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寫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寫篇一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7課《守株待兔》,它是一篇寓言故事,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識字的愿望。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結合上下文,了解寓言中詞句的意思。
3、閱讀淺近的寓言故事,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4、誦讀故事,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5、結合語文學習,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1.借助工具書或多媒體,認識10個生字、會寫“守”字。
2、通過自己讀,指名讀,賽讀,在理解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反復讀誦,使學生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4、理解詩歌內容,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教學重點:
1、認識7個生字。會寫“守”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寓意內容。
1、通過提問、課件中生字的測試,達成目標一。
2、通過多種形式讀、理解感悟課文,打成目標二。
3、通過閱讀、體會、討論交流、感悟,打成目標三。
4、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反復讀,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打成目標四。
一、談話: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伸出小手跟老師一起寫課題,重點指導“守”的書寫。
二、初讀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利用生字詞語卡片,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交流識字記字方法,教師肯定學生個性化的記字方法,并適當點撥重點字在記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b、分段指讀課文,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3.啟發思考:通過讀文,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讀
2、自由讀、指名讀、男女讀。
【通過多種形式讀,達成目標二】
3.結組學習。引導學生圍繞著梳理出的問題研讀課文。教師巡視,適當提示,比如:要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等。
抓住“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導學生體會。“白”字。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撿了便宜心滿意足的語氣;撿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結果怎樣?指導學生讀出惋惜的語氣等。
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交流:這個人做得對嗎?
四、拓展
1.討論:讀了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在生活中,你見過像課文中的種田人一樣的人和事嗎?
寫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寫篇二
《守株待兔》是一篇寓言,與一般的抒情性課文相比,故事情節性強,而語言文字淺顯直白。這樣文體的課文,可以讓學生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在邊講邊說邊議的過程中,與文本對話,了解故事內容,鞏固生字詞,感悟寓意。
在實際教學中,語文老師作為主要執教老師,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各教學環節滲透講故事、復述故事能力的培養。數學老師作為協同教師,通過“一教一輔”型、“學習站”型協同教學模式,進行個別化輔導,將小班變成“小小班”。
1、 認識6個生字:守、竄、撞、樁、此、鋤;會寫5個生字:守、此、樁、肥、丟。
2、 通過詞語“忽然”、“竄”等體會野兔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通過“白撿”、“從此”、“整天”等詞語體會種田人期盼不勞而獲的愚蠢行為。在品詞讀句中明白寓意。
3、 借助講故事形式,嘗試復述課文,愿意把故事講給同伴或家人聽。
借助講故事形式,嘗試復述故事,并明白寓意。
【教學過程】
一、揭題引入,激發興趣
1.揭示課題,朗讀正音。
2.老師逐字板書課題,教學生字。
3.引導學生說題意。
二、讀好故事,集中識字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協同老師巡視,幫助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2.分組出示字詞(帶拼音),讀通長句。
①忽然 竄出來(讀通句子:種田人忽然看見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
②撞 樹樁(讀通句子:不知怎么的,它一頭撞在田里的樹樁上,死了。)
③又肥又大 樂滋滋(讀通句子:他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樂滋滋地走回家去。)
④從此 鋤頭(讀通句子: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
3、分組朗讀生字
4、書寫生字:肥、樁、守(協同老師巡視,幫助指導學生書寫,并記錄下書寫特別認真、美觀,書寫姿勢端正的學生。)
三、學講故事,明白寓意
(一)了解、講述故事的起因,隨機鞏固生字詞語“竄、撞、樹樁”。
1.種田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呢?誰能講一講。 (重點理解:竄 )
2.引導學生初步體會事發之“巧”:一只野兔從樹林里飛快地竄出來,剛好有棵樹樁讓她撞上,剛好撞死了,又被種田人看到,你覺得這一切發生得有點兒——(碰巧/奇怪/不可思議)
3.引導學生嘗試復述故事的起因
屏幕提示詞語:忽然 竄 撞 樹樁(協同老師巡視,幫助指導學生復述。)
學習句子:他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二)講述守株待兔的過程和結果,隨機鞏固詞語“從此、鋤頭”。
1.劃找課文寫農夫想法的句子,并嘗試復述。
2、 種田人這樣想,又是怎樣做的呢?
3、 “從此”就是從哪一天以后?
4、 理解“整天”:如果把“整天”一詞去掉,句子的意思還一樣嗎?
