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新時代農村變化篇一
我家住在中條山下這座小城里,說是一座小城,是因為縣城中心區面積并不算大,僅有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萬人;它是一座山城,四周環山,被群山緊緊擁抱著;也是一座新城,老縣城由古城遷入新城只有60余年;更是一座美城,縣城九縱十橫,處處是綠地,是國家園林縣城。
我的老家在鄉下,在我出生之前,父母巳經搬到這座小城,可以自豪地說,我是城里人。
16個春秋,16歲年華,我早巳深深愛上了這座小城。美麗的環境讓我陶醉,安居的小區讓我幸福,樸實的人民讓我敬佩。生活在這座小城里,常常令我沉醉、令我眷戀。
我也曾出去過,見過外面的“精彩世界”,那的確比這座小城面積要大,人口要多,市場要繁榮。但是不知怎么,走出山外心里總有種莫名的悸動,尤其時間一久,心情難以平靜。可只要一回來,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分辨著這清新的味道,就像一塊大石落了地,忽地一下就安定了。
小時候一直不懂,這是為什么,大人說是水土不服;漸漸長大后我才終于明白,這就叫故鄉。故鄉的土壤是柔的,故鄉的天空是亮的,故鄉的空氣是香的,故鄉的水呀是甜的。
人總在想著往高處攀走,故鄉像是不舍辛勤養大的兒女一樣,緊緊跟在父母身后,不斷發展,不斷改變。
十六年間,小城里的那條河,布滿了雜草,一到夏天蚊蟲密布,時常袒露著自己干涸的河床,被稱為一條“臭水溝”。如今,小城里的亳清河,充溢著清藍的河水,兩岸栽的楊柳、月季等景觀花草給小城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河上架起了幾座小橋,兩岸變通途,也變成了最美風景線。
十六年間,小城里的標志性建筑,搖身一變成了最漂亮的地標建筑。陳舊的人民大禮堂成了宏偉的人民會堂,僅有一家的百貨商場,取而代之的是多家購物超市;一座露天體育場早不見它的蹤影,新建的垣曲“鳥巢”大型體育健身中心將要竣工使用;并不寬闊的縣城廣場,經過改造擴建,成了最熱鬧的中心廣場。
十六年間,小城里的衛生環境得到加強,“三線”早已入地,環保空前高漲。城市綠地面積擴大,濱河公園、森林公園、舜鄉公園等先后建成。這里成了人們休閑、娛樂、健身的好地方,男女老少一起共度美好、寧謐的時光。
小城故事多,小城變化大。這些民生工程確實辦到了百姓的心坎上,這得以于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輝煌。才有了今日美麗繁榮的一座小城。
新時代農村變化篇二
踩著白熾燈下的柏油道路,漫步走在公園的綠蔭草叢,感受著城市的喧囂與繁華,以往的這些卻敵不過新農村那獨特的幽靜清新之美。
幾年前回到了家鄉,對家鄉有了新感受。現在的家鄉少了城市各類尾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多了泥土稻香的清新;沒有了以往泥濘坑洼的道路,多了平整的水泥路和兩行郁郁蔥蔥的綠樹。走在鄉間小徑上,抬眼望望,藍天、青山、白云融合在一起。這仙境般的美景,讓人不禁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世外桃源。
新農村建設以來,家鄉呈現著新面貌!厝邊少了臭氣熏天的豬圈,溪邊少了個體養殖的雞鴨。沿著路邊的田埂道走著,手指間劃過稻田上的麥穗,伴著裊裊的炊煙,好一幅田園風景畫。走著走著,可以聽到不遠處汩汩的溪水聲。家鄉的溪水恢復了以前的清澈,挽起褲腳,下到溪里,坐在裸露的`石頭上,雙腳浸泡在冰涼的溪水中,再調皮的撿起石子向白鷺扔了過去,正是應了那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新農村建設以來,古榕樹下的石桌,又熱鬧起來了。大家喜歡泡上一壺香茶與鄰里有舍邊喝邊侃侃而談。想起以前鄰里老爺爺總愛在晚飯后坐在古榕樹下乘涼,搖著蒲扇,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這些樹可都是老祖宗創下的基業啊!”小時候聽著,雖然不太明白他們話語中的意思,但卻是愛極了這些古榕樹。想當初,這些古榕樹的綠意間總活躍著我們的身影。我們愛手拉著手,擁抱大樹的身軀;我們愛用手指撫摸粗糙的樹皮。微風吹過,墨綠的葉片間棲息著的小鳥與我們一齊歡笑。
現在,我逐漸明白了老人話中之意。是啊,如果沒有這些高大挺拔的樹木。我們新鮮的空氣從何而來?怡人的環境從何而來?美麗的家鄉需要一輩輩人的共同努力啊。鄉村之所以有如此美麗的身影,正是因為一代代鄉村人用勤勞的雙手一點點創造出來的。也許鄉村人并不一定知道“護綠愛綠”等口號,但他們卻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做著這一切。鄉村人最愛種樹,橘樹、荔枝、龍眼……當他們手提水桶滿懷希望地種下一棵棵樹,鄉村便又多了一抹亮麗的色彩。也許有人會說鄉村可沒有城市綠化做得那么規劃整齊,但我卻獨獨欣賞鄉村所特有的錯綜復雜。瞧,鄉村小院里總有一抹抹綠色的蹤影,或高或低,錯落有致間還能尋覓到小昆蟲的身影。
