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次探訪字探訪篇一
2月12日,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卻又是一個值得回憶的日子。
看著年邁孤獨的老人們,心里的第一個感覺是:難受!來到家里,冷清的房子里一片沉寂,沒有一點聲氣。于是,我們小心翼翼的和老人們交談,談論些他們愿意談論的事情。畢竟我們不是記者,不是以強者的身份來看望他們,不是以強者的身份來給予他們同情,我們只是一個后輩,只希望用我們的努力讓老人們的生活能多一些鮮活的色彩,讓老人們的生活少一些憂郁。隨后,我們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收拾家務。老人們看著我們掃地,心里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看到我們的勞動成果,雖然是很小的幫助,但是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在和他們的聊天中,他們的言語讓我們體會到一個孤寡老人的痛苦,一個孤寡老人的孤單,他們需要大家的關心,大家的呵護。孤寡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我們應該用那顆熱摯的心來溫暖老人心底的那塊“寒冰”。
他們的孤單寂寞輕輕拂過我們小小的心靈:這世上不幸的人有很多,他們不能跟正常人一樣享受正常的生活,每當見到別人的笑容,積在他們心底深層的憂郁又會涌上心頭。我們四肢健全,天資聰明,這已經是上蒼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禮物”,讓這份“禮物”得以發揮,展示出它最耀眼的一面!
時間總是很快的,很快就要和老人道別了,看著老人們用著期盼的眼光看著我我們,心中一種說不出的感受。我們真心希望社會有更多的人群能去關懷這些老人,給他們一些幫助,在此,我誠懇的呼吁大家一起去關懷一下這些老人,別再讓你我成為下一個他們。
如果您家里有一個孩子,請告訴他,孝敬老人乃做人之本。
如果您身邊有一個老人,請走近他,讓他感受到晚年的溫馨。
如果您是一位成功人士,請率先垂范,與老人分享您成就的甘甜。
如果您是一位有識之士,請獻計獻策,為老年人營造金色的家?
老人,他們也年輕過。年輕人,我們也將老去。善待老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做一次探訪字探訪篇二
;那是一個冬日,我冒著細雨,去阿姆斯特丹踏訪被譽為“心靈的畫家”和“光與影的畫家”——倫勃朗的故居。抵達時正好雨過天晴,明媚的陽光透過運河前的窗戶,照亮這棟文藝復興式的建筑。灰色的磚、白色的窗框、棕色的大門,沉穩而典雅。一旁白色的指示牌上用紅色的法文寫著“倫勃朗故居”,并用藍色小字標明1639年—1658年間,他曾在此居住。
歷史上,倫勃朗故居曾經多次易主,現在則已改為一座博物館,講述著這位17世紀著名畫家的日常生活和作畫場景。進入故居,第一個房間是廚房,里面有水池和灶臺,廚房的一側是傭人臥室。故居房間的墻壁上掛滿了倫勃朗和當時著名畫家的畫作,一幅幅畫面精美、技藝精湛的作品,似乎對游客講述著背后的故事。倫勃朗的畫室是故居中最大的房間,畫室內原樣陳列著倫勃朗的作品,仿佛令人聞到當時的氣息。正是在這里,畫家創作了一幅幅久負盛名的油畫、素描和蝕刻版畫。
進入畫室,可以看到自然光透過彩繪的窗戶以獨特的角度射入房間,這也體現在倫勃朗的油畫中:他善于捕捉光線、運用光影效果,讓畫作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同時著重表現深刻洞察后的人性與內在心理,這一點與同時代畫家相比與眾不同。房間的一側展示了當時繪畫顏料的做法,在一塊一側磨平的大石頭上,畫家曾用選好的材料配制顏料。
