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烹飪美食篇一
;去年,我和朋友從阿德萊德出發,一路北上,計劃4天后直抵澳大利亞中部原住居民的圣地——烏盧魯國家公園。因為時間有限,這次行程安排得頗為倉促。為了節約時間,我們早上6點就要起床,7點趕到租車公司,隨后就是提車、上路。
用汽車的發動機來加熱食物,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當年幾個饑腸轆轆的卡車司機靈機一動,將速食罐頭湯固定在發動機上,等到達目的地后,湯就可以喝了。自此,這種彪悍的烹飪方式就沿襲了下來。不僅僅是卡車司機,許多自駕背包客也用這種方式來填飽肚子;甚至在加拿大大雪封路停電期間,很多人就發動車子來加熱食物;而英國的一名小哥,為了能在床上多賴一會兒,就把提前準備好的食材放在車子的發動機上,等開車到達公司后,一頓豐盛的早餐也做好了。
了解了背景知識,我對這種烹飪手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即著手準備第二天的早餐食材。先從簡單的培根三明治開始吧。
第二天,我們早早起床,從租車公司提了車,便進入發動機的檢測階段。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熱車。5分鐘后,用手指檢測發動機內部溫度,為了避免燙傷手指,這時候動作一定要快。也可以往發動機上滴幾滴水,通過觀察水汽蒸發的速度來檢測溫度。實踐證明,通常最熱的部分是排氣管。如果車型比較老舊,那么發動機的上部則是一個理想的烹飪位置。
朋友繼而又傳授秘訣給我:“不同的食物需要不同的溫度,比較厚的肉,比如牛排、羊骨就可以放在溫度較高的部位烤制,而像蔬菜或者魚蝦等,需要放在溫度稍低的部位烹飪。但如果路途遙遠,也可以把食物放在溫度較低的地方,慢慢煨熟。”聽起來有些復雜,其實全靠經驗,多烤幾次,自然而然就對食材、距離和溫度的掌控了然于心了。
出發后,離目的地大概還有55千米的時候,我們在路邊停車,打開發動機蓋,放進用錫紙包好的培根片。用汽車發動機充當烹飪載體,必不可少的材料就是錫紙。錫紙可以充當很好的導體,使得熱量分布均勻,保護食物免受灰塵、污染物的侵害,并鎖住食材的水分。等離目的地還剩10千米的時候,再把面包片放進去。這時,我們已經能聞到培根的香氣,還能聽到吱吱作響的聲音。
到達小鎮后,小心翼翼地撕開錫紙,只見培根烤得恰到好處,面包也是既酥軟又松脆。在海邊找張野餐桌,在面包片上一層層碼好切片的西紅柿、牛油果、芝麻菜,伴著保溫壺里的熱咖啡,一頓美味又溫暖身心的早餐完成,就此開啟新的一天。
才過了一天,想再用發動機做飯的念頭又蠢蠢欲動,新目標是嘗試制作更為復雜的硬菜。
說到用發動機烹飪,澳大利亞人民甚至發明了一個單詞——carbecue,來描繪這一行為。把car(汽車)和barbecue(烤肉)這兩個單詞組合起來,就變成了carbecue(汽車燒烤)。可以說,澳大利亞人民真的把“走到哪就烤到哪”這一愛好表現到了極致。
澳大利亞一直以其高質量的牛肉出名,那么在路上品嘗一頓上好的牛排就是此次旅行必做的事情之一了。我們規劃好行程后,便前往肉鋪買了一塊t骨牛排,同時還不忘帶上幾個土豆和一些口菇作為主食和配菜。
我把牛排刷上少許橄欖油,放上一枝新鮮的迷迭香和幾粒海鹽來增添風味,又把口菇切成大塊后也扔了上去,最后用錫紙包好,固定在發動機旁邊。根據牛肉的厚度,想要吃上五分熟的牛排,預計需要開90千米。在還剩20千米的時候,把土豆削皮、切塊,刷上橄欖油,放到牛排旁邊,同時給牛排翻個面。
到達目的地后,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車蓋,那一瞬間已經能聞到牛排混合著口菇的香氣了。打開錫紙,牛排和口菇都烤得恰到好處,只看外表就已經相當誘人。刀叉配合,切下一塊食材,豪邁地送入口中,層次豐富,味道分明:牛肉豐腴肥美,口茹清新自然,土豆綿密香甜,簡直是對公路旅行者最好的犒勞。
(秋水長天摘自《看天下》2020年第15期,視覺中國供圖)
相關熱詞搜索:;烹飪美食篇二
