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一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讓人讀了20遍的書,道出了小我與真我的相處之道。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在人生歷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覺到煩惱的呢?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實是內心的自我反映出來的。被外在主宰的我們,是時候放下來,去尋找內心的喜悅。這本被讀者反復讀了20遍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張德芬以故事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小我”與“真我”的同心圓關系,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尋自我,擺脫一直存在的慣性循環陷阱。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很多觀念,在為自己打上標簽的同時,“小我”就已經成了自己的固有東西,伴隨著我們成長。當固有變成難以改變的習慣時,我們會重復多遍做著某件事。
這個時候,在我們的身體層面或者大腦層面會產生某種情緒,讓我們的下丘腦生成一種叫“勝肽”的化學物質。勝肽們會融進我們的每個細胞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臉的習慣一般。
一旦停止下來,去改變固有的習慣,自我就會變得難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說的“小我”類似于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快樂原則,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形成的第一層人格。
曾經有段時間,自己流連消沉抱怨的行為里。一遇人就抱怨這里不好,那里不行,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信心。一心想著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外在條件不好,因為自然環境不行,因為上天不公。不斷埋怨自己的失敗,感覺自己就是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時間里,自己所謂的快樂就是追劇,玩樂。先前以為是“自我”的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現在更明白,原來也是自己的身體里產生了“勝肽”的作用。
在它們的強強聯手下,我對“小我”的認同感越來越遠,讓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個世界里。
在我們為自己打上一些標簽時,有了一切卻忘了原來,而只有在看清真實的自己之后,才能收獲喜悅并非快樂。張德芬老師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歲的時候就去了三亞發展,從批發鞋子開始做起,因為自身的勤奮和頭腦靈活,賺了一些錢。
之后,看到有一塊土地在標售,有機會可以做開發商,就買下這塊土地再轉手出去,賺了比之前更多的錢。接著,他又看到有一塊比這大的土地在標售,又買下了轉手出去,賺了比這很多的錢……在這樣的循環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卻感覺沒有以前十多歲的快樂。
張德芬老師說:“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外向追逐導向的社會。”
外在條件變得越重要,人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就越少,而那種由心而生的喜悅更是難能可貴的'。書中講到的“真我”,是由“愛,喜悅,和平”這樣的三種狀態所形成的一種人格。弗洛伊德所講到的“超我”與這個“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現的同時,我們會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時,所達到的美好新境界。
當我們放下“小我”,向自身尋求內心的一份安靜時,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現的時刻。
高曉松老師也道出了這樣一個規律,“悲傷是人類進化出的高級防御機制”。
可見,在人生中,悲傷,疼痛等壞情緒不該是我們選擇去忘記的。
我們用快樂抑制悲傷的同時,要做的是去感受悲傷,去接納壞情緒帶給我們的人生感悟。這也和作者所說的臣服一樣,接受它們才能更好地讓自己進步,更好地找到“真我”。當自己接納情緒,選擇再次出發時,“吸引力法則”就會幫助你更好地揮發自身能量。這種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們發出的振動頻率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實現心中所想。
正如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所講述的一般,當我們真正地放下外在標簽,去追問自我,并且不斷地去認識內心的自己時,那個未知的自己會突然在某個時刻出現。
他會告訴你,“我一直在家等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二
這本書雖然是在我急需的時刻買的,但買來之后,未敢急著去讀,怕這一頓溫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盤狼藉;或者僅是草草吃完,勉強充饑。我不是想用來充饑的,而是想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受益一生。想使自己這“無心”之人,讀完后,能夠為自己找回一顆鮮活的“心”。
發現這本書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長,需要破繭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薦給我,感覺自己真的很幸運!
它以小說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樂,并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么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于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并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悅的境界。
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后讓人受益頗深,要試著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三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想我們詮釋了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這本書主要是圍繞了女主人公李若菱與指著老人的一次次對話,解釋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在指導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還是有一些意義的。
我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書中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是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而正因為我們失去了真是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意外的東西,所以占有才越來越多、迷失越來越嚴重。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的思想基礎,從來不去檢驗我們思想的正確性。
李若菱的生活里充斥著不幸,雖然她有令人羨艷的美麗容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職,但她并不開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背地里常遭到婆婆和小姑子的嘲諷一級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總有小人對她指手畫腳爾虞我詐······她的腦海中甚至閃現過輕聲的年頭,那是在一次和丈夫吵架后離家出走后漫無目的地走,遇到了那位老者,與老人交了朋友并訴諸了自己的心事,她終于開始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以及自己人生的定位。
這本書開篇一章就讓我們首先思考“我是誰?”你的名字不能概括你,幾個標簽也不足以定義你,那我們到底是誰呢?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們總是習慣性去效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渴望什么。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四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許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也改變了我一些從前的看法。“親愛的,外面只有你自己,沒有別人。”就和“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大不相同。因為父母是命中注定的,是唯一的,他們對你的愛不會摻假,不求回報,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而朋友,是自己結交的,可以說每個人的每一個朋友的結交,都是有目的性的,且不說朋友會經常隨著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而更新,對于朋友的好壞也不是那么容易區分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別人也許會不求回報的幫你,但是絕不會在損害自己利益的基礎上幫你的!