倫勃朗不僅留下許多油畫杰作,還因蝕刻版畫的創作聞名于世。他的一生都在鉆研蝕刻版畫,將銅版畫從純粹模仿、再現畫稿的束縛中解放,直接以銅板為媒介進行藝術創作,從而創作出大量題材廣泛的蝕刻版畫。倫勃朗將繪制油畫時采用的明暗對照運用到版畫制作中,對后世版畫制作影響深遠。在倫勃朗故居中,展示著《三棵樹》《自畫像》等約260幅畫家創作的蝕刻版畫。故居還設置了蝕刻藝術展示,讓參觀者了解當時蝕刻版畫的制作技巧、印制過程等。
往事留影,歲月留痕。參觀者閱讀著故居內倫勃朗的生平介紹,欣賞他的畫作,參觀他使用過的印刷機、銅板和其他遺物,了解了畫家的坎坷人生。1606年,倫勃朗出生在荷蘭萊頓一個富有的磨坊主之家,少年時代便對繪畫萌生了極大興趣,曾師從當地畫家雅科布·范·斯瓦寧堡,后又在著名畫家彼得·拉斯特曼門下深造。他學習畫家們的明暗對比方法并加以發展,跳出了當時荷蘭畫家呆板的宗教畫俗套,特別突出了明暗對照所產生的效果,開創了荷蘭繪畫藝術中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1631年他移居阿姆斯特丹后,在故居創作了《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從而聲名遠揚。從此,倫勃朗的作品逐步走向成熟,他打破當時流行的平板人像畫,轉而尋求描繪復雜人心的創作手法。
在故居居住期間,倫勃朗迎來了創作的輝煌時期,他畢生的代表作《夜巡》就在這里完成。1637年,荷蘭國民衛隊委托倫勃朗繪制一幅團體肖像畫,倫勃朗在創作中摒棄了讓畫中人一字排開、動作一致的慣例,畫面明暗對比鮮明,人物主次分明,鼓手擂響戰鼓、槍手或裝填彈藥或給槍上膛,仿佛定格了衛隊接到命令預備出巡的瞬間。我曾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倫勃朗展室看到這幅懸掛在最醒目地方的畫作。這幅完成于1642年的油畫寬約3.6米、長約4.3米,與其他作品相比,氣魄十足,壓倒群芳。
然而造化弄人,《夜巡》成為倫勃朗窮困潦倒后半生的開端。這樣一幅杰作,竟引起軒然大波,遭到訂貨者的拒絕,并被訴諸法庭。自此,倫勃朗的聲譽和訂單一蹶不振。此后的20多年里,他因種種原因陷入家庭離散、官司纏身的境地。而這些戲劇性的遭遇,大都發生在這座故居之中。1658年,畫家因債務宣告破產,他的房屋和財產被全部拍賣,卻仍未能還清所有債務,直到1669年去世都生活在貧困之中。
探訪倫勃朗故居,令人唏噓不已。倫勃朗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不朽的印記,他一生創作了600多幅油畫、300多幅版畫、2000多幅素描,閃耀著藝術的光輝。他擁有耀眼的藝術天賦和年少成名、樂享財富的前半生,卻也因藝術造詣遭遇了命運的逆轉。他享譽后世的創作風格成為當時種種不解與非議的源頭,最終在窮困潦倒中與世長辭。然而美的事物,終究是美的。在他身后,人們還是發現了倫勃朗作品的美。
選自《人民日報》
相關熱詞搜索:;做一次探訪字探訪篇三
;海女,是指不帶輔助裝備、只身潛入淺海捕撈龍蝦、扇貝、鮑魚、海螺等海產品的女性,這個職業在日本已有上千年歷史。她們生長在海邊,依靠下海捕撈為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工作、生活習慣以及信仰,同時也造就了日本的海女文化。1960年,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從最南端的沖繩到最北部的北海道均有海女存在,總數高達1萬多人。
重喚日本海女的過去
“海女”這一職業起源于約2000年前,最早的文字記錄見于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千佘里至末盧國(今日本九州佐賀縣唐津市一帶)……好捕魚鰒,水無深淺,皆沉沒取之。”此后,有關其記述多出現在日本浮世繪和歷史文學作品中。其實,“海女”一詞是由近代社會所創,最早出現在《伊勢新聞》1902年9月的一篇報道中,而在此之前,人們稱她們為“潛女”“海人”“白水郎”等。
