。”李白一生詩歌成就斐然,其曠世的才華令人驚嘆。李白寫月之美,可堪天下獨步。月亮是他美好心靈的表露。
李白頌月之詩清新俊逸、飄然不群、瀟灑浪漫。其筆下之月可謂性情萬千。月也有春秋冷暖,春月如花,秋月如雪,有詩“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陰雪”;更有月涼似水,寒似于冰,有詩“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歌無不透露出一股清新自然、脫俗俊逸的浪漫氣息,使得李白成為繼屈原之后我國古典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中“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一句筆勢如天馬行空,詩人想要將明月一攬在手,藝術表達何其豪放,詩中洋溢著的一股涵蓋天地的雄渾之氣和真情實感實乃豪邁和快意!《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起句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而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次句的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營造了空靈入妙的意境。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出峨眉照蒼海,與人萬里長相隨”;“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等一句句來自于月光之境的低吟,或憂傷,或雄奇,或明凈……給人以美的愉悅和享受,也讓人不得不折服這位千古詩仙非凡的藝術才情。
李白詩歌光彩四溢的魅力源自于他獨立不羈的個性,純真高潔的人格。他生性豪放,純真脫俗,正如月色一般皎潔。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人馳騁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作伴,表現了詩人如月般冰清玉潔、超脫凡塵的節操。
詩人常以明月來傳達人間的至真性情。當詩人懷念友人、親人的時候,常常把情感向明月傾吐,用自己的心靈與它交流,以孩子般純潔、真摯的感情來擁抱明月、贊嘆明月,寄托對友人、親人的思念。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誦出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情。李白在這里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表達對老友遭遇的憂慮和懇切的思念、熱誠的關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門情。”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詩句的至真性情,月光下的精神意趣是如此真實而高潔。
詩人亦常以明月來抒一腔瀟灑豪邁的氣概。詩人能流芳千古與他的豪邁、灑脫的性情有很大關系。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東魯門泛舟》:“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詩人將月下泛舟、遨游太空當作人生無窮樂趣。詩人愛月,甚至上天捉月,純真又瀟灑。在大濟蒼生的理想破滅后,他高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感嘆,他興致盎然地泛月,高歌“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他追隨著月亮的行跡,飄逸在月色的世界高唱“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作者橫溢的詩情,純真的性情、高潔的人格精神在神秘浪漫的月光世界里被盡情揮灑、盡情表露。
李白一生之所以對于月亮有一種獨特的愛戀,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孤獨\因為冷傲。月亮是詩人表達清冷,超俗絕塵的固定意向,可以說,李白一生的孤獨、抑郁都用月亮這一方凈土來承載。在李白的心目中,月亮是高尚靈魂的寄托。因此,月亮成為詩人一生的摯友、知己,是詩人理想的精神棲息地。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李白孤寂情懷尋求精神皈依的典型代表。這里,他運用浪漫夸張的手法,以極其豐富的想像力,把月亮、自己與自己的身影聚合在一起,繪成“三人”飲酒圖,到達一個“天人合一”心靈自由的境界,在自我慰藉的快樂之中,讓人感到一絲淡淡的哀傷和難以言狀的孤獨。
李白是孤獨的,亦是冷傲的。他邀月酌酒,輕輕地唱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他惆悵感傷,高歌淚下,感嘆知音難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只有月能理解他,所以無月的時候,他去賒月,詠嘆“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盡情享受著無邊的風月,也不“摧眉折腰事權貴”地過活。
李白一生介懷的是“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的破滅。現實的打擊,知音的難覓,讓他的孤獨更深。所以他只能在《 長相思》中“卷帷望月空長嘆”,在《夜泊牛渚懷古》中悲嘆:“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面對明月,無限孤寂,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感嘆世間知音難覓的心情是何其沉重!
