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愛活動字篇一
我愛媽媽的眼睛》是湘教版音樂小學一年級第二課的聽賞歌曲。第二課的主題是“接媽媽”,第一首歌是歡快、活潑的《接媽媽》,而第二首《我愛媽媽的眼睛》則是優美抒情,速度偏慢的歌曲。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優美與歡樂這兩種不同的情緒,并能體會明亮抒情的童聲所表現的母-子之情。
上課之前我采用情景導入,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孩子與母親的感人畫面:孩子為媽媽倒茶、捶背、洗碗,打著雨傘接媽媽下班、、、從而引入主題“我愛媽媽的眼睛”。當我播放第一遍多媒體音樂時,孩子并沒有多大的感觸,他們只是用很慘白的字眼回答我:我愛媽媽,我喜歡媽媽,媽媽對我很好、、、然而,他們并不理解母-子情的深刻含義。
第二個環節,我引導每個孩子思考五分鐘,媽媽平時都為你做過的那些既細小又偉大的事情,為了你不辭辛苦的事情講出來和小伙伴兒一同分享。在一個有一個的孩子講述母親與自己的故事時,似乎有多數孩子開始出觸動,他們那真摯的眼神充滿對媽媽的感激與愛,孩子們在這一刻有了真正的情感。
其實在上這課之前,我并沒想到效果會如此好,我原以為孩子們什么都不懂,他們不知道什么是情感?但實際上,他們都知道,他們表現出來情感才是最真摯最真實的。我希望在以后的課堂盡量能挖掘孩子們的思維,深入課題,讓他們充分表現自己,表達最內在最真實的情感。
我愛活動字篇二
剛開始看到這個活動的主題,我就開始為難,雖然媽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也是生活中接觸最深的一個人,恰恰是這樣,我忽然覺得不知道如何入題,如何設計課堂。再加上課型是活動成果展示課,用的是猴嘴小學的學生,活動很受限制,更覺得特別難以操作。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和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后,最后下定決心,無論如何我都要克服困難,帶著學生真正的活動起來,讓他們真正有自己的體會和感想,不管最后展示課表現地怎么樣,他們能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我認為這就是這次活動最大的收獲。于是我就每天都到學校帶他們活動一兩節課,每次和學生一起,他們都非常開心,成果展示課的時候,他們要求要用自己的話說,我同意了。最后結束的時候,他們讓我也非常感動,幾個同學圍上來說:王老師,我們都不舍得讓你走了。
根據活動目標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流程:
活動(一)了解媽媽:
1、設計親情調查問卷,進行一次親情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2、與媽媽進行一次交流,為媽媽做一份“親親我的媽媽資料卡”。
3、體驗“孕婦搬凳子和撿東西”的游戲,了解媽媽十月懷胎的生活是多么不方便。
4、做一份與活動主題有關的手抄報。
1、開展“我愛媽媽”親情故事會。
2、“母雞護蛋”游戲開始行動。
3、以“我愛媽媽”和“媽媽我想對您說”為題寫了一次作文,進行一次作文展。
4、擬一份倡議書。
活動(三)感恩媽媽:
1、查閱有關贊美母親的資料。
2、開展《兩地書,母-子情》的書信交流活動。
3、進行采訪活動,了解一下同學們活動后的思想。
4、訂紐扣比賽活動。
5、“感恩媽媽,從點滴做起”實際行動開始了,并且做好記錄。
6、學唱《感恩的心》,學做手語。
在活動中,孩子們非常開心,也體會到了很多。在“孕婦搬凳子和撿東西”的游戲中,他們體驗到了媽媽十月懷胎是那么地艱辛,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在“母雞護蛋”游戲中,他們體會到作為媽媽每天要細心呵護自己的孩子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細心,這也是很辛苦的事情;在訂紐扣比賽活動中,他們不僅學會了訂紐扣,還知道了一針一線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細心,也非常不容易;在“親情故事會”和“兩地書,母-子情”的書信交流活動中,許多孩子哭了;在作文中,許多孩子寫出了自己與媽媽的故事,寫出了自己的真情,說出了自己想對媽媽說的話……在最后的成果展示課上,在各小組組長的組織下,每位同學都非常投入,他們暢所欲言,交流了自己的活動體會。
當然最后展示課也有些不足,因為之前沒有充分訓練,學生在說的時候有些緊張,不敢抬頭,聲音小,有的對電腦操作也不熟練。
反思:
1、綜合實踐活動要課堂課外相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多些活動,更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2、活動的設計是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意識為主要目標,兼顧在活動中的過程中學生習得各類知識,因此活動的設計不成系統,也無意系統,在所有的`可以活動的范疇中選擇代表性的力所能及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實現我們的初衷。
3、通過活動,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學生的活動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學生主動熱情的持久性是有限的,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的指導、組織乃至訓練是十分重要,需要細致入微,與學生經常保持密切聯系,想學生所想,解學生所困,以此增強學生活動的信心和興趣。教師的功能體現得越強,學生的自主性就體現得越強。
4、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隨著學生實踐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師的組織管理作用逐步蛻變成引導和交流的合作方式。課堂上教師非常明確的恰當的在他們的活動中發表意見,但是對于全權參與整個研究過程的小組成員來說則更注重了歸還權力,讓他們去爭取自己的意見。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尤其是是成果展示課還有些疑惑:
1、成果展示課的課堂是學生組織,還是老師組織比較好?
