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一
師范剛剛畢業的時候,曾經買過一本路遙的《人生》。后來被同學借走了,輪流閱讀之后,再也找不到了。畢業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從網上買了這本書,讀起來依然是那么引入入勝。雖然工作很忙很累,但是忙里偷閑依然還是在兩天之內讀完了這本書。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是自己的內心最安靜,也是精力最集中的時候。讀小說我是最容易陶醉在情節中的,因為作者寫出的故事情節總是那么扣人心弦,讓人閱讀成癮。而且讀起來內心感到無比開心和充實,有時候就像剛剛被熨斗熨燙過的一塊布那樣,那么平坦,那么舒適、整潔。
我們的內心被世俗已經沖撞地過于俗氣了,沾染了太多的灰塵。有時候真的需要用這樣的文學作品來洗滌一下。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干凈一下,明朗一些,也能夠卸下太多沉重的包袱,讓內心輕松地一路前行。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實有趣,減少一些俗氣,多一些靈氣。
讀《人生》這本書,仿佛帶領著我們穿越歷史的隧道,走進了那個特殊的年代。那個年代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施展才華的地方卻很少。就像文中的高加林一樣,他是一個有理想的新青年,有能力,有文化,有才干。但就是走不出大山,找不到屬于自己的舞臺。或許是他的心里素質在作怪,他是一個好高騖遠的人,眼界很開廣,但是現實很殘酷。命運的捉弄只能讓成為一個農民,但是既然已經成為了農民,就應該做一個有理想的新式農民,但是他沒有做到,他心中依然對外界充滿著無限憧憬,做著不務實際的夢想。干活的時候沒有集中所有的精力和時間去做,而是心猿意馬地做著農民的活,心理卻想著別的工作。這樣心不在焉的工作方式或許注定他人生會遭遇很多波折。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二
讀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后,開始對余華有點產生興趣。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著。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著》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著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著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著,甚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余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著,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自己活著的意義,有著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并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
而這種沉重以至于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余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后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著》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為了寫小說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說法。有人說他只是為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并無任何意義。那么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么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