寂寞的李白一生以月為伴,因為月亮能善解他意,能夠慰藉其悲苦幽怨的心靈,并始終不離不棄地伴隨著詩人浪跡,為其拂去塵世的紛擾,覓得大千之外的一份寧謐和美麗。于是詩人的寂寞也變得異常美麗。可以說,月亮情結貫穿了李白的一生。相傳在月光里,李白忘掉了自己,去水中撈月,永遠與明月擁抱在了一起。“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讓我們追隨古人的腳步,于皓月當空之夜,掬一片月光于懷,沉醉于氤氳朦朧的浪漫氣息中與詩仙李白相約。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五
引導語:《將進酒》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作,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于這首詩中的李白,歡迎大家閱讀!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zūn)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huán)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zhuàn)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2-3]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zì)歡謔(xuè);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gū)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qiú),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4]
(1)將進酒:屬漢樂府舊題。將(qiāng):愿,請。
《將進酒》選自《李太白全集》。
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岑勛曾多次應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內)元丹丘家里做客。
(2)君不見:你沒有看見嗎?是樂府體詩中提唱的常用語。君:你,此為泛指。
天上來:黃河發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勢極高,故稱。
(3)高堂:在高堂上。另譯為父母。
朝:早晨。青絲:黑發。此句意為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
(4)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
(5)須:應當。盡歡:縱情歡樂。千金:大量錢財。還復來:還會再來。且為樂:姑且作樂。會須:應當。
(6)岑夫子:指岑(cén)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7)杯莫停:譯作“君莫停”。
(8)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
(9)側耳:表示注意去聽。
(10)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
饌(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饌,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11)不愿醒:也有版本為“不用醒”或“不復醒”。(現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詩歌散文欣賞中是----但愿長醉不愿醒)
(12)陳王:指陳思王曹植。
平樂:平樂觀,宮殿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
恣(zì):放縱,無拘無束。
謔(xuè):玩笑 。
(13)言少錢:譯作“言錢少”。
(14)徑須:干脆,只管,盡管。
沽(gū):通“酤”,買或賣,這里指買。
(15)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價值千金的皮衣。將出:拿去。
(16)爾:你們,指岑夫子和丹丘生。
銷:同“消”。萬古愁:無窮無盡的愁悶。
(17)圣賢:一般指圣人賢士,又另指古時的酒名。
(18)不用:一作“不愿”,一作“不復”。
(19)金樽:酒杯的.美稱。
你難道看不見?
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
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不掉頭返回。
你難道看不見?
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白發,
早晨的滿頭青絲,怎么才到傍晚就變成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時應當縱情歡樂,
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只要生下來就必有用處,
黃金千兩一揮而盡還能夠再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
一次痛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
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
只希望長駐醉鄉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你可知道,
斗酒萬千也豪飲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錢不多?
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
那些什么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
都讓仆人拿去換美酒來吧。