(三)評價種田人的行為,明白寓意
1、小組內評價種田人的想法和做法。(協同老師巡視、指導學生討論,并記錄討論有序的小組)
2、學生交流,教師隨機點播。
3、寫話練習(情境中寫字——此、丟)(協同老師巡視、指導、批閱學生的寫話;指導小組學習,并記錄優秀發言。)
我想勸勸從此以后丟下鋤頭的種田人。
我想對種田人說:你別再 ,趕快去 吧!
我想告訴種田人一個道理:
4、 師總結寓意。
四、講述故事,閱讀推薦
1.嘗試接龍復述整個故事。(分兩個學習站,兩位老師分別指導)
2.建議學生回家把故事講給家人朋友聽。
3、 閱讀推薦:《中華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五、學情反饋,多元評價
協同老師走到進行整節課的課堂反饋。
寫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寫篇三
“人生多少哲理,盡在寓言中”。著名作家嚴文井老先生對寓言曾做過絕妙的比喻,他說:“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而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組教材正是圍繞“要正確看待問題,善于思考”這一專題選編了兩則流傳千古的寓言。《守株待兔》便是其中一篇,情節簡單卻促人深思,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故事通過種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丟下鋤頭整天守著樹樁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這一比較深奧的道理。
新課標指出:“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語文教學就是要憑借語言文字,訓練語言,發展思維,讓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通過“解讀文本,品味語言;建構文本,增加積累;超越文本,凸顯主題。”從而發展語言,提高思維。
本課以“讀、悟、議”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中品味語言,體會寓意,訓練思維,受到感染熏陶。
以學定教,以教促學。擬以“讀-悟-議-讀”為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讀是發現的開始,悟是思索的結晶,議是智慧的碰撞,讀后有悟,悟后生議,議后促讀,方能讀出語感,讀出形象,讀出韻味。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會認“守、竄”等六個字,會寫“守、此”等四個字,積累“守株待兔、又肥又大、樂滋滋、不勞而獲、一無所獲”等詞語,并培養學生析解字詞的能力。
2、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過程與方法:巧妙切入,以讀為主,啟思導學,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不僅體會到“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的道理,也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事,進而初步明確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學習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閱讀課文,理解寓意。
學習難點:理解寓意并結合生活實際深化主題,學會正確、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抓住重點詞句,以多形式的朗讀,結合生活實際深化理解,突破重難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準備:cai課件。
擬用以下五大教學板塊來實現我的教學構想:課前測試,增加積累——準切入,質疑導讀——品析賞讀,領悟寓意——鏈接生活,升華——主題。
第一大板塊:課前測試,增加積累:
“興趣是最大的老師。”本設計利用課前五分鐘出示幾則寓言的插圖讓學生看圖猜故事,再利用適當的點評拓寬對寓言的了解。這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既激發了孩子們對寓言的興趣,又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和求知欲,同時又順理成章地揭示課題,引出新授內容。
第二大板塊:找準切入,質疑導讀:
1、揭示課題,引導質疑:學貴有疑,疑則進矣!”當學生猜出《守株待兔》這一名稱后,順勢板書課題,并抓住“守”字進行寫字教學,(提醒注意寶蓋寫得稍大,“寸”的一橫不能超過寶蓋頭兩邊。)再引導學生圍繞“守”字質疑,“守”什么?為何“守”?怎樣“守”?既抓住了本課中心,圍繞此字展開質疑,輻射全篇,牽一發而動全身。