《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于這里。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小說的最后寫到過了10年,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著。福貴趕著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里也喊著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著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其實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來耕作。春天播種自己的苦難,夏天則等待自己的苦難,秋天再慢慢的收獲自己的苦難。冬天用苦難去品味自己的苦難。最后等待來年繼續播種苦難,直到收獲苦難的希望。因為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么,都要堅強的活著!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三
假日無聊,偶然在抽屜中翻到一本書,拂去灰塵。雪白的書上赫然印著兩個大字《人生》。
終在某一日,我看完這本書,忽然感慨萬千,寫下此讀后感。
講述了70年代,一位叫做高加林的青年。他本是一位民辦教師,他熱愛學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能吃苦。立志做一個有用之才。可是村長卻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的位置。于是乎,高加林失業了。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成為一位農民。剛開始他拼了命的去干活,拼了命讓自己適應拼了命,讓自己遺忘。他開始沉淪。這時候一位農村姑娘出現了。她樸實善良,而且他一直深愛著高加林,她陪高加林度過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候,然而當她開始幻想與高加林的幸福生活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高加林去了附近的鎮子工作。
他完成的很好,便就此留了下來,并且重新從新認識自己的昔日戀人。在這里,高加林真真真正開始了新生活。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小伙子,受人敬重,昔日戀人重求復合,一下子擁有了名譽,金錢,地位,愛情。他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從前的追逐,放棄了愛他的農村姑娘。他開始適應名人的生活。最終犯下大錯,回到以前,開始做農民,剛到家,便看見那個曾經愛他的姑娘再出嫁。故事寫到這里,便戛然而止。
他高家里人聯系那么踏實,上進,為夢想拼搏的青年,為什么說變就變了,他在名利權勢面前迷失了自己。他為了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放棄了自己的初心,或者說,忘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純心,可是在成長的路上,有一部分人被其他東西所蒙蔽,從而忘記自己的那份初心。就像現在我們坐在教室里,心中所念腦中所想莫不是可以站上那三尺講臺,能夠桃李滿天下。但是親愛的同學們啊,若有一天,你或你們出息了,身旁有了許多讓人眼紅的東西,請不要忘了當初的那份心。
人這一輩子,總會迫不得已放棄一些東西,可是初心是絕不可以放棄的。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四
今天我讀了《中國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中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寫的,這篇文章結構緊湊,感情真摯,用語精煉,遣詞含蓄。
《藤野先生》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先讀時并沒有什么感觸,只當是普通的回憶老師的文章來看而已。但我想魯迅的作品是值得我們摘錄在自己珍藏的小本子里,反復閱讀的。在一遍遍的品味中,我似乎不斷地從每個句子里都能發現新的瑰寶,對于這篇文章也有了更深入些的體會。
恩師是讓人懷念的,特別是當你身處異國時,經常會讓你覺得孤獨。而在那時,卻有一位老師喚醒你的靈魂,給予你關愛和鼓勵。
魯迅先生從他父親的病中受到了影響,從而去東京留學。他從為父親看病的中醫身上,看到了那些人的自私自利,甚至為了錢財利益,不惜草菅人命!這讓他覺得失望,從而踏上了東京留學之旅。
雖然魯迅在他的指導下懂得了許多。但從后來的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中,他選擇了棄醫從文這條道路!
從這課當中,我們不難知道,魯迅他所表達的是要想真正的救國,就必須先改變人民的思想!
確實,一個人如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那根本達不到國家的人才標準。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勤奮好思,求知欲強,那必定會為祖國的建設增添光彩!把握現在,努力學習,你就會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五
