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底氣是我的底氣篇一
在風云變換的國際舞臺上,中國怎樣立足,怎樣才能有底氣?答曰:擁有并堅守民族文化,最飽滿的`民族文化。
底氣指基本的信心和力量,但不完全等同于“信心”。
于國家民族來說,可以是經濟實力、文化力量,還可以是民族精神。
于普通個人來說,可以是學識、專項技能,還可以是內在品質力量。這種品質力量可包括自信、執著、拼搏等所帶來的一種巨大力量。
于黨員干部來說,可以是黨性、原則等正氣所凝聚的力量。
“底氣”說到底是一種內在的東西。
底氣從高尚的人品中來。
底氣從高超的本領中來。
底氣從高度的自律中來。
外在的東西,如美貌、財富、良好家庭背景,可能成為“底”,但難于形成自己之“氣”,強大之“氣”。“底”是需要選擇的,不同的“底”,產生不同的“氣”。我們要的是正氣,不需霸氣、邪氣。“我爸是李剛”代表了現代人尤其是年青人對“底氣”的誤讀。
底氣需要積淀。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無不體現著“底氣”,我們需要在生活中蓄聚。
看來,就民族文化說底氣,于高中生來說,有相當的難度,最好不要選擇如此大的話題。
底氣是我的底氣篇二
一看到這個題目,竟是沒來由地想到了一棵樹。我有幸與它相遇在西安的一條古街上。
陳舊的西安給人一種肅穆而又莊重的感覺,連汽車飛馳而過帶起的塵土也混雜著靜謐,使人不敢呼出一口大氣。面對這棵樹時,亦是如此。
那是一面破敗的墻,被歲月侵蝕地矮矮的,露出內里黃磚的本質。它就那樣地騎在墻上,一動不動。準確地說,它就像是凌空在頹墻之上的,露出墻的部分,竟還能看到它粗壯的根開始叉開的樣子!
出于好奇,我繞到了墻的另一面,想探個究竟。剎那,我被那深棕的顏色刺痛了眼,我驚呆了!靠在頹墻上的不是它幾人都抱不過來的樹干,而是密密麻麻,有人腰一般粗細的根!這些根相互纏繞,盤旋而下,刺入土地!
我驚嘆著上前,它的根并不好看,有些小小的須向外搖晃著,似要扎入空氣中去,粗糙的表面留下深深淺淺的溝壑,那是風雨的痕跡。再仔細一看,它并不是“靠”著墻啊,靠著墻的那一面,細細小小的根須緊緊地嵌入頹墻的縫隙中,它們那么努力,那么努力。
我抬頭,濃密的綠撐起頭頂的一片天空,一陣風吹過,“悉嗦——”的綠葉晃動聲中,細碎的陽光照下,晃了眼。
原來如此!本來我還在詫異,這樣的將根埋于大地之上的樹,何以有底氣長得如此高大?如此茂盛?原來他的根,在地下無限遠處。
怪不得!怪不得它有恃無恐地伸向藍天;怪不得它驕傲地凌駕于頹墻之上;怪不得它有如此的底氣俯視眾生。因為它有深入大地的根!
我往回走,走出它撐起的陰涼,似一個世紀那么漫長,爸爸拍著我的肩膀,微笑,卻不言語。
我離開了,再也見不到的'那棵樹,但它的影子就像用刀鐫刻在腦子里一樣,揮之不去。
只有根扎得夠深,才有底氣向藍天生長!
底氣是我的底氣篇三
羅素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出具有活力、勇氣、敏感、智力的學生,即使要培養所謂“自由人”的教育。
勇氣與自由,竟被提到如此的高度,使原本隸屬于馬前走卒、林中野老的風袂,飄飄在我們眼前;而這二者所根植的是怎樣一種底氣,在千年的未覺后讓我們戰戰兢兢地相看。
然而,他們生命的重心偏不在輿論的放逐與時代的洪流。因為,他們審視內心,閉目凝神,最后得出,那超我的影子正投在自己的心胸。他們只是牢牢地,用一生的重量,抓住了那個支點,將生命的長度化作力臂壓下。
他們的底氣,全不在外物,只深扎于心底,也因此而貫其一生不動搖;只是他們的底氣以一生作養料,于是奇葩異卉,自滋生發。
你說他們是錯的么?布魯諾在火刑架上,念叨的只是粗陋的日心說,可那是經過他頭腦思辨過的、他以為比地心說更然的真理;因為他的真理,他才無往而不勇,烈火熊熊又有什么!
只是不經意間,又想起那個夜郎自大的故事來。從前倨傲至目中無人,后天朝大國來使,始自知小。據一故事新編,夜郎人此后由趾高氣揚而縮為逢人欠身,將行大禮。大約他們得知了倨傲的“罪名”,將欲行屈己之禮來贖補過錯,至少也討些悔過自知之令名。只是,他們何以非拿國土疆域來衡量自己呢?先是自以疆土為最大,后又自以疆土為最小;小大之間,將每個人的底氣作成了土地的附屬,隨之一張一合、一尊一卑。
其實,底氣只在自心間。
有盲、聾與一健康人共渡懸橋。橋下澗水幽鳴,深不見底。后盲、聾人自渡,而健全人縮步以至顫巍。人天生并非必有根植心底的底氣。因此,羅素將勇氣列于四質之中;只是,也不希望是盲聾之勇吧。底氣自不在耳目,只在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