2、初讀感知,隨文正音:然后引導學生合作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其余聽讀隨文正音,比如利用故事法區別“竄”和“串”的讀音。
第三大板塊:品析賞讀,領悟寓意:
一、多維思考“為何守”,感知“偶然得兔”的僥幸:
本則寓言故事語言淺顯,加之二年級學生已有良好的預習習慣,和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因而單刀直入讓學生帶著第一個問題深入文本,用喜歡的方法自讀課文,再引導學生談感悟后帶著感受再讀課文。學生可通過破解課題得知之所以“守株”是因為想“得兔”;觀察插圖可發現種田人之所以坐在樹樁邊,是因為希望兔子還會來撞死在樹樁上;深入閱讀文本會證實種田人確實從樹樁邊撿了一只野兔。但真的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嗎?結合“忽然”、“竄”、“撞”等關鍵詞深入感悟,再利用課件演示幫助理解“竄”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師板書:偶然得兔)
二、深層探究“守什么”,體會“不勞而獲”的虛幻:
那么這個種田人守的僅僅是兔嗎?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孩子們抓住“沒花一點力氣,白撿、又肥又大、樂滋滋”等關鍵詞語,再結合插圖中種田人的神態、動作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后得知:他守的絕不僅僅是兔!又肥又大的野兔可飽肚,可保暖。他可以不再經受田間勞作的艱辛,也可以不再經受莊稼從種到收的漫長等待。他守在樹樁旁,分明就是守的三餐溫飽啊!一句話,他想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勞就可以收獲,用一個詞叫“不勞而獲”。(順勢板書“不勞而獲”)最后讓學生比較“樂滋滋”和“樂悠悠”,再帶著感悟讀出種田人垂涎欲滴,仿佛口水都流出來了的情態,讀出他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僥幸心理。
三、重點感悟“怎樣守”,體驗“一無所獲”的可悲:
1、讀議結合,品味感悟:
過解析“男”和“獲”,“田力男田力男,田間出力好兒男”,可這個男子既不想下田出力,也不愿帶犬打獵,什么也不干,這樣守下去的結果只能是――“一無所獲”(板書“獲”,邊講解邊擦去“獲”的部件,引導學生順勢說出“一無所獲”,師就勢板書。)
2、創造性朗讀,提升情感:
在學生初步感受到“一無所獲”的結局后,引導學生先以兒女、朋友、過路人的身份對第三自然段進行改換人稱閱讀,(如:從此爹爹(叔父)丟下了鋤頭……我們的田里……”、“從此我的這個朋友丟下了鋤頭……他的田里……”“從此這個種田人丟下了鋤頭……他的田里……”)如此充滿創造性和個性化的練讀,再加上老師入情入境的范讀,使學生的心靈一次次經歷情感的沖擊。
3、角色體驗,自悟寓意:
此時此刻,學生的身心已經全然與文本融為一體。再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守”字各抒己見說出自己想對種田人說的話。有了深厚的情感蓄勢,學生的情感之門便如決堤之江,一瀉千里。他們或聲淚俱下、或苦口婆心、或據()理規勸,或大加貶斥……從而成功地完成了課后“泡泡語”中“我想對種田人說”這一語言訓練要求,本則寓言的寓意也在角色表演不說自明了。
第四大板塊、鏈接生活,升華主題:
如果說剛才的各環節朗讀品味是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個性化、創造性閱讀是對文本進行合情合理的建構,那么,接下來就應該讓學生超越文本走向生活,聯系身邊此類事例加深感悟。在這一環節中,師引導學生結合板書,再用上“只有……才能……”說出自己的啟示,談談該怎樣做事,再順勢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做人,并對學生的精要之語進行板書。從而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停留于對寓意的表層理解,而是對生活、對他人、對自己的做事為人產生深入思考,使寓言的主題理解得以升華。
最后以教師簡潔有力的小結收束全課:不去幻想不勞而獲,要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是我們學這則寓言獲得的啟示,也是我對你們最大的愿望。希望大家回家后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并在課余時間讀更多的寓言明更多的道理,成為一個充滿智慧、品德高尚的人,這是我們所有人對你們的美好祝愿。下課!
本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設計了以下訓練:
1、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及簡單的課件,培養學生邊觀察邊思維的能力;
2、以多層次、多形式的閱讀方式培養學生語感及情商;
6、以調動寓言積累開課,以讀更多寓言結課,讓孩子們親近寓言,熱愛寓言,從寓言走向燦爛的中華文化。
總之,讓語文課充滿語文味,就是本設計的最大追求!