新農村之美在于人們熱愛家鄉的心,它的美是靜謐的,樸實的。新農村建設,讓大家再次感受到鄉村的靜謐美、樸實美,讓人多想在鄉村做個陶淵明式的隱居之人,再用自己的雙手締造鄉村之美。
新時代農村變化篇三
兒時,腳下的這條水泥路泥濘不平,處處坑坑洼洼。特別是一下雨,這條上學的必經之路變成了“汪洋”。記憶中的我,就是在這條路上,完成了小學五年的求學。我的家鄉曾經是各級政府最頭疼的地方:這里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源,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更沒有特別的風土人情,有的只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和那愁苦的面容。早些年,有的人家交不起農稅、學費,躲進了大山里;有的人家因為超生而背起剛出生的孩子東躲西藏;還有的人家為了生計,甚至去。想到這些,就好像一把刀在割我的心,淚水也止不住地流淌。
可當我抬起頭來,再來看這曾經總是與“貧窮”掛鉤的村莊時,心中的悲傷早已煙消云散了。一排排瓦房整齊地排列,不再是過去不能遮風擋雨的土坯房;一輛輛私家車停滿了大街,不再是過去老式的自行車。
剛進村子,就聽見村委會的廣播站廣播著:“今年我村推廣農業科技,小麥、玉米、大姜等農作物喜獲豐收。”村主任的話音剛落,我就聽見旁邊的幾個大叔大媽鼓起掌來,個個喜笑顏開,見他們又談論著什么,我便也上去湊湊熱鬧。“今年俺家啊是是雙喜臨門,不但大姜取得了豐收,而且俺兒上城里上學還發補助金呢!”胖嬸興高采烈地說。“那可不,現在的政策真是好啊,咱現在兒子閨女上學也不用交學費,買家電還有下鄉補貼呢!”“嗯嗯,現在的農民不再窮了,農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我也擠上一句,大家都看著我,接著哈哈大笑起來。
“新農村有了新變化,農村也在不斷邁進!”回家的路上,我自言自語道。改革開放以來,黨積極履行服務社會的義務,一切為民,改善民生。作為一個正在成長的有志少年,一個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應該奮斗起來。
“娃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來報效祖國,服務社會!”耳畔又想起了姥爺那憨厚的聲音。
新時代農村變化篇四
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我深切體會到黨的政策給我們農村帶來的好處,它使原本貧窮的漁村舊貌換新顏。不信?請聽我說。發家致富腰包足。
姥姥家是個小漁村,隨著村口柏油路的修建,也打通了村民的致富之路。站在姥姥家門口,向大海望去一道道“柵欄”將海水圍城無數個小格。那些“柵欄”就是海參圈。俗話說:“遼東參甲天下。”海參作為高級營養品廣受大家的歡迎,同時因為黃海水質好,使家鄉的海參備受青睞。隨著政策的推動,家鄉人民操辦起海參的產業,使這個潦倒的漁村變得殷實富足。洋房汽車近千家。“城鄉規劃”政策的實行使百姓圓了住樓夢。
一幢幢鱗次櫛比的樓房拔地而起。窄小臟亂的農村草屋逐漸被寬敞舒適的新房所取代。村民再也不必為冬天取暖而發愁,集體供暖及經濟又實惠。在樓下,一排排轎車停在門口。村民出行方便多了。看病不難心歡喜。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構建,讓“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迎刃而解。“合作醫療暖人心,黨的恩情深似海”這一政策讓農民的健康水平得以提高。農民不再為身上的疾病而發愁。 學費全免有書讀。姥姥總說起她小時候,家里窮沒錢念書,因此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現在黨格外重視教育,不僅免除了學雜費,還為我們配上了校車。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這些舉措提高了我們這些下一代的思想素質,讓我們這些小學生更加茁壯成長,讓我們沐浴知識的雨露,讓我們將來成為棟梁之才! 多彩文娛豐生活。夏日的傍晚,村口總會想起鑼鼓聲,一對對爺爺奶奶正在扭秧歌。今天格外的熱鬧,原來他們要參加市里舉辦的秧歌大賽,正在進行緊張的排練。愉快的鼓點,歡慶的場景,我仿佛也要隨著音樂動起來。
不僅如此,為了鼓勵農民開展文娛活動,最近在鎮里建起了文化館。里面不但有健身設施,還有圖書屋、棋牌室、臺球廳。
這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生活,使其變得豐富多彩、有聲有色 聽我說完,一定大吃一驚吧。這就是和諧社會新農村的新面貌!
