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端午節字篇一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凡是中國文化人也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民間三大飲食節之一。
至于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也因地區不同而呈現出多樣性。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有關端午節的由來之說。還有賽龍舟、投放食品于水中、吃糯米粽子、門上插掛陳艾和菖蒲、飲雄黃酒、采百草燒水沐浴等不同習俗。其中因屈原著《離騷》等感人詩辭、不忍讒言逐放之辱自投汨羅江以明志的愛國精神,備受國人敬重,所以把吃粽子、賽龍舟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并成為影響深廣、占據主導的端午節主流習俗。
但是,在我們這里的鄉鎮農村地區,在眾多的農民老百姓中,并不把端午節看做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因為他們并不怎么了解屈原其人其事。這里的端午節習俗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有飲雄黃酒、送包子包蛋粽子等,沿襲至今不衰的有門上掛陳艾菖蒲、采百草燒水洗浴等習俗。記得我還在讀小學時,一貫不讓讀書孩子飲酒的父親,在每年端午節的這一天非要我喝小半杯雄黃酒不可,說是殺菌消毒;父親也要至少喝一大杯雄黃酒,還用手指頭沾上一些雄黃酒抹在我與弟弟的鼻頭、耳碗里、額頭上,說是端午節喝了、抹了雄黃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不生瘡。后來我長大了聽醫生說,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還含有致癌物質,喝雄黃酒容易中毒,可以外用但不要內服。因此,現在的端午節基本沒有人再喝雄黃酒了。
我們這里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在端午節這一天,已經訂了婚的男子要給女方父母“送四百”禮品(包子、包蛋、生雞蛋、熟粽子等四樣各一百個),幾乎要裝滿一背篼了(家中實在貧窮的也有只送一半的)。每年送一次,一直送到結婚后第二年的端午節才停送。當然,送去的“四百”禮品并不是岳父岳母全收,等你走時還會給你每樣回一半轉來;另外還會新買一把鉤鉤陽傘送給你的。端午節的這個習俗從祖先一直沿襲至我這一代。記得我當年結婚前后就連送了四年的端午節禮品,等到我的子女長大談婚論嫁時就拋棄這一傳統習俗了。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門上掛陳艾和菖蒲的習俗,現在仍然盛行,不僅是農村連城市也還保持著這一習俗。關于這個習俗還有個傳說呢。聽父輩們講,明末清初張獻忠帶兵剿殺四川時正值農歷五月初五日,命他一位川人好友帶路。這位川人說,帶路可以,但懇請將軍饒過我的家人及親戚。張獻忠答應道:“那就讓你的家人及親戚在門兩邊掛上陳艾與菖蒲作為標記吧。”又傳令全軍:“凡是看到門兩邊插著陳艾與菖蒲的人家,免殺!違令者斬!”于是,聞聽此消息的川人紛紛效仿才逃過滅門之災。從此以后,每年端午節這天,人們就習慣的早早起床扯回數根艾草和菖蒲掛在門邊。今年的端午節,我和妻子六點鐘就出門去扯陳艾和菖蒲,從官田村四社一直找到西林村三社的山上,往返五公里左右才尋得一些艾草、菖蒲、夏枯草等。出門晚了的那些人還是空手而歸嘞。現在為何如此難找這些“端午草”?一是田邊地角和果林四周因噴灑農藥而導致野草死亡甚至絕跡,二是個別頭腦靈活者,提前三天就將河邊路旁山坡上下的陳艾與菖蒲尋找扯回家中,待端午節這天運進中壩、綿陽等附近城市去賣錢,據說兩三根捆為一束可買到五元呢,最低價要買到一元一根喲。
另外,在每年端午節這一天,老百姓都會到野外尋找一些菖蒲、艾葉、八角楓葉、夏枯草、車前草、大蒜桿、桃仁等,燒上一大鍋水供全家人洗澡沐浴。為什么只在端午節這天扯這些草熬水洗澡?傳說五月為”惡月”,天氣暑熱、毒瘴滋生,疾癘盛行。觀音老母大發拯救百姓的慈悲之心,在端午節這天天亮之前,將手中寶瓶里的玉液灑在百草上,以供百姓用以驅瘴祛病。人們用后果然有效。于是說“端午節百草皆是藥”便流傳開了。實際上并非是觀音老母灑了什么玉液,據中醫講,陳艾,菖蒲、大蒜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凈化空氣。以艾葉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菖蒲的葉片也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草藥。再加入八角楓葉、蘭草、五加皮、桃仁等,確實能起到消毒殺菌、祛病健身的作用。特別是陳艾葉內服可治小孩肚痛、,搗爛調酒外敷可治瘡毒、濕疹、皮炎等。還有車前草、夏枯草、燈籠花、半夏、葛藤等都具有一定的治病功效。因為仲夏五月,不少草藥已經成熟,此時所采的草藥,藥力最強,人們都說端午節采的草藥功效最好。所以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哪兒也不愿去,頭等大事就是要去采摘芳香沁脾的新鮮草藥,回來熬水沐浴一番,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悠然自得,愉悅身心,遠比吃粽子或出門旅游舒服多了啊!
端午節端午節字篇二
1、吃粽子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雞蛋
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只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許你胡來。”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里面裝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3、賽龍舟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帶葫蘆
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
《關于端午節端午節習俗》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端午節端午節字篇三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讓我給你們講一講。 從前,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次,他進京去辦事,看到國家變的非常衰敗,就投汩羅江自殺了。臨死前,他還寫了一首詩。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愛國詩人,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設成端午節。
端午節主要內容就是劃龍舟、包粽子。
賽龍舟的場面很熱鬧,河岸邊被擠的水泄不通。只聽槍聲一響,船上的人拼命的向前劃,而河岸邊滿是加油聲。
包粽子,就是用竹葉包,用糯米作餡。包的時候很粘手,不是專業人員可是包不好的哦!
在端午節,人們還要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孳生。
端午節端午節字篇四
“當當當當當當當”,隨著舞龍的聲音傳來,端午節也乘著歡樂的聲音到來了。
大街上,人人都在慶賀;市場上,還有人在買粽子;房子里,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粽子正在誕生……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暗地顯示端午節來了!
隨著歡快的腳步,伴著歡快的笑聲,我們一起來到街上看舞龍。每條龍都是那么的金光閃閃、生龍活虎!那些龍搖頭擺尾,好不快活!高超的舞龍技術使觀看的人們贊不絕口、拍手叫好。那場景,掌聲雷鳴,叫聲不斷,幸福的聲音把人們的耳朵都塞滿了!
接下來我們去江邊投粽子、倒黃酒,這樣做當然是紀念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啦!雖然我們這條江不是屈原自盡的那條,但只要有這個意思就行了。同行的人告訴我:投粽子不要太用力,要輕輕地投。我心領神會,拿起一個粽子:這粽子可真是肥嫩多肉啊,光看它的個頭就知道。如果屈原在天有靈也會欣慰的!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拿著那個又肥又大的粽子,輕輕一投:只見那粽子在天空中劃過一條優美的弧線,旁邊觀看的人都說我投的'好。就這樣,在人群的歡呼雀躍中投完了粽子,那時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
最后,說到這里,你們肯定會問:最后你干啥去啦?當然是回家吃粽子啦!端午節怎能不吃粽子呢?我抓起一個粽子,把猛吞下去,結果被燙的臉就紅了。媽媽在旁邊笑我:“你的紅臉蛋好可愛啊!”我聽后“無語凝噎”,只得陪笑。
隨著晚上的爆竹聲的漸漸消散,我慢慢地進入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