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陜西實用篇一
陜西省列入礦產(chǎn)資源儲量表的保有資源儲量潛在價值居全國第一位,約占全國礦產(chǎn)資源潛在價值總值的三分之一。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導游詞,歡迎閱讀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guān)中地區(qū)就發(fā)現(xiàn)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fā)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fā)電廠施工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F(xiàn)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qū)、制陶區(qū)和墓葬區(qū)3個部分。發(fā)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fā)現(xiàn)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xiàn)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chǎn)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發(fā)掘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現(xiàn)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fā)現(xiàn)的生產(chǎn)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chǎn)活動的各種場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shù)和各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豐富的藝術(shù)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發(fā)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后從河邊到居住區(qū)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fā)現(xiàn)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尸體放在里面,上面蓋個陶缽或陶盆,并在當中鑿個洞,可能是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較大的孩子則用兩個陶甕對起來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充分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于當時自然條件很差,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進入門內(nèi),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準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jié)獻禮的項目,可以說她和《楊玉環(huán)奉詔溫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內(nèi)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為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說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huán),出生在陜西華陰,后隨父入川。父親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yōu)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huán),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huán)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筑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jù)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xx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我們現(xiàn)在游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這里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筑,房檐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作為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為一體的,其規(guī)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周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為藍本并根據(jù)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shè)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于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guī)模越盛唐?!敝傅木褪沁@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范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gòu)筑,規(guī)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彼姆秶现馏P山西鄉(xiāng)嶺第一峰,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甕谷,西到鐵路療養(yǎng)院西側(cè)的牡丹溝。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gòu)筑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gòu)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開,布設(shè)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于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lǐng),是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yǎng)蠶,其史官倉頡創(chuàng)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chuàng)造了干支歷法,其樂官伶?zhèn)愔谱髁藰菲?。我國后來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jù)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陜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后,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于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后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qū)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huán)抱,林木蔥郁。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后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于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臺”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巡游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筑。
黃陵下的軒轅廟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邕M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里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jù)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墻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介紹陜西實用篇二
陜西導游詞怎么寫?以下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小編的分享對你們有幫助。
略陽縣靈崖寺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旅游區(qū),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堪稱蜀道明珠。靈巖寺素有“陜南小碑林”之稱,寺內(nèi)藏有漢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甫閣頌》也在寺內(nèi)。
《甫閣頌》摩崖是我國珍貴的漢代刻石。它的書法,自成一家,獨具豐標,為標準的漢隸八分──結(jié)構(gòu)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濃郁,體態(tài)赫奕,在優(yōu)美多姿的漢隸中,確為我國的藝術(shù)精品,是研究祖國文字、書法和東漢八分漢隸的重要實物資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名就遍及海內(nèi)外,為歷代文學家、書法家所推崇,各種金石學專著和雜記,各種書法專論或?qū)V?,多有著錄,僅《隸辨》就錄有128處之多,其價值極高。近年來,日本書法界,多次遠渡重洋,長途跋涉,前來目睹這塊東漢摩崖刻石瑰寶,并進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漢《石門頌》,《西狹頌》,并稱我國的“漢三頌”。
靈崖寺景觀
石刻原在略陽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農(nóng)民修鄉(xiāng)間公路,《甫阝閣頌》受損,后被遷至靈崖寺,粘接復原,嵌在前洞石崖邊,摩,崖高170公分,寬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為十一字,第十五行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計四百七十二字,現(xiàn)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額有古代拉船纖繩磨損的印痕七道,最長約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處拐彎,古代纖夫借此勒繩以省力所致,今可見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陽)太守田克仁幼時就很愛書法,曾臨摹過《甫閣頌》,當他任沔州太守后,得知《甫閣頌》就在沔州,喜之不盡。當他見原刻露處江邊,受風雨浸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靈崖寺,即今靈崖寺奈何橋的右崖上。至明萬歷時,刻石右上角剝落尤甚,斜痕長102公分,知縣申如塤補刻,并在石尾加上“知縣申如塤重刻”七字。晚明以來,申如塤補刻而冒“重刻”的《甫閣頌》摩崖,因字跡清顯,拓印流傳,造成混亂,有的妄斷為申如塤重刻。
因《甫閣頌》摩崖的書法價值極高,長期以來傳為書法家蔡邕撰書的。到元末,又因高則誠編《琵琶記》戲曲時,將蔡邕演繹為“狀元”,流行廣泛。因此,群眾就訛傳“蔡邕撰并書”的《甫阝閣頌》摩崖稱為“狀元碑”。訛誤相傳,一直至今,故舊的省、府、縣志以訛而載。
但歷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適《隸釋》,明·趙[山函]《石墨鐫華》,清·翁方綱《西漢金石記》,清·王昶《金石萃編》,清·陳奕禧《金石遺文錄》以及朱劍心《金石學》等確認:析里橋甫阝閣頌為仇靖文,仇紼書。二仇因當時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詳。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位于略陽縣城環(huán)城西路,主要負責江神廟的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fā),以及全縣民間藝術(shù)和民族習俗和研究與開發(fā)等。