爸爸曾說,感動不是覺得這個人太慘了,我想幫助他;而是,這個人原來和我一樣啊!我或許還不能說自己和史鐵生很像,既沒有像他一樣雙腿癱瘓,也沒有寫出他那樣的驚世篇章,但我確實曾和他一樣想離開。
曾經,我被來自外界和內心的各種壓力逼迫得身心俱疲,幾近崩潰。我不止一次盯著天花板上一塊塊掉落的墻皮問自己:“我一輩子都要像這樣熬不出頭嗎?”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并不是一句玩笑話。沒有目標和生之愿望的日子是最艱難的'黑暗之日。在某個想就此了斷的夜晚,突然從半睡半醒中驚醒,反應過來自己在想什么,突然就泣不成聲。
幾百個夜晚,天幕轉暗,我就戴上耳機,去附近的公園,聽著很吵的音樂,發瘋般地走上十幾圈。其實我很明白史鐵生為什么不愿待在家里,而想去地壇。家里太安靜了,在一個內心已無希望的人耳中,寂靜時刻會如針扎般刺進心臟。地壇有著自然又不聒噪的蟲鳴,起碼有些生氣,“園子荒蕪并不衰敗”。
對一個抑郁的人來說:“人生很美好”,就好像沖一個窒息將死的人說:“周圍空氣很清新”。痛苦不發生在你身上,你永遠不知道有多痛,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想明白。對這樣的事,我媽媽和史鐵生的母親選擇了一樣的做法:小心翼翼的叮囑與沉默。
我一直以為媽媽不知道我當時那么多消極的想法,而一年以后,媽媽說起當時她看見我寫的一些東西,很害怕我晚上出去走路時會出事,我頓時回想起自己最后能走出來的原因。
在一個天色蒼白的午后,我終于站上了窗臺。當我伸出手,顫抖著握住把手時,卻遲遲不敢拉開。窗外,雪花飄飄。我明白,如果我真的拉開窗戶,我的自尊心和倔強就絕不會允許我回頭了。我已經記不太清當時的心情,或許當時自己已經麻木了。
我想起了媽媽,父母只有我一個孩子,我走了,他們怎么辦?親情有時是一種累贅,我只想讓自己的離開輕如鴻毛。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些畫面,在小公園的草地上,我穿著一件明黃色的小裙子,手里還攥著一朵未開的蒲公英,我們都笑得特別開心。有些往事就像一瓶汽水,我很久不敢想起它們了,害怕它們會整瓶炸掉。而現在,我才發現,這些汽水早已被我喝光,往事存在心中,至今隱隱回甘。我從未放下這世間的一切,我不能死,我想活下去,為那些美好的事物。
人生并不全然是痛苦,被逼到極點時,才會回憶起曾經那些如雪花般縹緲又美好的往事。我頓悟,之前的我總愛遠望天邊緋紅的云彩。
看吧,人們總是喜歡遙望,好像望得越遠就越能夠忘記曾經的脆弱與天真。最后卻發現,望而忘,不如不望,永不淡忘。
這之后,我才終于開始回想媽媽在我的不眠之夜里到底經歷了什么。她說,每次我出去的時候,她就把家里其它地方的燈都關了,只留一盞客廳的燈,然后坐在沙發上,什么也不做,時不時看一眼掛鐘。其它時間就翻看我寫的文章,一遍遍地擔心。她和我說的時候,我哽咽了,淚水蒙住了雙眼。
她其實比我痛苦。那段時間我都不怎么愿意和她說話,一直很冷漠。她和爸爸說過,爸爸只是不斷安慰她,沒事的。她不敢和姥姥姥爺說,但她覺得他們看出來了,因為姥姥云淡風輕地對她說:“我已經給佛祖上過香了”。
我第一次覺得我的家很堅固。
我也覺得我們家很幸運,我和媽媽都熬過來了。
但史鐵生的母親沒有,他比我悲哀。
從那以后,我一直非常樂觀,不再把所有的順逆看得非常重,我很愿意這樣活下去。我曾把生活當做一個任務,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然而現在,對我而言,生活是一個機會。而且正因為我經歷過真正的低谷,所以我知道自己要努力。我不能再掉進那個我拼盡全力才逃出來的漩渦中去,我要奮斗,用奮斗改變那些我不想接受的命運。
每個人的夢和苦只有自己懂,我沒有體驗過史鐵生的苦,但最后的釋然都是一樣的。
有人覺得,生而為人,他(她)很抱歉。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生而為人,結果已定,不必抱歉,盡力而為。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六
魯濱遜這個人,是個愛冒險的探險家,曾經有句俗語:愛冒險,就趕快來看看《魯濱遜漂流記》吧!它會告訴你,魯濱遜是怎樣以頑強的毅力和聰明才智獨自一人在荒島上生活的。
他出門過三次,第一次他沉船了,不過他與水手們都幸于免難;第二次,他的船順利抵達了巴西,他在巴西開始經營起種植園;第三次,他沉了船,水手和船長皆葬身魚腹,只有他在一個荒島上。