讓我們共同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蘇聯托可馬克),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朝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于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于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當涂縣。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于是乎對酒詩情,揮灑個淋漓盡致。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一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一瀉千里。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于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后歸結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六
;摘要:扇子在唐代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廣泛,扇意象也常常出現于唐代詩文中。李白在詩中對扇意象的使用既有對先前扇意象內涵的繼承,又有其自己的特色。李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筆下的扇意象有不一樣的內涵。通過解析不同時期李白詩中的扇意象,探索詩人寄托于其中的情感及個人志向,可以對李白有進一步的理解。
關鍵詞:李白 扇意象 情感
扇子最初出現于堯舜時代,唐代時扇子已成為民間百姓的生活用品。按照形狀,扇子可分為團扇和方扇兩大類。按扇子的制作原料來看,扇子可分為羽扇、紈扇、蒲葵扇等。羽扇以禽鳥羽毛為材料制成,在士大夫文人中廣為流行。
在李白的詩文中,最早出現扇意象的便是《雨后望月》。這一首詩作于李白的少年時期。李白在詩中描繪了雨后夜月升起的過程,表達出心中對夜月的愛惜。在詠月詩中,李白多繼承前代望月懷人的傳統,表達男女相思之情。在詩的末尾,作者寫道:“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李白以“團扇”喻“夜月”。團扇不僅因其形狀與月相似而被李白用以比喻月亮,而且是因其與女子有關。古代女子常常用團扇半遮自己的面孔,因此團扇與女子常常被聯系在一起。作者望月,仿佛望見一把團扇,而團扇的背后便是一位女子的美麗容顏。李白表面上說愛惜這團扇一樣美麗的月亮,實則或許也是在望月思人,表達自己對美麗女子的贊美。后代有學者認為這首詩“似乎是作者‘有所思而作,即朦朧地透露出年輕詩人萌發的一種愛情”,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
這首詩中的團扇雖是比喻性意象,但李白在扇意象中隱隱表現出自己對愛情的追求,這種情感與其他詩人運用團扇這一意象時所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體現出李白在扇意象運用上的獨特性。
開元二十一年,李白寫下《夏日山中》:“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李白酒隱于山中,過著漫游生活。從詩中可以看出,夏季時李白隨身攜帶著白羽扇。此時的李白懶得搖動白羽扇祛暑,直接袒露著身體在清風中取涼。自漢末至魏晉,羽扇在名士中特別風行,用以表現瀟灑風度。李白此詩中的白羽扇,表達的是其飄逸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態度。
天寶元年至天寶三年,李白應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入朝為官后,李白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到權貴的讒言詆毀,漸漸被玄宗疏遠。這一時期李白的遭遇及心境的變化讓李白詩中的扇意象有了不一樣的內涵。前期李白對扇意象的使用較少,運用此意象時也較為隨興;
但在這三年中,李白詩中的扇意象出現次數明顯增多,且有了較為明確的含義。
這一時期,李白詩中出現的扇意象多與班婕妤詩中的團扇有關。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初時得寵于君王,但在趙氏姐妹的讒言中被漢成帝冷落。在這種境況下,班婕妤寫下《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團扇在夏季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而到了秋天,團扇便不再為人們所需要,被遺棄在箱子中。在這首詩中,班婕妤將自己比喻成團扇。曾經班婕妤受到漢成帝的寵愛,而今卻在讒言中如秋天的團扇一般被遺棄疏遠。許多文人都曾在詩中贊賞班婕妤的才華,也在詩中嘆息班婕妤的遭遇,《怨歌行》中的團扇成了人們表達自己被君王疏遠、無法實現自身理想的意象。
天寶二年,李白寫下《相和歌辭?長信怨》。作者先寫長信宮中環境寂寥,再寫趙飛燕受皇帝恩寵,最后于末句“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中引用了班婕妤《怨歌行》中的團扇。全詩看似在寫班婕妤的遭遇,實則是在以班婕妤自比。李白在班婕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自知自己才華橫溢,卻在關系復雜的官場中被人用惡言中傷。同年,作者寫下《中山孺子妾歌》。在詩的結尾,詩人以團扇自比,寫道:“芙蓉老秋霜,團扇羞網塵。”此時的詩人,就猶如班婕妤筆下的團扇,被遺棄于網塵中。《懼讒》一詩也作于此年,詩中引用了晏子用二桃殺三士和魏妹因鄭袖讒言而受刑的典故,表現出讒言的危害。“行將泣團扇,戚戚愁人腸”,作者于末句運用了團扇意象,書寫自己為讒言所傷的遭遇,表達了對讒言的畏懼與憤懣。
從這一時期李白的詩歌中可以看出,扇意象主要表達了其對自身為讒見疏,無法接近君王實現自己人生抱負的悲傷與怨憤之情。