新時代農村變化篇五
我的家鄉在舞鋼,她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如果你是在幾年前曾經來過,而現在再次踏上這片土地,你會發現,她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更加美麗,更加生機勃勃了。
前幾年,舞鋼還有不少泥濘的小路,每當遇到下雨天,總是坑坑洼洼的,積了一窩又一窩的泥水,很不好走。每當我走在路上,旁邊有汽車經過時,總難免被飛濺的泥水弄臟衣服。一不小心,還會踩入泥水窩里。聽媽媽說,以前她們上班時,要經過一條坑坑洼洼的小路,經常有積水,上班的時候就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走到單位褲腿就濕了。而現在,那些又小又窄又泥濘的路已不見了蹤影,一條條柏油馬路筆直而開闊,碰到下雨天再也不用發愁了,路面很平滑,騎自行車再也不費勁了。
前幾年,我們的學校教室里還沒有空調,只有三個吊在房頂上的電扇。在夏天,教室里又悶又熱,那幾個電扇根本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現在,教室里裝上了空調,當夏天來臨的時候,教室里再也不熱了。
聽爺爺說,他五十年代末來舞鋼工作時,沒有什么大的商場。而現在,街邊商鋪林立,大商場一家連著一家,里面的商品琳瑯滿目,十分豐富,我想買什么都可以買到,真是太方便了。街道還很干凈整潔,隨意亂丟垃圾的現象沒有了,環衛工人在辛勤地做著保潔的工作……這不僅說明人們的環保意識提高了,更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舞鋼在變化,人們也在變化。
前幾年,大街上有很多自行車和摩托車,小轎車比較少。冬天外出,騎著摩托車很冷,很不方便。而這幾年,街上的小轎車多起來了,去哪里都可以乘坐出租車,私人小轎車也多了,出行更方便了,每到假期,還可以到更遠的地方旅游。
前幾年,舞鋼幾乎沒有開發什么景點,有外地的朋友來都沒有地方可以游玩。但這幾年舞鋼的加快發展,旅游景點多起來了——如石漫灘水庫、燈臺架、二郎山、九頭崖……這些景點又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就說二郎山吧,幾年前那里還是一個荒無人煙的“景區”,但經過這幾年的建設,它變成了一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景區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自然人文景觀42處。有雄偉壯觀的觀景臺,高聳如云的玉皇金殿,瓊漿漫溢的龍王壁瀑布,幽雅靜謐的忘憂谷及娛樂休閑的情人島等。每當槐花開放,二郎山上還有一個“槐花節”,讓游人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又嘗到到了舞鋼的特色小吃。
我的家鄉在無時無刻地變化著,說也說不完……
新時代農村變化篇六
小時候,爺爺家是木房子,我愛在木板上蹦蹦跳跳,那種“咯吱咯吱”的聲音,總是逗得我咯咯直笑。爺爺家里養了雞,每天清晨,都是由雞清脆的鳴叫迎來東方的太陽,然后,忙碌的一天就開始了。
村里有一條青石板路,那條路是村里的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它承載著孩子們童年的歡樂。路的兩旁,種滿了高大的玉蘭樹,枝頭的玉蘭花寒凝帶露,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將小路染醉。
順著小路往前走,是五座小平房,那是村里唯一的學校。七八年前,村里還沒有多少人背井離鄉,也幾乎沒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歲月流淌得像止不住的東去之水,世事在平靜的表象中大變。近三年來,爺爺家的木房子變成了三層的混凝土建的樓房,我再不曾聽過那種木板的“咯吱”聲,也再沒有聽過雞清脆的鳴叫,我問爺爺,為什么?爺爺說,時代變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再那么辛苦地養雞。
我踏上那條青石板路,卻沒有聞到那醉人的玉蘭花香,朝前方望去,不由愣住了——道路兩旁高大的玉蘭樹竟全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兩排樓房!許久,我才回過神來。我抬頭望天,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湛藍的天空不再清澈,鳥兒們也不怎么叫了。人是屬于自然的,但人卻不斷地傷害著它也傷害著自己。
夜涼如水,月光輕輕灑在寂靜的鄉村大地,朦朦朧朧的。我漫步在月光下,觀察著日新月異的村子。不久,我發現,村子里竟只剩下一些孤獨的老人家和孩子,他們相互依靠,共度漫漫長夜,整個村子蕭瑟死寂。我不明白為什么,爺爺告訴我,這兩年有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也有很多村民進城買房,孩子們也到城里讀書去了。鄰居王奶奶的女兒原本是村里的小學教師,也調進了縣城的小學;王奶奶的兒子也在縣城買了房子,走出了村子;王奶奶的老伴前幾年去世了,家中只剩下王奶奶一人獨守空屋。
人們啊,回來吧,讓我們重新呼吸質樸的鄉村氣息,讓我們享受大自然的恩賜,讓我們體味一家團圓的幸福!