我覺得魯濱遜在劫后余生之后,把自己的幸運和不幸、好處和壞處公允地排列出來,而分為“借方”和“貸方”。經過一番比較之后,我覺得魯濱遜寫的“貸方金額”要遠遠高于“借方金額”。這樣一來,從此處可以看出,魯濱遜是一個極其樂觀的人,他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這“孩子”,這是不得了。后來,我覺得,魯濱遜本來是一個無神論主,而在他拾到一本圣經后,什么都變了。他開始信仰上帝,活脫脫一個---徒。這種神奇的信仰的力量對于孤獨的魯濱遜來說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人,只有在物質艱難的情況下最需要抓住并堅守住精神的力量才不會被打敗。有一個文學家叫林紓的說過:打破“中庸之道”等中國傳統觀念的新精神。這也是近代中國人所理解的“魯濱遜精神”的核心。在圣經的文化熏陶下,魯濱遜開始一心一意安排起自己的生活了。我覺得他十分幸運,如果他的.船沉在了非洲,那會怎樣呢?幸好這是一個離美洲大陸很近的荒島。作者并沒有把他的沉船寫在一些非洲雨林啊,百慕大三角啊什么地方,偏偏他的船沉在了荒島,一個富饒的荒島上。就在荒島,作者把許多筆墨給了野人,這一定有他的用意。而魯濱遜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這二十多年來,魯濱遜一個人生活著,有一個人陪他,那自然是極好不過的。文中,星期五對那些人肉垂涎欲滴,我越看越覺得惡心,一個人,吃著另一個人的肉,這不免讓旁觀者嘔吐。我從“星期五對人肉垂涎欲滴”可以看出,他對吃人的習俗是習以為常的,沒有認為這是可惡之事,還沒有一點羞恥感,這讓我對星期五有很大的偏見。
后來,我看到了星期五對魯濱遜說:“拿斧頭殺了星期五吧,不要趕他走。”我這才對星期五消除了偏見,認為星期五與其他野人不一樣,他有著單純質樸的性格。
不得不說,這本書蠻好看的。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七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染頭,不小心染膏進眼睛里了,喊我幫忙。我卻只顧玩電腦,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點滴。現在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發是因我而生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直以我為榮。在和表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知道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知道了這句話后,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還有一件事對我的觸動也很大。和我一起學琴的鄰居家的姐姐一開始對彈琴十分喜愛,而且她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一個曲子幾天就能練完,有些曲子都不用老師指導,她就能自學彈下來,琴班老師非常喜歡她。可是在她媽媽給她買了一臺價格不菲的電子琴之后,她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再也沒有往日那股學琴熱情了,再后來她就干脆放棄了,無論老師家長怎樣規勸,就是打動不了她的心思,老師也為她感到惋惜。我想:我一定要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決不輕易放棄!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有一個姐姐,她吃飯十分挑食,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倒是天天小零食離不開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樂雞翅,就是吃方便面或西紅柿。從來沒見她吃過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發燒天天伴她左右,身體也十分虛弱。雖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歲,但是每當我們兩個人走在街上,大家都認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為我個子比她高,身體比她結實。我一定要把《弟子規》這本書推薦給姐姐看,讓她和我一起健康成長。
我們班同學趁中午吃午飯時,總喜歡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的結伴去買零食吃。尤其張悅同學特別喜歡吃油炸串,天天買炸串吃,常常吃得肚子溜溜圓,直打嗝。那天中午,我們又在有說有笑地吃飯。突然,只見張悅臉色蒼白,眉頭緊鎖,捂著肚子,還不時發出呻吟聲。同學們見狀,趕緊問她怎么了。她結結巴巴地說:“我——我肚子疼,哎呦哎呦。”幸虧老師及時把她送到醫院。醫生說她得的是急性胃腸炎,主要就是因為吃東西沒有節制,胃受不了,才得了這種病。為此張悅同學休息了半個多月,耽誤了很多課程。我們同學個個引以為戒,再也不敢暴飲暴食了。
對照《弟子規》,我每讀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它朝夕相處,我就會成為一個既懂事又快樂的好孩子。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八
在課本的多篇文章中,有朱先生的《背影》,汪增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朱德總司令的《回憶我的母親》……回憶學過的課文中,許多文章都只是在我腦海住一閃而過,能常駐在我心中的是魯迅先生所寫的《藤野先生》。