守株待兔
守
僥幸得兔——不勞而獲——一無所獲
認真做事、踏實做人
寫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寫篇四
1、會認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能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存在僥幸地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能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存在僥幸的心理。
2、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交代教學目標。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每個寓言都是通過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寓意,學會生字。
2、創設情境,出示課件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3、揭示課題,釋題。
(1)。揭示課題,正音。
4、學生自由讀課文,老師提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段落序號。
二、學習課文,理解寓意
1、學習第1、2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那個人為什么會守在樹樁旁邊等待兔子呢。
(2)默讀課文,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這只野兔的。找出課文中的有關句子讀給大家聽。(板書:撿到兔子)
(3)出示生字“竄”“撞”,理解意思。(竄—亂跑;撞—碰)
(4)他撿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課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齊讀。
他這樣想可能嗎?對不對?為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指導有感情地讀句子,指名讀、齊讀第1、2自然段。
2、學習第自然3段。
(2)齊讀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這樣做對不對?錯在哪里?學生討論、交流。
(2)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學生討論、交流。
(3)老師總結寓意。(注意語言要淺顯易懂)
(4)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舉例說說。
(4)老師總結: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于偶然得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抱有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會取得收獲。
(5)齊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1、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2、出示要求寫的5個字,學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書寫應注意什么問題。
3、指導寫字。
4、完成課后練習“讀讀想想”。
四、拓展活動
把本課的故事講給家長聽,再請他們講一個寓言故事。
寫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寫篇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株:樹樁。
觸:撞到。
走:跑。
折:折斷。
因:于是,就。
釋:放,放下。
冀:希望。
復:又,再。
得:得到。
為:被,表被動。
身:自己。
為:被。
欲:想用。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頸”與頁部的字。“頸”指頭頸,它是個形聲字,左邊為聲,右邊屬部首。“頁”本指人的臉,是個象形字。凡屬頁部的字都與人的臉部、頸部有關。如:顏——臉上的神色,額——人的額頭,頰——人的臉頰,頷——人的下巴,等等。
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驗、墨守成規。
不勞而獲的人,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把偶然的事件當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是諷刺那些不通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卻想有回報的人。同時也說明當時政策的`腐敗,諷刺官員的愚笨。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主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從前,有一個宋國人,他有一塊肥沃的田地。他勤奮地經營著這塊田地,收成很可觀。田地里有一個樹樁,干活累了時,他就在樹樁旁邊歇息一會兒。
于是,從第二天開始,他放下鋤頭,每天守在田邊的那個樹樁旁邊,等著兔子跑過來撞死在樹樁上。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田地里長滿了野草,荒蕪不堪。宋國人還在樹樁旁邊等著,然而再也沒有兔子撞死過。
其實,野兔撞在樹樁上死去,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意味著,別的野兔也一定會撞死在這個樹樁上。可是,這個農夫竟然以偶然當作必然,不惜放下農具,任其耕田荒蕪,專等偶然的收獲。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總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財,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一點點地創造的,如果總想不勞而獲,那么人生就會像這個宋國人的田地一樣荒廢掉。
人們也經常用這個寓言諷刺那種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作永恒不變的規律,不肯積極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獲的人們,因此,我們也不應死守教條規矩,應積極主動地創造成果。
1、成文用法
連動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賓語、定語;含貶義。原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2、運用示例
寫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寫篇六
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個農夫哼著歡快的小曲來到他的田里,扒出藏在草叢里的工具,“哼哼哧哧”地干起來。你瞧,那地多肥沃,不管什么菜都長得那么繁茂,那么有精神。
中午,農夫的妻子給農夫送來了香噴噴的烤羊排,熱乎乎的魚丸湯,農夫早就干得滿頭大汗,餓得肚子咕咕叫了。
從此,農夫不再干活了,天天坐在樹下等待自己送上門的sb兔子。
可是,兔子再也沒有送“貨”上門。農夫的田地漸漸貧瘠了,菜慢慢稀疏了,無精打采了。農夫也變了一個人似的,見菜園荒蕪了也不去打理,天天沒飯吃。人們都說,這人中邪了。
寫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寫篇七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通過讀懂詞句,明白語言中的人錯在哪里,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的道理。
動畫片、小道具
一課時
(一)復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揠苗助長》,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我們是怎樣學習這則寓言的。
(二)揭題、解題
1、板課題“守株待兔”。
(1)自讀課題,讀準字音。
(2)指導讀題。
(3)齊讀課題。
2、解題。
(三)觀看動畫片
學生在看的過程中互相議議故事中的種田人怎么樣?
(四)理解寓意
過渡:他傻在哪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畫出說明種田人傻的句子。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自讀。
2、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學習情況。
4、小結。
5、小品表演。農民坐在樹樁旁邊在想什么?你會怎樣勸他?
(五)總結寓意,悟出道理
通過學習、表演,我們理解了這則寓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板書)
(六)拓展學習
(七)自由組合朗讀、表演,背誦課文
(八)匯報練習情況
(九)作業:
把這兩則寓言故事講給你的家人聽。
板書設計:
守株待兔
白撿(偶然、僥幸)
種田人 又肥又大的野兔
樂滋滋 倉皇、躥、撞
(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的道理。)
《守株待兔》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種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拾到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從此,他就放棄農活,整天守著樹樁等待撞死的兔子,結果什么也得不到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偶然得到意外好處就產生僥幸心理,不再努力,想不勞而獲,結果什么也得不到。”這一道理。
教學《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時,揭題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解題:“守株”、“待兔”,讓學生讀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后讓學生自讀自悟,說說這則寓言的意思;接著出示動畫片,讓學生自己觀看,自己想;最后全班討論歸納出寓意。這樣就克服了傳統教學繁瑣的分析和空洞的說教。學生掌握了學習寓言的方法。
教學中我還努力地為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談談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怎樣避免“守株待兔”的現象發生。這樣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