書中還說,每個人的本我都被層層包裹,深深地藏在同心圓中,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角色扮演。現代人都說活得很累,試問,每天演戲會不累嗎?網絡中,角色扮演的游戲很流行,也許大家在扮演他人時才可以體現本我吧。畢竟,沒人會在虛擬世界中監督、評價你的一言一行。
愛、喜悅、和平。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又有幾人真正在追求這些,又有誰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這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利”字使得多少人疲于奔命,又使多少人身敗名裂,乃至家破人亡!其實,愛、喜悅、和平,真的很簡單!爭名逐利沒有盡頭。簡簡單單生活,安心做好自己,這個世界沒有你是可以的。
我是誰?我不是誰?這兩個白袍老人的問題,我已有了答案: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每個人都像生活在一個看不見得牢籠中,放不開手腳,害怕碰壁。這個牢籠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我們心中的榜樣。每個人都說過,至少心中暗暗想過,將來要成為某某。可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那個某某,這就夠了,為什么你還要去當別人的翻版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可取代的。
思想改變態度,態度改變行為,行為改變命運!轉變自己的思想,以愛、喜悅和和平的思想充實自己,以愛、喜悅和和平的態度對待別人,以愛、喜悅和和平的行為處理事情,你的命運也必將會充滿愛、喜悅與和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五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讓人讀了20遍的書,道出了小我與真我的相處之道。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在人生歷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覺到煩惱的呢?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實是內心的自我反映出來的。被外在主宰的我們,是時候放下來,去尋找內心的喜悅。這本被讀者反復讀了20遍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張德芬以故事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小我”與“真我”的同心圓關系,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尋自我,擺脫一直存在的慣性循環陷阱。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很多觀念,在為自己打上標簽的同時,“小我”就已經成了自己的固有東西,伴隨著我們成長。當固有變成難以改變的習慣時,我們會重復多遍做著某件事。
這個時候,在我們的身體層面或者大腦層面會產生某種情緒,讓我們的下丘腦生成一種叫“勝肽”的化學物質。勝肽們會融進我們的每個細胞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臉的習慣一般。
一旦停止下來,去改變固有的習慣,自我就會變得難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說的“小我”類似于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快樂原則,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形成的第一層人格。
曾經有段時間,自己流連消沉抱怨的行為里。一遇人就抱怨這里不好,那里不行,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信心。一心想著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外在條件不好,因為自然環境不行,因為上天不公。不斷埋怨自己的失敗,感覺自己就是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時間里,自己所謂的快樂就是追劇,玩樂。先前以為是“自我”的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現在更明白,原來也是自己的身體里產生了“勝肽”的作用。
在它們的強強聯手下,我對“小我”的認同感越來越遠,讓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個世界里。
在我們為自己打上一些標簽時,有了一切卻忘了原來,而只有在看清真實的自己之后,才能收獲喜悅并非快樂。張德芬老師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歲的時候就去了三亞發展,從批發鞋子開始做起,因為自身的勤奮和頭腦靈活,賺了一些錢。
之后,看到有一塊土地在標售,有機會可以做開發商,就買下這塊土地再轉手出去,賺了比之前更多的錢。接著,他又看到有一塊比這大的.土地在標售,又買下了轉手出去,賺了比這很多的錢……在這樣的循環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卻感覺沒有以前十多歲的快樂。
張德芬老師說:“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外向追逐導向的社會。”
外在條件變得越重要,人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就越少,而那種由心而生的喜悅更是難能可貴的。書中講到的“真我”,是由“愛,喜悅,和平”這樣的三種狀態所形成的一種人格。弗洛伊德所講到的“超我”與這個“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現的同時,我們會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時,所達到的美好新境界。
當我們放下“小我”,向自身尋求內心的一份安靜時,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現的時刻。
高曉松老師也道出了這樣一個規律,“悲傷是人類進化出的高級防御機制”。
可見,在人生中,悲傷,疼痛等壞情緒不該是我們選擇去忘記的。
我們用快樂抑制悲傷的同時,要做的是去感受悲傷,去接納壞情緒帶給我們的人生感悟。這也和作者所說的臣服一樣,接受它們才能更好地讓自己進步,更好地找到“真我”。當自己接納情緒,選擇再次出發時,“吸引力法則”就會幫助你更好地揮發自身能量。這種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們發出的振動頻率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實現心中所想。
正如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所講述的一般,當我們真正地放下外在標簽,去追問自我,并且不斷地去認識內心的自己時,那個未知的自己會突然在某個時刻出現。
他會告訴你,“我一直在家等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六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遇見未知自己》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在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后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么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讀了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么,我覺得書里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如權利、財富、健康,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書里展開了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在這里我們見證了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