新時代農村變化篇七
世界在變化,中國在變化,我們的家鄉也在變化。
記得上個月,爸爸問過我:“鴻,沒去過老家吧,我帶你去看看吧。”我不屑:“去?可以。不過,不在那兒吃飯,睡覺……。”你們都想問我為什么會和爸爸講這些條件吧,讓我來告訴你。
因為呀,奶奶曾說過,她小的時候,我的老家非常破爛:一望無際的田野、丘陵,到處都是彎彎曲曲的小路,路上還有一堆一堆的牛糞,一不小心踩到,腳都不知成了什么樣兒。路旁有一條小溪,接連幾天下雨,就“水漫金山”,全是淤泥,人們就過不了河。溪邊只有幾座土蓋的平房,街上偶爾一輛自行車經過,大家都會佇足而立,像看大國寶似的,久久才回過神來。那郁郁蔥蔥的山上全是野草、山茅,人們就用這些野草和山茅來燒火做飯。最疼我的那個老曾祖母家也不例外:墻上都是灰,睡的也是稻草,沒有床,頂多用竹子搭個木架子,放一些干草在上面,蓋的也是破破的被子,有時實在太冷,就用自己的外衣加蓋在上面,哆哆嗦嗦地挨到天亮。吃的是粗茶淡飯,咸菜蘿卜干,半年才能吃上一次肉,至于那電視、電腦、電話、電冰箱、電磁爐……都是“鳳毛麟角”。
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說:“別聽奶奶瞎說,現在的家鄉已是‘今非息比’了。”我好奇地問:“是嗎?肯定是你騙人!”爸爸神秘一笑,說:“去看看唄!”于是,爸爸開著汽車,載著我和奶奶,還有媽媽,趕往家鄉。
哇!真美呀!咦,不對呀,以前奶奶講的坑坑洼洼、崎嶇不平的小路呢,怎么不見了?現在,我們的車正走在一條平坦寬敞的水泥路上呢,是不是我在做夢?我拍了一下大腿,呦!還真疼!是,是真的!我路過了奶奶說的全是淤泥的小溪,咦,已經變了,清澈見底,流水孱孱,汩汩有聲。兩旁的路燈是仿照亭亭玉立的白玉蘭制成了。那布局整潔、顏色淡雅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我數了數,最高的竟有二十六層!是平房的26倍呢。爸爸帶我來到了曾祖母家,曾祖母家也大變樣了:三層的小洋樓,墻刷得雪白雪白的,地磚亮堂堂,都能照出人影了,家具也煥然一新。電視、電腦、電話、電冰箱、電磁爐……應有盡有,電視機還是47寸的液晶彩電哩。爸爸帶我參觀了他們的房間,一條布拉開,里邊是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電腦。床也是新的,漂亮極了。那爐灶,都換成了電磁爐。再看看門外,停著幾輛豪華的摩托車、小汽車,自行車早就“落伍”了。
吃過飯,我們都去爬山,那山不再是荒山,那山上種滿了綠油油的茶樹,黃澄澄的橘子樹,到處呈現出一片豐收的喜人景象。
我們的家鄉變了,變美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家鄉也會走上高科技的康莊大道!正如魯迅所說:“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