李白是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長安的。天寶四載,李白漫游,這一時期他寫下《送岑征君歸鳴皋山》。李白在詩中先說征君以先人之事為鑒,不做官,又于詩的結尾寫道:“西來一搖扇,共拂元規塵。”此處的扇意象引用了《晉書?王導傳》中記載的一事。“時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在這里,李白筆下的扇意象表達了其鄙棄權貴的態度。遭讒見疏的遭遇讓李白隱于山中,李白對隱逸是認可的,但并不是真想過隱逸生活;
李白的一生都渴望建功立業,此時是隱以待時。
四、扇意象中的“太白精神”
李白渴望建立功勛,即使在現實中遭遇了挫折,也沒有改變樂觀、積極、慷慨自負的“太白精神”,這在其筆下的扇意象中也有所體現。
天寶十四載,李白寫下《送當涂趙少府赴長蘆》。詩作寫成時,安史之亂尚未爆發,但唐朝已有由盛轉衰的跡象。此時詩人還未出山,他在酒樓中送別友人。詩中寫道:“搖扇對酒樓,持袂把蟹螯。前途倘相思,登丘一長謠。”他們一邊搖著扇子,一邊酣飲自樂。按照李白的性格,他們談論的話題中除了離別后思念對方時就登上高處長歌,當然還有當時的政治國事。在這種社會環境中,慷慨自負的李白當然想建功立業,扭轉時局。詩中的“搖扇”讓人想起三國時諸葛亮的形象。諸葛亮持羽扇,指揮若定,扇這一意象在李白的詩中也體現了其渴望如諸葛亮一般征戰沙場、發揮才干的志向。
李白被請出山后,因從逆罪最終被判長流夜郎,后遇大赦放還。乾元二年,李白還至江夏并寫下《江夏寄漢陽輔錄事》。詩中先寫自己與錄事都不為時所用,再寫江夏防御亂軍情勢。“長呼結浮云,埋沒顧榮扇。他日觀軍容,投壺接高宴。”此時的社會并不安定,但李白在詩的最后借顧榮扇表明自己的心志。顧榮扇這一意象運用了《晉書?顧榮傳》中顧榮秘密討伐陳敏一事。顧榮用白羽扇向陳敏的軍隊一揮,陳敏的軍隊便四散奔逃。李白以顧榮自擬,認為自己的才能必不會被埋沒,他日必將為人所賞識重用。詩中的顧榮扇這一意象,表達了李白對自己潛能的肯定,以及對自己未來定能建功立業、揚名沙場的信心,充滿著“太白精神”。
五、結語
不同時期李白詩中的扇意象所蘊含的情感不同,扇意象所表達的情感是與詩人的人生經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李白之前,已有詩人通過扇意象表達自己在仕途中遇到的挫折。李白在繼承這一用法的基礎上,也通過扇意象表現出對女子容顏的遐想、對隱逸的認可和對未來的樂觀等,體現出其在扇意象運用上的獨特性。從詩中扇意象所傳達的思想內涵,我們可以對李白不同時期的境況與心境有更多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安旗.李白全集編年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丁稚鴻.李白與巴蜀資料匯編[m].成都:巴蜀書社,2011.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劉芯妤,華南師范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師范)。
相關熱詞搜索:;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七
;杜甫被貶到華州后,棄官而去,走上了漂泊西南的人生道路,與李白一生再未相見。
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他們不但都生活在盛唐,都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巨變,而且曾經相遇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留下了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佳話。
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李白和杜甫的名字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但人們樂意將李白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不只是出于二人所取得的文學成就,還因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識,有著一段為后人稱道的深厚友誼。
公元744年春末,時任五品官員的李白因觸怒權貴高力士和楊貴妃被排擠出京。離開長安時,李白頭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一心求道、遠離朝堂的打算,也希望借此擺脫朝中敵人的威脅。
在尋師問道的途中,李白經過洛陽,而此時的杜甫恰好居住在洛陽老家。令人意外的是,兩人雖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情和閱歷,卻一見如故,彼此欣賞。這次相遇成為了后世流傳的佳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暢談詩歌理想和人生抱負,李白和杜甫都喜歡四處漫游,尋找創作的靈感與激情。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李白和杜甫又相約見面兩次:一次是在秋天同游開封。在那里,他們還遇到了住在附近的另一位大詩人高適;另一次是在次年入冬前,三人結伴在齊魯大地觀光游覽,一路前往濟南。
對于杜甫而言,這段經歷是極為珍貴的。在后來的詩作中,杜甫屢屢表達他對李白的感懷,僅專門為李白所作的詩,如《贈李白》 《春日憶李白》 《冬日有懷李白》 《夢李白》等,就有10余首。第三次見面分別后,李白和杜甫各自踏上了坎坷的人生征途。
普安郡詔和李白“從璘”事件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場大亂使李白和杜甫兩個人的命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個重大變化的起因跟“普安郡詔”有關。
公元756年,安祿山攻破潼關,唐玄宗倉皇出逃,一直逃到成都,而太子李亨則留守甘肅靈武,之后登基成為唐肅宗,唐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得知消息后,唐玄宗派了兩個宰相到靈武去傳國璽和玉冊,這兩個宰相當中有一個就是房琯。
