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反思篇一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深入人心。在教學設計中,能盡量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用小棒擺你最喜歡的圖案、自己選一個數學問題解決等環節都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于學生提出可以用乘法來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當時一是怕中下生聽不懂,影響學習情緒,二是怕展開討論會影響教學時間)致使認識乘法的意義兜了一個大圈,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追究起來還是被舊的教學思想影響,還沒有真正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回避學生的問題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預設的.。況且開放的課堂上什么都有可能發生,學生的創造性言行、質疑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教師事先備好的教學過程被打亂,教學進度或加快或減慢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結構。
教學的放與收做得不理想。學生擺小棒并列出許多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后,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共同點,從而總結出相同加數,導致在后面講兩個因數的意義時很少學生回答準確,也不能準確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開之后沒有及時作一個小結,把知識收籠到重點難點上來。第二個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應課的開頭時,我讓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后,沒有把很多的問題收籠到這節課的乘法問題上,使部分學生列出了加減算式。從這節課上使我認識到:放與收都應有個度,開放是一種形式,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放得太開不利于學生的探索,收得太緊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放與收之間,教師應恰當起好主導作用。
教學難點把握不好。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激活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就是當今教師所必須做到的。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反思篇二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始終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索合作及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在交流中,欣賞同學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成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數學,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反思篇三
《認識時、分》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本節課主要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為下面秒的認識和看鐘面所表示的時刻這一難點作基礎。教學通過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大格與小格來認識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并發現時、分的關系,1時=60分,并通過時間對時間的感受,使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再應用于生活。
時間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的相關經驗,比如對鐘面的認識,在一年級時也認識了幾時和大約幾時,初步了解了某個時刻在做什么事情,為學習本課內容奠定了一些基礎。但是二年級的教材放在一年級上,對學生來說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在準備的過程中做了如下思考,改變了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
思考一:鐘面有必要畫嗎?
在第一次設計的過程中,我設計了“給小朋友一個鐘面,把鐘面補充完整。”這一前置性作業。希望能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通過學生對鐘面的觀察,在鐘面上標出有1到12這12個數字,有12大格,有時針、分針等,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發現了兩個問題:
2.在課堂上讓小組中交流“你畫了什么?”。一年級是小組交流的建設階段,學生對小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學生小組交流、上臺展示后還是需要老師的總結和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我將這一環節改為了:在課堂上出示一個鐘面,上小朋友來說說這個鐘面上還缺什么?學生說到哪里,課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鐘面上有時針、分針,它們有什么區;有1~12個數字,是怎么排列的;數一數,12個數字把整個鐘面平均分成了幾大格?通過學生說,課件展示也同樣能達到教學目標。
思考二:是否一定要先認識了鐘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認識“分”?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都是讓學生認識了60小格后才開始認識“分”,教學過程中卻發現了有些重復。
2.認識小格的過程中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學生只能5格5格數,還不會用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因此在這一環節必然浪費很多時間,而認識“分”以后,讓學生來看分針轉一圈是60分,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利用數來認識的,很少有學生意識到是60小格,60分。
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對設計做了如下調整:
第一層:認識“分”
學生能利用生活經驗說出:小猴鐘面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小豬鐘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鐘。
第二層:鞏固“分”
小猴的鐘面上分針從12轉到了3,小猴用了幾分鐘?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能通過5小格5小格數,能知道分針轉了15小格,是15分鐘。
其次小豬是花了20分鐘,可是分針開始的時候指向4,分針走到哪里會停下來呢?這是有思維含量的,讓學生逆向思維比較難,但是學生也能通過數知道分針指向8,但是回答出來的學生并不多。
最后設計了一個練習讓學生填一填:“小猴從家出發到學校,分針從3走到了7,過了多久?小豬上學路上花了25分鐘,分針從8走到幾?”通過對上面兩題的講解,學生已經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學生會寫出“分針從8走到17”這類的錯誤,說明學生對鐘面的認識掌握地不到位。
第三層:認識1小時=60分
創設情境:小猴閱讀分針從12了1圈,用了多少時間呢?學生說出了1小時。肯定學生的回答。其次提問:現在是分針在轉,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時讓學生數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針走1圈可以說是60分,也可以說是1小時,板書1小時=60分。
再讓學生通過觀察鐘面認識到:分針走1圈,時針走1小時,讓學生再次體會到1小時=60分。
最后通過1小時可以用分針走1圈來表示,還可以怎樣表示?引出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從而認識“時”。
這樣設計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又能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好地認識到“1小時=60分”這一難點。
本節課按照教師的思路上,課后的總體感受是:這一知識點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學生對鐘面的初步認識還不夠;不會用5的乘法口訣來認識60小格,60分;學生即使會做也不太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語言表達能力仍欠缺。我的困惑是:本節課在一年級上,時間的利用和知識點的掌握有所矛盾,本節課總體來說對學生指導細致了,但是課堂教學任務和目標就不能達成了。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反思篇四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主要內容是簡單的排列與組合,教材通過呈現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向學生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將學習活動置于模擬情景中,給學生提供操作和活動的機會,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排列與組合和概率統計奠定基礎。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簡單的排列組合已有不同層次的接觸。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應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靈活地處理教材。
我結合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課堂教學中的幾個片段,來談談:
小學數學二年級教學反思篇五
時光荏苒,轉眼間這個學期就要結束了,這個學期以來,無論是教學方面還是對學生的管理方面,都有太多的反思。
這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二年級的課程還沒有結束,主要原因在于,學習前幾單元的資料時,總覺得對學生不太放心,于是節奏放得很慢,當然慢還是有好處的,比如說第二單元的列豎式,全部同學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比如說: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一,這三條基本的'運算法則同學們都能熟記于心,但仍有個別學生在計算時由于不認真導致錯誤,針對這種狀況,要求學生在計算時必須要仔細,同時做好檢查。
在本月的.第二個星期,我們還有差不多兩個單元的資料沒有學,雖然這兩個單元:認識時間和數學廣角的搭配,資料不算太多,但是在考試中還是占有必須的比例。于是我們就改變了策略,不完全按之前那種邊學新課邊處理習題然后考試的策略進行,而是按照先學新課,在處理習題的方式進行的,也如期的在第二個周的的周五結課。
本周是我們最忙的一周,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我們先是制定復習計劃,做好分工,然后就開始一單元一單元的復習,為了到達更好的效果,我們找副科老師借課,占用自習課,每個單元都是先復習知識點,然后考試,占用休息的時間批改試卷,最后再進行講解,并爭取讓每個學生都過關,之所以這樣做,只是想讓復習的效果更好一些,讓每個學生都能多得幾分,拿到滿意的成績回家過年。
雖然這樣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充實,累并快樂著