博物館所在的江神廟,有名“龍王廟”,始建于明代,占地近2千平方米,是長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戲院建筑群,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江神廟是古代船幫聚會和祭祀的會館,按照我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布局,依地勢高差而建。整個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細部裝飾注重木雕板繪,外觀華麗。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
陜西西安乾縣唐乾陵
各位游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陜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quán)獨攬,垂簾聽政,喪權(quán)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后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達,死后以山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云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yè),下臨后土望長安?!边@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經(jīng)過20xx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兩個山峰作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峰,東西對峙,構(gòu)成陵園的天然門戶。整個陵園范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游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游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jié)構(gòu)和規(guī)?!骨笆獭?/p>
各位游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fā),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jīng)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陜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設(shè)置陵寢、門闕、城墻,表現(xiàn)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xiàn)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抬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峰相連:正對游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為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峰為閉樓,其形象特別,當?shù)厝罕娝追Q奶頭山?!耙陨綖榱辍保翘频弁趿甑囊淮筇厣?。尤其乾陵與山峰渾然一體的設(shè)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為如此筑陵較為節(jié)儉,還能免被盜之災(zāi),誰知筑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為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zāi)。
乾陵營建于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guī)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筑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jù)《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nèi)外兩重城墻,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碧奖砻?,內(nèi)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F(xiàn)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游客,請跟著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峰。兩側(cè)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tài)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shù)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武則天生平介紹—述圣記碑—無字碑】
各位游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jīng)歷1000多年歷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jù)慣例,皇帝應(yīng)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繼承皇位,即后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quán)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里。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于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后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后,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jīng)歷,鍛煉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后削發(fā)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quán)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后,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于公元690年,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jīng)過36年的奮斗,這位女人終于如愿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于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zhàn),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贊揚。武則天的確不同于一般的帝王,她敢于自己做皇帝,也敢于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xiàn)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圣記碑,全碑共7節(jié),故又稱七節(jié)碑。據(jù)說,由7節(jié)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jié)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余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后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后,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F(xiàn)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cè)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么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后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愿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后人去評論。不管怎么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xiàn)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后,一些游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于是現(xiàn)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于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六十一尊王賓像之謎】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排列于內(nèi)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志,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guān)系的乾陵石刻藝術(shù)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著往來。高宗駕崩后,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qū)派出特使或首領(lǐng)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后,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jié)或首領(lǐng),立于朱雀門兩側(cè),東29尊,西32尊,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chuàng)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余年了。
有的人已經(jīng)在問,石人的頭怎么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shù)的頭早已毀掉,現(xiàn)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后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shù)字跡已無法辨認?!堕L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關(guān)于頭像損壞的原因眾說不一,有的說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侵略者到乾陵游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lǐng)為中國皇帝侍衛(wèi)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說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后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shù)匕傩諝鈽O,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說改朝換代,軍閥混戰(zhàn),才是乾陵石人崩潰、臺殿燒毀、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并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閱讀無字碑上的文字,會發(fā)現(xiàn)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jié)果是“繪像一新,回廊四起”。直至明代,這里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并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shù)發(fā)出陣陣贊嘆。
