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二年級連加連減課后反思篇一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中。
2.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呈現,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3.體現算法多樣化
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造性思維的機會。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教學5+2+1時,有學生先計算2+1=3,再算5+3=8,雖然我給與了肯定,但是對學生鼓勵表揚不夠。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
3.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我沒能給與關注。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受年齡限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我耐心有待加強,應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揮。
二年級連加連減課后反思篇二
這部分內容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么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很不錯。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采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每人出一道題,內容可以是連加的、也可以是連減或加減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自己出的題興趣很高,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自己出題時考慮不是很周全,有的題最后的結果可能超出了100,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后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二年級連加連減課后反思篇三
本節課內容選自人教版教材數學第一冊第6單元第72、73、74頁。連加和連減是本單元教材的一個難點內容,它們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計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
在整個數學課堂上,我以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為主線,通過多媒體課件和學具使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氣,學生能集中精力進行課堂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著不足之處,下面對本節課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
能根據教材內容確立明晰的設計思路,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認為,學生在學前教育中,能熟練地掌握怎樣計算了,而對于應該怎樣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和怎樣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學時,我側重引導學生通過課件來理解連加和連減的含義,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時候應該用連加法,什么時候用連減法,讓他們掌握了學習方法,便于今后的數學學習。
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沒有及時了解和掌握。因為用的不是自己班級的學生,把一年級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估計得過高,可是在教學當中,學生因為操作減法時,擺三角形卡片的時候耽誤了很多時間,致使后面的練習部分完成得很少。由于我選擇的課題于前面部分銜接處有空白的地方,知識銜接不緊密,導致學生理解連減的意義不夠明確,所以“做一做”的第二個聯系完成效果不好。
課下我請教了其他聽課教師,他們也一致認為在做一做的第二個練習耽誤了時間,如果當時靈活處理的話,就應該在黑板前板演,使全體學生都來學習一下,重點明確:在整體當中,畫斜線的三角形是要去掉的,用減法,畫虛線的部分也要相應的減去,使學生重點掌握。或者在課前預設,將這個練習做成課件,用動畫效果演示,使學生明確連減法的過程和意義。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熟悉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和程度,做好充分的準備,爭取使每節課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年級連加連減課后反思篇四
本節課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及連加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一節課緊緊張張,很充實,也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本節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到位,教學效果良好。
一、用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摘西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整節課始終使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
二、本節課還重點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和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環節中,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情,鼓勵學生在眾多的信息中選擇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在拓展延伸的環節中,又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聰明才智,鼓勵學生自主編寫題目,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
三、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是和合作學習相輔相成的。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合作交流之前,給學生充分的獨立解決問題的時間,不僅有助于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進行。而獨立思考之后把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各種個性化的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接納。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讀圖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由于個別學生平時對看圖說圖意的表達能力訓練的少,所以對動態課件摘西瓜、運西瓜的過程用語言表述不是很科學規范。以后課堂上我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教學機智的培養。
在導入時,學生口算幾道10以內的連加連減題,有生口算“10-8-2”,他說“等于0,因為8和2組成10,10-10就是0”,在教學例2時有的學生是先算出一共運走了幾個西瓜,再將總數減去運走的,這些都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沒有好好抓住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于加強。
二年級連加連減課后反思篇五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中。
2.動態感知,靜態領會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呈現,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3.體現算法多樣化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造性思維的機會。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教學5+2+1時,有學生先計算2+1=3,再算5+3=8,雖然我給與了肯定,但是對學生鼓勵表揚不夠。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
3.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我沒能給與關注。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受年齡限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我耐心有待加強,應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