房琯跟杜甫關系很好,他在普安郡的時候曾向唐玄宗建議下一份詔書,詔書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唐玄宗的幾個皇子分別去擔任各地的節度使。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向唐肅宗進讒言,說房琯曾為唐玄宗制定普安郡詔書,目的是讓各個皇子來掌握各地的大權,分守重鎮,反而讓您呆在這么偏僻的地方,可見他對您并不忠心。于是,唐肅宗從此開始厭惡房琯。
在普安郡詔書中,皇子都分兵鎮守各地,當時永王李璘被任命為四道節度使(山南、江西、嶺南、黔中),皇帝讓他帶兵順著長江東下。李白當時名氣很大,李璘聽說他在廬山,便三次寫信邀請他出山。李白當時也正為自己報國無門而焦急,所以他收到李璘的書信后,出于挽救天下危亡的一片熱情,參加了他的軍隊。
李璘當時駐鎮江陵,手里的兵權很大,而且江淮地區的租稅、賦稅也全都堆積在江陵。周圍人紛紛建議他去占據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明顯就是和唐肅宗分庭抗禮。唐肅宗聽到這個消息,下令讓李璘回成都,但李璘抗命。
唐肅宗找高適來商量,高適分析了江南的重要性,并斷定李璘肯定會失敗。唐肅宗便派高適擔任淮南節度使,統領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等12個郡,和另外兩個節度使一起去討伐李璘。
公元757年,李璘兵敗,李白被關在潯陽的監獄里。第二年,李白從潯陽出發,被流放到夜郎,幸好途中遇到大赦。后來他又去了金陵、宣城以及溧陽,在現在的安徽和縣一帶來往。最后,病死在安徽當涂他的族叔李陽冰家。
房琯罷相和杜甫被貶
杜甫也同樣受到了普安郡詔的影響。公元757年4月,杜甫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唐肅宗。此時唐肅宗已經從靈武搬到鳳翔縣,之后杜甫被任命為左拾遺。
同年5月,房琯的門客董庭蘭被御史奏了一本,稱其貪贓枉法,房琯受牽連被罷免相位,改任太子少師。杜甫向皇帝上書稱“罪細不宜免大臣”。唐肅宗特別生氣,下詔讓他到三司(當時的刑部)受審。幸好在宰相張鎬幫助下,逃過一劫。
公元757年10月,洛陽、長安都收復了,朝廷搬回長安,杜甫也搬到了長安。同年12月,唐玄宗回來了,成為了太上皇。
公元758年6月,唐肅宗第二次罷免房琯和他周圍的一批人。首要的理由是房琯經常稱病不上朝,其次說房琯和劉秩、嚴武交結朋黨。于是,唐肅宗就把房琯貶為邠州刺史,把劉秩貶為閬州刺史,嚴武貶為巴州刺史。杜甫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這次被貶對杜甫是一次極大沖擊,促使他的君臣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在杜甫早年的詩歌中,他希望自己能夠讓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明君,讓天下的風俗變得淳樸,這是他的政治理想。但到了后期,杜甫的詩歌越來越多地批評皇帝的昏庸無能。這是因為殘酷的政治斗爭,在杜甫的心中已經徹底抹掉了唐肅宗這位中興之主頭上的光環。特別是到了晚年,他寫了很多的詩,不斷回憶他這一次政治經歷,可見這次事件對他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杜甫被貶到華州后,心情非常壓抑憤慨。公元759年,杜甫來往于華州和洛陽之間,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本來唐軍已經差點要收復河北了,然而出了一些差錯,唐軍在河南相州大敗。于是軍隊四散,唐軍只好沿路抓壯丁,杜甫因此寫下了他最有名的“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經過反思,杜甫最后終于在這一年棄官而去,從此就走上了漂泊西南的人生道路,與李白一生再未相見。
相關熱詞搜索:;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八
李白是唐代的杰出詩人,李白詩歌具有鮮明的個性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歷代評論家深深地感受到李白的詩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讀之令人心曠神怡、驚心動魄、蕩氣回腸,從中體會到詩歌的無限魅力。
李白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他在創作上卻十分刻苦,虛心向前人學習。
他崇尚《風》、《雅》,還十分尊敬和推崇屈原,認真學習和繼承了屈原辭賦的優秀傳統。他還學習漢、魏、六朝以來詩歌的優秀傳統,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十分重視學習漢魏以來樂府詩歌的優秀傳統。他受六朝樂府民歌真摯動人、爽朗的影響,融合自己豪邁不羈的性格,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并且廣受世人的喜愛和嘆服。
李白的詩歌根據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表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我認為他的詩歌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綺麗而兼豪爽,二是雄奇而且易懂。綺麗是指用詞華麗,對仗工整;雄奇是指作者用詞夸張,在詩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在吟誦“詩仙”的佳句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他那華美、曼妙的文辭和雄健、磅礴的氣勢。
(一)李白詩歌中的綺麗風格
綺麗的風格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和內容相稱的,雖然用詞華麗、對仗工整,卻寫得自然,使人覺得情景相生,生動流暢;另一種是用華麗的辭藻來掩飾內心的思想感情,或者用堆砌的辭藻掩飾空虛的內容。我國古代詩歌,自南朝,特別是齊梁以來,丟掉了《詩經》、《楚辭》和漢、魏以來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形成一種“頹廢淫靡”的形式主義的貴族文學。這種“貴族文學”的惡劣影響,阻礙了文學的發展。李白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圣代復遠古,垂衣貴清真。”他反對楊(楊雄)、馬(司馬相如)以后文學界所興起的那股只重華麗文辭,而輕視內容的綺麗空泛文風。
