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岳陽樓記篇一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周末,我們一家人趕早驅車來到著名的岳陽樓。古人說得好:“岳陽天下樓,洞庭天下水?!倍牉樘摚垡姙閷?,岳陽樓果然名不虛傳!
進入岳陽樓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唐宋元明清“五朝樓觀”,五個朝代的岳陽樓都有它不同的特點。其中唐朝的岳陽樓建筑細致,屋頂上有五只火鳳凰,栩栩如生,美極了!
岳陽樓的主樓高三層,金色的琉璃瓦,紫紅色的立柱,大氣輝煌。它正對著一望無際的洞庭湖,居高臨下,盡顯豪邁、霸氣。我和爸爸攀上三樓,往外望去,啊!果真是“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面對眼前的美景,我只有一飽春色,暢懷放歌了!
我們沿路游覽,一邊觀賞泛著微波的湖面,一邊欣賞詩詞碑林。不知不覺,游玩了幾個小時,真舍不得離去。
岳陽樓記篇二
;在秋高氣爽的夕照中登上岳陽樓,但見一輪紅日,為滿天云海鍍上金色,將滿湖碧水染得金光粼粼,連迎面吹來的和風也充滿了暖意,令人想展開雙臂,像翱翔湖上的沙鷗一樣愜意地飛翔。
廣播中的流行音樂與游客的談笑聲,為這座名樓平添了生活氣息。盡管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洋溢著士大夫的憂患意識,可游客們慕名而來,還是為了休閑、散心。在經歷過百年風風雨雨的崢嶸歲月以后,改革開放帶來的小康生活、閑適心境來之不易。那此起彼伏的笑聲,那呼朋喚友的開心招呼聲,十分悅耳。
然而,歡樂總是短暫的。所以,“愉快”、“快樂”、“痛快”、“快感”、“快意恩仇”才都與來得快也去得快的“快”字緊緊相連。從日常生活壓力,到國際風云變幻,還有潛伏的種種隱患,憂患何曾真正離開過我們?《易傳》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孔子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泵献釉疲骸吧趹n患,死于安樂。”蘇東坡云:“人生識字憂患始?!狈吨傺驮疲骸斑M亦憂,退亦憂?!边€有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薄俭w現出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憂患意識。中國人太渴望“萬事如意”、“十全十美”,而人生又常常難以盡如人意,所以,中國人的憂患意識才格外突出吧!
此刻的岳陽樓,落日緩慢地滑向天際,灰色的薄霧漸漸從湖面升起。黑夜終將取代黃昏,將洞庭湖的浩渺、岳陽樓的古樸都遮蔽起來。不錯,夜色有夜色的美好,星光燦爛,萬家燈火,彼此輝映,別有情趣。只是,這樣的美景終不如夕陽西下那么輝煌、那么溫馨、那么惹人遐想也令人動容。
距岳陽樓不遠的洞庭湖中,有一座充滿傳奇的君山,在夕暉中散發出繚繞的仙氣。
君山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卻薈萃了美名遠揚的好幾處名勝古跡:君山就得名于湘君和湘夫人的故事。屈原的《九歌》中謳歌了這兩位楚地男女的熱烈相思、卻無緣相見之情,明代大畫家文徵明因此畫過格調飄逸的《湘君湘夫人圖》,當代大畫家傅抱石也畫過古色古香的《湘夫人》……現代詩人郭沫若的名篇《湘累》亦取材于這一段故事,后由音樂家陳嘯空譜曲,成動人的絕唱。湘君和湘夫人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了千百年,成為楚文化的不朽經典。
而那一叢叢引人注目的斑竹,也是感傷愛情的象征。相傳舜帝南巡,死于蒼梧,他的妃子娥皇、女英聞訊,悲痛欲絕,趕來此地,望著茫茫的洞庭湖水,扶竹痛哭,淚水灑遍竹林,遂成斑竹奇觀。杜甫曾有“蒼梧恨不盡,染淚在叢筠”的詩句,劉禹錫也有“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的詠嘆,毛澤東還有“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的感慨,都凸顯了斑竹與詩歌的深厚淵源。再看那口“柳毅井”,是唐代傳奇“柳毅傳書”的見證。龍女落難,書生相助,千里傳書,仗義紓難,最終悲劇轉換為大團圓的喜劇,有情人得以終成眷屬。這傳說與湘君湘夫人的悲劇故事風格顯然不同,卻都烘托出濃濃的情義。于是,君山就具有了悲情之山、重情之山的浪漫美名。
選自《羊城晚報》
相關熱詞搜索:;岳陽樓記篇三
這還要從范仲淹的人生經歷中尋找答案。
范仲淹出生蘇州,兩歲喪父,母親改嫁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范仲淹就做了朱的繼子,改名朱說。因家境貧寒,范仲淹的攻讀之路分外艱辛,這使他自幼養成自強不息的性格。20歲時到長白山醴泉寺借讀,每日“畫粥斷齏”,刻苦自律,飽受磨難,篤學不輟。27歲金榜題名,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從此開始了他37年的宦海生涯。但他的宦途并不順利,盡管文韜武略樣樣超群,戰功顯赫,仍然四起四落,數度遭貶,大部分時間都“處江湖之遠”,被弄去搞基本建設了。范仲淹一生中竟“被深入”到泰州、楚州、陳州等十數個基層“鍛煉”過,而且在每個崗位上都待不長,往往板凳還沒坐熱就得卷鋪蓋走人。這種跌跌撞撞、載沉載浮的為官經歷,主要是由真宗、仁宗父子對他的不信任造成的。