【保存完好的乾陵】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nèi)藏也十分豐富。據(jù)述圣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nèi)。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nèi)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shù)。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幸免于難。建國后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于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并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脊趴辈檫€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于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陜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chǎn)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游客加入保護之列,并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游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于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
乾陵位于乾縣城北門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園原有內(nèi)、外兩重城墻。內(nèi)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厚度為24米。四面各有一門(東為青龍門、西叫白虎門、南稱朱雀門、北是玄武門),現(xiàn)在各門附近的村莊仍以門名稱之。
乾陵的地面設(shè)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 集中在朱雀門外。據(jù)《金石萃編》記載:宋金時共有13段 題字,但多被風雨剝蝕,唯金代太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寫、旁有漢字翻譯的“即君行記”保存較為完整。女真文字現(xiàn)已絕跡,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為研究我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北邊,原有61番酋石像?,F(xiàn)存60尊,是武側(cè)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明代劉伯溫作詩道:“番王儼待立層層,天馬排空勢欲騰?!惫粢苍佋娫唬骸皫h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本褪菍κ绦圩说拿鑼憽?/p>
乾陵形制雄偉,建筑也很牢固,據(jù)《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據(jù)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到墓門共39層石條,每層間都有鐵栓固定,井用白鐵水灌注。這些情況與文獻記載吻合。
乾陵不僅外現(xiàn)宏偉,修建堅固,內(nèi)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 愛書法,廣為搜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nèi),李治和 武則天均處于盛唐時期,且據(jù)勘查,乾陵雖經(jīng)1000多年,卻未被盜 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nèi)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乾陵的范圍很廣,除山陵外,還包括縣城東北一帶17座陪葬 墓在內(nèi),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墳?zāi)埂_@些墓的封土堆 基本保存完好,個別墓前陳列著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后黨和政府曾多次撥 款重修,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重點發(fā)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游客參觀、游覽。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nèi)。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chuàng)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倍ㄔ斓?。唐代高僧義凈曾居此譯經(jīng)。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xiàn)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xiàn)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yǎng)圖像,藝術(shù)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zhì)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yǎng)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jīng)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jīng)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jù)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逼浜笥钟袃纱芜@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一個磚塔經(jīng)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guān)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后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nóng)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fā)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fā)現(xiàn)這口巨鐘,于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shù)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關(guān)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边@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凈法師: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guān)系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凈。義凈也曾游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凈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后轉(zhuǎn)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游學印度各地,經(jīng)歷30余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jīng)典400余部。義凈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怫經(jīng)譯場,共譯經(jīng)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經(jīng)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jīng)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介紹陜西實用篇三
陜西旅游景點豐富,那么導游詞怎么寫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導游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支持。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于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
乾陵位于乾縣城北門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園原有內(nèi)、外兩重城墻。內(nèi)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厚度為24米。四面各有一門(東為青龍門、西叫白虎門、南稱朱雀門、北是玄武門),現(xiàn)在各門附近的村莊仍以門名稱之。
乾陵的地面設(shè)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 集中在朱雀門外。據(jù)《金石萃編》記載:宋金時共有13段 題字,但多被風雨剝蝕,唯金代太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寫、旁有漢字翻譯的即君行記”保存較為完整。女真文字現(xiàn)已絕跡,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為研究我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北邊,原有61番酋石像。現(xiàn)存60尊,是武側(cè)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明代劉伯溫作詩道:番王儼待立層層,天馬排空勢欲騰。”郭沫若也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就是對石刻雄姿的描寫。
乾陵形制雄偉,建筑也很牢固,據(jù)《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據(jù)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到墓門共39層石條,每層間都有鐵栓固定,井用白鐵水灌注。這些情況與文獻記載吻合。
乾陵不僅外現(xiàn)宏偉,修建堅固,內(nèi)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 愛書法,廣為搜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nèi),李治和 武則天均處于盛唐時期,且據(jù)勘查,乾陵雖經(jīng)1000多年,卻未被盜 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nèi)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乾陵的范圍很廣,除山陵外,還包括縣城東北一帶17座陪葬 墓在內(nèi),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墳?zāi)?。這些墓的封土堆 基本保存完好,個別墓前陳列著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后黨和政府曾多次撥 款重修,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重點發(fā)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游客參觀、游覽。
各位游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分別在陜西、山東、四川和中國臺灣,而陜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歷史、文學、繪畫、雕刻、書法藝術(shù)愛好者,來西安而沒去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十分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于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為主,并進行綜合陳列的歷史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jīng)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shù)寶庫。該館藏石3000余方,現(xiàn)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shù)精華吧。