但李白的詩中也不乏千古流傳的麗句,《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煙花三月下揚州”,蘅塘退士批為“千古麗句”,就是屬于前一種的綺麗。這句詩不用典故辭藻,而寫出最美的春光“煙花三月”,并且是在這樣的時候去繁華的揚州,所以稱為千古麗句。《山中問答》中的“桃花流水迥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山花爛漫、爭妍斗麗是美的,而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都是按照自然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不同的美,但有著共同特點:天然,讀之令人回味無窮,滿口留香。
唐詩中風格綺麗的不少,如杜甫的《絕句二首》之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寫得工整自然,綺麗多姿,好像一幅彩色工筆畫,與太白相比清新秀麗有余,卻少了幾分豪爽的氣概。李商隱《無題》詩工整綺麗,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與太白詩相比顯得情緒憂郁,不像太白詩開朗。李白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首詩都寫出濃厚的別情,卻無愁苦的音調,都有寫得綺麗的句子,而長江天際流的境界是開闊的,踏歌送別的心情是開朗的,所以綺麗兼豪爽是李白詩歌的特點之一。
(二)李白詩歌中的雄奇風格
雄奇風格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寫得自然,容易懂的;一種是寫得費力,隱晦難懂。
吟誦李白的詩句,有一種超脫眼界,使思想飛躍的空間感。如《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流”是說山高流急,水勢如飛,“直下”就更讓人心神已動,而用“三千尺”形容瀑布之長,更是超乎想象。更讓人心神不寧的是“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真是心達而目不可達的超凡境界。前人稱此詩“氣象雄渾”,這是瀑布的.本身特色,也是李白詩歌的風格。此外,李白的《秋浦歌?十五》:“白頭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也能體現李白詩的這一特點。以白發寫愁思,長于杜甫筆下:“白發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在以雄奇飄逸見長的太白筆下,白發不是更短,而是搔之更長。豈但長,還長到“三千丈”的長度,簡直令人瞠目結舌。然而,要恰當地狀出他那不比尋常的“萬古愁”,“似個(這樣)長”之愁,似乎又非如此不可。于是這個“愁”就形象化了,令讀者忘不了。這就是詩人寫作風格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了。
同是寫雄奇,卻寫得不費力,不容易懂的詩也有。如杜甫《戲為雙松圖歌》:“兩株慘裂苔蘚皮,屈鐵交錯回高枝,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兩棵松樹的樹皮裂開了,露出慘白色,好像龍虎的骨頭,松樹的樹枝屈曲交錯,像鐵一樣伸入高空,所以說“黑入太陰”,再用“雷雨垂”來襯托。這兩句設想奇突,寫得雄奇,但很費力。另如李白的《將進酒》中“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朝如青絲暮如雪”,“三百杯”也是用了夸張手法的。詩中以豪邁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豪情壯志,氣勢磅礴,雄渾奔放,有如行云流水,傾瀉而下,很有特點。一首好詩應該是有創造性,有雄健自然的氣魄,而且容易懂。
李白高傲爽朗、崇尚自由、蔑視禮法、落拓不羈,所以他的詩以狂放、豪邁、沉郁、飄逸著稱于世,世稱他為“詩仙”,實不過譽。他以這種“綺麗、雄奇”的風格,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驚世佳作。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九
李白一生中重要的活動都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進行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盛唐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穩定,社會環境太平安樂,使得李白這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躍躍欲試,想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在這一時期,“大鵬”是詩人曠達樂觀,豪邁飄逸氣概的完美體現。
鮮衣怒馬,年少輕狂,求仕不得,揮筆寫下著名的《大鵬賦》。“激三千以崛起, 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 翼舉長云之縱橫。左回右旋, 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 羾閶閡之崢嶸。簸鴻蒙, 扇雷霆。斗轉而天動, 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 雄無所爭。”[1] 自比為大鵬的李白此時壯志凌胸,就算遭遇了求仕的不順也依舊豪放不羈。作為才子的李白,身處盛唐,希望能建功立業,輔佐明主,“方希佐明主,長揖辭成功。”此時的李白就如同他詩中所寫的大鵬一樣,斗志昂揚,豪情萬丈。
