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龍門石窟游龍門石窟篇一
龍門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因為那里東(香山)、西(龍門山)兩山相互對峙,伊河從中間流過,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天然門闕,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那里就獲得“伊闕”的稱呼。之后隋煬帝建都洛陽,因為宮城正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所以得名“龍門”,并且沿用到今日。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構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45個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6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龍門景區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shou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禮貌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禮貌風景旅游區;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并稱為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資料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云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皇家風范。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匯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云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游龍門石窟游龍門石窟篇二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它位于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后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余座。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游龍門石窟游龍門石窟篇三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小導。
提起洛陽,大家首先會想到什么呢?有朋友剛說的很對,古都.對了,據史籍和新中國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先后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十一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如果加上西周、后晉則為十三朝古都。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那么除了古都還有什么呢?有朋友說牡丹,對,洛陽可以說是牡丹城,在這里牡丹爭奇斗艷,一展嬌顏。不過很不巧,這個季節,牡丹在汲取養分以待明年吐露芳華,所以 只能令您稍稍遺憾了。不過,我們會帶大家品嘗洛陽水席,使您一飽口福。
當然,不能忘了我們的龍門石窟了。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400余年,現存窟龕(kan)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七十余座,造像近十一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11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情況介紹完了,景點也到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下車,開始我們今天的游覽吧。下車時請不要擁擠,關好車窗,帶好您的隨身物品。
景點導游詞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中國著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面前的這兩座山,東山又叫香山,西山又叫龍門山,中間的這條河為“伊河”。因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故自從春秋戰國以來這里就有了一個形象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中國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圣,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圣,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朋友們請看這塊大碑,據碑文可知,名為“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書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是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中最大的,字型奇偉秀美,是唐代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的第四個兒子子魏王李泰為他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后做功德而開鑿的。大家可看碑文中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的語言。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北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看完佛碑呢,接下來咱們要去參觀的是奉仙寺。
奉仙寺是唐時開鑿,原名呢是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石窟唐代藝術中開鑿規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地的百姓有人習慣稱其為武則天像,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嗎?據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龕記》記載,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皇后武則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捐脂粉錢兩萬貫,工程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您看,整個大像龕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佛。主尊盧舍那大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疑問簡練,靈活而又含蓄的眼睛更顯秀美,給人以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整個佛龕反映了唐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審美理念和唐代美術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水平。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佛教的發展盛況及唐代國力`的強大。因此,盧舍那大佛具有永恒的魅力及藝術價值。
朋友們參觀完奉先寺,再向前面走就是古陽洞了。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都在此洞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孝文帝開始在龍門為其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祈福做功德,王公大臣、貴族、官僚等相繼在窟內造像,由此揭開創建龍門石窟的第一篇章。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古陽洞,利用天然溶洞擴建而成,正壁主佛為釋迦牟尼,其面相長圓,較為瘦削,是北魏時期造像秀骨清姿的藝術格調。頭頂還塑了一個發冠,發冠是道教的產物,這是在清朝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回北京途中路過龍門留下的,所以當地有人稱古陽洞為老君洞。
朋友們,本次的景點講到這里呢,要先告一段落了,現在大家有2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自行參觀,拍照留念,20分鐘后我們在景區大門口集合,請大家遵守時間,謝謝大家的真誠合作。
游龍門石窟游龍門石窟篇四
皆さん、こんにちは
今日は龍門洞窟をご案內することができて光栄です。
洛陽という古い都市の歴史文化と史跡について、初めて知っていただくために、洛陽の歴史と龍門洞窟の大體の狀況を紹介します。龍門洞窟は市內から13キロの龍門は洛陽の南にある天然の門戸です。ここの両岸の香山、龍門山が対立しています。伊水中流は天然の門闕のように遠くから眺めるのです。「世界的に有名な龍門洞窟は伊河両岸の崖に彫刻されています。北魏孝文帝が洛陽に遷都した時から建造を開始し、東魏、西魏、北斉、隋、唐、北宋に至るまで、累計で大規模な開削は約四百年余りで、現存する洞間2345個があります。碑銘は2800枚余りで、仏塔は70席余りで、造像は11萬尊に近いです。その窟の間、像作りと題記の數の多さは中國石窟の冠に位置し、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とともに中國三大仏教蕓術の寶庫と呼ばれていま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は1961年に龍門洞窟を全國第一陣の重點文化財保護機構として確定しました。20__年11月、ユネスコの第24回世界遺産委員が「世界遺産リスト」に登録されました。
知らないうちに、私たちはもう龍門洞窟のふもとに來ました。まず伊水西岸に沿って西山を見物します。
今私たちが見ているのは千仏窟です。千仏窟は一つの部屋の大きさしかなくて、高校三年四メートルです。両側の石壁には無數の小さな仏像がびっしり並べられています。これらの小さな仏像は三、四センチの大きさですが、小さいのは二センチしかないです。彼らの背丈は小さいように見えますが、全部細かく彫刻されています。數は多いですが、きちんと並んでいます。
次に、龍門洞窟で一番有名なところ、奉先寺に行きます。ここには全部で9つの仏像がありますが、その中で一番大きな仏像があります。この仏像は、身長17センチです。14メートル、頭の高さは4メートル、耳の長さは1。9メートルの雕刻工は極めて巧みで、大仏の座る姿は端正で、顏は優しくて、両耳は肩を垂れて、服のしわさえ、皮膚の筋はすべて雕刻して明らかに見えます。他の8つの仏像も背が高く、形が様々です。全體から見れば、奉先寺の洞穴は雄大で壯観で、気勢がみなぎっています。周りの薄い霧に加えて、更に神秘的に見えます。まさに神來の筆です。
時間の関係のため、龍門洞窟の西山の説明は至るところ終わって、みんなに自由な時間を殘して、龍門洞窟は更に多くの美しい景色があります:東山の上の石窟、香山寺、白園はみんなは更に事細かに観賞に行くことができ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