“為什么下海的都是女人,男人哪兒去了?”據日媒采訪調查顯示,這是關于海女問得最多的問題。日本相差町海女文化運營協會會長野村秀光解釋說,淺海漁業資源較少,為增加捕獲量,男人通常駕船到深海捕撈,女人就在村莊附近的淺海里打撈扇貝、海藻等補貼家用;男女體質的差別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一般來說,女性的皮下脂肪比男性多,更能忍耐寒冷的海水。另外,民間還流傳著一種說法:曾有男人在潛水時因逞強而導致自己溺死,相比之下,女人顯得更為謹慎細心,出事率也更低。
二戰后,海女的地位發生轉變。她們采割鮑魚、珍珠和龍蝦等貴重海產,收入遠遠超過丈夫,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當時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區區一個老公都養不起,就不能算是獨當一面的海女。”不同于現在的海女,早期的海女下海時幾乎不穿衣服,全身只圍一塊兜襠布,腰上纏一根救生索,拿一個木桶或魚簍就可出發。下海前在身上涂抹一些油脂保護皮膚,然后拖著木桶向大海走去,等到了合適的位置,再深吸一口氣用力一躍,潛入十幾米深的海底……這時,水面上只剩個木桶在隨著水下海女的牽引左右移動。等露出水面時,海女把捕獲的海產品放進木桶,然后大口大口換氣后,再猛地扎進海里繼續尋找“獵物”。
隨著捕撈技術的進步,海女這一行當已失去了往日生機,原始的捕獲方式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口腹之欲,漁業環境也被不斷破壞,與此同時,愿意繼承海女事業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少——如今,在三重縣志摩半島上為游客表演捕撈作業的海女,很可能已是全日本的最后一代。
小屋里的野村禮子
位于日本中部地區的三重縣,從地圖上看猶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雕,這里自古就是海產富饒之地,星羅棋布的島嶼與綿長的海岸線孕育了悠久的海女文化,是當地人最驕傲的文化遺產。在整個日本,這里的海女人數最多也最為活躍,她們一邊下海打撈,一邊經營民宿或旅館,向來訪者大方講述她們的故事。
相差町,是隸屬于三重縣烏羽市的一個小鎮,因居住著眾多海女而被稱為“海女之國”,八十多歲的海女野村禮子就在這兒經營著整個鳥羽市最具代表性的海女小屋,向游客悉心介紹著海女的一切。海女小屋過去叫“爐灶”,原本是海女們下海前或上岸后,為了排除體內寒氣而用來取暖、休息和用餐的地方,她們還會在此換衣服、睡覺或給孩子喂奶,所以以前男人是禁止入內的。現在,海女小屋已成為接待各國游客、體驗海女文化和品嘗海鮮的旅游景點,許多人不遠千里趕來相差町,只為聆聽海女們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16歲那年,野村禮子正式開始了長達60年的海女生涯。起初,出生于相差町的她與其他海女一起遠離家鄉,到日本九州西北部的孤島(今長崎縣對馬島)做雇傭海女。當時島上人煙稀少、物資匱乏,她們每天忍饑挨餓,在湍急的海浪中打撈,直到20歲時,才轉到條件稍好的靜岡縣伊豆半島做雇傭海女。她回憶:那時下海打撈,身上只會穿套單薄的白色木棉衣褲,冬天也不例外。她的女兒看到她在海邊凍得瑟瑟發抖的樣子,嚇得再也不想當海女。印象最深刻的,還有她看見自己的伙伴在海邊生孩子的場景——當時是冬天,在海邊誕生的嬰兒被凍成紫色,她們將其火速送往產婆那兒,經過好一番努力,嬰兒才恢復正常。
逐漸消失的海女
近代社會的基本模式是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天然海產已滿足不了人類膨脹的需求,海洋生物繁衍的空間也遭到破壞。提到鮑魚賴以生存的巖礁被破壞時,生活在三重縣志摩市的海女田邊京子感到悲哀和無奈,她說,海女打撈的鮑魚分黑鮑和白鮑,它們生息在巖礁附近,白鮑通常附在其側面,比較容易撬取;黑鮑喜歡藏在巖礁的里側或底部,一般只有技術高超的海女才能捕獲,此外,她們下海時會隨手攜帶簡單的測量工具,堅決不捕撈那些尚未“成年”的海產品,比如小于10.6厘米的鮑魚就會被放回大海。但是現在,為了捕獲更多的鮑魚,那些漁民會帶著先進的潛水裝備深入海底,毫不顧忌地將巖礁破壞,使鮑魚的生存環境變得支離破碎。