在李白的詩歌中,大鵬鳥這個意象始終存在。大鵬高大健美,充滿力量感,象征著李白的昂揚斗志和豪放不羈的性格,也寄寓了李白對于仕途的憧憬和他的政治抱負。“大鵬”這個意象起源于莊子的《逍遙游》。“北冥有魚, 其名為鯤。鯤之大, 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 其名為鵬。鵬之背, 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莊子借助“大鵬”這一意象,表達了他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因此在《逍遙游》中,“大鵬”不僅代表了遠大的志向,還代表了對絕對的個性自由的追求。而唐王朝道教之風盛行,崇尚自由灑脫,遺世獨立更為文人所追捧效仿。道家尤其繼承莊子遺世獨立的思想, 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萬物的傲然態度, 與李白的處世態度驚人地相似。因此, 莊子筆下出現的大鵬意象, 自然成為李白經常描寫的寄性之物,是其詩作中重要的精神象征之一。
在李白的早期作品中,“大鵬”更多的是寄寓了青年李白對于建功立業、不受世俗羈絆的強烈渴望。“北冥有巨魚, 身長數干里, 仰噴三山雪, 橫吞百川水, 憑陵隨海運, 悼赫因風起, 吾觀摩天飛, 九萬方未已。”[3]氣勢雄渾,想象瑰麗奇偉,給人以狂放灑脫的強烈印象,突顯出詩人卓絕的理想和高潔的志向,是盛唐時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的絕佳體現。懷有大丈夫必有于四方之志的宏偉志向的李白, 在這樣的氣息席卷之下, 常常在詩篇中展現這種昂揚奮發的時代精神, 借以抒發乘風破浪、直擊夢想的豪情壯志, 這正是那個時代旺盛生命力和濃烈豪情的展現。以大鵬作比,正是他此時心懷壯志,豪情激蕩的真實寫照,表現了他對實現個人理想的自信與執著。
年輕氣盛,裘馬輕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將大鵬視為自己的化身, 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豪情壯志賦予大鵬, 對振翅高飛的大鵬傾注了無限的熱情, 尤顯其飄逸不群之態。他筆下的大鵬汲取了莊子傲視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賦予了大鵬新的思想內涵:儒道思想的融合、自由精神的追求、豪邁個性的釋放。大鵬這一意象無疑更加具有獨特的魅力。
盛唐時期的文人普遍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青年時期的李白也有著積極的入世精神,不過他對功業的追求不是為了獲取富貴,而是為了顯示“安社稷”、“濟蒼生”的才能。《大鵬賦》等詩更是表達了他的宏偉抱負與不服輸的昂昂斗志。
在中期,“大鵬”是詩人耿介高潔、孤直叛逆性格的體現。在經歷諸多困難挫折之后,此時的李白,在早期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中已經有了更多的不屈、叛逆的心態。在謁見渝州刺史李邕之后,他寫下《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以振翅高飛的大鵬自喻,不與世俗合流、不與污濁同列的思想在這首詩作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在困境中奮起,不服輸不放棄,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挫折中站起。
由那年少輕狂的少年變成中年時期憤憤不平卻又無可奈何的詩人,李白心中充滿了對世俗的憤怒與無奈。正如《逍遙游》中諷刺的“蜩”與“學鳩”一樣,昂首振翅的大鵬正是詩人在嘲諷那些奸佞小人,用大鵬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與無奈,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惆悵。《大鵬賦》和《上李邕》是李白的.理想宣言,寄托了他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對政治的偉大抱負。
李白受道家思想熏陶至深,他的思想也集儒、道、俠合一。如果說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只是一種意象符號, 它代表的是一種逍遙自由、無所依待的理想境界,那么李白詩作中頻頻出現的“大鵬”意象則更多成為表現詩人卓然不群的氣魄的載體,渲染上濃重的建功立業、不受世俗羈絆的強烈渴望, 顯示出積極奮發的積極用世精神, 具有更多生命的張力與人格的魅力、人生的意趣。 他的政治理想是平步青云,一鳴驚人然后飄然隱退,“且放白鹿青崖間”,既建功立業又不失人格自由。與其說是儒家兼濟天下的積極入世思想, 還不如說是一種旺盛生命力賦予的介入與創造精神, 以及對自己才能的夸張性和全方位認定, 使李白夢想做謝安式的宰相。他不追求世俗的高官爵祿、衣錦還鄉, 而是希冀有一個顯示自己的才能、雄無所爭的氣概、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沒有實權的李白雖直言進諫卻不受重用。官場失意,只好自我麻痹,消解煩惱。“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長期的落魄使自負的他自感壯志難伸, 英雄無用武之地。
大鵬是詩人命運人生、自我生命歷程的載體。現實畢竟是殘酷和不盡如人意的, 面對殘酷的現實,李白只能孤獨的吟詠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而抱憾終生, 在盛世不遇、空懷抱負的巨大精神苦悶中艱難前行。即使在人生失意之際、仕途受挫之時, 李白的詩作中仍然充溢著張揚的個性、不拘的情懷,以大鵬自喻, 追求個性自由, 實現個人價值。
這首《臨路歌》是李白的絕筆詩,可謂是李白一生的總結, 生動形象, 震撼人心。在人生即將逝去時他留下了這首詩然后飲恨而逝, 以大鵬的遭遇比喻自己的人生歷程, 大鵬的舉步維艱、煢煢孑立, 無疑是詩人不得志于其時的晚年生活的真實再現。《臨路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只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壯的大鵬,暗示此時的李白雖然依舊雄壯偉岸卻也掩飾不住內心極度的痛苦和無奈。揮斥幽憤,發抒絕望,與《大鵬賦》中的超逸豪邁恰成對照。大鵬與孔子,和他早年的《上李邑》那樣同時出現。早年那只“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的大鵬,如今已是“中天摧兮力不濟”;“宣父猶能畏后生”的飛揚跋扈,變成了“仲尼亡兮誰為出涕”的黯然神傷。有心報國,卻屢遭挫折。悲憤之余,他仍然相信自己的品格和精神,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雖心力不濟,但堅信激勵萬世。