【文廟的歷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經(jīng)說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的游覽也就主要分成兩部分?,F(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參觀這里就像是觀看主戲前的序幕。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建有孔廟,規(guī)模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面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于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20xx年),由唐長安國子監(jiān)舊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于此,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屢屢修葺,依然保留著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經(jīng)看到博物館門外南墻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陜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墻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說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被稱為太廟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遺產(chǎn)加以保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坊】
橫在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fā)懷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連忘返。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移至文廟兩側(cè),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謂也就一直延續(xù)下未了。今天,這里已成為西安古文化藝術(shù)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應(yīng)有盡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學街后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yīng),構(gòu)成一幅別具風格的動人畫面。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東西開門。其實天下孔廟無正門。無論大小,孔廟的整體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因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說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便是不敬。
孔廟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遠看就像高高的彩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斗檐式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拔地而起,上面彩繪花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氣坊。按當時規(guī)格建造法,本來應(yīng)該把牌坊設(shè)在孔廟門外。這座牌坊是由西岳廟遷建過來的,由于門外是城墻,選不出合適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這里了。
【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經(jīng)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為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并在泮池洗筆。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欞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欞星門始建于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欞與靈通用。靈星為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欞星門由二門改為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東西門不變。
過欞星門后,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wèi)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于欞星門以北,屬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cè)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guī)和整理衣冠而設(shè)。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cè)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shè)。
【大成殿的得名來歷—建筑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說明我們已經(jīng)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眾樂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其意思為,孔夫子好比樂隊指揮,能把演奏的內(nèi)容融為一體,變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大成殿始于宋代。這里的大成殿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臺,周圍有欄桿,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上?,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時,毀于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般應(yīng)試得第一名者為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qū)W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利。
這里的魁星樓,建于明神宗朱栩釣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20xx年)。原樓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據(jù)歷史資料,依原樓大小、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墻上,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景云鐘—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cè)可以找到被稱為天下奇物的景云鐘。
景云鐘,鑄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20xx年),故稱景云鐘,也叫景龍觀鐘。此鐘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它由25塊銅模鑄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銅鑄彌合的痕跡。鐘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為銘文外,其余均飾以各種不同的動物和飛天,造形生動而形象。32枚鐘乳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均勻地布于鐘身各處。據(jù)說它們具有裝飾鐘表面和調(diào)節(jié)音韻的作用。
鐘上銘文共18行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對景云鐘的贊語,還談到此鐘的鑄造經(jīng)過。
唐睿宗李旦鑄鐘,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中宗李顯。李顯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三、四子,這兩人都做過短時間的皇帝。唐代興建的鐘樓,毀于戰(zhàn)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樣觀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層高的鐘樓,懸鐘子上層中央,早晚敲鐘報時。這座鐘移到陜西省博物館后,1964年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鐘展,被選入世界名鐘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云鐘鐘聲的錄音;西安電報大樓的方形大鐘報時的鐘聲也是景云鐘的錄音。
各位游客,我們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廟。最后大家數(shù)一數(shù),從載門到大成殿的路兩側(cè)總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狀相同。這些碑亭建于清朝歷代,因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qū)的分裂割據(jù)勢力作戰(zhàn),每平定一處,皇帝就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guī)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cè)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列,原因是建到這里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guān)中地區(qū)就發(fā)現(xiàn)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fā)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fā)電廠施工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F(xiàn)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qū)、制陶區(qū)和墓葬區(qū)3個部分。發(fā)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fā)現(xiàn)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xiàn)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chǎn)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發(fā)掘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現(xiàn)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fā)現(xiàn)的生產(chǎn)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chǎn)活動的各種場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shù)和各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豐富的藝術(shù)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發(fā)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后從河邊到居住區(qū)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fā)現(xiàn)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尸體放在里面,上面蓋個陶缽或陶盆,并在當中鑿個洞,可能是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較大的孩子則用兩個陶甕對起來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充分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于當時自然條件很差,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