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一
1.望:農歷每月十五。 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朔:農歷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8.賦始于戰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二
1.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
2.列觀:一般的宮殿。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
3.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故稱。(司空、司徒、司寇、司馬)
4.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5.湯鑊:古代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
6.壽(為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7.位在廉頗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8.負荊:背著荊條,表示愿受責罰。這是向對方請罪的一種方式。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三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于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于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后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11.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2.雜記
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13.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14.童話
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像,便于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15.民間故事
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夸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話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16.寓言
是帶有勸喻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17.傳說
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傳說,西湖的傳說,黃鶴樓的傳說。有的是以特定歷史事實為基礎,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人物和事件的傳說,大都是頌揚、贊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傳說,則近于優美的敘事散文。
18.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后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四
1.《后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東漢的歷史,作者范曄。
2.三輔:漢朝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地區為三輔,在今陜西西安附近。
3.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
4.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
5.六藝: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還有一種說法將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6.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推舉的人稱為“孝廉”。 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來“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兩都: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也稱“二京”。
9.傅會:文章的組織、布局、命意、修辭,也作“附會”。
10.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征召,都由公車接待。
11.閹豎:對宦官的蔑稱。
12.豪右:豪族大戶。秦漢時,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
13.下車:官吏初到任。
14.視事:官員到職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意為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去。
16.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后漢書》)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五
球的定義:
第一定義:以半圓的直徑所在直線為旋轉軸,半圓面旋轉一周形成的旋轉體叫球體,簡稱球。
半圓的圓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圓的半徑叫做球的半徑,半圓的直徑叫做球的直徑。
第二定義:球面是空間中與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的集合。
球: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楚辭·離騷》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戰國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移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陶淵明《雜詩》
及時當勉強,歲月不侍人。
陶淵明《雜詩》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枚乘《上書諫吳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孫權勸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丑》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
【成語】
1.美輪美奐:用于形容屋舍高大華美,不能用來形容藝術品。
2.相敬如賓(琴瑟之好、破鏡重圓):只能用于夫妻之間,不能用于朋友、同學、同事之間。
3.青梅竹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間。
4.休戚相關:只能用于人物之間,不能用于事物之間。
5.置若罔聞:不可用于視覺方面。
6.篳路藍縷:只能用來形容創業艱苦,不可用來形容生活艱辛。
7.汗牛充棟:形容書籍多,不能形容其他東西多。
8.耳提面命:用于長輩對晚輩,平輩、朋友之間不可用。
9.三令五申:用于上級對下級。
10.絡繹不絕:用于人、馬、車、船。
11.揮灑自如:用于寫作、畫畫的運筆,不可用于舉止風度。
12.豁然開朗:不能用來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滅:與痕跡、印象、功績、事業、道理等搭配,若與情感、友誼搭配則錯。
14.人老珠黃:只用于形容婦女。
15.巧奪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來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漸進:只用于學習、工作。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緒,不能用于環境。
18.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19.神機妙算:形容預料準確,善于估計形勢,決定策略。
20.來日方長:未來的日子還很長。表示事有可為,勸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21.鳳毛麟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22.洋洋大觀:形容美好的事物眾多豐盛。
23.沁人心脾:形容詩歌或文章優美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
24.別有天地:形容風景或藝術創作的境界引人入勝。
25.別出心裁:形容構思、設計等獨創一格。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七
不惑(不惑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心宜不動。
常思玉金枷重。
無常一著可傷悲,悟時速把良緣種。
鄙了惺惺,裝成懵懂。
修完內貌頻看供。
功成行滿去朝元,瑞云。
——《踏云行 贈張公》
艾:50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歲。
六九年:即54歲。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八
1.《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西漢的歷史,作者班固。
2.丈人:對老人或長輩的尊稱。
3.節:又稱“旄節”,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憑證)。
4.假吏:臨時充任的官吏。
5.斥候:偵察兵。
6.閼氏:匈奴單于的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
7.蠻夷:古代用以指邊遠民族。四夷:為對中國邊區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也。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8.奉車:皇帝出行時的侍從,掌管皇帝的車馬。
9.后土:地神,相對皇天而言。
10.宦騎:侍衛皇帝的騎馬的宦官。
11.黃門駙馬:宮中掌管車輛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獵的場所,在長安西,周圍三百里。
13.相坐:相連坐(治罪)。一個人犯了罪,有關的人連同治罪,叫“連坐”或“相坐”。
14.株連: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
高考語文必備類文化常識篇九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仆,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