李白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就像是一個真正的神仙一樣飄逸自由但也擔負著國家的重擔。他心懷報國壯志卻又為奸佞所壓迫而不得施展。從少年時期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到臨終時的“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從《古風》、《大鵬賦》到后來的《上李邕》,再到去世前的《臨路歌》,同一個意象在李白筆下雖然如此不同,但是它們都是滿懷豪情、氣勢磅礴的。即使是中天摧折,也仍然相信遺風可以激蕩萬世。雖然理想幻滅,以失敗告終,但仍不失其英雄風范。
我眼中的李白我眼中的李白初中篇十
飛揚跋扈為誰雄
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里,人卻不見了
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笛交踐的節奏
留給杜二去細細的苦吟
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
認你做謫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壺
把自己藏起來,連太太也尋不到你
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
在所有的詩里你都預言
會突然水遁,或許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亂發當風
樹敵如林,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你?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一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挑起的回音
一貶世上已經夠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難堪
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
隴西或山東,青蓮鄉或碎葉城
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
凡你醉處,你說過,皆非他鄉
失蹤,是天才唯一的下場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處?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勸你不住
一回頭四窗下竟已白頭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給霧鎖了,無路可入
仍爐火示純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躡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許那才你故鄉
常得你一生癡癡地仰望?
而無論出門向西哭,向東哭
長安卻早已陷落
二十四萬里的歸程
也不必驚動大鵬了,也無須招鶴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飛碟
詭緣的閃光愈轉愈快
接你回傳說里去
《尋李白》是一首懷古詠史的自由體詩,選自余光中《隔水觀音集》。開篇轟然而起,破空而來,擬人的“傲慢”與“羞憤”出人意外地加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還落在”與“人卻不見了”似真似幻,不僅活畫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而且有廣闊的藝術時空供讀者神游遐想。第二節關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寫,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節“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節詩人更忽發奇想:“樽中月影,或許那才是你的故鄉/常得你一生癡癡地仰望”。民間盛傳李白在采石磯長江中捉月而死,而余光中的一闋“月光奏鳴曲”,為讀者奏響的竟是一個想像飛騰的奇妙尾聲。詩以李白的“失蹤”起筆,在敘寫詩人的痛飲狂歌與坎坷遭遇之后,復以李白的乘風歸去終篇,始終圍繞“尋”字曲折成章,反復回旋,結構嚴謹有序,造句自由而舒展。李白詩的'想像如行空天馬,超逸絕然,而余光中詩作豐富而具有創作性的想像,確實也頗有“太白遺風”。
《尋李白》的語言,密度高而彈性大,煉字煉句具有“新鮮”與“新奇”的美學效果。如“和滿地的難民和傷兵/把胡馬與羌馬交踐的節奏/留給杜二去細細苦吟”一句,虛實互轉,伸縮自如,凝煉而繁富,它不僅生動地表現了杜詩的內容和風格的特色,與李白詩作了美的對照,同時又概括了安史之亂與以后的回紇入侵,時空闊大而包舉眾端。又如“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不僅是“小”與“長”運用了西方詩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辭法,而且“長安城小”與“壺中天長”又是無理而妙的反向的變形,加之一“怨”,更覺文字向內緊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義有多解,令人咀嚼。如“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全詩最光彩照人的筆墨,“七分”,“三分”,“半個”等數量詞運用各呈其妙,而“釀”,“嘯”,“吐”這幾個動詞更可以說是詩中之眼,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