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我最鐘情的是周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此文用詞樸素簡潔,卻使人難以忘懷,用最簡單的文字清楚了地寫出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所有事情。
我最愛此文的語言。看似簡單普通,其實往往是這種簡單的文字所表達出的道理是最明了最深刻的。如“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還有一個我。”明白地敘事,沒多余的累贅,僅是一個分號和一個還有,就可以感受當時的場景是多么嘲諷,一群中國人以同胞之死而樂,多么麻木!可就是這樣污濁昏暗的環境中卻有了魯迅先生這樣一束光,他將用自己的光茫去照亮當時人們黑暗的心靈。就是這樣一個平常的詞語,用在這里卻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堅定的信念以及用其一生所追隨的民族使命。
我愛此文描繪的景象,特別是描寫魯迅先生自己伏案工作的場景,那種畫面感爆棚,是一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閉上眼睛憑借這些文字想象,已是夜深人靜時,魯迅先生伏案工作,昏黃的燈光,擺滿各種文件的書桌,書桌對面墻上是掛著一張用精美相框鑲著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人面皮黑瘦,眼神卻炯炯有神。魯迅先生已經累了,可他看見了藤野先生的.照片,照片上的人似乎在警戒自己繼續前行,先生點上一根煙,吐出白霧,繼續工作。
我愛讀此文,還是因為我很喜歡魯迅這位作者,我所依戀的不只是先生的才華,更是先生的為人。魯迅先生是一位好父親,他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扼殺孩子的天性;他是一位好老師,無私地資助學生;他還是一位優秀的學者,擁有刨根問底的探究精神;他更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憑一己之力在世界文學史和中國發展歷史中是一座屹立不倒大山。
《藤野先生》,我最喜歡的一篇課文。
書與人生讀書感想的初中篇九
秦東魁老師把這包《精講弟子規》送給我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對秦老師,我始終仰視崇敬,因為他神奇,也因為他的言行,堪稱楷模,讓我感動。
我和東魁老師認識得很早,深入交往也有七月之余,他無私奉獻、敢于擔當,對社會那種深沉的熱愛和強烈的責任感,在我認識的周圍人群當中,無人能及。“菩薩心腸、雷鋒精神”是秦老師在我心底的寫照,我為擁有這樣的良師益友感到驕傲,也為能夠與秦老師深交而榮幸。
現今社會,各種丑陋現象通過網絡媒體等各種途徑撲面而來,層出不窮,有些可稱之謂奇聞。現今的人們到底怎么了?困惑迷茫、善惡界限模糊,我們不僅在聽,有時也在隨波逐流地跟著做。其實,人的良心都有,缺的是智者、一個有大智慧的賢達仁者去醍醐灌頂,去幫助這些迷糊顛倒的人們拂去思想當中的那層塵垢。
當我翻閱這本博大精深、集大思想、大智慧、大慈悲于一體的《精講弟子規》時,我徹底被征服了。暢游之余,我特別欣喜,因為愚下曾有的一些粗淺想法,這本書中都有深刻的闡釋,我深刻地感受到與秦老師在思想底蘊和水平上的差距,但也為能與秦老師思想趨同而異常振奮。秦老師總是勉勵我說我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后學非常慚愧,我是想得多做得少,而秦老師是行勝于言。我幸運能夠得到秦老師的言傳親教,我會努力做一個優秀的人。
《精講弟子規》不單單是一本書,也是秦老師多年言行閱歷的實錄,是對人性最深處探尋的發現和總結,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葉綠芽,更是一種偉大的社會責任感使然,讀后受益匪淺。
我是一個不太喜歡讀書的人,以前曾迷戀過武俠小說,對其它類書籍耐不住性子。特別是說教性類的,你要怎么怎么做,我一向反感,不愿意看,認為一是枯燥乏味,二是理說不清、意釋不透,三是對個人行為指導和規勸約束作用也不大。上述問題對《精講弟子規》來說并不存在。
秦老師的書,引人入勝,發人深省,沁人心脾,催人淚下,其理其義為廣大讀者接受,我曾反復聽到不少陌生人、長者、年輕人、普通人對這本書的贊嘆,他們說,這本書是他們過上幸福生活最需要的。我是基層一名黨政干部,認為這本書也是中國當今社會最需要的。
工作當中,我遇到的很多家庭矛盾、社會糾紛,法律解決不了,村委會也調解不了,但在這本書卻可以找到解決方法和答案。在社會矛盾凸顯、大力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的今天,這本《精講弟子規》對社會和諧、家庭幸福將起到重大作用,理應成為中國道德講堂的必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