為了挽救這一古老職業和文化,近年來,三重縣加大了對海女的支持和推廣力度,不僅建立了海女博物館,出版了相關書籍,還邀請國內外媒體前來采訪,大力發展海女旅游業,希望將海女文化打造成新的旅游增長點,吸引更多新鮮的血液注入其中。
相關熱詞搜索:;做一次探訪字探訪篇四
轉瞬間嚴冬已逝,春天悄悄地來到人間。春天,是美好的季節,是充滿詩情的季節。
春天,又意味著一個生機勃勃的開始。
自古以來,詩人贊美春天,是因為春天景色宜人,處處皆可入詩。漫步古詩百花園中,詠柳詩姹紫嫣紅·爭齊斗艷,令人目不暇接,隨意采幾朵慢慢品讀,在不知不覺已陶醉其中。冬爺爺送走了大地的嚴寒,春姑娘踏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人間。
春天的景色十分美麗,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畫。
春天的陽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開了笑臉,太陽,紅紅的光束射過來,那溫柔地撫摸你,像年輕的母親的大手。
隨著春姑娘輕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在公園里到處都可看見這一些生命力頑強的小草。在這一個溫暖的季節里,在樹林里,許多的樹都開滿了鮮艷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讓,紅的、黃的、白的、紫的,各種各樣的花真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壇。
許許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聞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約兒同地飛來采蜜。在半空中飛來飛去。
做一次探訪字探訪篇五
周末,在街邊閑游。走著走著,前面出現一道白光,我遮住眼睛的一剎那,白光消失了,睜開眼后,面前出現了一只白兔。
我的第一反應是:快跑!我飛快地跑,小白兔竟原地不動。跑著跑著,我回頭看,小白兔竟不見了!又一回頭,小白兔就在面前,正對我“笑”。笑著,它幻化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女孩子。精致的五官、優美的'身姿,這到底是什么人?“你好,我是月球使者,來自月球,特來邀請你到月球。”這女孩聲音優美。我擔憂:這人恐怕是壞人,可這個偏僻地方,逃不了啊!要不就賭一次吧,跟她走,應該不會有事。
登上月球,景色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周圍偶爾飄過一些太空垃圾,我低頭躲避,然后暗自發牢騷,她回頭尷尬地笑笑。我只得忍耐。走著走著,她就帶我進了一個大廳堂。廳堂里裝下了上萬人,都圍在一個大桌子旁,表情嚴肅,好像在商談什么大事。月球首領見到我和她就叫我們過去坐。
之后的日子,我一直查找資料,又給地球的家人寫了平安信,我就安心的研究。一次,兩次,三次……又失敗了,已經是第八十七次了,照葫蘆畫瓢畢竟不是真正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可時間不等人,垃圾危機還在繼續擴散,這樣子不行,我和月球首領商議,召集其他星球的專家,共同研制這臺機器。第八十八次實驗,果然成功了,太空垃圾得到了解決。
月球解除了一個危機,不過,下一個危機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