2、成果展示課中,老師不停地發問,然后讓學生回答這樣可行嗎?
3、這成果展示課“借班”上課活動效果知多少?
4、全班學生參與的活動,而不是組內的活動該如何匯報?
我愛活動字篇三
為了確保讀書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成立了讀書活動領導小組,蘇校長親自掛帥。活動伊始,學校教導處、語文教研組、圖書管理員共同商議,確定了讀書活動的指導思想,以及讀書活動的主要內容。對于讀書活動的開展,學校還制訂了關于讀書活動的相關計劃和措施,并由班主任負責具體落實。活動開展不久,全校便形成了齊抓共管,共創書香校園的良好氛圍。
經學校研究決定:每周拿出兩個自習師生共讀一本書,間周進行一次聊書或系列叢書賞析活動。每個學生都要建立一本“讀書成長冊”(即平日積累詞句的本),從原有的好詞積累豐富到閱讀過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體會,學期結束進行“優秀讀書冊”的評比展示,評出優秀的作品,獎勵好書一本。每月利用一節課舉行讀書交流會,交流所讀書的內容,喜歡的人物,喜歡“名人名言”,格言,諺語,經典名句,暢所欲言,談自己對書,對句,對名言,格言,警句的理解與感想,交流自己在讀書活動中的心得體會,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選出合適的推薦書目。如一、二年級推薦的分別是適合低年級兒童閱讀的注音版《小豬唏哩呼嚕》和《小木偶奇遇記》這兩本書;而高年級教師主要是針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向學生推薦了離學生比較近的《大林和小林》、《馬小跳系列》、《窗邊的小豆豆》、《第七條獵狗》等,目的是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保證閱讀質量,教師一般在學生閱讀之前自己先讀一遍,然后對學生做適當的引導,這樣學生就會有足夠的閱讀興趣。其次,因為學生的閱讀速度不一樣,我們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讀書,并利用晨會或班會等時間請他們談談自己的收獲。
學校以讀書活動為載體,從學生、班級、學校三個層面設計開展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敲開語言的物質外殼,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從而形成激勵機制,推動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
1、個人活動:全校學生做好摘錄、、寫等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自己的閱讀積累。
2、班級活動:在班內開展的評比、交流、展示活動;開展全班匯報閱讀成果展示活動;開展“班級讀書之星”的評選。
3、全校活動:在學校內開展的評比、交流、展示活動;開展“學校讀書之星”、“學校書香家庭”的評選。
我們利用老師和學校來引導家長開展“親子共讀”創建書香家庭活動我們分年段向家長推薦親子共讀書目,設計了親子共讀記錄本,家長每天同孩子一同讀書,互相交流閱讀體會,一同填寫親子共讀記錄本,起到了身教育勝于言教的效果。從而不僅讓孩子的小手牽著家長的大手一同幸福在共讀時光,同時營造了“書香家庭”、“書香校園”、“書香社會”三位一體的讀書氛圍。
以上是我校本學期開展的“好書伴我快樂成長”讀書活動的工作回顧。我們堅信學生與書相伴一生,一定有質量,有生機;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做一個愛祖國、有追求,講文明,有毅力,善于拼搏,不斷進取的人。我想書香飄溢的校園,一定會有內涵、有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把讀書活動進一步抓好,讓其發揮更大的育人作用,盛開出更艷麗芬芳的花朵,結出更大更香甜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