民以食為天,食以烹為美。一學期以來,烹飪班四位老師精誠團結,熱心服務,組織帶領36名來自各個班級的孩子,讓他們學習了基本的烹飪技巧,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動手的樂趣。
針對烹飪班孩子都來自各個班級、年齡大小不一的實際,我們四位老師一起商議,對一學期20節的培訓內容進行初步分類編排,分中華美食、順德名吃、果蔬冷拼、西方茶點等板塊,進行細化安排。各個老師分類分頭各有側重,按照周次安排,各自選定自己負責的具體烹飪培訓內容,為上好烹飪課做好了準備。
每周星期五第選修課,指導老師提前準備好食材和器皿、工具,同學們到食堂集中,徹底自我清潔,穿戴好圍裙等護具。老師從安全須知、技術要領、細節把握、食材搭配、操作步驟等方面,認真講解,手把手、一對一地教給烹調制作方法。一學期以來,烹飪班共培訓指導了餃子、湯圓、四川小面、水果拼盤、椰汁西米等菜品、面點、茶飲的制作。
食品加工成功以后,烹飪班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就是大家動手,或煮或蒸或烹,盛碟裝碗入杯,坐到一起品嘗自己和伙伴制作的美味佳肴,老師從色、香、味等方面指導同學們互相評價,最后老師再予以點評。同學們邊討論、邊享用,既鞏固了所學知識技能,增強了合作意識,又享受到了成長的快樂,認識到了勞動的價值。
烹飪既是享受也是創造,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是任何人都必須習得的基本技能。今后我們將結合學生和學校實際,扎實、細致、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參與中得到成長和發展。
烹飪美食篇三
我們很多人在做食物的時候都是希望我們能有效的保證我們食物中的營養,同時也要在保證我們的營養的同時,有效的保證我們食物的美觀。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實用的20個烹飪技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1、煮骨頭湯時加一小匙醋,可使骨頭中的磷、鈣溶解于湯中,并可保存湯中的維生素。
2、煮蛋時水里加點醋可防蛋殼裂開,事先加點鹽也可
3、煮海帶時加幾滴醋易爛;放幾棵波菜也行
10、燒豆腐時,加少許豆腐乳或汁,味道芳香
16、炒茄子時,在鍋里放點醋,炒出的茄子顏色不會變黑
17、炒豆芽時,先加點黃油,然后再放鹽,能去掉豆腥味
20、炒糖醋魚、糖醋菜幫等,應先放糖,后放鹽,否則食鹽的“脫水”作用會促進菜肴中蛋白質凝固而“吃”不進糖分,造成外甜里淡。
烹飪美食篇四
“哇,好香啊!味道也很棒呢!”是哪位名不經傳的頂級烹飪達人受到我們“吃貨”家族的贊賞了呢?原來這位大俠就是我老爸——這位常年“隱居深山”的烹飪達人!
今天過年,在這大喜的日子,我爸怎能不露一手呢!只見他刀工精湛,邊和別人邊切菜,還能切得又均勻又美觀。只見那蘿卜切得十分薄,炒起來可香了。再看那青菜,切得一個個形狀,大小一模一樣,即使不好吃也會讓你大飽眼福。
準備開始燒了,他端起菜刀,往肉圓那一鏟,再加了點大白菜,慢條斯理地加鹽,加調料。似乎這只是演習而不是燒菜。一會兒他又“發起瘋”來,拿起鏟子向鍋中猛炒,蔥像綠色的雨似的從空中飄落。一道肉圓炒白菜就這么燒好了。
可不要以為我老爸只會燒炒菜,對于燒湯他也毫不含糊。他飛快地端起水倒進鍋里,之后又麻利地抓起一大把菌菇,嘴里還咕嚷著什么,仿佛在和一個看不見的人說話。忽然他又很快地抓起一把肉片,扔進湯里,最后再放些調料——大功告成!
壓軸菜來襲,我一下成了他的助手。“皮皮蝦,還有三文魚,”大伙兒一聽就知道是啥了吧,它就是海鮮大餐。“鹽,蝦,”只見他一會兒焦急地踏步,似乎忘了什么程序。一會兒又把火調到最小,弄得滿頭大汗,好像是要燒焦了吧。突然,他眼睛又突然放出光來,反佛轉危為安了。不知不覺,那一道絕世佳肴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