實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生活、工作節奏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為了生活,為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愿意的時候,為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到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為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著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雖然這本書我只看了一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么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凈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欲望,他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簡單敘述,將修行理念溶于其中,比起禪宗佛學等等思想顯得有些粗淺,但更好讓人感悟理解。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閑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七
未放假就接到了新的任務----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并寫讀后感。說實話當時是有點抱怨的,放個假還得做作業。但想想自己除了備課已經很久沒好好地看看書了,每次陪女兒到書店,寧愿折返回家上網,到點才去接她,都不愿看書,即使留在書店等她也是在把弄手機,就當給自己一個挑戰吧。
讀完全書才發現原來浮躁的不止我一個。誠然,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勝枚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過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別人的付出,真有點庸人自擾之。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是旁人或其他什么事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身為班主任總希望自己的班級在每一周能獲得勞動紅旗,期末能被評為文明班級。現在想想只要平時我們的工作做好了,班級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有沒有獲得流動紅旗又有什么所謂呢?所有的榮譽都是過眼浮云,積極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比什么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后留給若菱的信也讓我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 是的,當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 看 ,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 物 。如果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禮物。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的態度決定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拯救我們的老人是我們自己。
感謝這次閱讀,讓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來;感謝這次閱讀,讓我重獲閱讀的快樂。
曾幾何時,我一度因為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經常會自暴自棄,抱怨生活對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對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經仰望天空,對著白云大叫,企圖想要減少我對生活的憂傷。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八
合手掩上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自然的出現了這八個字。已記不得這是曾經哪個化妝品的廣告詞了,但這么多年過去,能留在記憶中,說明了這八個字是多么的貼近內心。
現代社會,我們在社會中不斷為生存、財富、理想而奔波、忙碌,被外在的物質欲望緊緊鎖住,我們每天都在攀比,追求有房有車的生活,無窮無盡的物質追求讓我們接近瘋狂。朱光潛說過“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無生趣的囚牢。多可惋惜啊!”。
我們不清楚我們長大為了什么,我們也總是刻意掩飾自我的情緒,在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去取悅他人,可是卻很少能聽從自己內心召喚,不知道自己真實的需要,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更可悲的是我們一直沒有發現、重視和改正這樣簡單錯誤的邏輯,導致生活越來越糟糕,內心越來越沉重,越發感覺不到現代社會物質極大化帶來的樂趣,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無法尋求到真正內心的快樂!
六祖慧能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總是感嘆,最快樂的時光是童年,因為童年的我們沒有那么多羈絆,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因為童年的我們最真。我曾經看著我新生的女兒眼睛感嘆,孩子的眼睛是那么的純潔,真的猶如一汪清澈的池水。相反看著鏡子中的我,雙眼已經略顯灰蒙,這也許就是書中說的,當我們長大了,被外界影響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當我們不能從“真我”中尋找能量時,就只能像在殺戮戰場,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試著奪取別人的能量,想控制他人、用權力駕凌他人、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是證明自己是對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我們看的太多,想的太多,已經讓塵世逐漸迷住了雙眼,那只能不分好壞的從別處去攝取,從而越發的阻礙了與真實自我的溝通。
“率性而為,取悅自我”。
取悅自我,面對層層同心圓的包裹,我們需要撕去面具,突破思想與肉體的禁錮,認清自我,發現真正的自己,達到“真我”的“愛,喜悅與和平”。
我們的真我永遠知道該怎么做,而我們只需要沒有絲毫的糾結去做,去努力地忠于真實的自我,率性而為,聽從真我的召喚,做自己覺得快樂的事,不讓心靈成為肉體安樂的奴隸。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知乎篇九
假期伊始,把自己的心靈降低一些欲望,來尋找自己的一片自由天地。讀起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電子版的書讓我迫不及待讀完后,眼很累,心很靜,身很輕。
人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么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于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并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悅的境界。
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后讓人受益頗深,要試著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到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