當時社會“忠”是第一要務,是臣子博取皇帝政治信任的本錢?!笆ド稀睂櫺挪粚櫺拍?寵信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你在他的“忠”字試卷上能得多少分。那可是加官之本、晉爵之基、富貴之源,當然也是臣子們報效朝廷的首要條件,沒有誰會掉以輕心。范仲淹在官場歷練了幾十年,從一個書生氣十足的愣頭青,成長為一名老練的政治家,這點道理當然拎得清??上У氖?忠君與恤民的范仲淹屢遭挫折和打擊,這說明在真宗、仁宗父子那里他沒能拿到多高的分。也就是說,他還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抓住任何一個可能抓住的機會,表忠心、掏忠心、獻忠心。而此時,范仲淹迎來了撰寫《岳陽樓記》的非常時機。
慶歷六年57歲的范仲淹被貶到鄧州任職。這是他人生的第四次被貶,好友滕子京派人送來新修的岳陽樓的畫圖,希望他“作文以記之”。作為一個落難的“問題官員”作記,下筆之前,范仲淹不能不慎之又慎,費些躊躇。他能“記”些什么呢?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他自己希望通過“作文”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或者說他打算給世人,尤其是給宋仁宗留下一個什么樣的印象呢? 雖然滕子京是他的官場好友,但畢竟是個有過經濟前科的人,正因為如此才“謫守”的。重修工程是否負案,他顯然心中無底,萬一滕大人“舊病復發”,又鬧出一個“過度使用公款”的貪墨問題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冒冒失失去“記”一個明顯是政績工程的樓宇,那該是何等幼稚啊!范仲淹不能拿政治生命去冒險,他的“忠”字分已經很少了,再也損失不起了。因此,滕子京的“畫外音”肯定是不能沾的,岳陽樓即使重修得再高大再雄偉再完美,他也別無選擇,只好道聲,對不起,恕不著墨了。
其次,規避政治風險容易給人造成一個對政治避而遠之的消極印象,加劇范仲淹的“問題”。他必須“上臺階”,抓住這個機會,竭力向朝廷表明忠心,這才是最重要的。當然,作為才高八斗的文學巨匠,文章如何歸置,如何附麗,技巧上決難不倒他。可以說,他甚至比誰都清楚,摒棄對樓姿樓貌的正面描繪而另辟蹊徑,選取以樓說事的角度,寫景抒情,借題發揮,比記樓不知要事半功倍多少。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樓記”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他這種一憂再憂的心聲,樸實而深沉,似乎還夾帶著些許蒼老與悲涼,嗅不出唱高調的氣味,也看不見作秀的成分,沒有一丁點的阿諛之嫌,完全發自肺腑,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范仲淹不曾露出任何刻意所為的痕跡,十分藝術地完成了其表忠心的“自選動作”。字里行間看似感嘆唏噓,實則是不動聲色,將思想和藝術高度統一,完美結合,千百年來洞穿時空,不知傾倒過多少仁人志士!如此出新出彩的辭章,展示了范仲淹非凡的才華,而且極其巧妙地表達了他忠于朝廷的心曲,即使重修工程出了大案,也牽連不到他頭上。
再次,范仲淹也要趁此機會好好規勸一下滕子京。滕子京此前在涇州的經濟問題被監察御史揭露出來后,宋仁宗派人前往稽查,他卻以銷毀支付憑證的手段加以抵制;岳陽樓重修落成之日,他又“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數聲”。很顯然,滕子京沒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沒有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一種境界,這讓作為老朋友的范仲淹不免失望和痛心。
“微斯人,吾誰與歸?”不需要復雜的鋪陳,更不需要喋喋不休的說教,干凈利落,兩句自我申明的話就能解決問題。如果加以解讀,那就是除了表明他矢志不渝忠于朝廷的政治立場,起到人所稱道的“政治宣言書”作用外,范仲淹也在用自己交友的原則和做人的信條,委婉地對滕子京進行批評,當然也包含有給滕子京打氣,要他夾起尾巴做官為人。
讀罷《岳陽樓記》,掩卷沉思,不得不贊嘆范仲淹的憂樂境界?!胺吨傺徒鑼憽对狸枠怯洝窞樽约寒嬒?沒有著墨大書特書岳陽樓,不失為一種大智之舉。
友人。文章先由敘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悅。
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為例:雨是“淫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凄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曜”“潛形”“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齊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于錯綜變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對稱的。其次,在煉字上也很有特色,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準確,因為“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