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字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字篇一
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品味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會覺得很平淡無奇,也許還會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可是,如若你反復回味后,便會覺得齒唇都是余香,感受到這其中的真諦。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都是信念。
站在這樣的一個和平年代去看戰爭年代的魯迅的《朝花夕拾》,我覺得這書中滿含著無奈。一場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卻有些人醒了,他們希望讓周圍的人都能清醒過來然后一起逃出去,可周圍的人卻怎么也無法喊醒。而魯迅無疑是這早醒的人,他也想喊醒周圍的人,但這卻收效甚微。
即使這樣,魯迅先生卻不愿意放棄,從《朝花夕拾》中我看更多的信念。一種堅信著中國能站起來的信念,回顧往昔,也許會有那些惡象,會有那些在封建禮教中掙扎的人們,但這一切必然會過去,在那樣的時候寫出那樣書的人必定有著堅定的信念。
和平時代的我們也需要這種信念。這種信念也許與先輩們想要振興中華有所不同。但我們必需要有信念,因為信念是你一生可以堅守的東西,一生追求的東西。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必然是一個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這必然是一件可怕的事。
想到這里,使我不禁回憶起一件往事。
在小學時,我對數學的“24”點充滿了好奇的濃濃的興趣,可我怎么也學不好,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可以的。于是,我便開始利用課余研究“24”點。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學會了如何巧妙計算“24”點了。這證明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個目標,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朝花夕拾》中所傳遞的信念給了我很大的啟迪,讓我明白了很多。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中領悟到更多的道理,指引更多的人在信念的光輝下前行。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字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字篇二
暑假里,朵朵老師建議我們讀《朝花夕拾》,我帶著對魯迅先生的敬佩讀完了這本書。文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句句實話。他希望用文字來改變國民精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在前面一部分花大量的筆墨描寫百草園樂趣橫生的景象,油蛉在這里低吟淺唱,蟋蟀也在彈琴奏樂,一派自然美好且輕松自在的景象,可見他的童年并不乏味,很天真爛漫熱愛自然。而這一切在“三味書屋”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生活變得枯燥、嚴肅、無味,與百草園形成鮮明對比,為此魯迅不得不自己找樂子,偷偷跑到花園玩,當先生讀書入神時,便在地下畫畫……隱藏在這之中的,是對教育制度的不滿,對扼殺兒童天性的批判。相比之下,我們如今的課程是如此豐富。
《阿長與山海經》中不覺陷入深思,總感覺作者筆下的長媽媽雖然迷信,有麻煩的禮節,但卻很偉大。別人不肯做的、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睡姿“大字形”卻表現了,長媽媽樸實,更體現了作者對長媽媽的特殊情感。
《父親的病》這一篇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文中提到了幾位“名醫”,而我對他們的行為很是鄙夷。魯迅的父親患水腫,請兩位名“神醫”來看病,診金出奇的高,開了許多“昂貴,無用”的藥,而他們看病時卻敷衍了事,并漏出貪婪的神態,就這樣,魯迅的.父親最終走向了死亡。
而那位“神醫”騙人錢財,對父親的死,也沒有盡到職責,實在可惡。昏庸、無用,導致一個生命終結,害人的“神醫”還在貪圖享樂,絲毫不感到慚愧羞恥。
如此的社會,引發我們一些深思。魯迅用他的筆,拆穿假面,使生活在迷霧中的人們恍然大悟。
童年,本是美好的,而在那個腐朽的社會,卻是黑灰。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字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字篇三
暑假中,我讀了一本頗有趣味的散文――《朝花夕拾》,在不知不覺中,就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最親密的朋友,一個似曾相識的老友。
《朝花夕拾》,聽名字就有一種很深奧的感覺。“朝花”,“夕拾”,分開來讀,“朝”對“夕”,“花”需“拾”,早晨的花傍晚拾起來,又反復的去讀,一遍又一遍,好像漸漸明白了,這寫的是作者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從“朝”到“夕”,寫出了時間的遷移。
初讀《朝花夕拾》,只是對其表面有所感觸,細讀品味,便覺得另有一番風味。這本書主要寫了作者魯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字面上就覺得有一股仙氣,能夠讓人浮想聯翩,有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給人留下的印象總是深刻的。
百草園是作者魯迅家的一個園子,不過早已賣給朱文公的后代了,但這可是作者小時候的樂園,充滿了童趣,你看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紫紅的桑葚,無一不是鄉下的田園風光,這或許就是作者所羨慕的一種生活吧,就像閏土那樣可以捕鳥的生活。
三味書屋,聽名字讓我想起了三昧真火,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兇猛”,它是作者學習的書塾。印象深刻的是那教書先生,嚴厲的好像隨時就要噴三昧真火一樣,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想必正是這樣,才成就了魯迅這個偉人吧。
三味書屋中的“仁遠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芽橘柚”這些煩躁無味的古文使人感覺到了封建社會的那種私塾的嚴肅和教書先生對孩子們的嚴厲,在那里似乎沒有一點樂趣,這完全是一個孩子所待不住的地方,沒人能想到像作者這么一個讓人感到貪玩的孩子竟能承受得了,這也許就是毅力吧。
說起長媽媽,又不得不提那本《山海經》了,它可是作者的寶書。你能想象的到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然能買來書?恐怕連記住名字都很困難!也難怪她把《山海經》記成了“三哼經”,這也可見長媽媽對作者真摯的愛。
讀了這本書,我才真正的明白了,為什么人們稱魯迅為文學巨匠,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就拿《朝花夕拾》這本書來說,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也暗寫了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這本書真實反映了作者在用筆和敵人作斗爭的過程,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能有這種勇氣的人也真是難得,他擁有大的力量――一種能夠傷人于無形的力量,他就是魯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巨匠。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字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字篇四
人,無非是生老病死,但是,在讀了《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父親的病》中,我對“病”這個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中講述了魯迅的父親生病時找名醫來治,卻被他治死的事。魯迅在文中用了一句話來說明:“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無從醫治的。”是啊!這就是舊中國的命!這種命是來源于病,中國人心靈上那種封建、迷信和愚昧的病!這種病無從醫治,只能靠自己,打破“建設,封閉社會”的鐵籠,才能重獲新生。
父親的病,雖然不算特別嚴重,但在這些所謂的“名醫”眼中,卻是無所謂對待,終究是害死了父親。其實,名醫自身也有病,這病不會至人于死地,但會讓人心慢慢墜落,變得狠毒、無人性。所以,只有正直人才是真正健康,其實心中有偏見,有不善的人,都是有疾病的。
醫人先醫己,無醫治自己的心靈,再去醫治他人。只有一個心靈健康,不持偏見,開放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幸福與成功。
魯迅的時代是個迷信,狠毒與封閉的時代。衍太太在父親即將逝世時還叫魯迅叫喊,讓父親不得安生。陳蓮河珍金奇貴,卻毫無本領。在看到醫治不得時,還說需查查有什么冤愆,說是前世的事。在這個紛亂而殘忍的世界中,父親在這些有“心病”的人中痛苦逝去,令魯迅十分痛恨封建,痛恨心靈中的病,痛恨那些虛有其名的無能者。
病,心病,在封建中一一體現了出來,心靈的病,比一切更加殘酷,更加地絕情。
醫能醫病,卻醫不了心病,只有自己,能讓心靈之病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